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梁龙富|查看: 13862|回复: 44
[节气

一雷惊蛰始!惊蛰日,蛰伏的美好都在醒来……

 [复制链接]
15#
 孽角 发表于: 2019-3-6 15:53:00|只看该作者

仲春惊蛰 | 早起的鸟有虫吃 春意萌动人吃啥?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仲春惊蛰 | 早起的鸟有虫吃 春意萌动人吃啥?

  (记者:杨亦静 田杰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之后万物复苏,意味着仲春节气的开始。饮食考虑时令季节,养生讲究顺肝养脾。进入春草初生,春林初盛的农历二月,以下这四种食物当属惊蛰首选。
  荠菜──路子“野”,性子稳
荠菜。资料图
  李时珍介绍起荠菜,会说这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冬至后生苗,二、三月起茎五六寸,开细白花,整整如一。”陆游提起自己的幽居生活,会说起居饮食都离不开它,“荠菜挑供饼,槐芽采作葅”。养生“大咖”和寄情山水的诗人都看中的荠菜到底有什么好呢?
  其实荠菜虽是野菜的一种,但它却安全稳定,营养价值非常可观,而且还是默默温补,绝不猛攻──性平味甘,这似乎与其“野”菜的“人设”不太相符,成书于汉末的《名医别录》言其“主利肝气,和中”。此外,荠菜虽然同样是受欢迎的一种馅料,但做成被称为“百岁羹”的荠菜糊、荠菜豆腐羮等,则更是温补佳品。
  茴香──以油攻油,并无大碍
茴香。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影: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人很落魄,但能够“茴香豆配温酒”,细说起来吃上算是讲究。
  茴香的香气来自于它自身的茴香油,物质本身就能刺激人类的肠胃,加快消化液分泌,促进肠胃蠕动。而茴香本身又可以祛油腻、促进脂肪代谢。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茴香作为包子、饺子馅料时不但香气满盈,而且即使有油有肉,吃起来也不会那么腻了。
  同时茴香还有顺气健胃的作用,经常闷闷不乐的人容易肝气郁结,若咬一口茴香馅的包子,满嘴都会是春天的味道,趁着大好春光哪还来得及生气。
  西葫芦──甜没问题,苦不能食
西葫芦。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中医认为西葫芦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同时对肝肾病有预防作用。
  西葫芦中富含高维C、钙质,尤其是后者含量极高。西葫芦皮薄、肉厚、汁多、可荤可素、可菜可馅,可与豆腐、羊肉、洋葱等进补食材搭配烹任,促进营养综合吸收。当然,还有家喻户晓的西葫芦饼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西葫芦吃起来香甜可口,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对预防糖尿病有很好的作用。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西葫芦发苦则可能已经产生了“葫芦素”,就不能再食用了。所以,西葫芦不惧甜、但怕苦!
  韭菜──春林初盛,最鲜担当
韭菜。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古籍《南齐书·周颙传》中有一段记载,文惠太子问名士周颙,蔬食何味最胜?周颙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韭菜与时令关系密切,“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可见初春,最鲜的还是韭菜。
  春季人体肝气偏旺,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多吃春韭可增强脾胃之气,有益肝功能。而韭菜入药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中医认为其味辛、性温,无毒,入肝、胃、肾三经,具有温肾助阳、益肝健脾、行气理血、止汗固涩等功效。
⊙记者:杨亦静 田杰雄

◎摄影:王巍 田杰雄

  编辑:张牵 校对:李铭
14#
 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3-6 12:5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每年惊蛰都会有人来找我喝酒,他的名字叫黄药师丨日签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每年惊蛰都会有人来找我喝酒,他的名字叫黄药师丨日签

“春雷响,万物长”,今日惊蛰,万物复苏,大地回暖,明媚春光的三月就这样拉开序幕了。
  2008年,王家卫把《东邪西毒:终极版》分成了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以节气为起始,分别是:一、惊蛰;二、立夏;三、白露;四、立春;最后再回到惊蛰。每一章节犹如一粒珍珠,欧阳锋的自述把这些故事串联成一条美轮美奂的项链。
  第一年的惊蛰,黄药师给欧阳锋带来了一坛酒。他说,不久前我遇见一个人,送给我一坛酒,她说叫醉生梦死,喝了以后,可以让你忘掉做过的任何事。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酒。她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了,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多开心。
  最后,黄药师和欧阳锋一同喝下“醉生梦死”,黄药师忘却了一切,而欧阳锋却记得更加清晰。一段关于爱恨情仇的回忆,从惊蛰始,自惊蛰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闪亮山 发表于: 2019-3-6 09:08:00|只看该作者

惊蛰万物欣荣多散步 养生防病有三汤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惊蛰万物欣荣多散步 养生防病有三汤
⊙记者:刘虹麟 图片源自:资料图片 编辑:赵昀 校对:李立军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7LtA-htwhfzs4804294.jpg  保存到相册

  惊蛰,顾名思义是“春雷初响”,古人认为是雷声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的各种越冬的虫。而事实上,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而出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连冬眠动物都苏醒了,人自然也该顺应自然界物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

保持心情舒畅多到户外走走
  《黄帝内经》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刘继洪提醒,惊蛰节气在春季,人的精神情绪也应随万物欣荣、生机勃勃的春季而变得开朗起来,“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因此应避免生气等负面情绪,多参与户外活动,保持身心舒畅。

吃生发阳气食物 宜少酸多甜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医师池晓玲表示,惊蛰时节的饮食调养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生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
  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具体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

养生又防病 三餐可备好三汤
  ▲止咳安神──百合杏仁粥
  春季生发,上班途中、办公室内经常听到“咳咳”的干咳声。建议可以喝点百合杏仁粥,百合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的功能,杏仁归肺经、脾经,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去火平燥──白菊花泡茶
  春季如果出现牙龈肿痛、便秘干燥,不妨喝点菊花茶。菊花中以白菊花为佳。在古书中就有记载:“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泡冲白菊花茶,代替水来喝,可以起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预防感冒──葱白萝卜饮
  惊蛰时期也是流感高发期,可以熬点葱白萝卜汤喝。做法很简单:将葱白切成段后和萝卜片一起用大火煮开即可;也可以先将白粥熬好,再加入葱白焖煮一会。鼻塞、嗓子不舒服时喝一些,对预防缓解感冒有一定作用。
12#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3-6 02:23:00|只看该作者

惊蛰又名“启蛰”?除了吃梨,还有这些习俗

源自:央视网
原文标题:惊蛰又名“启蛰”?除了吃梨,还有这些习俗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6日电(记者:上官云)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6日,传统的“惊蛰”节气到来了。
  它是二十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每到这时,气温一般回升比较快,全国各地春意更浓。民间把惊蛰当做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在开始预备为春耕忙碌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有趣的习俗。

资料图。中新社发 泱波 摄  p8Uq-htwhfzs4244705.jpg  保存到相册

惊蛰又名“启蛰”为啥改名?
  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一般在公历3月5日或6日。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历史上,惊蛰还有一个称呼,叫“启蛰”。《夏小正》里的文字印证了这一点:“正月启蛰”。
  汉代,汉景帝的名字是“刘启”,当时为了避讳,就把“启蛰”改为惊蛰,意思相近。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被置换;“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时间不断向前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不再需要避讳,人们又重新使用“启蛰”的名称。只不过,后来唐代《大衍历》再次采用了“惊蛰”的名称,沿用至今。
  原本动物在入冬后藏进土中、地下,叫做“蛰”,顾名思义,“惊蛰”即天上春雷隐隐,惊醒了蛰伏的动物,也提醒人们,即将进入春耕时节。谚语“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资料图。陆永忠 摄  GB2D-htwhfzs4244758.jpg  保存到相册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声音为标志的节气,也是一个过渡性节气。民俗学专家王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提到,由于和“二月二”相距太近,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转移到后者身上,所以惊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庆祝活动。

吃梨润肺之外,它还有这些习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到来后,虽然国内一些地方还难以见到花红柳绿的美景,但气温的升高等已经很能给人们一种“万物复苏”的感受。许多颇具象征意义的民俗亦应运而生。
  春天天气干燥,梨又有去燥润肺的功效,人们认为惊蛰时节,应该适当多吃梨,或者喝梨汤等等,意即“吃梨消百病”。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惊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春雷的出现。古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便认为天上有“雷神”,他一手持锤,一手击打身边的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所以,人间也要蒙鼓皮,击鼓回应。
  春雷也唤醒了蛰伏的小动物。过去卫生条件比较差,不少百姓家中就可能出现爬虫蚂蚁等等。古时在惊蛰当日,人们会拿着艾草等物熏一熏家中的角落,驱赶有害昆虫,去除霉味。

资料图。朱海鹏 摄  Ou6z-htwhfzs4244780.jpg  保存到相册

  《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门槛上撒点能杀虫的石灰,也象征着给害虫一个警告,希望它们一年都不要来骚扰自己。

养生怎么做?顺应天时 饮食清淡
  惊蛰一至,春暖花开的脚步更快。但气温升高,各种细菌也跟着活跃起来了。
  古人一般认为,惊蛰前后人体内的肝阳之气渐渐上升,“阴血”相对不足。此时养生应该顺应天时,保持心情愉悦,如春日一样充满生机。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可以适当清淡一些,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菠菜、芦荟、芹菜、油菜、山药、莲子等。

资料图。中新社发 李晨韵 摄  98eK-htwhfzs4244814.jpg  保存到相册

  同时,春季冷暖不定,出行时还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过度饮酒和熬夜,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节气民俗也好,养生也罢,许多内容都是依据天时更迭而来,是人们顺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才会历久弥新。
  民俗学专家高巍便对记者表示,不管是“占惊蛰”来判断能否丰收,还是“蒙鼓皮”响应天时,都是提醒人们,生机盎然的春天,已经到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3-5 09:42:00|只看该作者

惊蛰时节你需要注意这些:防流行病 防过敏

源自:华龙网
  3月5日是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之季,但又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
  那么,惊蛰时节保健养生应注意哪些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惊蛰时节保健养生要遵循三大要点

一:饮食篇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2、多吃梨子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3、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惊蛰后,天气将明显变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因此,推荐多食一些春笋、芹菜等对肠胃蠕动有很好效果的粗纤维蔬菜。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二:运动篇
  1、锻炼也要注意保暖
  惊蛰时节早晚气温温差大,乍暖还寒时候很容易导致生病,所以锻炼也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的保暖很重要,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受风寒。
  2、雾气消散后再外出锻炼
  惊蛰时节早晨雾气都比较大,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早上的气温还是普遍偏低的,所以要早练的人最好等太阳高挂后雾气消散,温度上升后再外出锻炼。
  3、运动强度要适量
  由于冬季刚过,由于长时间不锻炼,开始锻炼的时候要适度,不要一下子要求自己的运动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慢慢加强运动量就好。

三:防病篇
  1、防感冒
  惊蛰到,“春雷响,万物长”,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春意渐浓,但仍然时不时有冷空气南下,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因此,这时节,人们更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
  2、防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因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出现“倒春寒”,有膝关节炎的人感觉酸痛更明显,这类人平时可以带护膝,或用艾条熏膝关节。
  3、防肠胃疾病
  “惊蛰春雷惊百虫。”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人们更应该注意保“胃”护“肠”,预防肠胃疾病。最好不要吃过夜的食物,如果有过夜的食物,应热透才吃。家里应该备一些肠胃疾病的药物。
  4、防流行病
  惊蛰过后,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等。这时候,最好饮食有度,注意家庭、个人卫生,勤洗手、多开窗。体弱多病者,特别是小孩,最好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5、防过敏
  如果要去郊游踏青的话,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容易花粉过敏的人,最好能了解自己对什么花过敏,主动避开过敏原。(华龙网整理)
10#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3-6 18:51:23|只看该作者

惊蛰(insects awaken)

  和其他节气相同,惊蛰日期也和农历没有必然联系(2009年为二月初九,2010年为正月廿一,2011年为二月初二)。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4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每年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每年的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芽,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尹志超建议,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惊蛰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例外: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3-6 18:18:33|只看该作者

今天“冷惊蛰” 防寒保暖需放在第一位

  今天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了。一般而言,“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暖。不过,合肥由于受强冷空气的影响,不仅雨势不小,明起还将飘起三天雪,气温也将会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市民需将防寒保暖需放在第一位。


气温下降 防寒保暖是第一
  持续阴雨天,让大家最头疼的事,恐怕要数衣服晾不干了,而且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长时间晾晒的衣物,还会有股异味。究其原因,主要跟空气湿度过大有关。建议大家在这样的日子里,大家不妨多用吹风机吹一下晾着的衣物,可以有效避免异味的产生。
  另外,在阴雨天里,大家可适度开启空调或使用“除湿”功能,能有效地将室内的微尘、烟雾、异味等进行吸附、滤清。未来三天气温持续下降,防寒保暖是第一。

惊蛰养生:饮食以清淡为主
  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人们需要进行饮食调养,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中医专家建议,饮食方面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可多食菠菜、木耳、莲子、山药等。

明日“冷惊蛰” 期待“暖春分”
  民间有句俗语叫:“冷惊蛰,暖春分”,因此,大家不妨期待半个月后有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吧。惊蛰前后也是最佳赏梅期,市民既可看到梅花的含苞,也可以看到梅花的绽放。冬去春来,挑个好天气,不妨到植物园呼吸呼新鲜空气,欣赏梅花恰似漫天雪的美丽景色。
8#
 楼主|梁龙富 发表于: 2006-3-9 22:44:12|只看该作者

起居养生

一:生活起居
  惊蛰时期总的来说是明显变暖,所以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还有就是这一时期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说法。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惊蛰期间天气变化较大,要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二:养生保健
  按照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如果由于气候、情志、饮食等因素,造成某脏器生理机能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机体动态平衡,出现疾病。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惊蛰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随着惊蛰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春季养肝是多方面的,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以保持肝的健康。饮食上,宜适当吃些葱、香菜等,这类食物温而发散,与春季气候相适应,对人体有益,而生冷之物则应当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杨旭 发表于: 2006-3-9 20:09:04|只看该作者

文学创作

一:农事谚语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
  麦田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春季造林好时机,因地制宜分树种,
  栽后护理要认真,光栽不护白搭工。
  家禽孵化黄金季,牲畜普遍来配种,
  天暖花开温升高,畜禽打针防疫病。
  快把鱼塘整修好,放养鱼苗好节令。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大麦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地化通,赶快耕。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春耕抢墒,秋耕抢时。
  挖地如挖粮,整地如修仓。
  挖塘修坝,旱涝不怕。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
  打井修渠能防旱,丰收靠人不靠天。
  种不好庄稼一年穷,修不好塘堰一世穷。
  有地有井人当家,有地无井天当家。

二:文学意境
  《惊蛰》(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义雀行和朱评事》(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晓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宋)范成大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
  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
  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水龙吟 寿族父瑞 堂是日惊蛰》(元)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6# 青城山
 楼主|梁龙富 发表于: 2006-3-7 10:22:47|只看该作者

传统习俗

一:吃梨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二: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打小人
  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四:祭白虎化解是非
  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02:05,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