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宗教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4-2-26 19:55|查看: 250|评论: 0|原作者: 佚名   |来自: 中国民族报   

明尧:追寻生命的意义

明尧,原名黄总舜,1965年出生于湖北黄冈英山县,1992年获武汉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硕士学位,任教于湖北大学。1993年皈依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净慧长老座下,成为一名佛教居士。1994年春辞职,在河北柏林禅寺参学。1996年秋前往石家庄,先后担任河北省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月刊《禅》杂志社编辑、主编等工作。2003年春开始定居北京,潜心禅宗典籍的整理。

初次见到明尧居士是在2013年4月初。当时正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长老圆寂不久,记者在湖北黄梅四祖寺进行本报策划的“重走净慧路”专题采访。净慧长老弟子、四祖寺监院崇谛法师说,同门师兄明尧居士正好在寺院为僧众讲授禅宗史话,他很值得一访。

在那次采访中,记者感觉到了净慧长老对明尧影响颇深以及明尧对师父的敬重。今年2月,记者因为“面对面”专栏再次邀约明尧居士,听他讲述自己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也再次感受他的文学和佛学修养。


曾经的心路峥嵘

“我记不清是什么因缘使我在大学本科时选择了中文专业。现在回忆起来,可以说,是文学点燃了我生命中的圣火。从文学中,我感觉到生命的美好、尊贵与神圣。可是当时,我对生活的感受,似乎总是忧伤、孤独和凄美。活着就是一种祭奠,这是我对人生的基本看法。但到底要祭奠什么,我也说不清,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带着解答人生疑问的渴求,1989年,明尧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试图接受并按照西方某位哲人的观点去生活,但很快就发现行不通。就在他极度迷茫和痛苦的时候,一个同学从图书馆借来的明代朱棣皇帝的手抄影印本《金刚经集注》让他为之一振。初看《金刚经》,明尧立刻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吸引。于是他每天晚上抄写一部分,一直坚持抄写了半年。在抄写《金刚经》的过程中,明尧感觉自己能够得到一种纯净的快乐,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放下了过去的急功近利、执着自我,学会了用更开阔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在明尧看来,抄写《金刚经》是他明确接触佛教的开始。明尧的奶奶和父亲都信仰佛教,小时候虽然受他们的影响,跟着礼拜、上香,但潜意识中有着一种排斥,认为他们的信仰行为是一种封建迷信。抄写《金刚经》之后,明尧发现佛教不仅仅是诵经、礼拜,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此,他便有意识地去图书馆借阅一些佛教书籍,如《大乘起信论》、《华严经》等,获取了大量的佛教知识。“当时更多喜欢的是佛教经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还没有上升到信仰的层面。”明尧说。

1992年,明尧从武汉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湖北大学教授公共课。满怀热情地备课,又满怀热情地走上讲台,可是学生们不愿意听,在下面唉声叹气,或者做别的事情。当明尧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在学生心目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再也没有勇气在大学待下去。

“这是我人生当中最黑暗的时期,觉得生命毫无意义。”明尧开始找寻自己的位置和应走的道路。1993年,当得知河北赵县柏林禅寺要举办首届生活禅夏令营,明尧心中的信仰之火立刻被点燃,言辞恳切地写信请求参与。炎炎夏日,在百废待兴的柏林禅寺,明尧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近禅、了解禅,也因而有缘第一次聆听了净慧长老的开示。“老和尚像一道阳光一样,照亮了我的内心。”1994年春,明尧毅然辞职,皈依净慧长老座下,专门学习佛法。

明尧的这一选择和举动,在很多年轻同事和学生看来,是浪漫而潇洒的,有些人甚至表示羡慕。明尧却一时洒脱不起来。尽管此前已做好种种心理准备,但当真正踏上旅途时,还是很难受,甚至有些伤心,尤其觉得对不起的是自己的父亲。父亲虽然信佛,但那只是一种偏重于形式和礼仪、还没有上升到心境上的信仰。对于儿子为信仰佛教而辞职一事,他自然一时难以接受。不过,父亲最终尊重了明尧的选择,他的道理很简单,孩子的选择只要是合乎道德、有助于学识的增长,就行了。临走时,父亲只说了一句:“去河北后,常给家里写信。”想着从湖北英山到河北赵县,近千公里之外的父亲时时都在牵挂着自己,明尧强忍住眼泪,写了一首诗赠给父亲:“一生风雨尽艰辛,两脚伶仃似鹤形。莫对夕阳嗟晚景,好看雁足系儿心。”


找到信仰,心灵不再漂泊

“在柏林禅寺,我很方便地了解到僧人出家前后的心态。对于出家人,我心生敬佩。他们那种精进,那种洒脱,那种慈悲,以及对生命的无限虔敬,让我激动不已。他们像我一样,曾经是心灵的孤独者和漂泊者,向往至美至真、充满神性的生活,并把这种理想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当下。在那里,我体验到了我愿意以毕生的生命孜孜祭奠的那种东西。我相信,找到它之后,我将不再漂泊;即便肉体漂泊,心灵也不再漂泊。”

初到柏林禅寺,明尧确实感觉到了孤独。这孤独一方面来自生活和作息制度方面的不习惯,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思念朋友和亲人。不过,这种心境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很快习惯了寺庙生活,开始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读书和思考问题上。

从1994年春到1996年秋,明尧在柏林禅寺整整待了3年,也完全体验了一个出家人的生活。每天坚持做早晚功课、打坐、诵读佛教经典、帮忙行堂等。对净慧长老教授的打坐方法更是铭记于心,“调心调息,凝神静气,心无旁骛,自然就能进入状态。”明尧说,这一习惯为他之后每天坚持的打坐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让明尧感到非常幸运的是,在柏林禅寺,他碰到了有学识、有德行的明海法师,即当今的柏林禅寺住持、河北省佛教协会代会长。自1992年开始,净慧长老主持柏林禅寺重建工作,明海法师一直跟随师父左右。当时柏林禅寺大兴土木,院子里到处堆放着砖头、木桩。明海、明尧等一些年轻法师、居士便就地取材,以木桩为茶凳、茶桌,经常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人生、谈哲学,也谈情感,“那种生活场景是何等自在、快乐。”明尧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故事以及过去世俗生活中的种种人生感受,相互交流后,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

那时,柏林禅寺每天都有很多慕名前来参访的年轻人,带着一种求法的心态,把自己的苦闷和遇到的困难倾诉出来。当明尧和寺院僧众一道,用佛法帮助他们排遣烦恼、解决困难时,自己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收获,“在点亮别人心灵世界的时候,自己的心灵世界也被点亮;给别人温暖的时候,也温暖了自己。慢慢地,对佛教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对佛学理念越来越亲切。”


追寻“值得追问的问题”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类问题,一类叫可以追问的问题,这类问题有确定答案,一旦找出答案,那么这个问题就结束了;一类叫做值得追问的问题,这类问题涉及的是无限、永恒本身,它要求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碰撞,它的答案就是碰撞本身。很显然,我所寻找的那个祭奠对象的问题,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值得追问的问题’。无论我今后的生活有怎样的风霜和坎坷,我确信会一如既往地追寻它。诚如一只被海潮遗忘在岸边的海螺,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追寻渐渐远去的梦幻一般的潮声,而在身后的沙滩上留下一线绵长的痕迹。”

在柏林禅寺参学3年,明尧曾再三问自己:要不要出家?经过反复思考,他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在家。1994年,在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上,明尧认识了当时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德语教师、如今的夫人明洁居士,这更坚定了他在家的选择,“一个人不能欺骗自己,也不能回避现实,对自己的选择要清醒,更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1996年秋,受净慧长老之托,明尧前往河北石家庄,参与河北省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月刊《禅》的编辑工作。《禅》由净慧长老创办于1989年,主要面向广大佛教信众、佛教文化研究人员和佛学爱好者,旨在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弘扬生活禅,启迪智慧,净化人生。为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杂志内容,明尧与夫人明洁一起,先后翻译法籍越南僧人一行禅师的多部作品,如《与生命相约》、《活得安详》等予以刊发。“当时主要是为《禅》刊供稿,没想到刊发后反响很好,于是干脆全部翻译了出来。”明尧说,截至2002年,他和明洁将一行禅师的10多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值得推荐的还有明洁同年翻译完成的《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这是美国当代作家比尔·波特的作品,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外国人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对隐士和道的追寻。”

明尧说,事实证明,他在家的选择是对的。他与明洁相遇、相识、相知,缘于共同的信仰,也成就了共同的事业,“作为一个在家居士,能够将工作、信仰、家庭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情况不多,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自2003年开始,明尧又开始了新的启程,那便是前往北京,专心于禅宗典籍的整理。明尧表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浩劫之后,我国的汉传佛教是在一片废墟上逐渐恢复起来的。近20年来,汉传佛教虽然发展得很快,但离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代的太虚大师曾指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于禅”,并认为复兴中国佛教的关键在于禅宗的复兴。因此,在汉传佛教振兴的过程中,禅宗要真正成为其发展的灵魂。

“中国佛教目前的现状,需要一批人做基础性工作,对禅宗典籍、历史上为禅宗作过贡献的高僧语录、开示等进行挖掘、整理,以全面展示祖师禅法精华,帮助信众树立正知正见,确立正信正行。这也是师父生前一直在推进的工作。”10余年坚持不懈,明尧、明洁先后编辑整理了多部佛教禅宗典籍和著作,如《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禅宗五宗七家语录》、《马祖四家语录》等,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是2011年净慧长老提议的另一个“大工程”──编辑出版“正法眼”系列丛书。“丛书首批50余种,正在整理编辑中。”明尧说,马上就是净慧长老圆寂一周年的日子,他们计划届时出版“正法眼”系列丛书第一批,“以示对师父的纪念,也是对自己一个阶段佛学学习的总结。”

[问答]

:您一直觉得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的3年学佛生活珍贵而难忘,是因为那是您建立和确定信仰的过程吗?

答:对,3年的寺院参学生活非常美好,这也是我对佛教逐步认识、理解的一个过程。从有好感到怀疑求证,再到产生正信。有了信仰后,在看待社会和众生时,就会有一种俯视尘寰的感觉,眼界和心界都打开了。

:学佛多年,您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答:10多年的学佛经历,如果说有一点体会的话,那就是我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座标。有了这个座标,现在乃至未来,我相信自己都不会迷失方向。

:作为一个学佛之人,您认为佛教对现代社会和民众有何作用?

答:一个有佛教信仰的人,可以感觉到佛教三宝为自己提供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物质虽然富足了,但一些人的思想乱了,一些社会秩序乱了,佛教对社会秩序和道德的重建有着重要作用。因为一方面,佛教使人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佛教强调因果观念,告诫信佛之人只造善因,不造恶因。另外,有关现代人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环保等问题,在佛法中都有帮助解决的智慧。 ●

国宗局召开2014年宗教院校两个《办法》实施工作推进会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6 19:34,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