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初春,随哈吉·侯赛因·黑伯理在泉州参观,他认为“泉州的确是一个世界宗教的博物馆”,“这在全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他还赞赏伊朗的一位学者称“泉州可为伊斯兰教第三圣地”(一是麦加,二是耶路撒冷)的看法,认为从无数穆斯林对泉州的重视和景仰,或从世界伊斯兰教的兴起,都证实三个圣地之说在情理之中。 麦加,在我国古代称为“天方”,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宣称宇宙间只有一个真主安拉,号召各部落人们信仰和顺从安拉,他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主张凡是伊斯兰教徒,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为了得到下层人民的支持,他还反对高利贷,主张赈济贫民、释放奴隶。公元630年,穆罕默德承认麦加神庙中的黑陨石为伊斯兰教的圣物,并把神庙改为清真寺。 耶路撒冷是世界闻名的古城,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相传古犹太王在那里建造“圣殿”,成为犹太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伊斯兰教相信穆罕默德在此地“登霄”(升天又返来地上传教),所以奉为“圣地”。公元638年,该城内建有伊斯兰教著名的艾格撒清真寺。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穆罕默德曾对穆斯林发表训示:“你们出去外地寻求知识吧,如果远在中国也好。”(译意)因而他的四大贤徒在我国的唐武德(公元618~628)年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三贤沙谒储和四贤我高士的泉州传教终生,葬于灵山(即圣墓)。 宋元期间,泉州港成为世界大港,市区胡商蕃贾云集,斯时阿拉伯侨民约计十万左右,他们在泉州建筑艾苏哈卜寺、清净寺、也门教寺、穆罕默德寺、纳希德重修寺和无名大寺等伊斯兰教寺宇。这些寺也是穆斯林商旅的社会中心。 泉州有伊斯兰教第三圣地的优势,这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中有可能发挥出乎意料的功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黑伯理对泉州的热诚希望。黑伯理,1918年出生于山东省一个回民家庭,他是全国政协常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前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两度到麦加朝觐,获得“哈吉”宗教称号。 《泉州晚报》1992年4月18日 阿拉伯人宗教活动场所稽古 泉州在宋元鼎盛时番汉杂处,尤以阿拉伯人独多。他们与泉州人民和睦相处,长期定居,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亦备受泉州人民的尊重。因此,不仅经商贸易活跃,建寺传教也争先恐后。现在,座落在泉州涂门街的伊斯兰教寺,就是当年阿拉伯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座伊斯兰教寺,人们都习惯称它“清净寺”,但近来有人却持异议,认为它的真正名字应为“圣友寺”,与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真教寺”合称我国沿海三大古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乃属张冠李戴。它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三百年后,阿拉伯人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伯哈只,修缮了此寺,扩建了高悬的穹顶、宽豁的甬道、高贵的寺门和崭新的窗户。现存的高二十米、宽四点五米的石砌穹形顶尖拱大门,以及那座虽已塌了屋顶,却仍巍峨壮观的奉天坛,大概就是当年重修时留下来的原物吧。 这座寺庙的最大特色,是它十分完整地保留了阿拉伯人的建筑形式,在国内古清真寺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它在五十年代就成了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寺的整体结构看,它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教寺建造起来的,正门是典型的中世纪阿拉伯盛行的伊斯兰教尖拱寺门,奉天坛的座向和规制,也完全符合伊斯兰教崇拜西天、不设偶像的要求。整座建筑从西朝东,与我国一般庙宇之从北朝南完全不同。西墙中部则向外凸出,以尖拱形高大壁龛作为讲经坛,让信徒朝西膜拜,也与我国一般庙宇偶像置于北端,信徒则朝北膜拜迥异。所以,明代的李光缙在《重修清净寺募缘疏》中说:“门以南为向,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革仿天方之楼台”,实在是抓住特色,十分中肯的精彩之笔! 这里有一首游人的感咏诗,颇能道出此寺之精妙: 迢递万水接天方,雨楫风樯史话长。 清净寺虽基北宋,古兰经上播初唐。 穹庐饶有麦加意,藻井犹参华夏装。 文化交流嵇往事,中阿友谊足赓扬。 《泉州晚报》1985年9月13日 泉州可曾有过其他伊斯兰教寺? 在看完泉州目前这座充满异国情调的伊斯兰教寺,追忆当年泉州阿拉伯人丛聚的往事,人们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泉州历史上可曾有过其他伊斯兰教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泉州历史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考证,认为泉州的伊斯兰教寺,除现存这个建于北宋的圣友寺之外,还有建于南宋的南门清净寺和涂门津头埔也门教寺,建于元代的南门穆罕默德寺和东门纳希德重修的礼拜寺,以及元无名大寺等,总数达六处之多,真是洋洋大观,极一时之盛! 关于南门清净寺这个至今仍为涂门街圣友寺所混用的伊斯兰教寺,建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是阿拉伯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所建,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又由里人金阿里独资重修,一新其寺的。据记载,寺的地点在“泉州之南城”。按南宋时泉州之南城,位置已由涂门街南移至晋江边,所以完全可以断定,它不是现存的这座清净寺,而是另外的一座。 关于也门教寺,是从一九四0年泉州涂门拆卸城墙壁时,由城基内掘出的一块石刻中得知的。这块石刻两面均有文字,据翻译,一面的译文是“礼拜之地,是真主执掌。你们不可并同真主,呼求他人”;另一面的译文是“一位虔信(真主)、纯洁的长者建造了这座吉祥的礼拜寺大门和围墙,他是也门人奈纳·奥姆尔·艾比奈。乞求真主恩赐他,宽怒他”。 至于穆罕默德寺,则是从南门城基内掘出的另一块石刻中得知的。建寺者署名穆罕默德·本·艾敏伯克尔,固有此名。 另外两个伊斯兰教寺之发现,与上述几座情况相类似,均是从出土石刻中加以考证和研究判断得知的。 为什么这么多的伊斯兰教寺,而今已灰飞烟灭、杳无踪迹呢?这是因为泉州在元末发生了亦恩法抗兵变,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三方你争我夺,进行了十年之久(公元1357~1366年)的混战,这些伊斯兰教寺大都毁于兵火,唯有涂门街这一座幸存下来。 《泉州晚报》1985年9月20日 清 净 寺 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中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该寺依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形式建筑。据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门楼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剌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泉州晚报》1997年4月14日 伊斯兰教圣墓 我国现存最古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区灵山景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所遣三贤四贤徒来泉,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断。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块,风吹欲动,手推能晃,俗称“风动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 《泉州晚报》1997年4月14日 灵山圣墓的历史价值 灵山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两个门徒──沙仕谒和我高仕的长眠之所,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了。据载,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后不久,曾派门徒四人来中国传教,一贤到广州,二贤到扬州,三贤四贤到泉州。在泉州传教期间,三贤四贤均有善行,受到人们的尊敬,死后葬于此山。自此以后,山上常有灵异出现,乡人慕而敬之,称此墓为圣墓,山也取名灵山。 灵山圣墓之于泉州,至少可以表明: 一、泉州是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最早的地方之一; 二、泉州人民与阿拉伯人民在历史上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堪称典范! 三、泉州的灵山圣墓,对阿拉伯世界来说,是仅次于麦加的穆罕默德圣墓和伊拉克的阿里圣墓的第三圣墓。 现在的问题是,灵山圣墓是不是唐初遗物,因为记载此事的《闽书》是明代的著作,年代稍嫌其迟,更早的记载尚无发现。正因为如此,学术界是有岐见的。 以我之见,《闽书》记载三贤四贤“唐武德中来朝”,即公元618~627年来朝,正好与穆罕默德于公元七世纪初创立此教的时间相吻合。要知道,在明代,中国人并不使用公历,而是按朝代纪年的,如果记载有误,要在时间上为此吻合,是不可能的。 更加重要的是,最近,专家们来考察,发现圣墓回廊上的柱子是梭形柱。这种梭柱建筑在中原地区,一般可以判断为北魏以后的遗物,在闽南可以判断为随唐和北宋遗物。这样,它就从实物的造型上为断定此墓确系唐初遗迹,增加了一个极其有力的佐证。 《泉州晚报》1985年6月21日 陈埭回族丁氏祠堂 宋元时期,泉州港成为世界多种宗教在东方的重要据点。在各种外来宗教中,伊斯兰教势力最大,对泉州港的影响也最深。该教虽于唐代即已传入我国,历五代以迄两宋,又有很大发展,但全盛时斯乃在元代。其时,居于泉州的“回回蕃客”约有数万人之众,留下史迹众多。陈埭回族村丁氏祠堂便是其中之一。 陈埭古为海滩,五代十国时,南唐视察使陈洪进令军民围滩筑埭,陈以其姓为埭命名,故名陈埭。元代,泉州一跃成为东方贸易大港,诗称“涨海声中万国商”,阿拉伯人来泉经商者络绎不绝。据传陈埭丁系元代外来穆斯林赛典赤·瞻斯丁的后裔,遂取其名末字“丁”为姓。丁氏后裔现主要聚居在陈埭镇的七个回族行政村,有回民1.7万人,还有散居在外地的回民1.3万人,侨、港、澳、台胞1万多人。仍保持既有的民族习俗和宗教特色。 现存的“丁氏祠堂”始建于明朝,历代重修,是我省仅有的回族祠堂。祠堂长42米,宽21米,形状别致。居中为一四方石砌平台,台上建厅,四周廊庑环抱,成“回”字形。整座祠堂为砖石结构,其中的莲花浮雕和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相同,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及阿拉伯人籍华的重要史证。 《泉州晚报》1991年2月4日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