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河干渠】是内江水系四大干渠(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居中的一支,其名称由宋代马骑水口转化而来;因流向成都府,清代亦统称府河。至清代中期,走马河之称乃定。 走马河干渠起自宝瓶口以下966米的走江(走马河与江安河)闸,1957年始与江安河左右分水。 东南流1公里,右分漏罐堰;至龙演湾,右分三叉堰; 至流程3.2公里的五斗口处设闸,右分五斗口支渠(五斗河),左分柏木河分干渠。 至聚源镇设和平桥闸,左分徐堰河分干渠。 东南至永洪,于11.8公里流程处右分红塔堰支渠; 过大桥时村、梳妆村,于16.9公里流程处江西滩右分向阳支渠,左分新胜支渠; 至邓家湾入郫县境。 东南过兴隆、安龙,于25.2公里流程处左分永兴支渠; 26.7公里流程处右分友爱支渠; 于永兴乡两河口闸处左分沱江河分干渠; 以下改称清水河。 又过青溪、金台,于33.6公是流程处右分红旗支渠,左分太平堰旧支渠;过方家桥,至同心村,左纳沱江河晨光支渠; 东又过柏林、普安,右分团结支渠。 又东南过吴家洼子、合作镇(毛家桥),左纳沱江河红光右支渠。 以下行于温江与郫县界上,右分苏坡支渠; 于47.7公里流程处右分粱红堰支渠,又左分金牛支渠; 于马家堰入成都市区境。 又于52公里流程处左分双河堰支渠; 转南,右纳梁红堰支渠; 南穿成温公路过苏坡桥,于57.2公里流程处右分栏杆堰支渠; 折向东南,至苦竹林曲折东行,过鹞子林,在草金路北穿二环路清水河大桥,于64.7公里流程处右分龙爪堰支渠(肖家河); 以下左分汽花溪及右支干河,两支东流于望仙桥汇合,即称南河(锦江)。 穿一环路百花大桥,左纳西郊河; 转南过锦官桥,转东过虹桥,东南过南河桥、南门桥,转东过锦江桥、复兴桥,东南过安顺桥,于合江亭处合江桥汇入府河。 走马河包括清水河、南河(锦江),总么71.4公里。其自走江闸至郫县两河口闸,長26.7公里(其中都江堰市区域18公里)。其下段又称清水河,自两河口闸至成都清水河大桥,渠长37.4公里。清水河下段干流,自清水河大桥至望仙桥,渠长1.62公里,尾入南河(锦江)。自望仙桥至合江亭汇入府河,渠长5.63公里。 经以上自上游源头至下游尽头的梳理后,关于走马河、清水河、南河及锦江之义,已一清二楚。 因此,可以结论:成都市区,今天的南河,决不是今天的府河,二者是各是各的河流。“府南河”之称是极不科学的,成都根本没有“府南河”,这一条河流。由此导致〖百度〗在解释“府南河”这条“无中生有的河”时,也就只好胡编乱扯了,最终遭忽悠的是网民。[注4]待续 【南河(锦江)】 成都南河为清水河干渠的后段部分,前身为古代流江,因水质优良,适于濯锦,又称濯锦江,简称锦江(成都古称锦城,流经锦城之江,故称锦江)。锦江(南河)起自成都市区一环路外望仙桥干河子与浣花溪汇合处,东流过百花大桥,沧浪桥,转南过锦官桥,又东过虹桥,又东南过南河桥,再过南门桥、锦江桥、复兴桥,又东南过兴安桥,安顺桥,于合江亭下汇入府河干渠。其自望仙桥至合江亭汇入府河处,全长5.63公里,一般渠宽43米,底宽36米,岸高3.1米。今百花大桥以下宝云庵处大河湾,前代曾形成深潭,称为“百花潭”,此段河道亦称“浣花溪”。民国时期,在百花潭建成公园,称百花潭公园(七十年代前为成都动物园,周围全是菜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城市迅速拓扩,成为成都市中心区域风景名胜区。 另外,在现成都市郊县辖区内的邛崃→新津县,确实存一条南河。此南河古名邛水,源出邛崃山脉镇西山东麓。主源为火井河,源流段称为楠木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至齐口,纳右岸夹关河后,始称南河(因位于邛崃市城区之南而得名)。南河流至新津通济堰口注入岷江,全长102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