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31|回复: 6
1# 贡嘎山
 壳子 发表于: 2014-5-22 11:24:00|显示全部楼层

追记叙永县县委原常委、副县长杜晓刚系列报道二

  他始终保持一种逆势而上的豪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挑重担,敢于克难制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百年来,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从叙永县江门镇一户普通农家走出来的杜晓刚,9岁丧父,生活的磨难给了他竹般坚韧。
  2012年,叙永县启动全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东城棚户区改造。已担任叙永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杜晓刚任指挥长。
  东城棚户区人员密集,人口结构复杂,住房年久失修。房屋间的巷道只有桌子宽,窄得抱着小孩的两个人不能并排走。
  东城有一条街叫“阴阳街”,同一个街面分为上下两梯,最大高差达5米。阴街仅过人,阳街仅通车。在阳街,小车遇到对面来的摩托车,也无法错车。
  一次,杜晓刚上门摸底棚户情况。进入一户人家,话刚说到一半,户主就叫他出去回避。关门前,他看见主人拿出尿罐“方便”。这一幕,看得杜晓刚心酸。住了这么多年,家里竟然没有厕所。
  “一定要让东城群众告别尿罐子时代!”作为这个项目的指挥长,杜晓刚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东城改造也是国家新土地条例实施以后,叙永县推行的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
  没有具体的标准可借鉴,没有措施供参考,如何迎难而上、克难制胜?
  没有标准,就制定标准。通过对各类家庭进行摸底,在充分了解群众想法的基础上,杜晓刚牵头制定拆迁安置办法。
  “拆迁安置补偿标准为1:1.5,泸州市区的标准都没有这么高。提出来以后其他区县怎么想?会不会在全市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叙永县住建局局长钟溱一脸吃惊、充满疑问地盯着杜晓刚。
  “百姓利益当先。提高补偿标准,会牺牲政府利益,但会赢来百姓支持。”杜晓刚平静地说。
  随后,拆迁安置办法前后修改了三次。每次修改,都征求了每户家庭的意见。
  虽然是惠民工程,但也有不支持的钉子户。改造工作难以推动,棚改区群众都在观望桥头的杨家和另一老上访户的动静。杨家有一位退休县级领导,如果动不了,整个改造工作无法启动。
  尽管知道会遭白眼,杜晓刚依然笑脸上门。他与老领导家的每一位成员见面谈话,反复做思想工作;他去老上访户家劝说,常被“甩脸”,但还是敲了15次门。
  2012年12月8日,劝说工作进行到第60天,杨家和老上访户相约在晚上10点来到拆迁指挥部,与指挥部最后“交锋”,杜晓刚负责接待。凌晨3点,两户人终于同意签字。看着两人在协议上写下名字,杜晓刚攻坚“棚改”的心总算落了地。
  白天工作,晚上开会,是杜晓刚“棚改”的工作节奏。在征收过程中,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的灯光通常要亮到晚上12点以后。
  有一次,拆迁户夜里来指挥部,谈了两小时无果,钟溱想打电话给杜晓刚想办法,一看时间,已经凌晨了,就放弃了。但当他路过杜晓刚办公室,发现灯还亮着,一推门,看见杜晓刚还在。“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忙到半夜我们谈着工作一起回家。”钟溱回忆起那些夜晚,眼圈微微泛红。
  “杜县长经常这样对我们讲:共产党人就是要始终保持一种逆势而上的豪气,敢于克难制胜。”东城旧城改造项目副指挥长王绍林感慨地说,杜晓刚提出的“发现问题在一线,调研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更要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是东城棚户区改造克难制胜的法宝,也让他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经过指挥部全体同志的日夜奋战,100天时间里,98%的被征收户在拆迁协议上签字。短短几月,一条宽34米、长370米的南北大道连通了人民医院和新区和平大道,一条宽22米、长280米的东西大道连通了人民医院和扬武坊大桥,叙永新旧两城连成一片。
  时间倒回到2005年。
  2005年,杜晓刚刚到水尾镇任党委书记的时候,该镇财政账上仅有26元,而欠债却高达1500多万元。上班第一天,楼梯口便站满了闻讯而来的各方“债主”。财政收入低,村民致富难,干群信心不足……对一个国定贫困县的边远乡镇来说,每一道难题都是一座大山,不仅需要爬坡、克难的勇气,更需要翻越山岭的眼光和智慧。
  如何改变现状,引导村民快速致富?在无数个夜里,杜晓刚辗转难眠。
  为了迅速了解镇情,杜晓刚脚上像安了风火轮,天天在外面跑。一个月时间,水尾镇23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他走了个遍。哪个村适合发展养殖业,哪个村交通信息不畅,杜晓刚心中都有数:一个“工业强镇、竹业富镇、旅游兴镇、和谐稳镇”工作方案确定了下来。
  在干群的齐心努力下,水尾镇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6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万元,清偿债务800余万元;竹产业基地以每年近1万亩的速度递增,年产值8000余万元;引进四家投资额为1500余万元的企业;新建了通村水泥路35公里,实现了90%的村通水泥路;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中心卫生院、社区活动中心;进京到省上访由原来的每年数十起下降为零……逆势而上的豪气赢得群众满意,一件件实事相继办成,水尾镇的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全县前列。
  “端凳倒茶,笑脸相迎,有访必记录,是杜书记接待群众的规矩。”在水尾镇工作的6年时间内,与杜晓刚打交道最多的镇党政办主任罗林说,“办法是从群众中来的。别人只知道杜书记点子多,办法实,却不知道他每年要记7个大开本笔记本,一本字数有50多万字。”
  任书记一届,杜晓刚工作笔记超过300万字,相当于誊写了一遍我国四大名著。
  2010年5月,杜晓刚带领10名干部人才前往甘孜州乡城县援藏。
  都说越贫困的地方工作越不好干。叙永县如此,远在1000多公里以外的甘孜州乡城县定波乡普通村面临的更是另一番挑战。
  普通村是乡城县最偏远的村,距离乡城县虽然只有100多公里,但需要翻越两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车行也需要3个多小时。在盘旋的山路上行驶,不熟悉山路的外乡人很容易晕车。弯多的路段几乎不到一分钟就要转动方向盘。
  作为赴甘孜州乡城县的援藏干部,杜晓刚在到达乡城县的第三天就去了这个村,这也是他的帮扶联系村。全村共29户,156人,全是藏族居民。
  一进入普通村,杜晓刚就深切体会了村民的“两难”:第一难是“毗邻公路却上不了路”。中间一条定曲河上原本有座木桥,但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最典型的事例是,有一年冬天,村民罗太牵着牛从桥上过,牛蹄不小心卡在裂缝里。牛在桥上不停地甩动身体,结果把牛蹄折了。后来一次大水,桥也被冲垮了。村民过河需要绕行近2公里。第二难是“毗邻水源却没有水喝”。虽然村落旁边就是定曲河,但由于当地的水葬等习俗,村民都不饮用定曲河里的水,靠在高山上背水。青壮年出去挖虫草的季节,就只剩下妇孺背水。
  这“两难”如果在内地容易解决,但对于普通村和联系普通村的杜晓刚来说,这是两块“硬骨头”: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
  为解决过桥难的问题,杜晓刚决定采取以钢架桥代替木桥的方式,一方面节约时间,另一方面又提高使用年限。经过多方筹资,2011年5月,一座稳健的钢架桥跨过定曲河,普通村居民出行实现了安全、便捷。为解决饮水问题,杜晓刚多次爬上大山勘察水源,并联系当地水利部门,修建了一条长为1000多米的石沟水渠,并拿出2000元让村民买软水管。现在,普通村29户村民家家只要拧开水龙头,山泉水就汩汩流出。
  “现在不用背水,也不用担心断水了。太好了,太感谢了。”79岁的四郎拉色,用藏语不停地表达谢意。
  2012年5月,杜晓刚结束援藏工作。回泸那天,不少乡城群众在车站依依不舍地送别。
  胆管里装着支架,依然工作在项目一线。与死神赛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3年4月23日,倒在工地上的杜晓刚被同事送进了医院。次日,杜晓刚住进了重庆三军医大附属新桥医院,进行胆管支架手术。
  做完手术第16天,杜晓刚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此后,杜晓刚白天工作,晚上输液,随身携带中药袋。
  6月的骄阳格外暴烈,时值叙永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关键时期,身为分管此项工作的杜晓刚胆管装着支架,怀里揣着中药,带着工作人员,每天奔波在县城与工矿废弃地治理点之间。
  看着他站在烈日下,衬衣被汗湿透的背影,工作人员罗隆彬特别心痛地劝说他可以待在车里。杜晓刚却说:“我不下去,老百姓怎么看?怎么能干好工作?”外面温度骤热,车内温度骤冷,忽上忽下,开车的司机李小龙揪着心:“杜县长,千万不要中暑。”
  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工程,来年有机会拟在叙永召开现场会,让其他地方学一学。”国土资源部相关领导到叙永县视察叙永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时如此高度评价。
  始终以工作为先,杜晓刚与死神赛跑。
  2013年8月,杜晓刚被确诊为胆管癌后做了引流穿刺手术,摘除胆囊,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术后刚刚清醒,他不顾身体虚弱,用颤抖的双手拿起手机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发短信:“目前因手术原因,身体尚未恢复,无法及时重返岗位参加工作,由此给同事们加重负担,深表歉疚;今年之欠只待来年再报……”
  身体稍微恢复,杜晓刚又出现在所负责的项目工地上。
  2013年9月20日,医院给杜晓刚下了最后通牒:“必须立即回院拆除胆管支架!”
  2013年9月29日,全市“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将在叙永县召开,负责介绍东城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情况的杜晓刚给家人说:“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开了就去医院。”
  县领导考虑到杜晓刚手术后身体尚未恢复,打算让别的同志代替。但杜晓刚认为自己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如果换成其他人来介绍情况,不仅会加重别人的负担,而且短时间内难以熟悉,会影响会议质量。他坚持要自己解说。
  2013年9月28日夜,杜晓刚忍着疼痛让医生采取临时治疗措施。当晚他输液一直输到次日早晨6点。随后,他拔下针头,奔赴现场……
  “他的犟脾气根本说不听,本来我已经发了短信给县委王波书记代他请假,他知道后非常生气,并立即打电话给王书记,说他能坚持。”姐姐杜晓琼感到既委屈又难过。
  “我们支持他的工作,更理解他想为叙永人民做点事的心。但是,他的身体吃不消啊!”胡德群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泪水立即从眼眶中滚落,再一次钻心地痛。
  2013年9月29日,全市“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现场。
  协助他工作的同事罗隆彬见到杜晓刚。“他虽然瘦得可怕,但依然精神抖擞。只是眼珠泛黄仿佛射出一道黄光。”登上大约20米的宝珠山,可以俯瞰东城棚户区全貌。但那一天,杜晓刚走得很慢。
  开会的领导到现场后,杜晓刚开始介绍情况。越往上走,杜晓刚的解说语气越不稳定。“现在,蒋书记、刘市长正在带领我们一起攻坚克难,爬坡上行……我们到了上面再解说。”这是杜晓刚留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句话。
  眼见杜晓刚身体已经无法支持,县委书记王波接过话筒,完成了后半段的情况介绍。
  当日下午,杜晓刚离开叙永住进华西医院,接受手术和继续治疗,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回到工作岗位。
  在新桥医院入院的时候,主治医师梁平接过化验单震惊了:“杜县长的整个胸腔都化脓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拖这么久,还继续上班?”临终前,听到妻子的转述,杜晓刚笑眯眯地一语中的:“意志力!”
  “现在东城修得那么漂亮,杜县长却再也没有机会爬上宝珠山来看了。”罗隆彬感到无比惋惜。
  2013年10月13日,杜晓刚做了最大的一次手术──胆管吻合手术,手术长达8小时。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两天后苏醒过来。
  几天后,钟溱前往病房探望。“依我对他的了解,他肯定要问工作的。所以我们专门准备了汇报材料。”钟溱说。来到病房,脸色苍白的杜晓刚正带着吸痰器。
  见到钟溱一行,杜晓刚示意护士去掉吸痰器。“摘掉吸痰器,他就开始询问景观打造工作进展。那一刻,我真想转身而去。”熟知杜晓刚性格的钟溱怕止不住涌出的泪水,不敢多答杜晓刚的问题,连忙将事先准备好的季度工作报告留下后离开病房。
  “钟叔叔刚一走,爸爸就撑起身子认真看文件,当时我恨不得将文件甩出去。”儿子杜骋说,“都病成那样了还看什么文件哦。但我们也理解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放不下工作的人。”
  严守党纪党规,不麻烦别人,不利用手中权力为亲属谋取任何好处。做慈母身前的孝子,做妻子心中的伟男,儿子眼里的丰碑(段落导读)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在杜晓刚的办公室里,一盆花,一把椅子,一台电脑,两个沙发,还有一个简易的小冰箱。办公室的一个纸袋里,装着几包无糖小饼干。罗隆彬说,冰箱是他用来冷藏中药的,饼干则是他的加班餐。
  因为长期加班,杜晓刚常常错过吃饭时间,除了吃饼干,偶尔上小馆子。“有时候是嚼馒头步行上班,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杜晓刚生前的司机李小龙回忆,“2年来,他没有休过假,他总说,老李,我有时加班很晚,你就不用等我了,我下班自己走回去。”
  从不麻烦别人,却常常与自己的亲人过不去。
  杜晓刚的兄弟杜晓彬经营着一家煤矿。2013年,在全县作出关闭小煤矿决定时,杜晓刚要求弟弟第一个带头关闭小煤矿,且不能与政府讲条件。“他当他的官,凭什么要让我带头嘛?凭什么要给我找麻烦嘛?”杜晓彬说自己耗费了很大精力经营的煤厂关闭后,将给自己的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杜晓刚找到杜晓彬讲道理:“干部的至亲,在关键时刻要支持政府的工作。就是因为是干部的亲属,所以才必须带头。”杜晓彬说:“最后,我也想通了,牺牲了我个人的利益,换来全县煤矿的顺利整治,也算帮哥一把了。”随后,杜晓彬带头签字。
  2009年,杜晓刚被评为泸州市“十佳爱民书记”。捧着荣誉证书,杜晓刚像孩子一样,一路小跑,回去告诉母亲这个好消息。母亲刘兴华叮嘱他:“我们一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吃过不少苦,受过别人不少恩惠,一定要多给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看着含辛茹苦把自己兄妹三人抚养长大的母亲,幼时丧父的杜晓刚眼睛湿润了,不断点头。
  2013年5月起,为了照顾生病的儿子,已经70岁的母亲到叙永县给儿子杜晓刚做饭。
  在家里,杜晓刚看文件看得背痛,母亲特意买来按摩捶。杜晓刚看文件时,她就在一旁帮他捶背。
  夜里,杜晓刚痛得睡不着觉,老母亲也心疼着跟着起来,抱着被子,让儿子在沙发上眯一会儿。后来,杜晓刚怕吵夜里开门的声音吵醒母亲,就睡觉不关卧室门。刘兴华哪里睡得着,通常是杜晓刚起来,她也跟着起来。“儿子都是娘心头的肉,他太累了。”话没说完,刘兴华泣不成声。
  生,是一种担当,死,却是一种无奈。
  留在杜晓刚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虽然无时不经历着癌痛的折磨,但他一直表现得很乐观。与家人摆龙门阵,总是憧憬病好了新的工作怎么开展、退休以后有什么打算。“那些时候,我们都知道他完不成了。”妻子胡德群说,“至死我们都没有告诉他得了什么病,但我们相信他应该知道自己的病。”
  杜骋还记得与父亲见面的最后一句话:“你即将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要踏实肯干、不断学习。”那是2014年3月22日,杜骋要从泸州回广东工业大学参加毕业体检和论文答辩时的临别赠言。
  5月,草长莺飞。丹山丛丛绿竹在大红岩的映衬下,正顽强拔节生长。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杜晓刚从此长埋深土。
  孔芒 杨震森 记者:谢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9 12:00,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