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5-7-26 21:45|查看: 2650|评论: 0|原作者: 陈岩西|来自: 傣族网

傣族优良传统及心理行为透视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表现在社会活动中的各个层面。心理特征的表象集中反映了民族个性化的特点,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传递着这个民族文化与现时社会和潮流是否合拍,是否适应的强烈信息。傣族作为一个民族个体存在,自然有着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文化特征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傣民族中需要弘扬的优良品质如下:

(一)热情好客、彬彬有礼

“热情好客、宾至如归。”远方的客人倘若到了傣族村寨,寨子里的男女老幼不论认不认识都会主动与您打招呼;你若随意走进任何一户傣家人家里,主人都会主动献上一杯热茶、一支香烟和自产的新鲜瓜果,总让人感受到一股宾至如归的暖流和爱意;平日里或逢年过节到傣族亲戚家串门,主人家总会拿出美酒佳肴招待客人,绝不会让你锇着肚子走出他们的家门,而且,临走时还会收获许多丰厚的礼物。

  傣族晚辈(无论男女)从长辈及客人面前走过时,无论职位多高、财富多丰,都要弯下腰缓缓而过,以示对长辈和客人的敬意。在递物品或接受物品时,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都须用双手,否则被认为失礼。

(二)善良坦诚、勤劳俭朴

“坦诚、宽容”是傣家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傣族老人常常教育年轻人和小孩要善待他人,不能心存不轨。傣族社会中就流传这样一些经典名言,如:

  “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平时勤帮人,有难贵人助。”

  “别人吃的时候要看,别人做的时候要学。”意思就是要“以人为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傣家人常挂在嘴边的信条──“吃饭时候要会想,睡觉时候要会算”;“粮仓有米,心不慌”。

  勤劳、节俭、整洁是傣族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很早便深深扎根于傣家人的心田里。在传统的农耕时代,除了宗教活动、节庆日和特殊情况之外,傣家人平时都是“日出而做,日落才归”,据史籍记载,傣族是最早从事稻作生产的民族之一;每当你走进傣族百姓人家时,你就会发现傣家人家里非常干净、整洁,无论男女老少穿着朴素、优雅、大方;爱美、整洁之心,傣家人人皆有之。

(三)崇善向善、乐善好施

“一人有事众人助,一家有难大家帮。”每当寨子里有婚、丧大事时,全寨子的人都会不约而同,自发地前往帮忙;寨子里若是有人生病、住院了,亲戚朋友都会邀约前往探视;农业机械推广应用之前,每当农忙时节,全寨子人互帮互助、你追我赶、抢种抢收……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藏着浓浓的质朴情意。

  傣家人认为偷盗是最卑劣的行径,一旦谁有偷盗行为并被发现、揭露,那他(她)将会遭到全体族人的谴责和鄙视,在族人面前抬不起头。傣家人的伦理道德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轮回转世观从心底里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过去,傣族社会中,如打、砸、抢和偷盗现象极为少见。明洪武年间,钦差大臣钱古训在其所写的《百夷传》奏折中对傣族地区就有“无奸盗,路不拾遗”的美誉。

  “为人处世要入流。”傣族老人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年轻人和小孩子;如果有谁违反了规矩,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被视为不敬不孝之人,被视为与团伙格格不入的“异己分子”,就会被开除除“团伙”、“族群”而成为“被孤立者”。这类“离群孤雁”在寨子里的处境是十分坚难的,其结果是:他(她)有事无人帮忙,集体活动、佛事活动无权参与,平时无人搭理之……

  “拜佛修心、陶冶情操。”奘房(佛寺)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每逢佛事活动时,傣族民众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奘房”认真听取佛爷讲经传道,忏悔自省;“进洼”(夏安居)到来时,家里的晚辈都要为父母或老人准备些上奘用的钱物、食物和贡品,以示请老人为自己和家人祈福平安。

  “布施渡人、行善积德。”一般情况下,乞讨者若是登门讨要,傣家人一贯奉行“慈悲为怀”的佛家行为准则,绝不会让落难者、无家可归者空手而去。村寨里的傣族群众会自发轮流给“奘房”里出家人送去饭菜、水果及一些生活用品;若遇到僧人来“化缘”时,傣家人都会行善布施;“布施”早已成为傣族信徒日常修行的方式之一。

(四)珍爱生灵、注重环保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谚语从古至今一直在傣族社会中广为流传。当你由远及近,走向傣家人生活憩息的村寨时,你就会发现:乡间小道绿树成荫,凤尾竹在微风中频频向你招手,枝繁叶茂的大青树就像一个坚强的守护神巍然屹立在村口;路边小溪潺潺流淌,田野里稻浪翻滚,房前屋后瓜果飘香……这里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珍爱生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早便扎根于傣家人的心田里,成为傣家人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公德;佛教《三藏经》里就有“不杀生”和“放生”的教义,促使许多傣族信徒按这一要求去行事。傣家人历来就懂得山林和水源的渊源关系,懂得保护森林和保护水源,傣家人历来就有“砍下一棵树,种上十棵树”的传统,“不任意贱踏生灵、不随意砍倒一颗树”是傣家人一贯奉行的生态保护准则,因此傣族地区很少遇上干旱缺水、缺粮的情况。

  以上这些做法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柔顺包容、和谐发展

傣家人有着坦然、开放的胸怀,而正是这种开放的胸怀使得傣家人很容易吸收和接纳外来的宗教、思想和文化。起源于斯里兰卡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自明朝洪武年起得以在德宏傣族地区广泛传播,以及近现代,汉文化在德宏地区的影响,便是很好的“佐证”。

  开放型的胸怀,不仅促成了族内的婚恋自由,也促成了傣人与异族,尤其是与汉民族的往来和通婚。自80年代以来,内地的汉族大量涌入德宏地区,随着认同观念的转变,傣族与汉族通婚的情况比较多,在德宏地区“妈傣爹汉”、“爹傣妈汉”、“傣汉组合式家庭”十分普遍。

(六)能歌善舞、乐观向上

傣家人对音乐和舞蹈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爱好,每逢传统民族节日和宗教庆典时,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象脚鼓和芒锣声翩翩起舞、引亢高歌,尽情地舒发情怀,尽情地享受人生,这是傣家人乐观向上的积极表现。

  上述这些品行充分反映出傣家人善良的心境和质朴的民风。傣家人值得肯定和加以弘扬的方面还有很多很多,以上列举的只是很常见或比较有代表性心理及社会行为的几个方面,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挖掘探讨。


@ 联系方式

中共德宏州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7-27 08:46,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