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妙娴|查看: 73839|回复: 82
[影视

上映15天 《流浪地球》累计票房突破40亿元

 [复制链接]
73#
 灰头 发表于: 2019-2-11 00:38: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中国科幻不再流浪?

源自:北京商报
原文标题:流浪地球:中国科幻不再流浪?

  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流浪地球》里藏着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孤勇,也藏着一种悲天悯人同舟共济的伟大。影迷们为此欢呼雀跃,终于轮到中国电影仰望星空,拯救地球。
  电影诞生不久,魔术师梅里爱就为她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领观众“月球环行”、“海底漫步”,这些科幻电影用细致而天真的眼光来观察崭新的世界,发现了无数个充满科学奇迹的未来。自此,《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星际穿越》等一系列好莱坞电影将科幻题材一再推向高潮。
  尽管科幻文学总也摆脱不了天真趣味,它对技术、人类命运的本质忧虑却决定了自身不可磨灭的精英气质。火箭、原子弹、潜水艇、计算机、青霉素乃至试管婴儿,这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最早多来自于幻想。
  长期以来,说起中国的科幻圈,就像一个江湖,并不险恶,只是比较狭窄。中国人擅长演绎历史,也会努力反映现实,但很少预见未来。现实生活太过逼仄,又素来缺乏关注未来的兴趣和眼界,整个社会充斥着对宇宙的麻木感,因此需要科幻来拓宽和拉深人们的思想。
  《流浪地球》的到来,填补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缺席,也回击了国民缺乏想象力的质疑。作为一部拥有中国内核的科幻电影,它的价值自然不可言喻。因为这一次,和中国挂钩的不再是仙侠玄幻,而是实打实的科学幻想。
  万事开头难。从特效制作的精度和难度看,内行人都明白做到这地步有多难,再加上吴京零片酬还“带资进组”,制片人卖车做片子,一张张感情牌打出来,人心不是硬核,难免不受触动。
  幕后归幕后,台前还是台前。特效之外,电影在人物塑造、故事推进、情绪调动、台词写作科学设置等方面都还只是勉强及格。一部好的科幻电影,需要理性的硬核,也需要感性的助推。理性不会固执己见把感性吞没,那样的科幻会失去温度;感性也不会强行绑架理性,恰到好处才是彼此最好的成全。
  宇宙的本质是混沌是无序,在无序中追求有序是科幻片永远的终极命题。不要痛恨那些拿《流浪地球》对比《星际穿越》的“坏人”,既然是开放的电影大市场,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去遛遛,和世界上的优秀电影做个比较没什么好躲闪的。
  《流浪地球》的确值得赞美,但更纯粹更高级的赞美不是因为有多难,只是因为有多好。正如美国流行文化批评家马里恩·巴尔在书中所写,在对于未来世界描摹话语权的争夺中,构思未来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科幻,仍然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保持清醒的氧气面罩,想象力与对技术反乌托邦的忧虑仍然是社会进步最基础的常识。愿未来的人们,只因浩瀚宇宙的无穷而流泪,只为那些富有魅力的幻想而感动。
72#
 chiaki 发表于: 2019-2-11 00:0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流浪地球》票房破17亿 单日票房超大盘一半

源自:快科技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官方微博今日发布海报宣布,《流浪地球》累计票房已正式破17亿,官方表示,“无论最终结果导向何处,我们都选择,相信希望!”。

  目前《流浪地球》在豆瓣上的评分为8.0分,猫眼评分高达9.3,可以算是票房口碑双丰收了。
  据报道,《流浪地球》预算接近5000万美元,有大约7000人参与影片制作。虽然以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标准来来说并不夸张,但在中国耗资可谓巨大。
  影评认为,这是一部能和好莱坞叫板的中国科幻电影,其特效与《星际穿越》等同类型美国电影的特效质量不相上下。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事实数据显示,《流浪地球》在今天的单日票房已经破亿,票房占比达到56.9%,可以说吸干了将春节档今天的大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1#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2-10 23:23:00|只看该作者

我们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我们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流浪地球》剧照。
  连日来,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热映中。昨日其“官宣”票房已突破17亿。对这部科幻片,我的朋友圈中不乏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认为其中的科学设定有误,也有明显的科学性硬伤,但我觉得,瑕不掩瑜。需要说明的是,科幻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就该允许有虚构和文学化想象,这与武侠片里飞檐走壁的轻功具有相似的功能。说到底,科幻小说和科幻大片有助于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支持科技事业发展,但其本身不承担科普功能。
  《流浪地球》叫好又叫座,无论是对科学文化传播还是未来科技发展,都是好事。早在2015年,我写电影《火星救援》的科学解读时,就强烈呼吁重视培育中国的科幻电影。当时,我有感于《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科幻大片接踵登陆中国市场,票房口碑双丰收。四年之后,看到《流浪地球》惊艳登场,我颇为欣慰。
  因为科幻片上映后,传播面非常广泛,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软实力,会带动一个国家制度和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输出。
  中国人在科幻片中“搏击太空”并不违和
  很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基调都是世界末日,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美国英雄出手才拯救人类脱离危机。在此类价值观的长期熏陶下,对美国文化的认可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向心力。而《流浪地球》向全球观众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人类面临危机时,是“国产英雄”通过中国人的方式站了出来。
  但面对《流浪地球》的火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硬科幻片作为商业影片,电影的制作和宣传发行首先是商业行为,没有必要将之上纲上线,划分政治立场。迎合观众,创造悬念,吸引购票,乃至接下来的IP深度挖掘,开发文创周边,都是电影热映后可以预见的行为。
  长期以来,国内对硬科幻的开拓并不被看好,有人认为观众还不具备鉴赏力,有人认为市场还不够成熟,也有人认为制作流程和技术上还不具备。《流浪地球》的火爆,用事实回应了这些质疑,使得中国人搏击太空、拯救人类的行为不再具有违和感,中国人穿上宇航服也一样会有太空英雄的架势。
《流浪地球》海报。
  国内科幻创作队伍还很弱小
  三年前参加的一次活动,让我这个电影业的门外汉开始直接地感受到,电影不是像我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那样,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商业大片的制作和拍摄更是一种工业,且是高度专业化、高度精细化的重工业集群。而中国电影整体上还处在从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时代转型的阶段,在不少环节上还存在明显短板。
  硬科幻电影的投资规模很大,资金需求往往上亿甚至十几个亿,而且是一种风险投资,能否卖座还很难说。硬科幻电影投融资模式还有待探索。《流浪地球》的拍摄历经四年时间,其中一度面临投资方退出、资金短缺等困境,是主演自掏腰包6000万才使之得以起死回生。而下一次,面对其他科幻题材时,这种投融资方式还能继续有效吗?
  科幻大片的前提是优秀的科幻小说,目前国内科幻创作的队伍还十分弱小,甚至还没有以写作为生的职业科幻作家。具有全民知名度和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科幻作家,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挟雨果奖的余威,已经成就了中国科幻界的第一IP。一部《三体》的图书码洋,数倍于其他所有国内科幻小说的码洋总和。
  硬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既要有宏大的想象力,又要有细腻的真实性。在《流浪地球》中,利用木星引力让地球加速,利用行星发动机进行重核聚变,建设规模宏大的地下城市,冰封后的城市,这些宏大且让人震撼的场景,都是后期特效制作出来的。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既要有对艺术深刻的鉴赏力,又要有坚实的理工科背景,在这方面,我们与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就拿社会上对科技人才的理解来说,就通常有些狭隘,以为科技人才只是科技行业的研发人才,但其实还包括科学传播、科普、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教育等领域的人才。
  硬科幻电影制作也需要全流程保障机制
  近年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和《生活大爆炸》等电视剧中,都不难看出其中浓重的科学文化氛围。这背后其实是源于一种制度设计,它着眼的是利用电视电影强大的传播力来进行科学文化传播。
  这种方法的实现,需要两方面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是建立电影和电视作品的科学性审查机制,这并非不允许“大胆想象”,而是尽力避免伪科学的传播;另一方面,在硬科幻电影的编剧、导演、道具制作等环节,要建立科学家、工程师、科普专家参与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机制。比如,宇航员在太空中飞行时打开舷窗,应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星空,就需要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的专业意见。
  美国科学院就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对接机制,当导演、编剧等电影制作方需要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咨询的时候,可以找到相应的专家进行把关,提供咨询意见。
  《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所在的大学为他参与电影拍摄提供学术休假和职位保障,这样做的目的,既确保了电影的科普功能,也有助于彰显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提升大学的声望,就是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流浪地球》让我们迈出了中国原创硬科幻电影的重要一步,今后我们还将面对《三体》等更高难度的拍摄体裁,建立硬科幻电影制作的全流程保障机制,显然已箭在弦上。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编辑:佘宗明 杨林鑫 校对:危卓
70#
 帮5买 发表于: 2019-2-10 22:42:00|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看《流浪地球》 徐颖:瑕不掩瑜值得二刷

源自:北京科技报
⊙作者:徐颖(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


一刷:必看《流浪地球》的三大原因
  一刷是在公映前看的,影评不能剧透。如果还没有看过电影的同志们,只看一刷部分就可以了,毕竟这是非常值得去电影院看的一部电影,主要讲讲应该去看电影的三个原因。
  ▎原因一:这是一部没有爱情线的科幻电影
  虽然我相当喜欢大刘老师,相当喜欢三体,可《三体2》中罗辑和庄颜在湖边的那段我也是跳过去的,但是这点在流浪地球里做的很好,完全没有爱情线。这也跟书里说的,人们不能理解在太阳时代为什么会如此的纠结感情与背叛的故事,当人类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地球随时有可能会毁灭,只有生存和繁衍才会成为人类的唯一本能,而不是爱情。如果哪天三体能够拍的话,也恳请把里面的爱情线删掉吧……

情人节要到了,会选择看一部科幻爱情电影吗?
  ▎原因二:中国制造的“土”和科幻的“洋”完美结合
  其实中国科幻电影一直被大家诟病的点在于──大家总觉得科幻这种洋气的东西跟中国本土一结合,总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生怕中国制造的“土”毁了科幻的“洋”。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结合的很好。土不土?还是土。但是土得让你觉得真实,你会觉得如果这个故事真的发生了,真的发生在中国,可能就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就像豆腐乳一样,土也好吃,土了吧唧地好吃,不会给人一种洗脚水冲咖啡的感觉,也不会强行拔高和说教,没有整出中国人是整个地球的唯一希望这种大民族主义的感觉。这样做挺好的,会让人觉得有合理性。

撸串、舞狮、打麻将……唯独缺少展现中国人的种地天赋,让有些观众觉得遗憾。
  ▎原因三:这是一部核心是科幻的电影
  科幻电影的落点应该在科幻,借科幻写人性,借科幻写批判不是不行,但首先得科幻。这也是我觉得《北京折叠》虽然得了雨果奖,但是与三体完全不可相比的原因,不能舍本逐末。想看批判现实的,我可以去看纪实电影,想看写人性的,我可选的就更多了。
  科幻电影的主要落点必须在科幻。即使《流浪地球》的科幻部分比较简单,很好懂,但大部分的笔墨和着力点都是在科幻上面的,特效做的也相当不错。虽然电影对故事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扩充,但核心还在科幻,而且情节还算跌宕起伏,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反转和小高潮,基本上还是讲了一个挺吸引人的故事。
  所以,其实科幻迷要的很简单,不要强行加爱情故事,基本科幻逻辑完整,具备一定的想象力,不要强行煽情,重点把特效做好一点,这就是个好的科幻电影了。

进步空间:再多点科学,少点煽情
  如果要说还能有什么进步的空间的话,下次可以科幻更多一些,科学故事讲的更深一些,煽情的部分可以更少一些。这样做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观众,却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质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买票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大年初一开始,看好《流浪地球》票房过十亿(已预言成功),看好中国科幻电影的兴起。最后,电影中有张一扫而过的脸我觉得好像是大刘老师,不知道大刘老师有没有客串这部电影,下次二刷的时候仔细看一下。

二刷:反套路的中国科幻
  二刷流浪地球,来说一说《流浪地球》作为一个国产科幻电影中的反套路的部分。再次预警,涉及剧透,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可以退出了。
  Tip1:发现宇航员的照片中有一张脸是大刘本刘,为粉丝的眼力鼓掌。
  Tip2:终于知道妹妹为啥总喊男主角户口了,户口两个字加起来就是男主的名字 启,为粉丝的阅读理解能力再次鼓掌。
  ▎反套路一:规避个人英雄主义
  《流浪地球》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当然,你不能说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电影还是要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平衡,而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在很多地方有意地规避了完全的个人英雄主义。
  按情节发展,先是救援小队没能救下杭州地下城,但杭州地下城还是塌了,35万人失去了生命;他们本来只是想著有了火种就能重启转向式发动机和行星发动机,可是他们没能成功;然后,他们也没能救下苏拉威西,因为有饱和式救援了;最后,他们想出了点燃木星的计划。按说电影一般到这个时候就该差不多让主角达成拯救地球的任务了,结果本片中没有按计划达到燃点,还是失败了。而且他们也不是地球上唯一试图点燃木星的,还有三处同时试图点火。其实主角们忙活了半天,并没有能拯救地球。

有人说《流浪地球》和欧美科幻电影最大的区别是集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区别。
  历史是唯物的,总会有英雄,但英雄是谁其实并不一定。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某些关键性的历史节点上必然会有英雄人物出现,不是你就是他,单个人并不能改变历史,只是历史需要的时候,你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出现了而已。
  至于最后吴京拯救地球被称为“宇宙版战狼”,说实在的,不这样又能咋滴?总不能在这儿就让地球真的毁灭吧。其实我本来以为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在最开始就会挂掉,毕竟一般电影都需要父亲挂掉从而让儿子成长这样的故事,结果他到最后才挂掉……

吴京加入剧组后,发现实在缺钱,自己投资了《流浪地球》。
  如果我们能注意到电影最后的旁白,配乐和气氛感觉都很轻松,但是里面提到了地球人口锐减一半,才能开始流浪地球计划,这句听着还是挺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轻描淡写中的惊心动魄。到了地球和人类生死存亡的时候,不要说一个人的性命,就是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亿人的性命,都不过是渺小的人类在对宇宙的抗争中做出的微不足道的牺牲,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莫不如是。
  ▎反套路二:没有让人工智能叛逃
  这部电影里的人工智能莫斯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叛逃人类的形象。这两年人工智能很火,总有人问未来机器人和人类干起来了谁能赢,把莫斯塑造成一个叛逃的机器人,多迎合现在的热点,但是这里莫斯最终还是忠实的执行了人类的命令。
  其实这个问题我跟刘慈欣老师在某次活动上聊过,我们都觉得人工智能目前都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离能够威胁人类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所以这个设定是很符合我对大刘老师的认知的,需要手动点赞。但是接下来,这么忠实的人类伙伴就被加加林时代不允许带上太空的一瓶酒给干掉了……可见国产科幻在剧情的更合理性上还有进步的空间。
  ▎反套路三:与众不同的煽情
  这部片是很煽情,作为一个眼窝很浅不喜欢煽情的人,从姥爷死了回忆小姑娘的身世我就开始憋不住,小姑娘给大家广播也憋不住,王磊和刘培强死去的那段就别提了……
  但是觉得最催泪的是那个叫老何的配角,从一开始就吐在自己的头盔里那个看起来怂怂的调节气氛的配角。作为一个做硬件的科研工作者,为老何那句“没有硬件你重启个屁”热烈鼓掌!
  一般电影里要表现科技多厉害或者黑客多厉害,总是看到一个双手如飞的人在键盘上飞快地敲一堆不知道啥玩意儿,然后就完成了攻击,其实大部分属于瞎扯,再好的软件也得硬件来搭配啊!
  当老何打开钱包翻出秋裤纸条的时候我就忍不住了,这部片子上映在大年初一,中国人春节永远的主题是什么?回家。这部片子也始终贯穿了这个主题,回家。地球流浪的目的是为了回家,这么多人不回家的目的也是希望有一天找到新的家园之后,所有的人能回家听你妈耳提面命地告诉你“要穿秋裤”。
  有评论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把丰富的情感上放在宇宙上,是的,这点完全同意。情感和爱是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源自生活的情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放在宇宙中大家总有一种离我生活很远的感觉,就像大家总问,宇宙和太空对我的生活到底有啥影响?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硬要说那是真的没啥关系,他们是诗和远方,不是我们生活的苟且。但是探索未知的宇宙是人类的本能。
  最近刚看了大刘的《黄金原野》,是一部短篇,不算大刘的上乘之作,但是也反映了这样的主题。宇宙就是我们的黄金原野,也许现阶段你在原野中不能翻到金子,可是现在的深耕才会带来将来的收获!引用老何的那句话,生死如常,宇宙无垠。

关于科学:科幻与科学有本质区别,只需符合大的科学逻辑
  至于流浪地球中的科学原理,大家也讨论了很多,包括洛希极限算木星和地球(链接),发动机是否能让地球流浪等等(链接)。


▲ 电影中点燃了木星大红斑处(图中左下圆形位置)的氢气,其实把全地球的氧聚在一起点燃产生的能量也只会推动地球一点,不会脱离洛希极限,其实莫斯算的是对的。
  刚看完点映的时候就有杂志约稿,解析一下这里面的科学原理,我拒绝了。主要原因第一是电影中的科学原理实在没啥可解析的,相对都很一目了然。本来也是个春节档的商业电影,没有必要搞得很复杂,很多人都看不懂的话,势必影响票房。
  第二是没有必要。科幻需要科学,科幻和科学却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要完全拿科学原理去套的话,100%的科幻都不符合现有的科学原理。科幻更需要的是在大的科学逻辑框架下的合理想象,只要没有违背现在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大体逻辑能够自圆其说,这就可以了。看到有评论说工程车和地下城太破,其实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一定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进步。当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行星发动机的时候,今天看来很高科技很炫酷的自动驾驶汽车什么的很可能就不再是技术的主流,具有大推力的实用主义兴起,而满足人们视觉观感的美学主义必然是要后退的。
  最后,这部片子引起了热议,朋友圈里最近一半在拜年,一半在刷流浪地球,诚然这部片子并不尽善尽美,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是瑕不掩瑜,在这部片子中看到了逻辑,看到了特效,看到了情节,看到了想象力,这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电影,为大刘老师、中国科幻和科幻电影的崛起持续打call。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9#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2-10 21:08: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的批判者 正扮演着原著中叛军的角色

源自:观察者网
原文标题:《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浪淘沙,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2019年春节“刷屏”的《流浪地球》,无意间提供了一块难得的试金石,围绕《流浪地球》的评论,从一个侧面,生动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对自己,对中国,对未来的认知,成为了谁能够与中国崛起共同前行的试金石。
  从叙事的角度,《流浪地球》其实讨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非西方主体能否实质性的参与全球宏大叙事的主线,并作出无法被否认的贡献,简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为主体之一;第二,欧美国家事实上长期垄断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能否被后来者在主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第三,中国是否可以在想象空间里领先一步,作出一些超越自身当前实力的“丰功伟绩”,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在以“豆瓣”为代表的社区,一批疑似具有某种应激创伤障碍的群体,以近似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站在西方教科书的立场上,以近似原教旨主义的虔诚和狂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不允许、不可以、不要想;现实中不能做,电影中不能拍,科幻里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应该想”,就是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
  事实上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正是这批群体的存在,促成了《流浪地球》的大热,并引发了一场远超预期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偶然的,因为没人知道《流浪地球》这片子能够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空手套战狼”的方式绝地大翻身;同样没人知道《战狼2》PTSD这种本应该是杜撰的症状居然真的在个别网络社区平台如火如荼的展开,并因此竖起了讨论的靶子。
  另一方面,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尽管今天的地球并不面临太阳走向消亡的宏大威胁,但国际体系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而言,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其实并不真的逊色于一场“太阳氦闪”级别的考验;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命题:当不知道有没有希望,但注定要有人担当,要有人牺牲,要有人去行动时,应该怎么办的命题,在今天中国现实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极而言之,这个考验,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以来,就始终存在;能够走到今天,就是无数中国人做出了正确的回应;只不过,在2019年农历猪年春节,这个选择,以借鉴自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加上一群中国人的创意和演技,可视化的呈现了出来。可视化呈现的结果,是诱发了超大规模的情绪共鸣,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回到原著,《流浪地球》中最经典的场景,是叛乱的终局:在经历了漫长且反复持续的迁移后,因为预言中的“氦闪”(也就是太阳的消亡)没有发生,于是有人认为,被欺骗了;大规模的叛乱发生了,最终仍然掌握着同归于尽能力的联合政府剩余力量,5000人,选择了投降;叛军为了“惩罚”他们,选择取走了他们太空服的能源电池,5000人被缓慢的冻死在地表;然后,就在他们死后,就在叛军还在庆贺胜利的时候,“氦闪”如之前计算那样的发生了,如果地球还停留在原地,那么,将被一亿度的高温瞬间蒸发;拯救地球免于灭亡的人,则静静的变成了冰雕,站在平原上。
  《流浪地球》的批判者,相当程度上严格的扮演着原著中叛军的角色,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这种批判是复杂系统的结构性产物,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中讨论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软实力”,包括福柯等人所强调的政治权力的“规训”,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言,这当然不能说是这些人自己的责任,毕竟这是某种结构性的产物;但正如名为@三F骑士宅幽霜 的网友所总结的,在当下的中国,“跪拜”还是“消化吸收借鉴追赶”,已经梯次出现了两分,而对《流浪地球》的批判,正是“跪拜”这一群体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倒也不能说是纯粹为了理念,更多的是因为这些“跪拜者”,或者,“买办”/“代理”,原先凭借着对舶来知识和价值的本土垄断,获得了某种相当不对称的收益,这种收益注定要伴随着“追赶”的成功而消失;这才是他们远比华盛顿更积极的批判本土追赶派的真实的小心思。
  这种小心思,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个关键时刻,都出现过;这种小心思,也是支撑“跳船”和“带路”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话说回来,但凡存了这种小心思的,以及在不同时期采取了“跳船”行动的,那中国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与荣耀,无论是实际的还是心理的,也就妥妥的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浪地球》在心理上成为了当下中国的一块“试金石”,让更多的愿意为家园的安全、繁荣和发展的人留在这艘船上,让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思想并形成共识,这是贺岁票房之外的特殊收益,也是对未来中国最好的献礼之一。
  《流浪地球》春节热映 国产科幻大片时代到来?
68#
 帮5买 发表于: 2019-2-10 18:42: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安全提示进入现实: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四川手机报

[流浪地球交通安全提示进入现实]
  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播,片中反复出现的安全提示“道理千万条,完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也传播开来。由于故意安排的不押韵,让广大观众强迫症发作,对其印象分外深刻。这句话已经来到了现实生活中,@苏州交警 一马当先安排上了。不知道@四川交警 会有动作吗?

655cd5d3ly1g01hba68wij208v0bsjsi.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7#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2-10 18:23: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开启科幻电影元年?媒体:叫灾难片更合适

源自:界面
原文标题:《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国王的“科幻新衣”

⊙作者:彭郑子岩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请谨慎阅读。
  即便是如今最痴心于中国科幻事业的人也不会妄自把《疯狂的外星人》称为科幻电影,尽管其与《流浪地球》一样是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也正因如此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才更显得别有意味,因为同样是改编自一位著名科幻作家的不同作品,《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却都没拍出经典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前者依然是宁浩一贯的荒诞喜剧后者则是稍微包裹了点“科幻糖衣”的灾难片,既不是科幻类型又缺乏必要的科幻元素,那么最近风起云涌所谓的“科幻电影元年”又该从何说起。
  提起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自然是《三体》,但因为版权方游族的问题,导致这套小说的影视改编始终处于难产状态。《疯狂的外星人》则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尽管电影在片头还专门致谢了刘慈欣的这本作品,但光是对照故事梗概,也会发现电影与小说完全已经是两个故事,在不少采访中宁浩也表示就连刘慈欣本人听完宁浩的改编想法,都认为基本与他自己的小说没太大关系了。
  《疯狂的外星人》确实是有外星人出现,这基本上也是唯一与刘慈欣原著相似的地方,但随着外星人坠入地球,被黄渤饰演的耍猴人和沈腾饰演的白酒批发商发现,整个故事就进入到了市井小民与外星人的闹剧中,捎带着的是宁浩对于美式特工精英以及美国文化非常直接的挖苦。
白酒成为了《疯狂的外星人》一大关键武器
  整部电影依然还是宁浩擅长的小人物刻画与荒诞故事编排,耍猴与耍外星人只在外形黑科技“一线”之间。从文本表意上看外星人、人类与猴基本上构成了通俗层面的文明差距,显然当这种文明差距被放进中国这样一片土地时,作为中国导演的宁浩展现的则是典型的“把对手拉入我的层次,再用丰富的经验击败它”。面对黄渤与沈腾的欺软怕硬的中国智慧与博大精深的“酒文化”,纵使你是具有更高智慧的外星生物也得被喝尽兴(喝蒙了)导致前功尽弃。
  不过这样一出极具现实意味的荒诞故事,相比科幻小说的壳子更多是其实被嵌套在春节情景喜剧当中,尤其是因为有着当下国内最有观众缘的两位男演员──黄渤与沈腾加盟,使得很多即使是小品水准的台词与桥段也能引得哄堂大笑,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地区差异,因为有黄渤地道青岛话的加成使得我同场的山东老乡们都乐不可支,更何况作为山东特色的劝酒文化的加入,全场气氛可谓到达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
徐峥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饰演了外星人
  当然如果不是特别关心这部电影的观众大概只会觉得演员表里写徐峥是因为他在结尾彩蛋中有过出场,但其中那位戏份颇多的外星人其实也是由徐峥作为的动作捕捉对象,这大概是这部电影在技术层面最靠近科幻类型的地方。不过就如宁浩自己所言,多数普通观众对于科幻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大量特效场面的层面,这基本上也就触及到了同档期《流浪地球》的主要问题──拥有壮观的特效场面就能称其为“科幻”吗?
  因为《三体》在国际上所收获的众多奖项,自然使得刘慈欣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中国电影要在科幻类型上取得突破,改编他的小说自然是水到渠成的选择,起码天然上刘慈欣的书迷就能直接转化为电影的观众,更何况不少科幻爱好者所具有的不俗传播声量。事实上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在宣传上走的也是这一思路,作为春节档唯一做过点映和首映的电影,其主要面向的受众基本都是资深科幻迷以及影视从业者,前者自然会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大刘的作品而激动,后者则因为见证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而兴奋,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下,《流浪地球》的前期口碑的确让人对“中国科幻电影”产生了些许期待。
  但显然《流浪地球》即便是与原著小说相比也做出了大量的改编,尤其是在体量上,前因一笔带过,电影将戏剧冲突都集中在了地球将被木星瓦解这一重大危机上,这自然是有电影与小说体裁不同的因素,但从成片来看,截取这一片段大概是因为其更有空间去展示各种视觉奇观。
  应该说从开场一段的展现的确超出了之前对国产电影在视觉呈现上的想象,尤其是对地球推进器和地面冰原的视觉想象力,如果加上了解背后大多数特效工作都是由国内团队自主完成,在视觉层面上《流浪地球》的确是对国内影视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不过能做出好莱坞1.0时代的特效并不能掩盖该片在故事以及人物刻画层面的糟糕,甚至整个故事从根本上说并非是以科幻类型片的思路在叙述,反而是裹着科幻的“糖衣”在展现各类灾难片的类型元素。
被冰封的北京
  《流浪地球》想要展现的“科幻”不可谓不多,天上有环形空间站和人工智能作为领航员,地上则是成千上万的地球推进器、救援队队员身穿的机甲防护服。当然最科幻自然是因为太阳百年后将会毁灭地球,因此人类只能放弃一半人口与星球,带着地球踏上寻找新家园的“流浪地球计划”,整个这一计划在电影开场与结尾被以故事简介的方式叙述了两遍,却没有被作为真正的科幻概念以更具象的方式在电影中展现,但其实这个计划恰恰是整个这一科幻的核心要素,围绕着“流浪地球计划”所产生的争议、分歧、执行甚至屠杀其实才是足以构成一部科幻类型片的最佳要素,却都一一放弃了,电影最终选择了地球遭遇木星瓦解作为主要危机事件,最终的呈现效果便沦为了《世界末日》、《后天》以及《2012》的大杂烩。
  如果抛开所谓的科幻包装和逻辑硬伤去看《流浪地球》,几次危机事件解决都还是显示出了不俗的完成度,并且因为熟悉地标的惨状得以“顺利”展现,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而在特效有进步的情况下,国内演员在这种灾难类型片的表演几乎也可以说是“灾难级”的,人物互动少有不是尬聊的情况,就连角色在情绪爆发时爆的粗口都是标准播音主持腔,相较之下电影里部分隐晦的大国崛起幻想与国族自豪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拍大片就忍不住想输出价值观这种事大概也是从好莱坞学来的。
真的就“科幻元年”了?
  要拍好一部灾难片其实并不容易,好莱坞拿得出手的灾难片大多也是建立在庞大而精巧的工业体系之下,虽然大过年的高呼“灾难元年”确实欠妥,但以灾难类型片去开启“科幻电影元年”无论如何也是不合适的,更何况宁浩都说了“为什么科幻有元年,为什么功夫片、爱情片就没有元年?这是个歧视吗?这还挺有意思的,是一种话语霸权。”
  春节档走进影院的多数普通观众也的确不会仔细去厘清科幻片与灾难片的概念,作为商业电影有票房追求使用这种营销话术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讨论来说,很难找到这种跟风吹捧的意义与价值,先承认是不是,再探讨好不好,科幻的基础总归得建立在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吧。
  《流浪地球》春节热映 国产科幻大片时代到来?
66#
 qyq163 发表于: 2019-2-10 17:06:00|只看该作者

春节档第一名 电影《流浪地球》票房已破16亿元

源自:快科技
  2月10日凌晨,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宣布,电影流浪地球票房已经突破16亿元。

  猫眼电影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22时,2019年春节档总票房突破50亿元。其中电影《流浪地球》以16亿元居首,成为目前春节档口碑和票房双料冠军。

  据悉,电影《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该片于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在中国大陆上映。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表示,这是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是人类自救,而且是和地球一起逃离的故事,同时它仍然是父子故事,但父子故事放在了中国的血缘当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5#
 帮5买 发表于: 2019-2-10 15:42:00|只看该作者

你真看懂《流浪地球》了吗?

源自: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电影剧照,蓝色光束为等离子发动机“火焰”,右上暗红圈为木星大气层的大红斑)
  《流浪地球》中的物理学和社会学
⊙作者:易阳春 和君资本

源自:和君商学

  大年初二观看了IMAX版《流浪地球》,很受振奋鼓舞,一是为了刘慈欣作品首次登上荧幕,二是为了中国终于有拿得出手的科幻电影。为表示对大刘、郭帆、吴京主创团队的敬意,特利用春节假期写篇小文进行影评和科普,并呼吁更多朋友买票观影。
  《流浪地球》电影故事来源于刘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说,进行了大篇幅的压缩和改编,大意是:一百多年后的地球人发现太阳即将爆炸,于是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即利用建在地面上的一万台等离子发动机推动地球慢慢脱离公转轨道并飞出太阳系,最终远航至4.2光年外的比邻星。但是在途径木星时,地球受到巨大引力牵引,几乎要正面撞上木星而彻底毁灭,多亏了中国帅哥美女英雄们的拼死努力,地球与全人类得以挽救。整场电影叙事性和场面感都很好,大有好莱坞气派,很适合现场观影。但是要完全看懂此片,还真需要不少物理学和社会学知识。
  1、太阳会爆炸吗?
  2、太阳地球木星的相对尺寸和距离是怎样的?
  3、为什么要接近巨大的木星?
  4、等离子发动机是什么?
  5、目的地4.2光年是多远?
  6、七万公里外氢气爆炸,能推动地球改向?
  7、人类会把社会日常管理权交给AI吗?
  8、存亡时刻,会有人被优先保护吗?
  9、巨大天灾时,人类会团结一致吗?
  10、关于刘慈欣作品搬上荧幕
  11、关于中国人的创造力

01太阳会爆炸吗?
  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太阳是一定要爆炸的,只不过是发生在几十亿年之后。今天的太阳正处在恒星生命的旺盛期、稳定期,虽然其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的99.86%,但是其内部运行机理是简单的,即巨量的氢原子在高温高压下不间断地发生核聚变反应而生成氦原子,同时向宇宙大规模投射光、热、粒子与辐射。太阳的核聚变反应虽然很剧烈(可以类比为氢 弹爆炸),但是对外的整体表现却很稳定,这主要是受限于太阳强大的引力约束(可以理解为“可控的核聚变”)。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几十亿年,预计会再持续几十亿年,直到氢元素消耗殆尽才会发生其它方式的爆炸和坍缩,之后膨胀为一颗体积巨大的红巨星,那个时候地球要妥妥地被太阳吞没或生生烧掉。
  在电影和原著中,太阳爆炸是“氦闪”造成的,也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加速聚变成氦并一次性地释放出巨大能量进而毁灭地球,这听起来有道理,但更多像是科幻,目前的主流科学界是不支持这种说法的。0303

02太阳地球木星的相对尺寸和距离是怎样的?
  如果把地球大小比喻成乒乓球(直径4厘米),木星差不多是一个南瓜大小(直径45厘米,是地球的11.2倍,而质量是318倍),太阳则是一间卧室大小(直径4.3米,是地球的109倍,而质量是130万倍)。而相互距离更有意思,地球距离太阳粗算约为500米,木星距离太阳粗算约为3公里。于是,电影主题可以简化出来:一间卧室大小的太阳要爆炸,半公里之外的乒乓球地球想逃离,然后差点撞上三公里外的南瓜木星。
(太阳系简示图,第三颗行星是地球,第五颗是木星)

03为什么要接近巨大的木星?
  木星是非常巨大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是太阳系其它八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如果“流浪地球”计划必须实施,那为什么不避开木星,而是要主动冒险接近呢?答案是:因为地球需要“引力弹弓”来加速。
  “引力弹弓”是航天科技中的概念,简单说是:利用木星对于地球的引力,在地球没有越过木星轨道时,吸引地球加速;而在地球越过木星附近时,又能精确地不发生碰撞,地球就可以用更快速度飞出去,类似一把弹弓和一颗弹子的关系。
  “引力弹弓”是真实存在并且可利用的,地球上迄今走得最远的两个人造物体:“旅行者一号”“旅行者二号”均是利用了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把速度提高到了17公里/秒,超过离开太阳系所必须的第三宇宙速度。这两个一去不返的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NASA在1977年发射的,目前已经飞了200多亿公里,现在已触及到了太阳系的边缘。
  在电影中,由于外部条件变化或是计算错误(抱歉,有点忘了),导致地球过于接近木星差点一头撞上。而原著中是没有这一幕的,地球充分利用了木星的“引力弹弓”进行加速,但是又有惊无险的擦肩而过(这么大的事,科学家们不应算错,硬科幻高手大刘也不会忽略)。

04等离子发动机是什么?
  电影和原著中,推动地球的是一万台巨大的等离子发动机,依靠重元素聚合而产生能量和推力,也就是吃土来推进地球(吃土是指消耗石头土壤中含量丰富的硅元素,而不是那个“吃土”,你懂的)。但在今天的科学视野中,这可是太遥远的技术,轻元素(氢、氘、氚等)核聚变尚且无法达到可控状态,更何况重元素的聚合。不过,依靠喷射等离子来获得推动力确实是宇宙航行中的现实技术手段,美国在航天实践中已应用在小型航天器上,也被认为是远距离航天的必然方案。
  不过,就算理论上成立,地球人真要倾其所有来打造一万台“重元素聚合+等离子喷射”发动机,其技术难度、工程量、消耗资源之巨大,是超出今人想象的。地球的总质量是59万亿亿吨,驾驭地球进行刹车、启动、加速、变向,已经不再是“科学”,只能算是“科幻”了。
(电影剧照,珠峰般巨大的等离子发动机在地球上建造了上万台)

05目的地4.2光年是多远?
  光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一束光从地球到月球需要1.3秒,到太阳需要8分钟。而地球流浪目的地比邻星的距离则高达4.2光年,也就是光跑4.2年的距离,这真是非常恐怖的一个大数字。影片中,在通过500年加速后,地球可达到光速千分之五并稳定航行1000多年,之后再用500年时间减速,总耗时2400年终将靠近比邻星,差不多是100代人,等于从春秋战国熬到了2019年。这种大尺度和大数字,超出了一般观众的想象,但是数字不会造假,如果真有“流浪地球”计划,这就是地球人需要面对的事实。甚至,令人敬畏或绝望的是,在整个宇宙中,比邻星算是最最接近太阳系的恒星了,其它恒星都要远得多。在原著中,刘慈欣着重描写了在漫长流浪过程中的人性变化和社会变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真实的宇宙是无敌空旷的,如果从宇宙视角来看,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可谓近在咫尺。相比银行系的10万光年直径,本星系的1000万光年直径,可观察宇宙的930亿光年直径,这4.2光年也只是小小的一步之遥而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比邻星就是《三体》中三体人的老巢。在那个故事里,三体人侵略地球的飞船速度较快,只需要400年就可以杀过来。

06七万公里外氢气爆炸,能推动地球改向?
  这一点我认为不靠谱,先不说木星能否吸走地球部分大气混合氢气形成爆炸前提,就说爆炸本身。如果某种爆炸能推动地球改向,那该爆炸的冲击波将会摧毁地表和浅地下的所有人类设施(包括地表五公里之下的地下城)甚至自然山川,乃至把地球挤压变形才对,而不仅仅是温柔的改向。但这毕竟是电影故事,重点需要表现英雄主义,这里就不吹毛求疵了。
  但是,还是要说一下电影对白“引爆木星需要在七万公里之外点火,而洲际导 弹打不到,需要人工点燃”中的技术错误。七万公里大约是地球和月球距离的五分之一,今天的常规火箭技术就能支撑导 弹打过去,要不人类怎么去月球?有科技常识的朋友们都知道,推动洲际导 弹飞七万公里的技术难度是铁定远远小于电影中的其它硬技术,例如太空城、地下城、等离子发动机等等。另外,木星大气层气候本来就是极端恶劣,最不缺乏云层雷电,大不必再向地球人“哥们儿,借个火”。
(剧照,在木星和地球的引力作用下,木星大气正与地球大气混合)

07人类会把社会日常管理权交给AI吗?
  在电影中,一个名叫MOSS的人工智能系统管理着太空空间站的日常,包括航行、通讯、人员管理、安全等事务均由MOSS安排和决策,并与地球联合政府进行配合。对于这样的社会形态,我坚信会在未来发生的。近年来,得益于硬件能力、大数据、智能算法的完善,AI的发展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其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大。而AI介入到复杂社会事务的管理,好像并没有理由和机会去避免,更何况是在封闭和简单的空间站里。影片故事发生在100多年以后,如果不出意外,届时的AI能力将比影片中的MOSS强大很多,不大可能存在被宇航员吴京耍酷烧掉再自驾飞走的情况。
  至于人类是否愿意把社会日常管理权交给AI,我觉得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人高效、比人聪明、比人冷静、比人公平、比人少犯错误的AI终将逐步出现,就算出于情感和安全的考虑,人类需要用很长时间来半推半就,但日常管理权最终还是会落到AI手中,就好像今天正在慢慢过渡的无人驾驶技术一样。
(电影剧照,宇航员工作的太空站由AI系统进行日常管理)

08存亡时刻,会有人被优先保护吗?
  在影片中,当地球毁灭不可避免时,MOSS系统下达指令要求太空站不再参与地面救援,甩开地球继续航行,旨在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如果有朝一日,地球真的面临如此局面,人类该如何选择。我想多数人的看法应该与MOSS一致,肯定要把“延续火种”当作优先级任务来执行;这个措施,不仅是等待最后时刻才决定,简直应该早早安排下来。
  但问题是,除非是特殊时期的太空站,谁有资格入选“延续火种”被优先保护?是政治家、军事家、富裕家族,还是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是中国人多些还是美国人多些,谁来制定规则,谁来确定名单,未入选人员如何安置,未入选人员情绪如何安抚,这都是非常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如果人类被迫要面对这种局面,那运行几千年的文明秩序,包括宗教、政治、社会、法律、价值观、人性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科幻灾难电影《2012》之中,优先保护的名单除相关科学家和政治家外,主要是能支付10亿英镑赞助造船的权贵阶层,并且对社会大众严格保密,直到最后一刻。而在《流浪地球》原著中,对优先保护的讨论不多,只提到流浪过程出现灾害时,法律强制规定要把机会让给孩子和年轻人,因为他们是希望;另外提到太阳危机确认后,地球上出现“飞船派”和“地球派”,前者方案是打造大型飞船并选择部分人员逃命,后者就是“流浪地球”方案所有人一起逃命;很显然,只有后者才得到了支持和执行。
(《2012》剧照,人类为延续文明造了几艘方舟巨船,但船票价格高达每人10亿英镑)

09巨大天灾时,人类会团结一致吗?
  说实话,虽然我不是社会学家,无法给出科学判断,但我很不看好这一点。人类内部的复杂、多样、分歧远远超出了人类与外部的冲突(比如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动物、人类与太空等)。如果地球真的陷入巨大天灾的时候,我直觉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将乱成一锅粥,而不会是迫于压力团结一致,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是这样。虽然,我也期待和祈祷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至于在极端环境下的亲情是否会发生变化,我倒认为电影中表现得很真实。父亲对儿子、哥哥对妹妹、外公对外孙们,现实中也是如此,这既是人性的光辉,也是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必然状态,并不容易被外界压力所改变。

010关于刘慈欣作品搬上荧幕
  大刘是无与伦比的科幻作家,他作品最大的特点不仅是在光年尺度上的幻想创造,而是与现实今天的紧密结合,这是我所欣赏的。《流浪地球》是第一部,但绝不会是最后一部刘慈欣电影作品,因为他的好作品实在太多,除了已经誉满全球的《三体》之外,《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中国太阳》《全频带阻塞干扰》等等都是非常适合进行电影改编的IP素材。
  在大刘的作品中,《乡村教师》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短篇,而且超级适合改编为电影故事。期待有能力的导演、编剧、投资人及早启动运作,如果真能搬上荧幕,希望可以在某年教师节上映,把它当作对人类灵魂工程师们的致敬献礼。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卡尔萨根的小说《Contact》曾于1997年搬上荧幕,译名《超时空接触》,这是我心中科幻电影的终极标杆,不仅是在其硬科幻的内容和情怀上,更在于电影制作本身。在其拍摄过程中,不仅有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影帝马修麦康纳倾情出演,连NASA、新墨西哥州矩阵式天文台、波多黎各射电望远镜都全力参与,甚至连克林顿总统也友情客串,由此可见一部好的科幻电影能激发多大的社会热情、调动多少社会资源。真心期待大刘的某个作品,能在未来达到或超过这个高度。
(《超时空接触》剧照,女主在全世界最大的矩阵式天文台监听外太空信号)

011关于中国人的创造力
  永远不要自惭形秽地担心中国人的创造力,不要说辉煌的古代,仅仅是在今天,当社会环境变得开放、平等、富足、稳定之后,中国人的无限创造力就会井喷而出,势不可挡。他们能造出最好的高铁、创办最棒的互联网公司、研发出最强大的计算机,也一定能写出最具创造力的小说和拍摄出最炫酷的电影,只要有好的土壤环境。
  再次向大刘、郭帆、吴京团队致敬,并祝愿票房大卖!
  如有兴趣,推荐阅读或观看:
  小说:《流浪地球》、《三体》、《乡村教师》
  电影:《超时空接触》、《2001太空漫游》、《宇宙时空之旅(纪录片)》

⊙ 作者简介
  易阳春,和君资本合伙人、风险投资人、科技迷科幻迷、和君商学院《全球科技创新漫谈》授课人。
64#
 天涯蓝天 发表于: 2019-2-10 12:06:00|只看该作者

魅族李楠评《流浪地球》:抄的经典套路 但这不是贬低

源自:IT之家
  IT之家2月10日消息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自上映以来,口碑、票房双丰收;虽然不是第一个票房突破10亿大关的电影,但是是目前票房累计最高电影。据猫眼实时票房数据显示,截止今天上午9点25分,《流浪地球》累计票房16.86亿元。

  近日,魅族李楠在知乎上发表了自己对《流浪地球》的看法。

  李楠表示,其实《流浪地球》里面全是抄的经典的电影套路。但是这不是贬低,说明我们导演的眼界和以前不一样了。问题是过程的演进和人物的成长处理得有点生硬,这是抄最常见的问题,不过以后一定会处理的越来越好。另一方面,《疯狂的石头》(宁浩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导演)、《重庆森林》(王家卫导演)这种天才爆发的作品,你就打死都不会有这种感觉。
  《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老化,地球气候巨变,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不得不移居地下,全球发起“流浪地球”计划,建造一万座行星发动机,驱使地球离开太阳系。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但从预告中来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行星发动机组故障的数量逐渐增多,没有人知道地球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06:57,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