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30|回复: 5

[教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建军教授病逝,享年65岁

 [复制链接]
  陈建军(1955~2020.9.16),浙江大学教授、博导,1955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四川省南充市,中共党员。1992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和国立新泻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受浙江大学的邀请回国任教。2020年7月22日凌晨,陈建军教授突发脑溢血;2020年9月16日陈建军于浙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65岁。陈建军教授生前系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首任系主任(2012~2016年)。

★ 同名人物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文思泉涌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文思泉涌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文思泉涌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文思泉涌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文思泉涌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文思泉涌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1500多人抽中高价吸尘器 时代奥特莱斯称系统错误拒兑 国民党人士:蔡当局不调整两岸政策2020会再被淘汰
6# 青城山
 我叫小风筝 发表于: 2020-9-17 19:1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建军教授病逝,享年65岁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建军教授病逝,享年65岁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建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9月16日16点54分于浙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65岁。
  9月17日,陈建军任职的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通过官网发布了这则《讣告》。


  陈建军,男,杭州市人。1992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和国立新泻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现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首任系主任(2012-2016年)。
  浙江大学资料指出,陈建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大都市群治理,产业区域转移与产业集聚,亚洲经济发展等学术领域的研究具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群连绵带的层次体系与协同发展研究》的首席专家,并多次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多次获得浙江人民政府学术奖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术奖。
  在现实问题研究方面,陈建军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学者之一,也是杭州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者,是杭州市“十五”规划期间提出的建设“休闲旅游的天堂、居住工作的天堂、学习创业的天堂”,即“学在杭州、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的主要研究和倡导者,也是杭州“十三五”规划期间实施的“城市国际化战略”和“拥江发展”战略的倡导者和主要研究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1-8 01:08:00|只看该作者

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重视打造创新型城市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标题: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重视打造创新型城市
⊙记者:卢常乐上海报道

  导读: 既要强调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有序发展格局的形成,也要强调不同城市如何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产业发展优势和治理能力,走出创新城市的发展道路。
  2019年新年伊始,雄安新区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复,拉开了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序幕。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加以部署,为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指明了具体路径。
  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究竟该如何准确认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当前区域发展的“新特点”概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该关注哪些重点?以及如何认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
  就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他认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和一体化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区域分化现象也开始凸显,这成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挑战。
  对此,陈建军认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在重点抓好城市群的发展和推进国际化大都市群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城市群内部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创新型城市的打造,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不断深化。

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  JPJj-hrfcctn8799690.jpg  保存到相册

强二线中心城市成为亮点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目前京津翼、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具体指什么?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群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发展优势越发明显,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亮点。
  二是中心大城市的发展明显加快。这既包括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包括杭州、成都、武汉和南京等一些强二线中心城市,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地接近沿海大城市的水平,比如重庆、成都、武汉和西安等,成为当前我国中西部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和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得到发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性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高铁网的快速形成,推动着城市群间基本形成了快速连接网,结合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联结的网络不断加密,使得中国城市与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联动性和一体化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

  :当前区域发展的“新特点”中,是否也存在着一些短板?
  :当然,在区域联动效益和一体化发展特征愈发凸显的同时,区域间分化的现象也开始显现,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一、二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之间,以及有大都市群支撑区域和无大都市群支撑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扩大。
  而在中西部地区,以及沿海地区远离中心大城市和城市群核心区域的的中小城市和乡镇村等区域,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问题越来越凸显。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已经不仅仅是GDP和人均GDP之间的差异,而是人口集聚能力的差距,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以及人口结构的差异。

发展模式转型是关键
  :面对区域发展的这些“新特点”,未来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时需关注哪些方面内容?
  :关键是要重视发展模式的转型,重视高质量发展,重视发展效率和协调发展的平衡。
  所谓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人均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的通达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经济发展效率和发展水平的支撑,需要不断增长的财政支撑,因此协调发展和增长效率是问题的一体两面,皆不可欠缺。
  在此过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重点抓城市群发展,抓住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地理格局优势。从沿海到内地,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小城镇,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梯度性空间格局,为当前区域间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梯度性,为其储备后力。
  其次,要因势利导,推进国际大都市群的发展。紧凑型的人口地理分布空间,也有利于当前我国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大都市群和超级产业集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集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集聚空间和人口集聚空间,为紧凑型的产业关联和产业集聚提供了基础,这是构成大都市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最后,要做好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群的中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当前阶段,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也正在于此,首先在几大城市群内部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再带动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准确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的,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抓住中心大城市就抓住了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以中心大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层层递进,层层深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
  但要补充的是,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点轴相关,点面结合的关系,在实行这一路径的过程中既要强调顶层设计的指导性,也要遵重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性,重视地方和城市领导者的创新性。要抓中心大城市的发展,也要重视完善城市和城市间有序竞争上合作体制机制的完善,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重视创新型城市的打造。要把城市创新,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探索形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理有序的合作竞争规则和一体化发展架构。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当中,要突出城市创新的地位,突出政府有为指导和市场机制有效作用。
  这就要求需理顺重点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关系,既要强调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有序发展格局的形成,也要强调不同城市如何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产业发展优势和治理能力,走出创新城市的发展道路。重视在各大都市群发展过程中,引导培育新成长空间和创新空间,打造创新城市,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区域发展格局,带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健康成长,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化。


长三角一体化具有引领和枢纽作用
  :不久前,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中承担着怎样的任务?
  :目前,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展现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就是以中心大城市带动大都市群的发展,以大都市群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条主线是各大区域发展板块、各大都市群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呼应、战略分工和协调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些区域发展战略构成了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空间支撑和框架。
  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中,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到国家整个空间发展架构主要支撑是由长江经济带横向轴带和沿海发展的纵向轴带在长三角地区交迭而成,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心和龙头在长三角。而从沿海纵轴的角度来看,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群之中,长三角又处中间枢纽位置,因此具有引领和枢纽作用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非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莫属。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总量大,城市群发展完整,人均收入水平高,经济活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强,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力,因此抓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顺利展开,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4# 金佛山
 楼主|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8-12-5 20:38:00|只看该作者

社会职务

  曾兼任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都市圈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长江经济带研究会(筹)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2012年度执行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浙江地方法规立法咨询专家,浙江省高级经济师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编委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8-12-5 15:53:00|只看该作者

学术经历

一:研究项目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各类项目情况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时间
1我国城市群连绵带的层级体系及协同发展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017~2022年
2我国大都市群产业空间分布优势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17~2021年
3基于产业链空间分布离散化的区域协调发 展动力机制研究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12~2015年
4基于空间连接和空间跨越的产业跨区域转移机制创新国家发改委2014~2015年
5“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问题、机制与路径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2014年
6发展新常态下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融合创新战略的视角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基金2015~2016年
72012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报告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基金2013年
8发挥上海大虹桥CBD优势,共同打造沪苏浙“成长三角”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基金2013年
9“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化研究浙江省人民政府2015年
10“十三五”浙江省产业聚集区规划实施策略研究浙江省发改委2014年
11各类开发区开展“工业强区”建设与水平评价问题研究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3年

二:研究生课程
  《亚洲经济发展》面向对象:全校所有本科生。本课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亚洲经济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知识,国际知识常识。2.日本、韩国与台湾的经济发展概论、条件、企业与对外经济关系。3.东盟(ASEAN)4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经济发展。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面向对象: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本课程主要介绍本学科学术前沿的理论和文献,激发研究生了解、运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善于思考,关注并研究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

三:学术交流
  1. 与韩国地域经济协会、日本综合研究所一起发起和举办的“中韩日国际地域经济研讨会”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为国际学者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共同交流和探讨区域经济领域的国际学术问题提供了平台,也为我国区域经济学走向国际化做出了努力。
  2. 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陈建军教授是2012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的执行主席和主要发起人之一。
  3. 作为会议的发起人和会议组委会主任参与举办了“2016中国城市管理学科发展年会”,并做主旨报告《中国大都市群的产业~城市协同治理的一般分析和框架研究》。
2# 四姑娘山
 楼主|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8-12-5 15:38:00|只看该作者

研究领域

一:研究方向
  专业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空间经济学、亚洲经济发展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大都市群治理,产业区域转移与产业集聚,亚洲经济发展等学术领域的研究具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群连绵带的层次体系与协同发展研究》的首席专家,并多次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多次获得浙江人民政府学术奖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术奖。在现实问题研究方面,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学者之一,也是杭州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者。是杭州市“十五”规划期间提出的建设“休闲旅游的天堂、居住工作的天堂、学习创业的天堂”,即“学在杭州、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的主要研究和倡导者,也是杭州“十三五”规划期间实施的“城市国际化战略”和“拥江发展”战略的倡导者和主要研究者。


二:研究成果
  陈建军教授早年留学于日本,获博士学位后归国,长期致力于从国际视野出发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与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经济学与产业转移、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发展与管理等学科。陈建军教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的经济发展与一体化发展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跟踪研究,在这一领域是国内外最早提出和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国内最早进行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高引用率。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经济地理》,《中国农村观察》,《环日本海研究年报》(日本)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论文的被引用频次总计达到5743次(CNKI:2020年03月17日)。
  此外,陈建军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专注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提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著名学者之一,同时积极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获得省部级批示、奖励几十项。陈建军教授近年来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教育部、日本综合研究所、日本贸易振兴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重大招标项目20余项。主要创新成果体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领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东亚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在理论应用于实践方面,陈建军教授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浙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受到浙江省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多次获得批示。其执笔了浙江省第一个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即现在的“浙江经济发展蓝皮书”),也是国内较早进行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实证和理论研究的学者,并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以内生发展动力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江浙模式”的概念;在其和其他学者的共同参与下,浙江省决策层在2003年5月提出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2019年,围绕“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这一主题,陈建军教授获得省领导三次批示,充分显示了陈建军教授在浙江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领域研究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除为浙江省和长三角的发展贡献研究成果之外,陈建军教授还为杭州城市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是杭州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者,是杭州市“十五”规划期间提出的建设“休闲旅游的天堂、居住工作的天堂、学习创业的天堂”,即“学在杭州、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的主要研究和倡导者,也是杭州“十三五”规划期间实施的“城市国际化战略”和“拥江发展”战略的倡导者和主要研究者,为杭州城市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文章
  1.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04)
  2.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管理世界,2002(06)
  3.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08)
  4.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04(02)
  5.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06)
  6.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1(06)
  7. 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4(08)
  8. 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管理世界,2012(04)
  9.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10. 陈建军;葛宝琴,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08(09)
  11. 陈建军;黄洁;陈国亮,产业集聚间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来自长三角微观数据的实证,中国工业经济,2009(03)
  12. 陈建军,“东扩西进”与浙江产业区域转移的战略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2(01)
  13. 陈建军,叶炜宇,关于向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04)
  14. 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05)
  15. 陈建军,姚先国,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沪经济关系为例,管理世界,2003(05)
  16. 陈建军;崔春梅;陈菁菁,集聚经济、空间连续性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265个设区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1(06)
  17. 陈建军;杨飞,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产业升级:基于前沿文献的讨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
  18. 陈建军;黄洁,集聚视角下中国的产业、城市和区域──国内空间经济学最新进展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19. 陈建军;郑广建;刘月,高速铁路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经济地理,2014(08)
  20.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潮,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3)
  21. 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2. 陈建军;刘月;邹苗苗,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
  23. 陈建军,浙江经济:比较优势和“走出去”战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24. 陈建军,企业家、企业家资源分布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浙江的实证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25. 陈建军,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以杭州为例,浙江经济,2008(17)
  26.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27. 陈建军;夏富军,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兼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优势格局,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被引:38 , 下载:1041]
  28. 陈建军;陈国亮,集聚视角下的服务业发展与区位选择:一个最新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29. 陈建军;陈菁菁;黄洁,空间结构调整: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社会科学,2009(04)
  30. 刘霞;陈建军,产业集群成长的组织间学习效应研究,科研管理,2012(04)
  31.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与FDI流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一个时间趋势设定下的VECM分析框架,国际贸易问题,2007(11)
  32. 陈建军;葛宝琴,区域协调发展内生机制的理论研究──以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为基点,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3. 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竞争性比较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08)
  34. 陈建军;葛宝琴,城市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学刊,2008(06)
  35. 陈建军,吕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企业内地域分工──以长三角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04)
  36. 陈建军;崔春梅,商务成本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三大地区间的经验证明,上海经济研究,2010(10)
  37. 陈建军,郑瑶,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商务成本比较研究──以杭、沪、嘉、甬、苏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04(12)
  38. 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与动力结构,学术月刊,2008(08)
  39. 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05)
  40. 刘霞;陈建军,网络联结、组织间学习与产业集群能力增进──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11)
  41. 王晓娟;陈建军,企业跨区域发展视角下的产业集群转型,学术月刊,2006(10)
  42. 陈建军;郑广建,集聚视角下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江淮论坛,2014(02)
  43. 陈建军;周斌,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的整合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44. 陈建军;张兴平;丁正源,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创新中心的创出,上海经济研究,2007(04)
  45. 陈建军;陈国亮,集聚视角下的服务业发展与区位选择:一个最新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04)
  46. 陈建军,中国的转轨经济与江浙模式,江海学刊,2000(06)
  47. 陈建军;陈国亮,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效应与展望,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48. 陈建军;刘月;陈怀锦,市场潜能、协同集聚与地区工资收入──来自中国151个城市的经验考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49. 陈建军;崔春梅,基于不同发展路径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为例,国际贸易问题,2009(12)
  50. 陈建军,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及其选择──兼以浙江为例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6(03)
  51. 陈建军,林亮,关于温州发展模式形成的另一种解释──从温州民营企业家群体成长路径角度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8)
  52. 陈建军,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人民论坛,2014(15)
  53. 陈建军;袁凯;陈国亮,基于企业异质性的产业空间分布演化新动力,财贸研究,2013(04)
  54. 陈建军;胡晨光,浙江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与思路──基于主导产业倒U型演进假说的分析,统计研究,2008(06)
  55. 陈建军,长三角:从点轴发展走向网络发展──兼论杭宁发展带的建设,浙江社会科学,2005(04)
  56. 陈建军,苏南和浙南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1(03)
  57.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综述──基于产业及空间层面的解释,社会科学战线,2011(09)
  58. 陈建军;王国正,都市圈内涵与界定维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9(06)
  59. 陈建军;周维正,空间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土地经营策略、竞争机制和中国的城市层级体系──来自中国186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中国土地科学,2016(03)
  60. 陈建军,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政府推动和企业主导,浙江经济,2004(17)
  61. 陈建军;梁佳,关于联合开发区的研究:一般分析框架和管理模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62. 陈建军,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目标特征,经济地理,2002(06)
  63. 陈建军,日本的批发市场──案例和比较,现代日本经济,2001(03)
  64. 陈建军;陈菁菁,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名城,2009(02)
  65. 姚先国,倪云虎,陈建军,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浙江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3(02)
  66. 陈建军,郑瑶,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商务成本比较研究──以杭、沪、嘉、甬、苏为例,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Z1)
  67. 陈建军,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重构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政策环境的打造,浙江经济,2015(07)
  68. 陈建军,全局视野下的长三角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8)
  69. 陈建军;袁凯,企业异质性视角下产业空间分布的“二重性”:基于前沿文献的讨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
  70. 陈建军;袁凯,从经济关联走向知识关联──产业空间分布动力机制演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71. 陈建军;陈怀锦;刘月,预期、集聚的动态演化与政策:基于文献的讨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
  72. 陈建军;黄洁,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浙江经济,2007(02)
  73. 刘月;邹苗苗;陈建军,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一个文献综述,江淮论坛,2017(03)
  74. 陈建军;杨飞,产业集群价值链升级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以浙江省块状经济与工业大县为例,产业经济评论,2014(05)
  75. 陈建军;陈国亮;崔春梅;葛宝琴,“十二五”期间浙江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研究,江淮论坛,2010(02)
  76. 陈建军,丰盈的企业家资源与优良的制度环境──也谈“浙江经济发展为什么这么快”,浙江经济,2002(15)
  77. 陈建军,上海世博会: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78. 陈建军;周维正,大城市周边准生态敏感区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杭州建德市为例,江淮论坛,2015(02)
  79. 陈建军,城市治理和城市包容,浙江社会科学,2015(12)
  80. 陈建军;陈怀锦,集聚的测度方法评述:基于前沿文献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4)
  81. 陈建军;陈怀锦;刘实;徐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大湾区研究:基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治理研究,2019(01)
  82. 陈建军;庞琛;季晓芬,纺织服装企业跨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纺织学报,2016(05)
  83.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浙江经济的外资引进策略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3(03)
  84. 陈建军;吕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企业内地域分工,浙江经济,2005(08)
  85. 陈菁菁;陈建军,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再定位及地区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对集聚外部性、空间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的细分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2)
  86. 陈建军;袁凯;陈国亮,选择效应:异质性视角下的企业区位决策,江淮论坛,2013(04)
  87. 陈建军,长三角一体化:浙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浙江经济,2010(13)
  88. 邱德荣;陈建军,城市内部因素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影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89. 陈建军,从结构协调到结构冲突──由日美制度结构演变看日本经济危机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2(05)
  90. 陈建军;梁佳,以“飞地经济”破解发展瓶颈,浙江经济,2012(06)
  91. 陈建军,浙江的战略空间和“湖州崛起”研究,浙江经济,2005(19)
  92. 陈建军,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第二产业部门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浙江经济,2001(09)
  92. 董昊煜;陈建军,中国经济后进地区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河北、浙江两省的比较分析,河北学刊,2015(03)
  93. 陈建军;黄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际经验、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学术月刊,2019(10)
  94.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陈建军,策应上海 联合江苏 赢得未来──“十二五”浙江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对策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10(02)
  95. 陈菁菁;陈建军;朱炜钦,都市空间维度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生产力研究,2016(03)
  96. 陈建军,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差别化评价体系,人民论坛,2009(12)
  97. 陈建军;陈国亮,打造杭州西部高速公路城市发展轴──关于杭州西部高速公路城市发展轴的研究,浙江经济,2008(05)
  98. 陈建军,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 发展杭州都市经济圈,杭州通讯(下半月),2007(08)
  99. 朱师钧;陈建军,浙苏互动加快“杭宁发展带”建设,浙江经济,2005(03)
  100. 陈建军,不失时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4)
  101. 杨平宇;陈建军,基于企业家视角的产业升级实现机制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3)
  102. 陈建军;邱德荣,中间投入视角下的区域资源错配研究──来自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6)
  103. 杨平宇;陈建军,产业集聚、绿色发展与治理体系研究──基于浙南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经济体制改革,2018(05)
  104. 陈建军;陈菁菁;陈怀锦,我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105. 陈建军,杭州之滨 数字集聚──关于环杭州湾大湾区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信息化建设,2018(10)
  106. 陈建军,多元化、国际化、知识经济化: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经济快讯,2001(42)

  (二)著作和教材
  1. 《中国高速增长地区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中华书局,2002年。
  3. 《国际经济学自学指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亚洲经济发展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  《产业转移、要素流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1 21:13,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