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查看数: 1680 | 评论数: 4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3-11-18 15:35

正文摘要:

本文摘自:《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 ⊙ 作者:齐德学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导语: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讲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各个细节。大到出兵决策、战役策略,小到数据勘误、武器分析,该书都以 ...

回复

司馬昭 发表于 2013-11-19 11:57:03
我国大概相当于美国一战前的水平吧
现代家里蹲 发表于 2013-11-18 15:35:00
  志愿军装备落后,技术人员力量较少,除汽车驾驶员外,其余极少掌握汽车驾驶技术,至于坦克驾驶技术更谈不上,因此,战役缴获的车辆物资等,来不及疏散即被美军飞机摧毁。这种情况,在运动战阶段的每次战役中都有。
  第一次战役云山战斗,志愿军缴获飞机4架、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各种炮110余门,因来不及疏散,大部被美军飞机炸毁。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志愿军缴获2300余辆汽车、近100辆坦克及其他大批物资,除开出少量汽车外,其余全被美军飞机炸毁。同一次战役中东线第二十七军缴获汽车187辆,仅开出30余辆,其余全被炸毁;第二十军第六十师缴获汽车105辆,也大部被炸毁。第三次战役中,第五十军第一四九师高阳追击战斗,缴获英第二十九旅坦克25辆,除开出或隐蔽10辆外,其余全被美军飞机炸毁。据第六十六军统计,该军在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中,共缴获榴弹炮31门,也大部被美军飞机炸毁。整个运动战阶段,特别是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虽缴获不少,但美军飞机迅即将其摧毁,因此,志愿军难以利用其进行战场补充。
  综上所述,志愿军以劣势的武器装备同高度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美军进行进攻作战的困难,主要是不能大量歼灭其重兵集团,特别是难以成建制地歼灭美军师、团部队。整个运动战阶段,志愿军曾予美第二师、第七师、陆战第1师、土耳其旅以歼灭性打击,并予美第二十五师、骑兵第一师以重创。但真正成建制歼灭的,只有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第二十七军新兴里战斗全歼美第七师的1个多团。此外,在第一次战役中,第三十九军云山战斗歼灭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大部。然而,在运动战阶段,志愿军进攻作战,成建制全部或大部歼灭武器装备不如美军,但强于志愿军的南朝鲜军的师、团战例,每次战役中都有:第一次战役中,第四十军歼灭南朝鲜军第六师2个团大部;第二次战役中第三十八、第四十二军分别歼灭南朝鲜军第七、第八师大部;第三次战役中,第六十六军和第四十二军歼灭南朝鲜军第二师、第五师共3个团大部;第四次战役中,第四十、第四十二、第六十六军和第三十九军1个师歼灭南朝鲜军第八师3个团全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第九兵团指挥3个军和人民军3个军团并肩作战,歼灭南朝鲜第三、第九、第五、第七共4个师大部。这说明,武器装备居于悬殊劣势的志愿军,实施进攻作战困难很大,也说明志愿军进攻作战的能力是很强的。
  给志愿军进攻作战造成的上述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运动战阶段,到阵地战阶段这些情况有明显改变,越到后来改变越明显。
  三、对志愿军防御作战的影响
  志愿军依靠劣势武器装备同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进行防御作战,其艰难程度更为严重。运动战阶段的防御作战主要有:第一次战役的东线作战、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的西线作战和第二阶段的全线运动防御作战、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的阻击作战。阵地战阶段在战略上双方都是防御,但在战役上双方都有攻防,这一阶段志愿军战役性质的防御作战主要有1951年夏季防御和秋季防御,1952年上甘岭防御作战。武器装备对志愿军防御作战造成的困难主要是在运动战阶段,有以下两点表现。
  (一)依托野战工事实施坚守防御困难
  美军的进攻作战,是空军、炮兵、坦克、步兵密切协同的作战,集中兵力火力对志愿军防守的阵地发动攻击,特别是集中空军、炮兵、坦克火力进行毁灭性轰击,美军称之为“火海战术”。志愿军没有制空权,高射炮兵和地面炮兵均少,因此,对上难以对空作战,对下难以压制美军等地面炮火,依托一般野战工事,实施坚守性质的防御是相当艰难的。运动战期间美军进攻,对志愿军团以下部(分)队防守的阵地,一天即可发射炮弹和投掷炸弹(包括凝固汽油弹和蝴蝶弹)数百发(枚)、上千发(枚)乃至上万发(枚)。志愿军防守的阵地土石被掀翻数尺,甚至成为一片火海。多数阵地只能坚持数小时,人员伤亡极大,许多阵地在弹药耗尽、人员大部或全部伤亡的情况下失守。这种情况,在各次防御作战中都有表现,在第四次战役中表现尤为突出。
  据第五十军报告,1951年2月1日,美第二十五师以坦克10余辆、步兵800余人,在炮兵和10架飞机支援下,攻击该军第一四九师第四四七团两个连防守的兄弟峰阵地,大量投掷重磅炸弹和凝固汽油弹,阵地工事全被摧毁,形成一片大火,该两连大部牺牲,阵地失守;同日,美第三师第十五团在榴弹炮12门、坦克30余辆、14架飞机支援下,攻击该军第一四九师第四四五团6连防守的麻谷里以北阵地,炮击500余发,该连顽强抗击,苦战13小时,击退美第十五团4次冲锋,最后弹药耗尽,全部牺牲,阵地失守。至2月4日,在汉江南岸实施坚守防御的第五十军已减员过半,全军只有4个营另4个连可以勉强坚持作战。与第五十军同时展开防御的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二师,也已减员过半。据第三十八军报告,1951年2月11日,美军1个团,在坦克52辆、飞机24架的支援下,攻击第一一四师第三四二团两个连防守的阵地,工事全被摧毁,两连顽强抗击,击退美军3次冲锋,最后弹药耗尽,人员大部伤亡,阵地失守。战至3月7日,第三十八军第一一四师第三四二团仅剩1个完整建制连,第三四○团仅能组织2个班勉强坚持作战,计该军第一一三、第一一四两师,仅有第三三八团是完整的建制,其余5个团共有15个连兵力可以勉强作战。第四十二军在防御中,也多次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至3月8日,该军全军仅有1个刚整编后的团和21个连可以勉强作战。
  作战实践表明,志愿军在劣势装备条件下,同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作战,仅仅依靠野战工事,是不宜实施坚守防御的。因此,彭德怀司令员1951年6月曾指出:在“联合国军”“空军坦克大量轰击下,固定防御是不存在的,但采取积极的机动防御,在一定地段坚持一定时间,杀伤敌人,是可以的”。邓华副司令员也曾指出,“多次经验证明,对美敌作战,坚守防御是不利的”,但可以采取“运动防御方针,节节阻击敌人”。
  在第四、第五次战役防御作战中,“联合国军”进攻兵力火力密集,在部署上齐头靠紧,很少空隙,而志愿军本来攻击火力就弱,加之粮弹补给不足,因此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特别是昼间反击更加困难。
  转入阵地战以后,志愿军逐渐加修加固了工事,特别是创造了坑道工事,形成了坚固防御阵地体系,解决了能不能守的问题。
  (二)转移时必须防止“联合国军”的反扑
  “联合国军”依靠其优势的武器装备,在志愿军进攻时,其组织战役撤退快,而在志愿军结束进攻主力向后转移时,其组织反扑也快。特别是在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和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以后,“联合国军”充分发挥其空军、炮兵、坦克和摩托化的优势,采取所谓“磁性战术”,在志愿军向后转移时,立即发动全线进攻,以消耗和疲劳志愿军的有生力量。在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连续进攻两个多月,在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连续进攻20天。因此,志愿军完成战役进攻任务,主力向后转移时,必须要有防御部署,防止“联合国军”反扑。
  总体而言,尽管志愿军在运动战阶段实施的防御作战十分艰难,但是由于多年的革命战争锻炼和考验,人民军队具有顽强的战斗意志,致使所有防御作战,都达成了战役上的目的。
  抗美援朝战争实践表明,志愿军以极端劣势的武器装备,是可以同完全现代化的敌军进行作战的,并且取得了重大胜利。志愿军入朝作战,首先遇到的重大问题就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运动战7个半月的作战,最主要的就是解决了这个重大战略问题。毛泽东在1952年总结志愿军的作战情况时说:“这次战争,我们本来存在三个问题:一、能不能打;二、能不能守;三、有没有东西吃。能不能打,这个问题两三个月就解决了。敌人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铁多气少。”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这一阶段的顽强作战,共毙伤俘“联合国军”23.3万余人,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但是,由于武器装备严重落后,作战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志愿军只能挫败敌军的进攻,而难以像国内战争那样成建制地歼灭敌军的师、团部队,特别是难以成建制地歼灭美军师、团部队,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并且自身也付出了重大代价。正如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1951年8月曾指出的:“在这样敌我装备技术悬殊的情况下,我们争取了五次战役的胜利。但由于装备技术上过于劣势,致未消灭更多敌人,胜利是不完满的。”到了阵地战阶段,尤其到1952年下半年后,由于武器装备得到改善、阵地得到巩固、运输补给已有保证,志愿军则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
  同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军作战,必须根本改善和加强自身的武器装备。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武器装备是战争力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曾任志愿军司令员的邓华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指出:这场战争证明,“现代战争一定要有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没有必需的火炮,既不能摧毁敌人的坚固阵地,也不能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没有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便不能击毁敌人的坦克;没有空军和防空武器,便不能打击敌人的空军,掩护自己的战场。”
现代家里蹲 发表于 2013-11-18 15:35:00
  (五)造成部队减员比例增大,影响作战力量的保持
  由于美军作战具有巨大火力优势,所以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同以往解放军在国内作战相比,减员比例明显增大。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同国民党军作战,双方作战减员总对比为1∶5.3,就是在解放军作战最困难的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双方的作战减员对比尚为1∶3.13。在抗美援朝战争整个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和人民军作战减员18.9万余人,毙伤俘“联合国军”方面23.3万余人,双方作战减员对比为1∶1.23。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作战减员36.6万余人,歼敌71.8万余人,双方作战减员对比为1∶1.96。据统计,志愿军和人民军作战伤亡,70%~80%为美军火炮所致,7%~8%为美军飞机所致。部队作战减员大,补充赶不上消耗,因而影响战斗力量的保持,影响坚持长期作战,这种情况在运动战阶段第四次战役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中央军委采取轮番作战方针解决这个问题。
  (六)战争空前残酷,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美军依靠现代化武器装备,进行立体战争,给志愿军造成多方面的巨大威胁。而志愿军依靠劣势武器装备,难以对付美军飞机的肆无忌惮和坦克的横冲直撞;粮食弹药供给往往接济不上。在运动战阶段战局变化急速,攻防转换频繁,战役没有间隙,或间隙很短,人员物资损失大,人员体力消耗大。因此,这场战争对于志愿军来说是空前残酷的,作战行动是空前艰难的,物质生活是极为艰苦的。这是参加志愿军部队以往在国内作战时,从来未遇到过的。这就对志愿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志愿军进攻作战的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志愿军进行的五次战役主要是进攻作战,包括第一次战役的西线作战、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的东线作战和第五次战役前两阶段作战。虽然志愿军取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但是,美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给劣势装备的志愿军进攻作战带来了严重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易达成战役包围
  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实施战役包围多数是成功的。但当第三次战役后,双方形成了连贯的战线,志愿军实施战役包围必先实施突破。由于装备差,突破火力弱,有时突破不够顺利,待突破后,敌军主力已跑掉,有时虽突破较顺利,迂回部队徒步赶到迂回终点时,敌军依其摩托化和机械化装备也已跑掉。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三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的作战中。第三次战役,志愿军的攻击目标主要是南朝鲜军,计划以6个军分左右两个纵队,在人民军3个军团配合下,共歼其3个多师。部署是:右纵队以4个军配属炮兵6个团,在突破南朝鲜军三八线防御后,以第三十九军主力和第五十军围歼南朝鲜军第一师,以第三十八、第四十军和第三十九军1个师围歼南朝鲜军第六师;左纵队第四十二军和第六十六军并配属炮兵1个团,两军突破后,以主力5个师围歼南朝鲜军第二师,另以1个师抓住南朝鲜军第五师一部,以配合主力作战。虽然志愿军各军突破较顺利,但因没有摩托化装备,担任战役穿插迂回的部队全靠徒步行进。战役实施结果,左纵队基本实现战役目标,包围并歼灭南朝鲜军第二、第五两师共3个团大部;右纵队穿插部队虽完成了对南朝鲜军第一师和第六师的分割,并截断了南朝鲜军第六师退路,但南朝鲜军这两个师在志愿军尚未完全形成合围或刚刚到达合围位置,即已乘隙南逃。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以11个军共配属炮兵7个团又2个营,在人民军3个军团配合下,采取突破后两翼向心迂回和正面突击相结合的部署,计划围歼“联合国军”共5个师又2个旅,其中美军3个师,英军、土耳其军各1个旅。虽然“联合国军”方面在部署上只有战术纵深,而没有战役纵深,但战术纵深较长,一般约10公里,逐山部署兵力依靠其现代化武器装备设防。志愿军第五次战役攻击发起后,战役突破即不够顺利。右翼第十九兵团担任战役迂回的第六十四军突破“联合国军”临津江防御后,遭到强烈抗击,作为兵团第二梯队的第六十五军以2个师加入战斗,与第六十四军同时受阻,遭到美军飞机、炮火杀伤较大;担任中央突击的第三兵团突破“联合国军”前沿防御后,也受到顽强抵抗,发展缓慢;只有左翼第九兵团和右翼第十九兵团的第六十三军突破后发展较为顺利。由于“联合国军”在部署上齐头靠紧,没有间隙,前进时步步为营,后撤时节节抗击,因此,志愿军没有实现战役合围计划,整个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形成了平推。
  (二)对美军形成战役战术包围后,难以达成聚歼
  运动战阶段的作战实践表明,志愿军对南朝鲜军达成战役战术包围后,基本可以做到全歼和大部歼灭。但对美军达成战役战术包围后,则很难将其聚歼。这主要是由于志愿军的攻击火力太弱。这个问题在第二次战役、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东线的砥平里作战和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表现得较为突出。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充分利用战略和战役上的突然性,在西线首先以第三十八、第四十二两军和第四十军1个师,在“联合国军”进攻的右翼打开战役缺口(战役突破口),分别包围歼灭南朝鲜军第七、第八师大部。尔后根据战役发展的顺利形势,迅即扩张战果,以第四十二军和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三师向进至清川江以北的“联合国军”侧后实施战役上的双层迂回和包围,虽第四十二军中途受阻,未达成迂回目的,但第一一三师及时赶到指定地点三所里,并及时抢占了龙源里,截断了美第九军南撤退路。整个西线战场,三面包围了美第九军指挥的美第二师、第二十五师和土耳其旅全部,另美骑兵第一师和南朝鲜军第一师各一部。在东线,第九兵团第二十和第二十七两军在发起战役反击的当夜,即按计划将美陆战第一师大部和美步兵第七师1个多团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的3个点上。但是由于“联合国军”武器装备强,坦克多,被围后,夜间由坦克组成环形防御掩护步兵,并充分发扬火力,固守待援;到了昼间,被围部队在其空军和地面部队的接应下(东线还有海军接应),以坦克为先导,由炮兵火力开路,组织突围。因此,虽遭志愿军歼灭性打击,但终于突出包围逃跑。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战斗,志愿军以6个团的兵力已将美第二师第二十三团及法国营团压缩于砥平里,但是美第二十三团等依靠优势的武器装备顽强抵抗。志愿军围攻部队火力太弱,只有3个炮兵连支援作战,并且每门炮只有20~30发炮弹,连续两个夜晚攻击,虽予美第二十三团等以重大杀伤,但未能将其歼灭。第三天,美军援兵骑兵第一师第五团赶到,30余辆坦克在飞机掩护下攻击志愿军阻援部队。志愿军缺乏反坦克武器,只能将其增援步兵击溃,但有20余辆坦克突入砥平里,同美第二十三团等会合,更增加了志愿军歼灭该部的困难。志愿军遂根据整个战场形势的变化停止攻击,撤出战斗。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虽未达成战役包围的目的,但实现了十余股战术包围,每股包围“联合国军”多者1个多团,少者2个连,但由于兵力火力弱,除少数几股全歼或大部歼灭外,有10股未能全歼,大部突围逃跑。
  这些情况正如毛泽东在1951年5月26日所指出的:“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①
  (三)“联合国军”突围或撤退后,往往难以达成追歼
  “联合国军”在突出包围和遭到打击后,依靠现代化装备,组织战役撤退快。志愿军依靠两条腿往往难以实现大规模的追歼,只能抓住“联合国军”担任阻击的一些小部队。这在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作战、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表现得较为明显。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美陆战第1师经苦战突破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层层阻截后,美第十军指挥的美军3个师(其中2个师遭到歼灭性打击)和南朝鲜军2个师,全部撤往兴南海岸港口。志愿军第九兵团虽昼夜兼程,层层阻截、跟踪追击,予美陆战第一师以歼灭性打击,但徒步赶到兴南港时,美第十军指挥的部队约10万人,全部登上其前来接应的海军舰船,从海上南撤。志愿军见此情景,只能是望洋兴叹。
  第三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全线突破“联合国军”防御后,“联合国军”依靠现代化装备,组织战役撤退,并且每日只后撤30公里,刚好是志愿军徒步追击的一夜行程。当志愿军一夜疲劳追击赶到后,“联合国军”再行后撤30公里。这样,志愿军的战役追击,虽然抓住并歼灭其一些担任阻击掩护的小部队,但不能追歼其主力,徒行疲劳,战果不大。
  (四)缴获易被摧毁,战场补充困难
现代家里蹲 发表于 2013-11-18 15:35:00
  美军舰艇的运用。主要以各种舰炮轰击志愿军和人民军侧后海岸浅近纵深内的目标和封锁海岸,并以各种舰艇进行海上袭扰活动。航空母舰停泊于朝鲜东西海域,供舰载机作战起降。地面部队遭到攻击,海军舰船可从海上接应撤退,最典型的就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美第十军指挥的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或重创后,美军出动近300艘舰船从海上接应撤退。
  美军坦克和火炮的运用。美军坦克、火炮广泛使用于地面部队作战,一般是按其部队编成分在各步兵师中支援步兵作战,并且每战均有空军支援,以充分发挥其火力优势。
  美军坦克一般以营、连为单位,分散配属步兵作战。在对志愿军1个连至1个团防守的阵地发动攻击时,多数情况下,使用坦克10余辆至50余辆配合其步兵作战,少数情况下,也曾以陆军师为单位集中坦克100余辆至200余辆配合步兵作战。如1951年3月30日,美第二十五师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1个营防守的抱川以北加郎山阵地发动攻击时,即集中坦克200余辆、大炮100余门、飞机90余架次,配合两个步兵团的攻击。
  美军视志愿军缺乏反坦克武器,因此在作战中,其坦克横冲直撞,极为疯狂,并且几乎每战必有坦克。进攻时,以坦克参加火力准备,逼近志愿军阵地摧毁工事,待步兵发动冲击时,则以坦克(或搭载步兵)从侧翼向志愿军实施浅近纵深的战术包围,和在正面掩护步兵冲击;追击时,以坦克、炮兵和摩托化步兵组成混合先遣支队,沿公路山谷、河床等快速向志愿军侧后突击;防御时,以坦克布于其前沿和主阵地之间,形成活动碉堡,支援前沿步兵杀伤志愿军攻击部队;被围时,以坦克组成环形防御圈,保障其步兵的安全,使志愿军围攻部队难以靠近,等待外围增援;突围时,以坦克和炮兵火力开路;撤退时,以坦克断后,掩护步兵撤退。此外,还广泛使用坦克进行战役、战术侦察。在运动战阶段,美军地面部队作战,其坦克是最为活跃的。
  美军空军、炮兵、坦克作战协同密切,对志愿军和人民军1个连到1个团防守阵地的攻击,往往使用飞机数架至数十架,大口径火炮十余门至百余门,坦克数辆至百余辆进行毁灭性轰击,即所谓“火海战术”,有时一天即行7~10次火力突击,发射、投掷各种炮弹(含坦克炮弹)、炸弹数百发(枚)乃至上万发(枚)。1951年1月26日,美军攻击志愿军第五十军第四五○团1个连防守的阵地,即出动飞机42架次、大口径火炮20余门、坦克和装甲车数十辆,对该连1个排阵地即攻击10余次,发射炮弹1000余发;3月初,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一四师防守的5000平方米阵地内,1小时即落各种炮弹1.5万余发,该军第三三五团一营防守的580高地仅400平方米地区,4天内落各种炮弹2万发,凝固汽油弹数十枚。3月30日,美第二十五师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第二三○团一营防守的加郎山阵地攻击,出动飞机90余架次、大炮100余门、坦克200余辆,攻击一天。6月3日,美军集中200余门重炮攻击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纵深道口和炮兵阵地。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下旬发动的“金化攻势”,向志愿军上甘岭不到4平方公里的阵地发射炮弹190余万发,其中最多的一天就发射30万发。
  此外,其地面部队机械化和摩托化装备水平高,实施作战机动快。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东线县里地区作战时,美军为堵住丰岩里、下珍富里地区的战役缺口,急调在西线汉城东南京安里地区的预备队美第3师东进,仅用10余个小时,即东进85~120余公里,到达上述地区。
  美军现代化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运用,虽也受到一定限制,如其飞机的出动即受不利天候和夜间的限制,其机械化和摩托化装备受道路和地形的限制。但其武器装备占有绝对优势,给劣势装备的志愿军作战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给志愿军作战造成了哪些困难
  抗美援朝战争是劣势装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同高度现代化装备的敌军作战。虽然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的正确指导下,充分发挥特有的政治优势,激发广大官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同美军斗智斗勇,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由于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尤其没有制空权,造成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一、在作战全局上造成的困难
  (一)限制了志愿军昼间行动自由
  由于美军具有强大的空中优势,掌握着整个战场的制空权,而志愿军没有空军支援作战,又严重缺少对空作战武器,特别是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对空作战部队只有1个高炮团,共36门高炮,各步兵每军也只有十几挺高射机枪。到第五次战役高炮最多时,志愿军也不过编有中、小高炮800门左右,因此,美国空军活动肆无忌惮,不但攻击固定目标,而且攻击活动目标;不但攻击运输车队和运动的部队,甚至单个车辆和行人也成为其攻击的目标,曾出现其飞机因追逐攻击目标,飞行高度过低撞山或撞上高压电线而炸毁的情况。因此志愿军昼间行动受到严重限制,除在同“联合国军”部队作战形成胶着状态,美军飞机无法施展其威力的情况下可进行昼间作战外,部队运动、作战和运输活动均在夜间或不利于飞机活动的气象恶劣的昼间进行。这样,极大地限制了作战能力的充分发挥,作战只能夜攻昼防,昼间难以调动纵深部队发展战果,许多时候坐失战机。虽然后来逐渐增加了高炮部队,1951年9月志愿军空军也出动作战,打击了美军飞机的疯狂气焰,但只在清川江以北地区掌握了局部时间的制空权。因此,整个战争期间志愿军的昼间行动一直受美国空军制约。如何在昼间没有行动自由的情况下争取主动,并争取昼间作战,一直是困扰作战指导的重大问题。
  (二)造成防空的压力
  对于志愿军来说,整个战场不分前方和后方,不分昼间和夜间,都必须时刻注意防空袭问题,不但人员、车辆在昼间需要疏散隐蔽和严密伪装,而且医院、仓库和临时物资存放点也都必须严格隐蔽或伪装,夜间必须严格火光、灯光管制,否则稍一疏忽,就会遭到不必要损失。战争期间,志愿军各军和炮兵部队、后勤部队都有遭受空袭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仅半个月时间,即遭美军空袭伤亡数百人,损失大小汽车330余辆、火车皮30节、各种炮7门、汽油99桶,遭空袭的单位包括志愿军直属队,第39军和第42军指挥所,第112、第114、第126师指挥所,后勤第1分部等。其中,尤以第112师指挥所11月5日拂晓遭受空袭损失最为严重,牺牲团级干部4人、营级干部10人、连级干部18人、排级干部36人、战士129人,伤75人,共计伤亡272人,另毁汽车4辆、电台和总机各1部。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部遭空袭,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秘书、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牺牲。12月12日至14日,仅两天时间,前方作战部队、汽车第四、第九团和后勤第二分部即被炸毁汽车101辆。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遭受空袭的师、团两级指挥所有8个,其中被炸伤师长、师政委、师副政委、师参谋长和主任各1人。志愿军在战场上牺牲的师以上领导干部绝大部分是遭美军空袭牺牲的,1952年5月15日,第四十军第一一八师师部遭空袭就牺牲了师长和参谋长两名师领导;1953年6月26日,志愿军第一军第七师第十九团团部遭空袭,牺牲团长、团政委、团副政委、团参谋长、团副参谋长、师组织科长、师后勤处长和政委等8名团职领导。志愿军全部行动均在美军飞机炸扰的威胁下进行,影响了整个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志愿军没有制空权,如何有效地解决防空问题,成了能否生存,能否坚持作战的第一要务。
  (三)给作战物资运输补给造成严重困难
  志愿军作战物资补给,几乎全部从中国境内运输。运输手段落后,没有海上和空中运输工具,只靠陆路运输,主要是靠火车和汽车。运力有限,特别是运输汽车数量严重不足,中国不能制造,全靠从苏联购买,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后勤部门全部运输汽车共约700辆,到第五次战役时也只有3000余辆,阵地战时期有了明显增加。而美军1个步兵师即有专门物资运输车(含武器弹药车和各种军用货车)910余辆,另有1100余辆卡车。更为严重的是,志愿军作战物资的运输是在美国空军严密轰炸封锁下进行,铁路、公路运输车辆只能在夜间闭灯行驶,并且道路和车辆遭美国空军严重破坏。运动战阶段志愿军汽车损失率,初期几乎达到50%,到1951年第二季度为22%。作战物资在向前线运输过程中,约有30%~40%因美空军轰炸而损失。这就造成了志愿军运输效率低下,国内物资堆积如山,而前运量则远远达不到作战需要,粮食供应在前三次战役只能保证25%,第四和第五次战役只能保证50%,弹药只能做到重点补给,而作战中跟进保障更加困难。因此,往往影响了作战的决心和胜利。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美军集中参加朝鲜战争空军和海军80%的飞机实施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目标的“绞杀战”,其中1951年9月至12月,平壤以北“三角地区”铁路4个月内80%的时间未能通车。9、10两月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已发生粮荒,二线部队只能靠野菜充饥。
  (四)威胁侧后安全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地幅狭长,美军具有强大的海、空军优势,志愿军和人民军侧后的朝鲜东西海岸均在其海、空军控制之下。美军有过仁川登陆进攻的先例,并且经常进行登陆作战演习和袭扰志愿军和人民军侧后海岸,因此,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正面战线作战时,必须顾及到侧后的安全,部署部队防止美军海、陆、空军联合的侧后登陆进攻。作战不能打得太远,越远海岸线越长,受到的威胁越大。这是作战指导上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志愿军和人民军将战线从鸭绿江边推进到三八线及以南后更为突出。直到1953年春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正面战线和侧后海岸均建成了坚固防御阵地体系,才解除了这个后顾之忧。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8 00:01,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