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壳子|查看: 7963|回复: 79
[项目

五千余名科研人员入驻怀柔科学城 大科学装置开始进入科研状态

 [复制链接]
9#
 天雨ai2 发表于: 2018-11-14 15:08:00|只看该作者

怀柔科学城空间规划体系初步确立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怀柔科学城空间规划体系初步确立
⊙记者:吴为 编辑:邓琦 校对:陆爱英

怀柔科学城空间规划效果图。怀柔区供图  isbN-hnvukfe8518542.png  保存到相册

  新京报快讯(记者:吴为)11月14日,记者从怀柔科学城管委会获悉,怀柔科学城规划、怀柔科学城科学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怀柔科学城将围绕规划发展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和智能科学五大科学领域。
  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介绍,怀柔科学城规划、怀柔科学城科学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进一步深化完善,正在报请市政府讨论审议。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工作已经完成,形成了总体城市设计方案重要成果。关于怀柔科学城的各项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正在进行。
  近期,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怀柔、密云两区的规划部门,启动了怀柔科学城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工作,正在推进怀柔科学城城市指标体系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编制、城市设计导则研究编制,以及关于城市景观、智慧城市、涉水、交通、市政等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
  怀柔科学城将按照“指标引领、多规合一、战略留白”的原则,在下一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中,对各类空间要素进行综合布局和统筹安排,将前期专项规划和研究的成果落实在怀柔科学城未来发展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围绕规划,怀柔科学城将发展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和智能科学五大科学领域,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集聚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开展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研发成果,建设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的科学家园,构建符合科学发展功能的空间格局。
8#
 杨坝河 发表于: 2018-10-19 14:4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怀柔科学城将对建筑物采取限高措施:大部分建筑禁超30米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怀柔科学城将对建筑物采取限高措施:大部分建筑禁超30米
⊙记者:裴剑飞 编辑:艾峥

  今天(10月19日)上午,第二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在怀柔举办,据悉,怀柔科学城总体规划正在进行细化,规控编制的初步方案将争取在明年初完成,大部分建筑要限制30米以下。
  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怀柔科学城正在依托于总体城市规划方案,编制三个分规划方案,包括由市发改委牵头的怀柔科学城科学规划,细分怀柔科学城未来的研究方向,正在进一步深化调整;由市规土委牵头编制的怀柔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如何更好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以及由怀柔区和密云区规土分局牵头编制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此外,还将有10个专项规划和5个专题研究。
  “目前,怀柔科学城总体规划正在进行细化,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编制控规。”据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怀柔科学城建成后,总的建设规模约为2700万平方米,城市风貌方面则要坚持低密度城市建设方式,拟建设的建筑要进行限高,大部分建筑要限制30米以下,个别建筑考虑到科研项目的特殊需求才可超过30米。初步方案将争取在明年初完成。
  记者了解到,怀柔科学城拟落地的重大科技项目为23项,其中包括3个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设施11项,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9项。除去已开工的地球数值模拟系统和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两项大科学装置正在建设中,年底前将再有三个大科学装置开工,分别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俗称“北京光源),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截至目前,去年开工的5个交叉研究平台已经实现主体封顶,还将再有第二批共有9个交叉研究平台、11个科教基础设施即将落户。
  此外,在配套设施方面,怀柔区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供电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泉河社区人才公租房项目可提供880套住房,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将面向科研人员租赁;碧桂园中心共有产权住房已于4月份开工建设,可提供约270套住房面向科学城人才出售,京粮地块可提供共有产权房1100套,预计年内开工。101中学怀柔校区扩建后的学校占地面积约200亩,增设高中部和国际部,可提供72个班,3060个学位。科学城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于9月10日开工建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红英 发表于: 2018-1-29 09:35:02|只看该作者

刘忠范院士:怀柔科学城建设要突显科学文化要素—新闻—科学网

源自:北京日报
  (记者:任珊)作为一名新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院士将提案瞄准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他表示,真正的文化应散落在大街小巷中,怀柔科学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建设要突显文化要素,比如在怀柔科学城,可增设科学家雕塑,以科学家命名道路,把“街巷文化”理念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
  刘忠范认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该将重点从文化设施建设转向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建设,从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的“市场文化”建设转向关注“街巷文化”建设。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北京,拥有故宫博物院、天坛、颐和园等大量名胜古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但这都是填鸭式的文化灌输,固定在某一场所,参观完就走。”刘忠范表示,像中关村大街上的DNA模型、王府井大街上唯一的张秉贵雕塑,这类雕塑在北京街头难得一见,真正的文化其实就应该散落在大街小巷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
  去年八月,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启动了“文化北京专项行动”项目,调研了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城市副中心、后英房胡同等地。刘忠范建议,应充分体现怀柔科学城的科学文化元素,展示中国人的科学自信,比如考虑增设科学家雕塑,命名钱学森大街、李四光路等,同时把怀柔的地域历史文化挖掘展示出来。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把每一寸记忆历史的遗存、遗迹都保护和展示出来,把整个城市变成体现丰厚历史积淀的博物馆。刘忠范建议以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为切入点和试点,再从新城扩展至老城,从郊区到核心区推广。
  刘忠范称,在未来公共设施“留白增绿”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提升为“留史增青”,让那些为民族和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永留北京大街小巷书写的史册之中。保留老四合院、老街巷,让它们成为展示北京历史文化的窗口。
6# 青城山
 一眼 发表于: 2017-12-7 14:08:03|只看该作者

北京怀柔科学城城市设计方案启动全球征集

源自:中国证券网
原文标题:北京怀柔科学城城市设计方案启动全球征集

  日前,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启动国际征集。在市规土委、市发改委、市科委、怀柔区和密云区政府主办的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征集项目介绍会上,来自国内外的顶尖规划设计团队入围并进行现场踏勘。随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相继启动建设,怀柔科学城正加速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据北京日报12月7日消息,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已经开建的1个大科学装置和5个前沿交叉平台中,首批将于2020年部分投入使用,大大提升我国基础科研基础设施能力。
  据悉,怀柔科学城规划范围100.9平方公里,40平方公里为城市建设用地,其中约四分之一的土地都将用于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以这些大科学装置为核心,怀柔科学城将形成物质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中心、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等几个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除了少数已建成单位外,科学城核心区内新建内容全都不建围墙,各单位通过建筑内部安全分区来解决安全问题。
  同时,除了大尺度的绿色开敞空间、城市公园、核心景观区等设置,在大多数街区,怀柔科学城将营造宜人的小尺度街区,给人以亲切感,让科学家们的工作、生活在城中无缝融合。
  未来,在雁栖湖国际会都与科学城核心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将打造一座为国际会都提供商务配套,为科学城提供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的雁栖小镇。
  吸引顶尖人才,教育、居住等保障问题也至关重要。据悉,北京实验二小、一零一中学等中小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均已在科学城落地。与此同时,人才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为人才解决住房问题的社区正在拔地而起,吸引顶尖人才栖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红英 发表于: 2017-6-7 17:35:00|只看该作者

全球最大光源将落户怀柔科学城 将成北京新地标

源自:北京晚报
  全球最大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将落户怀柔科学城。建成后,这座直径达700米的圆环建筑将成为雁栖湖畔北京“新地标”。

“最大光源”沙盘。李博 摄  9GUZ-fyfuzny3541680.jpg  保存到相册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近日获批,这座规划建设中的科学城规划面积为41.2平方公里,将成为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将聚集于此,形成原始创新的高地。

最大光源7年内建成
  “这个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全球规划中最大的光源,亮度要比目前瑞士最先进的光源还要高10倍,比美国高70倍,建成后将成为新的‘国之重器’,并将向全世界顶级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开放。”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筹备办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光源将于2018年破土动工,预计2024年建成。
  什么是“光源”?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光源类似于X光射线,亮度要强得多,能让科研人员把微观世界看得更透、更细。像是细胞、血液在血管的流动、微纳米级器件的工作情况、飞机机翼的老化程度,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也将大大减少在研究新材料上所花费的时间。
  光源建成后,还将在光源周边同步建设多座实验站,这些实验站利用光源测量物质的原子结构,帮助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新材料、制药等各种领域进行各类试验,改变中国材料发现不足的现象。

大批科技平台聚集怀柔
  除了“光源”,怀柔科学城还已建成全球最大风洞实验室、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列车模型试验平台等科技实验平台,并将聚集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科学难题,使其在物质、空间、大气环境、地球、信息与智能、生命等科学领域,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相比,怀柔科学城的定位则是“突破”,将部署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其核心任务是建设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载体。
  怀柔科学城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会汲取国际著名科学城的建设经验,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按照建设规划,到2020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成效将初步显现;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六大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全面建成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一核四区” 打造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同意建设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成为了继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后批复的第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怀柔科学城正在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总规划面积约为41.2平方公里。
  在核心区北部还将建设科学教育区,这里将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打造,目前已有8000多名师生入驻,另外101中学怀柔校区、北京实验二小怀柔分校已建成,国科大附中正在筹建中,将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科学城南部还有一片科研转化区,这里将主要依托雁栖经济开发区和中关村怀柔园来打造,目前入驻中科院12个研究所的22个项目,其中15个已投入运营。此外,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也已获批国家级纳米科技创新基地。
  为了实现职住平衡,怀柔科学城西部还规划了面积达到10.2平方公里的综合服务配套区,将依托雁栖小镇等大型社区资源组团打造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区;而在怀柔科学城东部则是生态保障区,将依托雁栖河、牤牛河、大沙河和湿地,打造绿色景观及生态保障功能区。
4# 金佛山
 楼主|壳子 发表于: 2016-1-28 08:24:00|只看该作者

建设进展

  2018年,该地区将按照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的整体安排,推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以及大科学装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制平台等14个科教专项平台项目落地。
  怀柔科学城规划面积已拓展至100.9平方公里,中科院系统电子所、力学所、空间中心、纳米能源与系统所、物理所、大气物理所等9个研究所已入驻怀柔科学城。
  钱学森国家工程试验基地已投入使用。该基地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激波风洞实验室,有模拟最高时速达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坐落于此。暗物质卫星悟空号、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慧眼等多颗重要科学卫星的地面中控指挥大厅也建成于怀柔科学城。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集团的卫星研究所等均已坐落于科学城范围内。
  2019年6月29日,怀柔科学城两个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和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同日开建。一个是探测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另一个是生命医学领域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设施。
  截至2019年7月底,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和“十三五”期间布局的5个大科学装置将全部在怀柔科学城启动建设。特别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5个交叉研究平台落地建设,子午工程二期也计划7月底启动建设。
  2019年10月,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伍建民称,国家在怀柔科学城布局的5个大科学装置全部启动建设。大科学装置和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关键突破。2017年和2018年,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先后开工建设。截至今年10月初,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工程已经完成总建安工程的98.5%;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完成总建安工程的66.4%。此外,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正在进行临建和临时道路施工;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正在进行场地平整等工作;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项目正在进行临时围挡等搭建工作,同时对园区内管网进行改线。
  2020年7月5日,怀柔科学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完成竣工验收备案,标志着项目4.8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竣工。这也是怀柔科学城正在建设的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首个完成竣工的项目。下一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将全面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
  2020年7月8日,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项目──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撑保障条件平台召开项目启动会,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动工建设。项目位于怀柔科学城聚核区,将建设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研支撑保障及实验技术培训系统、公共学术保障系统、科技服务保障系统、运营维护保障系统等,建设周期为30个月。
  2020年10月22日起,《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草案正式启动社会公示。按照发展目标,到2035年,怀柔科学城将建成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国家实验室集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壳子 发表于: 2016-1-28 08:24:00|只看该作者

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52号)精神,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集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聚焦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聚焦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努力将怀柔科学城打造成为宜读、宜研、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科学城。

  (二)战略定位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和开放科研平台,引导和推动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
  面向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推动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本市科技创新政策高效集成,率先落实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举措,打造全面创新改革新示范。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充分释放科研活力、实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基本原则
  高点定位。以国际一流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运营怀柔科学城,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
  开放合作。推动国际合作,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平台向全球开放共享;强化部市合作,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和本市共同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深化院市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搭建共建共享合作平台;加强政企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全面改革。将改革贯穿于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内涵发展。坚持集约、节约、绿色、循环理念,立足现有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实现内涵式发展。

  (四)空间布局
  怀柔科学城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规划面积约41.2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京通铁路—怀柔区界,南至京密路,西至雁栖河—京通铁路及中国科学院大学西边界,北至怀柔新城边界(图1)。
  一核:即核心区,主要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区域,位于怀柔科学城的中部,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
  四区:即科学教育区、科研转化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生态保障区。其中,科学教育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科研转化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南部,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栖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服务配套区位于怀柔科学城西部,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组团建设;生态保障区位于怀柔科学城东南部,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图2)

  (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高端人才、科技资源、重大项目加速集聚,健全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前沿科学和先进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高端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
  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6年底前开工,2020年底前竣工。积极推进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大气环境模拟装置等项目尽快落地,确保2018年全面开工。聚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集中优势创新资源,组织本市其他区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怀柔科学城建设关键实验平台或二期工程,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相互支撑协作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建设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建设材料基因组、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大气物理与环境实验观测、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脑科学前沿技术研究、加速器与 X射线技术等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力争2017年全部开工建设。
  推进一批专业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相关研究型大学、骨干科研院所在怀柔科学城布局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着力推动中国科学院力学、空间、电子、纳米、网络信息等领域科研仪器、科研设施重点向怀柔科学城布局。支持企业、社会研究机构等,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实验装置及研发平台。

  (二)建设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体制机制优势,推动其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深度融合,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形成5至7个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交叉学科,并建立多学科交叉学生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推动中国科学院继续在怀柔科学城布局研究机构,开展国际联合科研攻关。积极支持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在怀柔科学城建设分校、分支研究机构、重点学科及科研实验平台。
  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及团队。争取国家层面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向怀柔科学城倾斜,充分运用中国科学院及本市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一流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基础研究、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在怀柔科学城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组建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开展高水平技术研发活动。
  整合组建一流创新团队。结合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推动中国科学院整合现有资源,围绕新材料、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重点前沿领域,依托重大研究课题或应用研究项目,组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创新成果突出的创新团队。针对项目计划特点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或项目经理人制度,实行研究人员人事关系双聘制。推动首都院士之家怀柔服务中心建设,发挥院士智库作用。
  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探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年薪制,急需紧缺人才推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方式,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加强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探索基础研究类科研人员实行同行学术评议制度,适当延长评价考核周期;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注重市场检验和用户评价。

  (三)全面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
  推动综合型前沿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落地。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按照国家实验室综合交叉融合的建设方向,通过联合攻关、协作攻关,抢占国际科技创新制高点,形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跨领域研究平台。
  推动专业型国家实验室落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资源有效整合,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在空间科学、脑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组建3~5个专业型国家实验室。
  创新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学术和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

  (四)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积极承担重大基础和前沿科研任务。面向基础科学研究,提升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水平,推动信息、生物、纳米等新兴学科和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应用学科发展,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纳米科技、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深空科学研究等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点部署一批前沿技术领域研究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关键问题,重点承接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制造、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等重大研究任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大健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为重点,突破核心瓶颈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系统部署创新资源链。统筹本市及中国科学院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加速向怀柔科学城集聚,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创新链条。发挥科技计划配置创新资源的引导性作用,完善科技计划组织管理模式,促进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前沿研究成果的高效利用及转化。
  着力强化央地政企联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的协同联动。深化中国科学院与本市合作,推动院市优质创新资源全面对接和高效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调动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
  全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外溢创新资源优先在怀柔科学城布局,支持昌平未来科技城与怀柔科学城各创新主体联合攻关,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整合。加大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京津冀区域科研主体、企业主体的开放力度,推动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成果向京津冀及全国范围转移转化。

  (五)提升怀柔科学城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建立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制度,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组织在怀柔科学城开展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围绕前沿科学问题,与国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组建国际科学城联盟。推进与其他科学城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科研人员交流互动、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不断提升怀柔科学城的国际影响力。

  (六)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科学城
  建设绿色科学城。推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一律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建筑分步开展建筑节能和智能化改造,推广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坚持节水节地节能和超低排放,推进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共用共享。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建设生态科学城。推动林地生态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结合怀柔科学城内主要河流河道治理及景观建设,推进大面积湿地公园、沿河功能性湿地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构建雨水回收、蓄储、回灌体系,严格控制各类新建项目硬质铺装比重,建设一批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
  建设智慧科学城。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光纤网络,提升移动互联服务能力,实现区域内免费无线宽带全覆盖。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完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打造物联感知、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信息基础环境,提高怀柔科学城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建设人文科学城。系统布局科普基础设施和科学文化设施,重点建设科学长廊、科普基地和现代科学馆,推动承办专业科学展览、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北京科博会怀柔分会场。推动怀柔科学城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
  建设高效便捷的智慧交通体系。加强怀柔科学城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地区的轨道交通联络,加快推进京沈客专建设,启动连接怀柔区的轨道交通S6线建设,利用既有京承铁路、京通铁路建设连接怀柔科学城的市郊铁路。加强怀柔科学城与重点地区的公路交通联络,建设京密高速、通怀路等。优化提升怀柔科学城内部路网结构,实施杨雁路改造,建设怀柔科学城与雁栖示范区北联络线、雁东路等,研究建设区域内多组团之间的快速捷运系统。

  (七)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建立怀柔科学城高效运行体系。坚持院市共建、专业运营、属地保障、社会参与的原则,由中国科学院和本市共同搭建专业运营机构负责怀柔科学城核心区运营保障工作,由怀柔区政府作为属地服务保障主体,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运营。
  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机制。建立由理事会领导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机制,建设资金由国家有关部门、本市和项目主管单位共同承担,运行资金由国家有关部门和项目主管单位共同保障。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运行机制,积极吸引社会主体参与。研究建立院市共同参与的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运行机制。
  改革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机制。落实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举措,简化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评审程序,赋予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提高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服务水平。
  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研究建立院市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统筹科技基础设施共享、研发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交易与展示、成套技术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五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孵化器、众创空间、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八)构建高水平科技服务体系
  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高研发服务能力,创建特色服务平台。鼓励成立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实施示范工程,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引导和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在怀柔科学城开展天使投资。推动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探索投贷联动融资模式,构建包括科技信贷、科技保险、集合融资、融资租赁在内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等服务体系,引导服务机构与各类创新主体对接,支持服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等服务,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发展技术交易服务。鼓励建立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九)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有序推动不符合怀柔科学城功能定位的产业转移疏解和改造升级。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采取收回、回购、置换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腾退再利用,吸引和配置高端产业项目。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立足怀柔科学城特点及优势,集聚发展新材料、生药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

  (十)强化生活保障服务
  完善生活配套保障。按照合理规划、分类保障的原则,建立科技人才长期居住、短期交流居住等分类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教育服务保障。按照高等教育牵引、基础教育支撑、社会办学补充的原则,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医疗服务保障。突出区域医疗特色,结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平台研究,建设质子、重离子治疗等高端医疗机构。推动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北京怀柔医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商业服务保障。强化怀柔科学城商贸服务、旅游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依托雁栖小镇建设雁栖湖文化商业综合体,培育购物休闲、生活体验有机融合的商业新业态。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市政府共同组成的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推进机制,制定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定期调度重大项目。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日常工作由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怀柔区政府牵头,中国科学院和本市有关部门作为工作推进机制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落实。

  (二)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层面资金支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等加大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等的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全市科技资金向怀柔科学城倾斜,加大对科技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运营。

  (三)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统筹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继续优化怀柔科学城空间布局,挖掘存量土地空间,强化对疏解腾退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再利用。做好新增项目人口、水资源、能源、土地等要素的综合评价,严控不符合怀柔科学城功能定位的项目落地。

  (四)加强督查考核工作。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怀柔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细化分解规划的重点任务,分年度、分步骤有序推进。要加强督促检查与考核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开展规划的年度评估和中期评估。要健全公众参与等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2# 四姑娘山
 楼主|壳子 发表于: 2016-1-28 08:24:00|只看该作者

总体定位

  怀柔科学城是以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为核心,同时建设四区。“四区”中的科学教育区将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科研转化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南部,主要依托雁栖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服务配套区位于怀柔科学城西部,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组团建设;生态保障区则位于科学城东南部。在科学教育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已有8000名师生入驻。而科研转化区,2016年已有中科院12个研究所22个项目,其中15项投入运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壳子 发表于: 2016-1-27 07:53:00|只看该作者

建设背景

  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合作协议》,怀柔科教产业园区上升到院市合作层面,为怀柔建设科学城打下了基础;2011年,中科院与北京市签署了院市共建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协议,为在怀柔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性研究中心迈出了第一步。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7 22:43,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