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玲系我心|查看: 9773|回复: 32
[书画

孙晓云当选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

 [复制链接
23#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8-3-3 18:17:00|只看该作者

孙晓云:构建文化自信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沃土壤

  连续12年写福、送福进基层,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书法家孙晓云广泛参与文化惠民活动,创作了一系列贴近百姓生活的书法作品并送到千家万户,让艺术回归到人民中来,让书法作品从展厅走进平常百姓家庭中。

文化自信,不能光喊口号,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我开始给大家写“福”字、写春联大概有12年了。最近这两年是每一年要写一千多个“福”字,还印制了一些春联发给大家。尤其是我们到南京的地铁、高铁、公交车站送福,从去年开始公交车上贴的全是我写的“福”字,这是我为大家做的一项公益服务。中国人特别重视春节,在这样的一个节日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既滋润了大家过年的心情,也是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大家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
  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把我们最传统的、最经典的、最优秀的文化作品,拿到国外去展示和交流,而不仅仅是去迎合他们的喜好。比如说,我们这次在平昌冬奥会的“中国之家”举办了书画展,同时还写春联、写“福”字。我把我写的“福”字也送给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他感到很开心。我们以这种文化形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传播出去,我在这一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全社会对传统书法的回溯、普及、复兴和承传的浓厚氛围。
  我认为,民族精神的激发与振奋,要从文化自信开始,而文化自信,不能光喊口号,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我们在平昌的“中国之家”就是向全世界运动员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一场当代的“好雨”
  弘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从经典入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从经典入手,才能得到源头活水。
  我用三年时间以小楷书写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将近7万字。虽然这个“工程”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我觉得很值,这些书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作品,能起到重读、挖掘、普及传统经典的作用;而小楷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
  在我看来,文化自信就包含对中国书法的自信。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一场当代的“好雨”正如杜甫的诗作《春夜喜雨》所描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润物”是一个长期的、慢慢渗透的、“细无声”的过程。我只是这场“好雨”中的一粒小雨滴,希望能够尽我余生,长期地、永久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
  我相信,伴随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精神,始终有广泛的普及面和感召力,一定能以其独特的文化笔触,在新的时代绘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
  我在文化系统工作已有45年了,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换句话说,我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之一。
  改革开放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血液中,就在我们的基因里。在文化上自信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名书法家个体做起,需要我们在每一点小事、每一件工作上践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战略任务。对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来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发挥自身特长,对我来讲就是用手中的毛笔,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将我们古老的中国文化通过新手段传播出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要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
22#
 奥燕 发表于: 2018-1-16 13:38: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南京画家画南京”名家作品邀请展书画家:孙晓云

  展览名称:“南京画家画南京”名家作品邀请展
  主办单位:南京市文广新局
  承办单位: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8年2月2日~3月2日
  开幕式:2月2日上午十点
  展览地点:金陵美术馆1号厅(南京市秦淮区剪子巷50号)

展览前言
孙晓云老师为画展题字  DT0I-fyqrewi6096528.jpg  保存到相册

参展作品
孙晓云 扇面 34cm×67cm  X1Cg-fyqrewi6096485.jpg  保存到相册

孙晓云 王冕墨梅 115cm×53cm
孙晓云 王冕墨梅 115cm×53cm  abF5-fyqrewi6096474.jpg  保存到相册

孙晓云 对联 136cm×35cm×2
孙晓云 对联 136cm×35cm×2  iGFz-fyqrewi6344811.pn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1#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7-12-2 21:38:00|只看该作者

孙晓云:从传统文化里酿自信 在挥墨书写中修身心

源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文联)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每个人都想练一手好字,这样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为自己的工作加分。但有的人写字却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融入寻常百姓,为了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树立国家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孙晓云就是这样的人。
  上海文艺界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上,十九大代表、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结合自身的书法人生和心路历程,围绕“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题,为与会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书法使我成为最幸福的人
  我曾经是十七大、十八大代表,这次能够参加十九大非常激动,也非常光荣。这个报告中让我最振奋的就是在第七部分专门提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我深切感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使命和担当。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融入时代,怎样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我用三年时间写的《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就是用小楷的形式写的,一共四本,将近7万字。我想今天青年人应该知道“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虽然这个“工程”花了很多精力,但我觉得很值,这些书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作品,能起到重读、挖掘、普及传统经典的作用;而小楷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把这些文化经典用小楷抄录下来,精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切切实实做一些事情,是我觉得最幸福最开心的事。我为什么抓紧时间做这个,一是感觉大家对传统书法有一种渴望,对我个人来说,我已经60多了,如果我再不抓紧时间写小楷,将来写的机会很少,眼睛花了,手控制笔也不是那么到位了,所以我花了3年时间做出来。生命不息、书写不止。
  我觉得文化让人有力量,让人轻松、智慧、幽默,让人生活充实,让人觉得这一生很有意义。文化的力量就是在这里,其实书法也是一样。我从3岁到现在写字,每当情绪有波动时,书法是自己的支撑,是最好的伴侣。这么多年习修书法,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就是因为手里有活干,这个活就是书法,就是笔,我觉得自己一抓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是离理想最近的人,一下子就有愉悦感和成就感。这就是文化的意义。我并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才写书法。小时候一拿起笔写字,人就很安静,很充实。写书法的过程,也是不断纠正自己的过程。要琢磨怎么写,其实是不断修整自己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涤荡,也是一种自我安抚、自我宁静。志存高远、宁心静气。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跟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中华民族国家富强的理念、文明创造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要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南北朝庾信有名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唯有对中华文化自信、对中华优良传统继承和光大,才会化成对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满怀希望、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自信和自豪。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知道如何理解、认识、融合外来文化,就能怀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文化自信,存在于每一位中国人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事业的初心和信仰,就是文化“承传”。我从3岁开始写字一直到现在59年,没有停过,这59年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我是见证者,也是实践者,又是经历者,体会非常深。我觉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手里,就在我们的胸中,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血液中,这是中国人的基因。

身体力行,深入基层,让书法接地气
  这几年春节前,我都会去街道社区慰问,居民们抢着要我写的“福”字,光今年就写了 1000 个,一直写到正月十五……书法家要有社会责任心和书法责任心,要在传承文化的前提下,为更多的人服务。真正喜欢书法的人还是很多的,只是需要一种氛围、一种形式,一种引领,把大家凝聚起来。毕竟,中国字是中国人血液和骨髓里都有的东西,是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的基因。一旦重视起来、加以引导,就能够把大家身上中华民族的基因激发起来。每当看到一年比一年多的人喜欢传统书法,每当签名售书时看到排列长长的队伍,我真的感到很欣慰。这欣慰不仅仅是因为大家对我的肯定,更是因为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能够打动那么多人。
  我写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先后 22 次再版,还出了繁体字版、日文版、韩文版等。从 2003年起到现在,我用毛笔签名售书将近 30 次,每次都签到全部售空。最多的一次签了 1500 本,用了 5 个小时。由于连续重复相同动作,右臂肩肘肌腱损伤,至今尚未痊愈。但很高兴,感觉就像自己烧了一大桌菜,大家都抢着吃得精光,我再累也是开心的。
  在我看来,文化自信就包含对中国书法的自信。作为书法的传承者,我相信,伴随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精神,始终有广泛的普及面和感召力,一定能以其独特的文化笔触,在新的时代绘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反复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我的强烈感受是,我们的文化发展正处在历史性阶段。古诗有云:“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节”,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场文明的“好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小雨滴。文化的“润物”是一个长期的、慢慢渗透的、“细无声”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就能汇成民族复兴的“好雨”,迎来文化强国新时代的春天。
20#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7-11-29 20:38:00|只看该作者

钟山文艺大讲坛|孙晓云: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

源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江苏)
  11月24日下午,初冬的南京,阳光毫不吝啬,溢满老门东及物艺术空间三进小院的天井。古人的建筑智慧,得以让阳光最大限度地停留在室内,这温暖的感觉沁人心脾。
  古式的砖墙、传统的雕窗,衬托了孙晓云老师“书法有法”讲座现场的古雅氛围。这是钟山文艺大讲坛第七期节目的录制现场,也是2017钟山文艺大讲坛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互联网+文艺,大家说给大家听”,2018还请您继续关注钟山文艺大讲坛。
  作为“钟山文艺大讲坛”的主办方,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等全程参与了压轴之讲的录制;作为压轴嘉宾,孙晓云老师不改初心,春风化雨,孜孜不倦地面对大众传播书法文化之精髓;作为本期讲座的特约主持,儒雅风趣的周学老师也是妙语连珠,现场观众笑声掌声不断,文艺之美贯穿始终。

讲座现场,左:主讲人孙晓云;右:主持人周学  hZd6-fypceiq7416275.jpg  保存到相册
讲座现场,右起: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  rJQV-fypceiq7416304.jpg  保存到相册

从“笔法”,看“家法”
当代书坛的典型人物“孙晓云”

  “书法有法”的讲座现场,参与的观众们热情非常,又是提问,又是合影,犹如偶像明星的见面会一般。这让人见识到了书法家孙晓云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也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扎根普通民众的力度之深。周学在现场为“云粉”们重新定名为“云锦”,“孙老师在粉丝心中的地位,像南京的世界非遗一样珍贵。”
  而本期讲座的主题“书法有法”,它既是孙晓云书法理论专著的名称,也是其书学理论的主张之一。据她介绍,这本书写于1996年至1997年之间,从严寒写到酷暑,“那时候电脑刚开始走进家庭,我的《书法有法》就是自己边学习电脑,边写的书。这是我第一本在电脑上打出的专著。”
  笔法问题在《书法有法》中论述颇多,通过研读大量的古代碑帖、书学理论,孙晓云从历史的物质环境和人体的生理技能出发,从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以及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来探究书写方式,进而梳理了笔法的形成过程。

讲座中的孙晓云  G1CE-fypceiq7416303.jpg  保存到相册

  之所以能在书法创作,及书学理论上取得建树。除了其个人的天分与努力之外,也和孙晓云的“家世”密不可分。
  孙晓云出生于文化世家,作为古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的外祖父朱复戡,留名中国近代古文字学研究史。她三岁即传承家族文脉,接受了系统的、严格的书法训练,遍历中国当代书法家的成长之路,孙晓云的经历不可谓不典型,不可谓不正统。正因如此,她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
  “《书法有法》始自我学书过程中的困惑得不到解决,它既是我的书学研究专著,也是我破解书法悬案的全过程。”青年孙晓云对书法充满痴迷,她爱思考的个性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说,“对书法的热爱,似乎就长在我身上。”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孙晓云虽上过山、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兵,但这些经历都没有对她的书法创作产生任何方向性的改变,无论何时,她都从未中断过对书法创作的探索。


  “即使插队在乡下,干完繁重的农活,我也会抽出时间写字。年轻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书法问题,整天记日记,翻来覆去,总想写出些什么,为书法做点贡献。”
  皇天不负有心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孙晓云的书法作品便屡获全国大奖,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她的作品秉承“二王”书风,潇洒自然、恬静淡雅、秀敏灵动,亦呈现出女性书家特有的“精致”审美。
  “孙晓云似乎先天注定是为承传‘二王’的书法文脉而生,在她既往的书法生涯中,我看到了诸多当代书坛少见的‘非常’特质。她遨游于名家名帖之中,入其门,得其法,逐渐形成了晓云书风。”艺术评论家马洪增先生如此评价当代书坛的典型人物孙晓云。

从“变法”,到“弘法”
不忘初心,坚持弘扬经典

  关注孙晓云的书法创作,便可发现,近几年她的作品呈现出了新鲜的面貌:女性化的“精致”审美减弱了一些,而更多的“放逸”姿态,和苍劲力度浸润进了字里行间。
  原来,孙晓云还在“变法”,还在探求新的可能。
  “我书法上的‘变法’是生理变化导致的结果。”此时,孙晓云摆出了个人的书法史,梳理了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变化规律。
  “所谓风格的形成、及变化过程,就是人从年轻到衰老的过程,个人的书法史就是其生命史。孙过庭在《书谱》里讲:人书俱老。人老了书才能老,你年轻的时候学‘老’,那都是假的。”孙晓云说。

孙晓云为观众签名  -5KS-fypceiq7416323.jpg  保存到相册

  “要达到‘老’的力度,需要几十年的探索,年轻的时候,我不相信这点。认为我可以学很老的人写的字,但现在看,那些作品很不自然,很做作。”走过知天命之年,孙晓云看待人生、对待书法,都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过分执着。
  “我一直坚持认为,年轻的时候就一定要写‘年轻’的字,要快、爽、利落、秀气、精致,在我眼睛能看到,手能做到的时候,一定把它们都做到了。”
  “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出小楷的《四书》全集?三年时间,近七万字,从《论语》《大学》《中庸》,到《道德经》,一笔一画,我全部写完。”
  “因为,我觉得自己写小楷的时机已经不多了,我一定要抓住人生最后精致的尾巴,多写一点。”孙晓云解释。
  万物的生存均有法度,世间的运行皆有规律,石头是坚硬的,水是湿的,悬空的一切都会向地心坠落。无论看待人生,还是看待书法创作,孙晓云都循序渐进、顺其自然。
  其实,除了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外,孙晓云还一直强调个人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在大会后的一场场全省宣讲中,孙晓云都孜孜不倦,为书法艺术、传统文化的弘扬竭尽全力。

讲座结束,嘉宾合影  7tD2-fypceiq7416384.jpg  保存到相册

  “在当今时代,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历代文人都没有一边打电脑,一边写书法,科学与古典之间,东西方文化的交织下,我们更应该根植于实践,弘扬我们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孙晓云说。
  从“笔法”,看其“家法”;从“变法”,进而“弘法”。孙晓云的这一脉书承,正是传统笔墨走向新时代的缩影,这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是薪传,也是弘扬。
  今天,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书法?普通人如何欣赏书法?孩子从小怎样学书法?
  现场互动阶段,孙晓云解答了“云锦”们的热心提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孙晓云在十九大精神宣讲中,一定要提到这句话,今天也不例外。
  她说,“我的初心就是对传统书法的真正热爱,我3岁开始学书,每天只要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奥燕 发表于: 2017-11-21 12:38:00|只看该作者

孙晓云丨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听孙晓云老师聊当代书法,并没有什么云山雾罩的大理论,她讲的“书法”非常平易近人,比如说,关于书法创新,她这样说:“不能说为了跟爹妈不一样,你两个耳朵就得长到头顶上。”直率尖锐,让人笑中有思。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作者:孙晓云

  书法在当代社会究竟起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越想越觉得事情很大,它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或者艺术观点的问题,而是一个很大的文化问题。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

孙晓云作品 朱庆余《观涛》  wmiT-fynwnwt7910416.jpg  保存到相册
  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有很大的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定义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这是很有问题的,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结果现在你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既然书法是纯艺术,那好,谁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什么都可以冠以“创新”而随意为之,艺术本身就是选修课。文字可以选修吗?今天这样的状态难道不足以振聋发聩?

孙晓云作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A4Rn-fynwnws1122402.jpg  保存到相册
  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汉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我们不妨好好的看一看。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中国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华文明也会危在旦夕。所以说,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孙晓云作品 苏轼《论书诗六首》局部  okRf-fynwnws1122401.jpg  保存到相册
  这么多年写下来,其实我就干了一件我力图做好但还没有做好的事,那就是对中国传统书法传承的坚持。现在,老有人在说“你不要背着传统的包袱,要创新”。恰恰相反,我想说的是:“你还没有继承到传统,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现在大家把创新完全变成一个包袱了,如果你跟前人写得一样,好像就不叫创新了,就会被人嗤之以鼻。这种观点是很有害的,《诗品》里讲:“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我觉得很有道理。不能说为了跟爹妈不一样,你两个耳朵就得长到头顶上。

孙晓云作品 曹操《善哉行其一》  FDq4-fynwnws1122409.jpg  保存到相册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南京。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和三次省部级劳模,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组部人才局“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江苏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18#
 奥燕 发表于: 2017-11-17 18:38:00|只看该作者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孙晓云报告会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省文联举办江苏省文艺界十九大代表孙晓云同志报告会
  11月16日,根据省委的统一安排,江苏省文联举办省文艺界十九大代表孙晓云同志报告会。省委宣讲团成员、中国书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孙晓云作专题报告,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章剑华出席并讲话,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刘旭东主持报告会。省文联主席团成员、设区市文联主席、各协会主席团及理事、文艺家代表、省文联机关全体人员共近300人聆听宣讲报告。
  报告会上,孙晓云围绕十九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去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八个方面,结合自身经历,对十九大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孙晓云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艺家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基层创新,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报告会现场,孙晓云与文艺工作者互动交流。文艺家代表向孙晓云请教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通过面对面交流,文艺家代表深受启发,表示今后将深入生活,感悟时代,不断为人民群众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
  报告会上,章剑华表示,孙晓云同志的传达和宣讲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对于全省文艺界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有很大帮助。十九大精神是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全面规划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方略、新要求,对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提出了更为详尽、更为突出的要求。同时,在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兴盛方面明确了五大任务:第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第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我们深化思想、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于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章剑华提出五点要求:一抓学习。希望全省文艺界、全省各级文联把学习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掀起学习热潮,并持续下去。二抓贯彻。要把十九大的精神和要求、新的思想、新的论断贯彻到文艺工作中,贯彻到文艺创作之中。三抓导向。按照新时代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四抓创作。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反映时代、反映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精神、新成就的作品。五抓队伍。文艺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好的队伍,文艺创作、文化发展需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培养更多的文艺创作人才,推动全省文化艺术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又讯,16日下午,全省文艺界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省文联举行。全省文艺家代表就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发表了各自的体会。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刘旭东主持座谈会。
  省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省评协主席汪政提出,学习十九大精神,理论要先行。怎样学习、研究和贯彻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十九大精神对文艺工作的指导作用,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今后全省文艺评论界的重点工作。
  “这次宣讲让我们受益匪浅。”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陆菁说,下一步,苏州文联将结合苏州实际,把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与“两学一做”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文联改革结合起来,以新思想来指导文艺工作的新实践,新时代自觉担当新使命。
  作为省青艺协的副主席,南艺设计学院教授何方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青年的论述非常关注。“我们青年艺术家倍感振奋!”何方说,“十九大报告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有了创作依靠。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为人民奉献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刘旭东表示,全省文联系统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十九大的精髓和内涵,把十九大精神宣传好、贯彻好,勇于承担使命和责任,学在前头,做在前头,紧密团结,凝心聚力,抓好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夯实、提升重要品牌,推出一批名家名作和精英精品,不断提供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建设“两聚一高”新江苏、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江苏篇章而努力奋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奥燕 发表于: 2017-10-31 17:38:00|只看该作者

苏沪笔·江苏上海书法名家邀请展上海名家孙晓云

  展览主题:蘇滬筆──江蘇上海書法名家邀請展
  主办单位:新浪书画、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上海博源美术馆、灵宝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南京苍润斋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梵睿尚品(北京)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上海航鹏航空票务服务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李小平毛笔工作室、周氏英文笔庄
  参展艺术家:(按年龄为序)
  特邀:陈佩秋、陆亨、萧平、徐本一、程多多、刘蟾、卢甫圣、吴超、董继宁、高云、章剑华、杨杰、朱刚、周京新、徐惠泉、毛国典
  江苏:黄惇、孙晓云、谢少承、张其凤、黄正明、阎揆、张六弢、王岚、白鹤、王卫军
  上海:周慧珺、王伟平、周志高、戴小京、徐正濂、李静、郑振华、潘善助、严亚军、王玺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30日──11月5日
  开幕时间:2017年11月2日下午15:00
  展览场馆:上海博源美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368号(世博源5区B层美术馆,上南路雪野二路路口下至B层)
  2017上海最高规格的艺术盛宴──第二十一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11月2日在上海举行,“苏沪笔──江苏上海书法名家邀请展”将在上海博源美术馆同日开幕,新浪书画和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作为主办单位为江苏艺术家和上海艺术家搭建良好沟通交流的平台,此次“苏沪笔──江苏上海书法名家邀请展”汇聚了江苏、上海两地诸多名家精心创作的艺术精品,为广大市民推荐中国最具艺术价值、最具收藏品质的当代书法艺术精品,让人们欣赏到更多的书法艺术精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本次参展艺术家有讲责任、讲格调的德艺双馨艺术名家,有苏沪两地艺术的中流砥柱,有国展的获奖专业户……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完美统一。
  新浪书画兢兢业业服务艺术名家多年,得到众多艺术家的认可和大力支持,这次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首次策划运营成功画展正说明了这一点;快速成长中的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更是以全力推动艺术品市场繁荣为己任。新浪书画与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这次通力合作办展,也得到百余家媒体全程关注报道,更有近百位上海实力画廊主、企业家将出席开幕式,我们真诚的希望您能参与其中,共飨艺术盛宴!

  孙晓云,女。一九五五年八月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在部队服役八年。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1],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全国书法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导、硕导,苏州大学博导。

作品欣赏
孙晓云作品 35x137.5cm  YqOh-fynfvfi1724009.jpg  保存到相册

孙晓云作品 136.5x35cm
孙晓云作品 136.5x35cm  ydwi-fynhhaz0034250.jpg  保存到相册

孙晓云题 新浪书画
孙晓云题 新浪书画  v5mO-fynhhaz0034147.jpg  保存到相册

孙晓云作品 68.5x44.5cm
孙晓云作品 68.5x44.5cm  ycW2-fynfvfi1724052.jpg  保存到相册

孙晓云作品 33x134cm
孙晓云作品 33x134cm  8LqK-fynfvff4941275.jpg  保存到相册
16#
 奥燕 发表于: 2017-10-23 08:38:07|只看该作者

十九大党代表孙晓云:用一笔一画书写中国精神

  南报传媒北京10月20日消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国书画界唯一的连续三届党代表,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对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的内容最为关注,在她看来,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坚定传承弘扬中国书法和优秀传统文化,用一笔一画书写中国精神。

  10月20日,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在北京接受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特派记者采访。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特派记者供图

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
  孙晓云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之后的最广泛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孙晓云说,文化自信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血液中,就在我们的基因里。在文化上自信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自立自强。

  10月20日,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在北京接受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特派记者采访。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特派记者供图

先继承后创新,讲好文化的中国故事
  孙晓云认为,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首先要在文化上先继承后创新,其次要紧贴这个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孙晓云说,她是一名书法家,更重要的是一名文化工作者,通过书法拉近与老百姓心灵的距离。每年春节前,她都会组织知名书法家开展送文化活动,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深入乡村,为百姓写对联、送祝福,让老百姓直观地感受到书法的精致、内涵,感受到书法艺术就在生活中。“我愿意继续传承弘扬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用一笔一画书写中国精神,让更多人喜爱书法,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10月20日,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在北京接受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特派记者采访。采访结束后,孙晓云和记者合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特派记者供图
⊙转发内容源自: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特派记者 刘全民
  毛庆 王超然 钱建芬 黎雨沁
编辑:韦铭 王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大卫 发表于: 2017-10-16 01:38:00|只看该作者

重磅·新浪书画|孙晓云:继承传统 不忘家国情怀

源自:南京新闻(微信公众号)
  继续“党代表· 在南京”系列报道,在这个系列报道中,我们将带您走近八位生活和工作在南京的党的十九大代表,通过他们的自我讲述,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党代表。今天带您认识的这位党代表是著名的书法家孙晓云,孙晓云现为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她深受家学渊源影响,以坚实的传统帖学功底与鲜明的个人书法面貌,成为当今书坛领军人物。而她本人在推广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视频内容[党代表· 在南京 孙晓云:继承传统 不忘家国情怀]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我想我担任一些书协职务什么的
  首先是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起个引领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仅仅靠说
  对吧,我觉得我还是要做
  用我的行动,用我的书法来说服别人
  来真正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
  都应该形成一种风尚
  大家每个人都潜心做这个事情
  它自然文化就繁盛起来,继承就没有问题了

孙晓云用行动传承文化  mnuA-fymvkaz4014961.jpg  保存到相册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我记得是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入的党
  是1976年,就是21岁,当时入党确实很苦的
  就是完全是在农村插队之前干出来的
  在农村入党它的意义不像是在一个城市
  我这个插队五年就在农村
  是非常艰苦地度过五年
  虽然生活也很丰富,插队知青、代课老师

创作中的孙晓云  pOfH-fymvkaz4014935.gif  保存到相册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因为我的父母亲都是党员
  我父亲参加新四军,很早就入党了
  我从小是很崇拜我爸爸的,因为子女对父亲
  由于父亲是永远扮演着一个正义、严厉、严格
  还有就是一丝不苟这样的
  爱憎分明、敬业工作、热情待人、善良宽厚、宽容
  这样一个角色,所以我父亲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它是这样的,这个海安七战七捷纪念馆呢
  是我父亲参与了这个七战七捷的战役
  他参与了前面两战,就是在第二战的时候负重伤
  子弹打在他的心脏旁边,差一点死了
  然后就是从死人堆里把他拖出来的,后来就活下来了

七战七捷纪念馆  fPdq-fymvuyt0859982.jpg  保存到相册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那是1946年,1946年一直到去年12月份他去世
  就整整七十年
  但是这个弹片由于在心脏旁边不能手术
  就是这个七十年一直在他身体里面,就被肉裹着,在心脏旁边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这样的一个弹片
  后来我们就终于在他去世半年之后
  抽了一个机会
  就把它放在七战七捷纪念馆那个血衣的旁边
  这个就像传奇一样的
  就是这个血衣是1946年打仗时候
  被炮弹打穿的这件血衣放在纪念馆
  然后70年以后
  从人体中间再把这个弹片取出来再放到血衣旁边
  所以这也是个传奇故事
  实际上也是,这段革命历史,就是红色基因
  对吧,其实是深深震撼着我,震撼着我们

把弹片放在了血衣旁边  NUpP-fymvkaz4014921.jpg  保存到相册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应该说革命传统、革命历史的这种教育
  实际上是活生生的
  对我来讲它是伴随着亲情
  它不是一个政治口号
  也不是一个政治观念需要灌输给我
  其实我从小已经融在我的思想和行为当中了
  所以我也很自然地,就是感觉到一身正气
  凭一身的正义办事情

革命思想融入在孙晓云的心中  Cg02-fymvkax7252390.jpg  保存到相册

  作为书坛名家,孙晓云对于弘扬传统、普及书法一直投入了很大精力。她认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这个四书是我写了三年时间
  分别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样下来
  今年把《孟子》也写完了,单独的都出出来了
  今年就把它合辑出出来了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四书合辑我是这样想的,一个是正当历史背景
  就是需要我们重归文化传统,重温经典名著
  对吧,让我们回到经典中间去
  正好现在正逢传统文化的继承
  所以我出书来以后呢,让广大的观众可以去阅读
  可以去翻看,也可以作为礼品
  可以教育孩子,同样可以随身携带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十九大现在的历史背景就要着力地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提到全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就是这个立足点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置身在生活当中
  社会工作当中,所以我深有体会

孙晓云希望引起全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ETyw-fymvkaz4014955.jpg  保存到相册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对于文化来讲,其实党给我们设立了一个前景
  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是一个前景,大的前景
  在这个当中就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传统文化的复
  其实它是牵涉到一个文化自信和文化安全的问题

孙晓云还担心文化安全的问题  Ynt3-fymvuyt0859999.jpg  保存到相册

  十九大代表 孙晓云:
  那么书法是尤关重要
  对我来讲我很明白
  就是说我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因为不忘初心
  这个初心有自己对书法喜欢的初心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初心
  所以对我来讲我会终生为此不懈地努力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yoX--fymviyp1442800.jpg  保存到相册
14#
 大卫 发表于: 2017-9-11 10:38:00|只看该作者

孙晓云书法人生:让传统书法重新走入中国人的心里

源自:微信公众号 群众杂志
⊙作者:孙晓云


  1955年生于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和三次省部级劳模,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宣部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全国七次书法大奖等。出版有书法理论专著《书法有法》,《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不忘初心──孙晓云书法》、《中华国学德育经典》──《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作品。
  回顾近60年的书法生涯,我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我力图用微不足道的严肃态度,以毕生的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别人,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神圣的象征。
  有两个字始终镌刻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坚持。

  以上是我在理论专著《书法有法》精装版再版前言中最后的一段话。

用书写传承中华经典
  7月15日,《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丛书之一《孟子》亮相苏州的江苏书展,这也是我第七次参加江苏书展新书发布及签名售书的活动。至此,整套《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的“四书”部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已全部出版。加上之前出版的《道德经》,这套经典系列旨在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书法结合之作,把中国古代人文和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恰如其分地凝聚在一起。
  全套书用小楷抄录,原大印刷。为了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整个书写是在专门设计印刷的老式信笺上的,包括书中的句读,也是用毛笔一点点圈上去的。这其中,《道德经》约5400字,《大学》约2200字,《中庸》约4500字,《论语》约11700字,《孟子》约38000字,共近70000字。完成这项大工程,我花了三年时间。这三年里,我很少逛街,很少在外面吃饭,很少参加无关紧要的活动,一有时间就静下心来做这件事情;甚至出差时都带着笔墨纸张,抽空能写一点是一点。这是一个“工程”,不是下了决心就能一口气做完的,它必须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地写,十分费功夫。
  在书写的过程中要高度凝心聚气,手机放到静音,不能漏字,更不能错字,一字出错,就得整页重来。再说我已年过花甲,无论精力、灵敏、速度都不如过去,很容易疲劳。时不我待,现在不做,以后做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
  书写这套经典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很值。因为这些书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典籍,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标志性的作品;而小楷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把这些文化经典用小楷抄录出来,精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切切实实地做些事情,是我最荣幸最开心的事。

孙晓云作品:《郑垧靖赞》  uMMu-fykufif4090616.jpg  保存到相册

  《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的出版,首先在于,书写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可以说小到家庭伦理,大到治国平天下,都是中国人最喜欢、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的书,对维系人类社会秩序、提升人类道德水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这种书写有阅读功能。原文后面有注释,小楷书体易识,老少皆宜,方便作为经典书目阅读。再次,可作为书法评论鉴赏。对于初学者,可作为临习的书帖;对于喜爱我的书法的读者,是一种汇报和交流,又兼具鉴赏点评的效果。随手一册带在身边,一举多得,可在无形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7月27日,我和妹妹将父亲70年前在苏中“七战七捷”战斗中嵌入体内的一块弹片,捐赠给海安县“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并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书法丛书赠送给参加捐赠仪式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的学员。我从小就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发自肺腑的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人民的感恩,这种执着纯粹的意志,一直激励着我在工作中不畏困难、奋发图强。我也希望年轻人能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用一笔一画的书写,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努力中。

不懈追求 不忘初心
  初心即本意。初心,是底线,也是追求;是目标,也是动力。
  我的初心,就是对传统书法的热爱,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
  得益于家庭的熏陶,我从小就对书法感兴趣,三岁开始写字,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从上小学到高中,我在每一本书的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地写满字、画满画,学校的大字报、黑板报都由我负责。无论身为知青、图书管理员、书画家、美术馆长,我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书写,一直都是我生活中唯一不变的组成部分。我以前并未想到要以书画为生,但却不知不觉将漫长生活中的一大半精力花在了书画上,书法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我的生命。虽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收获,是书法让我坚定不移,让我远离烦恼,让我一直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取力量、寻找自我。

孙晓云作品:《咏金陵诗八首》  0796234ea63241a09f7c87ed0f85d45e.jpeg  保存到相册

  我每一段的努力,每往前走一步,都是靠的这种初心。对书法的热爱,就是我心中的信仰,刻在我骨子里的。我不能设想哪一天我不能写、写不好该如何是好。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字将来会是怎么样,但我总有一个方向,就是想把它往理想圆满上写。虽然追求是崇高的,可能永远都无法企及,但它就是我的方向,我的寄托。一直奔着一个要“好”的方向去,人就永远向上,不会下沉。
  因此,我所做的一切就全部围绕这个初心:将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承发展融合在一起。
  我一直都钟情于走传统书法的路子。我近年举办的展览,分别题为“书法有法”、“请循其本”、“不忘初心”等,即体现了这一点。我写作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自2001年出版以来,已先后22次再版。还出了精装版、繁体字版、日文版、韩文版。我还举办过《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出版《论文集》。从2003年起到现在,我用毛笔签名售书将近30次,每次都签到全部售空。最多的一次签了1500本,用了5个小时。由于连续重复相同动作,右臂肩肘肌腱损伤,至今尚未完全痊愈。但是我很高兴,感觉就像自己烧了一大桌菜,大家都抢着吃得精光,再累也是开心的。那种精神的安慰和成就感,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我确信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是在血液里、骨髓里的,真正好的书法一定是雅俗共赏的。
  就像王羲之,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已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中国精神、一个理想境界。他的字不激不励、志气平和、端庄秀丽、雍容典雅,无论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各个阶层的人都喜欢。中国汉字,就是要被最广泛的人喜欢、欣赏、使用。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走这条路。我想尽量通过书法这个途径,把中国传统书法传播得最广泛、最具体。出版《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出发点就是让大家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能够感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博大,并藉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下来,我还打算再写一套美育经典,请权威人士编选历代流传的经典美文。这样德育、美育并重,书法、文化并行,阅读、审美兼备,可谓极大满足了我喜欢传统书法的初心。这其实也是书法家的责任与方向:不做市场的奴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固守精神的、有信仰的文化的阵地。
  古人的传统书法一直在照耀着我、激励着我、牵引着我、指导着我,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手里有活干。只要我拿起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我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像我这样从小喜爱书法,有这样的平台投入书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家给予许多的荣誉,现在又能尽力为大家服务的人,应该不多。无论从少年学生到插队知青,从部队战士到国家事业单位人员,半个多世纪,我从来没有中断过书法。正因为初心还在,我觉得很幸运,也很充实。

文化自信基于书法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要不忘初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孙晓云作品:骋怀  PTr0-fykufif4090636.jpg  保存到相册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核心价值观跟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国家富强的追求、文明创造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文化的时代创新,需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是要回到它历史的、文化的源头去寻找契机。南北朝庾信有名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思其源”,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对自己的文字不敬仰,对自己的道统不继承,那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
  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书法的构成首先是文字。文字是一个民族史诗的承载。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它是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文字,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没有汉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无论是古时候一笔一画地手书,还是如今在电脑键盘上敲打,汉字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载体,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
  所以,文化自信就是从书法自信开始。
  书法不是少数人的艺术,而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点滴积累、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长期以来,由于文字与书写断裂,造成书法作为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缺失,对汉字整体认识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对中国文字以及文化发展的断层。因此,对传统书法的传承,已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作为书法的继承者,在当今世界文化不断碰撞的时代,传承中华文化意味着传承文化的自觉和民族的自信。我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四书”等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则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庇护我们子孙后代,遮风挡雨,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文化带给我们的。这种自信,是我们自己长出来的。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能够抵挡外界的一切搅扰侵袭,就知道如何理解、认识、融合外来文化,就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几年前参加央视《艺术人生》节目,我对主持人说,我的前半生主要做的就是“承传”,对传统书法的承传;后半生则是“润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崭新的“时节”,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场“好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小水滴。“润物”是一个长期的、慢慢渗透的、“细无声”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一起长期坚持,才能汇成文化复兴的“好雨”,继而迎来文化强国的春天。文化滋润了我,我也茂盛成长,给文化的大树添枝加叶,这也是春雨和叶子的关系。
  我想,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是具有最广泛的普及面和号召力,一定能重新唤起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也会继续努力,用我的实际行动让传统书法重新走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真正地把它作为一个中国风度、中国精神、中国人的象征。
  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17年第4期,原标题为《以书法自信彰显文化自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30 00:07,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