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影像世界名人 详细内容
发布者: 彭雄|2019-11-28 09:03|查看: 211|评论: 4|原作者: 彭雄
摘要: 图文:彭雄2001年,朋友蔡大权(蔡泥人后人)听从笔者的建议,选址大慈寺,组建蔡泥人工作室,笔者也常常去大慈寺看他们塑泥人。那时的大慈寺还没有归还佛协,是一个大杂院,院里各种生意都有:卖字画、裱字画、古玩 ...

与沙河先生茶聚



DSC04179.JPG
图文:彭雄
2001年,朋友蔡大权(蔡泥人后人)听从笔者的建议,选址大慈寺,组建蔡泥人工作室,笔者也常常去大慈寺看他们塑泥人。
那时的大慈寺还没有归还佛协,是一个大杂院,院里各种生意都有:卖字画、裱字画、古玩拍卖、文房四宝、旅游产品、茶铺、麻将馆等等,热闹非凡。往访之际,笔者常常看到一些老先生在蔡泥人工作室外面的坝子里喝茶聊天,进进出出偶尔听到他们聊天的内容非常有趣。有时,忍不住也端着茶杯站在旁边听几句。笔者惊讶地发现,众人之中尤以一位蔼然长者之谈锋甚健,讲的故事非常精彩。那时我还有眼不识泰山,直到有一天,经旁边的人介绍后,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闻名已久的流沙河先生,不料在这里相遇。沙河先生有时也到泥人雕塑工作室来看看,当听说此室是“蔡泥人”蔡缉武后人开的,先生欣然说道:“我们原先就是老邻居啊!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家在会府那边,我家大门对着,就是蔡泥人的铺子,闹热得很,每天都有人找到塑像,还有外国人呢。据说蔡缉武有一个绝招,就是可以在袖子里面捏人像。”
真是有缘──笔者把蔡大权拉到大慈寺来,大权在大慈寺又遇到“老邻居”流沙河。笔者与沙河先生也是一见如故,特别摆得拢。本人收集了不少老成都的文献史料,沙河先生亦很感兴趣,每次带来的诸如清代、民国时期的成都报刊书籍之类,先生都看得特别仔细,并从中发现许多有趣的故事。一段时间后,沙河先生欢迎笔者每周二参加他们的茶聚。他们一般都在60岁以上,30多岁的我便跻身为这一群老茶客中最年轻的茶客,与他们结为忘年之交。
沙河先生学识广博,茶聚令我受益匪浅。记得有一次,沙河先生说:“西汉扬雄这个人很有学问,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第一个调查了中国的方言,我至今还在使用,并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江淮一带把双胞胎(双双)叫‘立子’,又叫‘连子’,而有一种水果叫荔枝,为什么呢?我查了图谱,图皆画两个果子,大约荔枝结双果的吧;同样一种物品,它在关中、在山东、在辽东、在淮河流域,有不同的称谓。如果他不记载,我们就不知道当年各地的方言怎么说的。”
“扬雄是27岁那年做了这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采访各地的方言作《方言》一书。他从天子首都出来,到一个县,一个城,或一个郡国。他带着一个木铎,这是官方发给他的,放在车子的顶上。他每到一个人口聚集的村庄。便从身上摸出两样东西:一张油布(桐油涂过的布),一支粉笔(石膏粉笔),召集全村百姓,他指着某样物品便发问:‘这东西你们叫它什么?’乡人答叫什么什么,他便用粉笔在油布上记下来,等这张油布记满了,他便将它折起,放好,又拿出第二张、第三张油布。回到住处将内容过录到竹简上,那些油布便被擦干净,又可以继续使用。同样一个物件,东南西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这便是各地的方言。扬雄便将它们全记了下来。你说他有多了不起。他这一路,都靠那只官方发给他的铃铛。”
又一次,聊到流沙河先生为谷建芬女士写了一首歌词叫《云淡天高》。据说谷女士谱上曲,并在她的音乐会上演唱,她的许多学生如毛阿敏、那英、孙楠等也一起唱的。
流沙河先生答:“是的,那首歌是成都石润生找到我,其实我没有见过谷建芬,她委托我写一首诗,再由她谱上曲,好像是她的学生给她贺寿的晚会上演唱。歌词是这样的:
风也过,雨也过,风风雨雨都留给历史的漩涡;
悲也过,喜也过,悲悲欢欢都沉入记忆的长河。
看窗外灿灿秋光,一片成熟的晴和。
云淡天高,云淡天高,万山枫叶红似火。
好也过,歹也过,好好歹歹都属于他人的评说。
看天外缓缓飞翔,一群自由的仙鹤。
云淡天高,云淡天高,万山枫叶红似火。”
沙河先生感叹道:“我认为世间一切,转眼云烟,一切都成为历史、过去,什么都带不走。所有人都是输家,只有时间是唯一赢家,这确实让人很伤感。”
记得2010年9月6日,大慈寺茶聚,李维毅先生说:“今年先生虚岁满八十,我们大伙儿想给您搞个生日活动。”流沙河先生忙摆手道:“要不得!要不得!按宋儒的观念:母难之期,安可大庆?”一旁孙梦渔先生笑道:“沙河兄方巾气太重了啊。”方巾者,宋儒也。
流沙河先生答道:“我在16岁以前,每逢生日,妈妈都给我煮个鸡蛋。还要叮嘱一句:‘你又大一岁啦,要听话啦!’自从16岁离开家后,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做过生日,我可不想破坏了。我生于十月初二,阳历的11月11日,现在的说法是‘光棍节’。开始,我妈一直把我的生日弄错,认为我是十月初一那天生的,十月初一是牛王菩萨的生日,加上我小时候不听话,我妈常说我‘牛性子’,不听大人话,虽然我胆小、不很调皮,但在她眼里,我还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60岁后,有一天,我妈突然对我说:‘你的生日要改一下,我记得生你时已过了12点,过了12点就应该算第二天的凌晨。’旧时农村里的人,把凌晨一点说成‘昨天半夜’,只有当天微亮,鸡打鸣,到了辰时,才算第二天,那不对。我母亲1992年去世,活了84岁。”
开始笔者完全作为一个小听众、小“收音机”,光听沙河老先生天南地北玄摆龙门阵,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慢慢觉得老先生所摆蜀都掌故、人物、风俗、历史皆很有意思,摆了便了,未免可惜。笔者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回家便凭记忆梳理记录下来。珠集寸累,12年来,砚田不涸,笔耕不辍,亦可观也。笔者意在分享沙河先生与众耆宿,昔日于蜀都人士风土之深味精解,雪泥鸿爪,咳唾珠玉,不至于随风流散。
笔者觉得沙河先生经历了太多人生沧桑,可谓百炼千锤、阅人无数、阅世深广、百毒不侵、百无禁忌。俗话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张纸。”说真的,在沙河先生那里,笔者学到不少书本里没有的真知识,他犹如一盏灵智闪耀的灯烛,照亮了笔者漫长修远的人生旅途;在他那里,笔者体会到太多的仁慈、善良、智慧和宽容,见证了从历史与岁月深处涌现不息的人性光芒。
10多年来,成都大慈寺茶馆每周二上午茶聚,风雨不辍,殊为难得。这里既是笔者和老友们经常休闲、以茶会友之地,也是笔者沾溉良教的民间大学堂。
11月23日,惊闻沙河先生仙逝,正所谓:茶烟未歇,而曲终人散,风朝雨夕,令人不胜今夕之感,以至长怀故人之思。
微信图片_20191128052459.jpg微信图片_20191128052506.jpg
23、24、25、26日,每晚去名仕公馆灵堂看沙河先生,在先生灵前烧三炷香,叩三个头,送别“成都魂”(先生曾为成都人“招魂”)。
凝视沙老遗像,笑眯眯望著众人,忽然忆起先生关于死亡讲过的一段故事:“世人皆怕死,庄子却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只不过是回故乡罢了。他认为人的灵魂不灭、死亡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存在方式。
从前有一个艾家庄的女子,被晋国军队掳走,送到晋文公身边。她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后来他陪国王睡觉,做了妃子,吃着山珍海味,享尽荣华富贵,她真后悔当初还一个劲地傻哭呢!死亡也是这样,最初听到说死,怕得要命,哭得不得了。当他真的死了以后,灵魂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变成另外一种存在,达到另外一种境界,灵魂非常之快活。他就后悔当初临死在床上争扎时,还一个劲地喊医生来抢救呢!早走了多好啊,垂死争扎简直是多余的事!”但愿那边真是这般美妙。
老先生一路走好  !

流沙河先生谈古代成都文人 后一篇● 已到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eikang 2019-11-28 15:20
  谢谢彭兄的文章,让我的照片也有一个发挥的地方。认识流沙河,我比彭雄晚一年。20年前的1999年,我创办了本站【巴蜀网】。因原创图片的需要,当平民化的数码相机在2001年开始上市后,我就买了一台,便开始了“数码走巴蜀”的拍摄活动。
  从2001年底开始,我就拍摄了大量的四川民风民俗;从2002年认识后开始,我抓拍了近千张沙河老师的照片。希望有机会为他办一个专题摄影展。

左起:袁永庆、流沙河、彭雄、曾伯炎,2003-01-21 12:12:27,文博茶园·大慈寺·锦江区·成都市  DSC29613.jpg  保存到相册
春节前最冷的几天,露天的寒风乱吹中,沙河老师的周二茶聚也没有断过,这曾经是成都文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左起:袁永庆、流沙河、彭雄(本文楼主)、曾伯炎,2003-01-21 12:12:27,文博茶园·大慈寺·锦江区·成都市 ◎摄影:雷康

  另:2003年,当时负责大慈寺经营的文博公司老板江泽还把现在客堂位置的一个大房间拿给我办公。2010年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也给我了一间房间办公。
引用 leikang 2019-11-28 15:45
楼主彭雄与流沙河正在室外寒风中热聊,2003-01-21 12:09:44,文博茶园·大慈寺·锦江区·成都市  DSC29604.jpg  保存到相册
楼主彭雄与流沙河正在室外寒风中热聊,2003-01-21 12:09:44,文博茶园·大慈寺·锦江区·成都市 ◎摄影:雷康
引用 leikang 2019-11-28 16:13
楼主彭雄与流沙河正在室外寒风中热聊(2),2003-01-21 12:09:50,文博茶园·大慈寺·锦江区·成都市  DSC29605.jpg  保存到相册
楼主彭雄与流沙河正在室外寒风中热聊(2),2003-01-21 12:09:50,文博茶园·大慈寺·锦江区·成都市 ◎摄影:雷康
引用 leikang 2019-11-28 16:34
左起:杨琦夫妇、吴茂华、袁永庆、流沙河、彭雄、曾伯炎,2003-01-21 12:02:45,文博茶园·大慈寺·锦江区 ...  DSC29580.jpg  保存到相册
成都文化界曾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已经不再,片中的人物漫漫凋零。左起:杨琦(纳西族,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夫妇、吴茂华(流沙河夫人)、袁永庆、流沙河、彭雄(本文楼主)、曾伯炎,2003-01-21 12:02:45,文博茶园·大慈寺·锦江区·成都市 ◎摄影:雷康

查看全部评论(4)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11:48,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