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像朝韩、日本、越南等国家,历史也使用过中文,改变也不能说明交流记载中文不是强项,而是没有利于中文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近百年来外国侵略中国及其保护国家,中文成了被打压的弱势群体。如果“扶贫”有类似1966年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上台,颁布强制许可政策推进专利法改革:印度宪法规定,药品没有知识产权,不论哪个国家的药品,都可以仿制;被欧美垄断的各类专利药,在印度基本可以找到仿制品──印度仿制一款新药只要稍微调整生产工艺,就不会违反印度的药品专利法。靠着专利法,印度仿制药产业经过58年的发育,已经拥有完整的仿制药产业链。如此,中文也能成为继英文之后下一个的科学语言文字,发挥中文拥护政权的作用。 2)郑和--玄奘--张骞比较 为啥俄罗斯领土400多年膨胀400多倍,外蒙古被前苏联分裂出去,官方语言也用俄语。英国只是一个岛国,被英国殖民后的印度,是一个大国,官方语言也用英语。藏南地区是我国领土,印度非法设立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推行官方语言英语。2024年3月11日《北京日报》记者报道,3月9日印度总理莫迪赴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出席色拉隧道等项目的揭幕仪式。印度国防部发表声明称,隧道有助于为达旺地区提供全天候通行能力,强化印军备战水平,促进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中国政府从不承认并坚决反对印度非法设立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根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印度抽调了大约一万士兵,重新部署到东部靠近中国的边境,继续强化在中印边境的作战力量。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曾表示,印度若是盲目跟从,引狼入室,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的利益。 还有西班牙是个小国,但西班牙语并不是小语种──全球有近23个国家,超过5亿人操西班牙浯。是联合国组织6种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西班牙语是西班牙以及除巴西、圭亚那、海地、加勒比群岛之外的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在美国的许多地区,非洲的部分地区和菲律宾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西班牙语是在公元6世纪和7世纪,从本地拉丁语才发展而成的。 中医药在朝韩、日本、越南等国家的传播和影响,说明中文作为科学语言文字,还是很有生命的。还有把外国的经典去伪存真,翻译为中文向世界,也许还比它在本国有影响。 例子就是玄奘(公元604--664年),河南人,原名陈炜。玄奘千里西行取经在天竺求法17年,是中华民族千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最生动和最真实的写照。他用了19年时间,走了5万里行程,到过100多个国家,游历新疆、中亚、印度一带,从天竺经丝绸之路带梵本佛经657部。公元652年回国后,专心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工作。一生中他先后译出佛经75部,共1335卷。除此之外,他还把他西游所见所闻,编写成一部《大唐西域记》,共12卷,详细地记载了他所到的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情况、山脉河流等,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成为后世研究中亚和南亚古代历史地理的必读之书。印度一些湮没的古迹,例如那烂陀寺遗址,就是靠这本书的记载才重新为人所知的。公元664年玄奘终于因病去世,圆寂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山玉华宫。反观从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上溯汉朝张骞通西域,有贡献,但推广中文传播不够,不如玄奘。 郑和的例子,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1433年,共计7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在7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给世界文明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目的是多方面的: 初衷之一是宣扬明朝的国威:通过派遣大规模的船队,向海外各国传递了明朝的强大和富裕的信息,有助于提升明朝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展示明朝的实力和友好态度。 初衷之二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在明朝初期,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失踪,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下西洋搜索建文帝的行踪,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朝对于海外事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 初衷之三是开展海外贸易: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对海外商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通过与海外国家的贸易往来开拓海外贸易市场,增加明朝的财政收入,也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初衷之四实现外交联姻:在明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皇室成员与东南亚国家的王室成员联姻。下西洋的过程中积极推动与海外国家的联姻,通过与海外国家的王室成员联姻,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国家的政治联系和友谊。 总之这些目的的实现,对于加强中外交流、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巩固明朝统治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历史学家吴晗评价郑和,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都早,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 张骞的例子,张骞也许是知道有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的古人。2023年12月31日《中国企业家日报》,发表四川省社科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后强教授的文章《张骞在大夏发现邛杖蜀布──真身墓可能在成都老官山》,其中介绍:“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张骞受汉武帝刘彻招聘出使西域。张骞与四川关系密切,在成都有很多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张骞在大夏见到邛杖与蜀布,说明他对四川纺织熟悉。为了通西域的西南行,张骞的足迹曾留在天府之国,曾驻足成都,寻邛杖、访织女。张骞与西汉名人四川的司马相如、卓文君、落下闳、文翁等同朝为官,多有往来,晚年长住蜀地,死也不离开成都,后葬于天回镇老官山”。 李后强教授说:张骞(前164年--前114年),汉中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其他的文献介绍的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趁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博望侯。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从这些地方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他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记载了。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