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xyz2004|查看: 4662|回复: 20
[乡村·农业

海南(定安)非遗传统音乐与戏剧展演晚会落幕

 [复制链接]
11#
 今夜有雪 发表于: 2020-6-14 17:34:01|只看该作者

海南首届非遗购物节直播首秀迎来开门红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海南首届非遗购物节直播首秀迎来开门红 来源:界面海南

  6月13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以“嗨购非遗好物,乐享自贸生活”为主题的“首届海南非遗购物节”线上直播活动在海南省博物馆正式开启。活动上展示了15项省重点非遗项目并对160余款非遗产品进行展销。
  据悉,本次活动依托淘宝、广电云购等电商平台,结合海南非遗文化资源,组织全省的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老字号企业、非遗店铺和非遗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各色各样的海南非遗特色产品汇聚于此,全力打造“非遗文化+电商+旅游”新型消费链条,树立海南非遗品牌,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
  据了解,本次活动直播内容主要包含非遗技艺展示和非遗产品展销两大环节,直播期间共有15项省重点非遗项目展示、10余家非遗店铺和企业参加、160余款非遗产品入驻,品类涵盖黎锦、黎陶、椰雕、咖啡、黄花梨手串、土糖等20余种。
  活动当日,直播时长从下午3点直至晚上10点,“海南首届非遗购物节”直播首秀迎来开门红,直播间人气火爆,当日销售额成绩喜人。
  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传承人符秀英展示“双面绣”等名作,讲述黎锦制作技艺和民俗特色;锦绣织贝公司负责人展示黎锦服饰搭配,其创建的黎锦品牌结合了黎锦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潮流,深受年轻一代喜爱;琼剧名家符传杰携小梅花奖得主王元栩,现场教学琼剧特点及经典唱段;海岛黎家孩子创作歌手阿侬子黎化身“非遗带货官”做客直播间,现场弹唱《奔格内》等歌曲助力海南非遗;援鄂护士薛梅丽为大家讲述抗疫故事。直播间亮点颇多,热度频升。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饶琼娟表示,此次举办“首届海南非遗购物节”线上直播活动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一次新的突破和尝试,今后也将作为非遗工作重点持续开展。通过购物环节拉动非遗的制作生产,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消费,很有意义。同时,希望通过“首届海南非遗购物节”直播活动,为夯实自由贸易港建设基础贡献力量。
10#
 红彤彤 发表于: 2020-5-29 15:3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首届海南非遗购物节:黄轩、韩东君等明星助力“非遗”文化展示推广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首届海南非遗购物节:黄轩、韩东君等明星助力“非遗”文化展示推广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今天从省旅文厅获悉,今年海南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将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重点围绕黎锦、琼剧、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类五大非遗项目进行推广展示,并同期举办海南省首届非遗购物节,以打造“非遗文化+电商+旅游”新型消费链条。届时,黄轩、韩东君等明星将在海南参加综艺节目拍摄,助力海南“非遗”文化的展示推广。
  据了解,海南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0多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2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项,最具海南文化特色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海南通过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打柴舞等非遗项目,在海南的旅游景区被作为特色文化向中外游客进行展示;每逢节假日,海口骑楼老街会组织琼剧、海南公仔戏等演出;黎锦、椰雕、黎陶等通过与时尚结合,成为独具海南特色的旅游商品。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走近生活,今年海南将会重点围绕黎锦、琼剧、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类等五大非遗项目进行多种方式的宣传、推广和展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统时尚相融、文化旅游结合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
  为多渠道带动海南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海南还将举办海南省首届非遗购物节,打造“非遗文化+电商+旅游”的新型消费链条,逐渐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持续、可参与、可体验的非遗传承新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非遗传承标杆。
  据透露,今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黄轩、韩东君、乔欣、黄明昊、钟楚曦等明星将在海南集结,通过参与综艺节目拍摄等方式,传承海南“非遗”文化根脉,焕发海南“非遗”新活力,助力海南“非遗”潮流化表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你的美我的爱 发表于: 2020-5-29 09:46:00|只看该作者

海南省首届非遗 购物节下月举办

源自:海口日报
原文标题:海南省首届非遗 购物节下月举办

  本报5月28日消息(记者:祝勇)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我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将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重点围绕黎锦、琼剧、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类五大非遗项目进行推广展示。而同期将举办海南省首届非遗购物节,以打造“非遗文化+电商+旅游”新型消费链条。
  据了解,我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0多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2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项,最具海南文化特色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省通过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8#
 365tty 发表于: 2020-5-9 15:44:00|只看该作者

海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获奖结果公布,共有18份作品获奖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海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获奖结果公布,共有18份作品获奖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历时3个月的激烈角逐,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近日公布了获奖结果,共有18份获奖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荣获最佳IP形象设计奖、最佳产品设计奖、最佳黎苗体验活动设计奖、最佳期待奖、最具潜力奖等。
  据介绍,获奖产品涵盖IP形象设计、文创产品设计、黎苗体验活动设计三大类别,作品贴近黎苗传统生活场景的元素,或延展黎锦、黎陶、苗绣等在地风物,或提取木棉花、长尾猴、芒果等特色资源,或结合黎苗人们的保护神“大力神”、民歌民谣为原型的文化特色,将黎苗文化近千年生活方式的传承延续,以设计介入的创新方式和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呈现海南昌江黎苗文化的多样性与新生力。
  本次评选活动,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文创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委会会长胡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娄玮,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秘书长、八识文创有限公司创始人黄传进等8位专家担任作品评审,同时15万名文创爱好者们参与线上大众投票环节,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作品。
  据悉,主办方从本次大赛的18个获奖作品中挑选了15个文创团队的创意作品直接打样落地,并作为2020年“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五一黄金周旅游推介活动的一部分,集体亮相于竞赛文创市集中,期间获得了现场体验者的无数好评。同时,所有不同类型的作品均有机会优先与当地景区形成长期合作,共同开发系列文创产品,通过“文创+体验”的模式,助力打造昌江黎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中心,成为世界文创爱好者们的旅居处,成为世人了解海南黎苗文化的重要平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东京热 发表于: 2020-3-6 15:23:39|只看该作者

海南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人加入传承人队伍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海南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人加入传承人队伍 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日报记者3月6日从海南省旅游和文化体育厅获悉,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要求,近日,海南省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8人,涉及3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8人为项目新增传承人。
  据悉,海南省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涉及的项目不仅包括了黎族民间故事、黎族竹木器乐、崖州民歌、黎族舂米舞、海南苗族招龙舞、琼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木雕、海南椰雕等已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琼侨歌谣、琼式月饼制作技艺、鹿龟酒酿泡技艺等8个项目实现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零的突破”。新评定的传承人将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加入省级传承人队伍,通过研习、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履行对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职能,为海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播贡献力量。
  据介绍,本次传承人评审自2019年5月启动申报,共有海口市等14个市县的项目保护单位及有关公司、个人73人递交了申报材料,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8大类别。2019年12月底评审工作正式启动并于2020年初完成公示等工作。海南省于2008年、2010年、2014年分别认定了三批共计11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有20名传承人去世,除名2人。传承人分布于48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截至目前,海南省尚有34个项目无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原文化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颁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旨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海南省积极响应,结合海南实际推出相应实施方案。省旅文厅公共文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统工艺类项目占55%,8位项目新增传承人主要集中在该类别项目中,这将对海南省振兴传统工艺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高效助力海南乡村振兴工作以及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
6# 青城山
 搜索浪漫 发表于: 2020-1-17 09:44:00|只看该作者

海南省政协委员程天富:发展“旅游+非遗”,让文化“活”起来

源自:南海网
原文标题:海南省政协委员程天富:发展“旅游+非遗”,让文化“活”起来
⊙作者:苏靓

  “如何让‘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是一个课题,通过‘旅游+非遗’的模式将非遗保护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和体验消费方式就是很好的途径。”今年海南两会,省政协委员程天富建议,推动海南“旅游+非遗”持续发展,促进海南文旅产业,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程天富表示,海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海南省各市县相关单位或个人已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共有101项,其中,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8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72项。
  程天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人口头传述、身体示范,随着时间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此外,海南非遗的旅游资源分散在白沙、东方、儋州、保亭等地,因为缺乏资金、科研人员,难以系统、全面、深入地挖掘保护非遗项目,保护方式缺少创新性。
  程天富建议,整合全省的非遗文化资源,以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为出发点,投入精力研究、设计更接近生活可以让游客直接参与体验的非遗项目,引进专家学者及非遗技艺传承人,组建非遗项目研究团队,与企业建立定向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同时,重点推进研究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杆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的支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巴石一 发表于: 2019-12-20 20:24:00|只看该作者

“逐艺黎苗·海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启动

源自:界面
原文标题:“逐艺黎苗·海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启动
图片源自:海南昌江县委

  12月19日下午,海南昌江在北京举行“逐艺黎苗·海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发布会,面向全国征集非遗文创作品,借助此次活动打造一个让世人了解黎苗文化历史的重要平台。
  海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20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昌江主会场活动总策划林青,昌江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王小荣等领导及非遗与文创领域的专家出席发布会。
  林青对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进行深度解读,期望以节庆的方式提炼海南黎苗文化精粹,结合市场运营,将节庆打造成为民族文化展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近年来,海南昌江加大旅游开发和投入力度,形成了“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全季全域旅游格局。王小荣表示,昌江是“三月三”节庆活动的发源地,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居住着汉、黎、苗等民族,存续着历史悠久的黎苗文化和黎苗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给海南的发展添加了浓厚的文化底色。同时,昌江通过政策扶持、民间传承、市场开拓等方面为黎苗非遗文化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以保护和开发黎苗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节庆活动策划、非遗工艺培训、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让黎苗文化元素融入海南本地旅游,不断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推动海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王小荣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让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黎苗非遗文创的行动中来,结合当地传统特色,提炼海南黎苗文化精粹,并以最终落地为导向,开发出系列的IP形象、文创产品和黎苗体验活动。
  此次大赛由海南昌江县委、县政府主办,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AIM国际设计竞赛承办,是昌江主会场“三月三”节庆系列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于2019年12月12日线上正式启动,旨在挖掘、传承、创新黎苗文化的新生力,集聚起全国优秀的设计师和民族文化爱好者,共同打造一个让世人了解海南黎苗文化历史的重要平台,传播展示黎苗文化。

  本次大赛设置三种参赛通道,分别是IP形象设计、文创产品设计、黎苗体验活动设计三大类,共同形成“逐艺黎苗”三月三主题小生态。大赛设奖金总计22万元,经评审后将挑选15个文创团队的作品打样落地,并于2020年海南黎苗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的文创市集上呈现。获奖作品将有机会与当地景区形成长期合作,真正实现从设计到落地的全类模式突破。作为大赛主办方的昌江将挑选优秀且与海南黎苗文化相符的非遗文创作品,通过奖金和政策的扶持,将大赛获奖作品以全资源支持进行孵化,实现最终的成果转化,为海南的黎苗文化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为2020年2月16日,欲了解更多竞赛信息,请点击:AIM国际设计竞赛官网
4# 金佛山
 就爱美图欣赏 发表于: 2019-9-6 08:30:29|只看该作者

海南非遗:千百年前的航海秘术

源自:澎湃新闻
⊙记者:徐明徽

  提起海南,人们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迷人的海岛风光。但是除了自然景观,这片广袤的土地还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非遗项目种类丰富、传统技艺精彩。
  今年7月,以“探海角琼崖,锦绣斑斓的精神家园”为主题的2019“BMW中国文化之旅”在海南举行,深入探访了海南地区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民俗、黎族传统纺染织、黎族藤编、椰雕工艺等。BMW的海南探访以嫁接多种社会资源的方式,助力海南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  77eb-ieftthx5785954.jpg  保存到相册

体验千百年前的航海“秘术”
  海南岛渔民的航海历史,远比卫星定位的历史长得多……可是,数百年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是什么让渔民们躲过暗礁,辨识洋流,识别方位呢?
  史料记载,距今7000-3000年前,中国南方“骆越人”的一支跨海而来,成为海南岛的世居先民,后称黎族。那个年代,人们已经掌握了渡海技能。
  在海南琼海潭门和文昌清澜一带,渔民很早就开始到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进行捕捞作业。南海岛礁散布,被航海者视为险途。为了不断积累航海知识,尽量减少航行危险,一代代船长口口相传、笔笔记录,将航海技术、路线水流、岛屿暗礁分类整理,谱就渔民智慧的结晶,最晚到明代初年,逐渐形成了手抄形式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又称《更路簿》)。
  “更”指航时,根据航速折算成航程,一般以顺风计,一“更”为十海里;“路”指航向,即航海罗盘所指示的指针方向。南海航道更路经是一代代的南海渔民把握海上航行线路的传统民间知识,更是认定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领海的有力证据,2011年该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书保出海时使用的罗盘  9317-ieftthx5786001.jpg  保存到相册
  今年60岁的王书保是南海航道更路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捕鱼技术,16岁便开始闯深海,28岁时就当上了轮机长。与其他人一样靠海而生的他,拥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航海“秘本”。
  每当有人问起更路经的方方面面,王书保都会操着浓重的潭门口音滔滔不绝甚至是不厌其烦地讲述如何综合考量航速、洋流、风速、时间等因素,计算出航船的实际行驶里程和确定航行的路线,进而抵达预定的目的地。
  尽管在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王书保依然认为南海渔民代代传承、更新的《更路经》具有实用价值,“即使如今导航系统方便便捷,但我出海时仍然会借由《更路经》汲取经验。航海路线、岛礁气候、各处地貌……多年来,我一直用上面记载的线路进行导航,没有出现过任何错误。”
  如今,王书保每年还会亲自带领年轻的船员和航海发烧友出海,在船上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罗盘和更路经定位,每次当渔船抵达目的地的那一刻学员们无不为这一精湛的航海技术所折服。


椰雕──皇帝也“种草”的天然贡品
  提到海南,大家一定都会想到一个个圆滚滚、清凉爽口的椰子,但在聪慧的海南居民眼里,椰子并不仅限于“吃”这个功用,还衍生出一种集使用与设计于一体的工艺品──椰雕。
  椰雕常与贝壳或者金银作伴,工匠们利用椰壳的天然形态,将其与饰物嵌镶结合,按设计好的造型拼接成工艺品。
  史料有载,唐代已有椰雕。《琼州府志》载:“唐代李卫公征蛮时,常配一椰杯带于怀中。”椰雕因有鉴毒性能而流行于士大夫阶层,明、清两代,椰雕已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
  明清两代时,海南的椰雕工艺已然成熟,成为了皇家贡品。清宫中饮用乳茶,用的便是进贡的椰壳碗。其外壁为椰壳,雕有松竹梅纹饰,内壁还嵌着银。
  如今,椰雕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椰雕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探访黎锦的十年保护成效
  除了乘船出海,此次“BMW中国文化之旅”还深入了海口市、琼海市、五指山市等多地,了解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藤编等传统手工艺,海南椰雕等传统美术以及黎族打柴舞、黎族舂米舞等传统舞蹈类项目。
  黄道婆是中国棉纺织业里程碑式的人物,元代纺织革新第一人,于清代的时候被称作“布祖”。她出身贫苦,因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与当地的黎族姐妹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熟练掌握了错纱、配色、综线这些黎族织布工艺。元代时期,她返回故乡(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黄道婆所发扬光大的织绣技艺,正是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而现代人对黎族传统产品中最熟知的,莫过于黎锦了。

黎锦的制造工艺复杂,从压棉、纺线、染线到织锦都需手工操作  b666-ieftthx5786058.jpg  保存到相册
  黎锦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纤维制作衣服,西汉时期已有精美的“广幅布”被作为“岁贡”的珍品,海南岛也因黎锦成为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掌握该项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技艺的存续状况不佳。黎锦在2006年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想要织得好黎锦,流传千年的工序一步也不能少。黎锦的织造工艺十分复杂,从压棉、纺线、染线到织锦,所有的工序都需手工操作。织女们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挺住经线的木棍,引纬线竹针在经线中来回穿梭,在她们的腿上,一幅幅灿如云霞的黎锦就这样诞生了。
  得到了黎锦,心灵手巧的黎族妇女会制作成筒裙,并在筒裙上镶嵌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等等,这样在行动或是跳舞时,黎锦筒裙便会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此次探访恰逢这一项目入选名录1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近年来海南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大大提高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存续力。海南颁布了《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保护培养暂行办法》等法规文件,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按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制订了该项目保护的五年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责任单位,根据计划检查落实情况;此外,海南还先后命名了五指山市的通什镇番香村、番茅村,东方市的大田镇报白村、玉道村等11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村,在传承村建立了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的传习所,在所涉及的5个市县文化馆建立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传习馆。
  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佩介绍:“如今,在海南熟练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人超过1万人。去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陈佩说,十分期待此次探访活动之后能够遴选出这一项目的传承人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研修,帮助他们设计并开发出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新作品和文创产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是由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2016年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在2016年至2018年之间,“BMW中国文化之旅”每年都会遴选并资助10位非遗传承人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修。
  在此次活动的收官仪式上,成功推选出三项非遗项目的五位传承人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将带领、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并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产品。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家教授将作为设计师,以“做中学”的模式,带领、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并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产品。非遗传承人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销售,从而有效带动乡村劳动力就业,助力国家文化扶贫政策的落地与实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说:“今年,基地在总结前3年合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力图进一步提升研培质量,从单纯的研培与产业结合,向‘研培+艺术设计+产业’的有机结合探索。海南也将成为合作升级后的首个受益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卡罗门 发表于: 2019-7-15 19:53:00|只看该作者

BMW中国文化之旅海南探访收官,非遗文化推广成亮点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BMW中国文化之旅海南探访收官,非遗文化推广成亮点
新京报记者 王琳琳 图片来源 车企供图 编辑:李文娣 校对:柳宝庆

  (记者:王琳琳)日前,2019“BMW中国文化之旅”海南探访活动落下帷幕。活动推选出三项非遗项目的五位传承人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联合国内旅行生活指南平台马蜂窝制作《BMW中国文化之旅海南旅游攻略》,助力海南“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早在一周前,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就正式起航。在六天的时间里,车队深入海口市、琼海市、五指山市等地,探访了当地种类丰富的非遗项目,包括《南海航道更路经》等民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藤编等传统手工艺;椰雕等传统美术以及黎族打柴舞、黎族舂米舞等传统舞蹈。
  探访活动成功推选出三项非遗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椰雕与东坡笠制作技艺)的五位传承人,他们将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家教授将作为设计师,以“做中学”的模式,带领、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并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产品。

  不仅如此,这次探访也完善并创新了“文化+旅游”的传播形式,借助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助力海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活动中制作的第四本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攻略《BMW中国文化之旅海南旅游攻略》,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方式,探索非遗保护的创新模式,该攻略预计今年年底发布。
  另外,活动还引入年轻潮流平台进行传播,首次尝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广非遗领域的文化传播,在短视频平台建立“悦抖悦非遗”的话题,号召公众拍摄“非遗”主题短视频并加以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据悉,BMW中国文化之旅发起于2007年,至今已经有十三年的历史,通过“推广非遗领域的文化传播”和“促进非遗作品的使用与消费”两条创新路径,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2# 四姑娘山
 大卫 发表于: 2016-6-12 07:31:06|只看该作者

海南民间非遗文化活动热络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海口6月11日电(记者:张茜翼)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海南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园长袁金华,带着崖州明代龙被、黎族古老纺织工具等数十件珍贵藏品来到海口骑楼老街,同多位民间收藏家一道,参加“崖州藏美──海南省民间文艺家非遗项目展示”活动。
  汉唐以来,由八闽之地渡海登上海南岛的汉族先民,一部分纵深至当时人迹罕至、瘴疠弥漫却物产丰饶的古崖州(今三亚、乐东境内),与世居于此的黎族百姓融合交汇,在琼岛南域演绎了古崖州文明。
  农民出身的袁金华因乡邮员的工作走访了乐东黎族自治县10多个乡镇,力求抢救保护文物,历经40余年,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创立了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园内收藏了生活在海南的黎族、苗族、汉族人的衣物、饰品、农具、器皿等共计5000余件。
  袁金华此次带来的一件崖州明代龙被引来关注。展品的黎锦上绣有图案蝴蝶、梅花、甘工鸟,上印有汉字。“这说明在当时,黎汉民族交融,汉字渗透到了黎锦之中。”
  记者看到,此次展览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中国棉纺织史活化石”崖州土布、崖州“龙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抄本、黎族藤竹器、海南黄花梨明清古家具以及古老独特的黎族民间艺术“大安剪纸”等,不少器物首次展出。
  来自海南乐东的女收藏家王秀芹更愿做“黎族文化的守望者”。她从30年前就开始收藏黎族服饰和饰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现在收藏了1300多件。
  “虽然生活困难,收藏条件非常简陋,藏品暂时只能堆积在铁皮屋里,但是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条筒裙,一支鼻箫,一把弓箭,每一件器物都记载着黎族百姓在海南岛上生生不息的历史。”王秀芹期待,这些带有黎族原始印记的文物得到保护,得以传承,有更多人投入到黎族研究中来。
  海南省文联、作协负责人孙苏表示,海南的一批民间文艺家,在崖州土布、史前石器、黄流陶、黎族生产生活器具等专项收藏中,搜集、抢救了一大批散佚乡野的生产生活器具和濒危文物。这些民间文艺家的藏品,不仅具有记录、研究崖州地区黎汉百姓渊薮追源、劳动生产、民族交融、技术技艺、民俗传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更唤起了人们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时代的温暖回忆,凝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在与历史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是摸得到的历史,看得到的乡愁。
  “非遗在民间。”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蔡葩说,很多非遗藏品都已成为“活化石”,但目前海南黎锦、苗绣和崖州布等非遗文化通过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走进现代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海南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海南的部分高校、中小学梳理本土文化,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遗珠,通过原生态和创新的有机融合,在年轻学子中传承。
  其中,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启动“琼古遗韵”项目,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等,形成集文本、图片、乐谱、视频资料为一体的系列学术著作。该校还开展“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让海南非遗项目在高校集中展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30 20:48,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