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周从林|查看: 20331|回复: 35
[名人

雷锋精神,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复制链接]
26#
 司馬昭 发表于: 2016-3-7 11:01:49|只看该作者
雷锋啥时候又成“文化”了?
25#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2-26 08:4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雷锋学院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 研究雷锋文化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雷锋学院揭牌仪式在沪举行 致力于雷锋文化研究

  中新网上海2月25日电(吕高排)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53周年纪念日前夕,学雷锋高级研修班开班暨雷锋学院揭牌仪式25日在上海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基地(松江)举行。此举标志着全国学雷锋活动再攀新高度。

学雷锋高级研修班开班暨雷锋学院揭牌仪式25日在上海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基地(松江)举行。吕高排 摄  6Xhf-fxpvyxm7608716.jpg  保存到相册
  据了解,雷锋学院的宗旨是弘扬雷锋精神,传承雷锋文化,繁荣雷锋事业,培育雷锋新人,让国家更富强,民族更兴旺,社会更进步,人类更文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美满安康。雷锋学院将致力于雷锋文化的研究,为全国学雷锋组织培养思想理论骨干,学院的成立将为推进全社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
  首期研修班上,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李庚辰、后勤指挥学院教授刘高平等领导和专家分别从道路论、永恒论、核心论、种子论等层面进行了辅导报告。辅导梳理雷锋文化现象,总结雷锋文化发展、传播规律,整理和保护雷锋文化资源,有力推进了学雷锋活动常态发展与生活化渗透。
  上海青联委员公举东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学习交流,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学到了方法,拿到了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期化、持久化的金钥匙。他表示,回去之后要推动学雷锋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和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姜鸣为雷锋学院揭牌。吕高排 摄  HW2G-fxpvyze9926449.jpg  保存到相册
  本次活动由雷锋杂志社、上海市文明办、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青联、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全国部分省市有关单位人员,上海市各区县文明办、青联委员、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参加了首期学习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leikang 发表于: 2015-3-30 00:06:17来自手机|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23#
 佳美 发表于: 2015-3-29 18:14:00|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们该怎样“学雷锋”

  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这两天,网上出现不少身穿军大衣、头戴绿军帽、手持冲锋枪的“雷锋照”。这就是学雷锋吗?今天我们该怎样学雷锋?这一个个问题,同样萦绕在代表委员们心头,而答案就在他们的一个个建议里。


  “模仿雷锋的装扮只是一种走形式。”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看来,社会多元,人们可以有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喜好。如果真是雷锋的“粉丝”,除了摆些样子拍照外,更应学习雷锋甘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虽然雷锋已离我们很遥远,但是雷锋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一个只有22年的短暂生命,却感动中国50多年,成为中国人民的道德楷模,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过,高云也认为,新时代学习雷锋精神也应该与时俱进。“前行路上,谁能不需要帮助?为孩子让出一个座位,为环卫工人送一碗热汤,为临盆的产妇搭一个临时‘产房’,这些不就是学雷锋吗?”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文联副主席蒋婉求对此深表认同:“就像一首本来很美的乐曲,如果你周而复始听了很多遍也会感到腻味。”所以,蒋婉求认为,雷锋精神要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加强团结协作、从事志愿服务等等。
  老人跌倒,你敢扶吗?本来应该不难回答的问题,如今却成为不少人的两难抉择。河南大学生孟瑞鹏舍己救人,为逃避责任,落水儿童的母亲选择了说谎。这一事件近日来在社会上持续发酵,甚至有网友发帖戏谑道:“雷锋要活在这个时代,还不得被讹哭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10多年前就曾扶起过一位摔倒在地的老人,还把老人送到医院,后来老人的家人亲自过来感谢。“扶起老人却被敲诈,这样的事情毕竟是少数,现在的炒作却是引导大家不要去当好人。”
  盛小云尤其关注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说学雷锋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在当下的教育领域,学校和家长都过于推崇分数、升学率等考核硬指标,严重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乐于助人、思想品德好的孩子,如果分数差些,为什么不能进好的大学,这样的孩子其实对社会更有用处。”盛小云认为,学雷锋的当务之急,是要营造全社会做好人的正能量。“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向善向好的品德教育,媒体也应对社会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学习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倡导,更要靠一个个个体的身体力行。见到路边有人乞讨,蒋婉求经常会给钱。有人觉得她被乞丐骗了,当作笑话相传。但蒋婉求不以为意,“只要他不危害社会,我给他钱,向他传递的是助人的力量,这种情怀多多少少会影响他。”她觉得,其实,学雷锋并不是一定要做“高大上”的事,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捡起路边的一张废纸、拾走道上的一颗钉子,不以善小而不为,总能用自己的正能量影响他人、改变社会。
  “积小善而聚大德,时间在变、社会在变,学习雷锋的形式可能有些变化,但雷锋精神的内核一直在传承。”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说,对于普通市民,学习雷锋主要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企业而言,则是要秉承“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是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高德康说,波司登捐赠5000万元发起成立由国家民政部直属管理的“德康博爱基金会”。去年云南鲁甸重大地震发生后,德康博爱基金会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灾区捐赠价值1168.6782万元物资,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多年来,波司登在光彩慈善、科教文卫、扶危救困和公益环保等领域捐款捐物累计接近7亿元,认真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认为,社会本来是千姿百态的,不可能强制要求每一个人都无私奉献,但是社会应以弘扬正能量为主,用实实在在的机制或制度倡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如果一个人助人为乐,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尽管助人为乐者不是为了回报,但社会应该树立鼓励这种精神的导向。比如设立见义勇为基金,重奖见义勇为者,让英雄‘流血不再流泪’;高校优先录取有丰富义工经历的学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当然,杨震也提醒,有些措施要以建立诚信体系为前提,否则容易弄虚作假。
  “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记者了解到,我省通过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帮扶遇到特殊困难的道德建设先进人物,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当好人有好报的鲜明导向。为此,我省专门成立江苏省美德基金会,制定《关爱和帮扶道德建设先进人物的实施办法》,以制度形式将礼敬有德之人、关爱道德模范固定下来,先后资助道德建设项目110个,帮扶道德建设先进人物480多人次,资助总金额超过2100万元。
  杨震说,当更多人选择崇尚雷锋精神、相信人性中美好一面,当更多人或以无私付出或以细微举动温暖着大家、得到了精神回报,那整个社会向上向前的力量会越聚越多,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作者: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松筠 顾敏 黄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3-6 09:27:00|只看该作者

军报:如果雷锋生活在当代也会抵御网络炫富

源自:解放军报

  如果雷锋生在网络时代
⊙作者:钱宗阳

  这些年在网络上,几代人的精神楷模雷锋,不时受到质疑、歪曲和解构,以至于围绕“真实的雷锋”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网上争论。
  争论的背后,固然有为出名而疯狂炒作的网络推手,有用心险恶煽风点火的某些势力,但也有一些是生长在网络时代、和网络一起成长的“网络e族”──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普通青年,他们“怀疑”雷锋,只是因为无法完全理解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
  雷锋是真实的吗?这并不单单是对雷锋本身的质疑,更是对青年所成长的网络时代的拷问。当网上掀起老人跌倒扶不扶的争论,当微博上充斥着捐款会被挪用还捐它干啥的论调,当宣称“好人得不到好报”的网帖大肆传播之时,一些年轻人难免会陷入困惑。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我们不妨大胆地想象,如果雷锋生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他会是怎样的一个年轻人?他还会成为我们崇敬的雷锋叔叔吗?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人的成长会受环境影响,雷锋的成长亦然。雷锋在县委当公务员时,县委书记张兴玉连一颗旧螺丝钉都舍不得扔,却自掏腰包帮助穷苦老人。雷锋在部队的一天晚上生病了,营长把自己的棉大衣盖在了他的身上。雷锋向灾区捐款,团政委韩万金得知后,热情宣传他的善举,而韩政委自己把工资捐给灾区,却只字不提……那些年,雷锋不仅无需甄别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周围还有许许多多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反观当下,“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有钱就是任性”“网络炫富”等不良价值观披着娱乐的外衣,以无厘头和戏谑的方式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寻找代言,像温水煮青蛙般侵蚀着青年人的心灵。雷锋如果生在今天,无疑也要抵御这样的侵蚀。
  不过,这绝不是说雷锋生在当下就成不了雷锋。在雷锋离开的日子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从校园到社会,一个个青年志愿团体在网上网下坚定地践行着雷锋精神。不久前评选出的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中,陇海大院几代人接力帮助残疾邻居,38年从没间断,普通市民张纪清留名“炎黄”,默默捐款27年……这足以让人相信,雷锋即使生在网络时代,他仍然能成为助人为乐的雷锋叔叔。
  关键在于,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像雷锋那样的人?如何让可能成为雷锋的青年不误入歧途?在网络对青年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网络舆论生态的净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没有过时的雷锋精神,只有不当的舆论引导。当青年习惯于从QQ、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随处获取信息,对雷锋精神的继承、解读和传递,就不能再局限于组织看望一次孤寡老人或是看一场电影、写一篇观后感,而应更多地走进青年的内心,关注他们活跃的网络空间,拉近他们与雷锋的距离。
  在弘扬雷锋精神的同时,我们更要铲除有毒的土壤。当人们陷入道德困惑的时候,网络舆论应该帮助他们走出困惑,而不是用一次又一次的解构、歪曲和对假丑恶的放大和渲染来加深困惑。人们心头的阴霾越是浓厚,网络舆论就越应当帮助人们重塑对道德的信心,而不是长吁短叹、自怨自艾,更不能不负责任地添油加醋、推波助澜。
  在自媒体时代,这已不单单是媒体的责任。网友的每一次转发、留言,又何尝不是一次舆论的裂变?每名网友都应该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和捍卫者。雷锋精神曾温暖并引领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经济迅猛发展、道德却面临滑坡的当下,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变得更加强烈,对真善美的传播也应当更加积极踊跃,对流言和炒作尤其要更加理性地甄别。这样,每名网友才能成为正能量的受益者。
  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不是偶然。历久弥新的雷锋精神启示我们青年应该在什么样的舆论环境中成长。网络环境或许不是青年生活环境的全部,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青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期和成形期,需要呼吸清新的网络空气。只有那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在今天成为新的“雷锋”!

网友原生态留言
  网友“排头兵”:进入网络时代,否定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声音在网络空间大肆蔓延,雷锋精神也不幸“中招”。这些射向雷锋精神的毒箭我们必须警惕。不难想象,雷锋精神如果倒了,人人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怎样。
  网友“有话直说”:“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那些试图否定雷锋的网友,应该扪心自问:哪一个时代不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哪一个民族不需要昂扬向上的青年一代?其实,我们根本不必在意外国人眼中到底有没有雷锋,而应该问问我们自己的心中有没有雷锋精神。
  网友“一江秋水”:我们团9年里7次出国维和,我自己参加过3次维和。在异国他乡,中国蓝盔总是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和信赖,为什么?因为我们扫雷排爆时不顾个人安危,敢拼命,平时生活中对当地人民友善热情,总是在他们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这不就是雷锋精神在国外没有“水土不服”的最好证明吗?
  网友“风木子”:现在微博、微信中有一些虚假求助信息,打着爱心的幌子欺骗网友。这样的行为利用的是人的爱心,伤害的是善良的人。网络虽是虚拟空间,但这些欺骗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信赖破坏不小。对这类招摇撞骗的求助信息,应当作为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加以依法打击。网友们发现这样的信息,也应及时揭露。
  (文字整理:邓开敏、孟磊磊)
  (《解放军报》2015年3月06日 11版)
21#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5-1-28 15:47:00|只看该作者

雷锋生前女性好友:曾在门外站半个小时安慰我

源自:人民政协网
⊙记者:吴志菲

  雷锋牺牲后,易秀珍从不在媒体面前出现。整整一上午的专访期间,老人时而喜上眉梢,时而伤感过往的岁月,时而不失羞涩而忘情,时而掩面而泣……我们依稀可见雷锋在青春年少阶段曾经朦胧的爱情和曾经躁动的青春。
  渐渐地,一个更真实、立体及丰满的雷锋从历史远处走来。雷锋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今,许多雷锋的知情人一直回避雷锋隐秘心动的恋情。笔者企盼以真实的情节、真实的故事,真实地展示雷锋从平凡走向伟岸的人生,他从平凡做起,活出了一份有色彩的人生;他从平凡起步,品味到了人生的至美。

雷锋姓名由来:到鞍钢打冲锋
  1958年11月12日傍晚,一列北上的列车刚刚停靠在湖南长沙火车站时,检票口就涌进了一群男女青年,他们是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在湖南招收的一批新工人。这群新工人在临时编组时,从望城县团山湖农场来的雷锋担任了易秀珍、杨必华、张月棋等临时组成的第三小组的组长。
  在旅途中,雷锋的热情开朗、助人为乐,给易秀珍留下很好的印象。上车不久,在互相介绍中,易秀珍得知:雷锋原名叫雷正兴,鞍钢公司到望城县招收工人,他征得组织的同意才报的名,考试录取后就请县委副书记赵阳城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意思是“要到鞍钢去打冲锋”。
  易秀珍,1941年农历六月二十三出生于湖南长沙县,小雷锋一岁。“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贫民家庭,我是老大,下有四个弟妹。那一年八九月份,鞍钢就在湖南招工,我刚考取长沙二中读高一,还没入学就去报名招工了。那时女孩读书的人少,读完高中就可以参加工作,父母舍不得我到外地工作,可家里太困难了,作为老大,我一咬牙就出来了。”易秀珍讲,当时鞍钢在湖南招了六七百人。“仅我们公社就来了十二三个,就我一个女孩。真巧,在长沙火车站,我就和雷锋被编排在一个临时小组。”
  雷锋拎着崭新的苇编提篮和沉甸甸的棕皮箱子,皮箱里塞着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把“幸福牌”口琴,从湖南北上。车上他同老乡们讲:“离开家乡前,我还特意去韶山看了毛主席故居。”
  这是雷锋人生中最长的一次旅行。那个年代,“钢铁工人”是年轻人最向往、最崇拜的职业。


雷锋和她双双在天安门留影
  次日早上8点多,列车到了湖北武昌站。大家一片欢声笑语,因为要换车,将逗留几个小时,招工负责人同意大家逛逛街。
  张月棋被她表哥邀去逛街了。易秀珍和杨必华就跟着雷锋去看看武汉长江大桥。巍然屹立在大江之上的长江大桥让雷锋十分兴奋:“原来全是钢铁啊……这需要多少钢铁啊!”
  浩荡的长江、雄伟的大桥,让他们目眩神迷,赞叹不已。雷锋站在江边望着桥面,眼里闪着激动的光亮。看到不少人在桥下留影,雷锋拎着印有鲜花图案的苇编提篮也在这里照了张相。
  照片上,苇编提篮的鲜花曾在20世纪60年代被人用技术抹掉──鲜花在当时意味着“小资情调”。直到20年后,原图才被展出。
  留完影,雷锋等人走上宽敞的桥面,在人行道上走走停停、说说笑笑,随后到商店闲逛。
  车抵北京,又要倒车。首都北京,让雷锋、易秀珍等十分向往,一下车他们就直奔天安门广场。
  拎着苇编提篮的雷锋在天安门前照了一张全身照,之后瞥见旁边有一辆用作照相“道具”的摩托车,他兴奋地跑过去,骑上车。一脸灿烂的他身体前倾,做正在长安街上飞驰状。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给他留下了这一珍贵的瞬间,给世人留下阳光、时尚、青春的雷锋形象。晚年,易秀珍接受采访时笑着说:“我也臭美,与雷锋一样爱照相,我穿着大衣在天安门前也留了影。”
  那天,雷锋在金水桥上坐了很长时间,引起了执勤战士的注意。执勤战士严肃地告诉雷锋金水桥上不准久留。雷锋很不情愿地站起来,转身问:“你见过毛主席吧?”那个战士回答:“我在这儿执勤快一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雷锋继续问他:“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城楼上?”战士说:“毛主席住在中南海,天天日理万机。要见毛主席,得做出大成绩,当英雄、当模范。”执勤战士的这些话深深触动了雷锋。
  这是雷锋惟一一次到北京。雷锋去世后,从他的日记中发现,北京天安门和毛主席多次进入他的梦境。事实上,如果雷锋不是意外去世,他很有可能亲眼见到毛主席。1962年6月上旬,雷锋所在的沈阳军区政治部批准雷锋作为沈阳军区代表参加10月1日的国庆观礼。遗憾的是,雷锋在8月15日因公殉职。仅差45天,雷锋就可以见到他几次梦中见到的毛主席,而他不仅没有见到毛主席,甚至连这个消息都还不知道。

易秀珍(前右)与当年的工友在一起  U10856P1T1D31454048F23DT20150128153029.jpg  保存到相册

雷锋的友情 细粮、陪伴与年夜饭
  这年11月15日,几经辗转,雷锋、易秀珍一行来到了目的地鞍山钢铁公司。也许是与开车有缘,虽然雷锋是奔着炼钢来东北的,没承想到了鞍钢,雷锋被分配到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驾驶员。此前,他在湖南开过拖拉机。如今,拖拉机换成推土机,机器虽然“升级”了,自己也有技术底子,但雷锋还是老大不愿意:开推土机和炼钢有什么关系?
  “拿咱们洗煤车间来说,如果每天不把大量的煤炼成焦,炼铁厂能炼出铁来吗?如果不把炼焦时生产的煤气输送到炼钢厂去,又怎么能炼出钢来?”车间主任的一席话点醒了雷锋。这不跟螺丝钉和大机器的关系一个道理吗?
  于是,雷锋暗下决心,要在鞍钢这架大机器上当好一颗螺丝钉。正是鞍钢这架大机器的历练,培养了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态度与“像螺丝钉一样,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的职业精神。
  “从报到那天起,我们就在一起工作,一直到他当兵入伍才分开。我被分配到三炼焦车间学做调火工。我们同住在化工总厂的同一幢宿舍,他住207房间,我们女同志住三楼,我住在307房间;并同在一个食堂吃饭,有时上下班一同走,业余时间也经常在一起玩。当时,我因为刚离开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走这么远,所以总是想家,不安心工作。除了组织上的关怀和帮助,雷锋总像亲哥哥一样,用他那饱满的热情开导我、安慰我。他每当见到我愁眉不展想家的时候,不是找我出去玩,就是拿些书来给我看。”易秀珍说,当时她刚来鞍山也没有亲戚朋友,雷锋非常热情,像哥哥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她很多照顾。“当时我吃不惯鞍山的高粱米饭、玉米窝窝头。每月一个人只有4斤细粮,雷锋常常把他那份省下来给我。我不许他这样做,可他说:‘我吃什么都行,等你慢慢习惯了,我就不给你送了。’他对别人的照顾不是作秀,更不图什么,他把工友都当做兄弟姐妹。”
  让易秀珍最难忘的是1959年的春节。“年三十我是长白班,从早8点工作到下午5点;雷锋是中班,下午4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下班后,宿舍里没有几个人,大部分老工人都回家过春节了,只剩下几个南方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平时下班回到宿舍洗洗衣服、看看书,有时也出去玩一玩,可年三十回到宿舍,心情却大不一样,太想家啦。我的眼泪掉下来了,什么也不想做,饭也不想吃,我只好睡觉,一睡就到了初一也不想起来,两只眼睛哭得又红又肿。一大早,知道我没有起来的雷锋就来到我住的房间门口,喊道:‘小易!快起来,我们一起去食堂买点好吃的。’我一听到他喊我,哭得更伤心。他劝我,安慰我:‘你这样哭,又不吃饭,会生病的。过完年你怎么能上班,如果你不起来吃饭,我就一直站在这里。’”
  这次,雷锋在门外足足站了半个小时。最终,他以言行感动了易秀珍。易秀珍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当时,我看见雷锋就像见到了亲人,眼泪又止不住掉下来。他看我这样子,就自己跑到食堂买些好吃的拿到屋里,我们一起吃。雷锋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替别人想得多,以帮助别人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0#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5-1-11 08:07:00|只看该作者

解放军报:不许历史虚无主义毒箭射向英雄先烈

源自:解放军报
资料图:西点军校教室里出现雷锋像及中国国旗  U10553P27T1D817415F3DT20150108085953.jpg  保存到相册

  55年前,雷锋穿上军装,登车奔赴沈阳军区驻营口新兵营。我们走过“离开雷锋的日子里”,虽然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雷锋形象、雷锋精神已深入人心,甚至走出了国门,美国西点军校也曾经悬挂雷锋画像。
  今天的外军不知道雷锋,正常!我们更无须从外军学雷锋中获取一种信心与骄傲。从旧社会走来的雷锋,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的雷锋精神,是我们倍加珍爱的一名好战士、一块精神高地。几十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学雷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人民军队传承雷锋精神,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雷锋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穿越时空,直逼心灵。我们不妨感悟一下雷锋的幸福观。他曾拥有一件皮夹克和一块手表,但是后来他把这些“奢侈品”连同自己的私心杂念一起放到了箱底,而去追求另一种幸福。他总是为“能吃到一顿饱饭,穿上一套衣服,能当家作主”,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今天,如果不能理解雷锋的做法,仅仅满足于精致地利己,就难以认同雷锋,甚至会质疑他。
  雷锋是假的?黄继光是假的?刘胡兰是假的?……这些质疑,这种误导,别有用心,为害甚烈!我们鼓励自由、独立、质疑、批判之精神,但是决不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西方价值观的“跑马场”,更不应容许历史虚无主义的“毒箭”射向我们自己的英雄与先烈。
  1941年11月的一个寒夜,在莫斯科以西86公里的一个村庄,一位18岁的姑娘在焚烧德军马厩时不幸被捕,虽受尽折磨也不肯吐露半点秘密,最后被德军残忍地绞死。她,就是被其同胞奉为民族英雄的卓娅。卓娅的牺牲曾激励苏联红军将士在前线奋力厮杀。让人心痛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牺牲多年的卓娅却被一支“毒箭”射中:“卓娅当年神经病发作,她不是烧了德军战车而是烧了老百姓的房子,被乡亲们送给德军处决的……”英雄卓娅被如此抹黑、污蔑、诋毁!不久,苏联解体,很多人的生活迎来“西伯利亚的寒冬”,而西方一些政客们却在壁炉边发出得意的笑声。美国前中情局雇员彼得·施瓦茨在《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中以骄傲的口吻说:“谈论苏联的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是调查一件神秘的死亡案件,而不考虑谋杀。”
  殷鉴不远,令人警醒!
  当下,国际形势波涛频起,暗流涌动,世界仍不太平。一些西方国家加紧策动“颜色革命”,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实际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转基因”战略早已剑指中国,而且已在各条战线隐蔽展开,妄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须警惕。中华民族的脊梁、英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财富,赋予我们今天奋力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对此我们应倍加珍惜、精心呵护,让其成为守护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高地。
19#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8 20:41:33|只看该作者

陶克:西点崇敬雷锋,这是事实

⊙作者:陶克

  “西点军校学雷锋”被质疑,这个话题的质疑点出在一个“学”字上。雷锋画像曾在西点军校张贴,西点军校学员到过中国抚顺雷锋纪念馆,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榜样跨洋越海到了美国,中国人觉得这很有面子,就用国人习惯的语言说,西点军校也“学雷锋”,这叫造谣吗?这是国人的幽默和向往美好的情怀。一些总拿这句话来抹黑事实的人,是听不懂中国话,还是根本就没有中国人的爱国情感。
  在第四次世妇会期间,我有幸与一位美国军界要人交谈,他在上世纪70年代是西点军校的学生,他告诉了我其中的缘由。当他在西点学习时,一些教室的墙上贴着雷锋的张贴画,在画上还写着:“向雷锋学习”、“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显然,这是让未来的军官们了解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及社会意识。那时候,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中国还是个谜。雷锋的张贴画使西点的学生了解到中国大众所受的教育,也许更重要的是,雷锋对中国人民所代表的价值观具有世界性:任何一个国家的战士,都应尊崇爱国、勇敢、忠诚、谦虚等美德。
  在西点军校张贴雷锋画像,是一个对“雷锋对中国人民所代表的价值观具有世界性”的经典注脚。同样得到印证的是,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力根曾在出访美国时,专程到西点军校考证。在教学楼一处走廊里看到了雷锋画像。他问陪同的美国官员,“中国士兵雷锋的画像为什么挂在这里?”那位美国官员回答:“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军人。”美国西点军校的学员团在教官马科斯的带领下,万里迢迢参观一个中国士兵的事迹展览,这不是崇敬又是什么?这是其一。
  其二,在崇拜英雄这个价值观上,中美两国军人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浩瀚的太平洋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也融汇着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美国飞行员陈纳德是中国人民崇敬的抗日英雄,中国军人创造的上甘岭战役,也是西点军校研究的经典战例。
  在中西方文明融会发展中,像对“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质疑无需大惊小怪,今后还会时常出现。
  其三,@老李头06在微博中对自己早年一篇假新闻道歉,其心可疑。挑明说,他制造的“假新闻”与美国西点军校有过雷锋的“真新闻”没有半毛关系。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有点浑浊度的“道歉”,使得某些网络“游荡人”很兴奋,引起习惯于对主流价值有选择性失明的某些人的网络狂欢。这使@老李头06道歉的真诚与善意打了很大的折扣。年轻时的一次轻率坏了新闻人的名声,道歉迟来也可接受,老了老了是不是应该较个真,考证考证美国西点军校有没有过雷锋这档事,给个有良心的答案,也算是自我救赎。没有做任何调研考证,急忙发个道歉,把一个李氏“假新闻”与客观存在的西点有雷锋“真新闻”搅马勺子,弄得似是而非,这也是一种轻率。▲(作者是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8#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5-1-5 08:47:00|只看该作者

退休记者因将西点学员学雷锋谎言编教材致歉

源自:南方都市报
  热帖
  记者张东锋 “把‘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谎言引进中国,是我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本人对自已一切言论负全责,特承认错误、道歉。”昨日,网友“老李头06”在微博上说。这位实名为李竹润的已退休媒体人向南都记者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新闻写作教材时,他误将西方媒体上的这则“愚人节新闻”引入教材中,后来撰写其他稿件时也多次使用,以致广为流传。

从写作技巧出发选错案例
  “我不假思索,便把它写进文章(署笔名黎信)。”注意到日前再度有网友讨论“美国西点军校学雷锋”,李竹润昨日一大早转发相关微博并称,他于1981年愚人节将外电播发的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假消息,误当成真事写到了文章里,直到十几年后在《读书》杂志看到一篇澄清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上了当。
  检索显示,从被媒体报道到引发网络热议,“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话题不时出现,经久不衰。这个据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流传的说法,其主要内容是:“走进西点军校,人们首先发现校园内一尊雷锋的半身塑像,会议大厅挂着5位他们所仰慕的英雄像,排在首位的是我国伟大的战士楷模雷锋,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
  不过,按照李竹润的说法,最早引入这个说法的是他,而且是在其编写的新闻写作教材里。李竹润向南都记者回忆,1981年前后,自己一方面在媒体工作,一方面任教于成立不久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后在编写函授教材时注意到这个消息,“我印象里是在U PI(注:合众国际社)上看到一篇通讯,写的是西点军校的学员学雷锋,他们不仅学雷锋,而且还在学校里立了一个像。”
  李竹润表示,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和搬家的缘故,他已经找不到原稿了。他透露,文章的导语中引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这让他觉得非常有专稿化的特点,很吸引人,所以选了这篇文章。后来,在国内很多省报的内刊向他约稿时,也多次使用了这个例子,“我觉得恐怕不下十家”。按照他的说法,自己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则愚人节的消息,“完全是从写作技巧出发选了这个例子”。

十八年前就意识到错了
  一个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学院,一个是中国人熟知的战士、榜样,两者碰到一起,自然颇受关注。“1990年2月2日早晨6时30分……强劲电波向国人传播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雷锋出国了!同一天,这个报道出现在许多报刊上……”后来有媒体在一篇与雷锋相关报道的开头描述当年的情形说。
  据此前报道,早在1997年《读书》杂志上就出现过一篇辟谣文章。而在2003年,有媒体驻美记者更是亲到西点军校求证,结果是虽然一些西点学员听说过雷锋的名字,但校园里既没有雷锋的塑像,也无“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此外,还有媒体援引当年西点军校公共关系办公室负责人的回复邮件,表示虽然历史课和中文课中有可能会讨论雷锋,但校内“没有雷锋的塑像或画像”。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李竹润表示,他在1997年看到《读书》刊登的那篇文章时,就意识到自己“上当了”。按照他的说法,尽管此前就有些怀疑,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被搁了下来。
  李竹润称,自从看到西点军校没有学雷锋的消息后,他在多所高校上课时都反复“用这个例子现身说法”,“意思是说做新闻要保证真实,不要轻易上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恰巧昨天在微博看到网友再次提及此事,“我就把它讲出来了,希望通过这样做,了却自己的一块心病”。李竹润说,“凡是用‘黎信’(署名的文章),都是我自己的活动,是我自己的错误。对也好,错也好,负什么责任我自己承担。”

◆ 点评
  西方媒体往往在愚人节发布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闻”,甚至有些非常权威的媒体也这么做。国内一度传言英国科学家把牛与番茄的基因结合起来,生产出有牛肉味道的番茄。这是英国某权威科学杂志开的玩笑,国内某权威报纸将之翻译发表,成千上万国人上当,直到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专家出来辟谣。── 李竹润
17#
 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4-3-5 08:20:00|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巩肖平(男 62岁 中学退休老师)
  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不只是雷锋个人,而是人人以雷锋为榜样的精神。雷锋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人人都有机会变成雷锋,现在的社会应该崇尚正义了,人人都应该拿出一点儿正义感来。
  杜柯(女 30岁 公务员)
  现在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现代社会,如果要说一种重要的雷锋精神,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这种诚信关系是和谐的基础。
  陈永理(男 39岁 商人)
  3月到了,很多人也在为做好事而做着好事,这样的做法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有些可笑。学习雷锋不仅要在口头上,更要在行动上。不仅要在学雷锋月中学习,而应该在每天都以“日行一善”的精神提醒自己。
  王忠国(男 56岁 语文教师)
  现在谈雷锋精神,要与现代语境相结合,也要倡导好的家风,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上树立正气。要问问自己时间去哪儿了,是不是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关心家人,在日常点滴中,践行这种精神,传递正能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8 00:56,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