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孟良|查看: 2695|回复: 19
[废帖

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复制链接]
11#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02:54|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03:4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04:06|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是,由此而视建筑,可以发现中国建筑也是绘画式的,西方建筑则属雕刻式,只是这种“绘画”或“雕刻”只表现建筑本身,并不表现建筑以外的别的对象。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而中国的建筑群却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不是主要的欣赏对象,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从中现出全“画”的神韵。

中国建筑单体当然也具有体积感,但它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

西方建筑的内部当然也可以欣赏,它有复杂的内部空间,但这空间也是雕刻性的,有三个量度,空间的外界面就是实体(墙、地面、天花)的内界面,所以空间是明确的,实在的,有肯定的体积体形,空间的变化就是空间体积体形的变化。

中国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却很不发达,而且往往由于上部梁架的复杂交织和室内外空间的交流,使它的界面很不明确。
14#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05:24|只看该作者
中国建筑的内部空间举例——佛光寺大殿  011中国建筑的内部空间举例——佛光寺大殿.jpg  保存到相册
   中国建筑的空间美,毋宁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它是外部空间,但就围墙所封闭的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两个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中去,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肯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肯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实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哺《论画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鉴》)。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

中国建筑院落虚实相生的经营,大约有三种基本型式: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院落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最大最高,势态向前,其他建筑三面围绕,与之相抗取得均衡,院落中心则没有建筑,可谓外实内虚。第二种是将构图主体置于院落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围构图因素尺度比它远为低小,四面围合,势态则向中心收缩,也取得均衡,可谓内实外虚。以上两种方式都可称之为规整式,都有明确的贯通全局的轴线。前者强调纵轴线,可扩展组成一系列纵向串联的院子,后者的纵横两条轴线基本处于同等地位,自足自立,不再扩展。第三种方式的院落外廓不规整,院内建筑作自由布局,势态流通变幻,但乱中有法,动中有静,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其实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在园林中有更多的运用。这种形式没有贯通全局的轴线,但在内部的各个小区,则存在一些小的轴线,它们穿插交织,方向不定,全局则可大可小,可名之曰自由式。

这三种基本型又可以不同的方法和规模结合到一起,或严整的全局中渗透着自由的局部,或自由的格局中镶嵌着严整的片断,组成丰富多样的群体。如天坛建筑群基本上是第一、二两种形式的结合;紫禁城基本上是第一型,但在御花园部分又略具第三型的意味;颐和园佛香阁本身是第二型,它的前面直到排云坊是第一型,整个园区的规划又是第三型。根据山地平原水边岩下地形的不同,或气候风土的差异,或人情民风的喜尚,或建筑类型的区别,又可有更丰富的变化。

值得再次强调,“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

在建筑单体的构成上也可以看出“绘画”式和“雕刻”式的差别。正像西方雕刻是由面的转折来构成的一样,西方建筑也是由面构成的:罗马潘泰翁是半个皮球似的曲面穹顶放在桶状的圆壁上;希腊帕提隆神庙的柱廊是一片虚实相间的平面,与内墙一起,支撑着倾斜的坡屋顶;威尼斯的府邸是承重的墙壁支持着楼面和平屋顶。线在西方建筑构图中不起重要作用,它或者只是面的转折形成的轮廓,或者只具装饰性的意义,具有偶然性。在潘泰翁桶形墙的外表面上就没有什么线,内墙面上有垂直和水平的分划,只是把这庞然大桶装点得丰富一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06:16|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08:01|只看该作者
中国建筑则由线构成,凡柱、梁、额、檩、枋、椽、栱,宏观上都可以视作为线,这些线的交织网罗就构成建筑。线不是可有可无的、偶然的,它就是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身。它虽然也具有装饰美,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合乎材料本性和力学逻辑的结构美。
中国建筑的主要线条很少是纯装饰的,屋脊是为了防止屋坡交接处的漏雨而设置,斗栱是为了支托屋檐的挑出而产生;最为人称道的屋角起翘也是结构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斗栱逐渐缩小,屋檐的挑出逐渐更多地依靠檐椽的出挑来承担时,承受转角屋顶巨大重量的角梁(相当于转角45°椽子)势必加高加厚,于是才采用枕头木以使椽木和角梁归齐,角翘也就产生了。中国建筑普遍具有可贵的本色美,匠师们只是在结构和功能必然要求的有机体上面略施斤斧,使它们兼具装饰作用而已。

雕刻主要依靠体积的组合来构成形象,所以西方稍后一些的雕刻都不施色彩,西方建筑也多只是外现材料原色,并不另加色饰。绘画是色彩的艺术,中国的雕塑是绘画式的,也广泛施用色彩,中国建筑同样注重色彩。正像中国画一样,由艺术内涵所决定,中国建筑的色彩也有两大类:一是北方皇家建筑,红墙黄瓦白台彩画,辉煌富丽,有若工笔重彩,满眼北宗金碧;一是南方的园林寺观,白墙黑柱黛瓦,萧条淡泊,好似水墨写意,全是南宗文人情趣。

西方园林和中国园林也分别是雕刻式和绘画式,可见后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09:32|只看该作者
五 “我以天地为栋宇”

《世说新语》记刘伶放达,裸形坐屋中,客有问之者,答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kūn,裤)中?”。这个回答,似觉诡辩无礼,但“以天地为栋宇”一语却正道出了中国人自然观的重要一面。其实中国的“宇宙”一词同样透露了这个意思:“宙”是时间,“宇”字原意就是屋宇,代表空间。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无限之宇,当即天地为庐。这个自然观,把天地拉近人心,自然和人直接交流,“天人合一”,融合相亲。

这种思想早在《乐记》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大乐与天地同和”, “乐者,天地之和也” (《乐记》)。天地本身乃一大调和,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大调和。这一观念,一方面是给礼乐精神蒙上了一层敬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亲切感情。“乐者为同……同则相亲”(《乐记》),人只有和自然有相亲的感情,那么体现自然万物之大调和的乐,也才能在人和人之间产生相亲的感情。

歌德曾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中国人:“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

所以,中国的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从“以天地为栋宇”的观点来看,这个在西方建筑中原本与人无关的室外空间,也就成了与人直接相关相亲的了。中国建筑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纳入其中,人生活在建筑中,这“建筑”既指实在的屋宇,也包括“以天地为栋宇”的自然。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从消极方面来说,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造成和自然的对立,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从积极方面来说,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西方园林也是雕刻性的,不过它不是写实性雕刻,而是以山树石等自然物为元素,强迫大自然符合人工的法则所“雕刻”成的立体的图案,人工斧凿痕迹十分显著。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园林已开始采用花坛、剪饰和迷阵。花坛是几何形的,剪饰也把树木修剪成几何形体──尖锥形、多角柱、圆球形、半圆球形和矮墙式的绿篱,甚至剪成动物的形状,被称为“绿色雕刻”。迷阵是用绿篱组成的几何形回路,有许多死胡同,易进难出,以为有趣。这种园林一直沿用到现代而以十七世纪法国绝对君权时代的唯理主义园林最为盛行。草地也是几何形,用不同颜色的花草组成像地毯样的图案,道路又平又直,几何对称,人工砌出几何形池岸和笔直的小河。全园一目了然,外在而暴露。
18#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10:37|只看该作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11:47|只看该作者
中国园林恰恰相反,其气质也是绘画性的,和中国画相似,一方面强调抒发情趣,中得心源,同时也注意状物写景,外师造化。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用美丽的石头堆成峰、峦、涧、谷,房屋自由多变,仿佛是大自然的动人一角。然而它也并非西方艺术所理解的那种单纯模仿,其中迁想妙得,天机灵运,随时而遇,融进了人的再创造,仿佛是一幅四度空间的立体山水图卷,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节拍有密切关联。中国园林也同样是含蓄和内在的。
20#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4-9 01:12:09|只看该作者
古希伯来的神话说,五千年以前,天下的人都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彼此了解,干起活来同心同德,人们决定在巴比伦建造一座通天大塔。工程开始进行得很顺利,但这件事引起了天神耶和华的嫉妒,运用神力,搞乱了人的语言,民族也就出现了。人们看法不一,又不能互相理解,于是各行其是,塔也就越建越不像个样子,终于没能建成。这座塔名叫巴别塔,“巴别”就是“混乱”的意思。以后有人还画过好几幅巴别塔建造图,画上的塔混乱不堪,好多种风格搅成一团。

这个故事的启发意义是很明显的,就我们的题目而言,说明建筑艺术随着民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格。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不仅具有考古学的价值,作为艺术,它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由历史所形成的上层建筑有深刻的联系。只有从这个角度去考察,才能找出建筑艺术的本质根据。

我们已经极其概括和宏观地讨论了中西建筑艺术性格的不同,也许我们是太偏重于强调它们的差异了,但差异是确实存在的,而要真正认识某一事物,掌握此一事物与它一事物的差异,应是更重要的事。

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过去,中国建筑还要发展,总结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结论是:既然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及其所形成的上层建筑的不同,是形成各民族传统建筑艺术性格差异的本质依据,那么在现代条件下,各民族各地域社会情况和上层建筑的不同,也应该成为新建筑艺术性格的差异的本质依据。对于担负着创造新的建筑艺术使命的建筑师们来说,重要的是要十分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于上述本质依据的理解,其中也包括对于传统的认识。经历了千百年才形成的传统,它所从由产出的具体原因可能已经过去,或许也已被人们所淡忘,但传统本身尤其是其审美心理,已作为民族特质的一种独立价值存在下来,经过扬弃以后,还将继续发生作用,毕竟是不容一笔勾销的。

我们要特别强调建筑师在创作上对于新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自觉的追求和贡献。完全西化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像巴别塔那样的杂凑并不足取,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继承和创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7:56,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