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52|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周从林 发表于: 2008-12-22 20:58: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1950-1977年永远的知青 ──纪念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周从林 于 2008-12-22 21:07 编辑: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全国各地知青一起奔赴农村、农场和兵团。



老三届人--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
历史会记住他们……
《序》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朱子云:“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无礼不成中国,无祭便无华夏”。

      千年风云,捍卫中国的不仅是勇士的刀剑,慎终追远的信仰坚守更奠定了华夏历尽风雨日益深厚的文明。

      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礼仪。

      200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40年纪念年,作为一名老三届人,蓦然回首居然夜不能寐!含泪写下这篇作文,与知青兄弟姐妹们共同纪念这个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

老三届人


                    ──上山下乡四十年祭

  四十年前的初冬,当第一缕阳光照耀着大地,那些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的少年们在政治风雨中徘徊、张望……。
  神州上空一声巨雷:“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去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震动了万万千千的同学们前赴后继地离家远行。他们唱起“共青团员之歌”,打起了背包,迎着晨风、迎着朝阳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纯洁的冲动,崇高的理想,神秘的好奇,无知的彷徨。他们在思维的交织与碰撞中跃动,他们在青春的美丽与浮躁中起舞,他们在生命的起跑线上点燃了并不靓丽的火花!这就是从初中到高中的六届学生──数百万老三届人的上山下乡运动。
  老三届人是中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主体力量,世界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大数量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奔赴农村、兵团和农场,那是载在史无前例之上的又一个史无前例!这场运动让“知青”的名称牵动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纵观中国近代革命史,几百年便有天才诞生,几百年也有伟人出世,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在民不聊生的时候揭竿而起,握锄头的双手挥舞着大刀长矛驰骋疆场,把个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伟大领袖作了精辟地总结:“农村包围城市”,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老三届人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可能就是伟大领袖革命思想实践的延续?!也要以农村包围城市来取得斗私批修的最后“胜利”?!潜移默化、高深莫测、声东击西、还是故弄玄虚?这一切,都在日后的政治动荡中失去了答案。
  答案并不重要,因为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可是老三届人的青春留在了农村。花样的年华,黄金般的时光,留在了祖国的广阔天地上!
  中国现代革命史自辛亥革命起,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青年们热血沸腾,抛头颅、洒热血可歌可泣!日后只要提起“三八式”、“解放式”、“援朝式”都算是革命功臣。
  而他们,满怀革命激情,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用花样的年华付出生命的时光,在祖国贫瘠的辽阔领土上战天斗地。只获得了“知识青年”的光荣称谓,可是“知识”二字老三届人愧不敢当!
  没有硝烟的弥漫,没有枪炮的隆隆,更没有血肉的厮杀。只有辛勤的劳动,只有艰难的生活,更有随风逝去的年华!这一代人献出的不是生命,而是与共和国同在的青春。
  没有赞美,没有鲜花,也没有封赏。他们使用在农村锻炼出来的“钢筋铁骨”倔强地走在了人生的大道上!
  没有了青春,没有了文化,甚至没有了健康。他们使用在农村锻炼出来的“钢筋铁骨”顽强地融入了已经陌生的城市和社会。
  就凭这“钢筋铁骨”,他们倔强地与命运抗争!就凭这“钢筋铁骨”,他们顽强地与生存拼搏!他们为生活而低头折腰,他们为工作而任怨任劳,可是他们却说:“无怨也无悔”!
  他们不是革命功臣,更没有经历过中国现代革命史。可是他们相信:就凭这钢筋铁骨,如果历史能够倒退,无论在辛亥还是在井岗,无论是抗战还是解放,他们都不会输给那个时代的青年,一定会并肩而辉煌!
  老三届人与共和国同龄,从小便会唱那激昂的“国际歌”,通过艰苦的锻炼使他们明白了世上从来都没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于是乎,从此面对的一切都默默地承受,不给已经极度困难的祖国再添负担。
  日月干坤、斗转星移、历史可以用风掣电驰来形容。他们没有辉煌,只有那与命运共鸣的“拉兹之歌”陪伴着老三届人的心──到处流浪、到处流浪!
  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已经平平淡淡地渡过了大部分的生命,这平平淡淡的大部分生命却经历了不平淡的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
  他们中间的少部分人已经失去了平平淡淡的生命或者正在失去生命,老三届人的生涯让他们饱受煎熬和痛苦!牺牲在农村者有!早逝在厂矿者有!贫困在城市者有!痛苦在病榻者有!
  一付沧桑的面孔,一尊疲惫的身躯,一双深沉的眼睛,一对勤劳的双手,一颗聪明又愚昧的良心!四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他们从风华正茂的少年走到今天,化成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人生而面临着风烛残年,四十年来,他们只有默默地无奈的付出和奉献,从未向国家伸手和开口。这就是他们—老三届人。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老三届人不会忘记1977年的春雨,查全性老师不顾个人安危,在全国教育会议上发言,要求恢复高考!小平同志力挽狂澜当场拍板!总算给老三届知青们开辟了一条求知之路!这次恢复高考的历史性举措,让一部分老三届人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谢谢查老师!谢谢小平同志!
  可是,大部分的老三届人没有能够改变命运。也许,共和国有太多太多的大事情需要面对了,逐渐地遗忘了他们。
  疾风骤雨般的“文化大革命”愚弄着他(她)们,让心犊未开的少年和幼年冲锋陷阵,他们付出了人生最大的代价—与荒唐的“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上山下乡的运动驱使着他们,让未就学业的少年离开了校门,他们付出了人生最贵的代价—金子一样的学习时光;祖国建设的热潮融入了他们,他们奉献了人生最高的代价—身体与青春;下岗分流的政策影响了他们,他们又奉献了人生最后的代价—工作岗位!今天,他们依然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为祖国的和谐稳定起着潜在的作用!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周从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周从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圣诞、元旦快乐 香港回归谈判内幕:中方草案让英方大吃一惊
2# 四姑娘山
 楼主|周从林 发表于: 2008-12-22 20:59:4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本帖最后由 周从林 于 2008-12-22 21:02 编辑:

看起来很悲惨,听起来很伤心。可是,他们并没有为这些人生的重负而倒下!祖国的各行各业都曾闪耀着老三届人的身影,祖国的各个大学中都曾有过老三届人的学生,他们无论日后融进了社会的那个阶层,都在不屈不挠地向命运抗争!







四十年过去了,区区的弹指一挥怎能够诉说他们的人生?!但是,人生的四十年的却在弹指的一挥间完成!历史也许永远不会记录下老三届人的一笔,可是,老三届人的经历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每个人都很渺小,渺小到被人遗忘!可是不要忘记,老三届人流逝的青春同样是共和国的青春,老三届人付出的代价也是祖国永远的痛!







他们用整整一代人的牺牲书写了没有硝烟的战斗,他们用整整一代人的青春换来了没有结局的人生!可是,他们还在呐喊着:无怨与无悔!祖国,您听见了吗?您听见了吗!!!







他们不是阿Q!他们也不是英雄!老三届人的经历和见识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父兄,无怨与无悔,是他们高尚的情操,无怨与无悔是他们在笑对人生!







其实,有怨也有悔,是不争的事实!蹉跎岁月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有怨有悔不是愤世嫉俗,也不是仇视社会,更不是轻蔑生命,而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这一代──老三届人的历史为何如此写成?!







其实,无怨与无悔,同样是不争的事实,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无怨与无悔不是弱智,也不是自嘲,更不是附庸,而是更加坚强地面对!我们的人生已经如此,那么,我们就要生活在健康和快乐之中!







上山下乡运动给他们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也给他们留下了理不尽的恋情!谁教育谁的问题已经不复重要,老三届人从未忘记过那养育过他们的乡村和乡亲,也从未忘记过那段艰苦的人生历程。列宁说过: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正因为他们融入过社会的底层,体验过那中国最贫穷的生活,所以,老三届人从来也没有背叛过崇高的理想和人性!







在互联网上看到有人说:“我爱国,可是,国爱我吗?”。您可知道老三届人的回答吗?也许这种答案会被人耻笑。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我爱国,但是不会去问国爱我吗?即使是被淡淡地遗忘,我也仍然深深地热爱着我的祖国!”。







正直、善良、勤劳、执著、侠肝义胆、勇于奉献、大公无私、乐于助人、不以小善而不为、不以小恶而为之!这些中华民族应有的品格在老三届人身上大放异彩。这就是顶天立地的老三届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英才后生辈出不穷!老三届人渐渐地驶出了社会的眼线,有人把他们的人生和品格精辟地总结成了一个字,那就是“傻”!







这个“傻”字总结的好!总结的太有才了!老三届人的“傻”,傻得可爱!傻得可圈可点!傻得不可想象!当年傻乎乎地跟着领袖闹“大革命”,后来傻乎乎地辍学去上山下乡,再后来傻乎乎的任劳任怨地与命运抗争,再再后来傻乎乎地下岗为后生的就业做出贡献,再再再后来……。这个“傻”会陪伴他们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







中国儒家、道教与佛学的最高境界无外乎就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了。仔细想想老三届人的“傻”难道不是这最高的思想境界吗?!







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领袖教导说:为人民服务!仔细想想老三届人的“傻”不正是这句名言的具体实践吗?!







他们用毕生的“傻”,创造了小人物传奇的一代,他们用睿智的“傻”举起了老三届的人生!







社会渐渐地忘记了他们,但是,他们没有忘记社会,艰苦奋斗、任劳任怨、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在酸甜苦辣的人生中维持着和谐与稳定,永不言输、百折不挠的品质在坎坷的人生中仍然奋斗着现在与未来!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四十年过去了,“知青”们大都已年近花甲,活泼的少年行将变成横秋的老人。再过几年,当他们向后代人说起:“我们是知青”,孙子孙女们都会听不懂!







人类在进步,祖国在发展,社会在文明,“知青”的名称已经被逐渐遗忘,老三届人的历史记载也会不复存在,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他们走过的每一个脚步,都在印证着老三届人大写的“人”字!都在书写着老三届人留下的“心”声!







起立!







为老三届人鼓掌!







为老三届人起舞!







为老三届人放歌!







敬礼!







以人类的名义







向老三届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以同类的名义







祝老三届人安康幸福万事如意!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周从林 发表于: 2008-12-22 21:06:38|只看该作者
知青现象评价的新视角                             作者:安 育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段历史,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留下来的却是厚重的文化思考。假如,八十年代初,以伤痕文学为突破,以反思文化大革命、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为主题,称为知青研究的第一阶段。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特别是以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为契机,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多角度予以全方位反思,进入知青研究高潮期,也可以称之为第二阶段。那么,本世纪以来,以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为契机,由于互联网的介入、海外研究的推动和知青群体的参与,使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具广泛性和群众性。一方面文学界、学术界对知青现象的关注度下降,另一方面知青本体对上山下乡评价的关注度明显上升。评价视角也有了新的改变,多是从人性化视角去评价,呈现鲜明的人性化特征。这一阶段应称为知青现象研究的第三阶段。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依次提升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知青现象评价进入新阶段,有三个不容忽视的背景。一是“老三届”知青相继接近或迈过60岁门坎,作为插队的实践者,他们希望自己付出青春的实践被社会予以认可,他们不愿意一辈子背负“被遗忘的一代”、“荒废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的名声。他们更多的是从人生历程的角度评价插队,淡化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政治色彩。二是和谐社会的提出,也使社会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对插队带来的灾难、创伤和不公,也体现了大度和包容。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理性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关注点。比如,青年成长道路问题、价值体系建设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等等,人们反而从知青现象中看到更多的积极元素。

知青评价呈现人性化趋势,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人本思想的视角。对任何历史现象的评价都不能离开对实践主体的评价,不能不尊重实践主体的意志。尽管知青上山下乡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延用了政治运动的方式,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老三届”分配问题,是极端错误的。但知青本体毫无过错而言。一代知青承担了政治失误的成本,付出了青春的代价,同时也历经了生活的磨难,锻炼和造就了知青性格和知青精神。返城后,广大知青被压抑的热情和能量得以释放,在各行各业,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他们经历了共和国建设、灾难、改革、复兴的全过程,成为共和国的中坚和忠实守护者。他们身上体现的奉献精神、忧患意识、创新品格都是今天应提倡的。从这一角度看,知青上山下乡,是他们人生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入了不易改变的基因。所以,对插队的评价应尊重插队实践的主体──知青们的意志和愿望,这也是人本理念的体现,是评价知青现象的前提和原则。

二是青年成长道路的视角。青年步入社会都有一个切入点,青年成长道路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但历经艰苦磨炼是生活第一课、必修课,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既便没有知青上山下乡,年轻一代也要历经磨难,只不过知青上山下乡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代知青步入社会最底层,了解了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中国农村的实际,也了解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需求,从而把理想、信仰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增强了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奠定了人生观基础。今天,广大知青感慨人生,更多的是感慨青春,感慨知青岁月。知青上山下乡造成了不少灾难和不幸,但经过历史的沉淀,你会发现它为一代知青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们成长的奠基石。

三是百姓情结的视角。一个人有自己出生的故乡,同时,也把自己生活、工作过,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地方称为第二故乡。现在,知青们都把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亲切称为第二故乡,并有强烈的思乡情结,这绝不是偶然的。在那个动乱年代,是农村、农民接纳了他们,给予他们生命个体和人格的尊重,使他们感受了亲人般的温暖。在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之际,北京、天津、上海及各地知青纷纷举办联谊、研讨活动,组织了大规模“返乡感思”活动,体现了知青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也体现了知青的百姓情结。

四是人的社会价值的视角。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融和更替,城乡关系的演变和进化,是中国永恒的话题。1700万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农村,对知青本身是一种挑战,对农村却是一种机遇。当时,全国人口仅有6亿人,农民不足4亿人,知青占了农村人口的2%,这为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沟通,搭建了一个新平台,知青也成为城乡沟通的纽带。城市的理念、信息、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大规模向农村转移和渗透,形成冲击二元经济结构、打破城乡壁垒的冲击波,也成为七、八十年代农村变革的前奏。

在知青上山下乡评价上,众说纷纭,评价不一,很关键一点是概念不清,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我认为评价知青运动有六个问题要区分开:

一是把上山下乡运动与知青区分开。上山下乡运动是特殊时代的产物。首先决策机制是错误的,是个人主张,并非党的民主决策。其次决策本身是错误的。上山下乡原本是一种探索,是蕴含积极意义的新生事物。但要以自愿为原则,是青年学生分配的多项选择之一。而发生在1968年的知青运动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违背了人的意志,成为继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派、反右倾、文化大革命后政治运动的延续。再次,决策后果是严重的。造成一系列家庭和个人命运悲剧。但是,知青本身无任何过错而言,他们是错误决策的承受者,是中国曲折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者,更是知青精神的创造者。二者不要混为一谈。对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并不等于对一代知青的否定,而对一代知青的肯定,并非认同了那场运动是正确的。

二是把知青怀旧情结与上山下乡运动区分开。知青怀旧,是怀念付出青春的岁月,是感恩接纳、关爱他们的农村百姓。把这种怀旧情结和感恩现象误认为是对插队的怀念,甚至推断上山下乡运动是正确的,是不妥的。

三是把青年成长道路与上山下乡运动区分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青年成长道路的特点,一代人的成长道路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一代知青在后上山下乡时代有所作为,是多因素造成的,也包括上山下乡锻炼。但由此而推断上山下乡是培养接班人的必由之路,是不妥的,更不能复制这种模式强加于后人。同时,也要看到,青年在成长道路上,要经风雨、见世面,多吃一点苦,历经坎坷并非坏事,否定上山下乡运动,并非否定这一社会共识。

四是把上山下乡错误的决策与插队客观社会影响区分开。一代知青经过农村艰苦生活锻炼,为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知青身上体现的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1700万知识青年成为联系城乡的纽带,推动了城乡文明的融合。但不能由此推断知青运动是合理的,正确的。正确的决策,执行结果未必完全正确,错误的决策,执行结果也未必完全错误。承认知青上山下乡客观上的积极社会影响,并不影响对其性质的认定。

五是把个人感悟同社会共识区分开。每个知青起点不同,机会不同,后上山下乡时期经历也不同,对上山下乡的看法都带有个人感悟特点。要尊重个人感悟,众多个人感悟的集合就是社会共识。但也要看到个人感悟的局限性。知青潮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理应有一个基本评价,也就是社会共识。这种共识没有必要几十年后让后人评说,完全有必要、有可能由我们知青本体来完成,这也是知青对自己历史负责的表现。

六是把知青运动和“十年运动”期间其它运动区分开。1958年至1968年十年间,我国发起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派、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对以上五次大的政治运动,中央都有明确的结论,是全盘否定的。上山下乡运动作为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非理性的。但毕竟与前几次运动有所不同,特别是和知青评价相关连,更需采取慎重态度。

任何历史评价都是着眼于未来,目的是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上山下乡知青潮是多因素的时代产物,需要多视角、全方位阅读和阐述。既要接受这一沉重历史教训,又要正确评价知青、肯定知青精神。在二者的选择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有现实意义。

(作者系原山西插队北京知识青年,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8 15:00,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