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921|回复: 1

[军人原军委装甲兵副政委于丁去世 享年103岁

 [复制链接]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原军委装甲兵副政委于丁去世,曾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解放军报 资料图

  @大白新闻官微 1月31日消息,1月31日,大白新闻获悉:原军委装甲兵副政委于丁,因病于2019年1月12日逝世,享年103岁。据悉,2015年9月2日,于丁曾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其是获颁纪念章的30人中最年长的一位。
  公开资料显示:于丁,1916年出生,江苏镇江人,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359旅教导营政治队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于丁先后担任装甲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政委、坦克技术学校政委、装甲兵副政委等职。1983年,于丁离职休养。1988年,他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于丁毅然和同伴们一起投笔从戎、奔赴延安。几经辗转,于丁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在林伯渠的安排下,于丁先进入云阳青训班学习。
  老人回忆,当时的学习环境十分艰苦,既无课堂、又无食堂,上课、吃饭露天在外。正值寒冬,大家手脚都被冻裂、冻肿,但没有人叫苦退缩。“我们是为抗日而学,为救国而学,比起那些在前方流血牺牲的战士,这些苦不算什么。”他说。
  1938年1月,于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入抗大和马列学院学习。第二年,王震来到学院为359旅挑选干部,把于丁选到了旅教导营政治队任政治教员。1944年11月,于丁随359旅南下支队在湘鄂赣边开创根据地,他被分配到直属警卫连担任指导员。在日伪占领区,他们拔除据点、破坏交通线,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和地方革命武装,开辟和建立起多块抗日根据地。
  日本宣布投降那天,于丁正在湘南行军路上。“我是从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的,当时部队每天行军打仗,大家都没法休息,但听到日本投降了,战士们高兴极了,身上的疲倦一扫而光!”
  “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很大的。这段历史不能遗忘。”于丁曾说。
源自:张喜斌、王梅梅/@大白新闻官微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蓝色的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蓝色的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蓝色的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蓝色的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蓝色的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蓝色的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市场监管总局:部分转供电主体不执行国家电价政策 北京昌平App上线9个月 处理问政信息1600余条
2# 四姑娘山
 天雨ai2 发表于: 2019-1-31 19:3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原军委装甲兵副政委于丁去世:真正的寒门状元

源自:新浪新闻综合
原文标题:今天,一起悼念这位真正的“寒门状元”!

源自:长安街知事

  今天,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推送一条令人悲痛的消息,原军委装甲兵副政委于丁,因病于2019年1月12日逝世,享年103岁。
  在艰难岁月,于丁发奋读书,18岁时就在小学教书,立志改变黑暗的旧社会;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他投笔从戎,辗转千里赴延安追随中国共产党。
  往后余生,于丁戎马倥偬,跟着部队南征北战,直到抗战胜利日当天还在行军路上。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纪念章,于丁就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位抗战老战士。
于丁
  1916年12月,于丁出生在镇江姚桥区束家村,兄妹7人,于丁排行老五。
  “我小时候在村里读书,喜欢读《孔子》《孟子》《论语》,《论语》能从头背到尾。”2015年9月,时年99岁的于丁,在接受家乡媒体《镇江日报》采访时说。
  14岁时,于丁考入镇江乡村师范学校。期间他看了鲁迅、郭沫若等人写的文学作品,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感到当时社会黑暗,贫富悬殊大,存在剥削压迫,便萌发改变现状的欲望。
  1934年,于丁被分配到小学当老师,教了一年书后,报考上海新华艺专被录取。在上海学习期间,于丁的思想受到了强烈触动,他厌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对红军和共产党有了亲切感。但由于生活拮据,他只好回家乡找工作,在镇江新河小学任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国难当头,国土沦丧,民族危亡,镇江当时也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人心惶惶。”于丁曾说,当时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和稳定的工作,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
  于是他联系好友和同学等4人,前往延安找共产党和红军。9月,他们水陆兼程,几度辗转,终于在西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在时任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的安排下,到云阳青训班学习。一个月结业后,他被转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
  于丁回忆,当时的学习环境十分艰苦,既无课堂,又无食堂,上课、吃饭露天在外。时值寒冬,大家手脚都被冻裂、冻肿,但没有人叫苦退缩。“我们是为抗日而学,为救国而学,比起那些在前方流血牺牲的战士,这些苦不算什么。”
  “投笔从戎,跟着共产党是这辈子最自豪的事!”1938年1月,于丁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他转入抗大四期学习,11月,于丁转入马列学院。在这里,他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报告和讲课,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和抗战必胜、日寇必败的信心。
  第二年,王震来到马列学院为359旅挑选干部,把于丁选到了旅教导营政治队任政治教员。1944年11月,于丁随359旅南下支队在湘鄂赣边开创根据地,他被分配到直属警卫连担任指导员。
  在日伪占领区,他们拔除据点、破坏交通线,打掉了一大批汉奸、土匪、地方反动武装,开辟和建立起多块抗日根据地。
  新华社曾报道,日本宣布投降那天,于丁正在湘南行军路上。“我是从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的,当时部队每天行军打仗,大家都没法休息,但听到日本投降了,战士们高兴极了,身上的疲倦一扫而光!”
  1946年6月,于丁随359旅参加中原突围战役。一次,部队为摆脱国民党的追击,夜间沿山路急行军。由于极度饥饿和疲劳,于丁一脚踩空,滚下山坡,幸被坡上的庄稼秸秆挡住,才幸免于难。他浑身是伤,满口牙都松动了,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奋力向上爬,终于回到山路,忍着伤痛随队继续前行参加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于丁先后担任装甲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政委、装甲兵副政委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离休后,于丁仍坚持着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在他的书房里,几个大书架占据了满满一面墙壁。年近九旬时,他还学会了上网,每天都要上网看一会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大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于丁本不姓于,他是为了追求进步、参加革命才改的名字。
  小时候,父母希望他以后能荣耀先祖,便给他起名为“束荣祖”。后来在读书期间接受了进步思想,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名字很封建,便把名字改成“束熔铸”,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在时代的大熔炉里重新得到铸造。
  参加革命后,为了保护家人,他重新给自己起了个名字,从笔画越少越好的方面考虑,他给自己起名为“于丁”,如今,他的子孙辈们也延续着“于”这个姓氏。
  “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很大的。这段历史不能遗忘!”于丁曾殷切寄望于青年:“希望青年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救国而学的,才是真正的状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8 20:38,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