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孟良|查看: 4300|回复: 13
[人物·人事

张亚中:民进党定会把“李登辉之死”炒到极致 借“告别式”拓展“外交”

 [复制链接]
4# 金佛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2-3 07:47:00|只看该作者

张亚中:台湾人已被抹去对抗战的记忆

  张亚中
  大陆民政部日前为国民党抗日将领许国璋颁发烈士证书。去年底,在台湾“国防部”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别编制的“勇士国魂”纪念月历中,也出现了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名字。这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毕竟,对日抗战是当时所有中华民族共同参与的悲壮史诗,在这个共御外侮的历史大业中,没有必要再因当代两岸政治因素而刻意掩蔽对方所属将领对抗战的贡献。
  不过,在我们欣喜两岸相关部门能够开始肯定彼此在抗战时的贡献时,却忽略了另一股更大的“逆流”正在两岸关系中出现,那就是经历了十余年“去中国化”教育,台湾民众对于史观的看法已经开始逐渐变化。
  台湾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的书写方式开启于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继续延续。在民进党在位时期,将“本国史”分切割成为“中国史”与“台湾史”,然后将“台湾史”作为“国史”书写,先讲“台湾史”,再讲“中国史”,将台湾放在世界与东亚,而不是放在以往为“本国史”、现在称之为“中国史”的脉络中来讲授。虽然没有说明“中国史”不是外国史,但是已隐含着两岸已为“一边一史”的异己关系。
  而且,目前的台湾历史教科书,1949年以前的“中华民国”是放在“中国史”中,1949年以后的则放在“台湾史”。历史观上的“一中一台”因而成形。
  在“去中国化”历史教育下的台湾年轻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看法已经改变,抗日战争与他们已经没有关系。2012年一项重要的民意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问到对日本在南京大屠杀30万人的感想时,台年轻的受访者(30岁以下)当中,只有33.33%表示“很生气,是我们中华民族悲惨的经验”,而有11.11%表示“日本人很坏,但这件事和台湾没什么关系”,50%表示“战争本来就是这样,不必大惊小怪”。这个民调结果一定与大陆的年轻人有天壤之别。
  李登辉、陈水扁长达近20年的“执政”,台湾人民的认同的确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认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民族不是中华民族”的比率已经高达67%左右。
  历史的发展有时让人感慨,当北京逐渐肯定蒋介石、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时,台湾却已不愿多谈抗战、国共内战等议题。近年来,台湾已经没有大规模纪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等活动。
  造成这种历史疏离的原因很多,台湾政客们的“去中国化”政治教育是一个重大的因素,民进党没有能力推动“一边一国”,但是却推动“一边一史”的政治教育。此外,“中华民国”这四个字还长期遭到民进党的否定、嘲讽。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陆在国际间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台湾难再分享“中国”的话语权。
  在这些因素下,台湾除了仍有少数人希望大陆能够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外,多数人对于抗战已经感觉事不关己。大陆或许认为给许国璋应有的烈士地位是一个肯定与善意,但是台湾民众的感觉似乎并不会激起涟漪,因为他们对抗战史已经疏离。▲(作者是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3# 峨眉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4-11-14 07:47: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台教授张亚中:吴敦义要否学马克龙 全党搞两岸政策辩论

张亚中:两岸进入冷飕飕的秋天
⊙作者:

  在APEC期间,习近平与萧万长见面了。在这场行礼如仪的习萧会上,双方重申“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相关的话语并没有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张志军与王郁琦的会面,但台北将这场见面定位在“非正式的茶叙见面”。
  不同于以往两岸高层见面总会触动新闻媒体的期待与神经,这次习萧会与张王会却是既无惊也无喜,既无风雨也无暖阳。习近平以“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相互尊重、良性互动”十六个字来期许两岸关系持久健康发展。笔者以为,这十六个字背后蕴含的深意其实是,两岸关系目前发展的信心已遭侵蚀,互信已经动摇,彼此尊重不够,互动已有非良性的趋势。
  回顾去年在印尼APEC会上的习萧会,双方还充满信心,谈到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但是经过今年3月“太阳花运动”、“服贸协议卡关”,“习马会”破局,北京开始重拾“一国两制”论述,台北方面希望大陆实行“民主宪政”,以及“让香港人民先民主起来”的言论,被大陆视为是“说三道四”后,两岸关系长期存在的政治歧异,终于浮现出水面。被之前“经热”阻挡的冷风,终于扑面而来。简单地说,经历了两岸关系的春暖花开,一个冷飕飕的秋天已经来临。
  APEC习萧会虽然再度重申“九二共识”,但是今日重提的“九二共识”已不再是两岸关系乘风破浪的马达,而是逆水行舟的伐浆。从2008年以来,双方都满足于“先经后政”,认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只经不政”。
  北京将“九二共识”视同“反对台独”,但是台北却将“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联结,再以“不统、不独”为补助词。在两岸经济利益关系的驱使下,北京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在认同问题上台湾与大陆已经越来越远,两岸经贸交流获利的却多是台湾财团。此外,大陆对台的经贸让利,却被台湾一些年轻人认为是“造成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企图扼住台湾咽喉”的工具。今年“太阳花运动”显示出两岸关系本质是多么脆弱,没有政治互信的两岸关系,只要一丝寒风就感冒;缺少认同的两岸关系,其实禁不起一点点的折腾。
  在我看来,两岸关系已经进入秋天。这个秋天不是一个固守元气的秋天,而是一个可能动伤元气的时节,如果再不小心警惕,两岸的履霜坚冰都有可能出现。
  进入两岸秋天的国民党,体质能否抵挡寒风是一个问题。今年底的“九合一选举”如果受挫,特别是台北或台中如果均败北,作为党主席的马英九,可能会被迫辞去主席职务。体质越来越虚弱的国民党会如何看待及处理两岸关系,将成为国民党未来一年的必要功课。选择加强两岸政治关系,还是继续止步不前,甚而退缩,考验着国民党的智慧和能力。
  笔者以为,两岸最核心的关键词应是“认同”,它才是两岸关系的阳光,只有两岸有了重叠认同,彼此才能有真正的互信,两岸关系也才能大步平稳前进。因此,两岸应把问题的解决放在和平发展期内,找到共识与实践。亡羊补牢或许为时不晚,现阶段如何谨慎行船,多给对方一些温暖,对于已进入秋天的两岸反而显得格外重要。▲(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4-7-21 03:03:35|只看该作者
人物生平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暨研究所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为台湾当局外交官,曾任职“外交部”、“行政院陆委会”,南华大学亚太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国防大学荣誉讲座、“外交部”外交领事人员讲习所讲座。研究领域涵盖欧洲、亚太与两岸。开启全球化之研究,并着重全球安全与发展。
  曾任职“外交部”派驻欧洲维也纳、汉堡与拉脱维亚等“代表处”,后于转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时参与大陆政策研究与制定。

主要作品
  张亚中专书著作十本,包括《小国崛起》、《两岸主权论》、《两岸统合论》、《中国大陆与两岸关系》、《欧洲统合: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互动》、《德国问题:国际法与宪法的争议》、《美国的中国政策:围堵、交往、战略伙伴》、《全球化与两岸统合》等书,均为相关学术领域之重要著作。新着《开放政治市场》(联经出版)一书,阐述其个人的新政治思想。
  在两岸关系研究方面,所着《两岸主权论》(讨论两岸的政治法律定位)、《两岸统合论》(论述两岸未来发展的走向)、《全球化与两岸统合》(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角度析论两岸关系)等三本书共同构成张亚中教授完整之“两岸关系思想体系”,为前瞻性之研究,也是对两岸政府的“国是建言”。面对全球化的来临,《全球化与两岸统合》(联经出版)一书将“两岸统合”的观点提升至“国家”战略层次,论述的内容除了寻求解决两岸争议最有效的方案,更在提供当两岸面对全球化之冲击时最有利的战略选择;它不仅有益于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更有助于两岸在全球化时代中成功的追求安全与发展。
  《开放政治市场》(联经出版)一书是政治学者张亚中向廿一世纪人类所提出之新的政治思想,期盼为台湾的人民与前途的美好未来作出发想。本书跨越了传统政治学中“国家、政府、人民”为相互依属的纵线思考限制,主张将政府从国家与人民的纵线中抽离,也就是人民有权主张“开放政治市场”,可以在不离开自己的土地基础上与外国政府订立契约,以摆脱必须依附于“自己的政府”统治的枷锁,选择一个能够带给自己利益的政府。张亚中并认为,唯有经由“开放政治市场”,人类的多重认同方有可能建立,文化与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尊重才有希望真正的实现,追求世界和平的全球治理也才有机会成真。“开放政治市场”因而是人类已经“开放社会”与“开放经济市场”后的下一个必要选择。本书并以台湾作为范例来论述,希望为台湾未来的前途提供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思维,使台湾能够摆脱掉历史地缘的宿命,创造出美好未来的无限生机。期盼经由这本书,“给台湾一个机会,许世界一个未来”。

社会参与方面
  张亚中于2004年5月参与民主行动联盟的创建,并任总召,于同年8月开始进行反军购运动,并且于9月发起反军购游行;2005年3月张亚中又以反对修宪为名,与其他学者、社运界人士与台大学生合组“张亚中等一百五十人联盟”参选2005年台湾地区任务型“国代”选举,并以1.64%的得票率当选五人,张亚中本人也当选“国大代表”;但于5月30日请辞。
  2005年十月,张亚中、黄光国等人以民主行动联盟名义邀请“中央研究院”等七位院士共同发表《两岸和平论述》,主张未来两岸和平与发展且建立在“‘整个中国、两岸平等’、‘两岸统合’、‘和平不武’、‘基础协定’”的架构下推动。
  在台湾国际地位研究方面,张亚中继《两岸主权论》、《两岸统合论》、《全球化与两岸统合》三本书后,另撰写《小国崛起》、《台湾和平岛》两书,主张台湾对外的发展战略应该于“一个中国”之外另寻出路,在“整个中国,两岸平等”、“两岸统合”的基础下,以和平非武装的方式建构未来。
  相关著作如下:
  《小国崛起》(2008年);《全球化与两岸统合》(2003年);《国际关系总论》(2003年初版、2007年二版),本书为主编;《开放政治市场:全球治理台湾》(2002年);《两岸统合论》(2000年);《中国大陆与两岸关系概论》(2000年);《德国问题:国际法与宪法的争议》(1999年);《美国的中国政策:围堵、交往、战略伙伴》(1999年);《两岸主权论》(1998年);《欧洲统合: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互动》(1998年)

人物观点
  2018年12月,两岸携手共创繁荣──台湾各界人士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投书媒体说,对大陆改革开放必须给予高度肯定。40年改革开放让7亿多人脱贫,大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13:25,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