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马涵坚|查看: 3587|回复: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公示 山西14项上榜

 [复制链接]
4# 金佛山
 大卫 发表于: 2018-7-19 10:37:00|只看该作者

山西将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源自:中国新闻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关于举办首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相关情况。作为全国非遗大省之一,山西希望通过此次系列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亦呼应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在一起”。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展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10大类别中均有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弥足珍贵的非遗项目。
  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刘润民表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的一张“名片”,对凸显三晋历史文化价值、彰显文化大省风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非遗又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好见证,山西独特的自然山水禀赋和人文历史积淀锻造出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也孕育了源流清晰、多彩多姿、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有机相融,将更有助于展示山西多样立体的文旅形象。
  对此,首届山西非遗博览会呼应“文旅融合”,创新设置展区,将展会直接办在三大旅游板块的代表性景区,分别选取了雁门关、司徒小镇和壶口瀑布三个点开展重点活动。在时间选择上,主要安排在暑假出行旅游高峰,让“诗和远方走在一起”。
  据了解,本届非遗博览会选取了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等7大类别200余个非遗项目,以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为主,全方位地展示非遗文化大省的魅力。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源于民间,更要回到民间。让非遗走进生活,让大众了解非遗,一直是所有非遗传承人和文化部门的着力方向。”刘润民说,“让非遗握手现代生活,为广大群众传递一种信息,非遗绝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据介绍,首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7、8、9月间在太原、忻州、晋城、临汾四市分阶段举办,活动主题为“保护·传承·转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由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旅发委、山西省工美集团共同主办。
3# 峨眉山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8-2-28 08:37: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非遗山西:墙上的炕围画 成了艺术品

源自:山西云媒体
  炕围画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室内画品,是山西地方文化的一种造型艺术,集合了壁画、剪纸、年画、建筑彩绘的精华。

源于实用
  晋北的冬天,极为寒冷,家家户户都以火炕作为主要休息的区域。最初,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蹭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三面墙上涂约半米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脏衣污物之累。

精于艺术
  随着“涂炕围”的普及,许多善长绘制建筑彩绘版画及制作剪纸的工匠投身此业,各种各样的建筑彩绘图案、表现形式被大量借鉴和引入炕围画,为炕围画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蓝本”。

寄予期望
  旧时,很多人家在盖新房之后,要请当地有名气的画匠上门作画。主人希望把自己的心愿和期望展现在炕围画里,比如丰衣足食、延年益寿、合家团圆等。画工完毕后,主人常用透明纸或塑料薄膜罩在上面,更多的人家则用桐油或清漆刷一遍,以便保存的时间长久。如此,炕围画既鲜艳豁亮,又坚固耐用。平时脏了,用湿布子擦一擦,又光亮如新。

传承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炕的消失,炕围画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炕围画为何物。也许以后,我们只能通过影像和照片来寻找它的影子,想象它构成的独特空间美。作为山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炕围画带有很深的民俗文化烙印。曾经,人们在炕围画中描绘“三娘教子”、“二十四贤孝”、“松竹兰梅”“鹿鹤同松”等等内容,在将炕围画作为绘画艺术的基础上,也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科书”,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巩彦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奥燕 发表于: 2016-6-14 10:31:01|只看该作者

文物大省山西非遗传承不再守家规

源自:中国新闻网
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第四代传承人,今年63岁的史六儿已双鬓斑白,五分钟的表演早让他气喘吁吁。 范丽芳 摄

  中新网太原6月13日电(范丽芳)“现在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否姓史,也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教,而且免费教。”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第四代传承人,今年63岁的史六儿已双鬓斑白,五分钟的表演早让他气喘吁吁,“演不动了,再不打破家规收徒弟,真的要失传了。”
  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也无法让带着时间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近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甚至纷纷去世,破格传女、广纳徒弟成为许多非遗项目延续生命的选择。
  11日到13日,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文物大省山西对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

在寻找学徒的同时,许多传承人开始反思,如何让这些老手艺重新焕发活力,服务于现代人,苏永军利用祖传技艺开发了琉璃字匾、文房用品等,受到社会关注。 范丽芳 摄

  中国民间传承“家规”要求,家族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且不传外姓人,希望以此保持技艺的独特性,成为后人谋生的“铁饭碗”;另一种传承方式为师徒相传,讲究艺因人存,人亡艺绝。
  随着社会变迁,上述“家规”成为束缚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紧箍咒”。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和史六儿同样的境况,他们不得不打破千年家规,从民间寻找合格接班人,在有生之年开枝散叶,加快传承步伐。
  史六儿有两个女儿,“家里没有儿子,怎么办,不教就意味着失传。”他的小女儿喜欢二鬼摔跤,自小便从父学艺。如今,史六儿希望招到男徒弟,“毕竟表演是个体力活儿。”
  苏永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氏琉璃第八代传人,他的先人是嘉庆年间专为北京皇宫烧制琉璃瓦的“高级工程师”,600多年来,凭借家族秘方,苏家的琉璃制作传承不息。
  “以前只做琉璃瓦,现在用量少,效益也不好。”加之琉璃瓦制作过程繁琐枯燥,苏永军的两个儿子都不愿学习。如今人到中年的苏永军也开始考虑技艺传承,“我正在筹建一个琉璃技艺传习基地,免费对外开放,让大家感受琉璃制作,如果能收几个徒弟,那是最好,学徒宿舍我们都盖好了。”
  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该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4项,但多数面临传承人对接断裂的窘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每个项目不足1人,非遗大市临汾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其中16项空缺国家级领军人物。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就业观念的变化,使愿意从事传统文化事业的手工劳动者越来越少,生于民间的那些传统技艺慢慢失去了曾经的色彩。
  长期关注非遗项目的山西省政协委员王金珍建议,官方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基金,对重点非遗项目实行精准帮扶,增强其造血功能,不断壮大其社会影响和市场份额;也有专家建议,在幼儿、青少年教育中,增设非遗手工课程及社会实践,提高其对非遗项目的兴趣、情感;广泛开展拜师收徒活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16:36,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