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成就
1. 地质研究
1964年初,欧阳自远接受国防科委的委托,率领“219”小组参与地下核试验包括后来的原子弹试爆选址。他率领“219”小组进行地质详查和填图,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开展了地下核试验流程与图像的一系列模拟实验和技术难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选定了试验区,系统提交了地下核试验场区的各类研究报告。经过反复试验攻关,解决了最让人头痛的石灰溶解问题。
欧阳自远还参加了高空核爆炸、触地核爆炸的相关工作。
2. 天体化学
1976年吉林陨石雨事件,以欧阳自远教授为首的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对吉林陨石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岩石学、矿物学、化学组成、有机质、年代学、同位素、热、宇宙线辐射、天体力学、碰撞演化史等方面,并先后与美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密切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有关吉林陨石论文百余篇)。
经过多年的探索,欧阳自远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模式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在陨石学研究领域成为一个经典模式,并被各国科学家广泛引用。
在陨石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高空(33~38公里)、海底和地层中的宇宙尘,以及月球岩石等地外物质的研究,进而结合太阳系各行星的探测成果,进行比较行星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模拟。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进行,又开展了地球历史中地外物体撞击诱发气候和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过程的研究,并从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形成与演化探讨全球构造演化与成矿控制。
3. 探月领域
欧阳自远对1978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赠送的月球岩石样品进行研究,共发表了40篇相关文章,最终确认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
2004年1月24日,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欧阳自远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欧阳自远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
4. 科研获奖
1978年,“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获国家科学大会奖、贵州省科学大会奖。
1986年“吉林陨石综合研究”获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1年《天体化学》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5. 学术著作
欧阳自远着,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科学出版社,1974
欧阳自远,王道德主编。月质学研究进展。科学出版社,1977.1~312
欧阳自远,天体化学,科学出版社,1989,1~386
欧阳自远,章振根主编,八十年代地质地球化学进展。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1~447
欧阳自远主编,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1~446
欧阳自远,行星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质地球化学,1995,(5),1~105
欧阳自远,倪集众,项仁杰,地球化学: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1~274
欧阳自远等着,小天体撞击与古环境灾变,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武汉,1997,1~170
欧阳自远等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1~301
欧阳自远主编,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1~413
欧阳自远等着,《月球探秘》,海燕出版社,200
欧阳自远,王世杰等编著,2001,《地球化学──地球的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欧阳自远等着《月球──人类走向太空的前哨站》,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欧阳自远编著《永远的月球梦》,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1~284
欧阳自远等着《月球科学概论》,宇航出版社,2005
6. 学术论文
欧阳自远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吉林陨石联合考察组)。吉林陨石的矿物、岩石研究及其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中国科学,1978(5):329~340
欧阳自远,G 霍依兹 ,M 赫布纳,T 克尔斯顿,吉林陨石的宇宙成因核素与两阶段辐照历史,中国科学(B),1983,(11):1039~1049
欧阳自远。李春来。邹永廖。刘建忠,2003,月球探测的进展与我国的月球探测,中国科学基金,(4):193~197
Ouyang Ziyuan,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of the Kirin Meteorite and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Scienta Sinica , 1, 1978(6):805~822
Ouyang Ziyuan, Wang Daode, Guo Qiti.Thermal Metamorphism of the Parent Body of the Kirin Meteorite and Its cooling Process. Meteoritics,1979,(4)570 Ouyang Ziyuan, Zhou Xiaoxia.A study on Cosmogenic Radionuclides in the Meteorites Falling Recetly in China. 16th International Cosmic Ray Conference Paper, IUPAP, kyoto, Japan, 2 OGLL, 1979,315~320
Ouyang Ziyuan. On Cosmogenic Nuclides and Irradation History of the Jilin Meteriten.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chronology, Cosmochronology and Isotope Geology, The Geocheical Society of Japan et al, Tokyo, Japan, 1982, 292~293
Ouyang Ziyuan, Heusser, G ,Kirsten T. The Irradiation History and Preatmospheric Size of the Jilin Chondrite.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chronology, Cosmochronology and Isotope Geology, The Geocheical Society of Japan, et al, Tokyo, Japan,1982, 294~295
Ouyang Ziyuan, Heusser G. Reconstruction of the Jilin Meteorite Prior to Its Entrance into the Atmosphere. Kexue Tongbao, 1983, 28(9):1234~1237
Ouyang Ziyuan, Heusser G, Hubner M, Kirsten T. A Study on Cosmgenic Nulides in Jilin Meteorite and Its Two-Stage Iradiation History,Scientia Sinica,1984, 27(8):320~332
Ouyang Ziyuan and Li Zhaohui. Research on the Jilin Metrorite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Sclectins from the bul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es, Science Press,1986,319~326
Ouyang Ziyuan, Li Bin. Investigation of Extraterrestrial Matettals in China. 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Eaeth Sciences, Science/ press, Beijing,China, 1986, 1(2):215~249
Ouyang Ziyuan et al. Depth distribution of cosmogenic nuclides in boring core samples of Jilin meteorite and its cosmic ray irradiation history, Scientia Sinica (A), 1987, 30(8):886~896
Ouyang Ziyuan , Xiao Xiaoyue and Chai Zhifanf.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Meteorite Ablation and the Criteria of Ablated Cosmic Dust. Kuxue Tongbao, 1987, 32(18):1267~1277
Ouyang Ziyuan, Xie Hongsen and Chen Fu, V. Initial Chemical Composi tons of the Earth and Chmical Evolution of Geospheres. In:Natiomal Report on Volcanlogy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s Interior.Bejing,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IUGG, 1987, 1~9
Ouyang Ziyuan, Fan Caiyun,Yi Weixi,Wang Xiaobin, F Begeman, T Kerten,G Heusser and E Pernicka.Distribution of Cosmogenic Nuclides in Boring Core Samples of Jiilin meteorite and Its Cosmic Ray Irradiation History. Scientia Sinica ( A),1987, 10(8):887~896
Ouyang Ziyuan, Li Chunlai, Ouyang Xinling, Cosmic dust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Memory of Professor Yamakoshi, 1996, Proceedings of Kazuo Yama-koshi Memorial sym-posium: Cosmic Dust and Related Topics, edited by M. Nagano and H. Ohashi, Institute for Cosmic Ra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1996.01, P8~19
Ouyang Ziyuan et al. Cosmogenic nuclides in two drill core and some strewn field samples of the Jilin Meteorite, Abstracts TODAI Intern. Symposium on CIG, Tokyo, 1996,17~20
Ouyang Ziyuan, Wang Shijie, Li Chunlei Space Chemistry, Yan Yi-xun eds.,1994~1996 National Report of space science activity in China,1996,pp47~55
Ouyang Ziyuan, Ji Hongbin, Wang Shijie, Yang Ruidong and Wang Shangyan, 2002,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arbonate rocks and their acid-insoluble residues: Implications for the genesis of dolomite, Geochim. et Cosmochim. Acta., Special Supplement, A572~A572
二:人才培养
1. 培养理念
欧阳自远他提出人才与成果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他强调第一流的研究所要出第一流的成果,出第一流的人才。对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培养,欧阳自远院士认为有两个重要阶段:其一是学会怎么学习,其二是学会怎么做人,二者缺一不可。他强调,科技工作者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欧阳自远常给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讲授地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潮,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到兼职的院校给教师和同学上课;亲自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成学业和从事科研工作。
欧阳自远要求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善思考、有闯劲、有创见;扎实基础,根深叶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训练正确思维,提高分析、综合与表达能力。
欧阳自远认为一个人一生的科研道路与自己选择的进取方向关系非常密切,个人的研究应该跟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要心系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有了使命感,也就有了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他认为现在最时髦的东西将来也许是过剩的,要看到今后10年、20年科学发展的方向,做好前期研究,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把它衔接上去。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科,前人已构筑好了框架,甚至已经很充实了,年轻人应该争取去创建新的框架,打开一些新的路子。
欧阳自远提出一个人不一定要精通两门外语,但最好学两门专业,在专业边缘的结合处,恰恰会有新的东西有待发现;他主张有条件的话,大家都转行,如果一个人有两门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一定非常有出息。转行、转单位、转系、转导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受一个人的影响太深,要多途径汲取营养。
2. 培养成果
从70年代起至2007年,欧阳自远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名,有的已成为中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培养的硕士、博士生
弟子 | 学位授予单位 | 学位名称 | 学位年度 | 陈梅芹 | 华南理工大学 | 博士 | 2015 | 彭丹 | 华南理工大学 | 博士 | 2013 | 张倩 | 华南理工大学 | 博士 | 2012 | 岳宗玉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博士 | 2008 | 刘启明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3 | 郑永春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5 | 胥涛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4 | 邢学刚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硕士 | 2016 | 陈林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硕士 | 2016 | 石峰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硕士 | 2015 | 于雯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博士 | 2015 | 甘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博士 | 2015 | 孟凡德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2014 | 徐于晨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博士 | 2014 | 孟凡德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硕士 | 2014 | 李阳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博士 | 2013 | 张森森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博士 | 2013 | 张森森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3 | 付晓辉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2 | 刘伟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1 | 唐红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1 | 朱小龙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1 | 杨涛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1 | 侯文竹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2010 | 程安云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9 | 李芃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2009 | 李世杰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09 | 李世杰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09 | 徐琳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8 | 卢仁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8 | 李泳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8 | 周梦维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2007 | 罗红波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2007 | 胡智新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博士 | 2006 | 刘剑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6 | 田蒙奎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6 | 周立旻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6 | 王尚彦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5 | 窦明晓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1992 | 宋岩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2 | 林杨挺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2 | 缪秉魁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博士 | 2003 | 刘朝晖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1997 | 李春来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1991 | 华欣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1 | 刘荣高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0 | 宋茂双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6 | 陶于祥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4 | 蒋珊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4 | 周磊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86 | 陈践发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9 | 刘启明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3 | 窦明晓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2 | 胡桂兴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1994 | 张宝林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4 | 林杨挺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1 | 邹永廖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1990 | 庞学斌 | 中山大学 | 硕士 | 1991 | 徐有生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1996 | 颜文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3 | 季宏兵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0 | 张福勤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 张蕾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2003 | 华欣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0 | 任建国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5 | 李小明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2000 | 孙承兴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2 | 蒋珊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硕士 | 1993 | 刘文汇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9 | 王世杰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2 | 张福勤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5 | 刘建军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2002 | 张蕾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 肖志峰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2 | 林杨挺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1 | 徐江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博士 | 1997 | (上表数据源自:2018年1月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三: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2003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04年 | 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5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2007年 |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 2010年 | 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2015年9月23日 | 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 | 2016年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荣誉院士 | 2017年 | “最受媒体欢迎科学家”奖 |
四:人物影响
1. 欧阳自远星
2014年11月,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一颗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2. 《欧阳自远传》
《欧阳自远传》是200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澜涛、陈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