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何晓|查看: 11068|回复: 26
[书人

余华为什么这么好笑

 [复制链接]
6# 青城山
 天文星 发表于: 2013-7-18 03:31:01|只看该作者

余华自曝同时在写五六部小说 缺点是兴趣多但不勤奋

《第七天》封面
余华。田超供图
  余华蛰伏7年后的新书《第七天》自6月14日问世后,引来众多争议,甚至批评的声音要远大过赞扬声。昨天,一直保持沉默的余华通过出版方向记者发来邮件,首度全面回应质疑。对于该书中争议最大的地方,为何内容多来自新闻事件及微博热点?余华回应称第七天是他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我写下的是我们的生活”。他说,当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也写了很多当时哥伦比亚报纸上的事件和话题。

■ 关于批评
被评“最烂”已很客气


  :小说出版之后有很多极端的评论,有人说像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也有人觉得是你最烂的作品?
  余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写了很多当时哥伦比亚报纸上的事件和话题,他说他走到街上,就有读者对他说:你写得太真实了。《第七天》不能和《百年孤独》比,人家写下的是一百年的孤独,我只是写下七天的孤独,而且人家的一百年只用了二十多万字,我的七天花费了十三万字。我深感惭愧。
  有人说《第七天》是我最烂的小说,这个很客气了。7年前《兄弟》出版时,有人说是中国所有小说里最烂的。你想想,中国每年出版一千部长篇小说,十年一万部,二十年两万部。
这些争议被微博放大

  :《第七天》上市后,来自读者的批评你会关注吗?会不会影响心情?
  余华:我会关注读者的批评,但不是现在,是以后。等到《第七天》冷下来了,我会拿出时间来认真看看读者的批评,那时候冷静的批评也会多起来。其实《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也有很大争议,只是那时的争议局限在文学界,那时媒体不关心文学,更不会关心我,也没有网络。《兄弟》出版的时候媒体关注文学了,也关注我了,而且有网络了,所以争议被放大。这次《第七天》出版,有微博了,争议更加放大。我把《第七天》交给陈明俊的时候就告诉他,等着大家来骂吧。他说,我准备好了。我在想,我下一部长篇小说出版时,也许五年以后,也许更久,我不知道网上是否会出现比微博更厉害的新式武器,那时候骂声会更加响亮。

■ 关于创作
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


  :新书《第七天》为什么选择一个鬼魂讲故事的方式?小说是要拉近生活的距离?还是要远离现实生活?
  余华:作家如何叙述现实是没有方程式的,是近还是远完全取决于作家的不同和写作的不同,不同的作家写出来的现实也不同,就是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写下的现实也不一样。但是必须要有距离,在《第七天》里,用一个死者世界的角度来描写现实世界,这是我的叙述距离。《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
  一直以来,在《兄弟》之前,我就有这样的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同时又要控制篇幅。然后我找到了这个七天的方式,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刚刚向外公布这部小说的书名时,就有读者预测是《创世记》开篇的方式,太厉害了。我确实是借助了这个方式,当然中国有头七的说法,但是我在写的时候不让自己去想头七,脑子里全是《创世记》的七天。

新闻活生生跑到面前

  :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来源于热点新闻,这是有意的收集还是无意的积累,为什么用这些新闻素材?
  余华:我们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发生在自己和亲友身上的事,发生在自己居住地方的事,发生在新闻里听到看到的事等等,它们包围了我们,不需要去收集,因为它们每天都是活生生跑到我们跟前来,除非视而不见,否则你想躲都无法躲开。我写下的是我们的生活。

■ 关于风格
叙述语言由小说本身决定


  :有人认为,余华的语言才华未在新作中发挥尽致,有仓促的感觉,你觉得呢?
  余华:这是一个从死者的角度来叙述的故事,语言应该是节制和冷淡的,不能用活人那种生机勃勃的语气。在讲述到现实的部分,也就是活着世界里的往事时,语言才可以加上一些温度。一部小说的叙述语言不应是作家自作主张的语言,应该是由小说本身的叙述特征来决定的。

需要温暖的部分给予希望

  :小说里有很多悲惨的故事,但也有温情的部分。你写的悲惨故事里也都有温暖的一面,比如鼠妹和男朋友之间的感情,李月珍和杨飞,李青和杨飞,你的重点是悲惨的现实,还是现实之后的温暖?
  余华:我在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我写得也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想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

现实常以荒诞的面貌出现

  :封面上有句话“比《兄弟》更荒诞”,为什么写现实的时候总是喜欢用荒诞的笔法?
  余华:这是因为今日中国的现实常常以荒诞的面貌出现。昨天我看到一位叫陈砚书的网友链接到我的微博上说:“《第七天》争议大的根源是民众对荒诞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乃至见怪不怪,对荒诞的纵容使荒诞化为平常。”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你在小说里用了特别多的“我”,似乎是一种有意识的重复和强调?
  余华:我在修改的时候已经删除很多“我”了,剩下的“我”都是不能删除的,仍然不少。这是叙述的需要,《第七天》的叙述有点像圆规的作用,“我”在叙述里是一个圆心,叙述的圆规一圈一圈往外划出一个一个的圆。“我”的经历是圆心,所见所闻是一条条圆线。

■ 关于未来
我的缺点是兴趣多不勤奋


  :你说这部小说写了七年,《兄弟》之前其实就已经开始写了,然后搁下了。为什么创作中出现这么多停顿,手边有哪几部作品还没完成?
  余华:我不知道自己的写作为什么总是卡住,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时间被切碎了的理由,总是有很多事来打断我的写作,比如明年和后年,《第七天》的国外出 版高峰就会来到,我又将不断出国去。所以我同时在写五六部小说,还不包括在脑子里转了十年以上的构思。但是时间被切碎不是理由,我的缺点是很不勤奋,我兴 趣太多,总是被别的什么吸引过去。有朋友劝我别到处跑了,趁着现在身体还行,多写几部小说出来,将来身体不行了,就写不动了。我说,将来身体不行了,我也 跑不动了。作为一个作家,我知道自己这方面的缺点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
5# 华蓥山
 红叶 发表于: 2013-6-18 16:3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余华新作《第七天》骂声中大卖


  图说:余华新作销量夺纸书、电子书双料冠军。来源:新闻晨报
  据新闻晨报,余华新作《第七天》上周六上市,几乎上架第一天就引来一片争议声。不少先睹为快的读者在网络上吐槽,“起初几页翻下来,差点真以为是中国版《百年孤独》,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新闻杂烩。这恐怕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更有“毒舌”称此为小说中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但如此骂声却没有影响销量,记者从出版方获悉,短短两天,《第七天》纸书和Kindle电子版在亚马逊中国图书销售总排行榜上分列亚军和季军,同时拿下24小时小说畅销榜纸书和Kindle电子版的销售冠军。而在上海书城,《第七天》也一下子卖出了200多本,销量喜人。

被评出道以来最差小说
  由于成功运用了“饥饿营销法”,加上余华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使得很多读者都抢在第一时间购买并阅读了《第七天》,但很多人以“失望”收场,“一口气读完,好生失望。知道的说是余华新作,不知道的只怕要疑心是过期报刊文摘出书了。”读者刘放吐槽道:“一句话,这恐怕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的小说。”网友老左说:“之前《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中展现出的那种‘荒诞笔调下国人的精神狂热本能压抑但又真实到寒冷刺骨’之阅读感一去不复返。只剩下关闭跟帖后新闻上那一篇篇叫人无奈愤怒最后麻木的新闻稿件。”南京大学英文系教师、网友洛之秋说:“坦白讲,《第七天》失败的根源并不是余华在小说中容纳了太多社会新闻版的荒诞桥段,而纯粹是技术层面的──词语的失败,细节的失败,人物对白的失败,叙事风格的失败……如此糟糕的一本小说,如果是无名的小作者,绝无任何发表的可能,甚至可能立刻招来编辑恶毒的讽刺。但因为他是余华,就能拿去预售。”
  不过,一片差评声中,也有网友表示,“《第七天》哪有传说中小说中的《天机·富春山居图》那么烂啊,睡醒了以后一口气看完了,不算喜欢,但也不糟糕,就是有点糙,余老师也许都没怎么修改,三星半吧。”还有不少粉丝力挺余华。网友大智若表示:“终于看完了。《兄弟》让余华折戟沉沙、霜重鼓寒,《第七天》扬眉吐气、雄风再起。凭这部小说,余华依然能笑傲江湖。在我心目中,他是小说家族中老大,头把交椅谁也撼动不了。”

争议声中夺得双料冠军
  尽管读者对余华新作褒贬不一,甚至骂声尖锐,但据新经典文化公司昨天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第七天》上周末上市以来,全国各地的书店和三大网站都迎来了图书销量新高峰。亚马逊中国的图书销售总排行榜(纸书+电子书)显示,两天内,《第七天》销量分列纸书和Kindle电子版亚军和季军,并拿下24小时小说畅销榜纸书和Kindle电子版双料冠军。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联想到7年前,余华《兄弟》上市时的景观,也是在一片争议声中,迎来新书大卖。正如上海作家陈村所言,“余华不怕你们黑他,《兄弟》就是负面评论推动大卖。”不少网友也都跟帖表示好奇,“有这么差?倒是想看看了。”(记者:徐颖)
原文标题:新作上市重演《兄弟》奇观 余华《第七天》骂声中大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红叶 发表于: 2013-6-18 00:32:01|只看该作者

余华《第七天》首印数量70万 引发数字版权争夺战

  长篇小说《兄弟》出版七年之后,著名作家余华再推新长篇《第七天》。出版方新经典文化日前在媒体的围堵下提前曝光小说《第七天》开篇,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了满足读者强烈要求《第七天》及早上市的呼声,出版方新经典的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加班加点赶制,争取让该书提前上市与读者见面。记者获悉,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网三大网站于今天开始全面预售,新书预计有望提前至本月中旬在全国统一上市。据悉,《第七天》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数量为70万册。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区区几十字字的开篇充满悬念,甚至透着肃杀的气息,让这本尚未上市就因余华的名气而极度火爆的新书显得愈发神秘。虽说目前余华本人并未透露更多关于这本小说的情况,但他曾如此介绍自己的这本《第七天》:“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
  该书责编林妮娜表示,这个开篇也许会让许多人联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那部享誉世界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的经典开篇曾影响了一代文学青年,甚至被无数次地模仿;而《第七天》的开篇,同样是一个震撼的开始,却异常独特,不可复制。林妮娜还透露,《第七天》中的语言,跟余华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对于余华这样的大家,写出优美而极具风格的文字是很容易的。但这次在《第七天》中他彻底退到了幕后,尽量消除作家个人的痕迹,而让小说中人物自己说话。这样一种有力的表达,读者初看可能会觉得语言拙朴简白、近乎不加修饰,细读之下,你就会感受到这种叙事的势大力沉。”
  在《第七天》纸质书未上市之前,各大数字出版运营商已为其数字版权展开激烈争夺。据新经典文化公司数字出版负责人黎遥透露,《第七天》即将上市的消息一公布,新经典数字出版部门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不到一天时间,包括中国移动手机阅读、掌阅、卓越亚马逊等数字出版巨头在内的几乎所有数字出版商,都纷纷投来橄榄枝,表达希望合作的愿望。次日,新经典数字出版部门已收到二十多家机构的报价,希望获得余华新作《第七天》的独家数字版权──实在无法获得独家版权,非独家也行!据悉,卓越亚马逊为了赢得余华新书《第七天》的数字版权,昼夜颠倒和亚马逊美国总部高层反复沟通讨论,并打破其全球电子版权从不预付的惯例。黎遥表示:“《第七天》不仅会成为今年纸质书出版的最大热点,也将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么,《第七天》数字版权最终将花落谁家?黎遥说:“我们确实很难做选择,其实经过筛选进入最后一轮考察的四五家数字出版商都是非常优秀的,每一家都有自身很强势的资源,我们选择的原则是:第一,渠道拥有《第七天》真正契合的庞大读者;第二,出版的电子版能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感受;第三,具备强大的持续运营能力。”
  另据出版方透露,国内激烈竞争《第七天》数字版权时,其海外版权也已遍地开花。作为亚洲少数几位被全球出版界关注的作家,余华新作完稿的消息迅速在世界各国的大出版社流传开来。目前,美国版权已确定授予兰登书屋旗下最具声望的克诺夫出版集团(Knopf),这家出版集团也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村上春树、托尼·莫里森等世界文坛巨匠的出版人。
⊙记者:陈明明
3# 峨眉山
 王至秦 发表于: 2006-4-28 22:47:07|只看该作者
都是在“逗你玩”~~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28 17:10:40|只看该作者

余华与马三立的相同之处

  他们俩都号准了听众(读者)的脉──马三立知道,把人性弱点掀出来给人看,会让人发笑;余华知道,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再踩两脚,会让人落泪。
  他们俩都有漫长的铺垫──总是在唠里唠叨半天之后,马三立的包袱才会出其不意地抖出来,他的唠叨一本正经但饶有趣味;总是在讲上好半天的故事之后,余华才开始渲染他的催泪段落,他之前的故事讲得一点不苦情,而多半荒唐且搞笑。
  他们俩都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收音机里马三立的相声播了几十年;而余华的新小说刚出版就卖出去40多万本。马三立的相声人人都能说两段;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文艺青年们都看过。
  他们俩都地域性──马三立一听就是天津北京的;余华一看就是浙江或江苏的。
  他们俩都是说相声的──马三立让你笑了,他嘲笑了这个社会;余华让你哭了,但他也嘲笑了这个社会。
  但他们俩有一点不同──马三立的相声,听一遍会笑,听两遍会笑,听了很多遍都会背了,还是会会心地笑;余华的小说,看第一遍哭了个稀里哗啦,第二遍可能掉了点眼泪,第三遍就一点都不想哭了──如果你还能看得下第三遍的话。
  (据《北京青年报》)
1# 贡嘎山
 朱晓剑 发表于: 2005-8-18 16:57:25|只看该作者

被遮蔽的历史

  昨天,终于把余华的《兄弟》买回来了。一口气读完,已经是深夜。怎么都睡不着,乱七八糟的想着什么,但总会跟文化大革命有关。那是怎么样的一段历史啊,在以前的课本里只有短短的一章,看上去风清云淡的,但无法抹去风潮汹涌,不知道有多少人丧身,多年前,我写过一个故事,是《意外事件》。说实在话,在那个时代发生多么残忍的事情我也不会惊讶的了。要是平常的过下去倒是令人震惊的。
  安公子说,《兄弟》(上)延续了余华以前的创作,场景是以前小说场景的兄弟,故事有以前小说的兄弟,表现手法是《活着》的兄弟,都是“一斑窥全豹”表现手法,人物也是许三观的兄弟,“憨趣”人物,语言是《在细雨中呼唤》与《许三观卖血记》结合后的语言,“老大”“老三”的长相结合起来,就成了“四弟”。
  小D说,《兄弟》(上)是比《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更为血腥、更为痛苦也是更为现实的一部作品。……尽管故事描述中某些地方直接得让人看出了作者失去了克制,但余华保留了他小说一贯的品质,比如对无聊的有趣描写,总能深刻见到人的某种恶。这种黑暗程度、虚无程度是小说家起码的认识。
  小你说,泪流满面地把《兄弟》看完。
  在看过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以及其他描写文化大革命的小说时,便时不时想到一些真实的事情,谁谁自杀了,谁谁被打死了,这样的新闻像纸片一样飘零着,谁也不知道明天是什么下场,因为有的人开始是革命派,但很快被打倒了,就像游戏一样。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印象只停留在发黄的纸页里了,现在,余华打捞出了些来,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是血淋淋的人生。
  今天,我们在回顾文化大革命时,更多的是被遮蔽的历史,我们看到一些人的狡辩,一个把胡风打倒的人说,我从来痛恨四人帮什么的话,大家宽容地说,从个人人格的层面对他作过多的追究或辩护,意义不大。当我看到郭小川的《检讨书》(郭晓惠等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时,不禁惊讶了,郭小川是五六十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政治抒情诗人之一,又是党在文艺界的一个忠诚干练的高级干部。局外人谁能想到,他在高歌之后,就写下这么多自我作践的文字呢?在文化大革命中,郭小川检讨文字的篇幅,数倍于他的文学创作。这不是郭小川独有的不幸。当时的作家学者,写的最多的文字几乎都是检查交待。好在,那个时代远去了,还有记忆存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0 02:00,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