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龙泉山|查看: 5557|回复: 20
[科学家

欧阳自远:中国要向太阳系的星辰大海挺进

 [复制链接
11#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10-21 08:42:00|只看该作者

欧阳自远揭秘“出征火星”:火星轨道器+火星车

源自:经济参考报
⊙记者:王琳琳 刘畅 上海报道

  火星,地球轨道外的第一个行星,千百年来人类最为关注的星球之一。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各航天大国对火星的探测热情已经超越了月球。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火星科学概论》主编欧阳自远院士,围绕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火星问题,揭秘探月之后,人类将如何出征太阳系中的“下一站”──火星。

资料图:有“嫦娥之父”之称的欧阳自远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4HYD-fymzzpv8195744.jpg  保存到相册

红色的星球:蓝色的梦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人类探测和登陆月球,最多只是跨出了自己的门槛,但我们始终被地球控制着、没有到达过更广阔的太阳系空间。”欧阳自远说,然而如今,人类长大了,探月工程的技术积累和人类对火星的观测研究让我们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是时候去太阳系中看看地球的“姐妹”了。
  在太阳系中,金星和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两大行星。为何各国航天机构都将探测重点瞄准在火星?欧阳自远认为,因为火星最像地球。
  第一,人类已经找到了火星曾有液态水活动的记录:干枯的河道、湖泊,北半球的海洋盆地,陡坡塌方引起的地下水涌出形成的冲积扇。最新研究认为,火星上的水很可能大量隐藏在地下。第二,中国科学家林杨挺团队关于火星陨石碳同位素的研究揭示,历史上火星很可能曾经存在过生命。这一研究是迄今能够证明火星上可能有过生命活动的最有力证据。第三,火星也有四季变化,火星上的一天跟地球上的一天相近。因此,火星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望改造成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
  不过,火星的自然环境与地球相比依然十分恶劣。例如,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度、火星大气很稀薄、气压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因此,欧阳自远预测,把火星改造成宜居星球可能还需要多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造火星,把这些地下水引出来,让火星变成一个像我们地球一样的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使地球、火星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姐妹共同体。”欧阳自远说。

火星基地:强人工智能将是主力
  由于距离火星太远,火星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交流可能需要15至20分钟,通信延迟非常严重。因此,在欧阳自远看来,为人类移民火星打前哨并将发挥实质作用的将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高智能机器人,可以自主独立做出分析判断,而不是浪费太多时间等待地球发来的指令。
  在目前人类的探月工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比如,中国的月球着陆器在软着陆月面时,就拍摄了4700多张照片,通过分析这些照片,着陆器可以自主选择一个能让自己的“四条腿”安全着陆的平面。“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在着陆器着陆区附近也有数万个撞击坑,在哪里着陆,身处地球的人类根本来不及指挥,因为将照片传回地球、再由地面发出指令传回月球车有明显的时间延迟,这就要依靠人工智能。”欧阳自远说。
  不过欧阳自远认为,目前,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并不高级,还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不远的将来,人类宇航员将登陆火星,开发出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就变得非常有用了。
  如果在火星探测器上配备强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就可以协助宇航员执行任务、完成一系列航天操作和实验。此外,当人类无法预测在何时或何地会有新发现时,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初步勘探,告诉人类最有价值的观测点,辅助宇航员做决策。
  此外,在改造火星初期,人类将在火星上建起一个个巨大的密闭式火星基地。“人是没办法做这件事情的,火星表面气压低、寒冷,要穿很重的宇航服工作,呼吸、行动、体力都是问题,所以必须依靠拥有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明确分工、准确高效地协作完成从原料制造到设备搬运、基地建设,再到基地密闭舱环境调控等一系列复杂任务。”欧阳自远说。

天地协作:“火星轨道器+火星车”组合工作
  目前,人类对火星的探测有40多次。其中,2011年美国发射了“好奇号”火星探测器,2012年8月,成功登陆火星表面。
  欧阳自远介绍,实际上,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几乎与探月工程同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哪些亮点呢?欧阳自远认为,美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是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一个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巨大实验室搬到火星,而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更侧重“火星轨道器+火星车”组合协同工作。
  欧阳自远解释,火星卫星在天上围绕火星运行,通过环绕遥感探测,可以对火星表面和大气进行综合性全面调查,包括火星的大气层成分与结构、全球形貌、土壤分布、表面物质成分、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内部结构、地下水的全球分布、火星表面环境变化和火星磁场特征等。火星车在地面上运行,通过软着陆巡视探测,可获得着陆区的气象特征、地形地貌、火星地质构造、表面岩石类型、土壤种类和地下水分布等巡视探测数据,为火星资源环境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0#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24 11:4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火星移民”可以实现吗?中国火星探测计划进展如何

源自:新华视点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火星移民”可以实现吗?人类能在火星上建起“第二个家园”吗?强人工智能将在“火星基地”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中国火星探测计划进展如何?
  2017上海书展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火星科学概论》主编欧阳自远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


在红色的星球上,能实现蓝色的梦吗?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人类探测和登陆月球,只是跨出了门槛,我们始终没有到达更广阔的太阳系空间。”欧阳自远说。探月工程技术积累和火星观测研究让人类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
  太阳系中,金星和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两大行星。各国航天机构均将探测重点瞄准火星。
  欧阳自远认为,火星最像地球:
  第一,人类已经找到火星有液态水的记录,干涸的河道、湖泊,火星北半球的海洋盆地,陡坡塌方引起地下水涌出形成的冲积扇。最新研究显示,火星上的水可能隐藏在地下。
  第二,中国科学家林杨挺团队关于火星陨石碳同位素研究认为,火星历史上可能存在生命。
  第三,火星有四季变化,火星上一天与地球上一天相近。
  但是,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欧阳自远说,把火星改造得宜居可能还需要长时间努力。
  据介绍,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人类已提出一些改造火星的初步设想和行动方案。
  首先,人为增加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强火星大气层温室效应,提高火星表面温度,使火星极区干冰升华和水冰融化,干冰升华增加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持续提高火星大气压;其次,极区水冰融化和地下水排出可在火星赤道区域保证水的自由流动,用于农业灌溉;再次,引种适宜在火星生存的植物,产生氧气,改变火星大气组分,建立火星表面生态环境,为在火星上自由行走提供条件;而后,建立“火星基地”,开展农牧业,实现粮副产品自给,建设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设施,建设人类生活基础设施;最后,实施火星旅游或移民。
  火星土壤里有很多红色赤铁矿,由于地表气压低、风速大,火星表面经常出现台风,区域性沙尘暴有时引起全球性红色沙尘暴,使火星看起来像红色星球。研究发现,火星北半球曾存在干涸的巨大海盆,很早以前应该有河流和湖泊,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水逃逸进入太空,有些水转入地下。
  “通过改造火星,把这些地下水引出来,让火星变成像地球一样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欧阳自远说。

“火星探路者”着陆器拍摄的火星表面,灰色的岩石被红棕色的火星尘埃所覆盖(选自欧阳自远主编的《火星科学概论》)

人类要建“火星基地”,什么样的机器人能完成任务?
  在欧阳自远看来,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中国的月球着陆器在软着陆月面时,拍摄了4700多张照片,通过分析这些照片,着陆器自主选择能让“四条腿”安全着陆的区域。“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着陆区附近有数万个撞击坑,将照片传回地球、再由地面发指令传回月球车,有明显时间延迟,就得依靠人工智能。”欧阳自远说。
  他认为,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而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强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
  由于相距遥远,火星探测器与地球的交流需要15-20分钟。如在火星探测器上配备强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可以协助航天员完成一系列操作和实验,还可通过初步勘探,发现最有价值的观测点,辅助航天员决策。
  在改造火星初期,人类将在火星上建起密闭式“火星基地”。“火星表面气压低、寒冷,人要穿很重的航天服工作,呼吸、行动、体能都是问题,必须依靠强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原料制造、设备搬运、基地建设、基地密闭舱环境调控等复杂任务。”欧阳自远说。

中美探测计划两条路径,中国的“天地协作”优势在哪?
  据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美国火星探测计划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实验室搬到火星。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则是火星轨道器+火星车的“天地组合”协同工作。
  欧阳自远解释“天地组合”,即火星轨道器在“天上”围绕火星运行,通过环绕遥感探测,对火星表面和大气进行综合性调查,包括火星大气层成分与结构、全球形貌、土壤分布、表面物质成分、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内部结构、地下水的全球分布、火星表面环境变化和火星磁场特征等。而火星车通过软着陆巡视探测,可获得着陆区气象特征、地形地貌、火星地质构造、表面岩石类型、土壤种类和地下水分布等巡视探测数据,为火星资源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完成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后,中国还将发射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后钻孔取样,取得火星岩心样品,再把样品装入返回舱,从火星表面起飞,将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系统分析,深化人类对火星成因和演化历史的认识。
  探月工程提升了中国深空探测整体实力,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中国已瞄准更远的深空。
  新华社记者王琳琳、刘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红英 发表于: 2017-8-21 09:35:00|只看该作者

移民火星是天方夜谭?欧阳自远院士这么回答

源自:上观新闻
  根据计划,我国火箭将在2020年末到达火星,还将派火星车进行地面上的全面探测。

  从古至今,火星都给予了人类很大想象空间。近代西方人利用望远镜观察到火星表面沟壑纵横后,还曾猜测那是具有高等智慧的火星人建造的运河体系。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移民火星是不是天方夜谭?昨天,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与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在上海图书馆,为听众介绍《火星科学概论》一书的精彩内容。
  讲座还未开始,台下就坐满了求知欲旺盛的听众。除了年轻人,还有不少孩子跟着父母同来,一张张小脸写满了对火星和宇宙的好奇。在太阳系中,火星是地球轨道以外的第一颗行星,堪称地球的近邻。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借助火星车进行火星探测。截至去年底,各国已开展44次火星探测活动,火星的真实面目正在一点点揭开。


  欧阳自远介绍,去年1月,我国启动了火星探测计划,将于2020年前后发射火星探测器。“根据计划,我国火箭将在2020年末到达火星,还将派火星车进行地面上的全面探测。未来还将在火星上进行土壤采样并带回地球。”
  人类从最初使用望远镜观测火星起,就期盼在火星上发现生命,但目前所有的探测结果都表明,火星表面并没有生命存在的迹象。那么,火星曾经存在生命吗?为此,科研人员对水、甲烷和碳进行了探测和研究。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火星就有液态水的历史记录。我国科学家林扬挺团队关于火星陨石中碳同位素的研究,成为迄今所报道的火星上可能有过生命活动的最有力证据。


  移民火星是不是天方夜谭?当然不是,欧阳自远说:“全世界科学家开过好几次会议,一致认为只有火星才能被改造成人类的第二个栖息地。”这是因为,火星的自然条件相对于太阳系除地球外的其他行星,甚至与月球相比,都没有那么“恶劣”,是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比如,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一半,自转轴的倾角与地球相当,与地球一样有着四季变化;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当,即火星上的一天和地球上的一天相近。因此,火星是最有希望改造成适宜人类生活的星球。
  卞毓麟告诉听众,虽然条件没有那么“恶劣”,但要将火星改造成人类的宜居地,还需要很大努力。例如,要提高表面温度,增加大气浓度、改变大气组分,改造火星表面生态环境。而要改造火星,首先应进行探测,再利用机器人开展前期的开拓工作。欧阳自远在讲座的最后感叹道:“中国火星探测,任重而道远。”

  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都意犹未尽。主办方介绍,许多有关火星的问题能在欧阳自远、邹永廖主编的《火星科学概论》一书中找到答案。这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火星的科学专著,较完整地总结了世界各国火星探测的历程和成果,内容涵盖火星探测历程、火星地形地貌、火星生命信息、火星探测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关注火星科学研究与火星探测进展的公众提供了系统知识。
  题图源自:视觉中国责任编辑:俞陶然图片编辑:笪曦
8#
 红英 发表于: 2017-7-14 15:35:00|只看该作者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嫦娥5号发射计划目前没有受长5失利影响

源自: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7月12日报道,“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在齐鲁大讲坛上表示,虽然长5遥2火箭发射失利,外界传闻或将影响今年年底的嫦娥5号探月工程,但是据他了解,嫦娥5号发射计划目前没有做出改变。
  “刚刚实验的是长征5号第二次试飞,第二次试飞很遗憾没有进入到预定轨道,我们的工作是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一定会从失败当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提高质量。”欧阳自远说,任何试飞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但中国航天部门广大的科技人员有实力解决这些问题。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mE3S-fyhwret4142357.jpg  保存到相册

  实际上,从低轨道空间站,到探月,乃至即将进行对火星、木星以及太阳的探测,我国对太空的探索将一个个推向实施。欧阳自远透露,向火星发射探测器,每隔26个月才有一个时间窗口,而我国的计划是在2020年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经过8个月的飞行,着陆探测,再把火星上的样本带回地球来。
  对于亲自参与制定如此密集的太空探索计划,欧阳自远坦言,美国实现载人探索火星,小布什提出2025年完成,奥巴马提出在2030年完成,而最近特朗普发表演说,把人送到火星2033年。中国的计划则是在2030年,中国探月时不待我。“我跟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还不是谈情怀的时候,还是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下一个任务。”欧阳自远说。不过,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宇航员登上月球。“这个时间可能在2025年,也可能在2030年,但别再拖了。”欧阳自远说。

嫦娥5号发射计划示意图  VQAR-fyhwret4142372.jpg  保存到相册

  欧阳自远,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院士长年从事地球化学、天体化学、比较行星学、地外物体撞击地球诱发生态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等研究。
  欧元院士在我国探月计划中起到了关键作用,90年代初,“863计划”专家组请欧阳自远递交一份正式的探月科研报告。到了1994年,专家组通过了欧阳自远的报告,并且得到了一笔经费。这是中国人花在月球上的第一笔钱。
  直到2003年底,报告被送进了中南海。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经过从科学目标的确定到工程立项近10年的准备之后,欧阳自远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4-11-6 15:07:01|只看该作者

我国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获小行星命名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获小行星命名

  中新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张素)中国科学院6日消息称,将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命名为“欧阳自远星”,以此表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对中国探月工程的贡献,激励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
  命名仪式恰逢欧阳自远79岁寿辰。这位中国著名的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过去20年间作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中国月球探测与太阳系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
  欧阳自远现为中国月球探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一条路。”他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预计在2020年以前完成全部无人探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表示,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决定将一颗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据专家介绍,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命名并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的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实为一项殊荣。
  中国人首次发现小行星要追溯至1928年,23岁的留美学生张钰哲发现了一颗旧星空图上所没有的小行星,他将其命名为“中华”。
  目前,浩瀚星空中已有100余颗以中国杰出人物、中国地名或中国知名机构命名的小行星。 ●
6# 青城山
 楼主|龙泉山 发表于: 2011-7-23 20:45:42|只看该作者

人物评价

  ”从世界范围的观点来看,这部《天体化学》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还没有在广度和权威性方面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著作出版“。(国际同行专家评《天体化学》)
  欧阳自远,是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因其在中国探月工程中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嫦娥之父“。(《羊城晚报》)
  圆梦之路执着而坚定。(《中国科学报》)
  从青涩少年到揽月大师,从地球到月宫的探索跋涉,他的每一个脚印中都凝聚着同一个词──报国心。(《欧阳自远传》,澜涛、陈昕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龙泉山 发表于: 2011-7-23 20:20:14|只看该作者

社会职务

一:现任职务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兼职研究员。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中南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新疆大学名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拔尖创新班名誉班主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
  天津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家协会荣誉会长。
  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质地球化学》主编;《空间科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极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副主编;《中国科学》等8种科技杂志编委。
  国际环境科学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圈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地圈生物圈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院士联合体第一主席。

二:曾任职务
德国马普核物理所客座研究员
(1980年11~1981年10月、1983年7月~1984年6月)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
(1995年~2003年)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环境科学》《黄金科技》主编
4# 金佛山
 楼主|龙泉山 发表于: 2011-7-23 19:13:41|只看该作者

个人生活

一:家庭背景
  欧阳自远的祖父、父亲、叔叔,一家人以开药房为生。祖父在战乱年间卖过不少稀缺的药给红军,父亲为此顶替去坐过牢。
  抗战胜利后,父母迁移到永新县,家族药房“九州药房”在县城很有名气。

二:名字由来
  欧阳自远的名字取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欧阳自远出生的时候,母亲难产,痛了一天一夜。最后医生只好用产钳把孩子钳了出来。正在侧房里念书的舅父当时正好念到《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于是舅父就对家人说,这个孩子出生这么艰难,肯定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就叫他“自远”吧。欧阳自远由此得名。
  欧阳自远说,这个名字跟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很有关系。从孩提时代开始,他即对星空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学时,还参加了天文小组。虽然在报考大学时,他响应国家号召,报考了当时国家最需要的地质学专业,但对航天的痴迷并没有就此消褪。

三:巡回讲演
  欧阳自远每年都要在全国巡回讲演十余场科普报告,其中有不少中学和小学请他去做讲座,他也欣然前往,欧阳自远说:“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很希望能成为他们的领路人。”

四:家庭生活
  欧阳自远有三个孩子,但没有一个从事与地质有关的工作,欧阳自远说:“这个工作太艰苦了,不想让他们干这个。”欧阳自远记不住儿孙的生日,只记得他们的年龄。由于太忙,他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三个孩子在其夫人的教导下,都念到了硕士、博士学位。两个女儿在美国工作,儿子则在中国从事通讯行业。
  欧阳自远的夫人邓筱兰说,欧阳自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已经70多岁的他,一回家就钻进书房,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什么都凑合。衣服恨不得天天穿同一件,饭做好了,叫他吃他就吃,至于烧得怎么样根本也无所谓。她把家里的洗脸毛巾、洗脚毛巾分得很清楚,也很讲究,可欧阳自远一直分不清,致使他一洗脸,妻子就紧张,赶紧去卫生间看,弄不好就错了。甚至自己拿多少工资,欧阳自远也不太清楚。
  由于所从事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保密性,欧阳自远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有四十多年几乎没回过家,中间有一次因为工作路过一回,但是没有下车。偶尔回家,儿子不认识父亲,跟母亲说,家里来了位不认识的叔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龙泉山 发表于: 2011-7-23 18:17:44|只看该作者

主要成就

一:科研成就
  1. 地质研究
  1964年初,欧阳自远接受国防科委的委托,率领“219”小组参与地下核试验包括后来的原子弹试爆选址。他率领“219”小组进行地质详查和填图,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开展了地下核试验流程与图像的一系列模拟实验和技术难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选定了试验区,系统提交了地下核试验场区的各类研究报告。经过反复试验攻关,解决了最让人头痛的石灰溶解问题。
  欧阳自远还参加了高空核爆炸、触地核爆炸的相关工作。

  2. 天体化学
  1976年吉林陨石雨事件,以欧阳自远教授为首的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对吉林陨石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岩石学、矿物学、化学组成、有机质、年代学、同位素、热、宇宙线辐射、天体力学、碰撞演化史等方面,并先后与美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密切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有关吉林陨石论文百余篇)。
  经过多年的探索,欧阳自远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模式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在陨石学研究领域成为一个经典模式,并被各国科学家广泛引用。
  在陨石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高空(33~38公里)、海底和地层中的宇宙尘,以及月球岩石等地外物质的研究,进而结合太阳系各行星的探测成果,进行比较行星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模拟。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进行,又开展了地球历史中地外物体撞击诱发气候和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过程的研究,并从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形成与演化探讨全球构造演化与成矿控制。

  3. 探月领域
  欧阳自远对1978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赠送的月球岩石样品进行研究,共发表了40篇相关文章,最终确认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
  2004年1月24日,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欧阳自远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欧阳自远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

  4. 科研获奖
  1978年,“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获国家科学大会奖、贵州省科学大会奖。
  1986年“吉林陨石综合研究”获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1年《天体化学》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5. 学术著作
  欧阳自远着,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科学出版社,1974
  欧阳自远,王道德主编。月质学研究进展。科学出版社,1977.1~312
  欧阳自远,天体化学,科学出版社,1989,1~386
  欧阳自远,章振根主编,八十年代地质地球化学进展。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1~447
  欧阳自远主编,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1~446
  欧阳自远,行星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质地球化学,1995,(5),1~105
  欧阳自远,倪集众,项仁杰,地球化学: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1~274
  欧阳自远等着,小天体撞击与古环境灾变,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武汉,1997,1~170
  欧阳自远等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1~301
  欧阳自远主编,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1~413
  欧阳自远等着,《月球探秘》,海燕出版社,200
  欧阳自远,王世杰等编著,2001,《地球化学──地球的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欧阳自远等着《月球──人类走向太空的前哨站》,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欧阳自远编著《永远的月球梦》,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1~284
  欧阳自远等着《月球科学概论》,宇航出版社,2005

  6. 学术论文
  欧阳自远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吉林陨石联合考察组)。吉林陨石的矿物、岩石研究及其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中国科学,1978(5):329~340
  欧阳自远,G 霍依兹 ,M 赫布纳,T 克尔斯顿,吉林陨石的宇宙成因核素与两阶段辐照历史,中国科学(B),1983,(11):1039~1049
  欧阳自远。李春来。邹永廖。刘建忠,2003,月球探测的进展与我国的月球探测,中国科学基金,(4):193~197
  Ouyang Ziyuan,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of the Kirin Meteorite and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Scienta Sinica , 1, 1978(6):805~822
  Ouyang Ziyuan, Wang Daode, Guo Qiti.Thermal Metamorphism of the Parent Body of the Kirin Meteorite and Its cooling Process. Meteoritics,1979,(4)570 Ouyang Ziyuan, Zhou Xiaoxia.A study on Cosmogenic Radionuclides in the Meteorites Falling Recetly in China. 16th International Cosmic Ray Conference Paper, IUPAP, kyoto, Japan, 2 OGLL, 1979,315~320
  Ouyang Ziyuan. On Cosmogenic Nuclides and Irradation History of the Jilin Meteriten.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chronology, Cosmochronology and Isotope Geology, The Geocheical Society of Japan et al, Tokyo, Japan, 1982, 292~293
  Ouyang Ziyuan, Heusser, G ,Kirsten T. The Irradiation History and Preatmospheric Size of the Jilin Chondrite.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chronology, Cosmochronology and Isotope Geology, The Geocheical Society of Japan, et al, Tokyo, Japan,1982, 294~295
  Ouyang Ziyuan, Heusser G. Reconstruction of the Jilin Meteorite Prior to Its Entrance into the Atmosphere. Kexue Tongbao, 1983, 28(9):1234~1237
  Ouyang Ziyuan, Heusser G, Hubner M, Kirsten T. A Study on Cosmgenic Nulides in Jilin Meteorite and Its Two-Stage Iradiation History,Scientia Sinica,1984, 27(8):320~332
  Ouyang Ziyuan and Li Zhaohui. Research on the Jilin Metrorite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Sclectins from the bul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es, Science Press,1986,319~326
  Ouyang Ziyuan, Li Bin. Investigation of Extraterrestrial Matettals in China. 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Eaeth Sciences, Science/ press, Beijing,China, 1986, 1(2):215~249
  Ouyang Ziyuan et al. Depth distribution of cosmogenic nuclides in boring core samples of Jilin meteorite and its cosmic ray irradiation history, Scientia Sinica (A), 1987, 30(8):886~896
  Ouyang Ziyuan , Xiao Xiaoyue and Chai Zhifanf.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Meteorite Ablation and the Criteria of Ablated Cosmic Dust. Kuxue Tongbao, 1987, 32(18):1267~1277
  Ouyang Ziyuan, Xie Hongsen and Chen Fu, V. Initial Chemical Composi tons of the Earth and Chmical Evolution of Geospheres. In:Natiomal Report on Volcanlogy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s Interior.Bejing,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IUGG, 1987, 1~9
  Ouyang Ziyuan, Fan Caiyun,Yi Weixi,Wang Xiaobin, F Begeman, T Kerten,G Heusser and E Pernicka.Distribution of Cosmogenic Nuclides in Boring Core Samples of Jiilin meteorite and Its Cosmic Ray Irradiation History. Scientia Sinica ( A),1987, 10(8):887~896
  Ouyang Ziyuan, Li Chunlai, Ouyang Xinling, Cosmic dust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Memory of Professor Yamakoshi, 1996, Proceedings of Kazuo Yama-koshi Memorial sym-posium: Cosmic Dust and Related Topics, edited by M. Nagano and H. Ohashi, Institute for Cosmic Ra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1996.01, P8~19
  Ouyang Ziyuan et al. Cosmogenic nuclides in two drill core and some strewn field samples of the Jilin Meteorite, Abstracts TODAI Intern. Symposium on CIG, Tokyo, 1996,17~20
  Ouyang Ziyuan, Wang Shijie, Li Chunlei Space Chemistry, Yan Yi-xun eds.,1994~1996 National Report of space science activity in China,1996,pp47~55
  Ouyang Ziyuan, Ji Hongbin, Wang Shijie, Yang Ruidong and Wang Shangyan, 2002,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arbonate rocks and their acid-insoluble residues: Implications for the genesis of dolomite, Geochim. et Cosmochim. Acta., Special Supplement, A572~A572

二:人才培养
  1. 培养理念
  欧阳自远他提出人才与成果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他强调第一流的研究所要出第一流的成果,出第一流的人才。对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培养,欧阳自远院士认为有两个重要阶段:其一是学会怎么学习,其二是学会怎么做人,二者缺一不可。他强调,科技工作者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欧阳自远常给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讲授地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潮,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到兼职的院校给教师和同学上课;亲自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成学业和从事科研工作。
  欧阳自远要求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善思考、有闯劲、有创见;扎实基础,根深叶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训练正确思维,提高分析、综合与表达能力。
  欧阳自远认为一个人一生的科研道路与自己选择的进取方向关系非常密切,个人的研究应该跟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要心系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有了使命感,也就有了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他认为现在最时髦的东西将来也许是过剩的,要看到今后10年、20年科学发展的方向,做好前期研究,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把它衔接上去。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科,前人已构筑好了框架,甚至已经很充实了,年轻人应该争取去创建新的框架,打开一些新的路子。
  欧阳自远提出一个人不一定要精通两门外语,但最好学两门专业,在专业边缘的结合处,恰恰会有新的东西有待发现;他主张有条件的话,大家都转行,如果一个人有两门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一定非常有出息。转行、转单位、转系、转导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受一个人的影响太深,要多途径汲取营养。

  2. 培养成果
  从70年代起至2007年,欧阳自远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名,有的已成为中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培养的硕士、博士生
弟子学位授予单位学位名称学位年度
陈梅芹华南理工大学博士2015
彭丹华南理工大学博士2013
张倩华南理工大学博士2012
岳宗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2008
刘启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3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5
胥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4
邢学刚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2016
陈林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2016
石峰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2015
于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015
甘红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015
孟凡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2014
徐于晨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014
孟凡德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2014
李阳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013
张森森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013
张森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13
付晓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12
刘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11
唐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11
朱小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11
杨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11
侯文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2010
程安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9
李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2009
李世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09
李世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09
徐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8
卢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8
李泳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8
周梦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2007
罗红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2007
胡智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2006
刘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6
田蒙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6
周立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6
王尚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5
窦明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1992
宋岩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2
林杨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2
缪秉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2003
刘朝晖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1997
李春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1991
华欣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1
刘荣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0
宋茂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6
陶于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4
蒋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4
周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86
陈践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9
刘启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3
窦明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2
胡桂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1994
张宝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4
林杨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1
邹永廖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1990
庞学斌中山大学硕士1991
徐有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1996
颜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3
季宏兵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0
张福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
张蕾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2003
华欣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0
任建国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5
李小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2000
孙承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2
蒋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1993
刘文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9
王世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2
张福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5
刘建军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2002
张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
肖志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2
林杨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1
徐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1997
  (上表数据源自:2018年1月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三: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
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4年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7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0年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5年9月23日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荣誉院士
2017年“最受媒体欢迎科学家”奖


四:人物影响
  1. 欧阳自远星
  2014年11月,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一颗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2. 《欧阳自远传》
  《欧阳自远传》是200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澜涛、陈昕。
2# 四姑娘山
 楼主|龙泉山 发表于: 2011-7-23 13:03:38|只看该作者

人物经历

一:早年经历
  1935年10月9日,欧阳自远院士出生于江西吉安。抗战胜利后,随父母迁移到永新县。
  1950年,在当时的阳明中学念高一。
  1952年,高中毕业时,正值国家需要大批地质工作者去探明地下的宝藏,国家提倡和鼓励学生报考地质专业,欧阳自远违背了父母希望他学医的愿望,第一志愿是北京地质学院,第二志愿是南京大学天文系,第三志愿是北京大学化学系。

二:求学经历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跨进了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先后被评为全校优秀学生、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
  1956年3月,欧阳自远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7月,欧阳自远的毕业论文《河北兴隆寿王坟矽嘎岩型铜矿的成因》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并留校做苏联专家拉蒂斯的研究生,攻读地球化学专业。
  1957年开始,欧阳自远每天天未亮就带好一壶水、两个馒头,背着地质袋子,下到凹凸不平的坑道里观察矿脉,描述岩层,采集样品。
  1957年3月至1960年2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专业副博士研究生,以矿床地球化学家涂光炽教授为导师。
  1960年,欧阳自远在中国率先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
  1960年2月至1960年11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
  1960年12月至1966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61年,欧阳自远从中科院地质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欧阳自远在侯德封院士指导下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侯院士派他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

三:科研路上
  1964年初,欧阳自远接受国防科委的委托,从地质所挑选了6个人,组成研究小组,命名“219”小组,承担中国地下核试验场和试验前后的地质综合研究。
  1966年4月至1988年6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
  1976年,吉林陨石雨事件发生,中国组织了以欧阳自远教授为首的由全国有关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参加的一个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对吉林陨石进行了综合研究。
  1978年,欧阳自远对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赠送的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取了0.5克作研究。
  1988年6月至1993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年3月至1993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

四:从政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省领导力荐欧阳自远出任分管科教文卫的副省长,欧阳自远婉拒了邀请。几年以后,贵州省领导再次力荐他担任副省长,欧阳自远再次婉拒邀请。20世纪90年代初,贵州省领导再次向欧阳自远发出从政邀请。
  1993年1月至1994年3月,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4年3月,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省科协主席。

五:转向空间
  1994年起,欧阳自远开始向有关方面极力建议开展探月工程项目,“863计划”专家组通过了欧阳自远的一份正式的探月科研报告。
  2003年底,欧阳自远1994年的正式的探月科研报告被送进了中南海,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
  2007年7月,被贵州省遴选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
  2008年6月13日,欧阳自远出任奥运圣火在贵州省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
  2012年11月20日上午,欧阳自远应邀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2012年战略情报研究培训研讨班作题为“国际深空探测进展与中国的初步设想”的特邀学术报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09:04,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