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独一无二哦|查看: 5934|回复: 50
[建筑师

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我们这代建筑师的启蒙者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建筑师5位建筑师眼中的贝聿铭:我们这代建筑师的启蒙者

 [复制链接]
  贝聿铭,(1917.4.26~2019.5.16),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于家中去世,享年102岁。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独一无二哦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独一无二哦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独一无二哦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独一无二哦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独一无二哦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独一无二哦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吃掉疾病衰老才能来得慢些 年轻宅女老了更容易痴呆
1# 贡嘎山
 sunsu888 发表于: 2019-5-17 16:08: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独家|弟子谈贝聿铭晚年:喜欢吃红烧肉 想回国吃好吃的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独家|弟子谈贝聿铭晚年:喜欢吃红烧肉 想回国吃好吃的

  (记者:王洪春)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他的作品享誉世界,晚年最牵挂的却是中国。
  贝聿铭的弟子林兵告诉新京报记者,每次见面,两人都会聊起他的设计代表作苏州博物馆,而对于自己的另一重要作品香山饭店,贝聿铭生前很遗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香山饭店的施工工艺、质量并不是很满意”。
  他向新京报记者回忆,2019年3月师生俩人见面时,贝先生还曾念叨想回中国:“他说,我已经退休了、不工作了,没有必要再待在美国,我要回中国去,想在那里吃好的。”
  林兵1998年至2010年在贝聿铭所创办的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任职。2004年至2008年,他曾代表贝聿铭担任苏州博物馆项目的驻现场代表,负责设计方与业主和施工团队之间的现场协调。也曾负责《贝聿铭全集》中文版的审校。2017年贝聿铭百岁寿辰时,他曾负责在苏州美术馆策展贝聿铭文献展。
2011年,林兵负责审校的《贝聿铭全集》出版。资料图
  谈生活:特别喜欢红烧肉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得知贝先生去世的?
  林兵:(北京时间)今天(5月17日)早上知道的。贝先生的儿子也给我打了电话。
  新京报:贝先生具体是什么时候走的?去世时是什么情况?
  林兵:美国时间周四(5月16日)凌晨两点,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的。最后是在医院,年纪大了,各方面功能可能衰竭,走得很安详,没什么痛苦。
  新京报:你最后一次见贝先生是什么时候?
  林兵:今年3月底,我去家里看他。我每次回都会去看他。
  上次去的时候,他状态很好,讲话兴致很足。我在家里待了一个多小时,和他一起吃了午餐,聊了会儿天。
  新京报:你们聊了些什么?
  林兵:什么都聊。
  他比较关心吃的,一直很怀念中国菜,特别是比较讲究的中国菜。因为在美国很难吃到非常入口的,所以他经常跟我说想到香港、苏州去吃好吃的东西。
  他很喜欢粤菜,也很喜欢苏帮菜,特别喜欢红烧肉。以前有机会到苏州的时候,他还喜欢吃苏州的鸡头米,这当然在美国吃不到,也就是想想。他还是挺怀念中国美食的。
  新京报:那上次见的时候,你们是吃的中国菜吗?
  林兵:对,当时请了外面的中国厨师为他做菜。有红烧肉,还有江浙一带的腌笃鲜──笋、百叶和鲜肉,他吃得津津有味。我们还喝了点啤酒。他喜欢喝红酒,如果吃西餐就喝红酒,吃中餐喝点黄酒,吃日料喝点清酒。他饭量一直不大,吃得不多,但对于一个100多岁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大了。
  新京报:除了美食,你们还聊了些什么?
  林兵:各个方面,我们唯一不聊的可能就是工作。
  当然,由于我和我的合伙人以前都是他的助手,几年前我去见他,他也会问问我们在做什么东西。有时候,我们也会聊起此前做的一些项目,比如说苏州博物馆。后来,更多聊的是其他方面而不是工作。他会跟我聊聊自己小时候中国的事情,比如苏州、他的老家等等。
  新京报:你当时走的时候,贝先生有没有交代些什么?
  林兵:没有。虽然我也知道他年纪很大,但是从他的精神状况等方面来说,每次都觉得很快还会有机会见面,所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交代。他每次看到(我),都很高兴,聊了以后就等着下次见面,也没有想到他会去世。
  新京报:上次见面之后,有再跟他联系吗?
  林兵:没有,因为毕竟年纪大了,他也很少用电话,平时很少联系,一般我们都是当面去看他。
  谈作品:每次都会说起苏州博物馆
  新京报:贝先生最后一次回国,是什么时候?
  林兵:应该是2012年来香港。那时候他在日本美秀美术馆边上做了一个小殿堂,应该说是他最后的作品。在参加开幕式之前,他到香港看了朋友,然后去了日本。
  最后一次来大陆的话,应该是2006年来苏州,当时是做苏州博物馆。从2002年到2006年,苏州博物馆建造期间,他一共来了五次苏州。
  新京报:您当时代表贝氏事务所及贝聿铭先生担任苏州博物馆项目驻现场代表,有什么感想?
  林兵:贝先生做事很认真,并没有简单地想到建筑本身。他考虑的是建筑跟周边环境的融合,跟苏州历史的融合。同时,他也会想到未来的营运等问题。业主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
  就建筑而言,他从来没有单单为做建筑而做建筑,相反他是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觉得他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跟这方面也有直接的关系。
  新京报:苏州博物馆有贝先生的“小女儿”之称,他后来有跟您提到过这座博物馆吗?
  林兵:有,我去美国看他,都会说起。他会问苏州怎么样,我说苏州很好,大家很喜欢苏州博物馆,苏州很多地方的建筑都很像苏州博物馆。他说那有点可怕,不应该全像苏州博物馆。
  其实在2006年离开中国的前一天,贝先生曾提出想在下午4点前去苏州博物馆,一个人走走看看。因为他很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和观众的关系,观众走在博物馆里,他也想在旁边观察一下。同时,他也希望自己最后能再看苏州博物馆一眼。
  那天下午他去了,但不是一个人,有记者、领导什么的,很难有机会自己单独一个人。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事。
  新京报:既然这么念念不忘,后来为什么没有再回苏州看看呢?
  林兵:2006年走的时候,他已经90多岁了,年纪大了,很少有机会再回来了。他一直说想回中国再看看,最近一次看到我还在说这个事。他说,我已经退休了、不工作了,没有必要再待在美国,我要回中国去,想在那里吃好的。
  新京报:贝先生在中国的另一代表性作品香山饭店,他有跟您提过吗?
  林兵:香山饭店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也是他离开中国以后首次回来做的项目。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香山饭店的施工工艺、质量并不是很满意,他觉得有点遗憾。香山饭店完工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看过。
  谈评价:被称为“大师”,贝聿铭有点忐忑
  新京报:贝先生有没有跟您提到他的遗愿?
  林兵:没有。他没有告诉我他对自己一生的看法,但是我觉得他有很了不起的一生。因为他做了很多重要的作品,留给了世界。
  新京报:您刚提到,贝先生没有在您面前评价过自己?
  林兵:他做的作品他都很骄傲,因为他都用心去做,而且都能得到各种文化的接纳。我相信,他应该很欣慰。但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不会自己说怎么样。每当有人尊称他为“大师”,他会有些忐忑。虽然他没有这么告诉我,但在边上我可以感受到。
  他一直说,他做的一切,希望大家在建筑当中去感受。我记得苏州博物馆完成后,我回美国,他问我大家喜欢吗?我告诉他,苏博开幕的第二天,有一位老人去,说觉得很舒服。贝先生说,这个感觉是最好的褒奖。
  新京报:贝先生之前有没有跟您谈过,百年之后想葬在哪里?
  林兵:没有。目前家人还在安排他的后事,具体还不知道。但我相信贝先生应该会跟他的太太葬在一起,太太是葬在美国纽约。
⊙记者:王洪春

  编辑:郭琛
  校对:郭利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sunsu888 发表于: 2019-5-17 10:38:00|显示全部楼层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卢浮宫、苏博悼念:一直铭记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卢浮宫、苏博悼念:一直铭记

  “虽然您已经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将一直被全世界所铭记。”“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今晨,卢浮宫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分别发文悼念。
  据美国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的作品遍布全世界,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曾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如今,时间已给出了他所创作的建筑作品的答案。
  “天堂会美很多。您在天堂的住所一定会是苏博的模样,山与水、光与影、黑白灰。巨星退场,星星之光不灭。”网友如此深情怀悼。
2006年10月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参加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穿梭于东西方世界的建筑大师
  出自贝聿铭手笔的苏州博物馆大门前,无论是否节假日,永远排着参观游客的长龙。
  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的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博物馆周边的忠王府、拙政园、狮子林,浸润了他童年时光的记忆。渗透着传统中国文化印迹的苏州园林,令他自小开始体悟到建筑创意的美丽。曾有人说,苏州是贝聿铭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
  10岁时,贝聿铭随父亲来到上海,他为有着“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而惊叹着迷。很久之后,成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说,彼时幼小的他为“远东第一高楼”的高度所深深吸引,从那一刻起,心中埋下了建筑师的种子。
  17岁,贝聿铭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1946年,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1955年,他创办了自己位于纽约的建筑公司──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85岁时的杰作,这位始终说“我是苏州人”的建筑大师,在故乡证明了一个人实现年轻时梦想的同时,仍能守住割舍不断的根。建造苏博的过程,恰是他充满眷恋的归乡路。这座建筑最终被人们评价为“既融入了建筑大师的建筑智慧,亦满溢了对故乡的情感”,而贝聿铭则是亲昵地称呼苏博为“我的小女儿”。
  从个人经历到艺术世界,贝聿铭始终身处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缝隙”,他却潇洒言道,“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在世人眼里,他在东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之间穿梭。
  70多年来,贝聿铭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据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1979年,贝聿铭荣获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1981年,贝聿铭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获得日本帝赏奖;1986年,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
  “您和您的作品将一直被全世界所铭记”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被法国人赞为“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图片来源/卢浮宫博物馆官方微博截图
  贝聿铭最为中国普通人所熟悉的作品当属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和苏州博物馆等。
  今晨,卢浮宫博物馆发文悼念:“就在几分钟前,卢浮宫收到一个让人悲痛的消息,卢浮宫金字塔的作者,也就是我们前天刚刚提到的华人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在5月16日辞世,享年102岁。虽然您已经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将一直被全世界所铭记!!!”
  苏州博物馆今晨发文悼念:“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我们震惊于噩耗,更深怀感念。感恩贝老为苏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贝老为观众带来的艺术惊叹,感恩贝老为每一位苏博人激发的骄傲和努力。贝聿铭先生虽已离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苏州博物馆将永远铭记和怀念。愿贝老于天堂永安!”
  公众悼念:“您设计的建筑在,您就还在”
  今晨,贝聿铭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公众纷纷悼念,“贝老走好!”
  一位网友回忆:“大学期间逛苏博,听说里面有棵树是他亲自栽种,感觉恍如昨日,总觉得他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不曾离开。”有网友说:“您设计的建筑在,您就还在。”
  一位网友感慨:“上帝高兴了,天堂会美很多。您在天堂的住所一定会是苏博的模样,山与水、光与影、黑白灰。巨星退场,星星之光不灭。”
  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在朋友圈发表悼念说:“不论在芝加哥还是纽约,很多标志性的建筑都是大师的作品,当我登临这些建筑时,都由衷地向大师致敬。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致敬大师,天堂安好。”
  北京愿景集团副总裁、CMO白洁在朋友圈回忆了自己曾专程在日本寻访过的出自贝聿铭之手的美秀美术馆。白洁说,贝聿铭逝世后,纪念他的文章鲜有提及美秀美术馆。但这座山中美术馆的路线是按《桃花源记》设计,先是林间道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当时惊叹于中国魏晋名作,会这样完整地被贝聿铭搬到日本林间。美是全世界、全物种的通用语言。”
⊙记者:王海亮 编辑:武新 校对:李立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16:44,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