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红叶|查看: 9124|回复: 26
[作家

刘慈欣:科幻小说让人拥有一个更开放的头脑

 [复制链接]
17#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8-8-23 11:31:00|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真正的科幻小说目的就是科幻本身

  “现在我们的阅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比过去都好得多。作为本届读书形象大使,我希望能够把更多的好书介绍给大家,用阅读来拓展我们的人生”。8月22日,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亮相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首场活动的现场。作为本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的读书形象大使,刘慈欣开场便向大家推荐短篇科幻小说合集《十二个明天》。

不预测未来 只在乎故事
  在刘慈欣看来,虽然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科幻离科学越来越远了,但实际上,在主流的科幻领域,这些由科学机构、科学杂志推出的科幻小说更让人珍视。小说本身直接关注到目前各项最前沿、最热门的技术,以及其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刘慈欣认为,对于科幻作家来说,所能做的就是把科学家的想象,用一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至于科学理论或者科幻涉及到的技术、科技,正确与否或者能否实现,作家并不在意。他们只在乎故事本身是不是震撼,能不能够开拓人们的想象力。

想象关乎创作时代提供沃土
  不久前,刘慈欣担任了IDG资本“首席畅想官”。他认为,想象力跟创作力肯定有关系。在他看来,现在的中国中学生、大学生,他们的想象力远比自己那个时候要丰富的多,而且这种想象力所依托的视角、高度也高得多。现在科幻小说的繁荣,就是有力证明。
16#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8-6-21 10:01: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刘慈欣: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源自:央广网
原文标题:[见证]刘慈欣: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央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记者:徐菁)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见证》今天播出:《刘慈欣: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刘慈欣:当时也没有科幻小说这个概念。看了以后以为那里面写的都是真实的事,因为凡尔纳的文笔也很写实,觉得很神奇。
  刘慈欣至今记得家里那本繁体竖版的旧书,那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读初中的刘慈欣在父亲的箱子里发现了这本书。几年后,高中生刘慈欣写出了第一篇作品,这个从未发表过的科幻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
  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科学在中国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中国的科幻文学也随之复苏。不过那时的科幻小说更多像是“未来畅想小说”──努力描述着科学发展有可能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幻小说的读者依然是小众群体。虽然它的市场价值已经开始显现。
  刘慈欣:1997年1998年以后,那会儿科幻世界的稿费大概是千字一百块钱。那个时候科幻市场本来就很小,长篇小说也发表不了,只能发表短篇。
  从1999年起,刘慈欣进入高产期,连续八年收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在刘慈欣的拥趸们一次又一次惊叹于他无穷的想象力时,以外星人入侵地球为背景的《三体》三部曲横空出世。
  2015年8月,《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这个公认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世界性科幻大奖。
  刘慈欣:他们关注的(地方)除了一些特有的中国因素,其他的关注点和国内的读者也差不多。因为科幻是一个很具有世界性的文学,它考虑的问题都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刘慈欣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曾经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已经或者正在变成现实。但是,科幻作家并不是能够预言未来的先知。
  刘慈欣:科幻小说不可能告诉你,哪种可能性最后真的会变成现实。真找不到这么一篇小说,预言出现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没有。预言出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个没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5-20 03:01:00|只看该作者

“多面”刘慈欣:科学家影评人or未来预测者?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多面”刘慈欣:科学家、影评人or未来预测者?

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0日电(记者:宋宇晟 李双南)随着《三体》的声名大振,刘慈欣在别人眼中的身份越来越多了。当面对媒体抛出的各种问题时,他时而扮演科学家,时而充当影评人,而更多时候提问者似乎把他当作一个能预测未来的人。对于这些问题,刘慈欣会略带迟疑地回应着,可一旦问题涉及科幻文学,他的语气就变得坚定起来。
  19-20日,首届亚太科幻大会在北京举行。一向低调的中国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19日现身大会现场。在当晚参与这次大会颁奖环节前,他接受了媒体群访。
资料图: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在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仪式前签名。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科学家、影评人or未来预测者?
  “您怎么看待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您如何看待漫威电影中‘灭霸’这个人物形象?”“您对人工智能未来走向是乐观还是悲观?”“您怎么看区块链?”
  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都是提给刘慈欣的。虽然他给出的回应并不短,有时候甚至还有点冗长,但大刘往往会在回答的内容前面加上一句说明,然后把回答引向自己擅长的科幻文学领域。
  比如,在回答“新能源”问题时,他说,“我离开电力系统已经快七八年了,这几年的电力系统,特别是能源系统的发展我不是太了解”。
  对于“如何看待‘灭霸’”这个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自己还没看过《复联3》,并顺便表达了一下自己对漫威电影“流水线”气息浓重的小小不满──他自称“一直不喜欢”漫威电影。“不能说讨厌,但确实不喜欢看。虽然漫威电影的特效质量都很高,有庞大的宇宙体系和大量IP,但总感觉他们所有电影都是一个生产线上很标准的流程生产出来的。”
  面对区块链的问题,大刘显得兴味索然,只是说“这是个非常好的科幻题材”以及“刚刚遇到一个转行做区块链的科幻作家”。
  而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刘慈欣直接亮明自己科幻作家的身份──“我们写科幻的其实不是做预测,我们是把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我能排列的可能性无非就是最好的可能性、不好不坏的可能性和最坏的”。
资料图:刘慈欣。中新网记者 李卿 摄

这十年,刘慈欣说自己“没有太多改变”
  事实上,对于刘慈欣来说,2018年是可以被视为一个时间节点的年份──十年前,他至今最为人所熟知的科幻作品《三体》首次出版。这十年间,《三体》三部出版,作为作者的大刘也因此声名大振。三年前,他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此后,刘慈欣成了科幻圈内外炙手可热的名人,各种头衔加在他的名字前面。围绕《三体》打造的电影、游戏在之后的这几年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但刘慈欣自认并“没有太多改变”。“因为我现在无论从科幻创作理念来说,还是我的生活方式来说,都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改变。”
  “我想写的还是那个样子的科幻小说。真要说改变,可能往后的写作会遇到障碍比较多一些。倒不是说非要超越《三体》,而是说一个作家要想写一本书肯定要找到一个兴奋点、很让人兴奋的想法。但自从《三体》之后,这种想法是比较困难的。”他说。
  而生活方面,刘慈欣说,热闹只是在媒体上。“我居住的地方不是大都市。我所看到的关注,都是从媒体、网络上看到的。直接的这种关注,在我的生活中很少出现。这个对我的影响并不是太大。”
  当然,这种“没有太多改变”也是其来有自的。刘慈欣有一个很坚定的观念──“一个作家应该远远地躲在你的作品后面”。
  “平时我跟读者粉丝是没有联系或互动的,真正有联系就是在这种大会上。作为写作者,你的作品写出来就行了,自己走到前台没有意义,也没有走到前台的资本。我让你认识的是我的作品,而不是我这个人。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可认识的。至于说到交流,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我想说的都在书里。”
  他甚至认为,自己私底下和读者交流是多余的。“好的文学作品,包括科幻作品,很大一个特点是有一种开放性。人们能从各种角度去解读它。如果我跟读者交流,特别是谈到我的作品,我说一句话就堵死他们一条想象的路。”他觉得,做这种事情很傻。
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关于科幻文学
  虽然在其他人眼中,刘慈欣的身份越来越多。但很明显,他更愿意聊的话题还是科幻文学,尽管他认为科幻文学正“处于衰落”中。
  “世界科幻文学诞生了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在的科幻离传统意义上的科幻越来越远,很可能有一天科幻变得和原来意义上的科幻没有什么关系了,仅仅名词还叫科幻。”他说。
  但刘慈欣同时坚信,不论如何科幻如何变化,所有这些科幻作品肯定都有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它用我们对于科学的想象力,去扩展思想的空间。从这种创造想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得到各种层面的满足。比如低层面的,我们得到娱乐、得到放松;高层面的一点,我们可能得到更深刻的思想上的愉悦。我觉得这种追求是所有作品所共有的。”
  他说,自己写作科幻小说的目的不是让人们逃离现实,而是让人们更好地融入现实,更好地在现实中生活。
14#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29 16:42:00|只看该作者

《三体》之后,刘慈欣开始写新书了:期待超越自己

源自:中国企业家
刘慈欣。图片来源:CFP
  对于正在筹备的新书,刘慈欣仍然抱有期待,期待超越自己的《三体》。
⊙作者:《中国企业家》记者 陈贝蕾编辑:林文龙

  刘慈欣沉寂了许久。
  《三体》之后,这个被奉为“科幻教父”的作家,一直没有作品诞生。
  这几年,他每天待在家里,买菜做饭、接送女儿,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思考和构思,可始终没能找到突破点。
  “难呐,超越《三体》难。”刘慈欣感慨。
  完成《三体》后,刘慈欣积累多年的科幻创意已经基本耗尽,重新满血复活,需要时间。
  他坦承,自己的创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没什么好的想法了。”
  目前的创作状态,刘慈欣显然不太满意。但当我问他,是否因为《三体》的地位太高,对他产生了创作压力时,他回答说:“没有,《三体》怎么样,对我后续的创作不会有影响。”
  他同时安慰自己:“一个作家一生写出一部成功的作品就够了,比如塞林格,一辈子也就写了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
  封闭已久的刘慈欣,直到近期才开始动笔,一篇名为《黄金袁野》的千字短文,即将刊登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科幻选集《Twelve Tomorrows》上。刘宇昆进行英文翻译,将于2018年5月出版。
  与此同时,刘慈欣也在大量筹备新的素材,他已经有计划创作一部与《三体》同等体量的小说,没有预计什么时候动笔,但他仍然抱有期待,希望能够战胜“超越自己”的焦虑,超越《三体》。


  除了科幻圈的活动积极些外,刘慈欣依然保持着不爱交际的习惯。
  他一直生活在山西省阳泉市,此前供职于娘子关电厂,电厂倒闭后,他将人事关系正式调入阳泉市文联下属的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
  即使因为《三体》成名,刘慈欣也始终偏居一隅,远离科技发达的北上广深,偶尔来京参加活动。
  连他担任编剧、后期特效制作和概念设计的电影《三体》剧组,他也从不接触,所有和电影相关的工作,都是在阳泉完成。他说:“为什么要去拍摄地?我一次也没去过。”
  刘慈欣不用微博,微信也不用来交际,只收发工作信息。对刘慈欣来说,使用微信是无奈之举,因为类似小区通知之类的信息,只在微信群里发布。
  在阳泉,刘慈欣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如果没看过他的《三体》,邻居对他的评价大概也不过是:内向、顾家、循规蹈矩的普通人。
  看似有些封闭的他,对于前沿科技的研究,却是从不掉队。时代变化太快,以前的想法放到现在来看,不足够有创意,所以他必须时刻关注各行业最前瞻的资讯和成果。
  比如,十几年前科幻圈就对AI感兴趣,在圈子里,AI是科幻创作的一大元素,他们早就认为AI应该理所应当的无处不在。
  在某种程度上说,进入科技行业,其实大大限制了科幻作家们的想象力。“科幻并不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去做一些改进或挖掘,而是纯粹本质地利用想象力探索人类要什么。人类要什么和人类有什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于刘慈欣偏安一隅,却能创造出国际水平的科幻小说,Vincross的创始人孙天齐并不惊讶。写作科幻无需在科技发达的地区接受熏陶和浸淫,只需要保持一颗探索世界、憧憬未来的赤子之心。
  在刘慈欣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状态最好的就是《三体》时期,这之后的几年里,刘慈欣几乎一个字都没写。
  《三体》的写作花了四五年的时间,什么时候开始构思的,刘慈欣已经记不得。那时的刘慈欣还是业余作者,工作之余,写作的时间有限。他的习惯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打腹稿,一有时间赶快集中写出来。
  2015年的夏天,刘慈欣接到了世界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获奖的通知,他一方面觉得幸运,另一方面也有所预料,因为那一届的评选,《三体》是被提名的六个作品之一。
  尽管很开心,但得到消息的那天在做什么,刘慈欣仍然记忆模糊。他说:“就记得是非常普通的一天,也没有任何庆祝。”
  得奖前的半个月,刘慈欣刚从美国回来,由于家里和工作中的事情太多,再加上去美国一趟太麻烦,经过和编辑的商量,他决定不去颁奖现场,而由《三体》的译者刘宇昆代替领奖。
  以前,国内的科幻文学百分之百靠外国作品输入,《三体》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的科幻小说开始有更多可能被介绍到西方国家。对于刘慈欣个人而言,这个意义更让人激动。


  “他非常内敛,随和,也很有好奇心。”孙天齐这样形容刘慈欣。
  孙天齐是徐小平眼中的“天才”,他大学期间翻译了50万字的《图灵传》并付诸出版,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工作,随后自主创业,做出了全球第一款可编程的全地形机器人。处于科技前沿的孙天齐,与科幻有着不解之缘。
  上小学时,孙天齐就开始看科幻小说,《科幻世界》是他常备的读物,每月一期,每期会有十几篇短文,孙天齐会挑自己喜欢的看。偶尔,他还会淘一些科幻类的旧杂志。
  2005年前后,孙天齐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了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赡养人类》,看过几篇刘慈欣的文章后,他记住了这个名字。
  真正被触动,是源于刘慈欣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球状闪电》。这部写作技法尚未完全成熟的作品,有着别具一格的情趣和极强的风格化,小说中悲观凄凉的笔调,给孙天齐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孙天齐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他常常发表计算机、航天等领域的科普文章,这就打入了科普圈。
2017年11月12日,成都,刘慈欣现场签售(图片来源:CFP)
  在北京,科幻圈和科普圈走得很近,这个圈子里人数并不多,在科学松鼠会兴盛的那几年,大家常常一起约饭,成员过生日,他们也会积极地聚在一起。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一个朋友,孙天齐认识了刘慈欣。2011年,后海的一场吃烧烤活动上,科幻作家刘慈欣、陈楸帆都来了。那时的刘慈欣还没出名,偶尔会来北京和圈子里的人聚聚。
  刘慈欣非常内敛、淳朴,偶尔显得很兴奋,吃烧烤时会突然从兜里掏出一支笔,给大家介绍这支笔是上过太空的。
  科幻圈的聚会上,孙天齐多次见到过还未成名的刘慈欣,但两人并没有过多的私下来往。由于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大多成了后来果壳网的主力,所以科学松鼠会开始没落,聚会也就变得很少,一年只聚一两次,大家会一起怀念一下过去。


  在美国斯波坎科幻大会现场,科幻作家张冉见证了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一幕,圈内最早流传的刘慈欣的获奖视频,就是他用手机录的。
  这位获得过中国科幻银河、星云双奖的科幻作家感到非常的振奋,他感慨:“中国科幻默默发展了几十年,终于走到聚光灯下了。”
  《三体》火了,它成了众多牛人推崇的著作,此前,史玉柱等一批企业家还是“毛派”,以《毛泽东全集》作为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如今,以雷军为首的企业家则以《三体》中的各种科幻理论指导实践。2011年,雷军向人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三体》,加入讨论的还包括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等。
  那几年,如果不熟读《三体》,几乎无法参加互联网大会,因为那里充满了刘慈欣创造的名词:黑暗森林、思想钢印、猜疑链、降维打击等,《三体》几乎成了中文互联网世界的圣经。
  刘慈欣也受邀参加了那次大会,然而他却表示对于互联网自己并不很懂,和企业家们甚至“完全没有接触”。
  在张冉看来,这部获奖作品《三体》的最大突破之处在于,它借助粉丝传播和媒体宣传的力量,打通了科幻文学与主流阅读受众之间的通路。
  孙天齐同样提到了《三体》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在他关注《科幻世界》的时期,《三体》的广告就曾出现在这本杂志上。
  在国内,科幻是个非常小众的领域,小众到──所有科幻读者都养不起仅存的一本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由于受众太少,国内的大部分科幻作者都是业余创作,完全基于兴趣。“全职创作根本无法生存。”刘慈欣说。
  科幻发达的国家,一年能够生产一千到两千本的科幻小说,科幻作家的数量也有两三千个,而在中国,每年只有几十本科幻小说能够出版,科幻作家只有二三十个。
  科幻作家们还有其他的身份,比如,创作以外的张冉既是咖啡店主,也是公益基金的发起人。科幻圈的作者多数都是这样,有一份其他行业的工作,在所属行业也都有所建树。
  这是一个门槛极高的圈子,能真正写好一部小说的人就已经很少,更何况还要懂科技,并具备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孙天齐说,圈子里有很多水平极高的优秀作品,可惜的是,这些人和作品并未走向大众的视野。
  刘慈欣的作品孙天齐看过不少,但《三体》他只看完了第一部,第二部仅仅看了开头。没能看完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后不再有时间,但同时他也认为《三体》“不够纯粹”。在他眼中,《三体》并不是国内科幻界最好的一部作品,甚至不算刘慈欣最好的一部作品。
  “真正的科幻小说外界很难看得懂,只有专业的人才能get到作品中微妙的点。”孙天齐坦言,为了大众化,《三体》牺牲了一些更高明的科幻手法。
  但孙天齐和张冉一样,认为《三体》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将科幻小说这一冷门领域,推向了大众的视野。“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不是科普,科幻在里面的存在意义,只是构造一个有关未来科幻的世界观。”
  张冉对《三体》的评价,也是集中在文学造诣上,他认为《三体》有着“苍凉高远的人类情怀”。
  这和刘慈欣的想法有些不一致,刘慈欣提到,他的小说里,科幻构思是根本,人物并不重要。
  “《三体》之所以火,是因为人们把它视为一本流行小说,而非科幻小说。”孙天齐说。换言之,《三体》虽然将小众的科幻行业推向大众,但它并未带动人们对科幻的更多关注。人们阅读《三体》可能基于它被赋予的众多标签中的一个,比如:雨果奖作品、企业家圣经、新奇的商战概念,甚至是因为推崇《三体》的奥巴马、高晓松、雷军等人。
  看完《三体》之后,人们会去寻找下一本流行小说,而非下一本科幻小说,这在孙天齐看来,是科幻圈里一个既无奈又憋屈的事儿。
  “刘慈欣用了一些语言游戏,将一些科幻概念变得非常通俗简单,让每个人产生共鸣。”孙天齐说。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大众很难接受,所以刘慈欣创作《三体》时,采用了一种比较讨巧的手法,也就是运用了他小说中提到的“降维打击”。
  实际上,像雷军频频使用的《三体》中的“降维打击”这一名词,和书中的原有内涵并不相同。降维打击是一个数学概念,而雷军的“降维打击”是指用复杂的商业模式打击简单的商业模式。这种形容不是“类比”,只是雷军借用了名词本身具有相同的韵味。
  能在小众圈子里坚持创作,在孙天齐看来,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刘慈欣作品上的一些大众化倾向,一方面让孙天齐感到希望,另一方面,又让他颇为无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天文星 发表于: 2017-1-23 23:31:00|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欧洲文学之旅纪实:《三体》受国际读者追捧

  应欧洲多家出版商的邀请,今年10月中旬,著名科幻作家、全球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得主刘慈欣踏上了英、西、德欧洲三国文学之旅。
  在为期八天的旅程中,刘慈欣共出席了包括媒体采访、图书签售及读者见面、伦敦文学节、参访国际书展等形式的数十场活动,刘慈欣及其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在本次欧洲行中再次得到了证明。以下为刘慈欣欧洲文学之旅记录:
  图/文 李赟

第一站 英国
(格拉斯哥--伦敦

  10月13日中午,刘慈欣来到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市中心的水石书店,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签售活动,由于当天是工作日,来到现在的英国读者并不多,倒是有十几位在英留学、工作的中国同胞赶来会见心中的偶像作家。其中,一位已留英工作的女读者激动地说到:“我非常喜欢大刘老师和他的作品,之前在国内就读过《三体》三部曲的中文版,这两年又读了在英伦三岛陆续出版的《三体》三部曲英文版。我向很多英国朋友和公司同事推荐了这套书,现在已经有七位同事读了《三体》三部曲英文版,他们也都成了慈铁和《三体》迷,因为大家都说这套作品好看,现在,公司老板也开始看《三体》(英文版)了!”她的话语中流露出因中国原创文学作品受到英国读者喜爱而引发的骄傲与自豪,流露出一个中国人远居异国而心怀中华文化的主体存在感。
刘慈欣
  傍晚,格拉斯哥笼罩在清新而迷蒙的雨雾中,大刘一行风雨无阻地赶到了格拉斯哥大学内的约翰·史密斯书店,读者见面会及《三体》三部曲英文版签售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计划接纳80人的会场,在活动开始前便迎来了120多位读者,活动承办方及时增设了40个座位,活动开始10分钟,仍有20多位读者不得不站立着关注自己的科幻文学偶像。现场的热烈气氛,也让大刘进入了“状态”,面对主持人和读者们的提问,大刘的回答风趣幽默而不失深度思辨,读者们的笑声不时爆发出来,萦绕在书店里,浸润在书海中……之后的签售活动中,现场读者井然有序地排起了长队,大刘微笑中的真诚与温暖和现场读者们的秩序与风度悄然互动。一位英国青年不无激动地说,看到《黑暗森林》的最后,他流了泪,是感动的泪水;一位中国留学生则风尘仆仆地从另外一个城市赶来,为了见偶像大刘,也为大刘的作品给他带来的感动。
  10月14日,刘慈欣从格拉斯哥前往伦敦,当日下午,在《三体》三部曲英伦版出版商宙斯之首(Head of Zeus)的办公室内,大刘接受了宙斯之首出版社及英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杂志《现时科幻》(SiFi Now Magazine)的采访。采访中,一位英国知名电影制片人专程赶来与大刘见面。采访结束后,他开始用有点蹩脚的中文与大刘谈起《三体》三部曲影视改编权转让及影视化事宜──实际上,他在求请大刘协助他获得与游族影业合作的机会。他希望把《三体》三部曲带到好莱坞,再让好莱坞与中国影视公司一道把《三体》三部曲的影视作品带给全世界。会谈结束后,他把有世界科幻文坛巨匠阿瑟·克拉克亲笔签名的英文原版的克拉克作品赠送给了大刘──克拉克是大刘的第一偶像,收到这样珍贵的礼物,大刘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其间,“刘慈欣欧洲文学之旅”的中国组织方、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出口综合部总监李赟还与宙斯之首出版社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会谈。据英方介绍,他们出版的《三体问题》和《黑暗森林》在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累计销量已超过十万册,而这部系列作品的超高创作水准及《死神永生》刚刚上市后的强劲市场表现让他相信,英伦版的《三体》三部曲将成为足以载入英国科幻文学史册的科幻系列畅销书。
  晚上,英伦版《三体》三部曲的签售活动在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禁忌星球书店(Forbidden Planet,全球最为知名的漫画连店之一)举行,原计划一个小时的签售活动实际持续了近100分钟。大刘的签售态度一如既往的认真──把书签好后,双手呈递给读者;对读者的合影要求,大刘也有求必应。
  10月15日,在伦敦共有五场采访及公众活动。在南岸中心伦敦文学节上举办的读者见面活动得到了当地读者的积极响应,45英镑一张的入场门票在活动开始两天前就已经销售一空,为此,活动组织方还增设了20个座位。活动开始后,现场220个座位座无虚席,似乎还有十几位读者买了站票(英国人也卖站票?)。同时,我们也发现,与之前的活动不同,出席现场的读者极少有黄皮肤面孔,估计95%以上的读者都是地道的伦敦“本地人”。如大刘所说,科幻文学是最具世界性的文学类型,《三体》三部曲受到国际读者如此追捧,这正是原因之一吧。
  活动结束后,刘慈欣还在伦敦南岸中心分别接受了欧洲最大的华人纸媒《欧洲时报》和牛津大学学生创办刊物《问津》(Oxford Scientia)访谈团队的专访,在与牛津大学的中国学子们的对话中,刘慈欣妙语连珠。采访的最后,刘慈欣寄语说:“作为掌握时代走向的科学技术的亲身参与者,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学子们也表示,大刘对中国科幻和科学从未停歇的深度思考,让他们十足感动,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和信心。
12#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7-1-23 23:17:00|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我们越来越沉浸于电子技术所营造的安乐窝里

金·斯坦利·罗宾逊与刘慈欣
  地球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最近提醒我们,人类盲目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招致自身的灭绝,因为人工智能一旦启动,就将以递增的速度自我演进,而依靠缓慢生物进化的人类将会被取代。即使不考虑人工智能的风险,核武器战争、全球变暖和基因变异的细菌都有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霍金认为,或许未来的人类只有离开地球,开辟外星殖民地才能避免灭顶之灾。作为太阳系里的类地行星,火星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16年,中美两国都公布了探测火星的计划。在今年的墨西哥国际宇航大会上,SpaceX的创始人、“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更是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火星殖民计划。
  其实早在这些计划之前,科幻小说家已经在他们的作品中想象了人类移民火星的情景,而金·斯坦利·罗宾逊的史诗巨著《火星三部曲》则是这一题材里绕不开的奠基之作。三部曲的第一部《红火星》即将在国内出版,罗宾逊本人日前也受邀来到北京,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对谈科幻与现实的边界。《三体》在美国出版时罗宾逊欣然为其撰写书评和推荐语,而刘慈欣也是《红火星》中文版腰封上的推荐人。一位是屡次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等顶级科幻大奖的大师,一位是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科幻作家,两人尽管神交已久,却还是第一次见面,为此身在英国的刘慈欣不惜调整日程回国。

“电子技术将我们变得越来越宅”
  在交流现场,一名网友提问,如果人类是宇宙唯一的高级文明,那么人类应该感到快乐还是悲伤呢?刘慈欣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很科幻的问题,因为从科幻的角度来讲,要是宇宙中间到处都拥挤着外星人,熙熙攘攘,那并不科幻。如果能够证明整个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这才是最震撼、最科幻的结果。这样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广袤的宇宙只有一点点智慧的情境,不单单是寂寞,简直是“寂寞的平方”。
  另一方面,从西方研究宇宙生命的“大筛选”学说来讲,没有外星文明的存在是一个天大的幸运消息。简单来讲,这种学说认为宇宙中有很多道无形的筛子,一个低级的智慧文明只有通过筛选才能变成高级的、不断发展的文明。比如说,细胞能不能完成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分裂,这就是一道筛子。再比如,人类能不能在冷战时期通过核战争的威胁,这也是一道筛子。文明必须通过所有的筛子才能生存下去。如此说来,如果人类看不到外星文明,这说明人类文明已经通过了大部分的筛子,甚至最后一道也通过了。但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发现了一点小小的细菌,这就会是一个很黑暗、很灾难的消息,那说明人类还在筛子的下面。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人类还会面临怎样的筛选,不过刘慈欣给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下一个筛子或许就是手机等电子技术。他说:“我们现在可能正在一道筛子下面……这个筛子是什么,就是各位拿的手机。我们现在正在被电子技术变成一种越来越宅的,越来越内向的文明。我们越来越沉浸于电子技术所营造的安乐窝里面,不思进取,也不想去月球了,也不想去火星了。去那儿干吗?将来VR一弄成的话,比在火星上精彩多了,也舒服,也不花钱,都挺好的。这可能就是一道筛子。”

“科幻文学没必要区分软与硬、男与女等类别”
  活动主持人张绍刚说他在阅读《红火星》时,本来满心期待着人与人之间的“互撕”场景,然而这本小说却只有科学的内容。是否科幻作家都更喜欢写“硬”的东西?对此刘慈欣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描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幻文学在描写这两种关系的同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人和大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上去。他认这是科幻文学对于文学的一个超越。刘慈欣说自己从事科幻写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个科幻迷看得多了便自己尝试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并非源自对文学的喜爱,而是来自对科幻、科学和大自然的喜爱。
  对于读者对硬科幻的接受度问题,罗宾逊坦言自己是学英文的,并非科学专家,但这并不重要。读者不一定非要懂得科学的公式公理,因为科幻作品讨论的更多的是人类所使用的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带来的后果。罗宾逊一直遵循清晰而透明的创作标准,确保每个读者都可以理解。他说自己经常遇到一些10岁、12岁的小读者表示对他作品的喜爱。
  两名作者都认为,科幻小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其风格和黄金时代已经有所不同,像他们的“硬科幻”作品在当下其实是比较边缘的。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这种科幻小说现在在美国倒是比较主流的一种风格。罗宾逊更是指出,科幻小说没有必要区分硬科幻软科幻,男作家女作家等类别。谈到科幻时不需要在前面加定语,很多情况下也不需要分类。任何发生在未来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科幻故事,最重要的是对人类未来的探讨。

移民火星需要人类思维方式的大转变
  虽然人类对移民火星抱有很多的幻想,但是中美的航天机构目前提出的还只是火星探测计划。探测和移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火星移民究竟有可能吗?刘慈欣认为,科学探测和移民的确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规模上完全不一样,而且即使是探测火星也有两种选项要考虑:是单程去还是双程?他说,其实NASA曾经严肃地考虑过单程前往火星探测的可能性。这是花费最少的方法,当然它也牵扯到很多法律和伦理问题。
  刘慈欣认为,不久之后人类就能前往火星探测,但是真正的火星移民在发生之前,人类的思维方式需要来一个大转变。这是因为按照人类目前的政治经济观念,移民火星从实用角度来考虑是不合算的:即使地球发生某种生态灾难,它的环境仍然比火星优越得多。人类行为是按照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最多也只能看到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对于移民火星这种关系到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就需要人类文明的根基完全改变。这个改变相当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或者宗教改革那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罗宾逊同意刘慈欣的看法,认为人类目前只能像考察南极那样派遣少数几个人去火星探测,在那里建立庇护所和考察站等设施。因为火星和南极一样都是非常极端的地方,人类必须考虑火星上的重力问题,大气层和地表水的问题。新近的发现表明,火星上很可能存在细菌,而且还有毒性非常强的碱土,这些都是目前无法克服的困难。罗宾逊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考察方式,即宇航员到达火星后在上面待上一两年的时间再返回,来回五年的时间。这五年其实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因为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长期处在低重力或失重环境中对人的大脑和心脏会造成很大风险。对于刘慈欣提出的地球文明变革问题,罗宾逊认为人类必须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首先存活下来,才能谈到移民火星的问题。目前地球已经承载了近80亿的人口,然而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持续的生存方式。
刘慈欣和罗宾逊手持彼此的作品合影

科幻小说是对他者的好奇和理解
  在谈到为什么将火星作为探索的主题时,罗宾逊说这出自人类的好奇心和自己对乌托邦理想的追求。1979年以后,人类对火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离地球非常近,而且还有水,这让火星变得十分特殊。它既真实存在,又空无一物,似乎等待着人类去探索。人类自诞生后从非洲逐渐向全球繁衍,大脑里仍然保留着对新大陆、新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火星上去。另一方面,乌托邦的精神就是去想像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而火星是一个全新的地方,人类可以用乌托邦的精神来营造火星。当然乌托邦不可能是只有和谐,只有完美的,它更像是一个GPS,告诉我们怎样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追求乌托邦的过程中,挣扎是很重要的,但挣扎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才是对的。
  刘慈欣认为探讨外星文明和宇宙力量是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就像主流文学家描写爱情一样自然。他写作《三体》的目的,是想要表达一些同类题材小说所没有的想法:人类文明从开端到现在,还没有遇到一个“他者”。这个他者的意思是说他的智力和我们相当甚至比我们高很多,有自我意识。如果把人类整体比作一个人,那么他已经在时间的荒原上游荡了50万年。所以当他遇到他者的时候,会对他的精神和命运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比所有科幻小说描写的还要大。因而刘慈欣在书里提出了“零接触”的概念,即人类仅仅知道外星文明的存在,没有和它接触。但仅仅是知道其存在也会对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可能随时都会产生某个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形态的技术突破。因此科幻小说对他者,对乌托邦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有现实的影子在里面的,这也是科幻小说的价值所在。

《火星三部曲》是检验科幻迷的试金石
《红火星》书影
  在交流现场,两名顶级科幻作家免不了要对彼此的作品做一番评价。刘慈欣认为罗宾逊的杰出才能就在于能够把最空灵、最遥远的幻想写得像历史一样真实。他说自己在看这三本书的时候有一种错觉,好像这不是作者虚构的,而是他跑到未来用旁观者的视角把发生的事情完整记录下来的。《红火星》里不仅有对科技的描写,还包括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构过程,这里面每一个进程罗宾逊都写得十分厚重扎实。刘慈欣认为这本书是考验读者是不是科幻迷的试金石,因为它是一本充满干货的未来史诗,而不是星球大战式的、杂耍式的炫目科幻。真正的科幻迷会很喜欢这样的小说,而有些读者可能就不太适应。
  罗宾逊说《三体》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许多美国人第一次领略到了中国科幻的风采,许多读者对来自中国的优秀科幻作品感到惊讶,这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他还指出《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不能忽略刘宇昆的翻译所做的贡献,美国读者都很喜欢刘宇昆翻译的风格,事实上当初也正是刘宇昆推荐他读《三体》的。罗宾逊说自己一读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觉得它符合科幻传统的一些经典设置。《三体》里不仅有科学的幻想,也触及到关于人类文明的宗教和哲学话题,罗宾逊认为美国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也增进了对中国人的了解。对他而言,文学始终是比政治学、心理学和宗教更好的文明沟通桥梁。
  界面记者:李孟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3-5 08:48:00|只看该作者

《三体》作者刘慈欣当选山西作协副主席

源自:中国新闻网

  刘慈欣。资料图
原文标题:科幻小说《三体》作者刘慈欣当选山西作协副主席

  中新社太原3月4日电(胡健)4日,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当选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山西省作家协会六届三次全委会会议4日在山西太原举行,并公布了上述消息。
  2015年,刘慈欣凭借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项“雨果奖”,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三体热”。在4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傅莹在回答朝核问题时,也引用《三体》中的情节阐述国际安全形势。
  “中国的小说《三体》里面描述了一个黑暗森林的状况,就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的环境,这个小说也是提醒我们不能让现实生活当中出现这种现象,现在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傅莹在回答中国将如何应对紧张局势时,如是说。
  1963年出生的刘慈欣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当选山西作协副主席之前,他曾担任阳泉作协副主席一职。
  “这是山西作协给我的一项荣誉,但要说这个荣誉能不能给山西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一些变化,我觉得自己也没这么大的能力。”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慈欣如此回答。
  在“三体热”的影响下,刘慈欣慢慢从幕后走向幕前。不少科幻迷对刘慈欣如此高的曝光率是否会影响其创作而产生担忧。他说:“其实在那(获得雨果奖)之前就有很多媒体采访,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
  对刘慈欣当选山西作协副主席一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孙峰表示,刘慈欣代表着山西乃至中国科幻文学的最高水平,对山西文学事业发展一定会有所帮助。同时,也丰富了山西文学的多样性,使文学类型更加多元化。
  现年53岁的刘慈欣共发表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和18篇短篇小说。其作品曾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高度。 ●
10#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5-11-12 10:32:03|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坚守科幻疆域,无论热闹孤独

源自:新京报

生活要求我们去创作,而不是去重复
  凭着《三体》拿到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后,刘慈欣和他的科幻小说火得一塌糊涂。
  10月14日,北大未名湖畔的人文学苑,一间可容百余人的会议室,被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是冲着科幻大咖刘慈欣而来。能挤着坐在地上的学生已算幸运,站在后面的听众连偶像“大刘”的脸都看不着。
  刘慈欣一开口,屋子里霎时安静下来,又窸窸窣窣暗涌着某种莫名的狂喜,站在门外的同学踮起了脚尖、抻长了脖子。
  刘慈欣说,雨果奖给了他一个机会,能与核心科幻读者之外更多的人去谈论科幻。他也坦承,现在纷扰比较多,让他很难坐下来写作,“但我觉得这种影响是阶段性的,过了这阵子就好了。”

从娘子关到空间站:雨果奖的惊喜幸福
  距离北京400多公里的山西娘子关,是一处“科幻圣地”。
  它能成为中国科幻史上的重要地标,全都是因为刘慈欣──那个总在科幻小说末尾认真署上“某年某月某日,于娘子关”的前计算机工程师,那个在今年8月雨果奖公布时,正在山西小城泥泞马路上开车的第一位亚洲得主。
  刘慈欣有点儿后悔没去美国斯波坎领奖,虽然那个地方他从未听说过,人口也只有阳泉市的区区四分之一。
  在那半个月之前,《三体》入围星云奖,刘慈欣刚去美国转了一圈;半个月后,他走不开,自己对斩获雨果奖也没抱什么希望:问是不是一定要参加,对方说“不一定”,这在中国,不就是得不了奖的意思嘛。
  看到美国航天局宇航员科尔·林格伦(Kjell Lindgren)在国际空间站宣布自己得奖,这是刘慈欣写科幻以来最激动的时刻:“我激动的不是拿雨果奖,而是由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来宣布获奖结果。在我们科幻迷的心目中,国际空间站已经是科幻世界了啊。”
  这也是刘慈欣后悔的缘由。连着几天,刘慈欣都沉浸在“太空居民”送来的惊喜与幸福之中。直到现在,刘慈欣每每目光扫过电视机边上那个不锈钢火箭奖杯,还恍恍惚惚觉得不太真实。
  之前还被工友询问是否知道有个同名作家的刘慈欣,一下子成了山西省继百度李彦宏之后的第二个国际级人才。
  其实早在4年前,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就盛赞刘慈欣,称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而更早,刘慈欣还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因为刘慈欣,娘子关也成为很多中国科幻迷心中的“科幻圣地”。

从“东方红一号”到“三体”:坚守科幻疆域的孤独
  1963年,刘慈欣生于北京,3岁时父亲因政治原因被下放到山西阳泉,过了几年,因矿上环境不安全,父母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他被送回了老家,一个位于河南罗山县的小村庄。在7岁那年,刘慈欣站在一个池塘边,跟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一起盯着夜幕中一个缓缓飞过的小星星,那是“东方红一号”。
  在《三体》英文版的后记中,刘慈欣这样写道:“人造卫星、饥饿、群星、煤油灯、银河、‘文化大革命’武斗、光年、洪灾……这些相距甚远的东西混杂纠结在一起,成为我早年的人生,也塑造了我今天的科幻小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刘慈欣,因名额原因不得不回到阳泉。
  娘子关火电厂四面环山,刘慈欣在这儿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成了一位拿着12级工资的高级计算机工程师。
  刘慈欣曾讲,当年20多岁的他住着电厂单身宿舍,每天晚上一群人围起来打扑克、搓麻将,有天夜里,他把一个月工资全输进去了,然后“浪子回头”开始写科幻小说,不管是否稳赚,至少不会再赔。
  当然,这只是触发他重回科幻的契机和节点。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乘着西方科学幻想小说大量译介进入中国的热潮,十五六岁的刘慈欣已经开始写科幻了。
  刘慈欣读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一本50年代出版的凡尔纳的《地心游记》。
  在一个很热的夏天的黄昏,“我父亲过来把书没收了,他翻了翻就还给我了,说‘这叫科学幻想小说’。”在那个黄昏,刘慈欣的父亲只说了三句话──后面两句是“这是幻想出来的,但有科学依据”──它们倏然击碎,又迅速重塑了刘慈欣的幻想世界:一方面,他还以为《地心游记》是真的,就像其他欧洲探险小说一样;另一方面,他一下子知道了故事原来还能这么写,幻想加上科学就能塑造一个奇妙世界。
  1978年,刘慈欣开始断断续续地创作科幻小说和投稿。
  在读过刘慈欣几乎全部短篇后,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将他的作品定义为“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新”在其科幻构思极其密集,“古典”在于小说带有显著的美国“黄金时代”科幻小说的哲理风格。
  刘慈欣自己觉得,这20多年里一个人的零星创作,感受到最多的是一种孤独感,“仿佛我独自坚守着没人在意的科幻疆域,后来我发现,只要呐喊的时间足够长,就能看见,这片疆土上还有很多人。”

从工程师到职业作家:与13亿人聊科幻
  2009年,因为国家政策原因,娘子关火电厂关停了。
  “没了工作”的刘慈欣,住到了阳泉城里。去年8月,阳泉市文联宣布,“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正式调入阳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不仅如此,“刘慈欣的工作调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各方努力,终于使这一人才留在了阳泉。”
  这么多年来一直把科幻作为业余爱好的“刘工”,终于成了一位正儿八经的职业科幻作家。
  刘慈欣说,“我就是把档案放文联了,也没去上过班,每天呆在家里”。他的妻子在外地工作,他负责照顾老人和女儿,过着总体很宅的生活,读着许多“不读挺可惜”的各方赠书,坚持每天早晨十公里的跑步和一周两次的游泳──保持健康体魄,准备用30年存足够的钱,好在自己82岁时,去国际空间站住上几天。
  现在,雨果奖给了他一个机会,去和核心科幻读者之外的人谈科幻。“上至国家副主席、省委书记、市长和中学校长,下至中学生、快递小哥和小吃店老板”。
  刘慈欣发现,中国科幻小圈子里这二三百人谈论的科幻,与另外十三亿人谈论的科幻完全不同,“他们将科幻本身认定为科学,以为我要通过科幻文学做科普”。这对刘慈欣触动不小。
  10月14日,研讨会一结束,刘慈欣迅速被人群包围,几百本书和笔记本伸到他眼前,桌上的水杯被挤洒了,抽屉里的黑书包泡了水,他也顾不上擦。又是握手又是拍照,刘慈欣脸红冒汗,一边擦裤子上的水,一边问“我手里这支笔是谁的呀?”
  他的签名没经过什么设计,有时候一笔写完,还要在“欣”字上补一划。签完名字,他必定双手把书交还粉丝,保持微笑,却并不看人。
  刘慈欣一般不直视别人的目光。即使会议上有嘉宾面向他讲话,他要么盯着身前某处的虚空一点,要么抬头扫视天花板,如数星星一般。我们无法得知,这是他思考问题时的行为模式,还是一个工科宅男羞赧本质的外露。
  在各个活动现场,都有不少粉丝针对《三体》的人物和故事设定询问刘慈欣的政治观点和个人经历,他一直用“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来形容自己,“我既不左也不右,是个温和派,我的行为准则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严格区分科幻创作与生活,常用“那些只是小说的情节需要”来统一作答、不容分辩。
  而吴岩回忆道,在一次活动上,他说《三体》中“黑暗森林”的假设应该源于刘慈欣的生活经历。这个说法得到了肯定。2007年左右,娘子关火电厂面临关停,厂里职工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和不同的选择,人事纷扰,斗争暗涌,敏感的刘慈欣把当时的感受融进幻想,建立了宇宙社会学的黑暗法则。
  而不管刘慈欣本人是否认同,他小说的宇宙社会学、思想钢印、技术爆炸等新名词,已风靡网络世界,甚至成为中文互联网生态法则。

从偶像到平凡:与女儿的200年之约
  虽然已成为职业科幻作家,但在《三体》之后,刘慈欣一搁笔就是五年,读者和出版商都心急。
  为什么?刘慈欣并不觉得自己是那种得过大奖就再难超越自己、索性不写的“巴托比作家”,也没什么可焦虑的,“我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想好《三体》,那些年也不写,只是单纯构思,有时候还会中断,有时候甚至对故事没信心了。这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很正常。”
  《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是刘慈欣的责任编辑,两人相识16年,“作为一名读者,我挺着急的。但作为一位编辑,我很理解他。他需要能让自己激动起来的创想,不会为了迎合市场而写作,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
  在姚海军看来,刘慈欣是一个矛盾体。他不在乎市场,不赶着炒作出书,不写热门话题,却非常在意读者和评论界的反馈,以及作品的商业价值;他曾提出过科幻可以从文学当中剥离出来的极端观点,却是当下科幻作家里文学性最好的几位之一。
  年轻科幻作家陈楸帆在“知乎”的一条帖子下面这样形容刘慈欣:“他的脑子里似乎装着无数宏大神奇的创意,但同时,又极其矛盾保守精明,这从他接受一些采访可以看出来,他不太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哪怕再多人用金钱诱惑他,唯一可能性是给他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他客气地拒绝记者前往阳泉采访的请求,也不希望读者贸然上门打扰,努力维护着小城生活的安静与家庭的隐私。
  刘慈欣八十多岁的母亲耳背,不看新闻,或许不知道闷不吭声的儿子曾与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握过手。他的妻女也没看过《三体》,“科幻是个小圈子,我不能要求我女儿正巧也落在这个小圈子里。”
  然而,在写给女儿的信《两百年后的世界》中,刘慈欣坚信女儿读过并且一直记得他的小说,关心着他所关心的问题:200年后,人类是否见到了外星智慧生命呢?
  在一次深夜的采访中,记者无意中听到刘慈欣女儿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我还以为我的虫子死了,结果它还活着!”
  当记者感叹这句话像一个科幻故事的开头时,刘慈欣说,高维空间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虫子──仿佛两代人的幻想与生活冥冥中连在了一起,真是奇妙。(文/黄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9-12 23:58:00|只看该作者

作家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不缺技术 缺的是情怀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三体》作者刘慈欣
  中新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应妮)第26届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12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最近刚获得“雨果奖”的作家刘慈欣得到银河奖特别颁发的“科幻功勋奖”,在国内拥有超高人气的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继去年首获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之后,今年再度以最高票将此奖收入囊中。
  刘慈欣在获奖感言中对《三体》在国内的出版集团、英文代理的公司以及在美国的出版公司的相关团队致谢,他尤其感谢译者刘宇昆,并称这一奖项是“自己和刘宇昆共同获得”。
  当天举行的科幻产业论坛主题是“理性的诗意──释放中国科幻生产力”,刘慈欣认为,中国科幻电影既不缺钱,也不缺技术,缺的是科幻的情怀。“这几年和主流电影界接触,我深深感觉到,他们根本不认同科幻的诗意,或者对它根本不感兴趣。缺少这样的情怀,可能拍出一部科幻电影很成功,但并不是成功在科幻上,可能在别的方面,比如一些传统电影的因素上。这样的话,科幻电影本身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作为一个产业还是没有基础性的东西。”
  凭《大饥之年》获得本届最佳中篇小说的作者张冉直言,钱太多进来不是好事,现在科幻圈文艺创作就变得挺浮躁,群里面都不讨论写作了,就讨论你卖了多少钱。不少写作都不太考虑文学性,而是好不好改剧本,好卖就拿过去,还可以当联合编剧再挣一笔。
  微像文化总经理张译文表示,科幻不仅仅是一种类型文学,更是极具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微像不但连续五年赞助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这两大国内顶级赛事,还专门成立微像发现奖,用以鼓励科幻创作。未来微像将继续立足于科幻开发,大力扶持科幻奖项,资助科幻创作,让这条产业链得以进入良性发展。”
  张冉、宝树、吴岩、桂公梓、陈梓钧、索何夫等人分获银河奖最佳中、短篇奖及科幻新人奖。 ●
原文标题:作家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不缺技术,缺的是情怀)
8#
 天文星 发表于: 2015-9-1 16:31:01|只看该作者

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签售会人气爆棚

  8月29日,在顺义新国展同时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北京国际图书节迎来首个公众日。作为作家交流活动的重头戏,刘慈欣签售会场面异常火爆,他的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第一部刚刚获得第73届雨果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项。由于现场书迷众多且热情高涨,售书不得不采取叫号和限购形式。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
  签售活动于当日上午10点开始,但8点就有不少书迷前来排队,9点就已形成长长的队伍。有些书迷甚至从新疆等地前来,只为一睹大刘风采;因故不能前来的书迷,还千方百计托朋友到现场索要签名。因前来的书迷实在太多,活动组织方不得不采用叫号的形式,临时规定每位书迷最多只能每种书购买一本,还将原定12点结束的活动推迟至12点40分。经活动组织方最终统计,《三体》三部曲中文版共售出270套共810册;为活动准备的英文版第一部《三体问题》(雨果奖获奖作品)300册全部售罄;8月初刚刚上市的英文版第二部《黑暗森林》售出260多册。
  《三体》三部曲英文版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教图”)运作。中国教图之所以能够把《三体》三部曲成功推向美国,与其在各业务环节所开展的一系列创新和探索密不可分。在版权业务开展过程中,中国教图将整体业务流程区分为四个环节:选题策划、翻译安排、国际营销和出版发行,进而进行环环把关,以作品的文学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传播力为导向,以汉学家为标准挑选译者,以精细化、高效率为准则开展工作,以互动性、多渠道、进主流为营销重点和出版方选择重点,力求精品出版和出版精品。
  北京市出版业“走出去”处于全国领头羊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9日在图博会北京展区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未来,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将以出台出版业“走出去”扶持办法为契机,从抓版权、产品的项目输出逐步向建立推广服务平台、支持海外投资等方面转化,推动出版业“走出去”迈上新台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12:52,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