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独自飞扬|查看: 4625|回复: 17
[科学家

丁肇中向山东省长建言一年多后 这个机构落地成立

 [复制链接]
8#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4-11-13 08:47:00|只看该作者

丁肇中:不知道我的研究有何用 就为满足好奇心

源自:金羊网-新快报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昨日中大开讲,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发展
  记者于杨报道“选择做什么要看自己的兴趣,你一定要认为这是你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你才去选择。”昨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到中山大学开讲,向中大学子讲述自己在实验物理学方面的心路历程,其幽默的谈吐和坦诚的态度,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我做这项工作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丁肇中目前所做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宇宙的起源。16年来,他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项目,在国际空间上探测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为何要研究宇宙的起源,这对世界、人生有意义吗?”面对这样的疑惑,丁肇中答道:“我也不知道我的研究有什么用,我做这项工作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丁肇中解释道,许多基础研究,都要在几十年之后才能产生实际效用,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
  丁肇中回忆自己1976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决定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作报告。“当时美国驻瑞典大使跟我说,你生在美国,在美国长大,为什么用中文作报告?我说这与国籍没关系。”丁肇中说,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当时诺贝尔已经经过了76年,颁奖用各种语言的都有,就是没有中文。而在1976年,中国还处在较为封闭的状态,丁肇中首次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使用中文,也是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选择你认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中国有句老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由于这种思想,很多青年们都倾向于理论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但事实上,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基础。丁肇中建议,选择领域还是应遵从自己的兴趣,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怕困难,更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你一定要认为,这个事情是你一辈子里最重要的事情,其余事情都是次要的,这样你才去选择,只要你有犹豫,你千万不要选择。”
  谈起自己选择实验物理学的故事,丁肇中风趣地说,自己是受了导师拜克教授的影响。“有一次拜克教授请学生喝茶时说,如果再有一辈子,他一定转身做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问导师为何有此想法,拜克回答道,实验物理学家做出的结果,都对知识有贡献,而对理论有决定贡献的人,100年来还不到10个人。“听到这句话后,我马上就说,再见!然后转行开始做实验。”丁肇中幽默的谈吐引来全场阵阵笑声。
原文标题:“我不知道我的研究有什么用,我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7#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4-10-18 19:47: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丁肇中受聘担任国科大名誉教授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马海燕)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今日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并为学生们带来题为《发现J粒子实验》的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向丁肇中颁发了名誉教授证书。白春礼高度评价了丁肇中的科研贡献,并结合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强调了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论述了国际交流合作、科研与教育融合及人才培养对于促进科研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示中国科学院将不断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科研制度建设。
  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发现新的基本粒子,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J粒子的发现表明了第四种物质基本组元──粲夸克的存在,开拓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领域。这个发现在科学史上被称为“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在报告中回顾J粒子的发现历程,阐述了基础科学研究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他还简要介绍了由他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国际空间站实验的最新结果,为探测和寻找暗物质、揭示和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更精确的实验数据。
  今年正值J粒子发现40周年,丁肇中是应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之邀来中科院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出席报告会的有国家外专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及相关研究所、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中外师生代表共计约400余人。 ●
原文标题:丁肇中受聘担任国科大名誉教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4-9-20 17:07:00|只看该作者

丁肇中实验室:暗物质5个特征获确认

源自: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北京9月20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到“暗物质”三个字,您能想到什么?一部电影?一个科幻小说中的词语?亦或是神秘的宇宙黑洞?其实,暗物质这个词,是一个物理学领域的名词。而这个从来都没有被科学家真正证实过的神秘物质,就在最近,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公布有关暗物质研究最新成果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实验室。在已完成的观测中,证明暗物质存在实验的6个有关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这一研究结果将人类对暗物质的探索,向前推进一大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暗物质这个词,那么,到底什么是暗物质呢?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组首席研究员陈学雷,昨晚接受了我们的电话采访,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
  陈学雷:1930年左右,科学家发现有一些有一些星系团中的物质,产生的引力要比其他可以看到的星系多一些,但是这些物质不发光。所以就起名为暗物质,因为不发光,但是可以产生引力。后来又在很多别的地方发现这种物质,而且发现这种不发光的物质比我们已知的物质要多很多。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现有物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目前所认知的物质世界大概只占宇宙的4%。在这之外,那些不发光不发热的暗物质,则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暗能量。那么既然我们所熟悉的宇宙中,有这么大的比例,都是由暗物质组成的,那岂不是寻找起来很容易么?但是,就像先前陈学雷告诉我们的,暗物质是指一种人眼看不到的物质。想要证明它的存在可不容易。
  陈学雷:难找到的原因就在于不发光。在物理角度,光是电磁波,如果不发光,暗物质就根本不参与电磁的相互作用,这样用我们现有的设备就很难找到了。另外一个暗物质虽然可以通过引力找到,但是从很大尺度上说,我们现在的小型实验室里面很难做到。
  根据现有理论,暗物质碰撞会产生过量的正电子,一种叫做阿尔法磁谱仪的东西,可对宇宙射线中的正电子进行精密观测。根据《物理评论快报》上发布的数据,由丁肇中教授创立“阿尔法磁谱仪”的实验项目,于2011年5月16日被安置到国际空间站,迄今已运行四十多个月,共搜集了54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丁肇中说,刚刚公布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对最先收集到的410亿个数据的分析。
  丁肇中: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得到的结果,没有一个和过去100年所收集的结果是一样,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就是所有的结果慢慢改变人类对于这些的了解。
  研究成果显示,在这410亿个初级宇宙射线中,共观测到约1000万个电子与正电子,这是半世纪来首次检测到的正电子分率的最大值。而正电子的多少是识别暗物质的重要指标。丁肇中教授表示,迄今的研究已确认暗物质的5个特征,还有最后一个特征待确认。
  丁肇中:今后30、40年不会还有人像我们这么笨,花这么多的时间,把这么大的仪器送到天上,所以我们的结果一定要正确,有一个错误的结果没有别人能够来校对它,会影响整个物理发展的方向。
  那么既然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发现它又如此的困难,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地寻找它呢?找到暗物质,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什么长远的意义吗?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组首席研究员陈学雷说,这和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
  陈学雷:目前来说,还不能断定暗物质的发现能够产生什么意义。但是它是一个现在我们已知领域的知识没有解释的现象。如果我们找到它呢,应该是暗示着我们自然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规律,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更深层次的规律,我们将来就能够把这个规律来设计造福人类。举个例子,电磁学。电和磁在早期的时候,大家也不知道它们除了一些简单的应用之外还有多少别的用处,但是一旦你掌握了这个规律,提出电磁的规律,就可以根据规律去设计各种别的东西。我们现在找到的这个暗物质呢,也许就预示着,可能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我们还没认识到的东西(世界)。这样呢,将来也许它会有非常重大的应用前景。
  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发现电磁感应之初,就有一位贵妇人质问他说: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途呢?而法拉第的回答也十分巧妙:一个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处呢?
  而今天的暗物质,也许就像当年的电磁感应一样,都是人类探索自热过程中,所遇到的崭新的未知领域。而与电磁感应不同的是,暗物质,虽然还未“真正出生”,却已经展示出更加远大的前景。陈学雷认为,丁肇中教授团队的最新成果,的确是暗物质领域内一个很有希望的迹象。
  陈学雷:从我的个人判断呢,这个实验只能表明暗物质存在有这个迹象,不能够完全断定,就是暗物质产生的(影响),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一个迹象。
  陈学雷告诉我们,其实在丁教授的团队之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暗物质领域进行过探索。但是丁教授团队的最新成果,的确是一个对暗物质存在的更强有力的证明。
  陈学雷:以前也有一些其他做过的有关暗物质的实验,也有一些人宣布过找到了暗物质。但是呢,因为那些实验或者是证据呢,还不是特别强,或者是他们之前的实验还存在一些冲突的地方,或者是试验中有一些问题,或者是还有一些我们没有办法解释的现象,所以导致他们的证据还不是很充分。那么从目前来看呢,丁肇中的这个实验呢,相比于以前实验的结果呢,是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明暗物质存在的结果,但是否是100%证明,现在看可能还为时过早。只能说还是一个比较强的迹象。
原文标题: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实验室公布暗物质最新研究成果)
5# 华蓥山
 dswybds 发表于: 2005-12-13 13:26:45|只看该作者

亲属成员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丁肇中的外祖父很早参加革命,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王隽英为了纪念她的父亲,就给孩子们起名叫丁肇中、丁肇华、丁肇民。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丁明隽(Jeanne)和丁明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丁明童(Christopher)。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杨旭 发表于: 2005-12-13 02:49:48|只看该作者

社会任职

  1977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
  2003年4月18日担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12年12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
  2013年3月9日,受聘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特别顾问。
  2014年10月18日,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2015年9月24日,受聘为四川大学名誉教授。
3# 峨眉山
 王至秦 发表于: 2005-12-12 17:55:35|只看该作者

主要成就

一:科研成就
  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 发现反氘原子核。
  2. 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muon),及涛子(tau)为直径不超过10厘米的点粒子。
  3. 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
  4. 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
  5. 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
  6. 发现胶子喷流。
  7. 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
  8. 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
  9. 在LEP对撞机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
  10. 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

  科研成果奖励
序号获奖情况获奖年份
1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
2美国劳伦斯奖1975
3A.C.Eringen奖1977
4美国宇航局公共服务奖1981
5意大利特卡斯佩里科学奖1988
6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1988
7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科学金奖章1988
8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奖1996

二:人才培养
  1983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在1989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6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欧洲核子中心做的L3实验,这是用的是一个周长27公里的加速器,1000亿电子伏特正电子与1000亿负电子对撞。它瞬间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4000亿倍,也是宇宙诞生最初的1000亿分之一秒时的温度。实验仪器使用的磁铁是1万吨,探测器包括300吨铀,均来自苏联。这是首次由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等19个国家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中国政府非常支持L3实验,提供了很大帮助,包括一台非常先进的计算机,同时还在上海硅酸盐工厂生产BGO晶体。L3实验共发表了约300篇文章,有约300人因这一研究工程而获博士学位。

三:荣誉表彰
  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艺术学院院士
  前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德国科学院院士
  西班牙科学院外籍院士
  匈牙利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印度TATA研究院荣誉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国密歇根大学荣誉博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
  莫斯科大学荣誉博士
  德国亚琛大学荣誉博士
  意大利Bologna大学荣誉博士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荣誉博士
  中国科技大学荣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
  台湾清华大学荣誉博士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言寺武 发表于: 2005-12-12 17:28:37|只看该作者

人物经历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母回国。由于中国那时处于战乱时期,丁肇中12岁之前并未接受传统教育。
  1943年到1945年,丁肇中曾在四川教育学院附属嘉陵实验小学(现重庆磁器口小学)读书。
  1948年,丁肇中随其父母去台湾,就读于丰原大同小学,后就读于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就读。
  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的台湾省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1956年9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三年后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6年,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量子电动力学(QED)理论相符合。
  1967年,受邀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
  1970年,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75年,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同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Burton Richter,1931—)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学院的丁肇中(SamuelC.C.Ting,1936—),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
  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在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在德国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
  1978年1月,中国10位物理学家到汉堡,参加了Mark-J实验的国际合作。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外,还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汉堡)工作。
  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了题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被录入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1998年6月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STS-91),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进行运行实验。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
  2011年5月,丁肇中主持建造的第二台阿尔法磁谱仪(AMS—02),搭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STS-134),开始了它在国际空间站的使命──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
  2013年4月3日下午五点(日内瓦时间),丁肇中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18年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未知之源,可能是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2017年AMS在太空中已经收集到超过1000亿宇宙射线事件,AMS的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0 11:13,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