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0-4-19 20:38|查看: 173|评论: 0|来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6期

藏传佛教的见行哲学观


一:藏传佛教哲学观的理论基石──“缘起性空见”

藏传佛教哲学观的理论基石是以缘起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包含了缘起法则及依缘起法则观察宇宙人生所产生的十二因缘及因果业报等理论。它也是原始佛教思想乃至整个佛教思想的“基石”

(一)“缘起性空”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缘起”即“依缘而起”。“缘”指条件,“起”指“发生”,“依”指凭藉,缘起就是“藉着种种条件而产生”之意。缘起可表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一词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缘起”的一般含义是“因缘所生”。这种缘起又分内外两种。“外缘起”指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是事物的普遍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和佛教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世俗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的因果规律。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没有独自存在的事物。“内缘起”指的是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内缘起”是佛教独有的缘起观,即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娶有、生、老死。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内缘起”是佛教的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

“缘起”一词,除了上述一般性含义外,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理海论》中,“缘起”有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名称和实物、大和孝长和短、有和无、快和慢、常和无常、有和非有、生和灭、来和去、上和下、左和右、东和西、美和丑、善和恶等等,都是相依和相对的存在。若理解了缘起的相对义,就等于理解了缘起无自性,即自性空之理。一切众生的心性都是依缘生起之物,因此,也是依缘可变之物。无明、贪嗔、自私等恶习污染之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去染还净,凡心可以变成佛心,虚幻倒错意识可以变得烟消云散,慧日可以普照朗朗乾坤。

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首先告诉我们的是,人只不过是万事万物中很普通的一个成员,并非万物之主;其次,人类的活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因此,为了赢得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减少恶行,多多行善。佛所说世间正法即是要求推行善法。但面对众苦逼迫,行道德之善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人们要摆脱八苦的煎熬,还需要依据缘起法则探寻苦的源头。若能根除无明,则自然解脱在望。缘起诸法的终极之理即是为根除无明而设。

(二)“缘起法则”甚深难见

缘起性空是佛理中的精华,般若是佛陀智慧的境界,因此,缘起之说和的见空智慧,犹如世间具有崇高地位的胜王一样无与伦比。在世界上获得见空智慧,善说缘起者,只有佛陀,别无匹敌。

缘起法则说来简单,但若要清楚地证见缘起,并非易事。《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记载佛告诫阿难说:“汝莫作是念:‘此缘起至浅至浅’。所以者何?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正因如此,很少有人能够如实知晓并通达万法之缘起,故学法者修行之要点便是要知见缘起,佛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从本质上讲,一切事物的无戏论本质法性是“本具中”,但这“本具中”是见道的圣众和佛陀的定中观慧的境界,并非众生的分别智境。众生通过中观经论的学习,可以获得中观的抽象概念,或者说抽象思维性的理解,这是世俗分别智的最高极限。要想跨越凡圣的界限,获得真实见解,需要修止观,获得智能,实现心理的根本转变,达到见性悟空的道位。因此,必须分清楚真智体验性的具体中观和俗智分别性的抽象中观。前者如进入“实地”,后者如“掌握地图”。所以说缘起法则甚深难见。

(三)“缘起因果业论”的价值观

业,藏语las,音译“隶”,意为作、业。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音译羯磨,意为造作,指行为、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若与缘起观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因果业论是以缘起法则观察众生(尤其人类)之身心行为、生存状态和生命流转所得出的结论。依缘起法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众生的生命形

态和生活境遇亦不例外,也是由特定的因缘和合产生的。这个理论即因果业论。

依业轮回的思想自印度梵书时代就已存在,古代印度的许多教派都持此说,认为有一个常我或灵魂在造业、在轮回。佛教所说业论与此不同,佛教坚持万法之无常、无我,认为业及轮回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来源于佛经律藏的生死轮回思想以藏传佛教艺术的图式来展现佛教今生的行为影响来世人生的观念,藏语称“斯贝廓罗”,意为世轮。它是佛教四谛教理的象征。生死轮回图作为佛教教理中善恶因果报应示意图,画在藏区几乎所有佛教寺院的墙壁上。缘起法则实际上就是一个因果的法则,因果法则是对缘起万法之流转过程的精炼的概括,一切现象的存在和延续都逃不出因果法则的制约。以十二因缘为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集成一大苦蕴。”因灭则果灭,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一大苦蕴而自不生。”若因的条件具足了,果之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说:

您的否定自性存在,

就是肯定缘起之义。

物我自性空不可得,

与有作为并不矛盾。

佛教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观察业之造作活动,故有身业、口业、意业三种业;若从善恶的角度区分“造作”的种类,则有善业、恶业、无记(非善非恶)业。将两种分类相结合,业之种类可分为九种:身善业、口善业、意善业、身恶业、口恶业、意恶业、身无记业、口无记业、意无记业。佛经中经常提到的是十善业和十恶业。十善业:具体指:身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四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善业:不贪、不_、不痴。人们所造作之善恶业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当知果报,自作自受。若作白业,还得白报,若作黑业,还得黑报。”因果报应只是针对故意造业的情况,若不是故意情况下的造业,则不一定受报。《中阿含经业相应品思经》中佛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

因果业报是普遍存在的法则,适用于有为世界的一切存在,因此,真正能替自己考虑的人是不应当造恶的。正如龙树菩萨所说:“明见法性空,坚持因果行,没有比这事,更绝妙神奇。”

因果业报理论还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不想受地狱之苦的,就不应造恶;想生天或获得人中的荣华富贵、聪明美貌的,就应积极行善;想要永离三界的就应依八正道修习戒、定、慧:“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心生恶则马上堕地狱,心生善即生天上,可见,人天善法中以心的调控为主要方式。解脱道中更主要靠心来达到解脱,众多戒行主要约束的是心,四禅八定是在层层深入地去除心对世间的贪著,慧是在通过如实知见去除内心的无明,以达到在根本上去除恶之生因。


二:藏传佛教哲学观的实践──“菩提行”

(一)藏传佛教的教化目的

善恶的区别,主要是看行为的动机,是出于贪心私欲,还是出于利益众生的需要。所谓形善实恶和形恶实善也是从动机目的上区别的。宗喀巴大师在《缘起理赞》中说:“您的一切教化之言,均从理证缘起立意,目的只是远离苦楚,除去寂灭别无他求。”藏传佛教希望救民于苦,希望人们都能依循的引导,从苦中彻底解脱出来,达到真正幸福的彼岸。幸福的彼岸不仅是指人们眼前的幸福生活,也包括超出了所有烦恼痛苦的生死轮回的境界。如佛所言:“希有诸人民,能度于彼岸。一切诸世间,徘徊游此岸。于此正法律,能善随顺者,斯等能度彼,生死难度岸。”如《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中说: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此偈中的第一句是中士寻求自我解脱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让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乐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乐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舍弃菩提心!因为菩提心能消除无量重罪,能让我们最终获得究竟佛果,也能成办暂时的事业。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入大乘佛道者,发起了度化无边有情的誓愿,并能坚守无有退转,此时方能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行菩提心中必须具备发心利他之誓愿与求证菩提之行这两条,方称为真正的行菩提心。又如《入菩萨行论》回向品说:

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

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

愿彼尽轮回,终不失安乐,

愿彼悉皆得,菩萨相续乐。

让一切众生都得到此乐,是每一个大乘修行人最大最终的追求,也是每一个大乘修行人的无上誓言!也是藏传佛教所奉行的最终的奋斗目标。又如《入菩萨行论回向品》说:

愿诸世间界,所有诸地狱,

彼中诸有情,悉获极乐喜。

寂天菩萨在此以功德回向,发愿让所有地狱众生都能脱离苦境,获得如极乐世界般的安乐;愿地狱大地,都变成极乐世界的珍宝大地;愿地狱有情都能现见八大菩萨,生起无比喜乐。

愿彼寒者暖!亦愿菩萨云,

飘降无边水,清凉炙热苦。

又说:

愿彼剑叶林,悉成美乐园!

铁刺树枝干,咸长如意枝!

愿狱成乐园,饰以鸥鹅雁,

悦音美飞禽,芬芳大莲池!

此愿是为成就自他相换或他重于己,究竟利益他人而作回向。藏传佛教希望通过告诉人们获得幸福的方法,由每个人自己去获得,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得到幸福。藏传佛教不会随着世人的欲望改变它对幸福的界定,而是始终高屋建瓴地站在它对真理的把握上,一如既往地指导人们如何离苦得乐。

(二)藏传佛教的实践──“菩提行”

藏传佛教不仅有出世间的功用。还包含了世间的功用,就世间功用来说,以“菩提行”利益众生;就出世间功用来说,也以菩提智慧断生死流,获平等法,至涅界。当然,二者之间存在着不一不异的相依关系,世间功用是出世间功用的必要前提,出世间功用也最终是为利益世间功用而存在。“菩提行”的这种世间功用通过忏悔罪业、受持六度(施舍、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波罗蜜多)途径,作用于个人和社会。

(1)施舍,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毫不吝惜地施舍身体、财物等诸受用,以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如:《入菩萨行论》说: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2)净戒,戒律有多种,但总的可分为佛制戒和自性戒。如《入菩萨行论》说: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持戒者心中断尽杀盗等恶念时,就称为圆满戒波罗蜜。修行必须要调伏自心,如果不从自心着手去调伏三门,就会如萨迦班智达说的一般:“恶人住林也粗暴,正士住城亦温柔,林中猛兽常发怒,市里良马亦驯服。”不能调伏自心者,住在最寂静的地方也不能清净。不损恼其他有情的断恶之心,就是戒波罗蜜,而并不只是是在外境断离一切可能会犯戒的对境。

(3)安忍,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修持安忍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修持安忍,引导弟子修习安忍。嗔恚在所有的烦恼敌中,可以说是最猛烈狂暴的敌人。为了制伏这种猛烈的烦恼,在《入菩萨行论第六品安忍》中寂天菩萨用了134偈,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多种殊胜的方便法,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力与甚深的窍诀,引导修行者都改变、调驯自己的相续,披上安忍的铠甲,对付变化多端的嗔敌的进攻,保护智慧身体免造毁坏。要对治嗔恚,必须先认识这种烦恼的危害性: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关于嗔恚所毁的善根,宗喀巴大师、廓荣巴论师、根桑曲扎仁波切等藏传佛教所有善知识都宣讲过,括回向与菩提心所摄受的一切善根都可为嗔恚所毁。

藏传佛教拿随喜对治嫉妒的法门,认为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在《入菩萨行论》中,随喜定义为身口意三门随喜,这种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积累起广大福德资粮,也培养自己的上进心。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4)精进,六波罗蜜多之间需按顺序递进,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大乘修行人先修学较易行的布施度,积累福德;然后修持戒律,以保证自己不堕恶趣,有得到人天善果、三乘菩提果的机会;布施、持戒可以积累福德,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修安忍,保证福德善根不毁坏,而且以此进一步坚固和增上。在布施的基础上,方可生起持戒功德,能持戒,方能生起忍辱的功德,修行人能持戒安忍不嗔后,如果不精勤努力,发奋求证菩提,而是放逸度日,那样还是没有证得菩提果的希望。因此,大乘行人在善能修忍后,需要进一步发起精进,才能迅速取证菩提。“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修道中,一切功德皆需精进才能得到,精进也即福智二资的因,如果缺乏精进,则远离菩提之果,于此可见精进对修行人的重要性。

在藏传佛教看来,对于修行人来说,精进就如同大汽车不可缺少发动机,任何一件善法目标,如果不精进,就无法成办。甚至世间的每件小目标,都需要努力及时地付诸行动,方有成功的希望,更何况无上的菩提果位呢?如《入菩萨行论第四品不放逸》说:“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藏传佛教认为修行精进波罗蜜,成就一切善法,必须要从内心对善法生起猛厉欢喜,这样才是真实的精进。

(5)静虑,修行人发起精进以后,应该将心意安住于禅定,自心唯有生起禅定,才能趋入智慧自在之境。如《入菩萨行论第八品静虑》中说:“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一个想要护持菩萨学处的人,应该谨慎地防护自心,否则就不能护持好菩萨学处。《入菩萨行论》说:“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修行静虑有很多种方便,如持诵、静坐、数息、观风脉等,也有断食等一些苦行。在修这些法时,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过,如果修持者的心外散于外境诸缘,或内散──即昏沉睡眠等,这种修行无有意义。

(6)智慧,二我空性实相智慧是断除二障获得一切智慧的根本正因,因此,每一个欲求息灭自他众苦的人,必须通过百般精勤方便,引生通达二无我空性智慧。众生根基不一,因而在修持空性时,法门也不一。有些修行人先通过闻思正见,通达空性,而后自然对众生发起大悲,广行布施等饶益善法;有些修行人则先修习大悲心,当猛烈大悲心生起时,空性智慧也就会同时证得,因为空性大悲恒时以无二双运的方式共存。如果想息灭自他二障困苦,当毫无迟缓地对空性正见进行闻思修习。此前讲到的发心、静虑等一切学处,皆是佛陀为了真实智慧而说。因此,想要息灭一切烦恼痛苦的人,应当精进引生空性智慧。《入菩萨行论第九品智慧》中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前述的六度等一系列学处,其目的是证得二利圆满正觉果。在菩萨修学六度法门中,可以说前五度为方便,而智慧为方便生。因此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也是在着重宣说智慧度,其余布施等诸度皆随智慧度而行,而且必须以智慧摄持,方能圆满。《入中论》、《十地经》中对此都有广说。藏传佛教认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等教主大德们所宣说的布施、持戒等法门,都是围绕智慧而说的助缘方便,也必须要以智慧摄持,方可成为菩提资粮。释迦牟尼佛开示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一切法的目标都是为了证悟心的本性。无论你表面的修行如何,如果没有证知自心,那亦只是在三界中毫无意义地挣扎而已。

藏传佛教是融宗教信仰、道德教化、戒律规范于一体的,其社会作用的突出表现是人格修养的提升、精神境界的升华。藏传佛教将人们痛苦的心理原因归结为内心深处的贪、瞋、痴,修行解脱的过程就是用六波罗蜜将贪、瞋、痴一步步去除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且,由于人们的贪、_主要是对物质世界的财富、利养等的贪著、_恨(贪而不得而生_),藏传佛教对贪、_的对治有利于人们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转化为对精神境界之提升的追求,这无疑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藏传佛教所宣扬的缘起因果业报及六波罗蜜多对社会秩序的自然优化的帮助也不言而喻。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05XMZ027:论藏族传统习惯法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有机结合

索南才让,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副教授

二十世纪初四川“灌懋道”沿途的嘉戎人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2 15:01, Processed in 1.10760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