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子澄|查看: 7040|回复: 26
[河流·湿地

世界地图要修改了?美国家地理学会宣布:正式承认南大洋为世界第五大洋

 [复制链接]
19#
 化妆品嚎 发表于: 2020-5-7 16:14:00|只看该作者

南极海冰可能是导致南冰洋部分地区出现降温效应的“罪魁祸首”

源自:cnBeta
原文标题:南极海冰可能是导致南冰洋部分地区出现降温效应的“罪魁祸首”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地球上的大部分陆地和海洋表面一直在稳步变暖,我们现在知道这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但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南极洲附近的南冰洋部分地区海面大幅降温。现在,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知道其中的原因。

  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但在工业革命期间,我们真正把事情的发展推向了高潮。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上升,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陆地和海洋的持续变暖。最近的几个月、几年和几十年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据测算,2019年全球陆地温度比20世纪的平均温度高出1.1℃(1.98°F)。与此同时,海洋平均温度也在近期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并非所有地区的海洋都在变暖。在1982年至2011年期间,南冰洋部分地区出现了相当明显的降温。这种影响在太平洋地区最为明显,该地区的表层水温每十年下降约0.1℃(0.18°F)。南冰洋其他地区,如印度洋和大西洋板块,降温效果较弱,但仍然明显。

  科学家们一直未能弄清楚这一区域为何会逆着全球变暖的趋势而行。但现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模型来对此进行解释。这项研究开始时,科学家们观察到,在同一时期的30年里,南极洲附近海域的海冰范围增加了。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海冰的范围却在继续缩小。
  几年前,科学家们弄明白了为什么南部海冰会扩张这么多,该地区较强的风把更多的海冰推离了南极大陆,在那里形成了更多的海冰。根据新的研究,这可能就是原因。研究人员使用了详细的计算机模拟海洋机制,发现当他们将海冰融化纳入其中时,能够产生更冷的海水。而其他因素,如更强的海洋环流模式或更多的淡水从南极冰川流出等,并不能解释这些观测结果。

  海冰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原因是,当它融化时,会将淡水释放到海洋中。这就降低了海水的盐度,而这往往会漂浮在密度较高的盐度较高的海水之上。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一样,这些水层不能像正常情况下那样混合在一起,导致较热的海水被困在更深的地方,而海面却变得更冷。
  “南冰洋三十年来的降温真的很不寻常,要知道,地球上所有其他地区,尤其是陆地表面,都会变暖,”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Nicolas Gruber说。“我们假设,强风将南冰洋的海冰推向北面,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副作用。气候变化显然是人为的,不能因为海洋的某个区域出现了降温的迹象,就对气候变化提出质疑。”

  “我们观察到,自2015年以来出现了趋势性的反转。南极周围的海冰现在开始快速消退。”Gruber说。“而这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总体趋势非常吻合。”
  该研究发表在《AGU Advances》杂志上。
18#
 陈卧甫 发表于: 2019-12-25 06:43:20|只看该作者

“双龙科考”即将在南大洋展开

源自:大洋网-广州日报
原文标题:“双龙科考”即将在南大洋展开

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的“雪龙2”号(右)与“雪龙”号(无人机拍摄)。 ●
  据新华社“雪龙2”号12月24日电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4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进行综合科考,同一天“雪龙”号前往阿蒙森海开展综合科考,这意味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即将在南大洋展开“双龙科考”。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是中国首次实行“双龙探极”。“雪龙2”号完成中山站作业任务后,于12月3日载着部分科考队员前往宇航员海进行综合科考。“雪龙”号完成中山站卸货等任务后,于12月9日离开中山站,回到霍巴特港进行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24日离港前往阿蒙森海等海域科考,同时将参与恩科斯堡岛新站建设的考察队员送往目的地。
  “此次在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等海域开展的海洋环境调查,将围绕南极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等展开,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升我国南极环境观测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南极的认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夏立民说。
  据了解,除了“雪龙2”号和“雪龙”号这“2船”之外,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重点还包括“4站”,即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正在建设中的恩科斯堡岛新站。
17#
 兰草卡吉 发表于: 2019-12-24 05:12:04|只看该作者

南大洋水体环境调查再启用新设备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2月23日,科考队员回收海洋走航剖面仪。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23日首次使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装备的海洋走航剖面仪,在南大洋宇航员海的东经50度断面开展水体环境调查。
  这是科考队员继此前在冰区通过“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月池系统进行CTD(海水温盐深剖面仪)采水作业之后,使用又一新设备开展南大洋水体环境调查。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16#
 鹤发童颜 发表于: 2018-10-23 10:37:00|只看该作者

南大洋现深海怪物?澳科研人员拍摄到“无头鸡怪”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南大洋现深海怪物?外媒:澳科研人员拍摄到“无头鸡怪”

  导语:澳大利亚南极司项目负责人德克·韦尔斯福德说:“我们需要一种可以从船舷扔出,并且能在极端的压力下长时间地可靠工作的设备。我们从摄像机中得到的一些画面令人叹为观止,包括在这个地区从未见过的物种。”
  参考消息网10月23日
  外媒称,利用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开发的水下摄像技术,研究人员首次在东南极洲外海的南大洋海域拍摄到了一种深海浮游海参──梦海鼠,也称无头鸡怪。
  据商业内幕网站10月21日报道,此前,梦海鼠仅在墨西哥湾被拍到过,此次澳大利亚南极司为商业长线捕鱼研发的水下摄像系统在海面以下3公里的水域拍摄到了这种生物。
  澳大利亚南极司项目负责人德克·韦尔斯福德说:“保护摄像头和电子设备的外壳被设计成与南大洋的牙鱼延绳钓相连,因此它需要极其坚固。”
  他说:“我们需要一种可以从船舷扔出,并且能在极端的压力下长时间地可靠工作的设备。我们从摄像机中得到的一些画面令人叹为观止,包括在这个地区从未见过的物种。”
  韦尔斯福德说:“最重要的是,这些摄像机提供了有关能够承受这种捕捞活动的海底区域和应该避开的敏感区域的重要信息。”
  从摄像机收集的数据10月21日在霍巴特开始举行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加以介绍。
  澳大利亚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吉利安·斯洛克姆说,澳大利亚将继续在南大洋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和科学渔业管理等。
  她说:“澳大利亚将再次寻求对建立新的东南极洲海洋保护区的支持。我们还将支持今年提议的另外两个海洋保护区的建立,这将有助于南极海生委在南大洋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海洋保护区系统。”
  报道称,这些建议是澳大利亚将在为期10天的会议期间提出的若干措施的一部分,此外,还包括改进南极海生委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方式的建议等。
  斯洛克姆说:“南大洋拥有极为丰富和多样的海洋生物,包括商业上受追捧的物种,必须为子孙后代精心管理其捕捞活动。”(编译/林朝晖)
15#
 楼主|子澄 发表于: 2004-9-20 22:14:10|只看该作者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年轻的海洋:在世界主要海洋中,南冰洋是最年轻的。它形成于大约3000万年前南极洲从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分离时,同时也形成了德雷克海峡。(吉尼斯世界纪录)
14#
 楼主|子澄 发表于: 2004-9-17 14:32:16|只看该作者

其它资料

  南冰洋冰盖年度变化情况
  南冰洋的海水温度在-2℃至10℃之间,洋流围绕南极洲从西向东流,由于极地冰盖和海水之间的温差造成洋流的动力很大,在南纬40度到洋流边界,是地球上最强烈的风带。在冬季,太平洋方向南纬65°以南,大西洋方向南纬55°以南的海洋都被冰封,水面以下的温度都会达到0℃以下,但在南美洲沿岸有的地方,由于来自陆地的暖风,可以保持海岸不封冻。
  南冰洋的海洋深度在4,000~5,000米,南极洲大陆架很窄,最宽只有258公里,而且深,有400到800米深(全球海洋大陆架平均深度为133米),南极冰盖在3月份有260万平方公里,在9月份则达到1,880万平方公里,大约增加了7倍多,南极洋流有2.1万公里长,是世界上最长的洋流,流量为1.3万立方米/秒,等于全世界所有河流流量总和的100倍。
  最低点南桑威奇海沟-8,400m,在南桑威奇群岛东侧。
  最高点0m,海平面。
13#
 楼主|子澄 发表于: 2004-9-17 14:31:10|只看该作者

附属海和海峡

  威德尔海和罗斯海是南大洋主要的附属海,南大洋主要的海峡是德雷克海峡。

威德尔海
  威德尔海(Weddell Sea)为一深海,以1823年最先到此的英国航海家名字命名。是南大洋最大的附属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面积约349万平方公里,南连菲尔希内尔冰架,北以南桑威奇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为界,西靠南极半岛,东南倚科茨地,东北开阔直通大西洋。海盆深4,500~4,700米,南极半岛东侧陆架宽150公里,科茨地陆架较窄。年平均气温-3°C,海面布满浮冰,受东南风影响使海冰多堆积于南极半岛东岸。全年以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6.9米/秒。南部海流属东风漂流,北部属西风漂流。冷而重的陆架水下沉为南极底层水,是世界大洋深层水的主要源地。潮汐为半日潮和全日潮,潮差0.6~3.2米,最大潮差在南极半岛沿岸。威德尔海海水富含营养盐,是浮游生物最密集的海区之一。南桑威奇群岛南侧浮游植物丰富,叶绿素a可达4.30毫克/米3,初级生产力达10毫克·碳/米3·小时,由此往东往南渐降。

罗斯海
  罗斯海(Ross Sea)位于南极圈内,为一浅海,以1841年到此探险的英国人名字命名。南连罗斯冰架,东靠维多利亚地,北与太平洋相通,海面略呈三角形,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77米,大部分是深度不及500米的陆架。沿岸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小段,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就是座活火山。表层水温=2°C~0°C,水平和垂直变化很小。盐度为33.50~34.70。盛行东风使海水以50厘米/秒~150厘米/秒速度自东向西流动,受阻于西岸后转向北流。冬季海面满布浮冰,随流漂动,向北可达南纬63°。潮汐为全日潮,潮差很小,约1米。有4种基本水团:①夏季出现的南极表层水;②来自北方的绕极水;③低温、高盐、高密的陆架水;④温度低于-2°C、平均盐度为34.45~34.70的冰架水。罗斯海是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源地之一,而南极底层水在大洋深层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德雷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以1578年首先到此的英国人名字命名,位于南美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300公里,宽900~950公里,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4,750米。海峡两侧气压差12毫巴,促使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暖的气流南北交换。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C,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为3.0~5.5°C,无浮冰。表层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递增。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盐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区之一。
12#
 楼主|子澄 发表于: 2004-9-17 14:07:20|只看该作者

资源

一:生物资源
  生物种类少,耐严寒,脊椎动物个体大,发育慢。海洋食物链简短,即硅藻→磷虾→鲸类或其他肉食性动物。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外界扰动损害。生物资源丰富,特别是磷虾和鲸。这里浮游植物的主体是硅藻,现已发现近百种,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平均初级生产力约6倍于其他海洋的总量。磷虾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藏量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其蕴藏量一般估计为1.5~10亿吨,最高估计数为50亿吨,年捕获量可达1~1.5亿吨。分布随区域和季节而异,南极水域比亚南极水域多。夏季,沿岸水域多于开阔水域;冬季,生活在较大深度处。以磷虾为主要食料的须鲸是另一种重要的资源,出没于南大洋的须鲸有蓝鲸、长须鲸、黑板须鲸、巨臂须鲸、缟臂须鲸和南方露脊鲸等。一个世纪前,南大洋须鲸总数约为100万头,1904年出现商业性过度捕捞后,到20世纪30年代总数下降为34万头左右。此外,海豹、企鹅、鱼类、海鸟、龙虾、巨蟹和海草等资源也引人注意。

二:自然资源
  在大陆边缘可能含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1969年前后,南极大陆近海的石油资源受到重视。1972年,“格格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罗斯海底钻探,发现在地质年代较新的地层里,有气体碳氢化合物存在。但即使石油资源丰富,开采和运输都有巨大困难。)
  锰结核;在南极辐合线以南,发现几处较大的锰结核产地。
  可能有漂砂沉积;
  沙及碎石;
  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11#
 楼主|子澄 发表于: 2004-9-17 14:06:25|只看该作者

海冰

  冰有两类:由海水冻结而成的海冰和由冰架前缘崩解入海而成的冰山。洋区南部海冰冰场广阔,大约有400万平方公里属永久封冻区,另有随季节生消的冰盖洋面约1700万平方公里。冬季期间,最大冰盖面几乎占南纬40°以南海洋面积约30%。南极大陆周围,海冰平均厚度为2米,在东风影响下向西漂移,方向偏于风向左侧约30°,大量积聚在岬角、冰舌和南极半岛东侧。夏季期间,冰盖面渐次缩小。
  卫星照片揭示,海冰间有许多巨大的无冰区,称为“冰间湖”,对研究辐射和热平衡课题至关重要。南大洋的冰山主要来源于罗斯海和威德尔海的冰架,颜色较白,密度较小,体积巨大,顶部扁平。常见的冰山长达8公里左右,但高度很少有超过35米的。曾经记录到的南大洋特大冰山约长150公里,宽40公里,露出水面高度约30米,吃水深度为露出水面高度的5~7倍。由于吃水深度大,冰山移动主要受海流影响。大多数冰山为流冰群阻塞在极锋带以南,少量随海流北移,抵达温度为0°C的表层水附近时开始缓慢融化。一般冰山寿命约4年,极大冰山可持续相当长时间。冰山北移可远至大西洋的南纬35°,印度洋和太平洋分别为南纬45°和50°。漂移的冰山威胁航行,融化的冰山给南大洋水团带来淡水,但消耗海水热量。
10#
 楼主|子澄 发表于: 2004-9-17 14:05:29|只看该作者

潮汐

  潮波自东向西围绕南极大陆传播。以日潮型为主,间有混合潮。潮差不大,除南极半岛尖端处可达5.0米外,通常不及3.0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8:35,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