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晋原镇域、号“成都市郊三大丛林之一”,雄冠川西的高堂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距今已历一千六百多年,虽历遭毁损,但仍保存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和古建筑。尤以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造古钟,工艺精湛,造型古朴,钟声洪远,历四百余年保存完好而弥足珍贵。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丰富诗书、楹联、碑帖和传说于此,使高堂寺最终形成,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寺的文化集萃地。寺内存十余株明代古柏,其中一株胸围达4.15米,另有两千余株百年以上古树,可谓巨柏参天,古楠成林,遮天蔽日,天然若画。其寺林连同庙宇,覆压面积达1000余亩。北宋大画家,大邑县令文同曾有《题高堂山兜率寺》诗云:“弧绝不可状,此山余旧闻。因官多暇日,与客到云深。门外一尘断,座中千里分。劳生当自去,缭绕下西醺。”“日落高堂圣灯飞”为大邑古八景之一。
观音殿是进入高堂寺山门后的第二重殿,在接引殿后,韦驮亭前,原为天王殿,为明初木结构六柱迴廊三间台樑单檐歇山式古殿,也是高堂寺唯一幸存至今的殿宇。殿正面为六柱,档头为四柱,中间三间为内殿,两头及殿前为廊。其所有立柱,皆明显向殿心略有倾斜,使殿保持稳定,大大增加抗震力,是川西保存至今的中国明代殿堂建筑的典型。殿内台樑上有书云“大明永乐九年岁次辛卯住持海印,昌荣二次修□”。明永乐九年为1411年,殿距今已历501载风雨岁月摧残而屹立,实属不易,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