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王德奎|查看: 5053|回复: 17
[自然科学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150周年纪念总结

 [复制链接3熊猫
11#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3-14 09:26:05|只看该作者
  因为“锁死开关”是与武器的核心芯片或弹药组装,有量子纠缠和区块链的关系,要去除“锁死开关”,等于作废整个东西。而核武器的“锁死开关”原理,类似对核武器引爆等原理装置的探索研究。但从量子隐形传输,还不能说透量子纠缠的神秘奇妙在哪里──只知道量子纠缠中的一个粒子,经过测量就可以了解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虽然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这里的“超光速”,被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式,翻译为量子隐形传态──这是测出一个粒子的全部信息,把这些信息传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个粒子本身并不过去,我们就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复制出一个量子态完全相同的粒子。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院士领导搞人体科学时,强调要学习玻姆的隐秩序全息论。由此我们研究量子纠缠隐形传输后,发表的论文提出:其一是,信息量子本身就是一个类似超级陀螺仪的三旋陀螺,量子之间进行缠结,类似使用前陀螺仪进行的与标准之间作的测量调整校对,所以陀螺仪使用中间产生的任何测量信息,使用者之间都是明确的,即是“超光速”的。道理类似指南针在地球各地除两极外,都能定向相同指向南方,是因为地球磁场对指南针的作用引起的。因此也说明如航天飞机或人造卫星离开地球,或在受磁性材料干扰的地方,用指南针定向是不适用的。但科学家们发现陀螺罗盘,不需靠磁力线的作用来定向,而是利用陀螺本身的多层自旋来定向的。
  其二是,这虽揭示了自然界中,自旋调制耦合功能的EPR效应普遍存在,但超级陀螺纠缠原理还不能完全解答量子纠缠测量中,如何预先把一个粒子的信息发给对方的?所以量子隐形传输最终仍离不开三旋理论建立的弦论三公设:(1)圈与点并存且相互依存;(2)圈比点更基本;(3)物质存在有向自己内部作运动的空间属性。这里的公设(3),实际就联系里奇张量和韦尔张量。里奇张量和里奇曲率部分属于非定域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式:
  R_uv-(1/2)g_uv R=-8πGT_uv   (2-1)
  式(2-1)中左边第一项R_uv,是里奇张量,针对的是圆周运动:在两个物体中当一个物体有被绕着的物体作圆周运动时,该物体整体体积有同时协变向内产生加速类似的向心力的收缩或缩并、缩约作用。而韦尔张量部分属于定域性,类似牛顿的万有引力方程式:
  F=(G m1 m2 )/r2               (2-2)
  式(2-2)中左边F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m1为物体1的质量,m2为物体2的质量。韦尔张量和韦尔曲率是针对不管平移或不闭合的曲线运动,体积效果仍与直线距离平移运动作用一样,只类似是一维的定域性的拉长或压扁的潮汐或量子涨落引力效应。在量子卡西米尔平板间,也有韦尔张量收缩效应,但这与量子回旋间,被绕离子核非定域性的里奇张量收缩效应的引力量子信息隐形传输机制,本质是不同的,又是统一的。原因是这类似原子模型:由原子核内质子量子色动化学构成的卡西米尔平板间的量子起伏产生的收缩效应引力,属负能量作用力,发出的引力介子属于虚数超光速粒子。
12#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3-14 09:26:3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但对星球间的里奇张量收缩效应,发出的引力介子是分成经典的光速传输和量子信息隐形虚数超光速传输两部分,这把回旋被绕的星球也分成了两半。一半是对着回旋的卫星,类似属韦尔张量的牛顿引力是经典的光速传输;另一半是背着回旋的卫星,由于里奇张量整体收缩效应,逼迫这一半需要量子信息隐形传输的虚数超光速引力介子,两半收缩才能同步。由此方程式(2-1)可理解为:左边第一项R_uv里奇张量,属全域整体收缩效应的作用量。其余式中R是里奇张量的迹;g_uv是对距离测度的空间几何度量张量;G是牛顿引力常数;T_uv是刻画能量、动量和物质性质的张量;1/2、8、π是常数。左边第二项(1/2)g_uv R,实际代表针对背着回旋卫星那一半星球的里奇张量收缩效应的作用量。等式右边的8πGT_uv,实际属可计算和测量的引力作用量;其负号代表引力方向作用向球心,而不是向外。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对量子起伏联系的量子卡西米尔效应讲得很少,使一些专家对里奇张量曲率等类似的专业知识,懂得不多。
  由于在国内受“以苏解马”哲学教育,即使像王令隽教授这种到美国成终身的物理教授,也仍把广义相对论方程式中的里奇张量曲率,说成只起数学计算作用而没有实际物理效应,可知其难度。所以想象把两个质子联系量子纠缠,用来“锁死”或引爆地球人储存的原子弹、氢 弹也难。在刘慈欣的《三体》一书第31章到第34章中,作家刘慈欣借用丁仪和外星人的口,从香烟“过滤嘴中的海绵或活性炭是三维体,它们的吸附面则是二维的,由此可见,一个微小的高能结构可以储存何等巨量的低维结构”,才好大谈“将一个质子进行二维展开”,和“随时可以启动空间维度控制功能”──时空维度的展开是非线性的──“从一维视角看微观粒子,就是常人的感觉,一个点而已;从二维和三维的视角看,粒子开始呈现内部结构;四维视角的基本粒子已经是一个宏大的世界”。
  但五维以上,是体积的“宏大”,还是结构复杂程度的“宏大”──在更高维度上,只是个形象的描述:“八维视角下,粒子是一个与银河系一样宏大浩淼的存在;当视角达到九维后,一个基本粒子内部结构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已经相当于整个宇宙”。刘慈欣的聪明,是说到这里,转而只说维度的“收缩”而不说“展开”。这里也转而说“收缩”,且采用模糊手法,如说“从六维空间看三维空间,就像我们看二维平面上的一张画” ……“连续维度收缩至11维”。收缩应该是从高到低,这里刘慈欣没有说高维度是从多少维收缩至11维的?而李淼教授在《南方周末》评《三体》,在“神奇的水滴”一节,李淼教授批评刘慈欣假设的物质结构是由强相互作用力控制,就不可能正确。他说如果物质的基本组成还是分子和原子,那么强相互作用力是核子(即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力,这种力的力程由介子的质量决定,距离比氢原子的大小还要小四个量级,所以,强相互作用力在原子构成的材料中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另一个可能是,材料不是原子和分子构成的,而是更加基本的粒子夸克和胶子构成的,但如果假设夸克是“自由粒子”,夸克之间的距离要比中子的半径还要小,这种物质的密度就太大,水滴的物质就像夸克星中的物质。因此水滴材料的控制力不可能是强相互作用力。这正确。
  在“三维人进入四维会发生什么”一节,李淼教授说:人们喜欢类比想象,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一张二维平面画中的扁片人,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人和事物是一些长短不一的线段。只有从画中飘出来进人三维空间,才能看到画的全貌。假如存在高维,例如第四维,三维生物到底能不能进入?答案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异常困难。为什么?在四维空间中无线电信号强度与距离三次方成反比,而在三维空间中信号强度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因为三维中的二维球面的面积与距离平方成正比。实验表明,在我们的世界中信号强度确实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分子原子进入四维空间就不存在了,人当然也会随之解体。在超弦理论中,三维空间是一个三维膜,三维膜上的一些物理场被囚禁在膜上,不能进入四维空间。在弦论中,人身上的分子原子,进入四维空间是进入不了的。
  美国费城科学大学物理与数学教授哈尔彭的《伟大的超越》一书,讲弦论和高维的最早研究的起源,说明人类生存的显宇宙,是一个4维时空的世界。1至3维是空间维度,第4维是一个时间维度。1至3维的东西本身存在于4维时空,各自也就能进入第4维空间。3D打印的实验就能证明,这是“三片”宇宙自然进化到“三体”宇宙的结果。但人工4D打印是指加入第4维度的时间变化因素的,就有些难度了,必须掌握其中的“源代码”。哈尔彭说的“伟大的超越”,是1919年的卡鲁扎和1926年的克莱因研究将引力和电磁力统一,发现第五维的奇迹是收缩的“微小圈”,从而在n>4维的空间,强度与距离(n-1)次方成反比的线性失效成非线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3-14 09:27:10|只看该作者
  在“二向箔和空间灾变”一节,李淼教授说:威腾1982年在一个5维的理论中发现,当4+1=5维中,4维其中一维是一个圆,剩下的三维空间是不稳定的,一种“无的气泡”会产生并膨胀,最后什么也不会剩下来。根据他对弦论的经验,原来三维空间的东西会变成碎片飞向更外层的空间,不会全部跌向二向箔。李淼教授的这个总体解释是标准、正确的,但他在解释“快子”和“无”时背离这个方向。因为“快子”和“无”分实数“点内空间”和虚数“点内空间”。“快子”物理学名为“超光速”。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工人运动分裂为有国家制度的不同,有的科学家不能与时俱进,违心地认为“超光速”是实数才是“唯物论辩证法”。
  但像雷查德利的学生、印度物理家森等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快子”超光速是虚数,不会破坏相对论。即多宇宙,或平行宇宙=正物质宇宙+i虚拟物质宇宙。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早已认知这种“无中生有”: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0维生一维、一维生二维、二维生三维联系的。这种“快子”讨论,十年前我们曾与李淼先生交换过意见。看来李淼教授仍在模糊实数“快子”论,他说:一张不起眼的二维小“纸片”,跌落二维空间,在弦论中,是存在毁灭整个人类这种可能的。这类似水变成水蒸气的相变,小水气泡的出现最后吞食整个液体。在玻色弦论中,场空间有25维,这种真空快子场也是弦的一种振动形式;快子速度超过光速,它不破坏相对论。因为真空气泡让真空衰变,是一个内含“无”的气泡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膨胀,迅速吞并25维空间。计算表明,这个气泡就是无;气泡“无”以光速蚕食整个空间。
  这里李淼教授闭口不谈平行宇宙的平行物=物+i物,也许他在中科技大的导师的教训还在影响。1986年11月28日他的导师给我们写信说:“来信收到。李淼报导中的超旋,即超弦。弦的思想于60年代初即由Nau bv(南部)提出,即很早就有了。1984之后超弦理论迅速发展是由于发现这一理论可能是有限的。供参考。敬礼”。我们给李淼的中科技大的导师写信,源自1965年读大学知道西方的大爆炸宇宙论后,加快了我们对环量子三旋理论的研究。到1981年又知道李淼的导师在我国普及大爆炸宇宙论很有影响后,就开始断断续续把我们对环量子三旋探索的材料寄给他,但直到《华东工学院学报》1986年第二期,发表我们的论文《前夸克类圈体模型能改变前夸克粒子模型的手征性和对称破缺》明确“三旋”即为“超旋”时,都没有给我们回过一封信。
  就在这年夏天全国性的一份报纸上报导:不到24岁的中科技大研究生李淼,两年之内在国外著名的一些物理学杂志上发表10多篇有关“超旋”的科学论文。由此我们才写信询问:李淼的“超旋”和我们的“超旋”有什么区别?显然这时他导师才回的信,有些不实在。例如,他说:“超旋,即超弦。弦的思想于60年代初”提出。而上世纪60年代初,与弦思想相似的是强子结构靴袢模型(自举假说),这种观念是在S矩阵理论中产生的,含有“每一粒子都由其他所有粒子组成”的意思;在强子的靴袢中,所有的粒子都是彼此以自我一致的方式动态地组成。强子模型也许借鉴有鞋带、搭扣环等在靴子穿时,有这种便于上提的圈形吊带之弦式模具的情形,但强子靴袢模型的自旋特征,却是不明显的。
  再说李淼教授提到的,在玻色弦论中有空间25维的场弦振动形式,这是确实的。据丘成桐院士的《大宇之形》一书介绍,威滕统一弦论的第二次超弦革命,从丘成桐的卡—丘空间数学中受惠不少。因为弦理论、圈理论的集大成研究,是丘成桐教授的卡—丘空间的尖端翻转。卡—丘空间翻转,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最基础简单的单环面翻转;这与类圈体的三旋运动及其符号动力学编码类似。另一部分就是多环圈组合的卡—丘空间翻转。三旋理论部分来自孔洞的自旋,吸收有来自黎曼遗产的黎曼切口。做黎曼切口的平面或纸片,类似代表“膜”;联系两个平行平面不为零的喉管或虫洞,类似代表“弦”;两个平行平面中间剪出的切口或虫洞通孔,类似代表“圈”。通过黎曼切口轨形拓扑的规范操作,确能作不多不少获得25种卡—丘黎曼切口轨形拓扑规范空间模型。这能对应玻色弦论中的25维,作25种维最基本图形的“生成元”,可编码映射夸克和轻子的规范类型,以及胶子、光子、引力子及W、Z0和希格斯等25种基本粒子。这使三旋理论与弦膜圈说纯数学的关系自然很紧密,而黎曼也算建立弦膜圈纯数学的人。其次,翻转还涉及庞加莱猜想外定理或柯召—魏时珍猜想。
14#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3-14 09:27:38|只看该作者
三:“武统”与“量霸”求衡博弈析
  2019年3月8日晚,央视播放李淼教授讲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他说前沿科学发展的未来有两大看点:一是“人工智能”;二是“量子力学”──近未来对应人工智能;远未来对应量子力学。李淼教授的讲法也对。“人工智能”应用如华为的5G智能手机和刀片基站网络,属于宏观,里面的原理和编程不好理解,但东西好使用。“量子力学”虽然已经诞生了百余年,因属于微观领域,而且具有不确定性,不好理解。纪念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使我们想到“元素周期表”因量子力学给了它内部“心脏”的解释,元素周期表其实更多的是偏向“量子力学”──门捷列夫也算一个“量霸”。
  其实,“人工智能”和“量子力学”更多是交叉。从门捷列夫联系到任正非的“人工智能”,也能联系到潘建伟的“量子力学”量子纠缠。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9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克利夫兰奖近20余年里在量子物理与光学领域,共有包括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1995年)、发现半导体中的自旋霍尔效应(2005年)、首次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的迹象(2012年)、实现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2015年)等多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入选。
  2017年初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随后的8月10日,“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至此,“墨子号”量子卫星圆满实现了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但中国人走出的科学家中从国内到国外,质疑潘建伟教授创新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实践的人不少──从国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王国文教授,到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的李子丰教授,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的梅晓春教授;从国外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系王令隽教授,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徐令予教授等。是新时代党中央在百年变局下的大担当,给予潘建伟教授及其团队的宝贵支持才有成长。而从领军华为的5G智能手机和刀片基站的任正非总裁及其团队,到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以表彰星地量子纠缠分发推动量子通信实验研究的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等,都属于今日中国的“量霸”。如果任正非和潘建伟这俩群“量霸”结合,把5G智能手机和刀片基站网络,与“墨子号”量子卫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联网、物联网、万物网工程的全球覆盖,壮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何等地壮举!所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罗斯人民和国家,如果能够携手大量地使用华为的5G智能手机和刀片基站,金砖五国和上海经合组织六国也都使用华为的5G智能手机和刀片基站,这种推动力量就更大!但报道华为与俄国打交道的新闻很少,倒是与美国的消息很多。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能走得更远。但可惜的是,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150周年来的模拟、延伸和扩展,也会诞生出最凶恶的大规模杀害人类的武器──原子弹、氢 弹等。核武器破坏力很大,核污染很强,是进行核讹诈、核威慑的“武统”工具。“武统”与“量霸”的求衡博弈,北相成员慈天元教授说:“核武器的按钮控制在少数人的手里。广岛、长崎逝去的生命,他们决定不了核战争爆发还是不爆发。当然日本人受到这样的惩罚是有原因的,在二战中,日本对别国的侵略,也没有考虑过受害方的感受,所以科技问题的背后,会涉及人性,涉及文化,也会涉及人类文明的走向”。
  北相成员吴裕祥教授说:“最凶恶的大规模杀害人类的武器,不是人造出来的吗?如果我们想在宇宙间永远生存,就需要回归高贵,找回荣誉、正直、忠诚等这些不知何时,已经被利润、风险、策略等等所替代掉的伟大的词汇。如果人类还有未来,那么从星球文明走向星际文明,应该是文明的自然延伸。对于人类而言,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而地球文明是人类各族共建的成果”。
  但人们熟悉的“武统”,类似“以苏解马”,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类似编入中学语文教材达60年之久的经典作品《陈涉世家》,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造反有理”的宣传──1966年“文革”爆发,北京红卫兵讲:“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后来中央也不许宣传。其实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是实践检验真理,是与时俱进──“以苏解马”实践过,“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践过,“造反有理”的“文革”搞过,但都成了历史。有人说: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从《史记》中选择《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周亚夫军细柳》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令行禁止的形象,是从维稳的角度考量,意在使得一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做一个配合社会主旋律的“顺民”。这不对。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向新京报记者说明系正常变动,是对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3-14 09:28:14|只看该作者
  “武统”也有必要回击“武统”的时候,如上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和60年代中的“援越抗美”战争──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屠呦呦,她和她的团队研制出的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药物,庞学坚教授说: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是国家的一场秘密援外任务,主要是抗美援越,帮助越南解决因疟疾造成的队伍大量减员问题”。其次,类似十四世达赖60年来背后策划的在西藏的一系列分裂破坏活动,不是为了西藏人民的福祉,而是为了妄图破坏西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进而图谋“西藏独立”,我们坚决回击,也是必要的。
  目前国际科学家主流研究“元素周期表”,是平均每2~3年发现或制造一个新元素,而不是制止产生今日“武统”的全球核战争、核讹诈的核武器,研究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到核物理化学层次的进一步发展,研制产生“锁死”核武器的原理和“开关”装置。从量子力学看门捷列夫1869年提出的“基于原子量和化学亲和力的元素体系的尝试”,到如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批准的“元素周期表”,是大相径庭的不同──不仅是设计上的不同,从根本上是对物质理解的根本转变。如今的IUPAC表上的数字代表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每个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这些带正电的粒子决定了轨道上电子的数量,这些电子的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化学性质。
  一些原子中电子排列的量子力学描述,特别是铜和铬等过渡元素,很难与周期表中更广泛的模式相协调。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该表有1000多个变体,或者是否有一个最佳版本。甚至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也不确定。目前国际科学家主流在发现了所有足够稳定的自然存在的元素之后,开始创造他们自己的元素,现在达到了元素118(Og)。有人说:假如你想创造出周期表中的第119号元素,但实验可能只产生119号元素的一个原子;因新的原子将在十分之一毫秒内分裂。当它衰变时,它会发出α粒子和γ射线,这些射线会撞击靶周围的硅探测器,以迅速验证119元素的是否存在。2012年德国的化学家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它,因没有任何发现就放弃了。日本科学家又尝试了光束和靶标的其他组合,他们和俄罗斯的一个团队也在寻找元素120,但没有成功──尽管他们仍希望找到更多,最终也一致认为,在120号元素之后冒险的前景很渺茫。有理论预言:元素周期表将在172号元素终结──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序数超过172以后,原子核将会吞噬电子并将其与质子融合,产生中子作为副产品。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质子数降回到172,这样就为原子序数提供了一个上限。而且根据普遍共识,一个核必须存活至少10~14秒才能算作一个新元素。考虑到110号以上元素的脆弱性,较重的元素可能难以保持那么长的时间。
  同时表中同一列中的元素都具有相似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但研究表明,110号以上元素所在的列与其化学行为之间的联系似乎被打破了。这些异常现象是超重核的高浓度电荷会扭曲周围电子的轨道,从而影响它们的行为和形成键。随着寻找新元素越来越困难不再追逐新的元素,而去加深他们对超重元素的理解,即那些原子序数超过100的元素。研究这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可以证明,尽管最重的元素在不到一眨眼的时间内就衰变了,研究人员仍然希望它们能到达传说中的“稳定岛”──可能存在一些超重同位素──在探测已知元素的化学和核物理方面,有着与制造新元素同样重要的价值。如鍀以及发现的它的亚稳同位素,是一种理想的放射性示踪剂。今天鍀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医学放射性同位素,占80%份额,每年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但也有质疑:没有时间相互作用的原子是否可以被赋予有意义的化学性质,从而成为一种元素?新元素的出现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如烟雾探测器、空间探测器的电源和人类最具破坏性的武器──仍然是最凶恶的大规模杀害人类的类似原子弹、氢 弹等核武器吗?研究“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界主流,视乎已经走到尽头,就类似北京北方工业大学李小坚教授说:“2016年主流弦物理宣布失败,2017年温伯格揭示了M弦理论的老将威滕和将军们,现在放弃了该理论。威滕已经转向;温伯格已经清醒;胡夫特已经明白”一样。
16#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3-14 09:28:49|只看该作者
  其实科学界主流,走过1869年门捷列夫研究的元素周期表150周年的实践,和走过1919年卡鲁扎研究的五维及后弦物理100周年的实践,不是走到尽头,而是与时俱进,都已共同一齐走进了拓扑物理学量子色动化学人工智能“量霸”的广阔天地,在“有生于无,三生万物”和“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量子物质、时空、起伏中大显身手。比如各种各类量子材料;比如2017年发现氦可以在很高的压力下形成化合物Na2He ;比如钌和铱,以有机和无机化学合成物的融合以及一系列光谱技术为基础的,尤其是超快时间分辨激光光谱学,它能够在分子的构成和它们的光诱导特性之间建立联系。类似含镧化合物超导体,实际上比含钇的化合物超导电性更强;比如稀土元素自然存在于混合物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分离出纯稀土元素尤其具有挑战性。它们被用于智能手机、电脑、飞机、电动汽车、石油工业、强永磁体、照明、医药等许多领域。了解和应用稀土元素的特殊性质,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李小坚教授说的中国弦论、毛派弦论在“与狼共舞”的跟跑、赶跑后,也能领跑创造现代奇迹。
  原因还有,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波浪翻滚,但都起源于上游青藏高原的世界第三极──人类起源不是从严寒的北极走向赤道附近的温带,而是从严寒的青藏高原走向赤道附近的温带,并扩散到北极的严寒地区。青藏高原的河流和堰塞湖因大地震溃坝,形成远古巴蜀盆塞海,及其远古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和远古联合国时,所谓近现代自然科学起源于西方及其古希腊,并不能说明量子起伏卡西米尔效应、庞加莱猜想、霍金辐射等“量霸”科学的源头不在中国的“有生于无”。
  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到朝鲜半岛弃核和谈──无论是“以苏解马”到“进攻性马”的求衡博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求衡博弈──是“东西方的对立”到“东西方的交流”的求衡博弈──是“武统”到“量霸”的求衡博弈等,都进到关键路口的时候,如果“左”、“右”两翼,没有信任的法律基础和评判,联合国仅是各自表演的舞台,那么应该如何结束弃核而转型呢?
  2019年3月9日《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教授,就“党领导的强大体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在微博上发文说:“中国的政治体制绝对是促成中国崛起的关键正资产,与我们这一代人及其后代的福祉息息相关。为了人民币不被击垮,美丽的边疆省区不突然间变成别的国家,还有不断改善的生活不被毁掉,我们必须在政治上不断成熟起来,坚定地拥护国家体制,走我们自己的路。另外,中共是中国这个超大国家的凝聚力量。中国边疆地区有着复杂的历史记忆,南北方文化差异也很大,党是把各民族各地区深度融合在一起的政治粘合力量”。胡锡进总编辑说得非常好,但他还没有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中共的核心来自马克思与列宁看中国疆域,而与联合国的命运相关。
  神奇的是马克思和列宁都从诞生门捷列夫的“西伯利亚”分析入手,实际已经给今日的联合国绘制了实现新时代新世界的曙光蓝图,这也是为知识分子在找正义家园的归宿。“中国疆域”困境的要害,是李大龙教授归纳的从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到1840年鸦 片战争爆发的第二个“疆域明晰期”。16世纪俄国东正文化开始侵略中国,到19世纪西方列强文化也开始侵略中国。在历史上,断送中国疆域土地的无数个不平等条约中,作为第一个大清国不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330年来断送了比现在的中国,还要大的约1000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割让给了俄罗斯,一直受到马列主义的创始人的关注和思考。因为马列主义的最终目标,不光是搞阶级斗争,搞“武统”,建立通赢通吃的政权,而是要为全人类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商共建共享共治──同舟共济,繁荣稳定,把握好新时代新世界大方向,推动世界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时,马克思在《鸦 片贸易史》中讲:“联军全权代表强迫中国订立新条约的消息,看来引起了以为贸易将有大规模扩展的狂想,同第一次对华战争结束后1845年时商人们头脑中产生的狂想完全一样。即使彼得堡的电讯所传属实”。可见马克思不但关注欧美新闻,也同时在关注“彼得堡的电讯”。这是何等地对“中国疆域”走向的倾心。所以,列强侵略的所有这些负面,应该说不但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有区别,而且也是无任何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于我们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的历史命运,一直予以高度的关注。在第二次鸦 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恩格斯曾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22篇关于中国事件的评论。这组不朽的檄文,无情地揭露鸦 片贸易的卑劣,严厉地谴责西方殖民者的海盗行径,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科学预见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3-14 09:29:27|只看该作者
  列宁是因被沙皇流放在西伯利亚之时,才亲身感悟到马克思从中国鸦 片战争研究远古联合国文化和全球通史的睿智。西伯利亚汗国的领地,西至乌拉尔山,东至鄂毕河,向北直达北冰洋,其统治中心正位于额尔齐斯河一带,受其影响和归宿之地,正是《世界境域志》所述人类文明第二个孵抱期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和远古联合国属地。远古盆塞海干涸,迁徙到西伯利亚荒芜之地聚居的,除蒙古民族外,还有突厥诸部落与诸如奥斯恰克人或是汉特人的远古联合国民族。直到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阻止了俄东正文化帝国的南下,而被康熙皇帝放弃的外兴安岭以北的土地,则被俄东正文化帝国继续蚕食。18世纪堪察加半岛与阿拉斯加相继并入俄东正文化帝国,整个亚洲从此历史面目全非。
  真相埋在列宁心里,列宁这也才亲身感悟到远古联合国文化的伟大和全球通史有《盘古王表》。列宁这也设计了未来联合国的远景:他要把俄东正文化侵占的比中国本土还大的西伯利亚拿出来,交还中国,或者今后交给联合国共管。这可以安置全球因战争、恐怖、天灾、革命等,产生的数以千万计的难民、饥民、灾民、移民。而富国、强国、责任国等,按能力和国家利益的平衡,分配出资帮助这类难民、饥民、灾民、移民的家园重建,天下才能把花在战备、战争上的钱,用来保本土平安和民生,联合国才像联合国,而不是“老好人国”。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建立欧亚联合国的设想:依法治国,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进出由人民自决。列宁的设计非常英明,不愧为是马克思的学生──“左”、“右”两翼没有信任的法律基础和评判,就没有正义。把实践中的失误,归结于马克思和列宁搞阶级斗争,是一些知识分子无正义可言。他们中有些人的文章,污蔑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令人震惊和愤怒。坏事也可变好事,这里我们要说:“中国疆域”困境,为马克思和列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反过来马列主义也能照亮“联合国的未来”和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和谈”的研究。
  而且结合现实和中国远古文化历史,马克思和列宁在大量阅读的各种资料和书籍中,对他们绘制新联合国蓝图早已有昭示:远古中国曾解决大量灾民、饥民、难民、移民等难题的办法,是向未开垦又可开垦的地方搬迁。由此也许他们看到的是:拿起地球仪,假设联合国总部搬到“海参崴”,由联合国把世界上的核武器和参与的人才,集中到西伯利亚指定的地方安置──这幅“西伯利亚”好绘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蓝图:亚洲的西伯利亚和中国,与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类似人的左右两肺叶。在白令海峡建海底隧道接通高铁和高速公路,亚欧和美洲可连成一片。而西伯利亚和中国以前原是一体,加拿大和美国在建国前也是一体。“两叶肺”配合活动起来,联合国蓝图就活了。所以看列宁制定苏联宪法,他读懂马克思包容增长的全球化思想从哪里来?也就是从被沙皇流放在西伯利亚时期产生的。
  实际1921年6月苏俄派来中国的马林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之前,早因1689年《尼布楚条约》起的不平等条约签订,到1858年马克思谈论鸦 片战争对中国充满的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传闻,再到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和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评说结合在一起的等敏感时政要闻,在中国的“口传”回荡久远,终于在1911年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已为中国人自己组织建立共产党创造了条件。其实张澜、吴玉章、王右木、杨闇公等四位直接负责1920年3月12日在重庆成立的共产党,已是早相约到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张太雷等京津马克思研究会、毛泽东的湖南马克思研究会等川外成员、组织的指导、支持和参与成立的。只因为服从国际共运的领导,1921年8月30日才自行宣布解散重庆成立的共产党。2017年11月13日《绵阳日报》刊登的“纪念王右木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的8篇文章,其中第一篇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李蓉主任的发言,她在《不忘初心 高举旗帜 不懈奋斗》的文章中说:1920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成立,“证明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1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9-3-14 09:29:54|只看该作者
  而且这也是百年变局下的“武统”与“量霸”求衡博弈,才有华为任正非总裁解释的“进攻性马”可言。“进攻性马”,类似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亚和印度洋研究中心主任郭学堂教授的表达:中国深切地明白,国与国之间只有通过合作而非斗争,才能可持续地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中国明白这个道理,然后身体力行地实践,同时不遗余力地向国际社会传递合作共赢的“中国精神”──实践着历久而弥新的东方和平之智慧。今天,它既不靠坚船利炮、鸦 片倾销,也不靠军事干预、金融霸权,而是张开热情的双臂,以一颗包容、平等、共赢之心,携手世界一切国家无论其大小强弱,阔步同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上。
  我们发现很多四川人,明明几辈都是四川人,却说他们是“麻城人”──因为“湖广填四川”造成,不明白中华各民族人,本是来自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那里的河流和堰塞湖因大地震溃坝形成远古巴蜀盆塞海,及其远古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和远古联合国。还有,看央视专家的时评,很多专家和媒体人明明是中国人,但嘴里说的话像“俄国人”──只因有过“以苏解马”历史与哲学宣教的积淀──清华大学吴大辉教授说:“与俄罗斯打交道,不吃亏就是占便宜”。苏晓晖教授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牢固基础。日本试图在中俄之间打入‘楔子’只能自讨没趣”。但这与国家能源局专家委员会主席张国宝主任的新书《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说的事实不符,苏俄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20世纪90年代中俄开始15年的天然气等购买谈判,原因俄国并不想将石油只输往中国,也想通往日本──2003年日本为俄西伯利亚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提供75亿美元贷款,中俄的能源合作才谈妥。
  其次,宣传俄国的“强军”是可以的──也许本意是吓唬美国等西方人,但也有首先把自己吓唬了的。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说:“不该忘却的是1969年珍宝岛危机。黑龙江边疆地区的老三届知青当年不少已换了装,剃了头,准备上前线。当时的边境陈兵百万……一旦酿成大战,将何等惨烈,更遑论改革开放进程,不知会被推迟多少年”──我们赞成中俄关系正常、友好,承认俄国科学家和人民对科学、社会的贡献。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永谋教授说:“既然是朋友,就不是喽啰,可以有诤言,可以有批评,但根本上还是友善的,还是要做朋友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强大,主因就在于此。

§ 参考文献
  [1]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2]贺飞,元素周期表的前世今生,科学网,贺飞博客,2019年2月;
  [3]邵亮、邵丹、邵常贵,空间时间的量子理论,科学出版社,2011年;
  [4]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5]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6]李祖枢、涂亚庆,仿人智能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年;
  [7]陈超,量子引力研究简史,环球科学,2012年第7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16:34, Processed in 0.0468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