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谭成钢|查看: 15545|回复: 43
[人物·人事

秦良玉: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

 [复制链接]
11#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2:57:10|只看该作者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续3)

  史书所载节录1、(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兵部左侍郎杨应聘覆:“辽东经略熊廷弼题为酌调士兵以资征战,奉旨:‘该部速议具奏,钦遵到部,为照本部前议,调兵士兵四万以资征剿,业奉谕旨檄行彼中选发矣。’经臣虑,其调多则参杂不精,人众则安置不便,又虑安奢,水蔺互为仇雠,同征非宜,于是有精锐二万之议。……调湖广、永顺宣慰司兵八千,都指挥使彭元锦亲统;调保靖慰司兵五千,宣慰彭象干亲统;调酉阳宣抚司兵四千,宣慰冉跃龙亲领;石柱宣抚司兵四千,应袭马祥麟同秦邦屏亲领,以遵义参将童揆仲统之。……”(《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588·页3。)2、十一月戊子,兵部左侍郎杨应聘请调湖广宣慰司兵八千人,都指挥使彭元锦领之;保有靖宣慰司兵五千人,宣慰彭象干领之;酉阳宣抚司兵四千人,宣抚冉跃龙领之;石柱宣抚司兵四千人,应袭马祥麟同秦邦屏领之,遵义参将童仲揆统焉。仍以四川副总兵陈策加援辽总兵官统各军。(《国榷》卷83、页5143)3、(万历四十八年五月)辛亥,加四川石柱援辽女官秦氏下三品服。子指挥佥事马祥麟加指挥使(时赴三千人,续调三千五百余人)。4、四十有八年秋八月,石柱宣抚秦良玉援辽,与子祥麟守榆关,力战罔懈,严正封二品夫人,祥麟指挥。兄邦屏戮死浑河,赠都督佥事。(《蜀龟鉴》卷首,页7)5、先三日,袁应泰檄各将犄角应援,总兵姜弼、朱万良军浑河外,俱不战,独四川石柱土官秦邦屏、参将张神武、游击周世禄等力战,兵半济河,败其白标、黄标,最后紫标益众,四面而围之,川兵饥疲,八千人无一免者,总兵张名世、戚金在河南亦战殁。是役也,敌兵亦为夺气,川兵名始重。(《国榷》卷84。页188)6、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明史》卷270,页6944)7、三月,川浙总兵了陈策等率师援沈阳,及奴贼战于浑河,死之。时,策等提兵至浑河桥南,闻沈阳失守,下令还师。裨将周敦吉等固请追战,石柱土司副总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与诸将营桥北,浙兵三千与陈策等营桥南。邦屏等营未就,奴四面攻之,将卒殊死战,杀奴二三千人,贼却而后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诸军饥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皆战死。……(《明实录·熹宗天启实录》卷8,页7118)。8、天启元年,师渡浑河,邦屏力战死,民屏负伤突围出。沈、辽连陷,海、盖、金、复望风奔窜,良玉闻变,与祥麟兼程赴援,守护榆关。祥麟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前进,大兵引退。良玉陈邦屏死状,兵部尚书张鹤鸣亦奏称“浑河血战,石柱土司功为最。秦邦屏战殁,宣抚女官秦良玉亲督精兵,兼抚残卒,往率榆关,壮气弥励,请加赏叙。再征兵赴援”等语。诏加良玉二品章服,即予夫人诰命,赐额曰:“忠义可嘉。”子祥麟授都指挥使,赠邦屏都督佥书。命回川练兵赴援,良玉率众还蜀。(《石柱厅志·承袭志》),页20。9、公子祥麟,字瑞征,千乘公子。在襁褓时,壮貌岐嶷。及长,雄躯伟干,勇力绝伦,胸罗经史,能诗文善书,随太保南征北剿,尝以单骑冲阵,俘获渠魁。浑河血战,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逐贼,斩获如故,大兵惊退。事闻,授指挥使,军中呼为“赵子龙”、“小马超”。援辽时,前军已发,公披挂装束,援笔大书于“建勋堂”之门,有“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之句,字高丈余,闻当时悬手直书,后人引梯仰视,目为之眩。改设后,笔迹犹存。后为旗人同知德明寓此,始行刷去。应袭宣慰司职,未任事而卒。(《马氏家谱·十二世祥麟公传》)10、天启元年春正月,师渡浑河,邦屏战死,民屏负伤突围出。沈阳破,残兵枝节入关。良玉闻变。与祥麟兼程进御。扼榆关,祥麟目中流矢,犹策马前进。是役诸城皆陷,关独完。(《蜀龟鉴》卷7,页7。)11、秦良玉驻兵处在(北京)骡马市大街中间路北,中有四川会馆,原名石芝庵,后人改庵为会馆,内祀秦良玉之神位.龛前有联曰:“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消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桑梓客。起英雄于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馆门之外有横匾,“蜀女界伟大秦少保驻兵之处,川兵在此学习纺纱织布,施行兵工政策,后人因志其事,故名棉花胡同。”
  附:秦良玉史略。秦良玉,明末忠州人,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之妻也,善骑射,饶胆智,兼通诗翰,好为男子装,仪态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马千乘死,良玉代领其军,时号白杆军,朝命赐绢服,裙衩易冠带,侍女皆作男装。后因援辽勤王有功,封一品夫人,晋爵为忠贞侯。崇桢召见平台,赐帛羊酒,赋诗旌其功。诗曰:“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命良玉归,专剿川贼,连败罗汝才等。后良玉寿终石柱。今四川会馆有秦良玉东征图,不知何时售与外人,芙蓉淹没良可惜也。《燕都胜迹·北平南城》)页101、10212、四城既复,闻蜀有百丈关之警,命还镇。良玉留子祥麟同妇张氏,代驻近畿防守。……..良玉回镇,奉令专防川东。(《石柱厅志·承袭志··》)页23。
12#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01:2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古书上记载的秦良玉画像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  fzyuWctx.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03:10|只看该作者

戏曲舞台上的秦良玉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  cWQy3UO9.jpg  保存到相册
14#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04:33|只看该作者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  lnBkLh4o.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16:02|只看该作者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续)

  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作者:楚南抗清民族英雄秦良玉,字贞素,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生于四川忠州(现重庆市忠县)鸣玉溪。父亲秦葵是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岁贡生,“丁乱世,喜谈兵”,从小培养孩子们学习文韬武略,勉励他们长大后:执干戈,以卫社稷”。良玉有兄弟三人,父亲尤其钟爱她,认为虽是女孩子,也应习兵自卫,以免在兵火战乱中“徒为寇鱼肉”。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课章句,学经史外,还得以和兄弟一起随父习武。她不但学得一身骑射击刺的过人武艺,而且熟读兵史,精于谋略,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父亲感慨地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并不因为自己是女儿家而感到自卑,她少怀大志,经常用历史上爱国名将、民族英雄的业绩激励自己,她豪迈地表示:“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秦良玉及笄之后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夫妻。千乘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之后,英俊严毅,“整莅军伍,莫不股栗”。他十分爱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宾,就边治军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也商议。石柱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儿当求树勋万里,奚用坐守为?”
  她立足于为国报效的远大眼光,协助丈夫精心简练士卒。这支石柱士兵使用白木削成“矛端有钩,矛末有环”的一种独特长矛,机动灵活,骁勇善战。史称秦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惮”。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割据地方,鱼肉乡里,朝庭调他东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师,反而乘机煽动叛乱。次年二月朝庭集结重兵,兵分八路围剿叛军,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随,在平叛战争中,秦良玉初露锋芒,“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陷,冤死云阳狱中,朝庭因秦良玉屡立战功,遂令袭职,代领石柱宣抚使。从此秦良玉卸裙钗、易冠带。侍女卫队皆戎装雄服,南征北讨,声威远震。秦良玉得掌兵柄之日,正值女真族崛起于东北,对明廷构成严重威胁之际。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惨败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举朝震惊,辽东官兵“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装死苟活,不肯出战”。朝庭急调永顺、保靖、石柱、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秦良玉奉调兵派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数千奔赴前线。天启元年(1621年)白杆兵和酉阳土司配合明军,渡浑河与清兵血战。是役虽因寡不敌众,邦屏阵亡,未能取胜,但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杀敌数千,重创清兵,被除数誉为“辽左用兵来第一血战”。浑河血战之后秦良玉立即遣使入都,赶制一千五百件冬衣抚恤士卒,整顿余部。自己则新率三千精兵直赴榆关(山海关)。榆关是清兵占据辽阳进窥中原必经的咽喉要道。秦良玉坐镇榆关,一方面救济关内外饥民,安定民心;同时加强武备,戮力守卫,有效地遏制了清兵南侵的气焰。在秦良玉的主持下,榆关防务固若金汤,成为清兵无法逾越的屏障。不久秦良玉奉令回川扩兵援辽,抵抵石柱仅一日,适逢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诏率兵二万援辽为名,进入重庆,久驻不发,自称大梁王,转而乘虚进逼围困成都,严重破坏了抗清的形势。秦良玉乃挥师西上救援。奢崇明慑于白杆兵的威名,派人赠金帛结援,秦良玉立斩来使,把金帛赠赏三军。派民屏、侄儿翼明、拱明率四千兵马倍道兼行,自带六千精兵长驱西进,使成都顺利解围,并一举收复重庆。随后又率师入黔,最后平定川黔一带分裂叛乱势力。崇桢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东攻占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险峻。崇桢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两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先后赶来的十余万官军,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互相观望,畏缩不前。独秦良玉所部率先奋勇出击,在友军配合下,奋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为此,崇桢皇帝特在平台召见,赐一品服、彩币羊酒,并亲自赋诗四首褒奖。其二云:“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在清军兵临城下,众多须眉大将贪生怕死,推诿观望之际,能够力挽狂澜的偏偏是一名万里勤王的女将,难怪崇桢皇帝感概万端,视秦良玉为救驾功臣,表示要“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了。崇桢六年(1633年)之后,她从京师调回四川,先后与罗汝才、张献忠等农民军作战。崇桢十六年(1643年)冬升任四川总兵官。崇桢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边破官军,秦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略尽”。崇桢十七年(1644年)春,秦率部驰援夔,又“众寡不敌,溃”,以至“全蜀尽陷”。1644年清兵入关,形势骤变,满族贵族取代明王朝,迅速西进南下,凭借暴力推行一系例野蛮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情况下,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息兵相处,转而出现联明抗清的局面。秦良玉也和农民军停止干戈,重新投入抗清的行列。1646年8月,南明隆武政权赐秦良玉“太子太保”爵,封“忠贞候”,调石柱兵抗清,秦良玉以七十多岁高龄毅然接受“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奉诏挂帅出征。但因郑芝龙叛变,隆武政权旋即败亡,而未能成行。秦良玉晚年虽未与清兵直接交锋,但始终坚持抗清立场,并在石柱地区实行屯垦,保境安民。当时四川地区战祸连连,赤地千里,凄凉残败。附近州县避难归附的百姓十数万家。至1648年秦良玉去世时,在城东南五十里万寿山仍屯有大批粮草。秦良玉戎马传奇的一生,可歌可泣!她不计安危、舍家破财、爱国爱民的情操,忠贞卫国,至死不渝的高风亮节,博的广大人民的崇敬爱戴。史载秦良玉率部进京后,“驭军严,秋毫无犯”,“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川人曾在秦良玉驻兵遗址筑四川会馆。祠堂内供奉春良玉戎装画像,龛前对联云:“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梓客;起英魂天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秦良玉不但“骁胆智,善骑射”,长于带兵打仗,而且“兼通词翰,仪度娴雅”。征战之暇还组织女兵纺纱织布,后人凭吊四川营址时曾留下“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的诗句。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门外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一类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怀念。原载《古今著名妇女人物》上册
16#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19:04|只看该作者

关于秦良玉问题

⊙作者:郭沫若

  秦良玉的北上请缨抗击清兵,共有两次。一次在天启元年(1621年),另一次在崇桢三年(1630年)。──这和崇桢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使明思宗成为“吊颈鬼”,还相隔十三四年。因此,要说秦良玉的北上是为打李自成,那是和史实不符的。秦良玉从来不曾和李自成打过仗。一位女性,出于爱国热情,能够万里请缨,抗击侵略,这行动是可以令人感动的。无怪乎明思宗也就不惜“平台赐诗”,加以奖励了。诗凡四首,不妨把它们抄录在下边: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二、“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第缨。世上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三、“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凯歌马上清呤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四、“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请长缨”,“扫胡虏”,尤其第三首的前两句──那是隐括着岳武穆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这些都明明表示着去抵御外侮,而非内部的“戡乱”。第二首比较好。虽寥寥二十八字,但把明末文恬武嬉的瘫痪状态说得相当剔透。所谓“奇男子”,在我看来,是反语。那不是激昂得出“奇”,而是腐朽得出“奇”。当然,这所指的是那些统治阶级,下在为官为宦,或者可以为官为宦的人。请看吧,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有“献上皇帝一枚”的刘良佐,有率领“大员一百五十六、马步兵三十二万八千三百”而开城投降的大学士王锋和礼部尚书钱谦益,……..这些不都是“奇”之又“奇”的“男子”吗?和这些“奇男子”比较起来,要称秦良玉为“巾帼英雄”,似乎也还不算怎么过分。“巾帼英雄”这个词,在一般的习惯上,和单称“英雄”,含义是有些区别的。它在一般只意味着女性中的比较杰出者。秦良玉这位有职守的女性,从她积极方面的表现看来,她在当时的女性中应该算得比较杰出,就在当时男性中也应该算得比较杰出吧?……..她在隆武二年(1646年)还接受过南明思文帝(即位于福州的唐王朱聿键)的封职。有铜印,文有“太子太保总镇关防”,背刻“隆武二年八月×日礼部造”字样,抗日战争时期就存于石柱,我曾经见过。这可证明她始终没有投降清朝。……郭沫若所作《咏秦良玉四首》一、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名意气骄。二、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三、平生报国屡争先,隆武新颁瞬二年。八月关防来蜀日,南朝天子又宾天。四、萑苻满目咎安归?涨地胡尘接紫薇。无复当年风虎意,空余白杆映斜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20:43|只看该作者

秦良玉作战头盔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  BjMx1vZ9.jpg  保存到相册
18#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21:42|只看该作者

秦良玉用过的朝笏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  ocZMiGCs.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23:26|只看该作者

秦良玉墓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  4klZH9PJ.jpg  保存到相册
20#
 楼主|谭成钢 发表于: 2005-2-11 23:24:31|只看该作者

秦良玉陵园大门

巴蜀历史上一位真正的花木兰  NPwmzMB6.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23:07, Processed in 2.324404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