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子澄|查看: 18814|回复: 33
[动物

白鲟真的灭绝了?巡护队未放弃寻找

 [复制链接]
26#
 脆裂性打击 发表于: 2020-1-4 00:24:00|只看该作者

“长江白鲟没能进2020”,愈显禁渔必要性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长江白鲟没能进2020”,愈显禁渔必要性

  别让肆无忌惮的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加剧生物的生存危机,否则人类自身也将面临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近日,“长江白鲟没有进入2020年”登上微博热搜。据媒体此前报道,科学家2003年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16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再现身。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中国水产专家论文则称,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或已灭绝。而就在2019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学术报告中也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对此,有媒体于1月3日报道称,IUCN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表示,IUCN官方目前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这或许会让不少人心存侥幸,但16年来我们对长江白鲟苦寻无踪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物种,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的消息,令人悲伤。
  古语有云:“千斤腊子,万斤象”,“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长江白鲟体型硕大,据称可长到上万斤,却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也是世界上十种最大淡水鱼之一。
  由于长江白鲟在长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级,其消失对长江水域生物链、水域生态的破坏会有多严重,目前还无法得知。但其可能的灭绝无疑又敲响了警钟:保护人类以外的生物,至关重要。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于2019年5月发布了一份长达1500页的环境报告,并以严重度排名,列举了物种消失和生态退化的五大原因:缩小或退化的物种栖息地、狩猎或野生动物贸易、全球变暖、污染以及外来物种。这些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具体到长江白鲟可能灭绝的原因,目前尚无权威答案,但从常识而言,指向的恐怕还是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其灭绝或许只是人类某些生活生产活动“竭泽而渔”后果的缩影。都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这类雪崩效应,也会体现在人类活动与生物灭绝的关联上:某些生物灭绝时,那些过度捕捞行为不会是无辜的。
  不止是长江,现代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圈已经造成毁灭性影响。
  据IPBES预测,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索取,目前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较过去1000年来的平均值快了数十到数百倍,且还在加快。这将可能把地球推向自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的又一次物种大灭绝。
  在地球的自然史上,曾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第一次是4.4亿年前导致大约85%物种绝灭的奥陶纪大灭绝,到6600万年前第5次生物大灭绝,也称白垩纪大灭绝和恐龙大灭绝,主要都是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而再次发生生物大灭绝的话,除了自然原因,主要将是人类的自导自演。
  生物大灭绝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人类将面临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预计全球变暖会导致1/2的植物面临生存威胁,超过2/3的维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数百万种动物消失。人类从这些动植物获取的资源也将减少,甚至无以可用。
  长江白鲟的可能灭绝逼迫人们采取行动,保护长江以及其他水域和陆地的生物资源。现在,长江10年禁渔计划已“开启”,但愿这一行动能保护更多的长江鱼类,让人们多年后依旧能看到长江白鱼矫健的身影。
⊙田地(专栏作者)
25#
 龙泉山 发表于: 2020-1-3 23:15:0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淡水鱼王”白鲟被指十年前功能性灭绝,已17年未现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淡水鱼王”白鲟被指十年前功能性灭绝,已17年未现身

  这篇论文表示,2017至2018年的全流域调查,没有发现一个活的白鲟。
  (记者:刘名洋 周世玲)一篇认为“淡水鱼王”白鲟已功能性灭绝的论文,引发了对这一物种生存状态的关注。这篇论文认为,白鲟在2005-2010年时已经功能性灭绝。
  对此,今天(1月3日)中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通过官方微博表示,2020年6月将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IUC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非营利环保机构。
关于白鲟研究论文配图。《整体环境科学》图
  论文称白鲟功能性灭绝
  2019年12月下旬,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论文,这篇论文认为中国特有的物种白鲟在2005-2010年已经功能性灭绝。
  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第一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辉。1月3日,新京报记者分别联系两位作者,未获回应。
  这篇论文表示,2017至2018年的全流域调查,没有发现一个活的白鲟。论文认为,根据1981年至2003年间发现的白鲟数量,研究人员估计灭绝的时间是到2005年,不迟于2010年。
  IUCN官方微博1月3日中午12时许发布消息,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2020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根据目前初步的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公开资料显示,白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是长江水系和我国近海特有的鱼类。此前的研究显示,2003年后,这一物种的踪迹再未被发现。
  2003年后再未被发现
  公开资料显示,白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是长江水系和我国近海特有的鱼类。记录在案的最大标本总长度超过7米。它是一种掠食性鱼类,通常被认为是溯河鱼类。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恶化,其数量急剧下降。
  安徽省铜陵市长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张明浩介绍,白鲟是在海里长大的洄游性鱼类,洄游是为了在淡水里产卵。人类活动包括航运、违章捕鱼等都会对其繁衍和生活产生影响,人工建成的建筑也会阻碍它的繁衍。
  1988年,白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于2006年被IUCN列为严重濒危物种,但其数量的下降并没有逆转。张明浩解释说,当时对白鲟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资金、设备、科研人员也都没能达到现在的水平。
  2016年,危起伟和张辉合作发表了一篇有关搜寻长江白鲟的论文,这篇论文显示,2002年12月和2003年1月分别在南京和南溪附近意外发现两头白鲟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观测报告。
  在201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危起伟表示,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记者:刘名洋 周世玲

  编辑:郭琛
  校对:范锦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断弦有谁听 发表于: 2020-1-3 19:16:00|只看该作者

长江白鲟宣告灭绝,科学家呼吁为“生者不灭”努力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长江白鲟宣告灭绝,科学家呼吁为“生者不灭”努力

  2003年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
  (记者:王俊)“淡水鱼王”白鲟被宣布灭绝。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他表示,消息应该早一点公布,“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为生者更好的生,或让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沉默”的淡水鱼王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虽称作白鲟,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因为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白鲟最大体长可达7米。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的祖先早在一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但与长江中中华鲟、白暨豚、江豚等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尾,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危起伟告诉记者,因为水利工程的阻隔,作为洄游类的白鲟不能回到白鲟的自然产卵场,没有生殖,物种自然会走向灭绝。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 CITES(1997)附录Ⅱ(CITES附录Ⅱ)加以保护。

难觅白鲟踪影
  被重点保护的白鲟,依旧难寻踪影。
  直到2002年12月11日,那天下午2时左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渔民捕到一条大鱼。这条大鱼与众不同,有一个硕大的“长鼻子”(吻)。
  消息传开后,中科院水产研究所专家危起伟、陈细华从武汉赶到南京,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这是一条长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年龄15-20岁,正值中年。
  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的又一条活体白鲟。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
  新的希望很快又出现了。
  2003年1月,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救治组在对24日四川宜宾误捕的白鲟进行了成功的抢救后,将该白鲟进行声纳标志放流,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
  “1月29日5时暂时失去白鲟,当日14:33 在南溪县丁丁石江段再次发现,21:58,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因滩险水急,航道复杂,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无法继续追踪。”
  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人类对白鲟的分布、行为还知道得较少;二是河床复杂,形成许多信号“死角”;三是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
  这可能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尾白鲟。

灭绝与否?
  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一文透露,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
  但白鲟的实体,再无现身。
  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
  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有白鲟幸存。”危起伟说。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宣布了白鲟灭绝的消息。
  “应该早一点公布这个消息。”危起伟说。
  但今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表示尚未官宣白鲟灭绝。“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称。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
  对此,危起伟告诉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据他解释,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其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危起伟说。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但它们的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为生者更好地生,或让生者不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危起伟说。
  编辑陈思校对刘军
23#
 数人最恋家 发表于: 2020-1-3 17:14:00|只看该作者

长江白鲟给人类的一封告别信

源自:新京报网
原文标题:长江白鲟给人类的一封告别信
⊙与归(媒体人)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孙文静 校对:危卓


长江白鲟。资料图

  按语:今天,“长江白鲟没有进入2020年”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
  据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中国水产领域权威专家的论文称,早在2005年~2010年时,曾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可能就已灭绝。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后,又一个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珍稀生物。
  虽然这一结论依旧存疑,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就表示,“后续还需要讨论”,但长江白鲟存活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已是微乎其微。
  我们当然对它们的存在还抱有一线希望,只不过,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希望确实渺茫。长江白鲟或许真的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
  在此,我们想借“长江白鲟”之口,说些心里话。
  亲爱的人类小朋友:
  2020年好!
  请允许我们这样称呼你们,毕竟我们已经在这颗星球上存在了一亿五千万年,我们曾与陆地霸主恐龙水路并肩,躲过了第四纪冰期,见证了人类的诞生和崛起。
  只是,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长江白鲟。图片来自微博@人民日报

  没想到直到2020年1月3日,你们才彻底接受我们已经不在的消息。这份惋惜,何尝不是我们的留恋。
  今天,听说我们在你们的朋友圈里刷了屏,还上了热搜。值此新年之际,让你们看到这么一条坏消息,实在抱歉。
  有网友说,“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是的,很遗憾,我们上一次见面,还要追溯到2003年。
  当时我们的一位小姐妹在四川宜宾南溪县被捕,后来得到人类专家救助,在2003年的大年初一重新放生。感谢致力于保护我们的专家学者的努力,只是生存太艰难了,环境太恶劣了,我们太累了。
  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并息息相关。
  四川的渔民,形容我们是“千斤腊子万斤象”里的“象”。我们身材修长个头大,你们喜欢叫我们“水中老虎”“淡水鱼之王”。
  大约三千年前,我们还是比较常见的鱼类,是你们餐桌上肥美的河鲜,是祭祀用品。
  诗经里的《周颂·潜》便记载道,“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其中这“鲔”,便指的是我们;鳣,指的是我们的族兄中华鲟,也就是渔民俗称的“腊子”。

长江白鲟邮票。资料图

  你们可能想不到的是,那个时候,“漆沮”也就是现在的渭河以北的两条河流,竟然也有我族的身影。
  不过,你们人类真的是太强大了,从最初的采集者,到后来的农耕者,再到后来的工业文明,你们的每一次飞跃,都让我们赞叹不已,但也让我们万分恐惧。
  你们当中的一位有趣的历史学家,写过一本《人类简史》。其中提到,人类的发迹史,就是一部其他动物的灭绝史。
  在30万年前,人类当中的直立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就已经超越其他物种,获得非凡智慧。但到了7万年前,智人一族,竟也灭绝了其他人类物种。
  而如今,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我们不想再看到我们的近族,如中华鲟、达氏鲟步我们的后尘。
  前不久,那则“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90%以上”的消息传来,还让我们无法安息。

长江白鲟。图片来自微博@人民日报

  我们真的留恋这颗星球,正如你们留恋自己的家乡一样。
  大约三十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江段,我们还曾不时相见。我们有时是在渔网里拼命挣扎,有时是在水泥堤坝上使劲拍打,我们试图用生命提醒你们我们的存在以及生存的途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曾看着你们的大诗人从头顶飘过,吟下诗篇。逝者如长江,没想到,这里成了我们最后的坟场。
  幸而,我们已经听到,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通告,长江将实施十年禁渔计划。这对我们那些幸存的同族,算是慰藉了。
  我们走后,世界上便只剩下了一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在大洋的彼岸,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听说在伊利湖里也几乎找不到了,希望你们善待它们。
  以后,我们就只能在博物馆里相见了。希望我们的遗体能够时时提醒你们:
  人类不可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你们需要陪伴,需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颗星球,有你有我有它,才是一个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
 宇彬 发表于: 2020-1-3 16:24:46|只看该作者

IUCN尚未官宣白鲟灭绝 中国专家称不影响最终结论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IUCN尚未官宣白鲟灭绝,中国专家称不影响评估的科学结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官方微博1月3日12:31发布消息称,IUCN尚未官宣白鲟灭绝。
  对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3日下午回复澎湃新闻称,“是没有正式公布,但评估已经完成了。公布与否,不影响其科学结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自1996年起,危起伟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鲟鱼专家组成员。
危起伟和团队成员正在救助长江白鲟。危起伟授权澎湃新闻使用
  2019年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一篇研究论文预校样(pre-proof),透露了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白鲟已经灭绝。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危起伟,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IUCN的前述微博称,“我们注意到媒体和公众对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SSC)鲟鱼专家组开展评估情况的关切。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Chinese Paddlefish,Psephurus gladius)的情况不太乐观。”
  在《整体环境科学》的论文中,研究人员称,长江白鲟灭绝是多重威胁所致。要想避免更多类似灭绝事件的发生,长江流域濒危物种保护工作迫切需要改善。对于某些物种而言,保护机会的窗口可能已经关闭。但对于另一些“一息尚存”、仍有个体存活的物种而言,抓住剩下的机会很重要。
21#
 梦幻意境 发表于: 2020-1-3 16:16:00|只看该作者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警惕人类活动的“雪崩效应“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警惕人类活动的“雪崩效应“

  别让肆无忌惮的生活生产活动,加剧很多生物的生存危机。
图片来源: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图集。
  近日,“长江白鲟没有进入2020年”登上微博热搜。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十六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
  而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中国水产领域权威专家的论文称,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可能就已灭绝。而就在2019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在浙江杭州的学术会议报告中也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当然,对此也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的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这或许会让不少人心存侥幸,但是,十六年来我们对长江白鲟苦寻无踪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物种,长江白鲟没有进入2020年,实在令人悲伤。
  失序的捕捞恐难“甩锅”
  古语有云:“千斤腊子,万斤象”,“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长江白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据称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由于长江白鲟在长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级,它的消失对长江水域的生物链的破坏有多严重,以及对水域生态的负面影响有多大,目前还无法得知。
  但长江白鲟的灭绝,无疑向人们又敲响了警钟:保护人类以外的生物,无论是水生还是陆生,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抑或是微生物,都至关重要。
  长江白鲟的灭绝如同其他物种消失一样,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于2019年5月发布了一份长达1500页的环境报告,列举了物种消失和生态退化的五大原因。以严重度排名,这些原因分别是缩小或退化的物种栖息地、狩猎或野生动物贸易、全球变暖、污染以及外来物种。
  这些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例如,如果不是人类砍伐森林,扩大生活生产用地,野生物种的栖息地不会缩小,也因此不会消失或灭绝。
  具体到长江白鲟灭绝的原因,目前尚没有权威的答案,但从常识而言,指向的恐怕还是过度捕捞在内的人类活动。
  一些渔民大量使用绝户网、地笼等,甚至有些人使用“电鱼”的方法,就加大了过度捕捞对长江生态的影响。这种行为不只是在长江,在全国所有的江河湖泊中都有这些做法。
  除了长江白鲟,长江拥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170多种为长江特有,占我国淡水鱼总数的48%。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称为“四大家鱼”,过度捕捞等原因也造成“四大家鱼”的减少,鱼卵鱼苗等早期资源量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90%以上。
  就连在江苏省长江口一带生存的长江刀鱼(学名刀鲚),也因为有高昂的市场价格的吸引而被过度捕捞,数量急剧减少。1973年,长江沿岸的刀鱼产量为3750吨,2012年以后,年总产量已不足百吨。
  除此之外,长江支流本是长江流域鱼类生存的重要栖息地。但这些支流河道,由于人类填河造田、修建房屋,以及兴修水利等被大量填埋,导致包括长江白鲟、四大家鱼在内的更多鱼类无处栖息、觅食、产卵,既无处生存,也无法繁衍后代。
  长江白鲟的灭绝,或许只是人类某些生活生产活动“竭泽而渔”后果的缩影。都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这类雪崩效应,也会体现在人类活动与生物灭绝的关联上:某些珍稀生物灭绝时,那些过度捕捞行为不会是无辜的。
图片来自纪录片。
  科学家屡次发出生物大灭绝警告
  不止是长江,现代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圈已经造成毁灭性影响。
  据IPBES预测,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索取,目前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较过去1000年来的平均值快了数十到数百倍,且这个速度还在加快。这将可能把地球推向自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的又一个物种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生物绝种),现在长江白鲟的消失就是个警醒的信号。
  在地球的自然史上,曾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第一次是发生在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又称奥陶纪大灭绝。到了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又发生了第5次生物大灭绝,或称白垩纪大灭绝和恐龙大灭绝。
  前5次的生物大灭绝主要是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而第6次生物大灭绝除了有自然的原因,主要还是人类自导自演了这次大灭绝。这些大灭绝绝不是骤然而至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可能在人类不小心时,有些生物就彻底消失了。
  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人类将面临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预计全球变暖会导致1/2的植物面临生存威胁,超过2/3的维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数百万种动物消失。人类从这些动植物获取的资源也将减少,甚至无以可用。
  比如,如果鱼类消失,会影响人类的食用;如果一些植物消失,如红豆杉的消失,人们会减少一种提取抗癌物质的植物。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长江白鲟的灭绝逼迫人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长江以及其他江河湖海和陆地的生物资源。现在长江10年禁渔计划已“开启”,这就来得很有必要。但愿这一行动能保护更多的长江鱼类,让人们多年后依旧能看到长江白鱼矫健的身影。
⊙田地(专栏作者)

  编辑:陈静 校对:王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0#
 嗨盗王子 发表于: 2020-1-3 15:44:00|只看该作者

长江白鲟灭绝:17年前,人类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长江白鲟灭绝:17年前,人类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

  据澎湃新闻报道,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长江白鲟已经灭绝”消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辉博士。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该论文的预校样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事实上,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长江白鲟,中国淡水鱼之王
  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我国才有,也被称作“长江白鲟”。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属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鲟的吻长达到身体的一半,又称“象鱼”,是淡水鱼家族中的第一号“巨人”,身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700多公斤,其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鲟有个明显的特征: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一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後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於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白鲟是长江中仅次於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长可达二三米以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白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物包括鱼类、虾蟹等。
  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科研人员苦苦寻觅未果
  白鲟是长江中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其数量十分稀少又极易受伤死亡,研究机构至今未能捕获到成熟的白鲟双亲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十年前,2009年,IUCN专家组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但十六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
  2002年12月11日,一条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白鲟在南京长江下关水域被意外捕获。这是近十年来世界上发现的惟一一条活体白鲟。被发现的白鲟伤痕累累,生命垂危。为了保住这一稀世国宝,国家农业部指令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抢救,有关专家、渔民和渔政工作人员为此展开了一场特别的救护行动。
科研人员抢救濒危物种白鲟,图源:李建军.白鲟挽歌[J].检察风云,2003(05):46-49。
  抢救工作一直持续了数月,2003年1月7日晚上,白鲟突然出现异常反应,经过专家们7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稍微好转。1月9日凌晨,白鲟再次出现呼吸缓慢等症状,专家们给白鲟紧急输氧,抢救5个多小时后,白鲟于上午9时左右突然头撞水池边沿,9时半,白鲟因心力衰竭终告不治。所有参加救治大白鲟的科学家垂泪不已,遗憾万千。
  谁也不知道长江水域还有没有这样珍贵的大白鲟!
  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地球上最后的白鲟!

§ 参考文献
  [1]吕新文,“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未跨入2020年,澎湃新闻,2020-01-03
  [2]李云,刁晓明,刘建虎,长江上游白鲟幼鱼形态发育和产卵场的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05):39-42。
  [3]李建军.白鲟挽歌[J].检察风云,2003(05):46-49。
  编撰:Bob
  审核:黄乘明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
 清魂二畔 发表于: 2020-1-3 14:05:40|只看该作者

红星:白鲟灭绝是严重警告 长江十年禁捕必须落实

源自:成都商报
原文标题:快评丨长江白鲟灭绝,要避免“哀而不鉴”
⊙作者:张田勘

  未跨入2020年,中国的长江白鲟就成为了历史。
  进入2020年,人类有了更多的新希望和梦想。但是,对于一些生物来说,却是不能够了,因为它们没有了生命,甚至连整个种群都灭绝了。
  早在2019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就宣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而中国专家预测更早,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长江白鲟的灭绝也许对一些人来说无所谓,但是从生态的意义来看,影响甚大。长江白鲟被称为“水中老虎”,在民间有“万斤象”之称,“象”即长江白鲟,可以长到上万斤。由于长江白鲟位于长江水生生物的食物链顶端,它的灭绝对长江水生生态的影响极为重大,犹如一个自然区缺少了老虎和狮子,下游的鬣狗就会泛滥成灾,不仅破坏野生生物链,还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此外,长江白鲟的灭绝还是一个严重警讯,其背后是全球的很多生物都面临的灭绝困境。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更新后的名录一共包括了96951个物种,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同时,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在世界范围内调查的4万种动植物,有1/3的两栖动物、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和70%的植物被列入“极危”(CR)、“濒危”(EN)、“易危”(VU)三个级别,都属于生存“受威胁”的物种。除了这些面临灭绝危机的物种,还有785种动植物被正式归入“灭绝”(EX)类别。此外,还有65种物种属于“野外灭绝”(EW)状态,仅在人工环境下生存。
  长江白鲟只是这些庞大的极危濒危物种中提前消失的一个物种而已。长江白鲟的消失如同其他物种的灭绝一样,主要责任在人类。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于2019年5月发布的环境报告,现代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圈已经造成毁灭性影响。未来几十年间,近百万物种将面临灭绝危机。
  人类活动是造成环境因素退化的重要原因,包括物种栖息地减少、狩猎或野生动物贸易、全球变暖、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可以说,对于长江的过度捕捞、河水污染、航运等都有可能是长江白鲟灭绝的重要原因。即便人们没有捕捞长江白鲟,也会由于过度捕捞其他鱼类而导致长江白鲟的食物减少,使得它们生存困难,难以繁衍,直至慢慢消失。
  面对长江白鲟的消失,亡羊补牢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通告称,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这个计划能不能有效保护长江现存的鱼类,有待于未来的实践检验。此前,中国保护大熊猫的计划成功已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只要长江10年禁渔落到实处,也是可以保护到长江其他现存鱼类的。
  早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发布报告,把大熊猫从其濒危野生动物名录上撤下,把大熊猫状况被归类为“脆弱”,而不是“濒危”。因为中国大陆野生大熊猫数量越来越多,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04年的1569只增到2014年的1864。这背后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加强了偷猎禁令,扩大了大熊猫保护区。而且,中国设立的大熊猫保护区有13个,这些保护区为保护大熊猫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大熊猫也卓有成效。
  所以,长江10年禁渔需要尽快执行,也需要严格进行,唯有如此,才不会让长江白鲟消失后还会有中华鲟及其他重要鱼类灭绝,也能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8#
 qyq163 发表于: 2020-1-3 13:02:48|只看该作者

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IUCN中国代表处:尚未发布消息,仍需再讨论

源自:界面
原文标题: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IUCN中国代表处:尚未发布消息,仍需再讨论 来源:界面新闻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实习记者|欧云别克力
  曾经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了一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研究所专家的研究论文中称:预计2005年──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张辉。
  危起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长江白鲟灭绝一事是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经过研究和商讨确认过的。”
  危起伟称,2019年9月中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后确认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
  针对长江白鲟灭绝的结论,危起伟说,“争议肯定是有的,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没什么问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长江白鲟,又名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长江白鲟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于国家一级野生的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此前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长江白鲟列入极危(CR)动物之中。
  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危起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是在2003年。但那之后,被放生的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了。从2003年开始至今,科研人员也没有再发现长江白鲟的身影。
17#
 搜索浪漫 发表于: 2020-1-3 11:23:56|只看该作者

2020第一个悲伤的消息!专家称长江白鲟已灭绝

源自:北晚新视觉
  据澎湃新闻消息,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长江白鲟灭绝。

视频截图:2002年一只误捕的白鲟个体,这或许是活体白鲟的最后影像资料

  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公开资料显示,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此前报道
  长江白鲟可能已灭绝
  2018年11月6日,有媒体报道。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被宣布野外功能性灭绝后,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科研人员自2003年以后,近15年来没有发现过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了这一消息。该分论坛由全国水生野生动物分会等承办。危起伟告诉记者,“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
  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危起伟说。从一尾白鲟个体或少量个体,如何实现保种,甚至种群恢复?危起伟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攻克相关技术。
  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是把一种鱼的生殖细胞(作为供体)移植到另一种鱼体内(作为受体),让后者(受体)的雄鱼和雌鱼能分别产生前者(供体)的精子和卵子,通过挑选、受精,孵化出前一种鱼(供体)。
  叶欢博士等研究人员用白鲟的近亲缘关系物种──匙吻鲟的生殖腺细胞,在长江鲟中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移植成功率较高,异种精巢生殖细胞移植等平均嵌合率达65%。
  危起伟告诉记者,这一技术至少有三种作用:首先是“借腹生子”。如果能找到一条白鲟,就有可能借助于长江鲟的“肚子”,“生”出很多白鲟来。其次可以改善相应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如果能找到多尾白鲟个体,研究人员可以把多尾白鲟的多个生殖细胞,集中移植到同一达氏鲟个体或群体中,改善子代白鲟的遗传多样性。最后,这一技术可以作为濒危物种或濒危物种基因库的保存方法。
  叶欢表示,除了这一技术,人们也可以尝试细胞核移植等克隆技术。但在技术上,核移植的挑战更大,而且存在“丢失核外物质”的缺点。
  此外,危起伟带领的科研团队还向论坛提交论文摘要称,他们与华大基因合作,历时两年,目前已完成中华鲟全基因组的测序,正在分析相关数据。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针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的问题,长江流域分阶段施行常年禁捕,让长江水生生物休养生息,切实推动长江大保护。
源自:综合澎湃新闻 百度百科 北京晚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4 17:20,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