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235396|回复: 526
[灾害·事故

2008-08-27日(下):百日亲往哀北川

 [复制链接5熊猫 
111#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1 20:56:15|显示全部楼层
如洪水般滚落而下的巨石流  DSC04018.JPG  保存到相册

废墟
112#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02:51:1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转帖]

  本我以为,我的手头已有了很多关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的5·12大地震的文章,我可一个帖子发图、下个帖子发文,这样交替循环,把我精选过的所拍摄的照片发完,但现在不够了,可图片才发到一半。



  昨天,2008-9-10日,我通过胥佳琴要到绵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大军的电话,要了他的一篇《亲历北川大地震》文章,但这还远远不够。

  然后,我又在网上针对性地搜索了绵阳市的作家群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知名作家的博客,逐页翻查,除冯小涓的《亲历大地震的人们》和母碧芳的一篇写于20多年前的《家乡有条三色河》文章可用外,少有论及地震,更鲜有专论北川地震的文章,而灾民讲述经历(有细节)的文章根本没有……也许生活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作家们都还在悲痛之中,也许作家们都少有亲临现场,也许文章还窖藏在心中,也许文章还在打磨,也许文章拒绝上网,也许……

  我只好从网上搜索一些还没有在《巴蜀网》上出现过的文章,因下面所发的文章的作者与我尚无交道,无法提前打招呼,故有些不妥,敬请原谅!

  但我都在帖子上方标明了“[转帖]”,并注明了出处。

  如你有、或见到好的稿子,请告知我!

想念我北川的战友
⊙ 尧阳/文

源自:http://blog.sina_com_cn/s/blog_44de471c01009b9v.html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和女儿正在看电视,突然感到头有点晕,接着地也有点晃,抬头见屋顶的灯在剧烈的来回摆动。我赶紧拉着女儿往外跑。出门之际,还能强烈地感到脚下的地在动。
  地震了,当时只知道是地震。晚上,在新闻里才知道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四川自己待过几年,汶川却是很陌生的。接下来我知道了绵阳市的北川县也遭受了地震灾害的重创,县城新城和老城几近被毁。从电视里的画面上,我可以想像到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这个美丽的城市是经过怎样的一番恐慌与动荡不安。可是瞬间,这里就变成了废墟。无数的鲜活生命转眼间被掩埋在了倒塌的瓦砾下,而那些正在上学的孩子们却成了这次灾难的最大承受者。
  我的心在沉下去,我知道,北川,是我一生也不会忘却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最亲爱的战友、兄弟李德军。九五年,我曾经去过北川一次。大山里的县城平静详和,有我熟悉的气息在里面。那是四川特有的红土和橘香的味道。几年四川的军旅生活,让我对这片土地所有的事物有一种溶于血液的亲近感。记得那时德军正在成都一家电影院做事。我先在成都找到他,然后他给他的哥哥,当时是北川县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写了封信,然后我就拿着这封信坐车去了北川。路上,我看到北川沿途的山,我都惊讶得合不拢嘴,那山,全是光裸着的巨大的石头山,看不到一点的土层,不要说树,就是连一点儿绿都没有。渐近北川,我想起了一句话,那就是,山东不山,四川不川。仅从字面上理解,山东一定山很多,四川一定是平川。其实不然,四川这貌似平川的地方却真正隐藏着我们见也没见过的大山。那次北川之行,改变了许多我对四川的看法。
  见到了德军的哥哥,对我更是热诚的款待,逢人就说,这是我弟弟的战友,从山西来。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德军哥哥身材很魁梧,说话很直爽。席间,他向我说起了北川的人文地理,我知道了北川是大禹故里,还有很好的茶叶。第二天,我便在北川县城走了一圈,感到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资源的地方。人们在大山之间的一个狭长的盆地里平静的生活。
  后来就渐渐和德军和四川失去了联系,其中包括部队上的一些作家老师。但这绝不是忘却。在我的内心世界,依然有一处绿色的地方,在盛放、珍藏着他们的样子。为了生活,我也经过了诸多的变动,喜也罢,忧也罢,生命的无常于坎坷,使我更加懂得了人的生命不能缺失了这样的牵挂和思念。后来,在网络上又和一些部队的战友、《西南军事文学》编辑部的老师们有了联系,看到他们都很好,我的心里也稍感欣慰。同时也有一丝的惭愧。老师们文学创作上高歌猛进,而自己却是“和尚的帽子平不塌”,没半点长进。
  当地震突然爆发,瞬间的灾难压向人们的时候,家园、生命在一瞬间成为废墟,四川就更成了我内心的一个牵挂。更想不到的是北川也成了此次灾难的重灾区,县城大部分房屋被损坏、坍塌,那个昔日美丽的城市的样子怎么也在我眼前挥之不去。看电视成了我每天的工作。看着那些被压在瓦砾与垮塌的楼房下面的人,我的心一直在流泪、滴血。我的战友,你当时在那儿?你和你的家人都好吗?
  现在离地震已经过去七天了。当我看到一些幸存者依然被解救出来时,我和所有的人们一样,为这些生命的奇迹而喝彩。只有一分的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那些从死神手里生还的人们被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传递上来时,我的心都要颤抖一下。我感到此刻的语言是如此苍白,唯有那奔跑有脚步、嘶哑的叫喊,成了这天地间最美的声响。应该说,这是我在电视里见到的最多的画面,施救者面对灾区人民流下了眼泪,被救者从瓦砾中被成功的援救,旁边一直守候的亲人流下了眼泪,面对受灾的人民慷慨解囊者流下了眼泪,从这些眼泪里,我读出了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时的决心和毅力。此间,不会写诗的我,也写下了《不哭》的短诗。因为我面对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孩子,面对来不及跑出去的孩子的生命,任何人看了都会心痛的。当灾区人民被安排在帐篷里时,当饥渴的人们吃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饼干、方便面、矿泉水的时候,我感到此刻的祖国真的就是一位母亲,她在用她最火热的胸膛温暖着她的每一个受灾的儿女。祖国两个字,正显示出沉甸甸的份量。
  北川,我心中的牵挂,我时刻都会遥望着你,也在想念着我最亲爱的战友、兄弟李德军,祈盼他平安,祈盼他的家人平安,祈盼所有受灾的人民能尽快好起来,重建自己的家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3#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02:57:21|显示全部楼层
  支离破碎、东倒西歪的废墟。
114#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04:04:47|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永远在我的幻觉里

⊙作者:孙兴伟
源自:http://blog.sina_com_cn/s/blog_568888f201009tv1.html

  6月22日,又是星期一。
  5·12大地震过去已经整整6个星期。
  我仍然沉浸在慌乱之中,不能自拔。
  在我的潜意识里,5·12大灾难是我的幻觉,到今天为止,我也不愿意相信,那个名叫北川的地方,15年前我大学毕业时义无返顾地向往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
  绝对是幻觉!
  那个我无数次到过的地方,我亲眼看到过的小小的县城,那些我用脚掌一步步丈量过的街道,都没有了。我不愿相信!
  在北川,我很熟悉老县城那边,记得很多街道的走向,在很多大大小小的街道边吃过饭,遇到过无数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们。我曾经住宿过新华书店招待所、邮电局招待所、县委招待所,到过很多朋友的家,我不愿提及那些朋友的名字。那些我的兄弟、朋友、亲热握手的人们,很多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在几周前的黑色的星期一。
  北川,我从来没有以为是个美丽的地方,它于我,只是旅途中的一个歇脚点。由于镶嵌在岷山山脉和龙门山脉的褶皱里,北川县境内都是高山、峡谷,地质结构非常不稳定,石头一泡就散,但一干又非常硬。县城周围的山,很高,路,很险。周围的山上没有什么高大的树木,据说是当年搞建设的时候,树都差不多给砍光了,所以难以保持水土,在雨季经常发生垮方或者小股的泥石流。
  很多人说北川县城是个美丽的地方,我一直反对,但不排除那里是个山青水也青的地方,尽管山高石头多。从岷山山脉深处流淌下来的青片河,从岷山深处流淌下来的白草河,在治城汇合,成为一条更大的江河,就是湔江,往下流20多公里,突然转了个大湾,在大湾的外侧,闪出了一些比较平坦的空地,人们就在这些空地上修建了市场、居住地等,形成了场镇,就是北川县城,有个名字叫曲山镇。而湔江过了曲山镇之后,就改名叫通口河,在汇入其他几条支流之后,更加浩浩汤汤地奔向涪江。
  其实,北川最早的县城在治城,那个地方就是青片河与白草河汇合的地方,那里山的相对高度没有曲山镇那么高,坝子不够宽广,交通欠发达。但那里是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在那里,人们薪火相传。最早的北川县,是在北周时期成立的,北周就是隋朝之前的那个朝代。后来北川的建制经历了多次变更,最风光的是北宋时期的石泉军,管辖石泉县(治所在今禹里乡青石办事处,从治城沿北茂公路往上走5公里左右)、龙安县(治所在今安县永安镇,距北川擂鼓镇10来公里)、神泉县(治所在今安县塔水镇,距离德阳市的罗江县城约20公里),后来几经变故,红军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占领老北川治城一个多月,据说四方面军的领袖张国涛还曾经想过把北川建设成为江西瑞金那样的红色政权中心。新中国建立后,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更为了躲避洪水,北川县城于1952年外迁30公里,至曲山镇。就是这次地震毁灭的老县城。
  曲山镇得名于曲山关,一个在县城后面山顶上的关隘,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北川河谷里有一道道的关隘,生活在肥沃的成都平原上的汉人,为了抵御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岷山和龙门山的褶皱缝隙里,安置了一道又一道的大门,北川境内的各个乡镇,在清朝雍正年间以前,起的作用大都如此。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北川境内推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废除土司制度,这才彻底改变了北川县境内乡镇的作用。
  北川县城迁移至曲山镇后,建设用地不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北川创建羌族自治县,县城需要大发展,距离县城两公里的茅坝,成为县城扩张的目标,特别是最近5年时间,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模样大变,已经发展建设得十分漂亮,有了一个现代化小城市的模样,而且很有民族特色。然而,5·12大地震,一切都成为废墟,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乌有,回忆那些美好的画面,只能给我们增添悲伤的心情。
  下一个北川县城,将完全是在平原地带上建设,那是我所熟悉的板凳桥,安县安昌镇和黄土镇之间的一块平地。我们希望北川重新站起来,但我们也担心羌族失去自己的特色,板凳桥距离绵阳毕竟只有40公里,已经在四川盆地上了。
  这些断断续续的知识,大多是我这些年来对北川的认识的一些积累,记录下来,将来慢慢回忆,毕竟,北川是我生活了三年的地方。
  大地震过后,报社的工作特别繁重,我没有时间去北川,也不愿意回北川,因为我认识的人,遇难的太多了。其中,我在北川工作期间的最好的兄弟之一的县教育局长尚勇在会议室被埋,曾经在北川和安县建设银行工作过的北川人邱大军,他曾经在建设银行青片河林业局分理处上班,我在林业局党委办上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全家遇难。以前在林业局工作的同事赵姐,和我们家同住一个小区,但她在北川财政局上班,遇难!
  ……
  ……
  ……
  想着一个个好朋友、兄弟、同事的名字,悲伤,已经没有泪水,我在北川认识的几百人中,至少有200人遭遇不幸,幸存着的北川人们,也是没有谁还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我能做什么?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只有让不停的工作中把自己的思绪填满,但不想是不可能的,每当夜深人静,我下了夜班,走在绵阳的大街上,我往往回情不自禁地想起北川,想起北川的兄弟朋友,想起北川的青山绿水,想起那奇异的民风民俗……
  我不愿意相信,北川县城已经被废弃的事实,我只愿意,5月12日那天,我经历了幻觉,绝对是幻觉!
  北川,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幻觉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5#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04:06:02|显示全部楼层
曲山小学  R1118573.JPG  保存到相册

曲山小学
曲山小学  R1118575.JPG  保存到相册
116#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08:39:33|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 天堂里没有地震

──献给在北川地震中遇难的爱子冯瀚墨(2008-05-21 12:12:12)
⊙作者:冯翔

  儿子,我最爱的儿子,九天过去了,我和你的妈妈依然不知道你被掩埋在曲山小学废墟下的哪个地方。我们无数次前来找寻,我们带着希望而来,带着绝望而去。我们知道,你要决绝地离开,回到天堂。
  儿子,我最爱的宝贝,天空又开始飘着细雨,你躺在冰冷的地下,不知道冷不冷。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担心你,孤零零地躺在那里,怕不怕。
  儿子,你走了,带走我们所有的希望,带走我们赖以生存的幸福。你的妈妈,天天以泪洗脸,你的爸爸,悲痛欲绝,我们还不敢把你离去的消息告诉最疼爱你的爷爷,我们还瞒着他。如果他知道自己最爱的孙儿,如今已阴阳相隔,不知道该遭受怎样的创伤。
  孩子,我最亲爱的孩子,爸爸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在盼你归来,但我们知道,你永远回不来了,你到了天堂,那里有鲜花,有蓝空,只是没有恐惧的地震。孩子,你回不来了,你曾经温馨的家如今已经倒塌在废墟里。
  你妈妈说,你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小天使,七年里,你带给我们无数快乐和欢笑,你带给我们对未来的无数憧憬和规划。也许,上天只给你准许了七年的假期,时间到了,你就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我们,回到了天堂。
  知道吗,孩子,你离开之后,你的奶奶、外婆、外公,伯伯、姑妈、姨娘、舅舅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谁都不能相信,我们最爱的瀚墨,走了,永远的走了,连一句再见也不说出。
  儿子,从出生以来,你就是我和你妈妈的骄傲,你健康、活泼,不吵夜,不害大病。
  儿子,从出生以来,你就是爷爷和奶奶的宝贝,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幼儿园时,老师发了奶,你吵着要给爷爷奶奶喝,爷爷奶奶说,瀚墨是个孝顺的孩子。
  儿子,从出生以来,你就是外婆外公的心肝,外婆外公到家里来,你给他们拿水果,端茶。外婆外公说,瀚墨是个懂事的孩子。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你聪明、伶俐,成绩优秀。老师爱你,喜欢你。半期考试,你每科都是99.5分,大家取消你叫冯99。
  边写,我的泪水一边不住的流,还有许多写给你的话,孩子,等父亲心绪平静一些之后,再说给你,儿子,我最爱的儿子,愿你在天堂活得快乐,因为,你们班里,还有45个孩子,与你一起,共入了天堂。

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2008年7月勒克儿采访时拍摄  冯翔.JPG  保存到相册
【老照片回顾】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我正在位于老土产公司(老城区茶厂厂房后)的五楼家里收拾生活洗漱用品,准备到漩坪乡出差三个月。大地震发生时,由于我所居住的房屋没有倒塌,才幸免于难。14点32分,等到大地停止晃动,我才拉起幸存的母亲,准备从楼梯口出去,走到那里却发现废墟已经堆到了四楼,我们只得从四楼与五楼之间的楼梯窗户爬出去 ◎摄影:2008年7月勒克儿采访时拍摄

  编者补:2009-4-20日7点: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自杀!

郭志武你在哪?(2008-05-17 23:01:37)
⊙作者:胡正荣

  电话一直处于半死状态,有时偶尔有点信号,我抱着侥幸的心理拨了冯翔的号码,竞然通了,心中一惊,不尤惊张起来,电话那边传来一声伤痛、疲惫、苍老、陌生的问话,难道不是冯翔?我赶紧报上自己的名字,并对他说我找冯翔。是他就是他──我的北川兄弟,听着他的述说,不油让人哽咽,他带着惊悸从废墟中爬出来,却永远的失去了自己可爱的儿子……郭志武也爬出来了,悬空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只是愦憾的是我没有郭志武的电话。他们都活着就放心了。

2015-06-20 15:01:41,杨华武,郭志武 ◎摄影:雷康

  听谭冬林说郭志武就在九州体育馆,而且张景川已去找他去了,我们赶紧跑过去,若大个体育馆,上万人的灾民,上哪找呢?围着体育馆一圈二圈均无他的踪影,通过广播传去寻他的声音,仍是失望的消息,只好喑然而去,郭志武我们的兄弟你在哪?你绵阳的朋友在找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7#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08:47:17|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  DSC04021.JPG  保存到相册

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
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  R1118576.JPG  保存到相册
118#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09:45:50|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1400年历史如何继续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成都、绵阳报道
源自:http://magazines.sina_com.tw/ori ... 06-16/ba54840.shtml

  2006年,北川全县GDP1亿多元。虽然总量不大,但是平均到16万人口上,挺让人满意。
  有了钱,北川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几乎每个建筑物上都刻了羌族的羊头图案。在谢兴鹏等人的努力下,一座羌族民俗博物馆正在筹划之中。县文化局等单位甚至已经收集了1000多件羌族乐器等文物。
  在禹里,不仅修建了据说是全国最大的禹王庙,政府还打算投资上亿元在这里打造一个高级旅游区。
  但是,大地震改变了一切。
  5月14日那天,记者在一片忙乱的九洲体育馆遇到了一位正忙於受灾者安置的中年男子。当得知他来自北川县地方志办公室时,记者问县里的历史资料如何处理,他说,没了。
  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地方志办公室的副主任陈志伟,但后来拨打他的手机,一直无法接通。
  在前线指挥部,记者得知大约有8万册档案和资料已经从北川县委的大楼里被挖出。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县政法委书记张周凯。此前他因为在获救时自报“我是张书记”而受到讥讽。
  这位在废墟下被掩埋了70多小时的干部於5月19日找到救他的渖阳消防队,希望把县里的档案材料抢救出来。但前线指挥部一时无人知道这些抢救出来的档案放在哪里。有人说,它们还在北川县城的两个帐篷里。
  据说,那里面有1937年以来北川的全部档案,包括中华民国《北川县志》原本等。
  原本,频发的地震对於北川人来说并不新鲜。1958年2月,在人烟稀少的任家坪一带,曾发生6.2级地震。所以在5月12日这一天,当灭顶之灾到来时,最初的几秒,人们并没有特别惊慌。
  虽然老谢他们这些编纂地方志的人都不在了,但从大地震开始到现在,却是对北川历史记载最为详尽的一段。日子还会慢慢过去,北川,这个因巨灾而凸显的古老小城,它的历史,还将如何续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9#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10:26:44|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  R1118578.JPG  保存到相册
  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对面的国土局大楼,这样的由废墟堆成的山有很多。据说,因当时就无生命存活,故后来基本没有动过,被埋的尸体尚在废墟中。我想,如北川县城要辟为地震公园,起码是一、二十年后的事情,至少要等尸体化为白骨。
120#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2 10:29:45|显示全部楼层
绵延1400多年的北川,将要走向终结吗?
  “老谢留在县城了。”在擂鼓镇的北川县委前线指挥部,人们扳着手指点算着,“地方志那边写字的人没出来几个。”
  老谢叫谢兴鹏,曾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10年间尽心竭力写成了一本《北川县志》。和他一样在北川失踪的还有4个人,加上已经确认死亡的一个,8个人的北川地方志办公室损失大半。
  北川这个外界知之甚少的小城的历史,在大地震后检索起来,曲折而艰难。在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记者意外地同时获得了北川历史上全部四本地方志,干隆版《石泉县志》、道光版《石泉县志》、中华民国版《北川县志》以及谢兴鹏主编的《北川县志》。
  此前查询的结果显示,这些书籍现存的数字都是个位数。
  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冀燕鹏有些激动。5月8日,大地震前4天,北川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志伟把这几本刚刚印刷出来的书送了过来,“如果晚几天,也都留在县城了。”
  每一本书上,都印着主编谢兴鹏、副主编景莲彩。后者是北川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同样在地震中失踪。
  时间的灰尘掩埋了许多细节。在灯下展卷查看这些历史记录者的努力时,除了震惊、震撼,只有长长的喟叹──1400多年来的生生不息,都是与高山、洪水争夺的结果,其间,代价昂贵。
  迁移县城对于北川来讲并不陌生。几个世纪以来,兵祸天灾不断将北川县府驻地从大山深处压向东南部的平原。但是在一次又一次毁灭中,北川和它的历史一样,从未消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3 19:29,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