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南北军阀的斗争与川人自治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北洋六镇夺取革命果实,并四处安插北洋系统的亲信,渗透北洋势力。袁世凯希望控制四川震撼西南,为其称帝创造条件。袁称帝失败,滇黔军阀控制四川,这与段祺瑞武力统一全国的策略发生尖锐冲突。南北军阀的冲突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四川军阀在南北冲突中始终都处于从属地位。于是四川各界要求川人治川的呼声日盛。
(一) 川人治川的历史根源与现实条件
四川是古蜀国故地,地势险要,北有剑阁,东有夔门,西连康藏,南为滇黔之门户。进可东下夔门而驭湖、湘,出汉中而控中原,足可据固自守。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它历来为兵家所必争,也常有人欲据四川而谋独立之举,故有“天下未乱蜀先乱”之说。
四川谋求川人自治的历史文化根源:首先,地缘因素。蜀地险要,四面环山,又地处西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政治向心力较弱。其次,由于地理的隔绝状态,使四川人形成一种排外自治的心态,不能容忍外人统治。排外情绪强烈,并且由于地理和民族杂居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内涵。再次,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经济上能够实现独立自给,为川人自治创造了物质条件。最后,四川历来就有独立自治的历史,如:刘备蜀汉政权、王建的后蜀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等。
四川人谋求川人自治的现实原因:1、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林立,中央政权对各地方政权的控制力下降,中央的国家凝聚力削弱。中央政权对外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对内提防各地方政权的政策激起了各地方政权强烈不满,中央政权的无能激起全国人民的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2、唐继尧推行大云南主义,欲割据滇、黔、川,这与段祺瑞推行武力促统一发生尖锐的冲突,使四川陷入南北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之中,致使四川军阀分为两派而混战不断,这使四川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强烈要求川人自治。
(二) 军阀在四川的争夺与四川军阀驱逐客军运动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盗取革命果实,但其个人权利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希望拥有君主一样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袁世凯推行极为反动的政策。对外,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内,推行高压政策,刺杀宋教仁等反对派领袖,并四处安插亲信,渗透北洋力量于全国各地。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最终触发了反对袁世凯专政的二次革命。四川地区在熊克武的领导下,也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但熊克武等被别有用心的滇、黔军和忠实于袁世凯的胡景伊联合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极为看重这块地方,便派自己的心腹陈宦入川,掌管军政大权,填补西南地区的权力缺口。在陈宦入川之前,“指使陈与袁克定拜把”,并组织盛大的欢送仪式,可见袁世凯对四川的重视。1915年,陈宦带着伍祥祯、冯玉祥、李炳之三个北洋混成旅入川。袁希望通过控制四川,在西南地区对滇、黔保持军事压制,向东出夔门,可以威慑长江下游非北洋系军阀,为自己顺利称帝创造条件。陈宦带着北洋三旅入川以后,为加强对四川的控制,壮大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与刘存、周骏的师生关系,委以重任,加以笼络,同时他借整编川军为名,削夺兵权,一是,大批撤裁川军,特别是骑兵和炮兵,一是,撤换川军将领,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另外,还借“清乡”之名,使川人打川人,分化川军力量。陈宦的这些措施,激起了部分四川军阀的不满,为四川军阀分为两派埋下隐患。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天人共愤,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反袁的“护国运动”。护国军第一军在蔡锷的率领下进入四川,并得到四川军阀刘存厚的起义响应,和熊克武领导的护国军四川招讨军的积极配合。虽然陈宦极力抵抗护国军,怎奈袁氏称帝已“绝恩于世”,“北洋分家”北洋军无意抵抗滇黔护国军,且川军复杂,陈宦无力统御,最终陈宦宣布四川独立。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护国战争至此结束。
护国战争结束后,唐继尧“发遣大批滇军来四抢占地盘”,并且“密电滇黔将领长期占领四川,不容撤退。[1]”其实滇黔军欲占四川已酝酿很久,并有几次行动。如在辛亥革命时的“援川”和二次革命时滇黔联军入川镇压四川革命军,后在川军强烈的反对和北京政府的干预下,没有留在四川。滇黔将领明白“盖无川,则滇、黔不克自强;有川则滇、黔方可自立也![2]”。打通川道,才能将四川纳入云南的势力范围,使唐继尧的“大云南主义”得以实现,而黔军也得一块食饷之地。故而滇、黔军在北伐援鄂、援川、援藏,而在数次行动中都以四川为第一行动目标,并滞留四川不前。护国战争结束后,唐继尧以“再造共和”为名,利用黔系刘世显集团的帮助,“以征服者自居,联黔倂川,希望实现滇黔并治”[3]。在蔡锷因病去职后,由罗佩金和戴戡共同治理四川后,滇黔共治局面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