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云枫|查看: 5958|回复: 15
[其他

刘慈欣DNA样本被送入太空 期望在太空永久保存

 [复制链接]
11#
 帮5买 发表于: 2019-1-15 09:42:00|只看该作者

“DNA双螺旋之父”詹姆斯·沃森被剥夺一切荣誉头衔

源自: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2015年,在俄罗斯科学院演讲时的詹姆斯·沃森(图片源自:IVAN SEKRETAREV/AP)
  现年90岁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又遇到了麻烦。
  这位在25岁时就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伟大科学家,却在晚年时因涉种族言论屡屡受到抨击。近日,沃森所在的冷泉港实验室发表声明,决定收回沃森的所有荣誉头衔。
  这份由冷泉港实验室董事会主席玛丽琳·西蒙斯(Marilyn Simons)和首席执行官布鲁斯·斯提尔曼(Bruce Stillman)共同署名的声明写道,冷泉港实验室明确反对沃森在最新纪录片《美国大师:解码沃森》中发表的关于种族与基因的言论。这些毫无科学依据、不计后果的言论应当受到谴责,并且不代表冷泉港实验室、实验室董事会、教员、学生的观点。为此,冷泉港实验室决定剥夺沃森的所有荣誉头衔,包括名誉主任、名誉Oliver R。Grace教授和名誉理事。
  这已经不是沃森第一次因为种族言论而遭受猛烈批评了。2007年,沃森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表示,他“对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观”,因为“对非洲国家的社会政策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黑人与白人智力相当,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还表示,尽管人们希望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智商,但“与黑人雇员接触的人都会发现,事实不是这样。”
  此番言论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冷泉港实验室立即解除了沃森的主任职位。但在同年的自传中,沃森不仅没有收回他关于种族的观点,还将矛头直指女性,认为女性在科学上表现不及男性,是先天能力的差异所致。
  沃森不恰当的种族、性别歧视观点让他在公众中的形象一落千丈。面对口诛笔伐,沃森曾多次公开道歉,承认自己言行不当。不过,在这部今年刚刚上映的纪录片中,沃森却直言,他对此前的涉种族观点“一点都没有改变”。
  沃森在纪录片中说道:“我希望我的观点改变了,或许有新的研究认为后天培育要远比先天重要。但我没有看到这样的研究。我看到的是黑人与白人IQ测试平均水平的差异。我认为这样的差异就来自基因。”
  但沃森的言论显然缺乏科学依据。尚且不论他的IQ测试结论是否成立,用IQ值代表智力水平以及与智商相关的基因,也是很不专业、不负责任的做法。西蒙斯和斯提尔曼在声明中写道:“沃森在纪录片中的言论与我们的使命、价值观完全相悖,因此我们决定终止他在冷泉港的剩余头衔。”
  对于此次事件,沃森的家人向《纽约时报》表示,由于在去年10月的一起车祸中受伤,正在接受治疗的沃森目前尚无法给予回复。需要指出的是,该纪录片中的采访是在去年夏天完成的。
  1953年,年仅25岁的沃森就与克里克取得了那个跨时代的发现。此后,沃森先后在哈佛大学、冷泉港实验室任职。他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推动者。然而,与其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相对应的,是沃森多次发表的不当言论。除了种族、性别歧视,他还对同性恋、肥胖者发表过歧视言论,并认为“愚蠢是一种病”。此外,对于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这位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女性科学家,沃森也发表过及其不尊重的言论。
12#
 忧忧我 发表于: 2019-1-15 17: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DNA之父被扫地出门,“科学正确”并非道德苛责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DNA之父被扫地出门,“科学正确”并非道德苛责

资料图。图为詹姆斯·杜威·沃森。图/视觉中国
  “DNA之父”被扫地出门,这两天备受热议。
  1月11日,美国科研机构冷泉港实验室发表声明,明确反对詹姆斯·杜威·沃森近期发表的关于种族与基因的言论,并宣布沃森的言论不代表冷泉港实验室、实验室董事会、教员、学生的观点。该机构还决定剥夺沃森的所有荣誉头衔,包括名誉主任、名誉奥利弗·格蕾丝(Oliver R Grace)教授和名誉理事。
  DNA之父因种族言论被撤职
  沃森因为与人共同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也被誉为“DNA之父”。
  为何美国的一个实验室要将一位有世界声誉,并在该实验室任职20余年的著名科学家扫地出门呢?
  原因在于沃森发表的言论涉嫌种族歧视,而且“执迷不悟”。在1月2日播出的PBS纪录片中,当被问及自己对种族和智力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时,沃森说:“没有。”“我希望它们有所改变,我希望有新的知识表明,培育比先天重要得多。但我没有看到任何知识。在智商测试中,黑人和白人的平均智商是不同的。我想说的区别是,它是遗传的。”
  这是沃森第二次提出相同的看法。2007年沃森访问英国宣传他的新书,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其“天生对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观”、“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的智力水平与我们是一样的,然而所有的测试都表明并非如此”。
  这些言论在当时就激起社会各界的讨论和谴责,为此沃森也出面道歉。但时至今日,沃森仍然坚持白人与黑人的智力水平是不相同的观点。为此,冷泉港实验室认为他的言论,一是没有科学根据,二是不计后果,应当受到谴责,并根据这两点将其扫地出门。
资料图。图为詹姆斯·杜威·沃森。图/视觉中国
  沃森言论不只错误,而且有害
  科学史上有个基本的原则是,在遵守人类社会的共同法律和伦理之下,科学研究应当无禁区。同样,科学讨论和个人观点也应当无禁区。沃森只是根据其研究结果一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被其所在的科研机构扫地出门,是否有些严厉?
  更何况,根据美国政府(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对学术不端的定义,沃森的言论甚至连学术不端都谈不上,因为学术不端的定义排除了“诚实的错误或坦诚的不同观点”。
  但无论是冷泉港实验室,还是负责管理美国所有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是“科学正确”。
  这个“科学正确”是相对的,也是有时间维度的,即一项研究结果应当获得大多数研究的证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科林斯对此的解释具有代表性:大多数研究智力的专家认为,智商测试出现的任何黑人白人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差异,而不是基因差异造成。
  由于科学根据不足,沃森的言论不只有失偏颇,还是有害的。因为这样的言论可能会造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死灰复燃和蔓延,也为种族歧视乃至压迫残害张目。如二次大战中发生的以种族优劣为依据的大屠杀。也就是说,从“科学不正确”过渡到“政治不正确”可能只是一步之遥。
  沃森观点得不到科学研究结果支持
  稍加深入地探讨会明白,为何沃森的观点得不到现有的大量科学研究结果的支持。
  智商是指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者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被视为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早期的智力测验版本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和精神科临床医生西奥多·西蒙于1905年制定的。但这个版本的标准并没有与“聪明”或“天才”联系在一起。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刘易斯·特曼对此进行了修订,建立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才建立起了智商的高低与聪明的联系。
资料图。图为詹姆斯·杜威·沃森。图/视觉中国
  但是,对于智商的测定首先是,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定义和测量。即便对双胞胎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导致了个体间大约50%的智力差异,但也有一系列问题难以获得科学的支持和解答。
  最大的争议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测量的是一个人对基本认知技能的掌握和发展,包括记忆和推理能力,以及基本的学习技能,如3R,即阅读(reading)、写作(writing)和算术(rithmetic)。几乎每个人在成年之前都应具备这些基本技能,但是,让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测试成绩更高,主要在于掌握这些技能的速度。所以,智商并不足以说明或衡量一个人真正的智力。
  此外,智商与成就的相关性、智商与创造性才能和成果等,都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而且,即便从基因上找原因,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也无法确定决定智力的是哪几个或哪些基因,事实上与智力相关的基因成千上万。
  即便智力与基因有关,但更多的现象表明,大多数人职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其实与智商的相关性连1/3都占不到,而是与人的坚毅、勤勉、激情和社会适应性有关。卡耐基称,“一个人的财富约有15%来自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类工程(human engineering)──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也因此有人把这种人类工程概括为情商。
  将沃森扫地出门是避免造成社会混乱
  就该事件看,冷泉港实验室对沃森的处罚也算是循序渐进。
  沃森于1968-2007年担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直到2007年发表涉嫌种族歧视的言论后,被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主任职务,保留了荣誉主任职务。现在,沃森再一次坚持自己的观点后,该实验室才把沃森彻底扫地出门。
  尽管这一做法有清理门户和摘清自己的考虑,但该做法展现了当今科学研究中对底线应有的坚守──即便一项科学研究结果哪怕是中立的,只要有可能造成社会混乱,并成为诱发灾乱的理论依据之时,最好的办法是及时止损。
  对学术机构而言,与这种得不到大多数研究验证或不可重复的研究结果和人物划清界限,避免从“科学不正确”蔓延和扩大到“社会和政治不正确”,显然也非无谓之举。
⊙张田勘(科普学者)

  编辑:李冰冰 校对:刘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下的素白痴 发表于: 2019-1-16 00:37:00|只看该作者

DNA之父:基因差异导致黑人和白人智力方面存差异

源自:观察者网
原文标题:两次公开宣称基因差异导致黑人白人智商差异 DNA之父被剥夺荣誉头衔

  [文/观察者网 郭肖]
  据CNN13日报道,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DNA之父”之称的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因言论中涉嫌种族歧视被其就职的研究所剥夺了荣誉头衔。
  据悉,沃森在节目中公然宣称,基因差异导致了黑人和白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异,而这一观点已经是沃森第二次提起。
  1953年,沃森与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一起发现了生命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两人与英国科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同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发现也同时开启了生命科学的伟大革命。而当时沃森只有34岁。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前一年,沃森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1968年,他开始兼任位于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的主管工作,后来又成为实验室的负责人。
  从他的一系列发展及贡献来看,沃森无疑在20世纪的生物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直以来,与严谨而又理性的科学家身份大相径庭的是,沃森因为“信口开河”一度备受质疑。
  1997年沃森曾经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杂志采访说,如果通过检测一个女性发现自己腹中的胎儿有可能是同性恋,应该允许她堕胎。
  在2000年的一次巡回演讲中,他暗示,一个人的体重和他的野心大小、性功能强弱是有关联的。据美联社报道,在同一场演讲中,沃森还让在场的观众仔细回想,“我们经常听到英国病人,却很少听到英国爱人”,这一言论暗示了英国长期存在的肥胖问题。
  此外,沃森还曾经在一部纪录片中谈到自己关于愚蠢的看法,他表示,愚蠢应该是可以治疗的遗传性疾病。
  上面这些话语或许在沃森看来无关痛痒,不过真正让他付出代价的则是其关于黑人白人的一些说法。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07年,沃森曾经公开表示,对非洲的前景不乐观,因为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假定“非洲人和我们的智力水平相当,当然,我也希望我们是平等的,然而当你不得不跟他们一起工作时,你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当年,这些言论一出当即备受批评,根据BBC当年的报道,伦敦科学博物馆取消了沃森原定的活动。有顶级遗传学家也公开指责其科学态度不严谨,因为“即使是目前最最复杂的DNA评估也无法找到各种族在智力方面存在差异的确凿证据”。
  随后,沃森担当名誉主席并为其工作近40年的冷泉港实验室,解除了他的行政职责,只是一直保留着他的荣誉头衔。
  据CNN报道,当年10月,沃森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场活动中露面并为此前的言论道歉,他表示,“我对那些从我的话里推论出非洲在遗传方面具有劣势的人道歉,这不是我的意思”,他还表示,从自己的观点来看,“没有科学依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认为沃森“种族歧视”的观点之外,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这是对种族之间明显进化差异的描述。
  根据BBC报道,英国阿尔斯特大学退休教授理查德·林恩(Richard Lynn)2006年的著作《种族智力的差异:一种进化分析》(Race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An Evolutionary Analysis)中,通过长达多年的数据收集及分析研究,列出了一个“世界各大种族智商排行榜”。根据这个排行榜:
  “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105;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的研究当年发出后,引发了巨大反响,也得到了不少业界知名学者的支持及引用。因此,也有网友认为沃森的说法不过是对林恩研究事实的表达。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此后,林恩的说法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不仅仅在结论方面,其数据选取、研究模型都被指出存在巨大缺陷。
  2010年,国际著名科学领域媒体Science Daily曾经报道,阿姆斯特丹大学Jelte Wicherts、Conor Dolan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erry Carlson等学者对林恩“选择性使用数据”进行批评,并指出在梳理了近百份研究结果后认定没有证据支持林恩的说法。林恩也被批评是“真正存在种族歧视的人”。
  据悉,林恩在试验过程中,系统地忽略了具有高IQ分数的非洲人。科学家们指出,目前(2010年)非洲的智商平均水平与1950年左右荷兰的平均水平相当。然而,西方国家的智商分数在20世纪大幅上升。鉴于这一趋势,如果未来非洲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这一情况或许也会有所转变。
  这一争议持续了好几年,不过后来也逐渐偏离了“沃森本人种族歧视”这一原始事件,然而,沃森本人最近又出来了。
  1月2日,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的“美国大师”系列纪录片中,沃森再次谈到当年的言论,他又表示“我的观点没有改变”,并强调基因差异导致了黑人白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异。
  因此,1月11日,冷泉港实验室把他最后的三项荣誉头衔都取消了。在声明中,冷泉港实验室表示,虽然沃森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值得赞赏,对实验室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言论与实验室的价值观、使命完全不符。
14#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9-1-17 09:42:00|只看该作者

“DNA之父”詹姆斯·沃森的“不赦之罪”

源自:科技日报
  1月15日,“DNA之父”詹姆斯·沃森上了热搜。沃森是诺贝尔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却因为发表关于“种族智力论”和“基因差异论”被认为是种族歧视而遭到强烈抵制。近日,他曾经领导和工作过的冷泉港实验室谴责其言论是在“滥用科学为偏见背书”,宣布剥夺其荣誉头衔而引发热议。实际上,这并不是沃森第一次发表类似的言论。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世上芸芸众生,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艺术、有人敏于行也有人乐于思。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基因、不同的体型、性别、相貌、习性。正视和承认群体之间,以及群体里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是人们应该有的态度。
  但是,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种族歧视的借口,基因科学更不应该成为佐证歧视的依据。换一句话说,世界的美好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多彩,而这多彩也是源于人人都有独特之处,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同人的所长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说的就是各种不同的元素,在不同的前提下相互协调、融合,最终都能得到发展,生生不息;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时代在变,道理不变。

  自基因科学诞生以来,不少人喜欢把基因分成三六九等。但实际上,有些基因并无优劣之别,所谓好坏不过是人类对它们的评判。这些评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会随着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认识水平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有明显的局限性。
  此次沃森的言论在西方社会引发的强烈反应与西方文化体系是密切相关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西方文化一方面孕育了现代科学,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反科学的思潮,这是一个悖论。这股思潮在西方以文化、宗教等多种形式存在。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正确”与“政治正确”之间产生的分歧引爆各方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沃森事件让我们从更多维度、更多层次来认识和思考西方文化体系,也让我们看到科学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科学在很多情形下并不是人类道德评判的最高标准,它只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行为过程,是人类对真理和真相的追求过程。在这一事件中,詹姆斯·沃森到底犯下了什么“不赦之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帮5买 发表于: 2019-1-20 09:42:00|只看该作者

种族歧视贬低黑人,DNA之父被扫地出门,他咎由自取

源自: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
  最近沃森在被剥夺行政岗位后,被他供职的冷泉港实验室取消了荣誉称号,原因是涉嫌“种族歧视”。这些年来,沃森一直是风口浪尖的人物,他做了什么?一位生物学巨擘,为什么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
  我希望以此小文来尽量客观得介绍下沃森其人其事,尝试分析下他落到如今田地的原因。

一:沃森:当代生物学的神祗
  25岁成为DNA之父
  无论情况是什么样,我们都不能抹杀沃森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贡献。
  一提到他,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DNA双螺旋,是的,这位来自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和另一位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因此也被誉为DNA之父。

这张著名的照片,上面就是DNA双螺旋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图片来源:https://www.bostonglobe.com/arts/books/2013/04/13/selected-books-genetics/Lfjzqi5dZ4dAz65xt1TAaK/story.html

他们的发现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觉得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为过,比如有的人把DNA双螺旋结构和相对论、量子力学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科学发现;而我用另一个内容来形容一下,那就是在生物学历史上可以比肩达尔文的存在。
  在生物学历史上一共有三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学的进化理论,让生物学走上了科学的路子。
  第二次是孟德尔和摩尔根,他们俩通过生物学实验开启了遗传学的大门,从此我们对生物学的认知更加深刻。
  而第三次就是由沃森和克里克开启的,他们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个发现,让我们从此对人类最根本的遗传物质DNA有了最基础的认知,当然也让我们从此可以探索DNA的奥秘了。
  接下来,人类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我们了解了DNA的信息,使得我们极大的改善了现在的人类生活。

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123637667_593546
  我们根据基因信息寻找到疾病的负责基因,从而可以针对性的对疾病进行治疗;也可以对未出生的婴儿进行产前诊断防止有遗传病的孩子出生;
  我们可以根据基因的信息来对生物进行改造,使其符合我们的需求,比如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通过基因改造让棉花变得抗虫而增加棉花产量。
  我们发现了不同物种的DNA拥有共同的祖先,称之为同源性,为我们异种器官移植提供了参考;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DNA信息进行亲子鉴定、犯罪侦查等等,可以说,DNA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这一切最最基础的就是DNA的双螺旋结构。
  所以说,我们无论如何赞誉沃森和克里克都不为过。而DNA更是成为了高科技的代名词,比如中关村就把DNA双螺旋作为标志。

沃森的贡献,不仅仅是DNA双螺旋
  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是在他25岁的时候,可以说是青年才俊,而这之后,他并没躺在荣誉的历史上停滞下来,而是继续发奋。
  从1968年起,沃森开始担任冷泉港实验室的主任(Th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并且一直耕耘了40年。在沃森的带领下,冷泉港实验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现在,冷泉港实验室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圣地、分子生物学摇篮,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我记得当初做实验的时候,一本厚厚的参考书叫做《分子克隆实验指南》就是冷泉港实验室的作品之一。这些年来,冷泉港实验室为各国培养了大量的生命科学人才,极大的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沃森的努力。
  然而,这次沃森就是被这个机构取消了荣誉称号。是实验室忘恩负义,成了“白眼狼”吗?还是沃森的所作所为实在过分,实验室只是“奖罚分明”呢?

图片来源:CSH网站截图
  除此以外,沃森还是著名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人类基因组计划被称作人类的登月计划,这是一个起源于90年代,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通过这项计划,我们第一次对人类的基因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我们知道了人类一共有30亿个碱基对,我们知道了人类大概有2万左右各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给我们提供了我们基因的最基本认识,接下来的人类基因检测都以这个为模板。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曼哈顿工程、登月计划被并称为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计划。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7ca2ce40101k1z1.html
  如果对沃森的做一个小结,那就是,在世的生物学家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生物学上的成就和贡献能够超越沃森。哪怕是已经过世的克里克也达不到这种高度。
  然而,沃森如今被他一直致力推动的研究所取消了荣誉称号,为什么?这就不得不谈到一个一直备受争议的事情:智商。

二:智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智商,这个耳熟能详的东西,大家都十分熟悉,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还有各种各样的智商测试,然而,真要问到,什么是智商?估计很多人都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了。
  事实上,哪怕学术界,对智商的定义都存在争议,总体上,目前关于智商认为是一个多种能力的合集,比如逻辑,理解,自我意识,学习,情感知识,推理,计划,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来源: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99561.html
  人的智商都一样吗?我相信大家不会认同。毕竟智商高低,不仅仅是我们日常能够感知到的,比如有的人十分聪明,有的人就显得有些驽钝。更别提在医学上,都有专门的智商鉴定,而对于智商低于一定数值的(弱智),更是属于法定的残疾人范畴,可以享受残疾人相关的保障。
  所以,智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沃森为什么会在这个事情上出问题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沃森说了什么。
  沃森的观点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一句话:他认为不同的族群存在智商差异,尤其是黑人智商较低。
  这个问题我们要分为两部分来看:
  族群智商差异是否客观存在?
  个体智商存在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放大到一个族群里呢?这种差异是否还会存在呢?事实上,这一直是研究者们十分好奇的答案,不过研究这个问题存在诸多因素。除了众所周知的政治正确之外,如何划分族群以及使用何种研究技术都存在问题。
  1。划分族群难度相当高,因为随着人类交流日益发达,导致很多时候混血的出现,因此族群的研究需要辅助更多的证据;
  2。技术难度主要是很难有基金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研究,毕竟世界各地发展不太平等,有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有如今还在处于战乱落后的地区。不过如果以国界为例进行研究,倒是存在过。
  比如Richard Lynn之前做过一个研究,他按照国家进行分类,对全球不同国家的智商进行了一次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http://www.wikiwand.com/en/Nations_and_intelligence#/Studies%20of%20national%20cognitive%20ability(1)
  当然,这个研究一出,立马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争议包括:
  1。研究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2。智商的评价标准是否合理?
  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个开端,至少避免了大家那种纯粹印象式的研究。
  由于智商本身较为复杂,因此更多的研究者会关注智商的一个比较容易检测的因素:大脑。智商本身是大脑的一个反馈,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对大脑进行研究来探讨一些问题呢?关于大脑,最直观的就是脑容量的差异,因此,对脑容量的研究事实上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研究。
  我们依然选择全球层面的研究,下面一个研究就是关于脑容量在人群中的变化。

图片来源:微博
  黑色:1450+ 棋盘:1400-1459 十字交叉:1350-1399 水平线:1300-1349
  对角线:1250-1299点:1200-1249 圆圈:1200-
  我们可以看到,全球不同区域人群脑容量是存在显著差异的(2)。
  当然,必须指出:脑容量和智商的关系并非是线性的,二者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相关(颅容积低于一定程度,会抑制大脑发育从而影响智力)
  智力是否会受到基因影响?
  答案是毫无疑问肯定的。
  事实上,尽管我们对群体智商研究往往是一个禁区,但是研究基因对智力的影响,却是一个很常见的研究。
  基因影响智商,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21三体综合症,这种患者会多一条21号染色体,而这条染色体上存在大量的和神经相关的基因,比如著名的APP基因,也就是和老年痴呆症头号致病基因(会切割产生Aβ而引发老年痴呆症),就是位于这条染色体上。
  除此以外大量的关于智力的基因也陆续被发现,比如2018年Nature Reviews Genetics,有一期综述就是关于智力相关基因的综述,综述指出:来自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证据表明,人类的智力遗传度高达20-50%(遗传可能涉及基因以及表观遗传等)(3)。
  而2017年一篇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文章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办法为我们揭示了一系列智力相关的基因位点(4)

图片来源:Nature genetics
  那么说完了这些,相信各位应该明白:
  1。智商是存在客观的基因基础
  2。智商依赖因素存在差异
  那么,沃森的错误在哪里呢?
  作为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沃森说智商受到基因影响,这一点是没任何问题的,我上面用大量的内容在论述这个问题。但是,沃森的问题在于他提出的种族智商问题,这一点我认为是:证据不足。原因如下
  1。种族问题是一个历史上引发悲剧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人类对于种族这个名词可谓是深恶痛绝,因为种族问题曾经酿成了非常多的历史悲剧,无论是纳粹大屠杀,还是美国的种族隔离,都给很多人留下了阴影,所以种族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大家不愿意再使用这个词汇。
  2。种族是一个不断被淘汰的概念
  不仅仅是历史问题,种族本身也存在一个分类难度。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我们对越来越多的群体的基因分析表明,过去的种族划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比如,我们一贯认为的黑人(black people),他们本身内部存在巨大的基因差异,这个差异甚至超过了跨群体的差异。如果单纯的把所有黑人群体当做一个整体研究,内部的基因异质性(Genetic heterogeneity)足够抹平这个差异性。再加上人类基因组有30亿对碱基,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也多达上亿,于是导致这种复杂组合已经呈现了连续性差异,你很难对一个庞大的群体进行严格区分他们的SNP,自然也就难以鉴定这些群体了。所以现在大家更倾向于使用族群(ethnic group)的概念,这个概念范围较小,可以更好地进行研究。而以族群为单位的智力研究,十分罕见。
  3。沃森本人并没有关于族群智力研究的文章公开发表
  这也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沃森有相关研究,那么他说的话,至少是有参考依据的,而我们当然可以分析他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是否合理。但是他没有相关研究,那么,只能说是:空口无凭。
  因此,我认为,沃森说出黑人智力低下,是一个不负责的话,他本人因此受到谴责和惩罚,也是咎由自取。
  最后,我还是给出一个总体的结论:
  1。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智力本身受到基因的影响
  3。种族智力差异是一个缺乏证据的言论

※ 注释
  文中提到的研究,属于阶段性成果,而且是针对具体问题比如国别、脑容量、全基因组层面遗传等等,并不可以解读为智商决定因素,更不能认为是族群智力差异的依据。同样,这些研究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比如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因素,所以并不能保证他们未来一样经得住考验,而这也正是科学的魅力,不迷信历史,只相信证据。

§ 参考文献
  1Lynn R,Vanhanen T。IQ and global inequality[M]。Washington Summit Publishers,2006。
  2Beals K L,Smith C L,Dodd S M,et al。Brain size,cranial morphology,climate,and time machines [and comments and reply][J]。Current Anthropology,1984:301-330。
  3Plomin,R。,& von Stumm,S。(2018)。The new genetics of intelligence。Nature Reviews Genetics,19(3)
  4Sniekers S,Stringer S,Watanabe K,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 meta-analysis of 78,308 individuals identifies new loci and genes influencing human intelligence[J]。Nature genetics,2017,49(7):1107。
16#
 格桑花 发表于: 2019-1-22 14:23:00|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DNA样本被送入太空 期望在太空永久保存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时空穿越 TA们的DNA“飞”入太空

视觉中国
  随着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一声轰鸣,在地球上几近消失的华南虎DNA(脱氧核糖核酸)被存储在特制容器中向太空飞去。与华南虎DNA干粉同行的,还有金丝猴、天行长臂猿、蕙兰、水稻、大豆、三七、蒲公英等动植物的基因样本。
  据报道,此前不久的2018年10月底,科幻作家刘慈欣等人的DNA样本,通过长二丙火箭被运送至太空,期望实现在太空永久保存。DNA保存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要进入太空才能永久保存?基因在太空保存万年之后又有什么用?

水解酶、酸碱度、辐射,DNA有三大怕
  低温、真空是太空在物种保存方面的有利条件。“这都要从DNA的特性说起。”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德文解释,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DNA是一个“珠链”状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每颗串在上面的“珠子”是核苷酸,串起的“线”是磷酸。DNA之所以存储了生命的信息,在于核苷酸不同,即组成其的四个碱基A、T、C、G排列顺序不同,这些碱基密码就像文字一样记录可遗传的信息。
  “要想把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时间也能传下去,记录的密码就不能打散,变成单个字、打乱顺序都不行。”张德文说,在地球上存在一种东西能让DNA的“珠链”断裂,而且几乎无处不在。
  它就是DNA水解酶。DNA分子一碰到它,磷酸二酯键就被切断了,就像链子断裂,珠子会掉一地,能表达信息的顺序也将不复存在。DNA水解酶都是来自生物体,伴随着微生物而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因此常温下DNA只能放置几天。
  除了独特的酶这一生物“天敌”之外,DNA还有化学和物理上的弱点。
  DNA对酸和碱都非常敏感。游离的金属离子会让DNA发生催化反应,最终变性,因此DNA的保存溶液都需要pH恒定或摇摆幅度不大。实验室短期内使用的DNA,需要放置在缓冲溶液中保存,“缓冲”指的就是这种溶液对决定酸碱度的离子能够“包容”,离子多了就吸附,少了自己也可提供离子基团,保持住整个环境中的酸碱度,像一块“海绵”,为DNA“减震”。
  物理方面,太空辐射、紫外线中的高能粒子,能使DNA断裂氧化。这就是为什么紫外线或核辐射会造成基因变异。高温高压环境也会对DNA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所以DNA理想的保存环境是:避开生物,低温;避开光,黑暗;避开水,干燥。”张德文总结。

保存方式与保存时长密切相关
  西伯利亚冻土层的猛犸象不仅DNA保存完好,部分组织也是完整的。而常温DNA在溶液中保存的话,可能不到几天就会裂解。可见,保存方式与保存时间长度密切相关。
  将DNA在缓冲溶液中保存,4℃可以保质几天。-20℃可以保存几周,这些在普通冰箱就可以实现。现在的实验条件比之前大幅提高,很多实验室都会有-80℃的冰箱,可保存几个月。几年的话,需要离开水环境,即不给水解酶发挥作用的环境,例如DNA干粉在液氮中保存。
  然而超低温冰箱和液氮的存储都将耗费大量能源,有研究一直在摸索常温下的DNA有效保存。有资料显示,乙醇等可以有效减少DNA链的断裂,DNA可在室温下保存两年后仍具有90%的原始螺旋结构。通过固相吸附等技术也可实现在常温下的多年保存,例如经化学处理的纤维素基质可使DNA免受核酸酶、氧化剂以及细菌等的危害,经由该基质保存22年的血液样品也能够在法医遗传学上完成STR(一种名叫“短串联重复序列测定”的亲子鉴定方法)实验。
  除了在温度、溶剂、基质上想办法,科学家还尝试在DNA的形态上发展出存储好方法。与DNA溶液相比,固态的稳定性更加优良,乙醇沉淀、空气干燥、冻干干燥均为DNA干燥方式。干燥处理不仅能降低DNA样品中分子流动性,而且还极大地消除了DNA水解反应。烘干、冷冻冻干机等干燥方式均可以有效减小DNA样品中水分子,但是在干燥过程中所产生的剪切力也会对长链DNA分子造成一定破坏。
  低温冻存仍是目前DNA保存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是“有冻就有融”,融化取用过程中会对DNA的结构和信息有哪些影响呢?
  国外有学者以小牛胸腺DNA进行研究,发现反复冻融后其双螺旋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相关低温水解的机理显示,DNA样品的冰冻速率以及冻存温度会影响DNA降解。低温水解会促使DNA样品内产生冰内裂缝。有研究表明,糖类物质能够有效减少DNA嵌入在玻璃体时的开裂。
  自然界总是给科学家欣喜。英国牛津大学曾对西伯利亚和新西兰采集的土壤标本进行研究时发现,DNA可以在土壤中保存40万年。他们对土壤样本中发现的古代猛犸和恐鸟的DNA进行分析后证实,DNA自然保存的时间远比人们想象的要长,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早期生物的研究主要还是依赖保留在岩石和土壤中的化石,这一发现启发史前研究者,在化石之外还可以试试DNA。

在太空期待与外星人“偶遇”
  “进入太空永久保存,在时间概念上是超越人类发展历史的,以上万年为单位,因此才会称为‘永久’。”张德文提醒,这个时间长度甚至比以文字形态,或电子信号形态存储的时间都要久。
  穿越千万年需要哪些保障呢?资料显示,基因样本由中国国家基因库完成采样和稳定化处理。这里提到的稳定化处理,包括溶剂处理、干燥处理等。
  资料显示,装载DNA的容器是拥有知识产权的特别研制的太空基因容器,容器具有隔绝空间辐射等功能,可以实现生物基因的永久在轨保存。搭载该太空基因容器的科学实验微小卫星将记录并回传基因样本在发射过程和轨道保存期间的环境监测数据,以验证地球物种基因样本太空保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样本目前并不考虑取回。
  张德文认为,DNA的应用将寄望于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完全的人工合成生物还没实现,但从2002年有报道显示,病毒基因组可以实现化学合成。2010年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体支原体的全基因组DNA合成完毕。2018年8月2日,《自然》在线发表我国科学家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的成果,将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的16条染色体人工创建为具有完整功能的单条染色体,酵母三分之一基因与人类同源。
  目前的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需替换到原有细胞中,全新的人造全基因组再发挥作用,开启组装新生命。DNA发挥作用的细胞环境还没有实现人工生产。
  “以后可能有用,前提是合成生物学中人工合成生命相关技术发展成熟。按照现在科技的发展速度也不好说,从合成生物学学科建立到现在还不到20年,已经进展到单细胞真核生物染色体组的合成了,未来可能不断加速。”张德文说。
  关于太空永久保存DNA的再次启用,有着更多的科幻色彩。如果人类灭绝了,或许会被外星人发现,重新再造人类这个物种。未来需要想象。
源自:科技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08:52,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