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宗教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4-3-9 11:55|查看: 355|评论: 0|原作者: 许惠利   |来自: 《法音》   

智化寺与佛教音乐

智化寺位于北京朝阳门内禄米仓,座北向南,前后六进,分中、东、西三路,全盛时期占地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拥有各种房屋两百余间[1],是起源于明代的京音乐的发源地。


一:历史沿革

据《敕赐智化禅寺之记》和一九三二年刘敦桢先生的考察,智化寺创立于明正统八年(1443),完成于正统九年,系明代第一个弄权的太监王振舍资兴建[2]。

“智”,指佛所特有的智慧,即佛智。佛教认为,在见道以前,尽管也有多种实践,但尚未获得认识上的根本转变,仍属世间智慧,故名有漏智;而见道以后,经断惑、证理所得为无漏智,即断除了三界烦恼,证得佛教真理的智慧。“智化”,即以佛智度化众生之意。如《法华经·方便品》云:“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智化寺创建之初的几代住持都曾充任僧录司官员。第一代住持然胜,出临济宗,曾任僧录司左讲经,校雠三藏,提督汉经厂教经,官正八品,为广善戒坛传法宗师兼敕建大兴隆寺[3]第四代住持,掌智化寺垂三十年,成化十一年(1475)圆寂,宪宗朱见深亲遣礼部员外郎于懋至寺为文致祭[4]。正德二年(1507)五月,刘瑾欲效王振所为,乞升僧录司右觉义性道为右讲经佥押管事兼智化寺住持[5]。

天顺元年(1457),英宗为死于土木堡的王振在寺北建“旌忠祠”[6]。

天顺六年(1462),又颁赐《大藏经》一部庋藏于寺,并在如来殿立碑记其事。

万历五年(1577),司礼监诸太监聚资重修寺宇[7]。

清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寺中万佛阁因地震倾颓,寺僧宗玉募资重修[8]。康熙二十年(1681),再修极乐殿[9]。寺中如来殿内外,至今尚保存着这一时期善男信女们奉献的铁磬、铁钟和铁香炉等。这说明,自明正统至清康熙时期,智化寺一直是很兴旺的。

乾隆七年(1742),一件令寺僧意想不到的事使智化寺的命运出现了转折。是年正月,协理陕西道事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因公经于禄米仓前,见智化寺岿然尚存,后殿仍塑有王振的像。经奏准乾隆皇帝,拆毁了王振塑像,凿掉了石碑上王振的名字和颂文[10]。嗣后,寺运日渐衰微。乾隆中叶,章湖太守章铨过此,有“遗像今消歇,层楼废荒”之语[11]。同、光间,智化寺殿宇“已半颓矣”[12]。

民国时期,智化寺建筑毁败,栏楯倾颓,戒规难持,寺风日下。寺僧因生活所迫,变卖了寺里的楠木雕像和几十株古松柏。主持僧普远甚至以一千元左右的价格将智化殿、万佛阁的两个精美藻井也出卖给古玩商了,使这一珍贵文物成了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展品[13]。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收并于一九五八年重修,智化寺才得以保存下来。


二:布局与建筑特点

我国佛寺的殿堂配置,发展到宋代已形成“伽蓝七堂”(编者按:所谓伽蓝七堂者,指山门、佛殿、法堂、库院、僧堂、浴室、东司。)的布局。如宋慧洪在《信州天宁寺记》中说:“入门,层阁相望而起。登普光明殿(佛殿),顾其西则有云会堂,以容四海之来者;为法宝藏(轮藏殿)以大轮载而旋转之,以广摄异根也;顾其东则有香积厨,以办伊蒲塞馔;为职事堂以料理出纳。特建善法堂(法堂)于中央以演法,开毗耶丈室(方丈)以授道。”[14]智化寺的殿堂配置大体依此,佛殿居中,藏殿居西,方丈在东,法堂在中后。风格上,前部规整严谨、庄重典雅,后部则由于续建旌忠祠,显得不太协调。

依建筑体量和高度而言,智化寺前半部中轴线上的殿堂,由前向后,自山门、智化门,至智化殿、万佛阁,不但体量进进增大,而且呈坡状层层递升,这种设计是有其宗教意义的。寺院是礼佛的场所,为了突出佛的崇高,在佛像配置和建筑设计上需要有相应的手法。殿堂越来越高,佛像越来越大。视觉的作用能使心灵产生情绪的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令你油然生起崇敬之心,从而达到了由俗入清、渐入佳境的妙用。

当然,就建筑布局来说,智化寺的平面配置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缺乏一个理想的前导部分。寺居城内,山门前不能有较长导引,这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其山门后檐墙与智化门前阶之间相距不过十余米,第二第三个院落却都有三十至四十米深的院落,头部与身躯的比例失调。为何如此,令人费解。究其原因,当初智化寺很可能是王振舍宅改建的。王振是司礼监太监,应是正四品官。按明制,他的宅第应是门屋三间,厅堂各七间[15]。这个数字基本符合智化门、智化殿与万佛阁的建筑体量。民宅间量小,改成佛殿后间量增大,间数减少也是可能的。智化门如果是王振宅第的门屋,门前的空地不会很大,所以加盖山门也就只好不得已而将就了。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桂辛先生也深疑王振改旧第为智化寺,并借建寺之名另营新宅[16]。

明代寺院多在山门内单建供奉二密迹金刚力士的金刚殿,而不是象清代把二金刚供在山门里[17]。如嘉靖丙午年建于阜成门外八里庄的摩诃庵,山门内即为金刚殿。智化寺山门内为智化门,二金刚与四天王合供于内,形制作用同于天王殿,与一般明代规制不同。

此外,智化寺的屋顶与覆瓦也很有特点。寺中主要殿堂,红墙之上皆为歇山黑琉璃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房顶用什么形式,明代是有严格规定的。明初规定:“官民房屋,并不许盖造九五间数及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硃门红窗……”[18]。寺院系宗教场所,虽可特殊一些,但一般寺院只把硬山顶改为大式,有的正殿用歇山顶,庑殿顶极少。今智化寺的主要殿堂,无论是正殿还是配殿,均为歇山顶,万佛阁还用的是庑殿顶,这种做法在当时是破例的。从覆瓦上说,我国虽在南北朝时就已部分使用琉璃瓦顶构件,但屋顶全部使用琉璃瓦的做法在元代仍不普遍;明代虽已大量使用,但当时琉璃瓦只有官窑能烧,若没有特殊关系和皇帝恩准,要想弄到是很难的。王振能如此大量地使用琉璃瓦,足见其权势之大和得宠之优。寺院用黑瓦覆顶,还有其宗教上的意义。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以“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


三:藏殿与万佛阁

智化寺的殿堂,虽有智化门、智化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万佛阁与大悲堂(原为极乐殿)、万法堂等多重,但其精华的部分是藏殿与如来殿、万佛阁。

藏殿是智化殿前西配殿,殿中设有轮藏,八角形,下承白石须弥座,雕工精细。束腰中部浮雕二龙戏珠,转角处琢天龙八部,上枋卷草中镌“轮、螺、伞、盖、花、瓶、鱼、结”八供为饰。须弥座上为木制经柜,每面九层,每层五屉,为贮经之所。各屉皆刻佛龛于表面。屉两边的立柱上,分刻有护法诸天和羊、狮、象等,间以卷云莲瓣,托以江牙海水。线条粗劲,长短互见,构图丛密。轮藏上部为僧帽形顶盖,顶檐雕有大鹏金翅鸟与龙女。鸟张双翼,蹲足挥手。龙女头顶五蛇,其尾亦作蛇形,体呈飞天之状,颇为生动。顶盖中央,镌莲瓣数层,上供毗卢佛像一躯,面貌庄严,衣纹洗练流动。殿中央饰以藻井,下方上圆,井心绘梵文真言,井下斗拱五层,拱下斜板遍绘佛像并琢卷云、莲瓣各一层,雄壮遒劲。

将藏经书架做成旋转之形,始于梁代。据《释门正统》卷三“塔庙志”说:“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愍诸世人虽于佛道颇知信向,然可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则看读同功。”这是以转轮藏譬法轮,取“法轮常转”之意。故推轮藏一匝,与看读同功。

转轮藏有两种形制,一种是下设机关,上为经柜或经架,可昼夜旋转;一种如智化寺这种形制,只设中轴,不设机关,形如能转,而实际不能旋转。智化寺的这副轮藏,北京独此一处,应妥加保护。

如来殿、万佛阁,一底一楼,位于智化寺北,是智化寺内体量最大的建筑,底层面五进三,东西约十九米,南北十二米六,柱高约六米。门前有长方形月台,中央置大明万历年制铁香炉一座。殿内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释迦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通高四米;佛前有梵王和金刚像,胁侍左右,高约三米五。三尊像均木制彩画,细致美观。两侧山墙下,有高大的曲尺形经橱,庋藏大藏经。东侧经橱前,原有英宗颁赐藏经碑。佛像背后两侧,有陡梯通楼上。

上层万佛阁,东西三间,南北七檩,拔券式门窗,菱花隔扇。门外周遭有廊,围以宝瓶护栏,下有挂落滴珠板。门内方砖漫地,每间供一佛。中间佛座为木制八角形须弥座,转角处琢天龙八部,下部雕刻繁简得宜,莲瓣最为秀丽。坛四周围木栏,坛上供木质漆金毗卢遮那佛,下托莲瓣千朵。佛像及座通高约三米五,雕刻极为精美。佛前金柱,挂抱柱联一副,上联云:“钦仰慈容礼拜于尘刹之佛”;下联云:“虔登梵阁遍游于华藏之天”。房顶天花板中间,原有精美的斗八藻井,云龙蟠绕,结构恢奇,与故宫太和殿藻井相似,惜早年被寺僧拆卖。

毗卢遮那佛左供卢舍那佛,右供释迦牟尼佛。这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佛具有法、报、应(化)三身。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是法身佛,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卢舍那,此云光明普照,是报身佛,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是应身佛,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众生的佛身。

上下两层的天花板均为井口式,上绘祥瑞花草和梵文真言。上下两层的山墙上,置有佛龛近万,内置小佛九千余尊,万佛阁之名即由此而来。就整个寺院布局来说,万佛阁实为明代寺院常有的毗卢阁。

万佛阁周围院落空旷,唯二丰碑、一古槐相邻为伴。古槐胸围三米四十,直径一米多,树瘿如斗,枝干斑驳。每当晚霞返照,树阁相映,碑楼交辉,更显得古朴悲凉。


四:艺僧与寺院音乐

智化寺从开创起,便有禅僧、艺僧之分。禅僧坐禅念经,艺僧演奏佛乐。最早的艺僧是王振召来为自己演奏享乐的。初时,寺中以禅僧为主,艺僧地位低下。寺运衰微后,由于香火不旺,收入减少,艺僧演奏挣的钱渐渐成了寺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使艺僧地位大大提高,逐渐取代了禅僧。

艺僧们演奏的曲目,主要是明代的宫廷古乐。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十五代住持永乾将古谱整理成《音乐腔谱》一书传于后世,成为后代艺僧依据的主要谱本。谱本系工尺谱记写,曲牌来源多种多样:有与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感皇恩”“后庭花”;有与宋词词牌相同的“一剪梅”、“梅花引”、“粉蝶儿”;还有与唐代法曲同名的“献仙音”和与宗教有关的“三皈赞”、“华严灯赞”、“普庵咒”等等。内容除为佛事服务的“金字经”、“楚江秋”、“五团花”、“焚化赞”、“五声佛”、“大华严”、“小华严”等外,还有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拿天鹅”、“放海青”、“垂丝钓”,描写琼楼玉宇的“水晶宫”、“逍遥游”,描写风光景物的“小花园”、“锦堂月”及反映闲情逸致的“斗鹌鹑”等[19]。

演奏用的乐器,分为二类。一类是打击乐器,有鼓、铛子、铙、钱、铦子、云锣,一类是管乐器,有管、笙、笛。演奏时用管二支、笙二个、笛二支、云锣二副,再加其它打击乐器。其中笙为十七簧笙,是明清以来所传簧数量最多的一种。管子是主奏乐器,要求忠实于原谱,曲调比较简单。笛和签可加花指,在演奏中自由穿插。云锣在节奏上加花点,常在前一拍后半,用花点轻轻敲击出后一拍的主要音。各种乐器之间,既相互照应,又独自发挥其所长,避免单调的齐奏,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

演奏的曲调分为“只曲”、“套曲”两大类。“只曲”是单独演奏的曲牌,不能与别的曲牌相联;“套曲”由若干单个曲牌联成,按应用不同可分两种:在白天佛事中应用的叫“中堂曲”,一般由七八个曲调相联;在傍晚“焰口”佛事时应用的叫“料峭”[20],一般由十多个曲牌联成。

演奏时用的宫调有四个,依艺僧自己所用的名称为:正调、背调、皆止调、月调,音阶以“合”为首音。皆止调即梁、隋间“碣石调”,经唐宋讹变为“歇止调”,后又转为“皆止调”。月调即唐代的“越调”[21]。

智化寺《音乐腔谱》的著录者永乾和尚画像

历代艺僧的授徒传习是很严格的,年龄在十二岁以下的人才能被收作艺徒。要学七年才能出师。学习时要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敲击的姿态,一定要练到能在冰天烈日中连续吹奏讽诵四五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传授中,师傅并不是单纯地按原始谱教,而是在教授读谱的同时另加口授“呵口”(花腔)与“的”号和手授“板”,这实际是一种教坊风格。原始谱旋律比较简单,加进“呵口”后才渐渐复杂起来。

为了充分发挥艺僧的作用,保障经济收入,道光癸卯年(1843)入寺的怡修和尚还和其它僧人一起,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智化寺建了一所下院──双松堂(寺)。除了两进正殿供关羽和观世音外,两侧十二间配殿专为民间丧事提供场所、演奏音乐[22]。

由于历代艺僧坚持口授秘传,明代传入的这套古乐,在基本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传习了五百余年,成为清代京城寺院管乐的主要源泉,被音乐界称为“北京寺院管乐”和“京音乐”。若从音乐史角度研究,无论是从乐调曲牌,还是从乐器形制上,它都保留了唐宋以至南北朝时一些旧制,与福建南音、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和五台山青黄庙音乐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音乐。为整理挖掘这套宝贵的文化遗产,北京佛教界、音乐界已经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与日本雅乐演奏团体进行了交流,并赴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演出。

现在,智化寺正在进行建国后第二次大修。不久的将来,智化寺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首都的古建筑群中。 ●


※ 注释

[1]一九二九年智化寺登记庙产时有房屋一百九十九间,推想全盛时期房屋定超过此数。

[2]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刘敦桢《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以下简称“智化寺调查记”)。

[3]大兴隆寺在紫禁城西,初名庆寿,金章宗建;正统十三年(1448)春二月,王振命役军民重修。见《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一章。

[4]见刘敦桢“智化寺调查记”所附“宪宗谕祭然胜文”。

[5]见《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八。

[6]同上

[7]据智化寺山门匾额上的小字记文。

[8]据智化寺藏“拜缘功德”文。

[9]据刘敦桢“智化寺调查记”。

[10]据刘敦桢“智化寺调查记”附沈廷芳奏折。

[11]见《滕荫杂记》卷四。

[12]见《天咫偶闻》卷三。

[13]据智化寺文保所杨文书访问何玉祥记录。何久住智化寺院外,拆藻并时,他在家里听到动静,次日曾去打听。

[14]见《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一。

[15]据《天府广记》“礼部”。

[16]据刘敦桢“智化寺调查记”。

[17]据《中国佛教》第二辑“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18]据《天府广记》“礼部”。

[19]列举曲名除据《音乐腔谱》外,还有水月庵朗堃光绪癸卯年据智化寺谱本抄写的《音乐佛事》和成寿寺据智化寺谱本的抄本及智化寺的两个残抄本。

[20]据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室采谱记录第一号“智化寺京音乐”。采谱者杨荫浏。

[21]见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查夷平写给智化寺僧的信。原件存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室。

[22]见智化寺藏怡修祭牌文。

无常与共业没有例外 请全球佛子为失联人员祈祷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21:00,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