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花花大姐|查看: 13371|回复: 21
[2018年

归国文物青铜“虎鎣”1月29日起在国博展出

 [复制链接]
12#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2-11 15:53:00|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青铜“虎鎣”归国 今年3月曾在英国拍卖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圆明园青铜“虎鎣”归国 今年3月曾在英国拍卖
⊙记者:倪伟 见习编辑:贾文程

  新京报快讯(记者:倪伟)圆明园青铜“虎鎣”今天(12月11日)入藏国家博物馆。今年3月“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拍卖,后来境外买家将文物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重回祖国。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供图

  今天,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今年3月本将在英国拍卖,国家文物局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使境外买家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9月,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在刘晓明大使的见证下,于中国驻英国使馆成功举办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11月23日,青铜“虎鎣”安全抵达北京。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鎣”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据悉,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对于1970年前历史中的流失文物,后来通过的所有国际公约,都不能强制加以追索,不具备溯及力。也就是说,在近代战争中流失出去的文物,没有强制追回的可能性,但是违背了国际公约精神。
  王云霞说,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反对文物拍卖时的表态,表明了中国反对流失文物流通的立场,也提醒相关成员国要尊重国际精神。
  延展:“虎鎣”1860年被英国军官劫掠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青铜“虎鎣”。国家文物局供图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尚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广雅·释诂二》:“供,进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广韵·锺韵》:“供,奉也。”“供鎣”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流根处、外底有补铸遗迹,器身也可观察到合范处。盖上钮环与鋬钮形制不同,可能系使用时残损后补接所致。
  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排除了锌铜合金的可能。
  关于“虎鎣”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依据充分,科学合理。
11#
 千牛花露露 发表于: 2018-12-11 15:3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圆明园青铜“虎鎣”重回祖国:入藏国家博物馆

源自:国家文物局
原文标题:圆明园青铜“虎鎣”重回祖国──国家文物局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划拨青铜“虎鎣”)

  2018年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仪式,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交接划拨文物清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刘玉珠在讲话中指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多次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鎣”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国家文物局将本着合作、开放的态度,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统筹引导收藏机构、协会组织、媒体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力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更加主动有序开展,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王春法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博物馆将于青铜“虎鎣”入藏后,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得知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相关消息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相关拍卖机构、国内外媒体和民众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方式,推动青铜“虎鎣”返还工作出现积极转机。4月底,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在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和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国家博物馆,稳妥有序地开展青铜“虎鎣”的鉴定接收等各项工作。9月,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在刘晓明大使的见证下,于中国驻英国使馆成功举办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11月23日,青铜“虎鎣”安全抵达北京。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为宣传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原则理念、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作用。

青铜“虎鎣”(源自:@新华视点 官方微博)
青铜“虎鎣”局部(源自:@新华视点 官方微博)
青铜“虎鎣”局部(源自:@新华视点 官方微博)
青铜“虎鎣”局部(源自:@新华视点 官方微博)

青铜“虎鎣”回归大事记
  2018年3月底,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高度重视,立即开展信息收集、鉴定研究等工作,在基本确认青铜“虎鎣”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后,数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英国相关拍卖机构,希望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呼吁其尊重文物原属国人民感情,遵守国际公约及相关职业道德准则,停止对流失文物的交易与商业宣传活动,并协调拍卖委托人就文物返还问题与中方开展对话。
  2018年4月9日,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通过邮件明确表示拒绝撤拍青铜“虎鎣”。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机构执意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随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支持国家文物局立场,并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4月11日,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
  2018年4月28日,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立即请中国驻英国使馆了解相关情况。中国驻英国使馆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使馆文化处立即约见该拍卖机构负责人,了解文物详细信息、核实文物捐赠意愿、商谈文物捐赠具体事宜。
  2018年6月,国家文物局在获知青铜“虎鎣”捐赠背景信息后,决定在坚持流失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尊重捐赠者的相关意愿,开展文物捐赠接收工作,并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青铜“虎鎣”实物鉴定和捐赠接收的筹备工作。
  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青铜“虎鎣”实物鉴定。包括科技检测在内的鉴定结果均显示,青铜“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当日,在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见证下,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在中国驻英国使馆举行,国家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分别代表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捐赠人签署了文物交接确认书。该拍卖机构负责人表示,青铜“虎鎣”捐赠事件使其深刻认识到流失文物对中国人民的特殊意义,今后愿意继续与中方保持合作。此后,青铜“虎鎣”暂由中国驻英国使馆妥善保管。
  2018年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青铜“虎鎣”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驻英国使馆和国内各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稳妥开展青铜“虎鎣”回运工作。11月23日,青铜“虎鎣”顺利抵达北京。
  2018年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仪式,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交接划拨文物清册。

“虎鎣”简论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尚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广雅·释诂二》:“供,进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广韵·锺韵》:“供,奉也。”“供鎣”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流根处、外底有补铸遗迹,器身也可观察到合范处。盖上钮环与鋬钮形制不同,可能系使用时残损后补接所致。
  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排除了锌铜合金的可能。
  关于“虎鎣”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依据充分,科学合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天雨ai2 发表于: 2018-12-11 14:53:00|只看该作者

曾在英被拍卖圆明园文物“虎鎣”回祖国怀抱

源自:新华视点
原文标题:“虎鎣”,欢迎回家!

  [“虎鎣”,欢迎回家!]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近日重回祖国怀抱。11日,这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记者:施雨岑、王鹏)
9#
 大卫 发表于: 2018-4-20 09:37:00|只看该作者

被拍卖的掠夺物:“青铜虎鎣”背后的故事

源自:中国网
  4月11日,一件疑似中国流失在英国的文物“虎鎣”,被当地的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的价格拍卖了出去。“虎鎣”之前的拥有者是英国海军上校Harry Lewis Evans,从他遗留的照片和信函来看,这很有可能是英军在19世纪入侵中国,洗劫圆明园时掠走的文物。
  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对于该行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予以了强烈谴责。
  被拍卖的这件“虎鎣”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盛水的青铜器具,距今已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说它珍贵,一是因其器盖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二是因为现在像这种“鎣”类的实用青铜器非常罕见。
  中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朝,到商周时期达到鼎盛,那时青铜器大多是祭祀用的礼器。它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而食器又包括了鼎、豆、簋等等。
  这些在现在看来都很精良的青铜器,需要特殊的工艺完成,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见证。同时,由于古代青铜的产量较少,因此那些青铜器的性质、大小、数量和组合,在古代中国都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文物是可以诉说历史的,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些文物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弥足珍贵。然而,据统计,非法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现在这些文物不仅被拍卖,甚至以战争掠夺物的名义,利用中国人的民族情感炒作高价。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中国人民都十分痛心和愤怒。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以更友好的人文精神来续写历史。比如,法国皮诺家族在2013年向中国无偿捐赠了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还有我们以前的节目中提到过的,2016年日本一拍卖行对大谷光瑞和尚上世纪初自中国劫掠的文物也进行了撤拍。
  我们希望流失文物能够早日回到祖国,这也是符合国际公约精神和国际社会共识的。
  圆明园的青铜器本身就少,在拍卖市场出现的就更罕见。从已知的圆明园流散文物来看,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件文物。对于英国拍卖行所说的约束有效期问题,目前其实仍存争议。欧洲人认为有有效期,但是很多法律工作者对此并不认可。不过一旦上了拍卖行想要阻止拍卖就很难,尤其是英国的拍卖行,是要靠此赚钱的。除了回购几乎没有别的途径。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阳
  我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有必要改变策略,应拒绝“拍卖式”回流。即,明令禁止国内任何组织、个人参加涉及我国被抢掠而流失文物拍卖活动,禁止我国拍卖机构与相关海外拍卖机构的一切合作交往,严禁国内所有博物馆以任何方式收藏、收购海外拍得流失文物,并严禁此类文物在国内参加展览、公开拍卖。这样,才能让“敲竹杠”式卖家和拍卖行死心,给依法追索和政府间谈判留下更多空间。也只有这样,更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才能有尊严地“回家”。
  ──评论员 徐林生
  国家文物局的声明未能阻止这家英国拍卖行拍卖虎蓥,对于这样一家漠视国际条约精神与中国人民民族情感的拍卖机构,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与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国可以考虑采取限制与其进行文物与文化交流合作、限制其在华展开相关业务的必要措施,让其承受应有的代价。这是正义的措施,也是理性的回应。
  ──评论员 霍政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大卫 发表于: 2018-4-14 09:37:00|只看该作者

虎鎣被拍出 英拍卖行:它是英军“合法”报酬

源自:观察者网
  当地时间4月11日,疑似圆明园流失国宝,还是被英国人拍卖了。
  据今约3500年的稀有西周青铜器虎鎣(yíng)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约合360万人民币)的价格被拍出。对此,中国国家文物局表示强烈谴责。
虎鎣的拍卖为什么引发广泛争议?
  说到底在于文物的来历和所有权。
  而就在虎鎣被拍卖的前3天,央视记者曾暗访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工作人员竟说“它是英国军队‘合法’报酬”
原话是:
  “它的合法来源是我们明确知道的是第一手的,是直接从圆明园里‘获取’的,如果你读他的日记,他很明确地说了‘拿’的这些东西是被英国军队作为‘合法’报酬支付给士兵,可以拍卖它们,赚到报酬,也可以拿走实物作为部分报酬。”
  掠夺所得真有法律依凭?
  遗憾的是,很多国家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时效制度,这种情况下被利用成为掠夺者的保护伞,尽管它可能与国际公约相悖,与文物原属国的法律相悖。而这正是争议所在,灰色地带。
  文物追索资深律师 克里斯多夫:灰色地带意味着大家坐下来解决问题,去讨论它。你做功课,这是本来该做的,它本来都不应该被拍卖掉,你怎么能够公开说这些东西是劫掠来的,然后还要去拍卖它,却不参加任何关于文物归还的讨论呢。
  从虎鎣重见天日以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多渠道和拍卖行接触,可拍卖行拒绝撤拍,并回避一切讨论。
  他们等于是把一个潜在的定时炸弹卖给了买家,而买家不知道,自己并没有获得清晰的所有权,有可能面临法律和道德风险
7#
 楼主|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8-4-13 11:17:01|只看该作者

神秘买家拍下虎鎣 中拍协:永不与该拍卖行合作


  英国当地时间4月11日10时,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西周青铜器虎鎣(yíng)在英国东部市镇坎特伯雷遭“固执”上拍,23分钟拍出41万英镑。
  国家文物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等强烈谴责该行为,中拍协艺委会将联合中国所有文物拍卖企业承诺,永不与拍卖虎鎣的这家拍卖行合作。
  158年前,圆明园罹难。珍藏在这座皇家园林中的稀世珍宝流散海内外。158年来,这些流失文物每一次出现,都会牵动国人的目光。
  据了解,这件虎鎣是在肯特郡海滨小镇的一栋平房中被发现。器物拥有者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的后代。埃文斯在给他母亲的一封信中详述了法国和英国军队如何占领和掠夺中国宫殿,并记录了“我成功地获得了几个青铜器和珐琅花瓶”等内容。
  预展期间,这件虎鎣与埃文斯家族此次拿出来拍卖的其他青铜器被单独摆放,需要专门申请参观证才可以看到。该拍卖行还强调,这件青铜器在埃文斯家族已经流传了4代,100%是来自西周时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大卫 发表于: 2018-4-12 08:57:00|只看该作者

疑似圆明园虎鎣拍出365万 流失文物何时能回家

源自:中国新闻网
英国拍卖行网站中展示的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图片来源:拍卖行网站截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2日电(记者:宋宇晟)英国当地时间4月11号上午10点,也就是北京时间11号下午5点,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据外媒报道,这件“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约合365万元人民币)成交,远远超出了最初20万英镑的最高估价。

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现身英国拍卖行
  今年3月,一则“西周青铜器‘虎鎣’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当时的消息指,这件文物将于当地时间4月11日在英国肯特郡坎特伯雷拍卖行(Canterbury Auction Galleries)进行拍卖。
  记者在坎特伯雷拍卖行网站上注意到,这件青铜“虎鎣”的历史被认为可追溯至3000年前,估价约在12万镑至20万英镑之间(约合人民币110万至180万)。
  拍卖方称,这件“虎鎣”因其器盖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目前“鎣”类青铜器已知仅存世七件,除“虎鎣”和另一件“鎣”曾现身拍场,其余五件均为博物馆收藏,实属罕见。
英国拍卖行网站中展示的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图片来源:拍卖行网站截图
  拍卖行网站的信息还显示,这款稀有的西周时期的“虎鎣”青铜器,最早由英国海军上校哈里?刘易斯?伊万(Harry Lewsi Evans)从圆明园劫走。他在一封家信中称,自己曾参与洗劫圆明园,抢走的珍贵文物中包含青铜器等。该信函与这款青铜器一起被伦敦古董商阿里斯泰尔?杰布森(Alstair Gibson)发现。
  消息传到中国国内后随即引起广泛关注。
  当时,国家文物局即表示“在了解核实有关情况”。同时,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家文物局一贯反对并谴责买卖非法流失文物的行为,希望有关机构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感情,不买卖非法流失的文物,不以此类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
英国拍卖行网站中展示的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图片来源:拍卖行网站截图

关于文物相关信息的质疑
  此后,在该文物的相关信息是否属实这一问题上,一些专家认为存在疑问。
  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拥有者遗留下来的书信、旧照片来看,该文物“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信息是较为可信的。但他同时表示,没有看到原件,尚不能百分之百确认。刘阳还告诉记者,拍卖行“类似的青铜器只有七件”的说法可能过于夸大了其珍贵性。
  而上海博物馆原青铜部主任周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认为,仅凭拥有者的信件与老照片,难以证明相关文物信息。信中只提到当时在圆明园中掠夺了青铜器,并非准确地说青铜器为“虎蓥”;是否为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后来的收藏也不得而知。
  对此质疑,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对媒体表示,该文物“百分之百是来自西周时期的铜器”,并再次确认“是来自圆明园的文物”。同时,拍卖行拒绝撤拍该“青铜虎鎣”。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就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一事发布声明。中拍协网站截图

中国官方、民间的抵制
  拍卖前一天,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声明称,已通过多种渠道与坎特伯雷拍卖行进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
  国家文物局表示,强烈反对并谴责坎特伯雷拍卖行不顾我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
  国家文物局还在声明中称,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上述文物的竞拍活动,并呼吁国际友好人士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卖。
  中国民间也对这一事件积极发声。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表示,完全同意并支持国家文物局对此事的态度和立场;如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执意拍卖,中拍协艺委会将联合中国所有文物拍卖企业承诺永不与其合作。声明还呼吁国际和国内的收藏群体抵制此次拍卖。
  刘阳对记者表示,任何一件文物和圆明园发生联系,其代表的意义就不止文物本身,而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感情。
  国家文物局4月10日表示,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将继续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促使从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回归中国。 ●
5# 华蓥山
 奥燕 发表于: 2018-4-12 08:57:00|只看该作者

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被强拍 文物局强烈谴责

源自:北京青年报

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被强拍
国家文物局表示强烈谴责 中国拍协表示将联合所有文物拍卖企业永不与该拍卖行合作

  昨天,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被“强行”拍卖,最终以41万英镑的价格成交。对此,国家文物局表示强烈谴责。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则表示将联合中国所有文物拍卖企业永不与该拍卖行合作。

被拍“虎鎣”疑似劫掠自圆明园
  目前尚不能确认这件拍卖品就是圆明园流失海外的文物。不过,“虎鎣”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在给家人的信件中,曾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这些信函与文物一起被发现。而在拍卖之前,英国《每日电讯报》也以“平房里的劫掠物”为题着重介绍了这件来自中国的宝贵文物。文章称,这件稀世珍宝是1860年英国军队从中国抢劫而来,具有3500年历史,后在肯特郡海滨小镇的一栋平房中被发现。
  英国当地时间4月11日上午10点,一件中国西周时代的“虎鎣”在英国肯特郡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约合366万元)价格被拍出。据报道,买家并未露面,而是通过电话竞拍购得。这件罕见的青铜器疑似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因其器盖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坎特伯雷拍卖行介绍称,类似的青铜器此前只发现了六件,此次拍卖的“虎鎣”是第七件,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最初估价在12万镑至20万英镑之间(约合人民币110万至180万元)。

国家文物局多次交涉要求撤拍
  在得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即将拍卖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后,国家文物局曾通过多种渠道与该行进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并呼吁国际友好人士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卖。
  然而,这一合理要求却遭到了坎特伯雷拍卖行的拒绝。4月9日,坎特伯雷拍卖行明确表示,拒绝撤拍上述文物,理由是该文物劫掠发生在150多年前,不适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关于归还劫掠文物的约束。英国也没有相关的法律阻止他们合法拍卖这件文物。拍卖行强调,这件青铜器在埃文斯家族已经流传了4代,100%是来自西周时期。
  “国家文物局强烈反对并谴责坎特伯雷拍卖行不顾我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称,尊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促进非法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也在拍卖前一天就此事发表了声明,表示完全同意并支持国家文物局对此事的态度和立场。如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执意拍卖,中拍协将联合中国所有文物拍卖企业承诺永不与其合作,并呼吁国际和国内的收藏群体抵制此次拍卖。
⊙记者:赵婷婷 屈畅 熊颖琪

内存
珍贵文物回家道路坎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多达164万件。其中圆明园流失文物占据了绝大部分,至少一百万余件。目前,这些文物的“回家之路”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商业回购、政府间外交谈判和捐赠。
  此前,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大部分都是通过拍卖的途径“回家”:保利集团于2000年分别拍得猴首、牛首、虎首。2003年,著名实业家何鸿燊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赠600万港元,从美国藏家手中购得猪首铜像后捐献给国家;2007年,何鸿燊再次购得马首铜像,并捐献给国家。
  与此前十二生肖兽首拍卖方大多为佳士得、苏富比等大型拍卖行不同,此次拍卖虎鎣的拍卖公司坎特伯雷拍卖行是地方性的小拍卖行。业内人士认为,相比放弃与中国文物拍卖企业的合作,它更愿意去赚取眼前24%的佣金。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2016年印发了《文物拍卖管理办法》,规定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等几类物品,不得作为拍卖标的。此前,针对类似情况,国家文物局也曾多次发函要求国外拍卖公司停止拍卖中国流失文物。对于此次拍卖,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将继续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促使从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回归中国。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 点评
基本可确定系乾隆时期圆明园旧藏

  “从目前文物本身、相关资料等完整的证据链来看,基本可以确认是圆明园的旧藏。”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种级别的青铜器都是属于乾隆把玩、欣赏的东西。“理论上乾隆时期收藏这类东西最多,虽然不能百分百确定,但出自乾隆朝代的概率最高。”
  从目前掌握资料来看,圆明园里青铜器类藏品非常稀有。“圆明园的青铜器本身就少,在拍卖市场出现的就更罕见。”刘阳表示,枫丹白露宫里所藏的圆明园文物中虽然有一些青铜器,但数量极少,而且又是这种特殊的器型,就更罕见了,“从已知的圆明园流散文物来看,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件文物”。
  对于英国拍卖行所说的约束有效期问题,目前其实仍存争议。“欧洲人认为有有效期,但是很多法律工作者对此并不认可。”刘阳说,“不过一旦上了拍卖行想要阻止拍卖就很难,尤其是英国的拍卖行,是要靠此赚钱的。除了回购几乎没有别的途径。”刘阳表示,对于圆明园文物,目前回购是最可行的方法。“希望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回国,文物能最终回归圆明园。”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奥燕 发表于: 2018-4-11 18:17: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物局一再反对 虎鎣文物仍开拍41万英镑落锤

  刚刚,微博网友@大象项立平 在微博披露
疑似圆明园旧藏的西周青铜器,在国家文物局发声后悍然继续拍卖,估价12-16万英镑,20多分钟的竞价,41万英镑落槌。
  此前,国家文物局曾发出《关于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事的声明》,声明如下:
  国家文物局在得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即将于4月11日拍卖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后,通过多种渠道与该行进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4月9日,坎特伯雷拍卖行明确表示,拒绝撤拍上述文物。
  尊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促进非法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国家文物局强烈反对并谴责坎特伯雷拍卖行不顾我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国家文物局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上述文物的竞拍活动,并呼吁国际友好人士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卖。
  国家文物局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将继续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促使从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回归中国。
3# 峨眉山
 大卫 发表于: 2018-4-11 09:17:00|只看该作者

疑似圆明园虎鎣今在英拍卖 四叹“国宝”回家路

源自:中国新闻网
清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在进行拍卖。
  中新网4月11日消息,综合报道,日前,从康熙“御用碗”以1.9亿的成交价亮相香港,到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器虎鎣(yíng)现身英国伦敦,文物界的动向牵动国人心。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遗落海外的中国文物回流刮起一股风潮,部分文物堪称“国宝”级别。流落海外的文物,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故事?
西周时期的稀有青铜器“虎鎣”将在英国肯特郡拍卖。(英国《华闻周刊》资料图)

斥哉!中方谴责英拍卖行炒作战争劫掠文物
  据此前媒体消息,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于当地时间4月11日,拍卖罕见的西周“青铜虎鎣”,这是一件疑似圆明园的流失文物。该拍卖行称,此次被拍卖的“虎鎣”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估价约在12万镑至20万英镑之间(约合人民币110万至180万)。
  “虎鎣”到底是什么?有说法称,“虎鎣”是一种盛水的器物,且器型比较特别,三个腿柱一般为圆锥体,而这件为圆柱体腿柱。它一般是与“盘”类青铜器形成“组合套装”。但也有说法认为,“鎣”实际上是备火长颈瓶,可能是一种油壶。因此,“鎣”的本来面目还有待研究。
  对于上述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称多渠道与坎特伯雷拍卖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相关拍卖和宣传活动。
  4月9日,坎特伯雷拍卖行明确表示,拒绝撤拍上述文物。
  国家文物局指出,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拍卖行不顾中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国家文物局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上述文物的竞拍活动,并呼吁国际友好人士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卖。
几经周折,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回归故里。(大公报摄)

痛哉!逾1000万件国宝流失海外
  “虎鎣”再次将大众视线转到文物流失与回流的话题上。每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在经历“生死离别”后,有些依旧流落海外,有些则能回归“故里”。回望悠悠岁月,它们身上雕刻的不仅是艺术纹理,更是历史的沉重烙印。
  上述“虎鎣”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在和家人的信件中,曾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这些信函与文物一起被发现。
  目前虽无法断定该物确为圆明园流出,但回首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其洗劫的文物远不止“虎鎣”。当年大量珍贵文物被劫、被毁。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了164万件中国文物。
金龙纽“皇后之宝”,是1922年溥仪和婉容结婚时按照清代制度制造的。(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哀哉!清末文物流失严重 溥仪:不知怎么办
  过去,因外界的劫掠造成大量中国文物损失,但中国人自己造成的流失也不在少数。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详细记述了清朝宝物的璀璨以及文物流失的严重情况。“明清两代数百年来帝王收集的宝物,除了先后两次被外国士兵拿走的以外,其余大都留在宫中。这些都没有清点,就算有记录也没人检查,所以有没有不见、有多少遗失也没人知道。”
  “现在想来,这宛如一场大掠夺。参加掠夺的,上下交相贼。换言之,大概有机会偷的,没有不去偷,简直是天不怕地不怕。”
  偷的方法千百种。太监趁夜摸黑踹开保存文物的仓储大门,撬开门锁,拿走宝物。大臣、官员们也巧立名目借出宝物,伪装合法地把文物带出,却从此有去无回。溥仪知晓这些事,但不知怎么办,只是回想:“我只想着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财产。”
  清朝末年,紫禁城所在地成为中国艺术品流出的主要渠道;辛亥革命后,上海也加入文物买卖市场行列。当时的上海商人因将文物高价卖给欧美人士尝到甜头。欧美人士回到母国,再以更高价转卖致富。
陕西渭南博物馆展出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四枚兽首“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中新社记者 张一辰 摄)

幸哉!国人掀国宝回流潮 海外华人他乡遇故知
  “国宝”的流失,成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痛。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一系列流失文物陆续回到中国,支持这股“回流潮”的,正是不断增强的中国经济实力。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人而言,在国外博物馆里看到中国文物的经历,称得上是一次尴尬而又痛惜的“他乡遇故知”。近年来,中国有哪些绝世珍宝失而复得、重归故土?
  “十二生肖兽首”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一起现身湖北宜昌。(中新社记者 王康明 摄)
  这些用青铜制作的十二生肖兽首,是圆明园中珍贵的宝物。它们诞生于乾隆盛世,造型兼具了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时光倒退158年,北京圆明园的海晏堂前坐落着一个造型别致的扇形喷水台。十二生肖的兽首人身像摆放在石台两侧,每隔两小时,代表这个时辰的生肖像便会从口中喷出水来,设计精巧。乾隆皇帝对这个十二生肖的水力钟非常喜爱,据说有时还会专程到圆明园,欣赏正午时分兽首一起喷水的画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自此流失。
  2009年2月,一境外机构举行鼠首、兔首的拍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两件兽首被法国皮诺家族购得,并以其家族名义归还中国。目前十二生肖兽首共有七尊回国,分别为鼠、兔、猴、虎、马、猪、牛,龙首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而其他的兽首从离开圆明园至今,未发现任何照片资料和文献记载。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还记得2015年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吗?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武英殿的明星,那么《洛神赋图》则是延禧宫当之无愧的领衔者。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它将“曹植与洛水之神相会、相知、相爱,却因人神之恋无望而依依惜别”的凄美爱情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幅画的原作遗失,现存于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皿方罍”
“方罍之王”皿方罍的器身与器盖合二为一。(中新社发 陈飞 摄)
  这座全身漆黑发亮的青铜器名叫“皿方罍(音同‘雷’)”,是中国古代的一件盛酒器。它的身上雕刻着各式花纹,整器雄浑庄重。罍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绝迹于战国时期,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在皿方罍诞生之时,世界上很多地方仍处于原始文明,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灿烂古文明。
  1919年,皿方罍出土于湖南桃源一个小山村中,随后器身被文物商购买流失海外。2014年,皿方罍出现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为了帮助国宝回家,湖南省博物馆致信佳士得商议洽购事宜。国内拍行和买家也表示支持,呼吁华人个人藏家放弃购买。最终湖南博物馆成功购得器身,自此,这件分离了近一个世纪的青铜重器,终于“身首合一,完罍归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9:07, Processed in 0.8736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