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独一无二哦|查看: 8446|回复: 28
[中国问题专家

境外媒体追忆傅高义:谦虚好学的“知华派”

 [复制链接 
8#
 闪亮山 发表于: 2018-11-12 08:08:00|只看该作者

傅高义: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举动比贸易战更危险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傅高义: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举动比贸易战更危险

  《日本经济新闻》近期刊登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傅高义的文章《隐藏在贸易战背后的火种》称,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并不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危险。特朗普总统通过谈判敲打加拿大和墨西哥,纠正贸易问题。他也打算与中国和日本讨价还价。事态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但由于特朗普政府内部也有人重视贸易,所以应该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比起贸易战,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的举动反倒更危险。
傅高义
  文章称,美国政府3月通过所谓《台湾旅行法》,允许与台湾当局之间进行高官往来,增加对台出售武器,这些做法与历届政府相比太过火,特朗普总统的说法也很危险。如果美国举止过分,则中国也可能无法保持冷静。中国不会允许台湾“独立”。美国没有遵守在台湾问题上曾对中国政府作出的承诺。
资料图片:3月16日,特朗普在参众两院通过的《台湾旅行法》上签字。(视觉中国)
  文章称,北京有很多懂国际社会微妙意思的人,却最终选择采取通过显示力量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现阶段,已经找不到其他方法。中国政府似乎从苏联解体的前例推断出,如果让步则无法实现统一。
  文章称,华盛顿对中国的负面情绪确实日益高涨,希望推动问题向有利于美方的方向发展。尽管如此,现在与美苏冷战时期的情况不同。
  文章称,约有35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两国企业正在各地开展业务。两国关系纵横交织,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小摩擦在所难免,但发展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双方都明白不能发生全面对立。
有大量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盖帝图像)
7#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4-11-27 10:31: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傅高义:从70高龄开始研究 花掉十余年走近中国

原文标题:寻缘在中国(足音)

哈佛大学。
  制图:蔡华伟
傅高义(速写)
  罗雪村绘
  1979年1月,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一场庆祝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招待会正在举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使用扩音器于现场演讲。在他的不远处,站着一位斯斯文文的美国学者,一面听演讲,一面与身边朋友低声交谈,这位学者便是傅高义。在他的生命里,这是最接近邓小平的一次。他不会料到,21年之后,他将投入十多年的时间,专门研究这位中国领导人,而那个时候,他已无缘再见邓小平。
  在2000年之前,傅高义的研究重点在日本,出版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日本的中产阶级》等著作。他对日本产品的质量控制有很高的评价。2000年的时候,在韩国的济州岛,傅高义问他的一位朋友,如果要理解亚洲的未来发展,应该做点什么?那位朋友告诉他:应该研究中国、研究邓小平。此后不久,傅高义便下了决心,要不辞辛苦,写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那时候,他已迈入古稀之年。
  2013年年初,他的新作《邓小平时代》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我作为记者,对他作了一个访谈。那次访谈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傅高义,而且我猜测,国内知道他的应该也不会很多。但是到了今天,只一年多时间而已,傅高义在中国已名气陡增,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专家”。他在北京的世界汉学大会上面对政要与学者潇洒陈词,在清华大学的礼堂里与教授及学生谈笑风生,在飞来飞去的间隙里,接受排着队的媒体的邀约采访……这一切或许都该归功于那本《邓小平时代》──正是那本书,让中国读者知道了傅高义。
  那次采访是在傅高义下榻的宾馆房间里,邻近三联书店。我们推门而入的时候,一个瘦瘦的老人从沙发上站起了身。他中等个子,头发花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张狭长的线条分明的脸上,有一双极小的眼睛,与一个大大的鼻子。傅高义接人待物温和有礼,脸上总是挂着含蓄的笑容,说话语气轻柔,似乎还带有淡淡的疲倦。他的措辞是谨慎的,因为他的中文其实不错,但每当说到那些表露观点的地方时,就会停下来,认真思考,寻找着最准确的词汇。
  那是一次愉快的采访,因为傅高义如此易于接近,没有架子,说话也不艰涩难懂。他对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对邓小平时代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因此一旦话题进入到他的研究领域,就尤显健谈。有的时候,他甚至不满足于记者提出的问题,而是主动设置话题,以便于阐述看法。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又已劳累了一整天,我们本只约了一个小时的采访,但事实上那次访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临结束时,傅高义意犹未尽,主动说:“那就最后再问两个问题?”──其实,他又回答了我们五六个问题。
  基本上可以看出,傅高义属于那类比较传统的学者,不喜欢“玩”花花绿绿的理论与概念,也十分反感过于琐碎的研究。他所秉持的研究方法,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甚至山川地理等各个方面入手,逐步靠近与了解所研究的对象。这也是他所强调的“全面的眼光”“对历史背景与时代氛围的充分了解”。正因如此,傅高义的写作并不过分依赖纸上的材料,而是倚重于实地采访与面对面的交谈。这使他的写作充满了艰辛,因为他必须满世界去寻找那些可以为他的写作提供帮助的交谈者,但在另一方面,这也使他的写作携带了很多新鲜的信息。
  2000年以后,傅高义开始频频奔波于中国大地。他去过邓小平留下足迹的很多地方,包括四川广安、江西瑞金、太行山,还多次奔赴重庆等地,那里是邓小平任西南局第一书记时的办公场所。每到一个地方,傅高义都尽量去参观那里的历史博物馆,从中找寻过往年代的气息。他通过种种渠道,与熟悉历史情况的人交谈,这些人包括历史人物的家人、秘书,也包括研究历史的学者。有时候,交谈者会言说各异,而这正是让傅高义着迷的地方,他兼听并蓄,然后慢慢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二次见傅高义,是一年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那是一次规模盛大的学术会议,高朋满座,云集了世界各国最优秀的汉学家。在开幕式之后,傅高义作为最先发言的专家之一,登上了演讲台。那一天,傅高义西装革履,步伐矫健,比之一年前接受采访时,更见得神采奕奕。他几乎脱却讲稿,用流利的中文侃侃而谈,言辞谦谨,暗藏机锋,既表达了对中国发展的祝福,也从学者的角度提出了希望。那时候我坐在台下,从一个侧面近距离观察这位风度翩翩的演讲者。从他谦虚而又略带锋芒的讲词中,热情而又显得低调的笑容里,我隐隐感到,这远涉重洋而来的傅高义,哪里像一个美国人,分明就是一个深谙东方文化精髓的“中国通”,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的风俗人情,都显得颇有领会。
  那次汉学大会的间隙,傅高义还去了一趟清华大学,与清华的教授展开了一场对谈。后来我读到了那次对谈的速记,那确实是一场精彩的智慧交流与交锋。傅高义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品评中国历史,但是,在对新中国一些重要事情的评价上,他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一年多来,我们在媒体上读到不少关于傅高义的访谈,他的看法被不断重复。这一次的“清华对谈”却似乎颇有新意,因为傅高义要现场应对不同观点的切磋。那该是何等精彩的一场交流,可惜我竟然错过。
  最近一次采访傅高义,是在北京的当代中国研究所,一个小而安静的院子。在《邓小平时代》之后,傅高义的心里,又已在酝酿新的写作计划,主题仍然是中国研究。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退休后,傅高义正变得越来越繁忙,除了一些骑行锻炼,他大多数的精力都投向了工作。他的太太艾秀慈为此埋怨他是一个“工作狂”,退而不休,对家务却不搭不理。傅高义说到这些事,脸上就有了幸福的笑容。他似乎并不为这些埋怨而烦恼,反而感到很快乐。在他新作的扉页上,第一句话就是:“献给我的妻子艾秀慈。”
  傅高义对他的《邓小平时代》十分看重。他介绍,西方的很多重要报纸,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还有英国《经济》杂志,对《邓小平时代》都有很高评价,哈佛大学同年出版的100多本书中,《邓小平时代》也是销售最好的。按傅高义所言,这本书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但结果却让他在中国声名鹊起。谈到这里,傅高义笑了起来:“有更多中国读者喜欢,我当然更高兴了!”
  傅高义马上85岁了,但对中国的研究兴趣似乎远未穷尽。他依然忙忙碌碌,下一张飞往中国的机票,恐怕又已攥在了手中。他像一个寻缘者,寻找学术之缘,也寻找生命之缘,到了人生暮年,他寻找的目光,紧紧锁定在了中国。

★ 人物介绍
  傅高义,1930年生,美国学者,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精通中文与日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日本社会研究,东亚政治、经济研究。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时代》《领先一步:改革开放中的广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日本的中产阶级》等。2013年,在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7日 24 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4-11-13 05:47:00|只看该作者

傅高义:香港在反腐上的成功对内地是榜样

源自:新京报

  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新京报资料图片

中国需要更高的开放程度
  新京报: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8月你到中国出席纪念活动,你认为邓小平给中国留下哪些遗产?对现在的改革能产生积极作用?
  傅高义:邓小平结束了阶级斗争,并把共产党从一个领导革命的政党转变为一个启动改革以增强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政党。
  他确立了官员提拔的价值标准。把经济从僵化中解放出来,扩大市场作用以促进农业和工业生产。他足够聪明且谦虚,愿意从全世界的成功案例中学习。
  新京报:你认为现在中国改革在哪些领域得到深化?哪些领域有待突破?
  傅高义: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提升了年轻人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如果要在教育和文化上实现全球领先,还需要对国外的思想文化和人才有更高的开放度。由于工资上涨,为保持国际竞争力中国需要更高的效率和更先进的技术。
  新京报:你认为是否存在问题阻碍了进一步改革?
  傅高义:中央领导人一直比较关心稳定秩序的维持,并树立案例以防地方纪律松弛。但中国若想要取得更高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有必要给人民更多的自由,以获取全世界信息和观念。这也能够增强中国人民和外国人对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反腐败已带来巨大变化
  新京报:你对这一届领导集体在哪些领域的改革印象深刻?你认为改革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傅高义:我认为反腐败的努力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反腐败现在需要被纳入一个持久的法治框架中去。
  此外,现在迫切需要找到一个稳定的地方政府财政基础。为减少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国和日本的国家领导人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还有,公众希望他们的诉求能够被听到、他们的控诉能够被公正处理,而政府需要增强公众对此的信心。
  新京报:你怎样看待中国当前的反腐败力度?
  傅高义: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公权力和私有企业之间的私人联系,这种联系导致大量财富累积到某些高级官员的家属手中。查处周永康案件表明,即便是高级官员,如果通过私人关系获得巨额财富,如今也是要受到惩罚的。
  新京报:美国在高速发展的“镀金年代”,也曾经贪腐严重,美国是如何治理腐败的?有何借鉴价值?
  傅高义:美国克服腐败之所以取得很大成绩,凭借的是相对开放的媒体系统和强大的法律制度。然而,我认为香港通过廉政努力在反腐上取得的成功,对于中国内地是一个更好的榜样。
  新京报:和邓小平时代相比,您认为现在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哪里?
  傅高义:许多人通过特殊的私人关系致富,现在很难控制他们。我认为,关于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中国需要建立清晰的规则。建立这些规则并构建一个能够确保其被充分实施的框架,还需要数年时间。
  新京报:习近平提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把依法治国作为行动纲领,你认为建立法治国家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傅高义:我认为这需要一个独立于地方行政领导的司法系统。要防止地方官员干预司法案件,以确保民众对地方官员的诉讼能够被公平地对待。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不应受到干涉,司法机关的官员应该训练有素,能够做出专业的决策。

习近平是强有力的领导者
  新京报:你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有哪些?
  傅高义:要继续反腐败,但要注意不要让官员因为害怕受到打击而反对。
  找到一个稳定的地方政府财政基础,这样地方政府就不需要以贩卖农村土地来获取收入。
  在不危及稳定的情况下,增加人们学习和讨论更广泛议题的自由度。长远来看,新技术将使得限制民众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难,政府需要走在这种趋势前面,以避免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
  新京报:中国的改革对中国和世界有何影响和意义?
  傅高义:有意义的改革不是靠制定一些政策,而是靠将这些政策持续地落到实处。中国的改革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中国能很好地应对这一进程,将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大为有益。中国改革的成功,是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的。
  新京报:你对中国改革的前景有何看法?持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
  傅高义:习近平已经表明,他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能够大胆地打击腐败等问题。我乐观地认为,中国未来会有许多进步。
⊙记者:萧辉

  长远来看,新技术将使得限制民众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难,政府需要走在这种趋势前面,以避免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
  ──傅高义
原文标题:中国改革的成功符合全世界人民利益)
5# 华蓥山
 天文星 发表于: 2014-9-10 10:31:01|只看该作者

傅高义的“汉学梦”: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和自己

  “我们外国汉学家,基本的工作、责任,是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
  —著名汉学家、《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
  记者李昶伟 发自北京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汉学家大会上周末在北京举行。9月6日至9月7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集结了来自3 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就中国研究及东西文化交流展开对话。据悉,由中国国家汉办(全称“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本届汉学大会因适逢孔子学院十周年,规模为历届之最。

200余名学者与会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以“东学西学·四百年”为主题,设有《元典互释与东西文明:思想对话的“中国主题”》、《文化沟通与双向影响:历史钩沉的“中国记忆”》、《文化塑成与经典翻译:域外变迁的“中国形象”》、《文化传统与制度选择:当今世界的“中国角色”》四个单元,众多分会场。200多名各领域中外学者就中西文明众多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领域包括传统汉学和新兴中国学,涵盖文史哲、典籍翻译、国际政治、外交关系、中西方经济等多个学科。
  原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傅高义,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校长巴泰雷米·若贝尔,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汉学家协会主席弗拉基米尔·米亚斯尼科夫,原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校长阿冯斯·腊碧士,国际哲学协会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汉斯·伯滕斯,以及艾恺、罗思义、罗斯·特里尔、欧凯、费乐仁、杜博妮、马可林、高利克等著名学者出席大会,交流了汉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

研究中国,理解西方
  自1814年法国汉学家雷慕沙在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算起,学院式、专业化的中国研究至今走过了整整200年。作为一门研究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学科,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在海外历经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汉学、中国研究等多个阶段,已从传统的人文学研究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研究。长期以来,海外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图像,并以此影响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认识乃至国家政策的制订,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领域。
  “汉学家有一个使命,就是要让我们的人民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而实际上还要让我们到最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校长巴泰雷米·若贝尔在开幕致辞上回忆起他童年时代对中国文明的印象。他说,在中法建交十年后,1973年在巴黎的大宫进行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展览,展览展出的是中国主要的考古发现。“这是东西方的科学家在几十年的被分离之后第一次再次见面,同时也是法国公众第一次看到来自中国的精美艺术品,当时我还是个小男孩,但是我还可以记得当时我的家人还有公众的激动,因为他们可以看到一个文明,一个国家,当时这个国家和文明离西方很远。所以,这也是我们卓有成效的交流的开始。”巴泰雷米·若贝尔表示,西方学者也通过研究东方、研究中国,来理解西方,理解他们自身。

傅高义的“汉学梦”
  “我想我代表了很多外国的学者,我们也有一个汉学的梦。什么梦呢?就是让中国学者发挥自己的作用,跟外国的学者交流,让我们尽可能看我们能看的材料,和更多的中国学者交换看法,提高对中国的理解。”去年在中国出版《邓小平时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这样表达他的“汉学梦”。对中国当代历史进程并不陌生的傅高义说,和很多中国学者受益于77年、78年的高考一样,他也是美国“二战”后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傅高义说,“二战”以前,汉学的主流是在欧洲学习中国的古代文化,“费正清那一代学者的梦想是让美国大学每一个部门培养专门研究中国的学者,政治系有人专门研究中国,法律学也有一个人专门研究中国,当时他们没有一个搞社会学的人研究过中国,当时我很年轻,费正清先生就培养我成为一个社会学系的中国学者。”
  从古典中国到当代中国,欧洲汉学和美国中国学的转向,也代表着汉学研究范式转变。“我认为我们外国汉学家,基本的工作、基本的责任是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我们能用的努力,跟很多的学者一起向中国学习。”傅高义表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难免会有误会和错误,暂时也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长期是好的。“我认为我们的学问交流有好处,现在世界上的问题太多了,但是没有基本的互相了解就没办法解决。我觉得我们的汉学家在中国也好,中国学者在外国也好,有大的责任应该实现这个梦。”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设立的“青年汉学博士生论坛”,来自海外的60多名“孔子新汉学计划”青年学者参加了这一论坛。2012年,孔子学院总部设立“孔子新汉学计划”,鼓励并支持世界各国优秀青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繁荣汉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4所中方高校进入该合作计划,联合培养各国年轻汉学博士,本次青年汉学论坛即初步呈现了这一计划的成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兰草卡吉 发表于: 2011-6-3 01:12:33|只看该作者

人物言论

  1. 邓小平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有其个人的因素,而且有时代的因素。威信、经验、时代背景,合起来才能使他这么成功。我个人的看法是:人不一样了,时代也不一样了,以后不大可能会再出现邓小平那样的人物了。
  2. 从1978年开始,邓小平要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我想,当时还没有很清楚的蓝图,他要看情况,要试验很多事情。他是一个务实的、实事求是的人。邓小平将改革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进程,他的经验值得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借鉴。邓小平认为,在领导支持改革时,应该在条件有利的地区先行试验。当新的方案奏效后,让各地领导亲眼目睹所取得的效果,然后再派遣那些先行实验的领导到全国去传授成功的秘诀。例如当时在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台商和港商纷纷前来设立新企业,制定新的高效管理标准,随后,这些做法从中国的沿海开放城市向内陆城市逐渐扩展。我认为,如果说“设计”的话,就必须要有一个蓝图,比较清楚每一步该怎么走。邓小平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看情况,成功了就可以再走。
  3. 邓小平并不反对政治改革。1980年代,邓小平多次说过,中国需要政治改革。但是,他认为这需要时间,毕竟,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任何新的做法或变革,或许都要先从部分试点起步。他怕中国乱,所以,他主张先有安定,在比较和谐的情况下,慢慢搞政治改革。
3# 峨眉山
 雨中莲蓬 发表于: 2011-6-3 00:24:33|只看该作者

个人荣誉

  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牙尖十怪 发表于: 2011-6-2 23:57:41|只看该作者

学术成就

一:中国研究
  1. 代表作
  《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州(1949~1968)》和《领先一步:改革开放的广东》。

  2. 研究对象
  傅高义教授是研究社会学出身的,其本行就是研究中国与东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研究广东,是因为中国非常大,情况也非常复杂。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开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想要取得一些研究资料非常困难,即使能够得到,资料也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全部情况,只能根据当时的条件,先从一部分开始。而广东毗邻香港,可以看到广东的报纸如《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还可以通过采访一些从广东到香港的人来了解广东的情况。所以,研究广东就成为一件自然的选择。刚开始傅教授根据当时所能获得的材料撰写了《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州(1949~1968)》。到了80年代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成为国际上新的研究热点。1987年傅高义深入广东各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实地考察和研究,1988年又到广东做了一个月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先走一步~改革中的广东》。改革开放是整个中国的事情。先走一步是当时广东的任务,广东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经验。实际情况证明了广东改革开放和全中国改革开放的都是成功的。傅高义说,广东的经济,可以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因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属于广东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种变化,介绍给更多的美国普通民众知道。”博高义以一种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语言,完成了可以称作当时对中国改革的深度扫描。

  3. 对中国当今社会的看法
  对于中国当今的社会的状态,傅高义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太穷了,所以西部大开发计划非常有意义。首先要加强教育的投入,帮助那些穷人,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很重要,因此在提高人民经济收入之余,还要注重普及教育。不然,内地和沿海的距离会越来越大。电子技术和其它高科技的发展很快,也会造成新的不平等。还有,中国的贪污和腐败的问题很严重。另外,改革以来,已经有一亿多人从农村流入城市,随着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可能还会有几亿人成为剩余劳动力,中国也需要迅速发展以避免出现社会动乱。此外,环境污染也是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慢慢扩大民主和自由。

二:日本研究
  1. 研究日本社会的家庭和精神健康问题
  1958年,傅高义偕同妻儿到日本东京,研究日本社会的家庭和精神健康问题,在那里生活、工作了两年多后,写成了《日本的新中产阶级》一书,该书成为日本人重新认识自身社会的经典著作,也奠定了傅高义坐上美国的日本研究头把交椅的基础。

  2.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1979年,傅高义又出版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该书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而使作者声名大震。但就在“日本模式”甚嚣尘上的时候,泡沫破灭,股市、房地产暴跌,日本从此进入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停滞和衰退期。面对多方面的责难,2000年傅高义又写了新书《日本仍是第一吗?》,书中历述了当年的研究过程和判断的依据,他解释写那本书的目的是想告诉美国人,在有些方面应当向日本学习,而且他从不相信日本当前的危机意味着幻灭。傅高义在《日本仍是第一》中说有三个因素在日本的转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1.政治领袖赢得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即日本必须变革;2.改革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系统,使之能培养更会独立思考和更有创造性的学生;3.在国际舞台上以更开放、更富正面意义的姿态示人。

三:三国关系
  1. 中美、中日关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中美关系处于重重困难的时候,傅高义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利于美国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他认为美国政府中断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种交往是短视之举,敦促美国政府恢复和中国的往来。他对中国全面客观的分析帮助美国社会化解对中国的偏见和敌视态度。而事实证明了他的远大的目光,在度过了那段困难期后,中美双方以更迅速的步伐加强了在各个领域的交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美国的右翼人士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主张对华“遏制政策”。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傅高义教授主编了《与中国共存: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一书,对主张全面对抗中国的思想进行了有根有据的驳斥,主张中美应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保持全面合作,美国应该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7年中国主席江泽民访美时,到哈佛大学演讲。他是第一位对哈佛大学师生发表演说的中国国家元首。傅高义教授负责接待、介绍江泽民主席。
  2000年,70岁的傅高义教授退休后,一年一次地带领马萨诸塞州的中学教师到中国各地的学校参观交流,增加他们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使他们能对自己的学生介绍一个较为全面的中国。

  2. 观点
  傅教授曾说过:“作为一个美国人、作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也是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具有研究中日关系的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希望能为加强中、日、美的友好关系和为亚洲安全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地位的和平转换成了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有学者从历史角度分析,认为大国力量对比发生显着变化一定会激化大国间的矛盾,从而导致摩擦、冲突甚至战争。具体到东亚,中日之间的摩擦和中国的台湾问题成为牵动大国关系的重要问题。
  傅高义说,中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保持东亚地区和平和繁荣的主要力量。
  傅高义认为,从1971年到1989年这18年间,中、美、日三国关系相当融洽。当时,中、美两国领导人打破坚冰开始合作,而日本为了争取在中国的商业机会而开始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三国关系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的末期,三个国家由于联系密切和来自外界的压力减小,国家间事务的决策制定开始变得复杂。冷战的结束和1989年后中美关系降温首先改变了此前三国关系的格局。1992年以后,日本派遣军队参与维和军事行动并扩展防御边界,让中国开始担心日本重整军事实力的可能性。中、日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上立场不同,也使得两国民间产生了一定的对立情绪。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对中、日关系构成一定影响,不利于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傅高义建议中、日两国学者应该以直率和诚实的态度研究和正视历史,增进讨论交流。
  傅高义认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侵略过中国的国家,日本在面对这个历史问题时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尽管日本政界有一些人为‘二战’中的行为道歉,但还远远不够,应该详细承认并面对具体事情。
  傅高义同时建议中国在处理相关历史问题时更多地向前看,并表示美国应该积极促成中、日两国圆满解决历史问题。不解决历史问题就无法走向未来,傅高义建议三国在处理敏感的“二战”问题时,能够多理解彼此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大家应该在承认历史情况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开诚布公地解决问题。
  他还说,东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离不开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合作处理共同事务,三国关系对于亚洲的未来举足轻重。
  傅高义认为,除了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了维护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中国、美国和日本还必须要面对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傅高义说: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不会变,但是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该更加慎重。他认为台湾不会实现独立。
1# 贡嘎山
 夏天花裙子 发表于: 2011-6-2 23:29:23|只看该作者

人物生平

一:早年经历
  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
  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

二:东亚研究时期
  20世纪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领先一步:改革开放的广东》是傅高义先生应广东省政府邀请,进行7个月实地考察研究的成果。作者还拟在若干年后再写一本关于90年代广东的续集,后者作者将重点介绍香港回归后的粤港经济区的发展情况。1992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2012年3月,傅高义花了10年时间写作的《邓小平时代》(《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Deng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该奖授予最佳英语外国事务非虚构著作。关于中国事务的著作还有基辛格的《论中国》入围,但未能获奖。
  2000年,70岁的傅高义从哈佛大学退休。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
  退休那年夏天,傅高义希望能“做一些能有所贡献并能延续的事”。

三:人物逝世
  据环球网援引朝日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0日,傅高义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15:13,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