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13252|回复: 20
[纪实·新闻

2003-11-06日(中):神秘古宅,一个世纪的传奇

 [复制链接3熊猫
11#
 宋川义 发表于: 2004-1-25 22:39:55|只看该作者
感谢作者提供如此多的珍贵图片!
12#
 风雪江山 发表于: 2004-3-11 00:12:4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以下是引用残荷在2004-1-21 17:19:11的发言: 那个蜂桶怎么和我们在汶川萝卜寨见到的蜂桶一摸一样?放的位置也一样的.这说明汉和羌在文化生产上的交流不是几百千年的事了.而且那羊是铜羊,也是羌族地区特有的.还有那"泰山石敢当"在羌寨的老房子也有.看来这不仅仅是羌,汉交流这么简单的 问题了.那羌和汉究竟是怎么回事?那是不是正如三星堆出土文物研究的那样,汉族的祖先是羌族?这可不可以作为羌是汉的祖先的左证
我们都是古羌人的后代 大禹出自西羌 包括我的祖先黄帝的妻子也是今天汶川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6-21 10:37:34|只看该作者
对这些民俗我没有研究,不便多嘴,有机会自己去看看了。
14#
 黄勇 发表于: 2004-6-24 02:23:52|只看该作者
写得果然是细腻非常,看得很是惭愧。下次随雷哥外出采风,一定要仔细记载观察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宦嘉煜 发表于: 2004-6-24 09:51:42|只看该作者
极好
16#
 英英 发表于: 2004-6-26 11:52:11|只看该作者
文好。图好。

想去看看这个地方。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袁秀萍 发表于: 2004-12-15 21:08:53|只看该作者
  看了图文并茂的《神秘古宅:一个世纪的传奇》,我的心被震撼了。像李家大院这样的深山古民居,和我爷爷当年的房子好象啊,可惜拆了,没拍下来。看着看着,我的心被这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扯得好疼,鼻子酸酸的,眼眶热辣辣的。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站在院子的天井里把玩着水井边布满青苔的辘枦,一位银发飘飘的老人举着拐杖气急败坏的叫我下来,我刚从他面前走过,就挨了一拐杖,他也因此失去平衡而摔倒中了风,70岁的爷爷在卧病8年后去世,让我愧疚一生。再后来老房要拆了,我们把他的龙风床,雕花凳和茶几,八仙桌,对窝,药柜等全送了人,我们不懂传统文化,不懂得那是老人的纪念,好后悔呀……
18#
 曹斌 发表于: 2004-12-16 00:40:39|只看该作者
“宁可生前一杯酒,不想死后万载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leikang 发表于: 2004-12-16 03:40:00|只看该作者

青山古宅(成都晚报版)

2004-12-12 3:18:4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作者:韩蓁 雷康

  早就听人说邛崃西南隅的平乐镇花楸村有个李家大院,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奇特而又神秘,前去觅古者络绎不绝。我们便决定专程去那古宅瞧瞧。
  冒着初冬的细雨,我们驱车来到平乐下坝场。这是一个小巧而俊美的山间小场镇,山青水秀,原野广阔,民风淳朴。镇上的朋友听说我们要去探访古宅,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热情陪我们驱车上山。

一座犹如欧洲中世纪城堡的古宅
  小车沿着新修的村道依山而行,经过一片黄金梨地带后进入了茂密的竹海。这竹海莽莽苍苍,深不可测,气势磅礴。一竿竿,一簇簇,一片片,挺拔潇洒,青翠欲滴,令人痴迷沉醉。望着这无边无际层层叠叠的绿,我不禁联想起那闻名遐迩的川南竹海。这里的竹完全可以同它媲美,无论是从地域的广阔,还是从竹的俊美与数量。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川南大多数为楠竹,而这里大多是慈竹。我想,称这里为“川西竹海”也不为过。
  山深林静,只闻得细切的车轮声、轻柔的雨滴声和时断时续的鸟叫声。半小时后,车停于一座悬崖下。我们弃车登山,涉过一弯流水,爬上一座陡崖,见着几十个村民正在挥镐修路。见了我们都笑着说:“嗬哟!又来客人啦。”
  朋友说上山有两条路,一条老路,石梯窄而陡;一条便是这新辟成的盘山路,虽然陡但较宽。我们选择了盘山路,沿深涧在竹海中穿行。路面由岩片石屑铺成,陡峭而又坚利,在疏疏落落的阳光下呈特有的金黄色。陪同的朋友说上山只有二三里,但我们走起来仿佛有十里八里之遥。总是望不到山顶,更见不到古宅的影子。深山藏古宅,这古宅到底在哪儿呢?
  就在我气喘吁吁,快要挪不动腿脚时,忽见几株伞状的碧绿树冠从山间突兀而出,那是几株百年楠木树。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那楠木树下就是李家大院了。在激动与兴奋中,又攀行一程,转过两个山嘴,过了一道木桥,一座深宅大院便巍然矗立在我们眼前。
  好家伙,那雄伟壮观的气势俨然像座古老的欧洲中世纪城堡!

房舍众多,涉足其间如进迷宫
  这是一座典型的深山古民居建筑,坐落在一座状似古佛的山腰间,屋基落点在佛爷晒肚之穴。整个建筑呈古堡形,赭青色,如一头巨大的雄狮盘踞在高岩上俯瞰一切,傲岸而雄奇,凝重而古朴。地基为土石方混合,人工夯填;古宅的48道明暗垒石堡坎均采用大条石镶砌,层层叠叠,犬牙交错,坚固如磐;一条三百余块青石板镶成的山道蜿蜒曲折从山下通向院外,与一条“之”字形的青石条路衔接,然后再通过青龙摆尾似的框边石梯曲展到古宅第一道龙门。石梯尾下有两眼水井,供大院人畜饮用。清盈盈的泉水长年溢出,淙淙流淌。夏天冰凉怡心,冬日热气蒸腾,神奇而又罕见。
  登上高台,踏进古宅第一道龙门,一股古朴凝重之风扑面而来。跨进厚重的木门槛,迎面是一道高大的楠木屏风,其上镌刻着寿星跨鹤与八仙朝山图案。绕屏风进入第二道龙门,是一长形天井和三间宽敞的客厅。厅上放置一对雕花搁几,壁上挂着四张木匾雕篆的福禄寿喜条幅,屋檐前悬着六个花篮式雕花吊墩。厅柱下十个对称雕花石墩置于圆柱下。大厅左右两侧各有一间书房。厅后则是第三道龙门。推开古色古香的双扇门,眼前忽地展现出一个大地坝──这便是闻名川西的能铺48床晒簟的古宅大天井。这地坝由838个两尺见方的青石板镶嵌而成。虽经百年风雨,依然平平整整,光洁照人,令人清心爽目,胸襟开阔。大院坐西向东,上下左右分布有许多房间。正房柱下有18个雕花青石墩,走廊上挑梁为四个双面雕花人物图案搁几。堂屋有六扇大门,挂有牌匾、宫灯,放置着太师椅、老式茶几。
  一见来了客人,大院里的住户们都从自家住屋里迎出来,笑容可掬,热情如火。他们极快地在堂屋门口摆上矮方桌小竹椅,泡上茶水,还从就近的小食品店买来花生瓜子。
  这宽阔的晒坝和奇妙的建筑令人惊讶迷醉,我们来不及休息,就在大院里转悠开了。跨过高大厚重的柏木门槛走进堂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个古老的神龛。神龛柜上的主图为八仙过海浮雕。镂花牌坊柱足压着木雕雌雄二狮,两边各伴幼狮一对,小家伙张牙舞爪,憨态可掬。正中供奉着李氏先祖牌位,额上横置着一道“福寿增荣”古匾。整座神龛做工精细,式样奇巧,色泽古朴,奇异而生动。
  紧靠神龛顶部的檩桷之间,还用铁丝固定着一道凝重而生动的古匾。古匾周边图形为火焰飞腾中的五龙二凤,正中四个镂雕镏金大字:“皇恩宠锡”,上款是钦授正六品李洪楷,下款落有光绪二十年赠字样。这匾的悬挂位置令人有些不解,正想找人询问,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者便主动上前解释说,此匾原先悬挂在大院第一道龙门上方,两年前曾被小偷盗走,大院住户在派出所干警协助下寻找几个月后才追回来,之后便移至堂屋,以便保护。
  这位长者叫李显书,听说来了客人从场上赶回来的。他是大院的主人之一,又是李氏第15代孙,眼下受大院住户推举,负责大院的保护和推介工作。当然这是义务的,没有工资酬劳。但老人说:为了大院,他心甘情愿做这些事。老人身板硬朗,精神挺不错,走路说话都是风风火火的。他陪着我们从正院出来,沿古老的石板高台走向两侧的三间四合院落,这偏院的样式格局也与大院差不多,只是面积小些,房舍紧凑拥挤一些,形状恰似羽翼尾翎,与大院天衣无缝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整个古宅正房连偏房,大院套小院,房屋众多,路径复杂,涉脚其间犹如进了迷宫,若无人导引,很难轻易转出来。老人告诉我们,古宅有大小天井六个,大小堂屋9间,堂屋门54扇,正门18扇,房间上百个……
  后来,我们走出大院,绕着古宅转了一圈,只见茂林修竹,绿树成荫,古楠木、古银杏、古柿树、古核桃树,比比皆是。再攀上宅后的顶峰一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老人不无自豪地说,站在这里,东望可见临邛大邑,西眺能见西岭雪山。晨曦中可观旭日东升,朝霞变幻;入暮时则可见远处的万家灯火与头顶明月。

家族合力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大院才没遭劫难

  从山上下来,堂屋前天井内已聚集了不少住户,他们之中有农民,有工人,有小商铺老板,有业余理发匠,有退休厂长,也有村组干部,都是一姓人,一家人。见了我们纷纷围上来,问好的问好,让凳的让凳,端茶的端茶,陪说话的陪说话,礼貌,热忱,质朴。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从大院的清洁卫生开始。我们可算是突击造访,然而在院内院外却很难见到落叶荒草及其零乱杂物,我问这是何故,难道事先知道有客人要来么?李显书大爷笑着摇摇头说,院子每天都是这样,从祖祖李洪楷起,就非常讲究卫生注重礼节。他说∶“祖祖八十多岁时,行动已经不太方便了,但他每天坐在大阶沿的太师椅上,旁边放把响刷子,发现谁不讲卫生或是说粗话,就向谁打去。因此子孙们背菜挑柴回来,不小心掉了片叶子,就得马上说‘我这就捡我这就捡’……以后就成其为习惯了。”
  李家祖上是浙江武陵人氏,始祖乃明朝万历进士。其长子为武举出身,历任贵州守备之职。因受上司陷害诬其通匪,圣上密令满门抄斩。始祖闻变,遂令三子连夜潜逃,之后二老自缢,余者皆被斩首。兄弟三人隐姓埋名入川。长房一脉便择下坝干岩庙子坪定居下来。李洪楷系十一代孙,因受家庭教育影响,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十分厌恶,便隐居深山以种竹务农为业。适逢当地竹源丰富,纸业兴盛,精明能干的李洪楷便经营起纸业来。由于他勤奋好学,恪守诚信,不上几年,就垄断了邻近县乡的纸业制造和经营。一时间,宾客盈庭,商贾订货者络绎不绝。李洪楷名声不胫而走,后来成了当地首富。再后来,就选择了庙子坪这块风水宝地置建了这座深宅大院。
  李洪楷成为首富的同时,也成了大善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他为修建川南第一桥捐献全部的桥梁、桥丝;又在邛崃、宝兴、大川等交界处独资修建洪福桥一座,解了几县百姓交通之难;还不时地捐资修桥补路,维修庙宇,周济穷苦百姓……百姓称他为“李大善人”,朝廷也下旨封官爵,御书赠匾。李洪楷在经营主业的同时,还开发拓展了花楸茶品。继刘氏给康熙进贡之后,他又将花楸茶进贡,圣上便立花楸茶为天下名茶十八谱中的第一谱。至今,古宅周围仍有千亩茶园,终年郁郁葱葱,芳香四溢。所产的花楸茶名扬四海,畅销不衰。
  在摆谈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萦回在笔者的脑海里,如此大院,历经百年风雨坎坷,如何能保持得这样完整呢?老人大概窥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古宅里的人都是洪楷祖祖名下的血脉。这大院是祖祖传下来的,大家都有个共同的心愿,继承它,维护它。”
  李显书告诉我们,解放前这里时常有山匪出没,但就是没有骚扰过李家大院。一是慑于李洪楷的名声,再是大院人口盛极时达三四百人,少时也有一百多号。我们人多势众,猎手又多,土匪蟊贼十分惧怕,要经过这里还要事先借道哩。
  土改时期,这大院成了农会所在地,农会主席也在这院内。大院里虽然住着贫农、中农和地主几个对立的阶级,但保护大院是大家的共同愿望。院子也就保下来了。后来办公共食堂,再后来又闹“文化大革命”,因为这院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家人一姓人合力保护,这院子才没遭劫难。
  下山时,我们沿着碧绿苍翠的花楸茶圃,踏着弯弯曲曲的石梯,小心翼翼地下到山脚。再回头一看,只见山深林密,竹啸声声。李家大院倏然不见。连那些高耸的树冠也不知隐匿到何处。这古宅真乃神奇诡秘。
  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像李家大院这样的深山古民居,这附近山上还有两三家,虽然规模小些,但同样神秘、奇特,充满魅力和诱惑力。我们非常震惊,也许我们将再作第二次探访。
20#
 long4978 发表于: 2004-12-16 08:34:00|只看该作者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代沟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7 20:12,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