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泡泡老忍者|查看: 5991|回复: 20
[名人

“脑瘫诗人”余秀华离婚 曾称跟丈夫没有交流

 [复制链接]
11#
 红叶 发表于: 2015-1-30 09:32:00|只看该作者

余秀华:成名诗是标题党 更好的诗在以后

  法制晚报讯(记者:钱业)已有两家出版社表示将出版《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者余秀华的诗集。
  1月15日,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被朋友圈刷屏无数,“脑瘫诗人”余秀华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
  在出名10余天后,湖南文艺出版社表示,将发行余秀华的诗集《摇摇晃晃的生活》,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表示也将发行《月亮照在左手上》,两本诗集都将在2月初发行。
  在过去两天,余秀华的手机长时间关着,昨天晚上,《法制晚报》记者终于拨通她的电话,电话那头余秀华的口齿有些不清晰,声音含混不容易听清,但她的应答迅速,思维敏捷。
  在被问及成名是否影响她现在写诗的心态时,余秀华反问记者,你觉得我的诗有变化吗?

对话余秀华成名诗是标题党更好的诗在以后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两家出版社都要出你的诗集,《摇摇晃晃的生活》和《月亮照在左手上》,为什么会取这样两个名字?
  余秀华:《摇摇晃晃的生活》这个名字不需要解释了吧,你看到我的生活就应该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月亮照在左手上》,你不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吗?
  法晚:你之前说让你走红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不是你最好的诗,为什么?
  余秀华:这是“标题党”啊!很多人也都是当作标题党来看的。
  法晚:你最满意的诗是哪些?
  余秀华:最好的诗我以后会写出来的。
  法晚:你出名之后,喜欢你的人很多,但关于你的诗的争议也不少,你会关注这些评论吗?
  余秀华:评论太多了,来不及看,这种争议都可以理解。
  法晚:过几天会来北京参加新书发布会,有做什么准备吗?
  余秀华:只是出版社跟我说了要来,具体的时间还没定呢,我也没有做什么准备。

白天很久没干活晚上抽时间写作
  法晚:出名之后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吗?
  余秀华:我觉得我的生活总体是在变好的。
  法晚:有保险公司也来看你,有什么机构或者公司给你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吗?
  余秀华:保险公司具体还没有跟我谈,至于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过来我也不知道。
  法晚:在之前你白天会干活,养兔子,现在白天还会干活吗?
  余秀华:我白天已经很久没有干活了,白天主要用来招待记者。
  法晚:听说一来记者就死兔子,有这回事吗?
  余秀华:最开始几天是死了几只兔子。
  法晚:对于走红这件事,你思考过吗,你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余秀华:每天的变化容不得我多想,我顺其自然吧。
  法晚:出名对于创作有影响吗?
  余秀华:最近是没时间写诗了。
  法晚:但我看你博客在20号还发了首新诗《你说抱着我,如抱着一朵白云》,这是在什么时间写的?
  余秀华:我用晚上的一点时间写的,晚上我还是会抽点时间看看东西,写写东西。
  法晚:你觉得出名之后你创作的心态有变化吗?
  余秀华:你看我的诗你觉得有变化吗?
  法晚:现在你可以得到改善自己的机会,你对于今后的生活状态有过什么样的设想吗?比如说还养兔子吗?写作又会在你的生活中占多大的比重?
  余秀华:我在想,但我还没有得到答案,如果我设想好了我想要的生活,我会告诉你的。

☆ 相关资讯
出版社:想给她帮助

  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新文是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生活》的责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12月初就和余秀华签订了出版诗集的协议。
  陈新文说:“当时余秀华还没有红,我们想出这本书也不是出于市场的角度,我们只是觉得她的诗是质朴而动人的。而从现实角度,我们也希望给她一点帮助,她们家确实挺困难的。”
  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生活》起印量为一万册,出版社给余秀华的版税是10%。余秀华给湖南文艺出版社250首诗,《摇摇晃晃的生活》中将收录100首左右。“其实我们还看中她最近的一些作品,不过没有得到那几首诗的版权。”陈新文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月亮照在左手上》将收录100首余秀华的诗,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等。文/记者钱业
10#
 红叶 发表于: 2015-1-30 09:3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余秀华当选钟祥市作协副主席 希望有自食其力工作

  近期在网上爆红的湖北农妇、诗人余秀华,已当选为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新一届副主席。1月29日,钟祥市政府官网报道显示,1月28日,该市作家协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总结部署工作,审议并通过《钟祥市作家协会章程》,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及领导机构。其中余秀华当选为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新一届副主席。

  余秀华:

  将进京参加签售活动

  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后立即致电余秀华,她确认该消息属实。谈到当选市作协副主席的心情,余秀华说,“没有什么异样,我还是感觉自己很平凡啊。也没啥多说的啊。”当了市作协副主席,会有较多的机会与其他作家同行交流,余秀华说,“我也愿意跟大家交流的。”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余秀华透露,自己第二天要去北京,“是出版方安排的一次诗集签售活动。具体还会不会有朗诵活动,我还不知道。”余秀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透露,她希望可以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提及此,余秀华说,“是啊,我是很想啊。但是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机会。”

  作家方方:

  目前一直在关注余秀华

  昨晚,华西都市报记者也采访到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方方,她表示,自己对余秀华当选为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新一届副主席一事,了解不多,但是她一直关注余秀华。由其担任主编的文学杂志《长江文艺》还发了余秀华的一组诗,“我之所以没有在网络上评价她走红的事情,是因为她已经那么红了,不用每个人去表态支持。我觉得,对她最大的尊重,还是去阅读、了解、评价她的作品。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她写的诗,有好的有差的,但这很正常。很多诗人都是这样,不是每首诗都好。她那些好的诗,还是挺好的。”

  谈到最近在网上,一些诗人同行对余秀华的不同评论,在网上引发的巨大争议,方方说,“网上热闹一下嘛,没关系的。写得好,就有人喜欢。写得不好,就没人喜欢。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作为同行,方方说,“我希望她在创作上能进步。她有很好的语言感觉。”

  谈到余秀华希望找一份工作等现实状况,方方说,“这个我真不好评价,因为我对她这些情况很不了解,我本人也不认识她,目前主要是欣赏和关注她的诗歌作品。”

源自:华西都市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1-30 08:27:00|只看该作者

余秀华回应当选湖北钟祥作协副主席

源自:南方都市报
  此前并非作协会员,该市作协主席认为这不是问题,一切都是以作品说话
  近期持续火爆的女诗人余秀华当选湖北钟祥市作协副主席。昨日,余秀华和钟祥作协主席蔡章田均向南都记者确认了此消息。蔡章田称,余秀华现在“火遍了大半个中国”,当选作协副主席是对她的肯定,也正式确立了她在当地文坛的地位。
  记者刘洋 近期持续火爆的女诗人余秀华当选湖北钟祥市作协副主席。昨日,余秀华和钟祥作协主席蔡章田均向南都记者确认了此消息。蔡章田称,余秀华现在“火遍了大半个中国”,当选作协副主席是对她的肯定,也正式确立了她在当地文坛的地位。
  钟祥市政府官网的报道显示,1月28日,该市作家协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总结部署工作,审议并通过《钟祥市作家协会章程》,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及领导机构。会上,蔡章田当选钟祥市作协主席,余秀华则成为该市作协副主席之一。
  昨日,蔡章田向南都记者介绍,钟祥市作协现有会员400多名,协会网络覆盖全市23个乡镇场库。此次换届,共选举产生了14名副主席。除余秀华外,还有刘正权、陈军等当地知名作家成为副主席。
  蔡章田称,余秀华的当选与其近期的持续火爆不无关系。“她现在火遍了大半个中国,作品得到普遍认可,当选副主席也是对其成就的肯定,也正式确立了她在当地文坛的地位。”
  据悉,余秀华此前并非钟祥市作协的会员,此次当选也在网络引发了一些争议。对此,蔡章田认为这不是问题,一切都是以作品说话,以前余秀华的作品已在钟祥文坛广为流传,也跟当地文友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对于当选钟祥作协副主席一事,余秀华称1月28日并未与会,会后被通知当选。“他们选我当,我就当呗,无所谓,我还是写自己的诗,过自己的生活。”
  余秀华爆红后,她的作品也遭到出版社疯抢,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几乎同时宣布将在2月初推出余秀华的诗集,分别定名为《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近日,余秀华也将前往北京,配合出版社为其诗集宣传。
8#
 楼主|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29 19:47:00|只看该作者

脑瘫诗人余秀华当选湖北钟祥作协副主席

源自:南方都市报

  余秀华。
  记者刘洋 在网上爆红的诗人余秀华,今日告诉南都记者,其已当选为钟祥市作家协会新一届副主席。对此消息,同时当选的钟祥市作协主席蔡章田予以确认,并称此举系确立余秀华在当地文坛地位。
  钟祥市政府官网报道显示,1月28日,该市作家协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总结部署工作,审议并通过《钟祥市作家协会章程》,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及领导机构。
  据报道,会议强调,每位作家都应珍惜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学精品,为建设文化强市,实现“领跑荆门”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上“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诗人之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23 10:27:00|只看该作者

魏英杰: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靠谱吗?

源自:新京报
  议论风生
  当地若想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名片,应充分尊重余秀华本人意愿,凡事就怕做过了头,如果纯粹把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那样是在消费余秀华,并且可能对她造成新的伤害。
  突如其来的成名,让湖北农民女诗人余秀华陷入从未遭遇过的一场喧哗。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这些天来各路人马纷纷上门拜访,媒体来了,出版商来了……当地有关部门也来了,并“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
  这种情形让人既感欣慰又担忧。让人欣慰的是,成名对余秀华来讲终归是件好事,可看作是对她多年来在逆境中坚持写作的一种嘉奖。这既可以给她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带来现实的一些好处。特别是对每月仍在领取60元低保救助金的她,成名可以给她带来必要和实在的物质帮助。让人担忧的地方在于,热议之下,不乏一些不友好乃至于羞辱性的声音。虽然这可说是一个人成名的代价,毕竟余秀华从未经历过这种人生体验,这种过度消费很可能给她带来不小的困扰和伤害。
  一个诗人,成名之后引来媒体和出版商竞相拜访,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当地有关部门“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的举动,多多少少有将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消费”余秀华的嫌疑。且不论当地有关部门此举的动机如何,单就此举的可行性来讲就大打折扣。文学艺术类名人或者名作,一般来讲都极具个体特质,很少有什么地域属性。不能用一地“特产经济”的思维来支持文学创作。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有违文学规律。
  当然,当地有关部门上门慰问余秀华,这原本不是坏事。就算这是马后炮也好,搭便车也罢,总算是一种迟来的问候。当地若想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名片,也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余秀华本人意愿。凡事就怕做过了头,如果纯粹把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而不考虑诗人的切身感受,那样也是在消费余秀华,并且可能对她造成新的伤害。
  处于当下社会,信息传播高度碎片化,新闻热点一波接着一波。余秀华忽而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也可能转瞬就被抛下新闻舞台,这可能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对她的善意和尊重,要从多关注她的作品,不过度消费她开始。
⊙魏英杰(媒体人)
原文标题: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靠谱吗?)
6# 青城山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21 08:07:01|只看该作者

师力斌:诗歌在新媒体时代重生

  师力斌
  “脑瘫诗人”的说法可能误导了人们。余秀华脑瘫而不脑残。她的诗歌智商绝对在水平线之上。
  余秀华瞬间走红,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奇迹的又一个注脚,她是诗歌精神救赎奇迹的展示。余秀华的诗歌是从老牌纸媒《诗刊》发出的。随后,微信广泛便捷的传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而她个人的博客,是“自己的园地”。如果没有这块自留地,她的诗歌梦想很可能夭折。因此,网络诗歌,特别是博客诗歌,这种零门槛、零审查、零投入,与观众读者零距离的多零阵地,成为当下中国千千万万余秀华们的人生舞台和精神博物馆。
  余秀华刷新了大众对诗人形象的想象,成为后革命时代草根文化崛起的新例证。撬动众人心弦的竟然是这么一个
  “灰不溜秋的农家老女人”。噢,原来诗人并非生活在天堂,并非长着羽毛,头罩光环。但她的诗句显然有着非同一般的精神光环,让人几乎怀疑她本人的脑病。“我请求成为天空的孩子/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这样的诗句显然出自飞翔的心灵。不管怎么说,是诗歌标明了余秀华的与众不同。
  余秀华让人们看到了新媒体的威力、传统媒体的功用,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农家女的文化奇迹。但人们基本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当代功能。人们忽略了新媒体时代,诗歌已成为最便宜的文化消费,诗歌是一所距离最近的教堂。随着中国的历史转型,中国人的精神危机日益暴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去教堂、做教徒。余秀华没有去信教,她选择写诗。诗歌实际上扮演了她的教堂。
  对新诗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当代大量诗人的诗歌,扮演了精神救赎功能。我们已产生了这样的诗歌:“当我死时,诗是我的尸体”。视诗歌为生命,不再是一句矫情、表演式的广告,而是诗人们发自内心的精神宣言。唱歌可以出名,小说也能挣稿费,但诗歌与此几乎不沾边。但诗歌有它独特的吸引力。诗歌成为诗人们的精神信仰。诗歌面前一律平等,诗歌没有性别歧视,诗歌没有贫富之分。
  如果了解当代诗歌的状况,就可以知道,有成千上万的热爱诗歌的人们,将满腔热情和大量心血投放到诗歌之上。诗歌就是离他们心灵最近的教堂。因此,在一个经济主导、利益困扰的时代,关注一点诗歌,阅读一点诗歌,或许可以更真切地理解这个时代的偏见,或许可以带来意料之外的心灵收获。▲(作者是《北京文学》副主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红叶 发表于: 2015-1-20 16:32:00|只看该作者

余秀华第一本诗集签约 首印至少10000册

  “湖北农妇诗人余秀华走红”追踪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该出版社称,给当代诗人出诗集,此前只有海子。他们坚信余诗确实写得好。

余诗/我读
  “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这当然也挺好,只不过这种流行稍微会拉低一些诗歌的格调。”
  ──出版人、诗人沈浩波在微博上写道。
  “余秀华的诗,不玩弄高深辞藻,像是从她心里流出来的。假如她的诗写得不够好,仅是身体疾病这样的标签,最多也只是引发一些好奇或者同情。”
  ──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
  “余秀华的诗,语言表达比较有力量,有质感,有痛感,文学性也不低。就算不考虑她的身体状况,她也是位不错的诗人。”
  ──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张清华

余秀华,或挑起了诗格的争议
  一首诗刷爆朋友圈后,写了16年诗的湖北农妇诗人余秀华,正体味着走红之后的正效应。她的第一本诗集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合同已经签署。
  1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到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与余秀华亲自接洽出版诗集的陈新文透露,余秀华的第一本诗集正在收集编辑中,春节过后将与读者见面。对此举,他的态度坚决,“哪怕亏本也要出。”

出版社激动
她没有爆红也要出亏本也要出

  说起余诗,陈新文很是激动,“我已经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诗了。(去年)11月12日,我跟余秀华联系上,专门谈出她的诗集。那个时候还没哪家出版社找她。我当时就给她表态:不管销量如何,我一定会给她出这本诗集,而且首印至少一万册。要知道,现在一般来说,一本诗集的印量基本就是三千或五千册,甚至是一千册。”如今余秀华的走红,也更坚定了陈新文对此诗集的信心,“这个事件对于出诗集肯定是好消息。话说回来,就算没有这次爆红事件,我们还是会出这本诗集,哪怕亏本也要出。”
  余秀华网络走红,在陈新文看来,虽然有点偶然有点戏剧化,“但总体也并不奇怪。在当下,大众对好诗,还是有一定的鉴赏力,而且大众普遍有对能看得懂的好诗的审美需求。就我个人来说,余秀华的诗,不玩弄高深辞藻,像是从她心里流出来的。假如她的诗写得不够好,仅是身体疾病这样的标签,最多也只是引发一些好奇或者同情,而不会引发太多关注。”
  陈新文还透露,考虑现在诗集的市场销量,出版社出版诗集一般都是很谨慎的,“像我们社,给当代诗人出诗集,此前只有海子。现在之所以这么愿意出余秀华的诗,就是我们坚信,她的诗歌确实写得好。对她的关注度,主要还是源自她诗歌本身。”

评论有褒贬
不考虑病人因素也是不错的诗人

  对余秀华的走红,也有诗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出版人、诗人沈浩波在微博上写道,“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这当然也挺好,只不过这种流行稍微会拉低一些诗歌的格调。”沈浩波还将余秀华与打工诗人许立志(去年坠楼身亡)进行了对比,“后者(余秀华)把苦难煲成了鸡汤,不是个好诗人,所以大众必会持续喜欢,热泪涟涟。眼泪这东西,确实是世界上最廉价的事物。”而诗人廖伟棠则认为,“余秀华和许立志都有几首好诗,这已经很不容易。那些缺点存在于其不好的诗中,也存在你我不好的诗歌里。然而他们的确比我们更艰难,何必尽力一毁?”
  除了诗人,文学批评家态度又是如何?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到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张清华,他的看法坦率,“余秀华的诗,写得很不错。她的语言表达比较有力量,有质感,有痛感,文学性也不低。就算不考虑她的身体状况,她也是位不错的诗人。了解到她是一位脑瘫病人后,只会觉得更可贵更难得一些。”

赵丽华:我觉得她很有勇气
  几年前,赵丽华也曾遭受一场争议。如今余秀华走红,作为同行的赵丽华,又是怎样的看法呢?昨晚,华西都市报记者也拨通了赵丽华的电话,她直言,“我看了她的诗。我觉得,写得是不错的。作为一个病人,就算她的诗写得一般都值得鼓励,更何况,她写得还真不错。而且她敢于将自己作为一个脑瘫患者的真实生命感受表达出来,这是很有勇气的。”
  虽然诗歌总被视为是小众,但一些比较特别的诗歌或诗歌人物,总能引发社会上一场大的关注。比如此前的赵丽华的“梨花体”,以及当下的湖北患脑瘫农妇诗人余秀华网络走红引发争议。对此,赵丽华坦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相当于中国人骨子的宗教。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或多或少认为自己可以对诗歌发表评论。所以,诗歌总是容易引发争论和争议。这也是为什么文学奖中的诗歌类评奖,比小说引发关注和争议大的缘故。”
4# 金佛山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20 05:47:02|只看该作者

湖北脑瘫农妇写诗歌走红网络

源自:新京报

  1月17日,余秀华在电脑上查看博客上的网友评论。这位湖北诗人的很多作品,几乎是一夜之间在朋友圈广为流传。新华社发

  在很多书籍里,余秀华都会写下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新京报记者 伍勤 摄

  连日接待官员和媒体,让余秀华略显疲惫。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女诗人余秀华 穿越大半个中国去读你
★ 人物介绍
  余秀华,女,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2009年开始写诗,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经过墓园》、《摇摇晃晃的人间》等,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她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赞叹她诗歌里的文字质朴滚烫、直击人心、有力量。
  她在现实世界里直接、莽撞、痛感十足。
  余秀华没想到,让自己走红的会是一首关于爱情和肉体的诗。
  她是一个女人,农民,脑瘫患者。当然,她更是一个健康的诗人。
  她有些抵触外界突如其来的对诗的热捧,还有伴随在这热捧之后的猎奇。
  她会自我解嘲,“炒作之后,幸亏你们发现脑瘫不是假的”。在余秀华看来,一切的喧嚣都会过去。
  她依然会像自己在诗里所说的那样,“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
  而她“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格格不入的农民
  横店是湖北中部一个普通的村庄。
  它在余秀华的笔下充满诗意。她描写这里的白云、午后和麻雀。但当被问到家乡对她的意义时,她丢出一句“鬼地方!”
  为什么这个名字总出现在你的诗里?
  余秀华几乎没有停顿,“因为这个词简单、好用,就跟‘爱情’、‘春天’一样”。
  因为疾病,余秀华说话有些口齿不清,面部肌肉的抽搐让她的神情显得有点夸张。但她思维非常快,话说得直而且冲。
  不仅是对别人,也包括对她自己。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你怎么看待别人总提你的身体疾病”,她立刻打断了,“脑瘫。你直接说呗,修饰什么。”
  “她与这里显得格格不入。”余秀华的小姨说。在她看来,余秀华脾气古怪,思维跟别人不一样。她在村里跟谁都不怎么熟,也说不上什么话。
  母亲说余秀华脾气坏,爱和别人吵架,在村里没什么朋友。余秀华说过,她不甘心于命运,但她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她和朋友说起自己爱骂人,因为自己爱说真话。
  余秀华在村里不怎么走动。这个农妇对村里人聊的家长里短毫无兴致。村里人也没有人读过她写的诗。问起来,他们笑着摇摇头,“看不懂”。
  余秀华办了低保,每个月60块钱。去年正月,母亲买回了20多只兔子,给余秀华照看,这些兔子成了她的宝贝,也能卖点钱。每天早起吃饭前,她先去割草,喂饱兔子。
  最近,兔子一只只死去,让她感到伤心。
  每天上午是她的看书时间。她最喜欢的书是《悲惨世界》,喜欢那本书中的一切──语言、结构、思想,“那种对人性的刻画,真是好!”
  她爱读诗,房间的诗集里,几乎每页都有她随手写下的感受和批注。
  午后,她会花很多时间去写作,她的手不灵活,只能用一根手指敲着键盘,把诗的一字一句录进电脑里。
  高中毕业,父亲在村里给她盘下一个杂货铺。母亲周金香觉得,女儿的心思根本不在杂货铺上。“她每天都在打电话,不知道跟谁打,一聊好几个小时,有人来买东西她也不搭理”。有一个月电话费花了174块钱。
  除了看书,下象棋最让余秀华快乐。她象棋下得好,提起和村里人下棋,她总是笑,“他们老悔棋,就是不让我悔”。徐建国是荆州著名的棋手,在他看来余秀华的象棋水平在县级可以排到前十。他说她下棋“犀利、灵活有力量”,喜欢进攻,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棋风和她文风一样”。

脑瘫者的远方
  “这个身体,把我在人间驮了38年了,相依为命,相互憎恨。”她不得不接受身体的缺陷。
  在诗里,她说“说出身体的残缺如牙齿说牙痛一样多余”。
  远方对她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她曾经尝试过离开这个小村庄。
  2012年,余秀华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温州一家为残疾人办的厂子打工。那一个月里,她仍然在写诗,晚上把诗读给工友听,“但他们都是木头”,余秀华说。
  只一个月,她就回了家,她说因为周围的人太世俗,父母说因为女儿手脚不利索,干活慢。
  周金香说,秀华在流水线上,手在撕皮包边的时候总是使不上劲儿,怪搭档没修好边,害她撕不下来,然后跟人家吵架。领导出来调解,说给她换个搭档,她又死活不愿意,说,“这个位置好,别想把我换走!”
  打工没挣到钱,回家还借了100块的路费。
  那次的逃离对余秀华来说唯一的意义,是让横店村在她心里第一次成了遥远的“故乡”。
  2014年12月19日,她在母亲的陪同下去了北京。后来她在博客里写下北京之行略记。
  她提到了照顾她的诗友,感慨在人民大学的教室里朗诵自己的诗歌:这是我额外的收获,我更愿意说它是人们敞开怀抱拥抱我的一次美意。
  这开敞让她感激。
  但她依然强调自己的独立。“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无法远行的日子里,余秀华的“远方”寄托于信纸和网络。
  1995年,她第一次投稿给《钟祥日报》,一投即中。
  母亲说她从初中就有了远方的笔友,后来又有了很多网友。很多人从外地来看她。她也会去钟祥或是荆门会网友。
  钟祥论坛上留下了她许多印迹,从2009年开始,她陆续发了很多诗歌帖。从最早发帖开始,她的诗就赢得了很多赞美。2009年,钟祥贴吧的网友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
  在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互相理解、支持、鼓励。说到这儿,余秀华流露出一点感伤,“时间会改变一切,不会一直是这样的。”
  有一阵子,余秀华把所有的诗歌群都退了,因为和别人吵架。“因为看得过重,反而更容易吵架、容易伤心。”
  余秀华被网友伤害过,一次一个网友约她见面,对方远远见到她真人,就掉头走了。
  诗友老井回忆和余秀华的第一次见面,虽然之前知道她是个脑瘫患者,但没有细想过,见了面,老井被余秀华行动和语言的吃力“震撼”了。
  老井说余秀华是个苦命的天才。她率真,有些逆反心理,时常在网上得罪人。有些网友攻击她的作品,她喜欢反击,老井劝她假装看不见,她做不到。
  这是她自己。
  余秀华说,这世上有抵达得了的远方和抵达不了的远方。如今,她仍然在那个叫横店的村庄,割草、喂兔子、下象棋、读书、写作。

女人的爱情
  她没想到是一首爱情诗让她走红。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里面有肉体,有爱情和远方。
  她对这首诗并不是很满意,“那首诗里有些辞藻用得太大了,不够克制。写诗的时候不能自亲也不能自疏,要和自我保持一定距离。”
  对丈夫,她似乎更不克制。丈夫被她形容为“青春给予她的一段罪恶”。她在诗里说,婚姻无药可救。
  结婚时,余秀华19岁,丈夫尹世平大他12岁。当时,这个四川籍男子在湖北荆门打工。余家人觉得秀华身体有残疾,能找到个对象就不错。尹世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又是小学文化,也没什么挑的了。
  余秀华年轻时曾担心丈夫会跑掉。在余秀华的口中,丈夫性格火爆,斤斤计较,两人经常吵架。吵完架丈夫也离家出走过,余秀华又把他追了回来。
  “现在真是后悔,干吗追他回来?”余秀华说,20年,这段婚姻太累了。
  “爱情?有个屁爱情!”有人提到这个字眼,她干脆利落地回答。
  余秀华的母亲周金香说,结婚后,女婿一直在荆门市做建筑工人,偶尔回家,孩子两岁后,两人就开始争吵不断。
  三年前,因为在荆门讨不到工钱,他又去北京打工,每年只是过年回来。“不喝酒的时候人是很好的,喝了酒脾气稍微暴了点,话多,秀华就嫌烦。”
  两人闹过几次离婚,都被余秀华的父母劝阻住了。“死都不能让他们离婚。”
  在周金香眼中,女婿是老实巴交的人,肯吃苦,没嫌弃过女儿的身体状况。虽然喝了酒会说些难听话,但不会揭余秀华的伤疤。“日子挺好的,两人又有孩子,都是秀华自己在闹。”
  尹世平从没读过余秀华的诗,也没兴趣读。
  他关心的并不是余秀华的精神世界。“你们这样捧她都是一时的,过去就没了。你们能不能帮她在北京找份工作啊,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就行。”
  余秀华把对爱情的态度和渴望都放在了诗里。
  “她想给他打电话,说说湖北的高粱酒,说说一个农妇醉酒之后,在大门口拉下裤子解手,说她心里的血都被尿了出来,说她拦住过路的人喊他的名字”。
  对于这首诗是否有所指,她说忘了。
  关于现实生活中她的爱情,余秀华有点躲闪。她承认,自己写的爱情诗,她在内心都是经历过了这些过程。但具体的“我不能告诉你”。
  她只是说,爱情像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下辈子,希望有个人在她19或20岁时走进她心里,因为那个年纪像花一样。

女儿与母亲
  提起父亲的时候,余秀华褪去了她的防备。
  余秀华和父亲的感情特别深厚,她说父亲在家人中最理解她。
  因为出生带来的缺陷,她从6岁才学会走路,那以前,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
  行走对于幼年时代的她非常困难,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后来又换成拐棍,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父亲对她付出的爱也比对弟弟更多。
  余秀华八岁才上小学,和小她两岁的弟弟一同入学。那时候上学放学,她都是在父亲的背上。课间休息,他叮嘱老师安排小伙伴轮流陪女儿上厕所。
  余秀华上初中时,弟弟总骑一辆28车载着姐姐上学,她身体不协调,在后座上总是坐不稳,弟弟骑起来就会特别艰难,有时候很恼火,对她不耐烦。说到这,父亲余文海形容是哭笑不得,但“感觉心酸”。
  余文海回忆起余秀华在高中住校的日子,孤零零地没人照顾她。因为手脚不利索、动作慢,打饭时总抢不过别人,有时候剩饭剩菜也抢不着,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这段话,余文海花了很久的工夫才说完整,中间几次因为哽咽停下。讲完后,他捂住脸,哭出了声。
  余秀华在诗中感叹父亲这么老了也是不敢生出白发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残疾的女儿,和一个刚刚成年的外孙。
  余秀华的儿子跟了余家的姓。村里人总说,余秀华的儿子“真有出息”。
  小伙子今年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读环境工程。在家人口中,孩子内向、懂事,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好。
  余秀华的世界里,儿子是重要的感情支柱。她不止一次说,“这是我培养出来的儿子。”
  用余秀华的话说,他们母子之间是没大没小、无话不谈的。她偶尔在QQ空间中发牢骚“我今天想×××(某个男人的名字)了”,儿子还会跑去点赞。她也屡次试探,想要挖出儿子的感情生活。
  余秀华的朋友圈里除了诗歌外,偶尔也记录着和儿子的互动。今年元旦,她送了儿子一条蚯蚓,儿子一头雾水。她解释,“蚯蚓是用来钓鱼的呀,送你蚯蚓,是要你去钓到一条美人鱼!”
  “我不知道儿子有没有读过我的诗,如果读了应该会不好意思吧。”余秀华笑了。
  在诗里她这样写: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

喧嚣与沉默
  余秀华不期然的就火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朋友圈被争相转发,她也被贴上了“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等标签。
  余秀华不喜欢被强行赋予的标签。
  她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她说自己不是天才。
  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她也不愿意去回答。
  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余秀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无所谓”。她并不期待所有人的欣赏。“如果所有人都理解,那就不叫理解。我不需要在任何地方找到理解,不能为任何人而写,只能为自己写。”
  但她对诗歌的感受也并不止于直觉上,也有着系统化的反思,她经常修改自己的诗。“沈浩波也许说得对,我的艺术性还不够。”
  她觉得行文造句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境界,要不断突破自己。
  她读诗的时候不只是凭着感觉读,她会把每首诗读透,仔细读、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放进诗的意象中。在她口中,她的诗是发自于“小我”,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体验,以及这其中生发出的想象。
  海子也曾让她不能自拔,现在能够批判地看了。她曾在贴吧里贴过一组献给海子的诗,叫做《为海子而哭》,里面写道,“我遇见了披头散发的你/我遇见了口吐火焰的你”。而现在,她可以更批判地看海子的诗了,“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太抒情了”。
  在余秀华爆红后的几天里,她家的院子挤满了采访的记者、摄像,出版社编辑,还有慰问的领导。面对喧嚣,她在朋友圈里说,“对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超过事情本身都是危险的。不管东南西北风,不管别人怎么说,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呵呵,幸好这样的风刮不了多久。”
  她几次对记者提到,“诗是很安静、很私人的,不该经受这样的炒作。”
  她对诗充满了敬意。《摇摇晃晃在人间》几乎是她对诗的告白。
  她说,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 诗界评价

▲ 她是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学者、诗人沈睿

▲ 她的诗兼具深度和灵气,她是个好诗人,天才的。──诗友老井

▲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诗刊》杂志社编辑刘年

▲ 余秀华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行走了几十年,当她找到诗歌这支铁拐时,才终于真正站立了起来。──湖北诗人张执浩

▲ 她的诗歌有料,有真东西,这是肯定的。但是,也要警惕把她煲成了一锅鸡汤。即使天才也是禁不起透支的。同情也有其限度,一如名声,传播的有效性。一句话,让诗歌回到诗歌,文学归于文学。──湖北诗人李以亮

▲ 身体患疾为余秀华的创作加上了同情分。──评论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

▲ 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这当然也挺好,只不过这种流行稍微会拉低一些诗歌的格调。不过再怎么拉低,比起轻浮的乌青体来,总还算不上丢人败兴。──诗人沈浩波
⊙记者:伍勤 实习生:王蕴懿 周媛媛 湖北钟祥
原文标题:穿越大半个中国去读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19 10:27:00|只看该作者

魏英杰:社交媒介成就了余秀华神话

源自:新京报
▲ 观察家
  余秀华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励志片,当一个照片上看起来显得有些土气,而气质又略显张扬的“中国版”海伦·凯勒出现在面前,哪怕她不是一个诗人,也很容易打动人们的内心。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纷纷在转发湖北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诗作。许多人对她倍加赞赏,甚至把她形容为“中国的狄金森”。随着知名度暴涨,余秀华在农村的家挤满了前来采访的记者,以及上门慰问的领导。
  余秀华为什么会这么红?这是很多人发出的疑问。在我看来,这不过又是一场舆论与大众不经意的合谋。这一切看似不无偶然,实则暗合了媒体议程设置与大众流行的若干规律。只要看明白这些规律,对余秀华何以忽然受到热捧,也就不会感到意外。
  作为一个农民诗人和脑瘫患者,余秀华的诗作首先是被国内著名刊物《诗刊》所推介。但她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则受益于拥有几亿用户的微信等新媒介的传播。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是余秀华迅速进入公众视野的重要路径。即便是在微信等新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包括其新媒体应用)仍是新闻热点的制造者和催化剂。一个脑瘫患者、农民、女诗人,这些元素十分符合传统媒体报道偏好,可向读者提供一种充满反差却又具有正能量的阅读冲击力。首先发现余秀华具有报道价值的媒体,无疑有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话题制造能力。
  但不管微信和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多强,这仍不是余秀华走红的全部重点。关键还要看大众审美偏好及其赏鉴水平。余秀华诗作一开始在微信等社交媒介被自发传播,本身表明她拥有被广泛认可的潜质。事实也是如此。余秀华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励志片,而在微信上传播最为广泛的就是那些或真或假的“心灵鸡汤”。当一个照片上看起来显得有些土气,而气质又略显张扬的“中国版”海伦·凯勒出现在面前,哪怕她不是一个诗人,也很容易打动人们的内心。
  何况,余秀华的诗作清新易懂,偶尔有点夸张和大胆想象,这更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水平。可以说,任何进入大众流行舞台的诗歌,首先都必须符合通俗易懂这一特征。无论是汪国真、席慕容,还是北岛、余光中,都逃不过这个大众传播规律。汪国真、席慕容的诗歌大多具有这一特点,而北岛、余光中为人传颂的诗作如《我不相信》、《乡愁》也是如此,虽然这未必是其代表作。余光中曾婉拒当众朗诵《乡愁》,此举可看作他拒绝流行文化的一种姿态,因为这首诗遮蔽了他在诗歌上的真正创作实力。
  目前环绕着余秀华的这场话语狂欢,可谓大众流行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余秀华的个人经历及其诗歌作品的流传,也可给许多人心灵上的启迪。只不过,余秀华的人生固然值得颂扬,但不能因此降低诗歌本身的评价标准,否则对作者也是一种伤害。
  好在余秀华本人对这一切抱着清醒的态度,没有在这场众声喧哗面前失去判断力。面对纷纷上门采访的媒体,余秀华用“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作出了自己的回应。这是非常难得的人格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是余秀华抵抗现实或者逃避现实的一件武器,是她想象中的个人王国,否则很难将其诗作与个人生存状况关联在一起。因此,人们或许不该过多地去打扰她的这种美好想象。
⊙魏英杰(媒体人)
原文标题:社交媒介成就了余秀华神话)
2# 四姑娘山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19 10:07:00|只看该作者

脑瘫诗人写《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走红网络

源自:成都商报

  余秀华正在看自己的作品

  走路中的余秀华

  余秀华正在打字

  余秀华的诗集
  她向2014年歌唱般的告别
  像在他乡的一次拥抱:再见,我的2014
  像在他乡的最后告别:再见,我的2014
  我迟钝,多情,总是被人群落在后面
  他们挥手的时候,我以为还有可以浪费的时辰
  我以为还有许多可以浪费的时辰
  ……
  下一个春天啊,为时不远
  下一个春天,再没有可亲的姐姐遇见
  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
  余秀华的新浪博客名叫“云端梦呓”。2014年12月17日,她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诗歌朗诵会后,回到湖北钟祥市石碑镇横店村八组的家里。两天后在“云端梦呓”发表《北京之行略记》,最后一句话是:“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3年前,2011年9月30日,时任荆门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李书新在荆门论坛上实名发帖,帖子名字就叫《记者走基层:走近脑瘫农民女诗人余秀华》。是脑瘫者,也是农民。
  李书新这样写到:“她挣扎着,上网,敲打着这个社会的门窗。她知道她要什么,她想更多地与社会亲近。”
  而在这两天,独自挣扎和敲打了十几年的余秀华遭遇了整个社会的“亲近”。“一夜之间,余秀华的诗在微信上爆红,一天之后,她家小小的院子里,已经挤满了采访的记者,还有慰问的领导……因诗歌而来的喧哗,在这一天有变成骚动的表演之危险。”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试图与多位诗人聊起此事,对方都急忙说:“你们别去了,人家家里的兔子都快死光了!”

孤独
  一开始,她希望亲近外界,但又觉得,乡间的植物最幸福
  2011年的那次探访显示,当时,余秀华作为诗人已经在某些论坛上小有名气,不过影响力有限。
  2011年秋天,根据李书新和随他同行的记者杨新星的观察,余秀华的生活是宁静的,虽然孤独。
  “余秀华的家靠近村公路,有一条碎石路连着她家。碎石路两旁长满蒿草,间或一株两株南瓜、豆角什么的。余秀华说,这些乡间的植物最为幸福,它们享受着最好的阳光,一点一点享受,一点一点老去也值。”李书新的眼里似乎满是诗意:“深秋了,余秀华家里的稻场干干净净,庭院干干净净,她简陋的房间干干净净。”
  不过文章也明显在强调着一种孤独感:“我们围坐在一起,帮助余秀华剥棉花。其双亲年近七旬,这些天还在帮别人家打场。余秀华干不了其他农活,就和奶奶剥棉花;其奶奶年逾九旬,精力不济。祖孙二人亦少话语。”
  据日后媒体的访谈和报道,38岁的余秀华前半截人生可以概括为:因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高二辍学后便在家里安排下结婚生子。目前儿子在武汉读大学,她与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没有收入,甚至需要年迈的父母照顾。
  在聊天中,余秀华不止一次跟来人提到自己的孤独:“在家跟父母没什么交流,儿子有什么话也不太跟我交流。”
  还好,她认识了诗歌。她在博客上写,在论坛上写。

亲近
  终于被人发现了才华,她却感到了疲惫
  刘年在《诗刊》推出余秀华时还没见过余秀华:“为了写这篇文章,做了简短的采访。电话里,她咬字不准,于是改作QQ聊天。她的智商不仅不低,反而很高”。
  2014年,在余秀华独自写下了2000多首诗后,亲近的机会来了。《诗刊》编辑刘年发现了余秀华的诗。
  关于余秀华何时开始写诗,凤凰网说她“从2009年到现在,写了近2000首诗”。人民日报说写了16年:“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
  但后来余秀华否认了这个说法。她回答南都记者关于“第一次发表诗歌”的问题时说:“以前有媒体这么问过我,我说是1998年写了《印痕》,那是我临时编出来的。我也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诗,什么时候开始发表,别人非要问我,我就说了一个。”
  至于为什么写诗,她对这个问题似乎也感到疲惫。“没有什么契机,真的没有,想写就开始写了。”
  在《诗刊》配发的自述《摇摇晃晃的人间》里,余秀华也许是深思熟虑过的:“当我最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了诗歌。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是非常吃力的,它要我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所以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刘年对余秀华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来源于她的出身和周遭:“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因为也曾不管不顾,也曾痛彻心扉。”

拥抱
  想和每一个人拥抱,又明白写诗是一个人的事
  “字都认识,但不知道她写的啥。”一个村民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说。余秀华明白,在横店村,自己没有读者。对此她也坦然:写诗,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
  不久以后他们见面了。
  《诗刊》介绍余秀华后,又将她的诗和随笔在《诗刊》博客及微信发布,激起了更大范围的一轮阅读和转发。
  12月,余秀华受邀参加“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秦兴威、小西、红莲、老井诗歌朗诵会”。朗诵会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余秀华与其他几位农民、快递员、矿工、理发师诗人一起,进入了媒体的视野。
  那次朗诵会后,人民日报和凤凰网大篇幅报道了余秀华。凤凰网记者在第一次见到余秀华时,想起她在一首诗中曾说:“陌生人,请抱一抱我,不要问我冷不冷”。所以,这位记者见到她第一句话是:“余姐,抱一抱你,不问你冷不冷。”
  余秀华对拥抱有着一种比常人更特殊的认知。回到家后,她为北京之行写的博文,名字就叫:《想拥抱每一个你──北京之行略记》。这篇博客的背景音乐,是赵鹏版的《感恩的心》。
  她记下与刘年之间的点滴:“我去的时候,也是刘年接我,他去早了,在寒风里冻了一个多小时……几天里,他总是抢着背重的东西……最叫我开心的是我走的时候,我们拥抱了一下。”她说,刘年慢慢教会自己怎样做人,做一个更好的人。
  而刘年曾为余秀华如何做人的自述吃惊:“余秀华说她经常骂人,我略吃了一惊。很想知道她是怎么骂的。”余秀华透露,有人说她性格有缺陷,而她认为自己不偷不抢,不趋炎附势,只是爱说真话而已。

喧哗
  她一一笑脸相迎,却不肯给记者留电话
  有人称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对此评价,余秀华呵呵一笑:“我不认识她”。
  但最近,诗歌从一个人的事,变成了流行。
  而她比谁都清醒:“不用多久,我就会回归到以前的状态。之前我的博客只有200个粉丝,现在已经有2000多了。我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但是真正理解我的人、懂我诗的人,全世界可能只有一两个。”
  《诗刊》发表余秀华的诗后,给她寄来了1000多元稿费。之后,有两家以上的出版社跟她联系,希望可以为她出版诗集。
  而真正的病毒式爆发在本月15日。余秀华这个名字突然在微信上处于刷屏状态,尤以《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和《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个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两条为最(其实内容为同一篇文章)。
  16日、17日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堆满了余家的小院,余秀华一遍又一遍地微笑着回答着相同的问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即便是面对面,余秀华也不愿给出自己的电话号码。与她认识或有关的编辑、诗人纷纷婉拒媒体的采访要求。
  去年夏天,第一次在QQ上聊天后,刘年眼里的余秀华是这样的:“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然后,可以放心大胆聊她的脑瘫,聊她的丈夫和孩子,聊她的爱情观,聊她的被打。”
  可是,如今,许多人感受到了余秀华内心的墙。
  余秀华诗歌代表作节选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 点评
  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如诗刊的编辑刘年所说:“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异类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首席记者:潘媛 综合报道

对话诗人余秀华
  “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
  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数十家媒体来到余秀华家中,她一一笑脸相迎。她喜欢讲述诗的一切,对各类身份标签又强调着反感。多家出版商打来电话,要给她的诗出书,她答应了两家。未来,她盘算着再多走些地方,再多读些书,碰到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就一一记下。她在博客中回应突然的走红称,自己的身份顺序应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问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她觉得,任何身份的标签都不能凌驾于诗歌本身之上。


  :有人对你的关注,是因为你的遭遇,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余秀华:这样会把诗歌给推到后面,把身体(残疾)推到前台,把苦难放在诗歌前面是不对的,本末倒置了。我不喜欢别人给我贴标签,“脑瘫诗人”“农民诗人”等,任何标签都有局限性,而每个人都是丰富的,写的诗也是不一样的。我不回避“脑瘫”的事实,但希望人们更多去关注我的诗。


  :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你觉得这首诗是最好的吗?诗中的“你”有原型吗?
  余秀华: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并不好,我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火起来。诗里的“你”没有原型,也真的没有对象。他可以是所有人,也可以是某一个人。我以前喜欢在QQ群里、论坛里逛,大家都来自天南海北,有时候开玩笑就这么写。


  :你有喜欢的诗人吗?有模仿过别人的诗歌吗?
  余秀华:我非常喜欢雷平阳,他笑起来很好看,看着很温暖,并不一定帅就是好的。有一次看过一个他的视频,视频里他在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看着看着就笑了。不过,我们没有见过,只在网上聊过几句。我也不想跟他见面,见面了就不是偶像了。
  我没有模仿过别人的诗歌,能够模仿的诗不一定是好诗,好诗是独一无二的,不能模仿。我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了,很多好诗没读过。


  :你的诗歌里面出现过“红嘴唇”“高跟鞋”这样的意象,你曾希望有这样的打扮吗?
  余秀华:高跟鞋、红嘴唇会使女人很有范,我喜欢别人化妆,但是我从来不化妆,能吃得饱穿得好就行。别人说,你怎么老是不修边幅,我说以前年轻时候没想过,现在人老珠黄了更不会想。有一次,记者要给我拍照,让我打扮一下,但是我刚打扮好,他们没拍就跑了。拍照的时候,我会自然地就紧张起来了。


  :你在博客中说你是个“好战分子”,你也会经常参与一些网上骂战,为何如此呢?
  余秀华:我性格比较倔,以前会跟家人吵架,现在好一些了。有时在网上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就会跟别人骂战。据《南方都市报》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23:29,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