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独一无二哦|查看: 5845|回复: 50
[建筑师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我们这代建筑师的启蒙者

 [复制链接 
41#
 孽角 发表于: 2019-5-17 17:53:00|只看该作者

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去世 香山饭店:晨会时集体默哀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去世 香山饭店:晨会时集体默哀

  (记者:潘闻博)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于美国时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由他主持设计的香山饭店的多位工作人员称,今天(5月17日)他们得知贝聿铭去世后,感到震惊悲伤,并为贝聿铭默哀。
  香山饭店四季大厅,为与贝聿铭原设计保持相符,曾一度种植的芭蕉树已被竹子取代。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香山饭店后庭院,有路面由鹅卵石铺筑而成。据工作人员介绍,铺筑时贝聿铭曾现场指导。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香山饭店总经理高睿称,他于今天上午得知贝聿铭去世的消息,“感到震惊和悲痛”。今日上午,在管理层举行的晨会上,他们为贝聿铭集体肃立默哀。
  香山饭店销售部总监黄彪说,他是在来饭店上班的途中得知此事的,“觉得很突然”。黄彪称,他1991年来香山饭店工作,至今已有28年。“听到消息我很惊讶。一开始来工作时候没特别注意建筑设计,后来才逐渐感觉到它的美。今天和其他人提起贝先生的时候,我都掉眼泪了。”
  香山饭店官网显示,该饭店由贝聿铭主持设计,是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酒店,于1982年开业。
  黄彪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在香山饭店设计期间,贝聿铭多次到香山现场考察,酒店许多景观,亦融入贝聿铭的独特设计。
  “比如饭店后庭院的后方就是香山,这样的设计,是巧妙‘借’来香山的景色。”黄彪说,“后庭院有些地面由鹅卵石铺筑而成,这些鹅卵石从山东运过来,黄色的鹅卵石是平铺的,黑色的鹅卵石是立起来铺的。当时,贝先生亲自指导工人们要如何铺筑。”
  香山饭店开业至今,建筑设计仍整体保留原样。此前,因为芭蕉树容易成活,饭店曾在大厅改种过芭蕉树,但后来为了与贝聿铭原先设计保持符合,又改种成竹子。
  黄彪称,两年前,贝聿铭100岁生日之际,有喜爱贝聿铭的民众前来香山饭店,为贝聿铭庆生。“他们慕名前来,有老师有学生,也有其他职业的人。虽然贝先生本人没来,但当时,他们为贝先生准备了一个很大的蛋糕,还拍了生日祝福视频,打算把视频发给他。”
⊙记者:潘闻博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享年102岁
40#
 whale 发表于: 2019-5-17 17:17: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贝聿铭改建卢浮宫往事:曾不敢走在巴黎街头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贝聿铭改建卢浮宫往事:阻力很大,曾不敢走在巴黎街头

  参考消息网5月17日报道 国际知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台媒称,贝聿铭一生在世界各地留下众多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这座建筑2019年庆祝启用30周年,但当时建造时却面临排山倒海的反对压力,主导这项计划的贝聿铭还曾说自己有段时间“不敢走在巴黎街头”。
人们参观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新华社/西霸资料图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5月17日报道,当年卢浮宫扩建工程被交给贝聿铭设计,一开始就让许多法国人不解。后来,以“让光线来做设计”为理念的贝聿铭,提出用玻璃金字塔为主轴来改建,更是遭法国媒体冷言嘲讽。贝聿铭生前受访谈起这段回忆,坦承“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像在地狱,不敢走在巴黎街头。”他还说,一旦被人认出,民众甚至会当街斥责。
  报道称,最后,贝聿铭团队争取到文化界重要人士的支持,也接受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的建议,在卢浮宫广场放置全尺寸模型,才有效减缓了批评声浪。
  报道称,这座玻璃金字塔完工后,作为卢浮宫的入口,成功将各个独立的宫殿连结起来,加上场馆布局、周边商店街、停车场等重新设计,制造出一个流畅的参观路线,光线也得以透进地下室,制造出明亮的空间感,让这座本以老旧的博物馆重获新生。
  报道提及,1988年3月,贝聿铭因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获得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表彰。密特朗授予贝聿铭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现在,玻璃金字塔也被法国人视为骄傲的地标。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享年102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9#
 antibody 发表于: 2019-5-17 17:08:00|只看该作者

贝聿铭的建筑:几何学的纪念碑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贝聿铭的建筑:几何学的纪念碑

  生前贝聿铭的建筑风格被冠以各种主义的标签,如果尊重他本人的意愿,那就是建筑就是建筑,不分什么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和结构主义建筑等等,而真正能留存下来的还是建筑本身。那么贝聿铭的建筑呈现出什么特征呢?我觉得一句话,就是他是一位几何学的魔术师。
  贝聿铭的设计以其锐利的直线、单纯的构造和透明充满光的空间,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巨大的足迹。虽然他的设计不被建筑史学家们归于某种风格和主义之内,但是,贝聿铭在不同时期和年代,在世界各地留下的纪念碑式的建筑本身,就是二十世纪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贝聿铭是一位银行家的儿子,而他的家谱记载了贝家是苏州的望族,贝聿铭在他家拥有的狮子林里长大,也就是说,在他成长为一位建筑师之前,建筑和环境以及景观的关系就已经在滋养他了。还是少年的贝聿铭,17岁就前往美国学习建筑设计,1940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之后在前包豪斯学院创办人格罗皮乌斯指导下的哈佛大学建筑系深造。贝聿铭早年就开始关注建筑所处的环境应该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现代建筑的某些理念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不认为国际样式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真理,而那些反映时代特征的建筑,现代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和融入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方式。
  贝聿铭在他成功完成了卡达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之后的一部纪录片中坦诚地说过: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度过的,对伊斯兰文化不了解,为了设计这座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我花了半年时间来学习了解伊斯兰文化。贝聿铭几乎以一位历史学家的态度从事现代建筑设计,正是因为这种态度,才使得他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建筑设计,与当地的历史、气候、文化和气质相吻合。也就是说,贝聿铭在设计之先,必须研究建筑所处地区的历史文本,寻找历史遗留中的元素,并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现代观念中来,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建筑。
  贝聿铭17岁前往美国,1954年成为美籍华人,他的大半生涯在美国度过,但是他还是一颗中国心。他在中国大陆留下的建筑遗产,反映了他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刻解读。现在我们回头看看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设计的香山饭店,北京和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以及苏州博物馆,都体现了他以很深的洞察力,把各种元素转译成现代语言的能力。
  当我们重新审视贝聿铭那些留在中国大地上的建筑遗产,尽管像香山饭店那样设计在竣工当年充满争议,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正是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高贵的品质所在。我觉得,没有哪一位中国建筑师会像贝聿铭那样,对历史深怀敬意,对传统透彻解读,对元素运用得如此娴熟,让现代建筑设计成为一种历史性的延续。
  我有幸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前夕在纽约采访了贝聿铭,这位世界建筑巨匠的温和和非凡的气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在采访中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影响二十世纪建筑设计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他回答说是立体主义。
  确切地说,当时我没有理解他的意思,这个回答我一直放在心里十几年。直到在他百岁生日的2017年,有媒体约我把对贝聿铭的采访整理出来时,我又想起这句话。这时的我已经恍然大悟,立刻展开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建筑和设计诸多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立体主义研究,这一研究带来了显著效益,那就是终于找到了二十世纪艺术和建筑设计产生革命性运动的源头。在考察贝聿铭的设计之后,可见他的设计实际上是立体主义之后呈现出极少主义特征的先驱性设计的实证。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中国传统环境中长大的,到美国之后接受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科班教育。虽然早期设计是一种标准的国际样式,但是贝聿铭的设计底图,可以看出他所一直沿用的几何形模数特征。
  从华盛顿国家画廊这件设计上就已经体现得很明确,而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建筑设计上,几何形的外形像竹笋一样节节高,但每层平面图都像是七巧板的平面组合。这就是贝聿铭设计的密码,实际上是中国传统设计元素中的正方形七巧板和荷兰风格派的轴测图融合的美学。
  我曾在采访贝聿铭之后,再次前往北京的香山饭店。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建筑仍然在那里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建筑气息,那些我们曾经看不懂的,正是这座建筑的气质所在。我为北京能在半个世纪之前诞生一座这样的现代建筑而自豪,也为贝聿铭设计的先锋性而折服。
  2019年5月17日写于巴黎
⊙方振宁(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新京报编辑吴龙珍校对郭利琴
38#
 戏游 发表于: 2019-5-17 16:21:28|只看该作者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外交部:表示哀悼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外交部:表示哀悼

  [环球网报道]2019年5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主持例行记者会,以下为部分实录。

  :据报道,当地时间16日,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逝世。我们注意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已对贝先生的去世表示了哀悼。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
  :贝聿铭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长期以来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对贝聿铭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向贝聿铭先生的家人表示诚挚慰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7#
 sunsu888 发表于: 2019-5-17 16:08:00|只看该作者

独家|弟子谈贝聿铭晚年:喜欢吃红烧肉 想回国吃好吃的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独家|弟子谈贝聿铭晚年:喜欢吃红烧肉 想回国吃好吃的

  (记者:王洪春)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他的作品享誉世界,晚年最牵挂的却是中国。
  贝聿铭的弟子林兵告诉新京报记者,每次见面,两人都会聊起他的设计代表作苏州博物馆,而对于自己的另一重要作品香山饭店,贝聿铭生前很遗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香山饭店的施工工艺、质量并不是很满意”。
  他向新京报记者回忆,2019年3月师生俩人见面时,贝先生还曾念叨想回中国:“他说,我已经退休了、不工作了,没有必要再待在美国,我要回中国去,想在那里吃好的。”
  林兵1998年至2010年在贝聿铭所创办的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任职。2004年至2008年,他曾代表贝聿铭担任苏州博物馆项目的驻现场代表,负责设计方与业主和施工团队之间的现场协调。也曾负责《贝聿铭全集》中文版的审校。2017年贝聿铭百岁寿辰时,他曾负责在苏州美术馆策展贝聿铭文献展。
2011年,林兵负责审校的《贝聿铭全集》出版。资料图
  谈生活:特别喜欢红烧肉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得知贝先生去世的?
  林兵:(北京时间)今天(5月17日)早上知道的。贝先生的儿子也给我打了电话。
  新京报:贝先生具体是什么时候走的?去世时是什么情况?
  林兵:美国时间周四(5月16日)凌晨两点,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的。最后是在医院,年纪大了,各方面功能可能衰竭,走得很安详,没什么痛苦。
  新京报:你最后一次见贝先生是什么时候?
  林兵:今年3月底,我去家里看他。我每次回都会去看他。
  上次去的时候,他状态很好,讲话兴致很足。我在家里待了一个多小时,和他一起吃了午餐,聊了会儿天。
  新京报:你们聊了些什么?
  林兵:什么都聊。
  他比较关心吃的,一直很怀念中国菜,特别是比较讲究的中国菜。因为在美国很难吃到非常入口的,所以他经常跟我说想到香港、苏州去吃好吃的东西。
  他很喜欢粤菜,也很喜欢苏帮菜,特别喜欢红烧肉。以前有机会到苏州的时候,他还喜欢吃苏州的鸡头米,这当然在美国吃不到,也就是想想。他还是挺怀念中国美食的。
  新京报:那上次见的时候,你们是吃的中国菜吗?
  林兵:对,当时请了外面的中国厨师为他做菜。有红烧肉,还有江浙一带的腌笃鲜──笋、百叶和鲜肉,他吃得津津有味。我们还喝了点啤酒。他喜欢喝红酒,如果吃西餐就喝红酒,吃中餐喝点黄酒,吃日料喝点清酒。他饭量一直不大,吃得不多,但对于一个100多岁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大了。
  新京报:除了美食,你们还聊了些什么?
  林兵:各个方面,我们唯一不聊的可能就是工作。
  当然,由于我和我的合伙人以前都是他的助手,几年前我去见他,他也会问问我们在做什么东西。有时候,我们也会聊起此前做的一些项目,比如说苏州博物馆。后来,更多聊的是其他方面而不是工作。他会跟我聊聊自己小时候中国的事情,比如苏州、他的老家等等。
  新京报:你当时走的时候,贝先生有没有交代些什么?
  林兵:没有。虽然我也知道他年纪很大,但是从他的精神状况等方面来说,每次都觉得很快还会有机会见面,所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交代。他每次看到(我),都很高兴,聊了以后就等着下次见面,也没有想到他会去世。
  新京报:上次见面之后,有再跟他联系吗?
  林兵:没有,因为毕竟年纪大了,他也很少用电话,平时很少联系,一般我们都是当面去看他。
  谈作品:每次都会说起苏州博物馆
  新京报:贝先生最后一次回国,是什么时候?
  林兵:应该是2012年来香港。那时候他在日本美秀美术馆边上做了一个小殿堂,应该说是他最后的作品。在参加开幕式之前,他到香港看了朋友,然后去了日本。
  最后一次来大陆的话,应该是2006年来苏州,当时是做苏州博物馆。从2002年到2006年,苏州博物馆建造期间,他一共来了五次苏州。
  新京报:您当时代表贝氏事务所及贝聿铭先生担任苏州博物馆项目驻现场代表,有什么感想?
  林兵:贝先生做事很认真,并没有简单地想到建筑本身。他考虑的是建筑跟周边环境的融合,跟苏州历史的融合。同时,他也会想到未来的营运等问题。业主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
  就建筑而言,他从来没有单单为做建筑而做建筑,相反他是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觉得他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跟这方面也有直接的关系。
  新京报:苏州博物馆有贝先生的“小女儿”之称,他后来有跟您提到过这座博物馆吗?
  林兵:有,我去美国看他,都会说起。他会问苏州怎么样,我说苏州很好,大家很喜欢苏州博物馆,苏州很多地方的建筑都很像苏州博物馆。他说那有点可怕,不应该全像苏州博物馆。
  其实在2006年离开中国的前一天,贝先生曾提出想在下午4点前去苏州博物馆,一个人走走看看。因为他很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和观众的关系,观众走在博物馆里,他也想在旁边观察一下。同时,他也希望自己最后能再看苏州博物馆一眼。
  那天下午他去了,但不是一个人,有记者、领导什么的,很难有机会自己单独一个人。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事。
  新京报:既然这么念念不忘,后来为什么没有再回苏州看看呢?
  林兵:2006年走的时候,他已经90多岁了,年纪大了,很少有机会再回来了。他一直说想回中国再看看,最近一次看到我还在说这个事。他说,我已经退休了、不工作了,没有必要再待在美国,我要回中国去,想在那里吃好的。
  新京报:贝先生在中国的另一代表性作品香山饭店,他有跟您提过吗?
  林兵:香山饭店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也是他离开中国以后首次回来做的项目。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香山饭店的施工工艺、质量并不是很满意,他觉得有点遗憾。香山饭店完工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看过。
  谈评价:被称为“大师”,贝聿铭有点忐忑
  新京报:贝先生有没有跟您提到他的遗愿?
  林兵:没有。他没有告诉我他对自己一生的看法,但是我觉得他有很了不起的一生。因为他做了很多重要的作品,留给了世界。
  新京报:您刚提到,贝先生没有在您面前评价过自己?
  林兵:他做的作品他都很骄傲,因为他都用心去做,而且都能得到各种文化的接纳。我相信,他应该很欣慰。但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不会自己说怎么样。每当有人尊称他为“大师”,他会有些忐忑。虽然他没有这么告诉我,但在边上我可以感受到。
  他一直说,他做的一切,希望大家在建筑当中去感受。我记得苏州博物馆完成后,我回美国,他问我大家喜欢吗?我告诉他,苏博开幕的第二天,有一位老人去,说觉得很舒服。贝先生说,这个感觉是最好的褒奖。
  新京报:贝先生之前有没有跟您谈过,百年之后想葬在哪里?
  林兵:没有。目前家人还在安排他的后事,具体还不知道。但我相信贝先生应该会跟他的太太葬在一起,太太是葬在美国纽约。
⊙记者:王洪春

  编辑:郭琛
  校对:郭利琴
36#
 返乡农民工 发表于: 2019-5-17 14:36:25|只看该作者

苏州市政府悼念贝聿铭:永远铭记于苏州人的心中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苏州5月17日消息,2019年5月16日,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贝聿铭先生是世界当代建筑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17岁就赴美攻读建筑学,自此开启了建筑设计之路。在多年的建筑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运用光线和几何图形进行精巧的设计,被誉为“光线的魔术师”;他致力于令建筑和环境融合,打造了“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的建筑美学。在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下,他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为世界留下了卢浮宫博物馆新馆、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等传世之作。1983年,贝聿铭先生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1989年3月3日,法国巴黎,建筑大师贝聿铭在他设计建造的卢浮宫金字塔前留影。(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一名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贝氏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与苏州渊源深厚。少时,他曾多次回到苏州小住,愉快的童年时光在他的心中深植了故乡情怀和传统文化内涵。2002年,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苏州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以85岁高龄亲自操刀为苏州博物馆设计新馆。这是贝聿铭先生第一次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成为他晚年“最重要的挑战”,他最亲切的“小女儿”也由此诞生。他将多年的建筑经验与对故乡的深厚情感都融汇在这座建筑中,借鉴苏州经典园林风格,加以创新,打造出了一座“中而新,苏而新”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先生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他为苏州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世界认识苏州的一张名片,是苏州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他对苏州的贡献,将永远铭记于苏州人的心中。
  贝聿铭先生不幸辞世,是当代建筑界的重大损失,更令苏州、苏州人深感沉痛!谨以此文致以哀悼追思,并向贝聿铭先生的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
  贝聿铭先生千古! ●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享年102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5#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9-5-17 14:29:04|只看该作者

生前谈百年后世人如何评价自己作品 贝聿铭这样说

源自:新浪新闻综合
原文标题:生前谈百年后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贝聿铭这样说

源自: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5月17日消息,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16日去世,享年102岁。他在生前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谈到过希望后人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87岁的贝聿铭曾被采访者问到:“如果说再过100年,您希望后人对您的作品的评价是什么?”
  贝聿铭称:“现在的世界变化很厉害,全世界都变化,所以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做工作,这就叫乱世啊,乱世也有乱世的好处,越是乱越是要走这条路,不是直走,要弯弯曲曲的,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跟将来的评价有关系,100年我就想不到了,而且你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答。”
  另外,贝聿铭在这次采访中也谈到了对死亡的看法。他说:“精力有限,你到了相当年纪,你自己要知道自己有一个限度,知道限度很重要。英文说这是limit,人要知道这个limit,限度不知道啊,将来有时候会痛苦的。”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享年102岁
34#
 蓝色的冰 发表于: 2019-5-17 14:22:58|只看该作者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留下了传奇故事和作品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留下了传奇故事和作品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 图源:视觉中国
  贝聿铭投身建筑事业70多年来,优秀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是一名美籍华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17岁高中毕业后,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了自己理想的建筑职业生涯。
  据新华社,粗略统计显示,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外媒评价
  《纽约时报》:贝聿铭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是一名坚定的现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时能吸引地产商、企业界领袖和艺术博物馆董事的建筑师。他在全球有众多地标性建筑。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形容贝聿铭为“一名有教养的男人,他安静而毫不夸张的风格掩饰着强烈的好胜野心。”
  BBC:贝聿铭是全球许多地标性建筑背后的男人,20世纪最多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因几何精度、朴实的外表以及自然灯光而享誉世界。
BBC网站截图
  《泰晤士报》:贝聿铭开创性的建筑闻名世界,他设计的建筑结构影响力巨大,令人惊叹的同时也富有争议。回顾他的职业生涯,他曾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建筑媒体ArchDaily:贝聿铭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最伟大的一位,当他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时,评委会称“他给了这个世纪最美丽的室内空间和外部形态。”
ArchDaily网站截图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委任”
  据《纽约时报》,对于贝聿铭来说,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是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作品。他说:“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委任。”这一建筑背后是他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的一段故事。
贝聿铭和杰奎琳共同出席一场发布会。图源:《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1964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举国哀痛,肯尼迪图书馆成为为纪念总统而拟建的最重要项目。当时,杰奎琳花费数月寻找建筑设计师。
  那时候贝聿铭还是建筑界新人,非常渴望得到这个项目,为此他搜集了自己曾经设计过的大大小小的项目,包括现在约翰肯尼迪机场的国家航空公司航站楼、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等,准备应征。
  当时,路易斯·康、菲力普·约翰逊、戈登·邦沙夫特、保罗·鲁道夫都已是资深建筑师,他们和贝聿铭一起成为了最终候选人。
  最后杰奎琳宣布:“所有的候选者都非常优秀,但是贝(贝聿铭),他喜欢将事物变得更美。”贝聿铭获得了杰奎琳的委任,设计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杰奎琳表示,“这是个非常动情的决定。他可以觉察出别人无法发现的东西。我不在乎他以前是否有过出色的设计,但是我相信他现在的才能。事实上,我的决策还是感性化的。他满是自信,让我想起了杰克(约翰·肯尼迪的昵称)。他们是同一年出生的。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肯尼迪图书馆耗费15年时间建成,从选址到建筑初稿,这中间贝聿铭经历了许多波折,也一度遭到波士顿居民的反对。过程中,他和杰奎琳也成为了朋友。
  1979年,这座黑白分明、由纯粹几何形态构成的现代建筑树立在波士顿近郊多尔切斯特的哥伦比亚角,轰动美国建筑界。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也因为肯尼迪图书馆,贝聿铭名声大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
  他设计的中外知名建筑
  法国巴黎
  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透明金字塔
  1983年,贝聿铭受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与卢浮宫的翻修扩建项目。1989年,贝聿铭交出了一座闪亮的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主入口。
  这座玻璃金字塔最初并不为法国人民所接受,当时许多人批评这一设计太浮夸、太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金字塔也得到了法国人的喜爱,成为巴黎地标性建筑之一。贝聿铭本人也曾表示,“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里,卢浮宫将排在首位”。
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透明金字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波士顿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母校哈佛大学内亲自选定场地,用于建设总统图书馆,但不料,一个月后他突然遇刺身亡。1964年,美国肯尼迪家族正式宣布由贝聿铭来负责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的设计。
  1979年,图书馆最终建成,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这座建筑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华盛顿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在获得肯尼迪图书馆项目之后,贝聿铭又于1974年成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扩建项目的建筑师。1978年,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完成,由于造型新颖独特、设计丰富多彩,该座建筑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北京
  香山饭店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回到自己曾生活多年的中国,贝聿铭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建筑相融合,最终设计出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香山饭店。1984年,香山饭店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进入冬季,香山饭店内的一处冰瀑景观,成为饭店的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香港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建成于1989年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也是贝聿铭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贝聿铭独特的设计特点。这座大厦是香港第三高楼,外形像“节节高升”的竹子,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
  1999年,已经82岁的贝聿铭受邀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祖籍苏州,他的家族就是苏州历代望族,因此,对于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耗费了极大心力。
  至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这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终于面世。贝聿铭曾表示,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他最疼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新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卡塔尔多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位于卡塔尔首都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贝聿铭晚年的一件杰出作品,目前该博物馆已经成为卡塔尔的国家象征之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多哈的一个人工岛屿上,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开馆。
  为了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走访了埃及及多个中东国家,深入了解伊斯兰文化与文明,最终设计出了这个大型的文化建筑。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也成为伊斯兰文化、艺术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曾经这样定义一个好的建筑
  贝聿铭先生在生前接受过许多媒体的采访,给建筑界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话。
  “在某种层面上,我的目标只是让人们愉快地进入一个空间并在其周围活动。但我也认为建筑可以达到一个水平,它可以让人们想要在空间内做更多的事情。这是我觉得最有趣的挑战。”
  “当代建筑师倾向于将某种现代性强加于建筑,我知道时代变了,我们顺应展。但是我不想忘记初心,持久的建筑必须有根基。”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我相信建筑是一种务实的艺术。要成为艺术,就必须建立在必要性的基础上。”
  “现代建筑需要成为发展的一部分,而非变革性过程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建筑来说,25年不足以作出评判。建筑是石头和砖块、水泥和钢铁(构成的),必须经得起考验。”
  建议中国建筑师“多看一看自己的建筑传统,而不是设计成西方模式。”
⊙记者:陈沁涵 谢莲

  编辑:吕银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3#
 灰头 发表于: 2019-5-17 13:37:59|只看该作者

媒体纪念贝聿铭:赋建筑以文化 让城市有灵魂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马上评|纪念贝聿铭:赋建筑以文化,让城市有灵魂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一生中,他创造了许多美轮美奂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在长达70的职业生涯中,横跨中西方文化,将传统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与现代主义结合,创造出无数经典作品。“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也不认为自己属于哪一建筑流派,也因此,他从不阐释作品的理念,而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贝聿铭的传奇在于,他是首个被美国建筑公司聘用的华裔建筑师。他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肯尼迪、耗费十五年构建的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他还承担了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建筑之一卢浮宫的翻修,建成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最终获得挑剔的法国人广泛认可。不仅于此,贝聿铭通过一座座令人惊叹的“城市浮雕”,让西方各国看到一位来自东方的设计师,同样可以创造西方建筑史上的奇迹,在某种程度上,贝聿铭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在国内,也有不少贝聿铭奉献的经典之作。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他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作为封山之作的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东方的传统美学,也融合了贝聿铭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更浸润着他对家乡的神情,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
  建筑成就之外,贝聿铭的家国情怀同样让人动容。他出身苏州名门,狮子林曾是他玩耍的地方,传统文化和古典园林艺术给了他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上海读中学时,他立下了当一名建筑师的鸿志。18岁赴美留学,得到西方建筑的审美根基和专业能力训练。此后,虽常在国外,但他一生都钟情中国文化,心系祖国。据报道,他爱韩愈的散文与诗、陶渊明的文章。生于广州的他,晚年还坚持用广东话念唐诗;他设计了5·12大地震玻璃纪念碑,参与过广东援建的汶川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贝聿铭是一位将不同文化有机串联的先锋实验者,这也使得他具备了丰富多元的建筑精神和设计风格。对于中国建筑设计界而言,未来也需要更多年轻设计师走出去,充分吸纳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建筑理念,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拓展视野。
  站在更宏观的层面,如何让建筑在文化产业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锻造独特鲜明的精神内涵和城市文化特质,已成为一个基础性的重大课题。贝聿铭横贯中西的文化底蕴,以及展现出的先锋试验与历史积淀化学反应,都提供了具有深远价值的参考样本。能否培养出下一个本土的、不限于建筑领域的贝聿铭,并为之提供文化人才建设的生态环境和体制机制,关系到我国各大城市能否顺利地向着更高经济社会形态的“创意产业”和“文化名城”迈进,而这,也是对大师致敬、将其先行者理念传承光大的最好方式。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享年102岁
32#
 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5-17 13:37:59|只看该作者

贝聿铭怀念故土 他给三个儿子取名都含“中”字

源自:北京青年报
原文标题:贝聿铭百年人生 他给三个儿子取名都含“中”字

  当地时间2019年5月16日,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2019年5月17日,北青报记者在被誉为“贝聿铭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官方微博上看到,苏州博物馆在获悉贝聿铭去世后,发布悼词称:“我们震惊于噩耗,更深怀感念。感恩贝老为苏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贝老为观众带来的艺术惊叹,感恩贝老为每一位苏博人激发的骄傲和努力。”苏州博物馆表示,贝聿铭先生虽已离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苏州博物馆将永远铭记和怀念。

童年玩耍于苏州园林 勾起无限幻想
  此时距离他当初最受争议、又是最成功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几乎整整30年。
  时间倒回至102年前,据《贝聿铭谈贝聿铭》一书记载,贝聿铭出生于广东,但他的家庭属于苏州的一个传统望族。江苏狮子林景区官方网站称,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著名景点狮子林,就曾是贝聿铭叔公、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的家宅。
  贝聿铭在《贝聿铭谈贝聿铭》一书中回忆起小时候回到故乡,和同堂兄弟在狮子林玩耍的情景时说:“整个园林都是供我们玩耍的好地方。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会勾起我们无限幻想。中国园林和法国园林正相反,苏州园林是为文人墨客而设计,非为皇家而建。狮子林是一个道教僧人于14世纪开始建造的,因石而著名。园中山石外形酷似杜布菲(Dubuffet)的雕塑作品。这些石头的加工制作尤其有趣,并且反映了我们对时间和家庭关系的理解。园中石头大都是多孔洞的火山岩石,石匠们以它们的可塑性来选择,再小心地将岩石撬开。然后,石匠在湖畔或和河边仔细地寻找空地,将石头置于其中,任凭流水冲击,使其经过几代的天然侵蚀,石匠本人或是他的子孙日后再收回石头,经过堆叠,终成假山。这种延续性具体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父亲播种,儿孙收获。”

离华赴美读书 怀念故土给儿子取名都含“中”字
  贝聿铭显然收获了不少来自父辈的支持,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曾被誉为“汇兑奇才”,贝聿铭17岁时,就获得父亲的支持赴美国求学,从此远离故乡。
  但贝聿铭的心中始终怀念着故土,贝聿铭的长子名为贝定中、次子贝建中和三子贝礼中,贝建中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父亲给我们取的名字都很中国”,不过几个孩子中,只有外形最酷似父亲的贝建中可以说中文。“父母当年以为我们早晚要回到中国,所以没有特地教我们说中文。”贝建中解释说。
  在美国期间,贝聿铭逐步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非常注重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内部设计虽不铺张,但往往在细节处令人赞叹。

时间给出一切答案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成旷世杰作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这句贝聿铭的箴言在其最富戏剧色彩的作品──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据《卢浮宫私人词典》一书记载,1981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重修当时的财政部,也就是如今的卢浮宫黎塞留馆。1983年,在没有任何选拔程序的情况下,密特朗指定贝聿铭完成该设计,在随后的大卢浮宫重修计划中,贝聿铭提出设计一个重200吨,高21米,由673块菱形玻璃组成的纯钢铁构造的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入口。
  这个前卫而大胆的设计方案引发不少法国民众的不满,卢浮宫前馆长皮埃尔·罗森博格回忆说,就连大卢浮宫重修团队内部,也有人坚决地持反对态度。但当时的卢浮宫面临这缺少空间放置收藏品的问题,接待参观者的空间也严重不足,最终反对者也不得不接受了该法案。
  “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民众的意见背金字塔在夜间“映照着天空”(贝聿铭原话)的效果所震撼。“毫无疑问,金字塔自那以后成为巴黎的景观之一,并与埃菲尔铁塔齐名,不再是争议的话题。”
  据苏州博物馆官方网站,2002年,本已退休的贝聿铭受邀回到苏州,为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他深爱着这个封山之作,亲切地将苏州博物馆新馆称为“我的小女儿”,儿时在狮子林假山中玩耍的记忆被唤醒,他将整座博物馆打造为一幅3D水墨画。
  在开馆仪式上,贝聿铭感慨地说:“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2007年,已经退休的卢浮宫前馆长皮埃尔·罗森博格在其所著的《卢浮宫私人词典》一书中专门为贝聿铭开设了一个词条,并在这条词条下记述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写道,罗森博格曾邀请贝聿铭共进午餐,“我为他倒上1959年拉菲酒庄的葡萄酒(贝先生是葡萄酒的爱好者),他喝醉了(我确信,他用餐前就已经醉了)。”
  相信在天堂里,天使们会用最好的葡萄酒,款待这位不断创造奇迹的建筑大师。
⊙作者: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享年102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8 06:45,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