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19662|回复: 166
[自然科学

伤寒论原文(汉张机著)

 [复制链接 
2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1:46:19|只看该作者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4:41:5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 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0)三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梨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4:49:55|只看该作者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桅子鼓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桅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230)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4:51:42|只看该作者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4:53:18|只看该作者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莱萸汤。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大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4:54:22|只看该作者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4:56:27|只看该作者
(261)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4:57:37|只看该作者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80)大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4:58:21|只看该作者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3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2-9 15:06:42|只看该作者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0:13,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