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504|回复: 5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人物·人事屏山演艺界

 [复制链接]
一:民歌
  民歌,在农村普遍流行,表现形式有:山歌、薅草(秧)歌、盘歌、神歌、儿歌、船工号子以及舞蹈中的牛灯调、车灯调等。1957年,县文化馆组织屏山县民歌收集整理工作组,在锦屏、福延区普查,收集的民歌曲调有:花调儿、弯板调儿、弯弯腔、筛筛腔、四平腔、高腔、钻子腔、聋聋腔、绣荷包、牛灯调、唱太阳、唱荷包、饭歌、车车灯调、神歌、盘歌等38种,经整理编辑民歌14集,曲艺5集。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薅草时唱的山歌。山区薅草常几十人上坡,领唱人,俗称打鼓匠,则唱“打风流”,歌词诙谐,情调逗人,欢歌笑语,调节情绪。歌词十分丰富,有取材于古典戏曲和故事的“梁祝”、“安安送米”、“刘海戏蟾”等,也有叙述辛亥革命事迹的“杀端方”、“屏山反正”等。
  神歌,是在烧香拜佛、求神许愿中发展起来的,内容神奇古怪,唱词尾句中要加上“佛呀”、“阿弥陀佛”等特殊用语,主要在农村老年妇女中流行。
  儿歌,流行于城乡儿童中,有代表性的儿歌有:“王婆婆会(快)烧茶”、“大姐有钱买花鼓”、“十二月采花(踢毽子唱)”、“张打铁、李打铁”、“对门对户打亲家”、“羊儿羊儿点冬瓜”、“点脚班班”、“黄师爷爷”、“鹦哥鹦哥进洞去(念ke音)”等。还有绕口令,如“一出门,走六步,碰见六叔和六舅,好六叔,好六舅,借给我六斗六斤好绿(与六同音)豆,收了秋,打了豆,再还六叔六舅六斗六斤六合好绿豆。”较古老的“点脚班班”歌词是:“点脚班班,脚踏南山,南山大斗,一石(dan)二斗,猪蹄马蹄,菜园踩蹄,金官吃酒,银官吃了就开走”,与湖北儿歌近似,从中可看出移民来源。
  号子,则有抬工号子、开山号子、轿夫号子、出丧号子等,但以船工号子较有特色。由于金沙江滩多、流急,号子也就多高亢、雄壮、深沉之音。吼号子有上、下水之分,上水为纤工号子,调子慢长,较为单一,下水号子有轻重缓急之分,抛河号子和过险滩时的号子节拍紧而快,号子中不加歌调,而平水扎流过程中的号子则十分缓慢,领唱者可以即兴发挥,既有山歌,也有戏曲,为船工喜闻乐见。70年代以后,航运向机械化发展,木船运输逐渐减少,船工号子已渐衰落。
  民乐:打击乐,以“花锣鼓”为代表,解放前十分流行,特别在春节期间,街与街,村与村相互比赛取乐。其曲牌繁多,城区有20余种,其中有:“反四锤”、“五马枪”、“金银课”、“独母子”、“凤点头”、“黄龙棍”、“金银锭”、“倒脱须”、“上天梯”、“十不换”、“冲天炮”、“丁家坳”、“二巷子”、“穿不出”、“烂皮菜”、“三钱三”、“水波浪”、“三载泥”等。龙华区的牛灯锣鼓独树一帜,以欢快、热烈称绝,曲牌有108种,主要分开场锣鼓、威风锣鼓、太平锣鼓、收场锣鼓四个部分,曲牌名称有:“五马枪”、“豹子头”、“尖脑壳”、“圆头”、“大摆队”、“老三地”、“新三地”、“倒三地”、“花三地”、“双三地”、“三八幺”、“倒三八幺”、“花三八幺”、“反四锤”、“牛盼兰”、“八颗印”、“傲六锤”、“功德牛”、“包定壮”、“燕(厌)儿毛”、“包谷角篼”、“红绣鞋”、“一皮草”、“怪儿八”、“一座山”、“三跳身”、“夹夹子”、“金鱼壳”、“风车子”、“猪拱牛”、“一分书”、“夺五子”、“老长行”、“百子”、“南堂会”、“马跳坎”、“新长行”、“扑灯蛾”、“欠帐”、“鱼鳅儿”、“粉点儿”、“岩鹰展翅”等等,变幻无穷,保留至今。锦屏区的牛灯及县境内狮灯都打的是“狮灯锣鼓”,各地小有差别。牛灯、狮灯锣鼓除在春节随灯表演外,还参与民间“红”、“白”喜事。解放后,始有秧歌锣鼓传人,常见于各地送新兵、宣传、游行等活动中。
  吹奏乐,使用唢呐、呼呼、芦笙、笛子、洞箫等民间乐器,演奏各色曲调,比较有特色的是:“花号儿”,龙华多称之为“过山号”,系春节期间农村儿童自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取材于头年新生慈竹,大小十余节相逗而成。能随吹奏者吹出高、低、长、短音调,吹出“务嘟、务嘟嘟”、“嘟嘟嘟”等欢快之声,其声高昂而响亮,十里相闻,故有“过山号”之称。彝族多吹奏呼呼,又称口弦,有铜制、竹制两种,由彝民自制,流传久远,吹奏者以竹筒随身配戴,随时为起舞者伴奏。苗族则以吹奏芦笙和唢呐为主,但只在婚礼中吹奏。笛子、洞箫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

二:舞蹈
  彝族舞:彝族舞仅在屏边、清平民族乡流行,多在婚礼时起舞。这种舞蹈是以歌为主的舞蹈,歌词大多是表现劳动、生活和爱情,舞蹈动作简单,跳舞者围成圈随歌曲节拍,踏步转身180°,甩动披毡和百褶裙边舞边转。
  芦笙舞:芦笙舞仅在清平民族乡苗族中流行。芦笙舞飘逸欢快,是苗族自娱性舞蹈,由男子独舞或双人舞,并伴以唢呐,常在婚礼时表演,使婚礼更加喜庆。
  彝族舞和芦笙舞于1983年收入宜宾地区舞蹈集成。还盛行龙灯狮灯、牛牛灯、车车灯、连宵(连枪)等民间舞蹈。

三:曲艺
  除戏曲外,所有说唱艺术均属曲艺,低级一点的称小曲或小调。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唱形式更加丰富,形成扬琴戏、清音戏、花鼓戏、快板戏、竹琴戏及各类民间小曲小调。清干隆以后,曲艺逐步向社会广为流传。尤其在抗日战争后期,雷、马、屏垦社广种鸦 片,商贾云集,外流艺人在大街小巷或烟馆茶肆旅店卖唱,较为流行的有:《王婆骂鸡》、《孟姜女哭长城》、《王大娘补缸》等。也有少数庸俗不堪入耳的滥调。高级的曲艺表演形式有道琴、月琴、扬琴、琵琶、二胡、荷叶、竹鼓(艺人没有乐器以楠竹节代鼓)等。大型曲目有:《琵琶记》、《幽闺记》、《西厢记》、《三战吕布》、《单刀赴会》、《华容道》、《三祭江》、《碧莲教子》、《刺目劝学》、《北海祭祖》、《三击掌》、《活捉三郎》、《玉堂春》、《踏伞》……等等。另外尚有一部分沿街乞讨艺人,也以其特有的形式如“扮春官”、“送财神”、“泥人道”、“送元宝”、“挑金银水”、《扮扫街土地》、“送柴(财)”、“莲花落”(莲花闹即二人转)等,即兴作词,见物就唱,求得施舍。解放后,流动艺人多组入曲艺剧团,将曲艺这一旧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的内容,进行宣传文娱活动,既易于为群众接受,也深受群众欢迎。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丁芝萍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丁芝萍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彩环曲 有关成都到甘孜县的长途班车
2# 四姑娘山
 楼主|丁芝萍 发表于: 2009-9-14 12:55: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川剧
  座唱:俗称“吼玩友”,又叫“打围鼓”,即是清唱,是四川各地川剧爱好者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解放前,屏山城区有“昭明德”、“孝康渠”两个玩友会,每隔一二日活动一次。其他较大场镇也有玩友会。清唱剧目均是折子戏中唱词较多的剧目,如“三击掌”、“五台山”、“访友”、“三祭江”、“平贵回窑”、“打虎收孝”、“长生殿”、“马房放裴”、“踏伞”、“别宫出征”、“骂媒”、“辕门斩子”、“庵堂认母”等。民国32年(1943年),屏边兴办“协联俱乐部”,中都开设俱乐部,开展玩友活动。
  解放后,“玩友”仍十分流行。城区曾由业余川剧爱好者先后于1952年、1980年两次组成专业川剧团,自筹资金,购置服装道具,聘请老师教唱和演出。中都于50年代由名玩友在东皇殿教唱川戏。楼东乡于60年代曾在春节期间邀请城关业余川剧团同台化装演出。80年代,业余川剧人员老化,目前仅新市、屏山两地仍坚持业余活动。

  舞台演出:30年代,曾有宜宾“龙盛班”和“翠华班”来屏山城区、楼东、中都等地演出。翠华班演职人员约100余人,在屏山演出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民国25年,又有张空山、筱凤美、金画眉、金素琴、王德华、喻子班(娃娃班)等来屏山各地演出。张空山班子在中都演出也长达一年之久。
  解放后,1952年夏,以玩友为基础,组建屏山县川剧团,自贡市票友黄扬声加入剧团,招收外地艺人30余人,在关帝庙(今电影院址)戏楼前搭草棚作简易剧场进行演出。1955年夏因团长调任,收入不能自给而解散。其中大部分人员于1957年由云南绥江县川剧团接收。
  1980年5月,川剧爱好者组建屏山县城关川剧团,1981年更名屏山县金江川剧团,演员均系聘请的重庆、成都、自贡、宜宾、泸县、什邡、金堂等地的砍班艺人,主要在川南各地流动演出,平均月演出40-50场。1983年3月在重庆市中心文化馆影剧场演出一月中,1200个座位,场场暴满。1985年由于业务团长董章林瘫痪,骨干演员离团,剧团散班。

五:话剧
  业余演出:早在民国16年(1927年),共产党人徐经邦,在组织群众庆祝北伐胜利大会上,演出文明戏(话剧)“怒吼”(原名爱国者),用文艺形式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开火。民国26年秋,抗日战争爆发,在外地读书的学生返县后,组织宣传队公演抗日现代剧“野玫瑰”。民国27年秋,秉彝(今新市镇)小学教师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成立秉彝大众俱乐部,演出“热血歌”及多幕话剧“阎大妈”。民国31年,楼东乡回乡学生在楼东小学戏楼演出歌剧“兄寻妹”、“松花江”、“送寒衣”等宣传抗日的短剧。解放后,话剧(含歌剧)成为宣传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广大翻身农民的强烈要求下,建立起67个农村业余剧团,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小放牛”、“丁佑君”等革命现代剧。1957年发展俱乐部139个,业余剧团182个。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所有业余剧团均解体。1963年后,话剧活动逐步恢复。屏山中学教师演出现代方言话剧“拉壮丁”,民中演出“非洲风雷”,县人委机关演出移植话剧“红灯记”,鸭池乡业余剧团演出大型话剧“鹧鸪山”。
  “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演出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片断。1976年以后,业余话剧活动基本停止。

  专业话剧团:解放后,老艺人杨芳谷、陈宜昌等于1950年在遂宁县组织“新艺话剧团”,全团有从业人员及家属50余人。1951年,该团巡回到峨嵋,演出“刘胡兰”、“白毛女”等现代剧目,深受峨眉县政府的器重,曾将该团接收,并派干部至团整顿,引起多数团员不安,遂离开峨眉到乐山,由乐山市接收。1955年,剧团首次来屏山演出“刘胡兰”、“丁佑君”、“孔雀胆”等现代话剧,深受欢迎。在此期间,乐山专区按四川省政府规定,各地流动剧团交由各地方政府管理的原则,指令屏山县接收,定名屏山县话剧团。话剧团巡回演出至重庆时,又接收原华北剧协和部分演员入团。1957年,对非从业人员进行精简,保留演职员29人。1959年转为国营屏山话剧团,为广大农民演出“夺印”、“血泪记”、“柳荫记”、“十五贯”、“刘三姐”、“拉壮丁”、“棠棣之花”、“三笑姻缘”、“董永”、“鸡罩山前一棵松”以及“夫妻观灯”、“逛新城”、“放风筝”、“绣荷包”等数十个现代剧目为主的话剧、歌舞、清音等。年平均演出约300场次,在农村演出约100场,城镇(含外地)约200场。收入可基本自给。1962年后,以演古装话剧为主,剧目有“珍珠塔”、“百花台”、“摸花轿”、“王老虎抢亲”、“柳荫记”、“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姻缘)等。
  “文化大革命”中剧团停止演出。1976年,话剧团纳入屏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偶尔演出“样板戏”。1982年,话剧团体制改为集体,列入县财政固定补助。1985年,剧团尚有42人,多属年老体弱,县政府对其中可以就业的人员作了安排,老职工作了退休处理,剧团停止活动。(摘录1985年《屏山县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丁芝萍 发表于: 2009-9-14 12:56:34|只看该作者
李平、任亚君

李平、任亚君夫妇是屏山话剧界的老天派。李平已于7年前作古了。笔者是在宜宾市江北开发区一居民楼里寻到的任亚君。

李平(1922-1999)宜宾市人,成都南虹艺专毕业,工绘画,同时兼顾吹、拉、弹、唱、编、排。

任亚君,1928年生于宜宾市,曾就读于市中城镇小学及公信女中。1946年加入了来宜演出的上海流亡剧团。1948年,与地下共产党员彭厚筠相识,参加进步活动,演唱《山那边好地方》、《解放区的天》等歌曲;还参与了张贴反对当局的标语,被涉嫌参加地下共产党组织抓去国民党监狱蹲了三个月,受到电椅等酷刑逼供。记得那阵白色恐怖严重,她家时住翠屏山脚下二圣宫附近。一位吕保长告密,一晚引来侦辑队员将她家围住,将她五花大绑弄到保安路警察局。同时被捕的还有丁世英、王志坚、叶宾、刘明英等6人。后因“犯罪情节”较轻赦放。解放初年,原上海剧团化整为零,分成几部份,任亚君与丈夫李平跟随上海人蔡笑天、朱蓉仙夫妇成立的新江苏歌舞团,在四川境内巡回演出。1951年,拢重庆,与华北剧团、崇艺剧团收编为一团,取名重庆市实验话剧团三团。(总团团长为王武孔、陈曼莉夫妇)。期间,参演的主要剧目有《血泪仇》、《白毛女》、《为谁打天下》、《王秀鸾》等。1953年任亚君夫妇离开重庆,加入泸州群众话剧团。在川南一带演出时,遇到宜宾文化干部丁天锡,丁动员两人回宜,于是两人去了宜宾市曲艺团。期间,李平帮市曲艺团排导了《白秀兰》、《女教师》、《李青兰》等几个剧,任亚君任主演。两年后跳槽去贵州遵义正安话剧团,一个编导、一个主演。三年后,即1961年遇文艺改革,砍去县级文工团,夫妇俩调去正安县师范及师范附小教书。一年后,任亚君患脑血栓,左腿瘫痪,回宜医治。时遇宜宾市文工团成立,团领导让李平写个检查就让回团,李平傲于面子不写。时遇屏山文工团来宜宾演出,碰上该团几个曾经共事过的同志:王玉、康健、牟珊、牟英等,老同志相见,很亲切,屏山文工团团长接纳了他俩。期间,李平排导了话剧《海浜激战》、歌剧《血泪仇》(此剧在宜宾市大观楼旁的京剧院演出,被军分区包场演了若干场)。

屏山文工团演出场所原在县城五桂街,后改建成电影院。

“文化大革命”中,李平写标语、画巨幅毛泽东油画肖相。任亚君因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抓捕入狱的“历史问题”,打成叛徒、特务、封资修的才子佳人,被7次抄家,照片、书信等被烧毁,并弄出去开会批判、游斗,受体罚(被人鞭打)。亚君奋起反抗,她向对手背诵毛主席语录;主动打起行李到公安局去“蹲监”,实是寻求保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为她平了反,开全县大会宣读平反通知书。1982年退休。

屏山话剧团(文工团)主要演职员还有:王玉,话剧编导,妻,牟英,主要演员;康健,话剧编导,妻,牟姗,主要演员;杨方谷,剧作家;陈宜昌,编剧;盛朝宗,主演兼编导;秦秀林,曲剧演员;吴素琼,女,戏剧兼话剧演员;陈效宁,女,主要演员。

方成第

方成第是屏山县太平中学的教师,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题下,业余从事歌曲创作,退休后亦然。“一生在歌曲创作的路上寻梦、求索、奉献;暮年潜心创作”。作品先后发表在北京《电脑音乐报》、吉林《长白山词林》、天津《歌词月报》、吉林《大众歌声》、重庆《大三峡歌坛》、湖北《歌坛词苑》、四川《内江音乐家》等音刊和报上,并辑入《当代歌手喜爱的歌》、《新世纪优秀歌词歌曲选》。

1939年生,屏山县人。四川省音协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宜宾市音协会员、北京贤达文化交流中心创作员、新世纪优秀歌词歌曲通讯编委。

喻 强

在屏山县公安局法制科工作的喻强却喜欢音乐,音乐创作成了他业余的最爱。

1969年出生于屏山。父亲在税务局工作,喜拉二胡、手风琴、吹口琴;母亲的文学修养较好。受父母的影响,他也喜欢搞乐器、搞文艺创作。他创作的歌词先后发表于《歌词》、《音乐生活》、《青年歌声》。大多为流行歌曲。其发表于《词刊》上的《走投无路》获宜宾市阳翰笙文艺二等奖。同时,还写小说、诗歌、散文。四川省音协会员、中国版权协会会员。

徐 健

女,1969年生,先后于宜宾师范音乐班、西南师大音乐专业毕业。曾在屏山县楼东小学、福延中学任音乐教师,继后在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工作。现任屏山县文化馆馆长。

长期以来,徐健在音教和群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业绩有:1989年,其参演的舞蹈《放风筝》获宜宾首届艺术节二等奖。1991年,其创作音乐并编排的舞蹈《彝家山寨瓦吉瓦》获宜宾市建党七十周年大型文艺调演创作奖、优秀表演奖;创作歌舞剧《送亲谣》获优秀演出奖。1997年,其修改并导演的方言喜剧小品《追蛋》参加“五粮液杯”第八届四川省戏剧小品比赛获二等奖、演员一等奖。1999年,创作歌曲《凉桥情歌》参加宜宾首届农民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再次入选宜宾迎十六大优秀剧目展演,获荣誉表彰。同年,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推新人大赛”,获全国“十佳”奖。2003年,组织、导演小品《探亲》参加宜宾市第五届戏剧小品赛获导演二等奖、表演二等奖、演员一等奖。2006年,指导学生邓美伶荣获四川省中小学优秀艺术人才大赛决赛声乐类二等奖。2007年,创作舞蹈音乐《彝寨欢歌》参加宜宾市“两代会”文艺调演,获优秀演出奖。2004年,理论文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获市文化系统征文活动三等奖。多次评为“送文化下乡”市级先进个人。

黄剑珠,女,音乐教师,从事少儿舞蹈教学并组织演出。
4# 金佛山
 楼主|丁芝萍 发表于: 2009-9-14 12:57:13|只看该作者
江净乐与金江号子

笔者生长在三江口,儿时常去江边玩,尤然记得纤夫们身子精瘦,肌肤黢黑,穿着千疤衣或赤身裸体(只穿内裤),脚蹬草鞋或赤着脚,肩搭纤绳,躬身如折,或匍匐在沙滩、礁石上奋力拉船的情形。他们喊着号子,号子那力透生命的高亢,如吟如歌的怆然和悠长,总能触动你的情怀,曳着你的神思去体味人类与大自然的碰撞或融和的礼赞。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陆路的发达与水运的机械化,人力拖动的木船运输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川江号子也就随之渐行渐远,现已销声匿迹了。

从宜宾市出发,沿金沙江溯水而上约80公里的屏山镇,还觅得着谓之川江号子的活化石一一当年喊号子的船工。江净乐身板干练,肌肤黢黑,一眼便知是江河陶治出来的船工。两句寒喧后,他即娴熟地启开搁在门市上(现做着禽畜饲料和药生意)的电视和影碟机,将别人采访录制及他本人录制的有关他的号子放给我们视听。显然,这里常有人光顾。

江净乐1940年出生于屏山县城东门口一个贫困家庭,家有父母和两个弟妹。小学四年级便辍学,上山打柴,下河挑水,在家推磨,或端着簸箕在街上叫卖火柴,过早地分担起家庭担子。l 7岁上船当纤夫。穷僻的小县城,生计单一,民生窘困,活得封闭压抑,相对而言,拉船还是一个自由自在,苦中有乐的职业。上水可至新市镇,下水可达宜宾、泸洲、重庆、武汉以远.不仅能饱览风光,增长见识,而且还可随心所欲地放飞心情。当然,也苦。夏天,烈日如火,肌肤烧得似炭,沙滩如炙,两眼直冒金星;冬季、江风如刃,厉厉刺骨,逢沟涉水,冻如筛糠。而且,随时都有遭遇险情的可能。一月能跑上三趟,一趟能赚到l0元左右的薪水。江净乐省吃俭用,孝敬父母,帮助弟妹,供养妻儿。“手巴鹅石脚蹬沙,找些钱来盘冤家。”

回顾自己37年的船工生涯,真如一场离奇多彩的梦。他经历了大大小小若干次水难,较大的有五次,每次都有惊无险,逃脱了劫难。金沙江水流湍急,沿江险滩礁石无数,稍有不慎,船便会搁浅或颠覆。记忆最深的是那次从宜宾返屏山在湾湾滩触礁翻船,他同两个女人被扣在船下,所幸他识水性,机智地从船下面钻出来,顺水冲到三四十里外的底涡沱才巴上岸,忙去找人来将船戳了一个大洞,把两个女人从洞口拉出来。当过领浆,撑过船,大多时间为号工。记得l 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全国,运救灾物资到雷波,中有一段上水滩口,轮船去不了,便组织了二十个人,拉了一条载重1 00余吨的大木船,江净乐任组长喊号子,还有军代表随船保镖。后来雷波方还派了80人来申援,增加到三根纤绳。号声如雷,此起彼伏,那恢宏的气势,至今还鲜活在记忆里。

人生之舟尤如在没有航标的河流里,也难免有触礁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因他参加过造反派,加之他爱唱川剧,被扣上右倾翻案风的黑干将,封资修的才子佳人,拉出去挂牌游斗,还吃了两三个月的囹圄之苦。说到川剧,江净乐少年时代就喜欢,还是玩友。上水途中歇柏溪或歇安边时,便脱下千疤衣,换上唯一套出客衫,上岸去参与当地川剧玩友坐唱,唱文生,饰梁山伯、梅良玉、徐元宰之类角色,还与川剧男旦老天派风云配过戏。将川剧的唱段融入到号子里,如《铡美案》、《二度梅》、《踏伞》等。还唱民间典故、传说等。也会与时俱进, 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就唱过毛泽东诗词。

拉船也是门学问。据江介绍,拉船的纤藤是水竹篾编的,有七尺、八尺,攒篾三种,一般母指粗,还可以依需要酌情加粗。纤夫们用麻绳布条在纤藤上伸杈出去。号子、纤藤(牵头)、三桡是拉船的三大要素。号子起着调集节奏,加油鼓动的作用,通常是号工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纤藤(牵头)负责把握方向,探测路子;三桡走最后,除了拉船还负责后勤杂务。还有副号子、外尖子、 内尖子、纤夫若干,分工合作。牵力的比率大约是每人拖五吨,也就是说,50 吨的货船需要l0个纤夫,以此类推。遇急流险滩及吨位增加时,就要增加人发展伸叉,最多可伸到四叉。体现了朴素的力学原理。

号子有上水和下水之分,上水时人在岸上纤拉,费力,号子是喊;下水轻松,人在船上划浆,甚至不划,号子是唱。有挣滩号子、扎河号子、抛河号子、出船号子、招架号子,鲁班、出班鸠、连巴郎等是号子的曲牌。上水,负重艰难,号子调子漫长,单一,特别是行到滩头,须奋力拉纤,号工便喊挣滩号子之一的“鲁班”,数起板:

(领)船到江中水自开  (齐)嗨!一一嗨!

王爷菩萨要钱财。

你要钱财拿给你,

保佑船工上滩来!

船到沱头时,号工通常喊“连巴郎”,速度较快:

(领)  幺末幺(齐)嗨!嗨!嗨!嗨!……

开船时,船工上岸拉纤,船离岸,行速不快不慢,号工喊“出班鸠”。(领)幺末幺  幺末幺一一幺!(齐)霍佐!霍佐!    ’

下水,船行如滑,纤夫们上船划桨,用力轻松,节奏舒缓,自然就是抒发感情,寻找乐子的时候,号子通常唱一些抒情的或花哨的“诗头子”,即兴发挥,    直抒胸臆:

二四八月连风天,

哥哥走路妹来牵,

热水泡来冷水洗,

凉了哪个来经优(照顾)你

(划四下)

二四八月天气长,

情妹下河洗衣裳,    .

巫山多云雨,

妹儿多情意.

自古红颜多薄命,

蒋四龙过山遣斗笠……

还有:

殷纣王为旦已失天下,

小秦王为花魁怀抱温茶,

王金龙为苏三上街叫花。

郑元和为亚仙打过莲花,    .

李公子为十娘难回家乡。

可惜了百宝箱抛入泥河,

贪花人必死花下,

劝世人切莫贪花。

太阳出来一盘花,

红罗伞照进帝王家。

蜂子蝴蝶你为啥?

不顾生死去采花。

……

引我们到江边,江净乐即兴喊了几段号子。66岁的江净乐嗓音依然高亢、嘹亮,很有味儿,将我们又带回了那个原始、艰涩的纤拉时代。笔者辨析得出,这号子里不仅有川剧,还融入了神歌、薅秧歌、哭娘腔等多种川歌的元素。自从江净乐的金江号子发掘以来,频频被中央、省、市及海外各级媒体录用传播;他自己也录制了若干磁带和光盘,获得若干次省市、国家级奖励,还应邀参加了深圳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影视金像奖大赛获金奖。2005年10月应文化部邀请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南北民歌擂台赛获特别奖和优秀传承奖。2006年宜宾承办四川省第四届旅发大会,他演唱的“金江号子”获得国内外嘉宾的赞许。他还有个愿望,录制出版一碟自己演唱的歌碟;还要制作一艘老式木船,让游人在船上畅游金沙江的同时,听他演唱金江号子。

金江号子(川江号子)始唱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有一种推测是可信的,那就是,有木船运输的年代就有了纤夫,也就有了号子,这恐怕要追溯到远古了。建国初期,屏山县的陈渝周、童汉清、严永清和一个绰号叫王瞎子的,喊号子也是出了名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宜宾地辖的南广河号子就唱到了北京。李双江、陶鹏、练正华等名家也相继演唱过川江号子,还搬上了各类影视舞台,如电影《漩涡里的歌》的主题歌,宜宾市2004年排演的大型歌舞剧《金沙水拍》等都有着精彩的表现。艺术家们的二度创作和江净乐们原汁原味的现身表演将川江号子这门古老的地域歌谣得以承传并推广开去。

金江号子不会消逝,她已成为一段跌宕多姿、野逸天趣的乐章,融入民族

的交响,融入我们的生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9-14 16:14:44|只看该作者
谢谢丁老师提供了这么多地方文艺界的资料这些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当地政府应当让它们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6# 青城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9-14 19:04:12|只看该作者
很有特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19:55, Processed in 0.4212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