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丧葬习俗中的道场历史,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在土司政权区域的土家族,道场的兴起在“改土归流”后,而京制地的土家族、苗族和汉族混居区,道场至少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形成。其道场仪式与彭水地区也大致相仿。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敲道场,以哀吊亡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重庆市东南部,与黔江、酉阳、丰都、石柱、武隆诸县接壤,且南挨贵州,北邻湖北。县内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63万的64%,长期秉持传统信仰,保留着诸多传统习俗和宗教仪式。“道潮就是其中之一,彭水道场音乐还被列为重庆市市级文化遗产项目。 在几次采访中,我先后3次到过彭水县梅子乡两河村进行调查,并且与当地比较有影响的第八代师傅冯秀平①进行过多次沟通。 土家族人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现实生命的结束意味着另一轮生命的开始。[1]这时,人们进入鬼蜮,而鬼的世界也像人的世界一样次序井然、有条不紊。土家族还认为人死后可以马上托生,但是要经过相当大的努力,这种努力必须由后辈请法师来实施。[2]彭水道场也是基于这种大众心态普遍化、长期化、仪式化后形成的宗教仪式活动。主人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份虔诚报恩心情的体现,是孝子们对逝者心有愧疚的弥补,以及让死者不受苦的强烈期望的心理满足。 在彭水,谁家有人辞世,便要请“道师”进门,在自家设坛,操办法事。道师们自称是“艺”。操办者自称“道师”,不是专属宗教的僧人或道士,也不是在家奉教的居士,而是亦农亦“艺”的农民。给人办道场后,像艺人那样按天数获取报酬。 彭水道场中,敲唱基本都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他成为佛祖后,人们所做的道场都是为了纪念他。这样,是为了人死后,在阴间不受罪。这是彭水丧葬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地方。 一般来说,彭水土家族人做道场是为了让亡灵顺利通过十二殿狱。阴间有十二殿狱:秦广大王管第一殿,楚江,宋地,武官,阎罗(确定下一世变成什么),泰山,平政,都市,转轮(通过转轮车,确定在什么地方出生),东狱天齐太生人生圣地,北阴丰都元卿大帝。做道场是要殿殿都过,最后才能免掉其罪行。比如,在道场中,晚上敲个几台,明天就出葬,早起完善,就是开路或指路,又叫冥路道场。敲三天的叫十王过案道场。敲五天的叫酬荐,又叫小报恩。上了七天的叫大报恩。早起完善不能破狱,只是指路的功能,上了三天就可以破狱,也就是破地狱(将死者魂魄从地狱中提出来)。上了五天就要破十八层地狱,并且一一破殿。如果亡人是女性还要破血河,因为他们认为女性由于月经或者生小孩,是一种污染,觉得不洁净(因为血也是有罪的),在破血河的过程中都要孝子跪着喝血水。
下面,我就以做三天为例来说明彭水道场的基本程序: 第一天 第一坛,叫门外拿财:就是请山王天子希夷大帝,安位山王土地。(先由法师吹三声海角,由助手击鼓三通,然后正式拿财,给山王天子烧钱纸),唱:第一板: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清,利人天。 第二板:饿鬼免真容,灭罪消衍,火焰化红莲。(《柳含阴(音)》)。 接着,法师助手击鼓三声,进入灵堂,正式开坛(如果是敲一天,才叫做开路,就不用门外拿财,直接开坛)。请圣,就是请释迦牟尼(敲鼓助手起语:堂前击动三通鼓,迎请祖师到坛庭。中间就再击三通鼓,由助手吹三声海角,就正式敲神,敲鼓的时候法师白:刹刹层层宝楼台,处处文殊参善财,人向金莲台上拜,佛从银色界中来)。而后就开始唱:第一板:佛是西天大圣人,佛威藏禄紫金身。 第二板:佛前五百阿罗汉,佛后三千羯谛神。 第三板:佛国国中天与宝,佛山山上地长春。 第四板:佛今孝士虔诚请,佛降香坛作证明。(《出坛记(音)》)。 再后就是请佛,跟着唱:稽首皈依佛,黄金紫麽深,魏魏藏六相,三界号能仁,南无皈依常住佛陀耶。稽首皈依法,河裟金丈开,五千四十八,卷卷有如来,南无皈依常住佛陀耶。稽首皈依僧,常燃无尽灯,方炮圆顶相,参礼佛天僧,南无皈依常住佛陀耶。(《请释迦牟尼佛》)。第二坛,敬灶:敬赵王菩萨,(用三个杯子,用一坨肉,一团正豆腐,三个供献粑粑,敬茶,香亮钱纸,在唱的途中要有一道文书,打铰铰,边打边唱,唱的还是《柳含阴(音)》) 第三坛,扬酰喊淹鋈说牧榕品藕茫敲的是番竿使者宝盖龙神。稽首皈依醺耸拐撸宝盖龙神,来验法会。(《扬帆》)。 第四坛,敬土地:(敲土地),唱:稽首皈依,当处土地,旺化佛神,降临法会。(《敬土地神》) 第五坛,招亡:如果是刚死的,就不用上山招亡,就接着扬元。如果是以前死的人,现在要敲的话,就得上山招亡,把死者的灵魂招回。 第六坛,扬元:要由五道文书,请五个神:城隍主者辅德大王,阴境主者追魂等神,诸庙祀典旺化灵享,起教大士面然鬼王,帝道功曹管束神管吏。敲五道文书,唱:稽首皈依,方偈主者从此五帝分;四维上下南北西东。(《满庭芳》)。 第七坛,大寂疏(音译):开始敲唱释迦牟尼佛的来历。法师跪在地上敲唱:信礼佛,佛是西天大圣人,佛魏仗禄紫金身,魏魏仗六相,三界号能人,念一真法界,南无释迦牟尼佛。(《跪{》),边唱边作揖,很虔诚规矩,很正式。 送完文书后,回来时孝子要在坛前行二十四个揖,也叫二十四拜。 在行道场饼程中,可以敲《起师表》,敲的是法师自己的师傅。 告宿息坛 第二天,请神 第一坛,早上,敲《灵山表》,也就是请佛表,孝子在坛前行四十八个揖,同时先生敲到堂屋外,法师唱,送文书,香烛师烧文书,回来才作揖,回来的时候唱的叫《梵音》内容主要是《三皈依》,主要也是唱释迦牟尼,因为他是在灵山上修行的。 第二坛,敲《佛元申文》:敲的是释迦牟尼佛,相当于向神申请文书,出于礼貌性的告知即将要做什么,一般唱的都是《满庭芳》和《加{》。 第三坛,《三元申文》:请的是上元,中元,下元。以上三元是神灵,相当于一品,二品,三品官。 第四坛,请水入坛:在水井边请神,在水井前放火炮,开始在坛上出坛,由香烛师带路,边敲边去井边,在水井边边烧文书边唱:请水如坛洒东方,东方青帝青龙王,青帝龙王常吐水,常吐浆,常常吐水洒坛常(《回坛洒净》)。 放完火炮后回坛,回坛就洒净,向五方洒水,剩的水用来和糍粑,或者和着磨豆腐,以用来点烛。 第五坛,城隍表,请庙神。 第六坛,祝驼疏文:请的是韦驮菩萨,由于他是普眼天僧,所以管理凡间一切事务,所有所要做的事情都要先让他知道,最后才能得到安位。 第七坛,敲五曹:三元表,正式请神,也就是正式投表文,告知我们要开始做什么事情了。 第八坛,灵山请诏:请求释迦牟尼发诏书。在敲唱的途中,唱完《满庭芳》、《加{》后,白:恭炷真香,虔诚奉请,南无敬虚空,遍法界故显未来,常住世间无尽意,佛法僧山宝,开教本师,释迦牟尼佛……僧言,由法师说唱:佛法僧三宝,普请降法诞,真经佛都慈颜颜,颜九万又高贤三千众,褚佛祖一骋驰下重泉。(《南香子》)。然后就是打单绕,之后就宣读诏书(做成封函,由红色宣纸写诏书内容,边唱边走出门外,火化文书(即诏书)。回坛,还是边唱边回,先生边作揖。 第九坛,坛内开方,开五方(把亡人在东南西北中这五个道路开通),由助手在坛上敲五方,五方插香点亮,摆好钱纸、贡献、茶杯,进而一个一个的开,敲一方就要烧一方的钱纸。法师作揖,摇玲,说唱,(《开通五方》)。 第十坛,敲《地藏表》:请地藏王菩萨,他是专门管地狱的,要请他才能破狱(开始还是先唱《满庭芳》、《加{》,接着表白,接着《跪赞》)。 第十一坛,门外破狱:将亡人的灵魂从地狱中提出来。(开头,在门前画好五方狱图,一般是用石灰画,五个方向分别有香亮、钱纸、贡献、一块瓦(由法师刺破瓦代表可以破狱)。先唱《出坛记》,但是唱法与之前的不一样,还是以唱三皈依出坛为主,在坛面前敲,所有开孝的人都要随着孝子走在先生的后面,孝子端灵牌,拿帆,走在先生的后面,唱完后就出堂屋外破狱,在路上也是边敲边唱: 稽首皈依佛,黄金紫麽深,魏魏仗六相,三界号能人,诚皈命礼,破狱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 稽首皈依法,河裟金经仗开,五千四十八,卷卷有如来,诚今皈命礼,破狱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 稽首皈依僧,常燃无尽灯,方炮圆顶相,参礼佛天僧,诚今皈命礼,破狱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 稽首皈依佛菩萨,菩萨坐莲花,连首金银玉,银玉放光霞,诚今皈命礼,破狱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 稽首皈依诸圣贤,圣贤降法筵,法筵常聚会,聚会结良缘,诚今皈命礼,破狱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破狱 三皈依》)。 到了最后,围着五方走圈圈,边走边唱,走一方破一方。 如果是女性的话,就要破血河,五方要各放一盆水,叫污沐水,是红色的水,表示女性的不洁净,在破的途中,将每一方的血水舀一点起来让孝子喝,以便给亡人解罪。 第十二坛,招魂:在街边搭板凳,俗称搭桥招亡人。在三根板凳上铺白布、分别放三个香亮,在敲唱的途中,迎亡渡桥(引导亡人过桥),帆和灵牌都要跟着一起过去,意欲着奈何桥,这样的话就不会被牛头马面索魂,而使其顺利渡过,将亡人从地狱中提拔出来,渡过桥对面就可以归家,才能顺利超度他,(《迎亡{》)。在桥头放一盆水,搭一张帕子,围一张席子,灵牌放在席子中间,意思是易于亡人洗漱,方可渡桥。孝子拿帆,女儿媳妇要在桥边哭,这也是为了解罪,然后下桥。渡桥的过程分别叫上品上升,中品中升、下品下升。下桥后,回坛,由孝子端灵牌拿帆,随着法师回坛,代理亡人在坛前参佛忏罪。在此过程中,由鼓者表白:才离地府到阳间,整肃威仪列两边,任你魔王头带角,也需参礼大觉仙,盖闻菩提之路,大体而登解脱之门。表白完后才开始参佛(佛法僧三宝、十二曹王即十二殿狱)孝子还是跟着法师作揖,唱:一谢天恩及地恩,二谢国王水土恩,三谢祖师传正教,四谢爹娘养育恩。(《谢天谢地》)。报恩、然后十忏,忏罪、解结等。接着孝子离开,法师们唱《回向收坛》。 第十三坛,门外坐台:法师穿花衣服坐在外面敲坛,将没有超生的孤魂野鬼用超生戒去超生的,单独为之摆上一席(一般都是摆在坝子中间,桌面上摆有一个坐蔸、香亮、五束长钱、五个茶杯、五个粑粑、五片豆腐、写好的超生戒,还要送两道文书,一道在敲唱的时候烧,另一道是烧超声戒时在十字路口烧。桌子的正前方要放一个大的鬼王粑粑,鬼王前面摆着三个供献,一个刀头、一团正豆腐和一汤匙的盐,一把菜刀,三杯酒水、长钱)。击鼓三声后,就开始敲唱《挂金锁》,唱完之后就是表白请神,又是敲打《加{》。法师甩鬼王粑粑,在粑粑上面踱印,踱的就是佛法僧三宝等神灵,然后再甩出去,同样桌上还有一碗法水,在敲的同时法师用法水、香画字讳,洒净,挽法决等法事动作。唱《乘船淹水》、《吊颈孤魂》,将写好的超升戒和钱纸、香,让孝子背向法师站在桌子前面,反手拿着这些超声戒,让人和一桶水饭,提到十字路口泼到在烧超声洁的地方,即送走了他们,再击鼓三声,意味收拾了。把没有投到人生的帮其超度。 第十四坛,办绕棺散花:用白纸或报纸剪成小纸四处发散,这一段没有文书,主要表达的是孝子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唱父母的苦情。孝子跟着法师,先生也跟着法师边唱边打“响起”,所有的孝子每人拿一炷香跟在先生后面围着棺材走,开始唱《十报恩》,《五更{》。唱完后有专门的人散花,法师们就要唱散花的过程:散仙花,散仙花,散河花儿佛前多,南无花供养菩萨,春散牡丹夏散莲,秋季荷花排两边,只有冬腊无花散,腊梅开向我佛前,南无花供养菩萨。(《散花》)。 第十五坛,安位亡人:死了几个人就要用几个杯子,用酒杯,三个炒菜,一个亡人一碗饭一双筷子,糖果等,摆放在灵屋的面前,同样的钱纸和香亮都不能少,一个先生敲绞绞,孝子端灵牌下跪,献三杯酒,边唱边献酒以示安位,法师念无常文,告宿息坛,休息。 击三通鼓,吹海角,收拾完毕。 第三天 圆满告圣 第一坛,敲《十王表》:正式请神,告知我们要做什么了,并且安位十王大帝。还是先敲唱《满庭芳》,接着就是《加{》,然后还是表白请圣、炷香,上香的时候由孝子点上三炷香(初香,亚香、三香),并且拿在手上,同时法师作揖。(坛上摆好蜡烛 ,香插在坐蔸里面,堂屋也一边放一盆坐蔸插炷,桌下面也放油坐蔸插有蜡烛,每一个盆子都放有粑粑。在敲的过程中,法师右手振铃跪作揖,双手拿着点好的香做绕手的动作,意思是一炷信香两头燃,点中间将其燃断后一手拿一半,唱:一炷信香两头燃,下通地府上冲天,天神闻之腾空现,地神闻之涌金莲,二炷信香在炉焚,直到灵山请世尊,西方去请弥陀佛,普陀岩畔请观音,三柱信香真稀奇,外国传来价不低,千两黄金君不卖,特此一炷请牟尼,南无香供养菩萨。这堂宝烛燃点后,了愿仙官把尾钧,有也钧来无也钧,莫笛千子在后头,千子丢在长江水,水流东海不回头,南无光明藏菩萨。(《燃香炳烛》)。 这时,孝子跪在坛两边。唱完后将香插好,开始燃烛。送文书,门前烧,回来收拾完毕。 第二坛,过案(殿):让其一案一案的过,而十王大帝是管过案的,所以就要先敲他。中间要过十二殿狱,由法师敲唱《满庭芳》等,还有真言,真言是印度语言。 第三坛,拔亡:提拔亡人升天,叫拔亡表人(请的是弥陀佛)。法师振铃、作揖、下跪,然后送文书。 第四坛,交经交忏(先生读经书):交忏的人要在街边,两个以上的人跪在桌子旁边作揖等,其目的还是给亡人解罪。 第五坛,辞灵赏车(车夫):做一个车夫的人样,将亡人的东西交其管理,运送至火化。(一个人,敲绞绞,唱车夫的情况,跟车夫交代我们有什么东西,在路上不能损坏等)然后就辞灵,由三个先生在坛前唱,孝子拿帆和灵牌跪在灵前,女孝子要哭,唱《辞灵{》、《无常文》,献三杯酒,烧钱纸,然后就把亡者的东西抬出外面烧掉。法师们跟随,回来就敲圆满。 第六坛,敲圆满疏文、送圣,做一个总结,圆满完成了。(到场圆满完成后需要把圣人送走,唱的一样,词不一样) 最后,书符(画符,用朱砂在黄纸上画,一个人在师祖旁敲绞绞,拿着符熏香,最后雄鸡挂号,法师将鸡冠咬出血,在符上画,踱印,在门上贴符,请师傅催鬼魂回去),打扫屋子,让主人的住宅安宁,将不三不四的鬼魂追走。 完毕。
在敲道场的时候,法师身着大花衣,上面秀有龙凤,还带有一个冠帽,可以说是佛帽,上面拴有一个五佛冠(佛、法、僧、观音、地藏等),左手拿有简槽,右手拿一个法铃,桌面上墙的正前方挂有释迦牟尼佛像,左边挂有观音大士,右边挂有文殊菩萨。正坛的两边,挂有十二殿狱神,隔坛中站,隔坛旁边挂有门帘,桌正面挂有地藏王菩萨。正坛上正中还放有一个小的神案,里面供有观音势至(音)释迦牟尼文殊普贤,桌上摆有八个杯子,表示正坛上是五个,旁边有三个是给师祖排位的,杯子的上面还放有相对应的粑粑和豆腐,叫做供献,这些杯子中都装茶,因为神不饮酒吃肉,所以只是喝茶。在粑粑的上面有两个坐蔸,以用来装粮食和插香,而且每一个杯子的旁边都放有一束长钱,坐蔸里面插有烛(叫灯亮)。正坛的右边一般都是放法师的法器和乐器,右边撬起一个大鼓,有专人打(一般,一共有四个人)。隔坛上,桌上也放有一个烛亮,还是有钱纸,三个杯子,三个供献,正面搁有亡人的灵牌,车夫的灵牌,还有一个请荐牌(请去世了的亲戚)。同样,在每个排位上插有一炷香,就是为了给亡人拜忏(给亡人解罪)。跻话憔褪强吭谧雷拥呐员撸跬泛熘降纳厦嫘从蟹鹱郑下面的正面写有“皈命礼请,……”,有些坛口挂法不同,正面不挂孔子和老君,而换上南海观世音菩萨及西方阿弥陀佛像。道场的左右两壁,则是挂东岳大帝、南岳大帝及十殿阎王并画着暴施地狱苦刑的画幅。这些挂图在1949年前比较正规,也符合宗教典藉的描述。建国后经历次运动,原遗旧神案已荡然无存。现在彭水道师们大多是在邻县丰都买的,由一些无业者画得神不像神鬼不像鬼奇丑无比的布幅。 一般来说敲道场,第一天在时间上是没有细分的。在第二天,一般敲了两坛就得吃早饭,吃完早饭后一般敲到第五场就要吃午饭了,接着就一直敲到晚场才吃晚饭。第三天,在天亮以前就要炳烛,在吃午饭之前就得做完,因为法师们要回家了。
(一)器乐 从彭水道场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其他土家族地区丧葬仪式音乐一样,这其中的音乐除了法师的说唱部分以外,还有器乐这一部分。 道师们“敲道潮以敲唱为主,器乐部分也非常讲究,按多种曲牌演奏,十分优美。所用乐器极多,计有鼓、马锣、大锣、大钹、包包锣(形如锣但小)、大铙钹、中铙钹、小铙钹、铰铰(形如钹比钹小一倍)、铃、罄、木鱼等十多种。 鼓:是由彭水民间艺人自制(当今乐器店亦有售)。鼓框由质地坚实的木材,如楠木或柏木等制成,中间略大两头略小的中空桶形框,两头用上好的黄牛背脊皮绷成鼓面。道场用鼓的大小斑矮无一致规定。鼓面直径一般在50厘米左右。鼓棰亦用较硬实的木料如柏木或黄荆木等制成,长1 8厘米,径粗1厘米。 马锣:也叫“马锣子”。响铜制,无W,面平不凸起,比现在改良后的川剧锣鼓的马锣要大要厚些,直径14厘米,皮厚0.12厘米左右,边高2.5厘米。发音没川剧马锣那样高脆,稍低而亮,略显“冬冬”声,所以俗称“冬字马锣”。马锣棰,形如锣棰但小,长12厘米,粗1.6厘米,柏木等制成。 大锣:响铜制,圆盘形,有边,锣面平,无坡形,不凸起,亦无W,属低音乐器。锣面直径30厘米左右,边高2.5厘米且稍向内斜,锣皮厚0.2厘米。锣边有两孔,供系绳用。演奏时,左手提锣绳。 大钹:响铜制,圆形,每付两片,片径35厘米左右,钹片厚O.15厘米。中间突起部分的钹碗(彭水锣鼓师傅叫“局子”)直径15厘米,钹碗(局子)高4.5厘米。钹碗中间有一孔穿以布或绸供手指缠提。演奏时,用竹编一圈放在坛案上呈着平放的钹的下片,道师用左手提住上片钹单手击下片。让腾出的右手击鼓。 包包锣:响铜制,形如云南瓦族的锣,但比锣小即在锣面中部突出一小包。直径18厘米左右,皮厚与锣同。演奏时平放在坛案上钹的侧边,由击鼓道师右手与鼓间击。 铙钹:响铜制,像钹,中间突起部分比钹校其演奏方法特别,是两手搓击而非对着碰击。故其发声亦特别,就像在发“搓”音。道场用铙钹有大、中、小三件,形制一致,仅大小不同。大铙钹片径30厘米左右,中铙钹片径27厘米左右,小饶钹片径25厘米左右。搓击的发言因大小不同发出高低稍异的“搓”音。 铰铰:响铜制,形如钹,比钹小一倍。演奏时,由左手手指拧着下片铰铰局子中的布条斜平举着,承受右手一片的碰击,发出响亮的“区、区”声。 铃:响铜制,锺形,上部有供手执的摇柄,柄亦铜制,与铃连成一体。柄有花纹,柄端有瓜形环。铃内吊有活动铜制小捶。手执铃柄摇动发声,声高亢清脆。 罄:铸铁铸制,下小上大成碗状,上半部成直桶形,与寺庙内用罄形制相同,但体校上口径15厘米,总高15厘米。用小木棒敲击发声,声高亢清脆。 木鱼:木制,成首尾相接的鱼形,腹大,内挖空成共鸣腔,外例开一缝形开口供击音溢出。道场用木鱼不大,长约13厘米,宽9厘米,高6厘米。用小木棒敲击发声。声清脆能传很远。 道师们梵歌呗唱向神祈祷,还要用法器。道场用法器计有:海螺号、令牌、师刀、卦、镇坛木、九环锡杖、幡等。此外还有一颗以屈曲回绕的缪篆体刻着“佛法僧宝”的方印,作向菩萨呈送文书时用。道师们做道场时还要穿黄色无领宽袖长袍,重要仪式时,主坛道师还要穿袈裟,戴五佛莲花冠等。这类制品民间一般不能自制,都是向大城市的戏剧服装店买的。 (二)音乐分析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道场音乐,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重要宗教文化,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知之甚少,是至今尚存的未知领域之一。从音乐词牌角度来看,那里边深藏的许多宝贵文化信息值得掘探。比如道场所吟唱的三十多支曲牌中,像《满庭芳》、《南香子》、《柳含烟》等,与我们平日读到的律词“词牌”完全同名。道场中,音乐都是比较缓慢的,法师在唱的时候多带有哭腔,一般由法师的四个助手用乐器伴奏,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为主,而通常助手们所伴奏的形式在彭水道场中习惯叫“打响起”,并且锣鼓还贯穿了整个法事过程,所谓歌唱时为了表达感情,而锣鼓却是为了渲染气氛。法师在道场中所唱的曲牌旋律多是叙事性的,而由于“词”只有文字没留曲调,历来研究者只能从词的“阕”数、句数、句中的言数、每言的平仄声调等去求其词律。这对我国诗歌史上三大奇葩之一的“词”的深入研究,更具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彭水道场里,道师们对这些“词调”是真正合着曲谱在唱的。在旋律表现方面,多采用宫商徵羽为主,旋律进行也多以级进为主,无夸张的8度跳进,最平常的也就是自然和声音程。通常在旋律中一个乐句的结尾的长音法师多会带一个语气词的下滑音,而这个下滑音多以小三度居多。在敲唱的时候,法师所唱的词一般都分为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第四板等,那么在仪式音乐中相对应的乐句就可以分为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或者第四乐句等,最后才构成完整的一个乐段。一般来说,在道场音乐中,变奏曲式很少,一般都是单曲体形式。 在道场中,《满庭芳》是最常见的曲牌形式,这首曲牌一共唱有两板,分两个乐句,也就是二句式,是单曲体形式,是道场中的通用曲调,也就是一曲多词,法师是以吟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旋律的速度稍快,起伏不大,音乐与唱词结合得也比较紧密,从这个曲谱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音乐与器乐是穿插进行的,感觉声乐与器乐是融合为一体的。徵调式曲子是以6开头,强调5、6、1、2三音运动,非常有简洁的效果。 这首《南乡子》,也是属于通用曲调,是敲唱佛法僧三宝,在曲谱上我们只看得到一板,也是单曲体形式,整个曲子旋律很平稳,对于这种对于祖师爷的敲唱是用咏唱的方式,4分之2拍,速度较缓慢,流畅优美。也是羽调式,曲谱以徵音开头,围绕5、6、1三音的循环级进运动,没有多大的旋律跳进。音乐与器乐同样也是穿插进行的。
彭水道场是深度宗教仪式性的民间报恩祭奠与超度亡灵宗教礼仪,虽宗原于三教合一后的汉地佛教,但又与之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从人员的性质看。其人员自称为“道师”,是非僧非道亦农亦艺的非专业人员。因僧人必须出家入寺,盟三条“皈依誓愿”,守“六合准则”等戒律。亦非皈依佛教的在家“居士”,因“在家居士”必须“按’八戒’规定生活”。道师不全面皈依和秉持佛教玄深苛严的教义,尤其不宣扬佛教教义中最核心的“出世”、“戒”等要求现世人修持证果的价值取向,亦不宣扬“诸行无场。”、“诸法无我”、“缘起性空”、“无常苦空”等虚无教理。仅秉其“三界六道轮回”、“亡灵超度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等有限信仰,还坚持儒家的中庸、忠孝、报恩等思想。从祈祷的神灵看,既有佛教的,又有道教的,还有“儒教”的,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民俗信仰多神崇拜的“后现代派”。这说明道师们办的道场,又是秉持专属宗教信仰,还具有民俗信仰特色。 (二)从“组织”活动看。道师们无统一的组织,亦无统一的组织活动,更无固定的如佛教徒的寺庙等修持活动场所。其传习是以授徒方式进行,不在家里传授,在办道场时“艺随坛学”。一旦徒弟从师傅那里学习结业(称“拨职”),即可自立“坛口”。 (三)从道场的仪式看。道场不以诵经拜忏为主,而是又敲又唱又舞的科仪为主体形式。由于道场中规范并不苛严,道师的举止也较随便,氛围并不特别肃穆庄严,所以给人有作戏的感觉,这也许正是道师们都自称道场为“艺”的原因。 (四)道场是为死者超度,但死者是否确已超度升往西方极乐净土,道师们并不去保证,主人也未得到过验证,也并不要求验证。请办道场的主人真正需要得到的,只是那份虔诚报恩心情的体现,以及让死者不受苦的强烈期望的心理满足:“烧钱化纸,以勉阳人”。故办道场是孝子们对逝者心有愧疚的一种弥补,用尽孝报恩以求得自身心理慰藉的自我调节,是基于这种大众心态普遍化长期化仪式化后形成的宗教活动。 (五)从经济上来看,道师们并不以办道场为专业,而是亦农亦艺。平时在家从事农业或其他经营等主业维持生计。除在别人家办道场外,从不在自已家里做诸如念经、诵咒、拜忏、梵呗歌赞等修持功课活动或按“八戒”规范生活。有人请办道场时,则按天数像工匠或艺人那样获得报酬。
道场在彭水民间仍然盛行并不奇怪。恩格斯说:“即使是最荒谬的谜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这一本性是对人类客观生存缺陷的主观克服和弥补。道场是非理性的,但现实的人的理性能力是有条件的,因为人类永远面临未知的深渊,这就是理性信仰不能排除非理性因素的认识根源。更由于来自自然界的异己力量仍然存在,所以信仰将永存。彭水土家族仪式音乐从头到尾贯穿在道场饼程中,它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也同时供人民群众享受和利用,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所谓的“红白喜事”无不显示着丧失喜办的娱乐氛围,仪式中梵韵悠扬,恰似一场场艺术的表演。
§ 参考文献 : [1]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民族出版社,2009:77 [2]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5 ∷ 基金项目 本课题是西南民族大学资助项目,编号 09SQN015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