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盐与中国

热度 5已有 1982 次阅读2011-3-18 13:00 |

       本学期还真是不适合写日志,因为每天早上第一节都有课。这几天断网了,也对我造成了一些小悲剧:比如六月份的六级考试没有报上名。但是个人的小悲剧在整个中国的悲剧面前,自然是微不足道的。没想到在这么和谐的大环境下,居然也会因“盐”费行。  

        中国的盐,自汉武帝时就开始国家专卖了,这大概是最早意义上的官僚资本了。实行专卖,一来必然是因为获利甚丰,在历代封建王朝(晚清比重下降),盐税都要占到国家财政的一半,其地位犹如当下的地产。二来是因为中国盐产分布不均,比如今贵州省至今未发现盐矿。中国的盐,产量最丰的现在当然是海盐,而大陆,便是川盐与河东盐。以下我便把盐与中国的一些情况略说一番。       

          盐与民智。中国不仅有丝绸之路,更是有盐道。还记得上世纪末,国家为了启迪民智,大力推行食盐加碘,实为利国利民之举。当时为了大力推行,官方播放了很多宣传片:诸如某偏僻山村无盐,子民皆愚昧不堪,且肿着大脖子等等!然后我第一次体会到中国的民生之艰,还有这么多国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念及此,未尝不临文嗟悼。我于是随手拿起印着“千年川盐,地质精华”的食盐袋,问起来:“这食盐倒与智慧联系起来了么?”得到这样肯定的回复:我巴蜀文明绵延几千年,皆因有这千年地质精华,所以虽历经劫难(永历祥兴举省殉,国难向来蜀难先。经蒙元、满清之野蛮破坏),仍能文运不衰,人才济济,盖因此也。彼云贵者,山深林密,缺盐少食,岂有大才!(一种文化沙文主义跃然纸上,不过这是客观描述以前的事情,请读者不要对号如坐。)然而这毕竟是以前转运不济的时代,早就已经不复返了(如清末丁戌奇荒,华北大旱,山西就饿死1000多万人,时华南有粮而不得济)。可是当我看到这么多人因为谣言而抢购食盐,顿觉:纵然食盐加碘,终究“民智”未开!         

            盐与武运。中国的历史,便是这样一部利益争夺史。从最开始的争夺部落生存资源,到后来的争夺个人权力,暴力是始终伴随的。而食盐,更为争夺之要务,故而产盐之地,武运昌隆,民风剽悍。昔者巴人居川东(今重庆),扼长江三峡之险,英勇善战之名,最早显于巴人做周武王伐商之先锋。周却未给巴人封诸侯,这倒是其次。楚无盐,屡受淡时之苦,而川东盛产食盐(今称食盐为“盐巴”,实乃因巴人据盐),则数度攻伐之。巴人由是顽强抵抗,成就了巴人练就无比坚强与硬骨头的气质。无论各朝,不可否认,重庆都是武运昌隆的,所以抗日兴军,蒋公要坐镇四川。当然,重庆的黑恶势力也与此有关。其余诸如淮盐之地,盐帮盛行,多有反清义士渗透,武运亦不可谓不盛。       

        盐与国家危亡。四川自贡最显赫的功绩断不是发现了恐龙化石群,而是其两次几乎凭一己之力(艺术夸张)付出巨大牺牲拯救国家(清平定太平天国,实际上助纣为虐了)与民族(抗日战争)于危亡之中。19世纪中,洪杨事起,太平军兴,天朝板荡。太平天国据南京后,控制淮盐,苦了两湖百姓,于是便有了川盐济楚,这是自贡这坐中国千年盐都的第一次辉煌。而到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时期,中国的沿海近数沦陷,(事实上,那时江南的新四军不仅防寇防国、军,更要想搞到盐)海盐断绝,自贡变自觉担负起这供应军需民用的重担,最高产时,每年产井盐20多万吨。而盐税更是成为国府财政支柱,让国府在风雨飘摇中勉力维持,因此,就我个人情感而言,我不仅要记住那出川抗日的300多万川军将士,对这些在极艰苦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贡献力量的无名产盐英雄,也是要铭记在心的。我觉得,川C 的车牌,就是对她荣耀的肯定。       

        我思考着,和平年代就能闹起抢购与囤积来,还真是中国特色。于是我便忆起当年四川总督蒋公(蒋公为了稳定后方物资,亲自兼任四川省主席1年又4月,在我看来,是四川最大的一任总督了)在抗日期间打击粮食囤积居奇,是何等的得力。到现到现在反而倒退了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路过

雷人
4

握手
1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邀请 举报 |IP: 60.247.66.106|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孟良 2011-3-18 22:57
不错
回复 喻其林 2011-3-19 22:48
碧玉狡龙: 不错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22:28,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