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文化艺术文学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3-3-6 18:22|查看: 335|评论: 0|来自: 新京报

为了更理性的社会

近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走向多元与开放,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分化。与此相应,对社会现状及其未来的分析解释,日益走向多元。入选本年度社科类好书的,都潜在地呼唤构建共识、凝聚理性,一点一滴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个人层面,它们也都为个人之发展与完善留下值得珍视的讨论空间。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马立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1月

本书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分为如下八种:邓小平思潮、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涵盖了体制内外及左、中、右不同的政治思想谱系。观念本身没有绝对的价值,重要的是秉持观念的人持怎样的立场与理由坚守自己的阵地,以及它们在各自领域所起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走向多元与开放,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分化,并形成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与此相应,对社会现状及其未来的分析解释,日益走向多元。此书可看做是特殊知识景观的指南,倚赖作者马立诚持久的现实关怀与理论敏感,我们多少可以从观念出发,返归诞生这些观念的现实社会,以此理解当下中国。

《可操作的民主》


《可操作的民主》寇延丁、袁天鹏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自五四以来,“德”先生就一直是我们公共讨论中的熟人,却从未与我们真正相亲相爱。此书内容,可冠之以“与民主亲密接触”,这是一场由知识分子深入乡村而引导的民主训练,他们把《罗伯特议事规则》送下乡,努力使乡村会议转向现代化议会形式,我们可以在此书中看到,在程序正义的支持之下,言说者与倾听者的权力,沟通理解的效率,议题的准确度和结果的有效性,都得到了有力保障。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大部分停留在文化意义之上,而缺乏行动能力。精英与草根的脱节,只能让启蒙停留于口号的呐喊与文化想象,而缺乏实质的扎根。把罗伯特议事规则送下乡,正是一种扎根的尝试。而这一场理想规则与乡村现实的博弈,也是给“民主素质论”上了深刻一课:并非民众素质塑造民主,而是民主提高民众素质。

《敬畏民意》


《敬畏民意》俞可平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3月

俞可平教授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的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广泛影响。本书涵盖了他近年来对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改革的主要关切点,书中一如既往地呼吁民主法治进程的有序展开,分析讨论中国模式的本质,详细诠释善治与合法性问题,也有对中国公民社会成长路径的叙述,是作者现实关怀的产物。作者认为,改革能否继续前行的重要前提,就在于中国社会能否维持基本的改革共识,故而,探索政治改革的合理路径,培育民主法治的基本共识,都是当下重要的社会命题,他希望大家一起构建改革共识,凝聚理性,一点一滴地推动社会政治的进步。而本书题目“敬畏民意”,融合了中西政治经验与智慧,既是对民主的解释,也启明了转型时代执权者的历史责任。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萧功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如题所示,作者尝试走出理论对峙与争辩的陷阱,以中道的理性主义,重返历史之现实,切实肩负起我们共同的时代责任。作者既反对激进的左的“文化大革命”思潮回潮,也反对简单化的西化自由主义,号召警惕急功近利的浮躁,以及欲求捷径的简单化,也召唤世人警惕乌托邦的激情,强调重视中国一路走来的历史经验,在审问历史与反思经验的基础上,温和理性地思考中国何去何从,逐步接近更好的社会。理论层面的辨析之外,本书的丰富性在于它还置入对个人角色的阐释。若个人无从立己,则遑论社会之前进。故而,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拥有恰当的历史责任感,都能对自己身上的政治激情有所警惕,将“中道”体认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数据》


《大数据》涂子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本书原名为:大数据大趋势:改变全球航向的美国开放创新简史,作者旨在分析美国政府怎样通过技术一步一步走向透明开放,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中间商机纷然绽放,创造的财富,葳蕤可观,除此之外,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扩大深化,与时俱进。权力活动在阳光之下,扼人自由的枷锁,便自然脱落。这是一段迷人的旅程,既关乎技术的发展,更关乎执政正义、公民权利以及商业道德,本书所勾勒的历史,主角看似为技术,涵盖技术与正义同步,与公民责任、良知为友,与公共生活良性互动等内容,须知技术之善恶,由使用它的人们所决定,正如很多哲人所强调的:重要的不是善恶,而是坚持选择善,以及该选择所持有的理由。故而,此书真正的主角是人,是那些理解何为爱与正义的人。

《农民公民权研究》


《农民公民权研究》张英洪

九州出版社 2012年10月

此书是第一本以宪法学视角去研究农民公民权的著作。作者张英洪以湖南省溆浦县为主要考察对象,将自己的研究视野延伸至历史的纵深处,考察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民身份的变迁,分析当代中国农民公民权的演进逻辑。作者认为,建设农民公民权,实现农民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换,其实是一个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为此,作者考证了中国农民在通往现代公民身份道路上的曲折,勾勒了一幅未完成的图景。书中对中国农民身份变迁的历史分析,极为精彩,而作者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所获知的充满血泪的故事,更是令人深思。正如梁漱溟研究学者艾恺所说:“如果中国能有未来,那么为未来而奋斗的人们应该为建立起码的公民权而共同努力。”这也是本书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为了人的尊严》


《为了人的尊严》张千帆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年3月

个人尊严是国家宪政的前提。作者张千帆在读了阅读了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大量新儒家作品后,萌生了将儒家核心理念解释为人格尊严的想法。作者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通过展开讨论儒家、墨家、道家不同学派的诸多差异,得出三个思想流派只是体现了一个共同道德原则的不同方面的结论,那就是人是作为目的的自身,而不是仅仅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全书重在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中的人格尊严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新的道德与政治理论,既批判了儒家政治传统的先天不足,也论证了礼治与宪政在形式上的共通之处。作者认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共同主线是人格尊严这一永恒理念。而这种内含人格尊严的道德愿景,需要通过体制才能实现。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以赛亚-伯林

译林出版社 2012年8月

以赛亚-伯林,20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对人类的欲求、希望与恐惧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有别于一般学者的严谨冷静,他在字里行间带有别样的生机与灵气。此书是探寻伯林何以特别的绝佳材料。伯林曾说:“人只有做到可以在好朋友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话,活着才有意义。”在伯林的书信集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肆无忌惮的言论,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他达至肆无忌惮说话之境的过程,从年少时给彼时名家切斯特顿写信时的紧张与矜持,到后来与名家政要对话时的从容幽默,其背后正是伯林对自我的确立,他的思想日益周密成熟,他写信的笔调也日益轻盈。此书为了解伯林的思想世界敞开了窗口。


《正义的理念》阿马蒂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

阿马蒂亚-森此书坚持人的视角,平和而厚重。在此书中,他以思想随笔的写作方式,娓娓而道他的正义理念,其主要框架是:关注实际生活与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规则之上;关注如何减少不公正,而不是局限于寻找绝对的公正;关注全球正义,而非一个国家主权内的正义。阿马蒂亚-森所有的理念都是建立在对生命的敬畏之上,他珍爱自由,但坚持真正的自由,来自人内心而非外部社会的赐予,自由的美丽,在于它让人得以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践生命的价值,因此,在阿玛蒂亚-森的笔下,正义的效果,必须以制度为保障,但更以人性为依靠。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阎云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1月

本书考察了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私人生活领域在经济改革的影响下发生的变革,展现了黑龙江一个村庄居民在三十多年里发生的变化,力图捕捉到在新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旧传统、旧结构的解脱,而在追求经济自主的同时,也展开了个体自由与独立的追求。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开放,个体的空间逐渐变大,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权力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中国的父权日渐式微,随之而来的,是传统价值观的瓦解。本书既展示了近年来日常生活中的变革,也探析了其中最深层的变化──道德伦理体系与道德体验的转型。有读者认为,此书是继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后又一本充满现实关怀的社会学著作,让人于酣畅淋漓的悦读中茅塞顿开。


《主流》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商务印书馆 2012年4月

本书试图为以下问题提供一些可靠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主导着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之人的文化生活?其主导地位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这些主导文化之间又如何互相竞争,形成全球文化主导?作者历时5年采访了电影、电视、音乐、出版等创意产业的上千位行业领袖,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在实地采访调查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各类流行文化的存在形态与社会处境,并重新定义主流文化,认为它具有积极的含义,是一种大众文化,一种经过设计的标准化的商业文化,其成功,往往需要人才与资金两相并行,而其成功的基础,则由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所塑造的个性,与社会制度所滋养的自由开放,合力互济而成。此书在某种程度上为追求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中国,提供了很多合情合理的路径。


《曾经的辉煌》托马斯-弗里德曼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9月

此书作者对美国政府当前面临四大危机忧虑深重:全球化、IT科技革命、债台高筑、能源过度使用。并就中国发展的表面成就进行对比,以此加重杞人忧天的程度,同时借此指责美国当今政治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崩溃。对于本国未来走向的猜测,对于来日困难的担忧,美国有极多这方面的书籍。中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大量翻译出版这类书,不同的是,美国在当时认定的最大竞争对手是日本,而非中国。此类书有很强的时效性,属于优秀的新闻时政书籍,但保鲜期很短,且格调相似,担心美国会走上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的衰落之路,以史为鉴,殚精竭虑总强过盲目乐观,提出问题,接着便是讨论解决之道,未雨绸缪做更有前瞻性的打算。


《落脚城市》道格-桑德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2月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同时又离不开不是故乡的城市。本书作者桑德斯说,这个时代的历史,有一大部分是由漂泊无根之人造就的。由于从事新闻工作,桑德斯四处游历,走访了全球大多数国家与地区,他发现,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来自乡村的移民,他们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空间,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死亡与误解,这种空间,被冠名为城中村、贫民窟或者城乡接合部、市郊,而桑德斯称之为落脚城市,将其一一呈现于纸面,并提出如下之见:这些被视而不见的角落,可能是下一波经济与文化盛世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重大暴力冲突的爆发地,就看政府与社会如何对待与抉择。本书对中国当下城市治理,尤其在对待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权益问题上,极具借鉴价值。


《弯曲的脊梁》兰德尔-彼特沃克

上海三联书店 2012年6月

对于中文世界而言,以组织和宣传角度切入研究全能体制的专著几乎没有,所需信息和分析都得在其他书籍里面零碎寻找,这本书为我们在特定领域打开了一个世界。作者长期关注纳粹德国和东德的宣传史,搜集了大量的德国宣传资料和影像,公布在自己创建的“德国宣传”网站上。对于两者而言,宣传是建立并维系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两者在宣传上都是进行到了极致,这中间有惊人的创新。在任何时代里、任何体制下,德国都能以严谨细致的行事风格将善或者恶发挥到巅峰。正如书名所示,并不存在哪个民族的脊梁生来就硬,也就是所谓国民性优劣。只要敲打得够狠,任何脊梁都会被改造成敲打者想要的形态。所以,在绝对力量面,脊梁软硬是个伪命题。


《环保的暴力》(捷克)克劳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年10月

作者的身份是捷克总统,此书并非要否定环保的积极意义,但至少目前看来,风靡世界的环保主义已经带来太大的消极影响。可以说,环保已经成为西方左翼阵营的一个重要议题,跟嗑药、反战、反全球化、反商业社会、无原则挥洒廉价的同情心混在一起。在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环保主义者们看来,人类唯有回到穴居生活才是符合道德的。作者用自然科学、经济学常识,以及翔实的统计数据,反驳了环保主义者的种种主张。比如澄清了即便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发展,其种类和数量都得到增长。比起人类活动来,宇宙的变化对地球变暖影响更大。作者提出的解决方式,最终是上升到更健全的民主政治机制、市场经济上,这也是建立在捷克民主化前的惨痛经验上。

洋葱百科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30 10:58,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