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488|回复: 16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贵州湄潭:打好生态牌 奏响富民曲

 [复制链接]
  湄潭,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3街道12镇、132个村(居、社区)。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达60.08%。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9℃。
  湄潭县是“贵州茶业第一县”,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等品牌茶叶享誉中国。土地肥沃,山川秀丽、生态良好,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云贵小江南”。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2016年,湄潭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8年6月,同意申报撤销湄潭县,设立市辖湄潭区。
  2018年9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称,同意湄潭县等14县(区)退出贫困县。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园丁与玫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园丁与玫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园丁与玫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园丁与玫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园丁与玫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园丁与玫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不是全达标了吗?6部门紧急通知9月14日前国产奶粉液态奶下架 [转帖]十月革命炮响,送来的是列宁主义而非马恩主义!!!
16#
 神潭河 发表于: 2021-12-23 01:14:5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新华全媒+丨贵州湄潭:打好生态牌 奏响富民曲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新华全媒+丨贵州湄潭:打好生态牌 奏响富民曲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属于乌江赤水河上中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当地受地形地貌和季风气候影响,水力侵蚀为其主要的水土流失表现形式,且多以中度或轻度侵蚀为主。

据了解,湄潭县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产业发展,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植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科学配置,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湄潭县已基本形成以茶叶种植为主、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农旅生态产业示范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杨焱彬
  报道员:罗德雄 李晨晨 编辑:房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米仓山 发表于: 2021-4-29 10:06:00|只看该作者

贵州湄潭县:致富有“道”产业兴

源自:人民交通网
原文标题:贵州湄潭县:致富有“道”产业兴

  站在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村民组七彩部落文化广场看出去,四周是乡村大舞台、农耕博物馆、乡村农家乐、乡村民宿,远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山,茶山上几条宽敞的公路像一条条灰白色的飘带沿着山势起伏,四通八达的路网连接着山外的世界。
  大清沟组的变化开始于2015年。这一年该组长达3公里的通组公路开始实施品质提升改造工程,将原本3.5米宽的泥石路拓宽到4.5米并硬化。2016年,全组的连户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前。趁着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该组2015年大力实施茶旅一体化乡村休闲度假游的打造,“七彩部落”这张驰名中外的靓丽名片每年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

  红火的乡村旅游带动全组百姓开办起14家乡村农家乐和8家乡村民宿。“徐记大食堂”老板徐学良于2015年开办起餐馆,他说:“旅游没有搞起来前,全家人都在家务农或四处打点短工,一年累到头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现在光是开农家乐,全家一年就能得到30万元的纯收入!”
  2020年,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该村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一村一品、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级休闲农庄等荣誉嘉奖。
  金花村只是湄潭县“翠芽27?景区”中的一个景点。近年来,湄潭通过交通+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围绕乡村旅游景区重点打造出旅游观光环形路,围绕全县万亩茶海、湄江湖景区、生态茶园景区、翠芽27°景区、桃花江景区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路一风景的乡村旅游环形线路,使得当地真正实现旅游红红火火有“道”,村民致富增收有“道”。

  十三五以来,湄潭扎实推动开展“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创建工作,共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76个,总投资约25.13亿元,共有公路里程6463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134.936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油(砼)路和全县133个建制村(居)通客运。2017湄潭县年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基础保障,在极大方便老百姓出行时,通过交通+旅游、交通+产业,大力推动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助推黔货出山,全面提升农村客运和物流,交邮一体深度融合的运输服务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路通,百业兴”,到2020年,湄潭县形成以茶、优质稻、辣椒、食用菌、精品水果、“稻+N”、中药材、红粮等特色优质产业的“一村一品”的格局,在全县形成坝区产业41个,建成万亩单品坝区3个。20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89.9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4元,同比增长8%。
  农村路网的建设、完善和品质提升,快捷涌入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开阔了山区村民的眼界和格局,加强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物质和思想交流,引导贫困群众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改变思维定式,以“精神翻身”带动“经济翻身”,以“经济翻身”实现“同步小康”,扎实推动湄潭县交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大踏步向前。
  (新媒体责编:乔懿丹)
14#
 兮兮爱人 发表于: 2020-9-26 14:55:56|只看该作者

【西部开发新脉动】走进七彩部落 看湄潭茶旅融合之路

源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原文标题:【西部开发新脉动】走进七彩部落 看湄潭茶旅融合之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遵义9月25日消息(记者:武晓娟 贾佳 张相成)秋分时节,走进遵义市湄潭县七彩部落,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一片片茶园青翠欲滴,茶香沁人心脾。在青山与茶园之间,还掩映着一座座五颜六色的民居。近年来,以茶为媒,茶旅融合,湄潭县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七彩部落很美 村长很忙
  记者在七彩部落采访时,金华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刘建顺一直很忙,短短一个多小时内,已先后接待了三批客人。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瞿欣含说,七彩部落的人增收致富的愿望很强烈。七彩部落实际上是湄潭县湄江街道金华村的一个自然村民组,地处湄潭“翠芽27°”茶旅一体化4A级景区核心地带,全组共有73户人家,总人口274人。以前,到周边村子旅游的人很多,人家发展得很好,只有七彩部落很穷,垃圾污水遍地,环境“脏乱差”,无人问津。
  穷则思变。后来村里大胆创新,将原本白墙灰瓦的房子重新粉刷。同时,村里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完善道路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七彩之门、七彩伞阵、七彩民居、七彩广场”等景观,举办婚庆、采制茶大赛、篝火晚会、特色餐饮等游乐活动,凸显出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和乡村文化。
  环境改善后,村里也逐渐富了起来。这一点,种茶近30年的村民徐学良深有感触。他介绍,早些年,茶园还没有发展起来时,除了种茶,地里还种过水稻、玉米,收入并不高,也就勉强维持温饱。后来村里集体种茶,发展旅游,他的生活有了大幅改善。现在,他种了10多亩茶,开了一家民宿,一年的收入大概有30-40万。“和以前比,基本上是‘天壤之别’。今年受疫情影响,客流量还不是很多,往年基本上一天至少一两千人。我们村里有30多户都在县城买了房,基本上每家都有小汽车。”徐学良说。
  刘建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金花村紧扣脱贫攻坚,依托资源禀赋,以茶旅融合发展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打造形成了基础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宜人的“七彩部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体新路子。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9年,金花村人均收入达2.1万元,核心景区“七彩部落”的村民,收入更是高达4.2万元。
  以茶为媒 托起小康梦
  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湄潭县委常委、副县长钟发辉介绍,在今年外贸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湄潭县的茶叶出口仍实现逆势增长。今年1-8月,湄潭县茶叶的直接出口额约800万美元,接近去年全年出口额的两倍。
  目前,湄潭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2019年茶叶总产量达7.25万吨,产值52.66亿元,综合收入139.45亿元。为了让湄潭茶叶“走出去”,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湄潭县做了很多探索。一是建立工作专班,帮助企业办理出口资质;二是通过平台公司承接大宗国际订单,解决企业国际渠道问题;三是通过建立周转资金池,搭建出口融资专项平台,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四是与遵义综保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其外贸服务中心一揽子解决法务、财务、报关报检、物流等问题。
  钟发辉坦言,目前,湄潭茶叶出口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缺乏法律、外贸、财务人才等。未来,为了让湄潭茶叶更好地“走出去”,湄潭县将进一步打通金融、财税堵点和痛点,在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严把质量关,补齐政策短板和产业链条,创新销售渠道,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把湄潭茶叶直接推荐给国外消费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金丝猴 发表于: 2020-9-9 20:44:00|只看该作者

东西部协作助力贵州遵义扶贫:湄潭香葱进上海,永和蚕桑获新生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东西部协作助力贵州遵义扶贫:湄潭香葱进上海,永和蚕桑获新生

农妇们正在桃花江边择葱。摄影:何香奕  124837u37s797gbb24d22b.jpg  保存到相册

  贵州北部,群山重重间隐藏着“云贵小江南”──湄潭县。桃花江绵延十余里贯穿而过,两岸房屋错落、农田成片。溪流边的老槐树下,几位农妇围坐着,给手中的香葱去残泥、摘黄叶,刚从地里薅出来的香葱就堆在她们脚边。
  2013年上海杨浦区对口帮扶湄潭县以来,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扶贫成为帮扶工作重点。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官堰居区被选为香葱产业发展基地,实施规模化、规范化种植。2018年,湄潭县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评估考核,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末,实现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
  湄潭县的脱贫案例,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启动以来,贵州大地上深刻变化的缩影。藏在大山身处不为人知的农产品,终于迎来生机。
  贵州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情况报告提到,2013年以来,上海、广州、大连等东部帮扶城市向贵州省投入财政帮扶资金逐年增长,累计达121.97亿元──其中,2020年已投入的财政帮扶资金达38.64亿,计划实施项目1317个,已开工建设1306个。
  2013年以来,东部帮扶城市实施完成产业扶贫、通组道路、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教育资助等项目5001个,带动贫困人口241.3万人,资助贫困学生5.46万人次,建设乡村道路2263.99公里,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建设涉及465所学校(含幼儿园)和602个卫生院(所)、养老院。

湄潭香葱进上海
  2020年8月末,热气堆积在山谷之间,官堰居的村民们顶着烈日埋身在香葱地里,正在将来自外地的香葱苗移植到土壤中。
  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湄潭县委常委、副县长孟焱介绍,对口帮扶工作中,湄潭县将坝区发展目标规划定位为以香葱单品为主导产业,列入遵义市“500亩以上示范基地”“七大万亩单品样板坝区”之一。
  在黄家坝街道官堰坝区的香葱基地里,核心区种植香葱有4000多亩,辐射坝区种植7000多亩,年产香葱5000余万斤。“每天稳定供应市场60吨以上,每亩实现收益20000元以上,经济效益远超其他一般农作物。”孟焱说。
  香葱来了之后,村庄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新盖的小楼房伫立在崭新的柏油路两侧,原本在外地务工的青年们出现在田间,曾唯晟就是返乡青年之一。
  3年前,在广州打工20余年的曾唯晟回到了家乡──湄潭县官堰居。“听在村里的朋友说,现在在村里种香葱很赚钱,”曾唯晟回到家乡后,以平均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来村里的闲置土地,创建了湄潭县景园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们现在有52亩香葱地,香葱比其他农作物好,经济效益高,而且也好种。”曾唯晟介绍,种植香葱的企业发展迅速,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官堰居的村民们正在香葱养殖基地劳作。图片源自:受访者供图  124837bn2y7tojdnppkp7z.jpg  保存到相册

  曾唯晟目前已经收获了两季香葱,正在等待着收获第3季香葱。“之前受疫情、气候影响,前两季的香葱还是卖了11多万斤,差不多有10多万元吧。第三季按照现在的市场价4元/斤,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他说。
  孟焱谈到,这里的香葱葱白短、色面好、香味浓,是作为打入上海市场的特色产品。”2020年,湄潭县安排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70万元,支持发展香葱产业,新建两个香葱交易市场及一栋制冰厂,规范香葱交易,保障运输环境,延长运输距离,实现湄潭香葱进入东部城市。“
  “我们还积极对接上海市场,搭建产销平台,邀请上海专家赴湄潭指导香葱种植及产业发展,并带领街道及合作社至上海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销售线上平台、大型商超等企业进行深入对接,了解上海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孟焱说。

“桑蚕之乡”的新生
  在距离湄潭县70公里外的凤冈县永和镇长坪村,蚕桑产业也为当地带来了生机。
  凤冈县地处大娄山山脉,曾是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县之一。2013年,中央明确上海市奉贤区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截至2017年底,全县4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871户41754人下降到2402户7317人,贫困发生率从10.48%下降到1.84%。2018年,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凤冈达到贫困县摘帽退出标准。
  永和镇永华社区镇派第一书记陈勇告诉界面新闻,凤冈县曾是“桑蚕之乡”,但由于市场、技术等原因,蚕桑产业未能持续发展。
  “2018年初,永华社区蚕桑面积仅有200余亩,为进一步壮大蚕桑产业的发展,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蚕桑产业,通过企业带动、扶贫项目实施等方式,进一步培养种桑养蚕的大户。”陈勇谈到。
  45岁的村民吴勇也成为了一名养蚕大户。5年前,他还是一名修路工人,“当时镇里到处都在修水泥路,我也一直跟着,每年也可以挣个十几万块,后来没路修了,就开始养蚕了。”
  吴勇对于养蚕并不陌生,“我们村养蚕的历史很悠久,我小时候也见家人养过蚕,很熟悉,而且则是一个长效的产业,来钱快,发展久。”
  短短2年间,吴勇已经成功养殖了3批蚕,累计产茧2700余公斤,产值达10万余元,“第4批蚕茧也到了五龄阶段,即将结茧。现在不说赚多少钱,至少看到了希望。”

东西部协作扶贫让“桑蚕之乡”迎来新生。摄影:何香奕  124837xdz97jc35zl34uj5.jpg  保存到相册

  据陈勇介绍,截至目前,该社区共种植蚕桑1500亩,12户种桑养蚕大户年产优质蚕茧10万余斤,产值2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次,帮助120名就业人员人均增收2000余元。“如今,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不断有大企业将培育种养殖基地的目标对准了永华社区,蚕桑产业再次复苏。”
  东西部协作的春风之下,国内家纺业龙头企业──上海水星控股集团,与凤冈县政府合作启动了星丝路项目,成立了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星丝路总经理李惠强告诉界面新闻,该项目于今年8月投产,预计吸纳500余名劳动力务工,并且优先招录贫困户。
  “此外,星丝路优先向贫困户收购蚕桑,而且给予贫困户更高的价格。”李惠强介绍,星丝路项目将以凤冈基地为中心,周边逐步辐射其他县,可实现年蚕桑生态综合产值25亿元,茧丝绸工业产值20亿元,年利润8000万元税收3000万元,就近解决已脱贫户贫困人口就业5000个岗位。
12#
 跳台 发表于: 2020-4-1 15:04:00|只看该作者

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复苏暨“放飞心情乡村游”在贵州湄潭启动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复苏暨“放飞心情乡村游”在贵州湄潭启动

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复苏暨“放飞心情乡村游”启动仪式在湄潭举行。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139d-irpunai2576356.jpg  保存到相册

  中新网贵阳4月1日电(记者:杨茜)1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共青团贵州省委在遵义市湄潭县七彩部落景区举行了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复苏暨“放飞心情乡村游”启动仪式。
  此次活动旨在加快推进贵州省乡村旅游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玉广表示,贵州乡村成为乡土文明“活化石”,承载农耕文明悠远记忆,是回归自然、放飞心灵的家园和户外运动的天堂。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玉广、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涂妍为乡村旅游创客导师颁发了聘书,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中国旅游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还推出了首批十条贵州省乡村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到乡村如回家,时时处处定有您意想不到的惊喜,放飞心情乡村游恰逢其时,让我们踏青折柳、骑马泛舟,一扫新冠肺炎的阴霾,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多彩贵州、美丽乡村静待您的到来。”张玉广说。
  贵州在全国率先制定乡村旅游村寨、客栈、经营户(农家乐)三个省级标准,已评定的标准级以上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经营户(农家乐)超过2000家。2019年,贵州12个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并列第三。
  下一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农业银行贵州分行将聚焦文化旅游业发展,围绕重点领域、核心景区、重点客户、帮扶纾困、创新产品运用、支持模式创新、融资渠道畅通等开展合作。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国旅游协会将聚焦乡村民宿发展,围绕促进贵州省民宿产业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开展贵州省乡村民宿资源及产业的营销推广、加强贵州省乡村民宿发展人力资源建设、建设贵州省乡村民宿大数据、创新和提升贵州省乡村民宿品牌品质等开展合作。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一对山 发表于: 2018-12-4 15:08:00|只看该作者

贵州湄潭:绿浪淘心 茶富万民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贵州湄潭:绿浪淘心 茶富万民
⊙记者:李平

  新华社贵阳12月4日电 题:贵州湄潭:绿浪淘心 茶富万民
  茶区变景区,茶树变“摇钱树”。经过30多年发展,茶已成为贵州湄潭兴县富民的第一支柱产业。因为茶,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群众持续稳定脱贫有力,乡村建设美丽多姿。茶,是湄潭人的宝贝,也是当地群众的致富源泉。

要用钱,山上种茶园
  “要用钱,山上种茶园!”这是湄潭群众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平均海拔927米,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的湄潭县,雾多晴少,适宜茶树生长。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等落户湄潭,给湄潭留下丰厚的种茶、制茶基础,而‘一种红薯半年粮’的穷困现状,倒逼湄潭山区减粮种茶。”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艾说。
  上世纪80年代,“十年九年干、顿顿红苕(红薯)苞谷饭”的核桃坝村经历了“要用钱,山上种茶园”的蜕变。
  核桃坝村村支书陈廷明说,为改变贫穷面貌,1981年老支书何殿伦顶着“饭都吃不饱,还种茶叶”的质疑,和其他两名村干部共种了5亩茶叶,茶叶丰收后,村里支起108个炒茶锅,贵州省茶叶研究所人员手把手教他们炒茶,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
  转眼37年过去,核桃坝村已成为茶叶强村。“现在我们村拥有茶园1.2万亩,茶产值2.24亿元。通过发展茶叶,80%的村民买了小轿车,农民的信用贷款额达到80万元,人均收入近1.7万元。”陈廷明说,这些年,100多户村民转型制茶、卖茶,核桃坝还吸引2000多名外县农民在这里定居,从事茶园种植和管理。
  “核桃坝村是湄潭茶产业发展的缩影。”湄潭县副县长聂珍玉说,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湄潭从过去零星几千亩茶园发展至今,茶叶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湄潭翠芽的区域品牌价值接近湄潭县的GDP,全县80%的农户、40%的贫困人口通过茶叶增收、脱贫,农民近一半收入来自茶产业。

在这里,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在湄潭,茶既是群众的“福财”,也是吸纳农村人口就业创业的“产业池”。
  “以前,我们这有句老话:神仙难过二三月。因为开年之后,青黄不接,很多村民吃了上顿愁下顿。如今的二三月,却是村民的发财季,因为摘茶叶就是摘钞票。”聂珍玉说,据测算,全县投产茶园每年需近40万名茶青采摘工,一个采茶工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罗睿介绍,2018年,湄潭县50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吸纳3000余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0余名。
  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的群丰村,2005年之前,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现在,村里发展茶园6000亩(户均两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村民守着茶园致富,全村3286人仅100多人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就业成为主流。
  村民富了,当地乡村治理也上了新台阶。“以前我们村不团结,村民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现在村里有文化艺术团,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去年村里修建占地8亩的活动广场,800多名村民自发为10户被占地农民筹款10多万元,补偿其损失。”群丰村第一书记张顺福说。
  近年来,围绕茶区变景区,湄潭县还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目前全县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06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20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7万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
  在茶香弥漫、绿浪淘心的湄潭乡村采访时,当地农民高兴地对记者说:“在这里,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茶园升级 茶山变“金山”
  每斤茶青比周边茶园高2元以上,茶叶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2014年从上海返乡种茶的徐彬,开始尝到了欧标茶园的发展红利。
  徐彬的欧标茶园正成为湄潭县茶园的发展方向。“2018年至2020年,湄潭将按照每亩每年200元防治标准,把现有茶园逐渐提升为欧标茶园,每亩茶产值再提高1000元以上。”贵州茗城农商旅集团公司董事长徐汝华说。
  用大数据技术打造私人订制茶园的贵州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建立茶园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对茶园温度、湿度等的精细化管理,客人可监督茶园生产全过程。“今年公司私人订制茶园达到200多亩,与传统种茶、卖茶相比,私人订制模式带来的茶叶加工、高端住宿、茶文化体验等,让茶园亩均产值提高到2万多元。”总经理赵吉伟说。
  茶旅一体化、延伸茶产业链,是湄潭茶产业发展的重点。“湄潭现已建成‘中国茶海’、象山茶植物博览园等众多茶景区,2018年,全县茶旅综合收入预计达35亿元,茶旅扶贫贡献率将达37%。”罗睿表示,目前湄潭开发了茶多酚、茶香酒、抹茶、茶面膜等13类茶深加工产品,受益于茶叶加工,湄潭每亩茶园下树率比贵州每亩茶园下树率高20%以上。
  “湄潭的特色在茶,希望在茶。下一步湄潭将以建设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贵州茶叶集中精制中心、遵义茶叶交易中心为重点,全产业链发展茶产业,通过提升湄潭茶产业集聚度和品牌知名度,带动更多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
10#
 杨坝河 发表于: 2018-11-26 03:38:00|只看该作者

绿水青山好湄潭 金山银山成美谈(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绿水青山好湄潭 金山银山成美谈(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近些年,这句广告语在贵州北部流传颇广,可乍一听不免让人疑惑:别的地方都在轰轰烈烈推进城镇化,湄潭为何大张旗鼓把人往农村引?
  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又无大城市作依托,湄潭全县九成以上为农业人口。于是,“在农村谋出路、向土地要效益”成了湄潭一条取胜之道。
  从首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到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改革开放40年,农村改革试验在湄潭县薪火相传,闯出了乡村振兴新天地。
  湄潭人守着好山好水摘掉了贫困帽、住进了新民居,自豪地喊出“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依托种茶,让产业兴起来
  深秋的湄江镇核桃坝村,群山翠绿,一垄垄茶树葱郁蜿蜒。
  “从开春忙到现在,天天和茶打交道。”加工完最后一批秋茶,热闹了大半年的厂房回归宁静,村民黄大江给自己沏杯明前翠芽,盘算起收成来:承包的10多亩茶园,茶青产出近6万元;后院的茶叶加工厂,今年制作出3万斤干茶,刨去各项成本,纯利润约30万元。
  核桃坝村并非传统茶产区,长期以来村民主要以种玉米为生,辛苦一年也仅够糊口。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村干部带领下,村民开始种植茶树。
  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呼声高涨,但以后承包权会不会发生变动,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村民心里没底,自然不敢放手经营。”
  1983年的一个冬夜,抄乐乡(现抄乐镇)楠木桥大队20多户村民围坐在火炉边,七嘴八舌吵出个“生不增、死不减”的土法子,稳定了人口和土地之间的权利关系。
  1987年,国务院确立湄潭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重点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数年后,湄潭形成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首创经验,被写进了中央文件和农村土地承包法。
  随着土地承包关系得以稳定,加上税费减负改革试验与“退耕还茶”的政策支持,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湄潭抢抓机遇,借助生态优势,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茶产业是湄潭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茶产业综合收入破百亿元。
  当地将围绕茶产业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推动茶叶加工转型升级。目前全村拥有茶园面积4200亩,人均拥有茶园1.3亩。
  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艾表示,持续推进的农村改革试验,为释放土地活力、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湄潭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小康之路。

改善环境,让村庄美起来
  在鱼泉街道新石社区,秀美的鱼泉河潺潺流淌,两岸绿树成荫。从菜地里拔出一把青菜,根须上挂满泥巴,当地居民曹大娘径直提到河边清洗,而10米外,是一个污水处理站的排水口。
  见记者面露疑色,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杨成溢便拉着记者往附近的一片园子走去。“生活污水从处理站出来以后,还要到这里‘洗个澡’才排进河里,能不干净吗?”原来这是块人工湿地生物床,植物根系底下填充有四层石料过滤,最后流出来的水清澈见底。
  10多年前,新石社区还是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破败山村,生活环境恶劣。
  从2006年开始,湄潭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湄潭累计挤出近7亿元资金,对改建或新建黔北民居的农户实行财政奖补政策。
  按照统一设计风格,刘有国拿出所有家底,加上政府补贴和信用贷款,率先盖起一套精致的黔北民居。不久,他的房子就被人租走半边开农家乐,每年租金3.5万元。老乡们看在眼里,也纷纷效仿,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新房屋拔地而起。
  社区又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回收站,保洁员、护河员、护林员一应俱全,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山沟河道,都变得干净整洁。
  湄潭县环保局长代强介绍,湄潭一边做大做强茶产业,一边改造农村房、水、电、路、厨、厕、圈。采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主管理等办法,实现群众由“要我建、要我改”向“我要建、我要改”的转变,让农村环境治理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唤醒资源,让腰包鼓起来
  7天时间,一位农妇净赚3万元。这究竟如何做到的?
  “没啥窍门,全靠物美价廉的农家菜。”今年国庆假期,湄潭县金花村村民李声柳十分忙碌。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时刻都有游客到家里吃饭,农家乐生意异常红火。
  3年前,大青沟还只是个单纯的茶场,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我们有山有水有茶园,而且区位优势突出,搞旅游完全够格,不能错失良机。”金花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一声号召,班子成员和村民齐声叫好。可钱从哪来?基础设施的土地如何解决?
  彼时,湄潭刚刚开启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相继承担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等10项国家级改革试验课题。金花村抓住契机,将大青沟的茶园、田地等资源逐一清理,并确权颁证,使其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然后,成立大青沟旅游专业合作社,抱团开发乡村旅游。
  不久,一栋栋黔北民居被绘制为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七彩部落”景区一经出世,就成了一匹乡村旅游“黑马”。2017年,景区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2015年8月27日,茅坪镇土槽村一宗原为废弃砖厂的5亩土地使用权易主,敲响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农村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的同权、同价、同等入市的大幕被拉开。
  兴隆镇龙凤村紧随其后,从抄乐镇拍下23.3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引入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建起了酒店和餐厅,并入股1000亩土地种植花卉苗木打造万花源景区。“不仅土地入股有分红,园区还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民告诉记者,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广阔。
  目前,湄潭全县119个村全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盘活20多万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资金,44万农民变成股东参与持股分红。
  农村改革让湄潭旧貌换新颜,也带给湄潭农民满满幸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园丁与玫瑰 发表于: 2008-10-15 15:21:43|只看该作者

旅游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湄潭县名列其中。

景区景点
  湄潭县形成”一海“、”一城“、”一馆“、”一壶“、”一泉“、”一山“、”一河“、”一镇“、”一村“的”九个一“旅游格局(一海指中国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一城指中国茶城,一馆指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一壶指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一泉指国际温泉度假城,一山指龙泉山森林公园,一河指湄江滨河景区,一镇指仙谷山旅游风情小镇,一村指核桃坝茶产业村)。2013年累计接待游客1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5亿元。

  1. 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
  公园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标准倾力打造。整个公园,由天下第一壶、天壶茶廊、水上乐园、茶文化广场及茶文化古道五部分组成。其中”天下第一壶“体积2,8360.23立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壶身高48.2米,壶身最大直径24米,壶基座高25.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

  2. 天门峡景区
  景区位于湄潭县新南乡,景区占地3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达3,750亩,呈一”大“字形状,全长30公里。标志性景点为天门洞,两江交汇,山石为开。天门洞跨度约50米,距水面高度约50米,水深30余米,洞深约100米。
8#
 楼主|园丁与玫瑰 发表于: 2008-10-15 15:21:24|只看该作者

所获荣誉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中国健康产业百佳县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园丁与玫瑰 发表于: 2008-10-15 15:19:38|只看该作者

经济

  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4.64亿元,同比增长12.0%;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93亿元,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71亿元,同比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02亿元,同比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536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37元,同比增长9.8%;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3.94亿元,同比增长7.0%,贷款余额完成137.75亿元,同比增长25.5%;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6.2%。
  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反馈贵州省2017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结果的函》,文件指出,经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湄潭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
  2018年9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称,同意湄潭县等14县(区)退出贫困县。

一:农业
  湄潭县是典型的农业县,米业、茶叶、畜牧、烤烟、油菜是全县的五大优势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农业产业结构是以优质稻、茶叶、油菜、烤烟、辣椒、畜牧养殖等六大优势产业为主,以蔬菜、经果林、中药材、薯类作物种植为辅。
  2005年,湄潭县的农业增加值为79,02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46,323公顷,粮食总产量249,533吨。其中夏粮38,201吨,秋粮211,332吨。水稻种植面积232,365亩,产量119,782吨。
  2012年,粮食总产量19.43万吨,增长13.9%;茶叶产量2.5万吨,增长76.4%,实现产值16.6亿元,实现综合收入30亿元;收购烟叶15.2万担,担均价1,040元;种植蔬菜17.7万亩,其中辣椒10万亩。完成”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编制;启动桃花江精品水果、洗马优质蔬菜、核桃坝现代茶旅一体化和鹅公坝农业科技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
  2016年,湄潭县农业增加值从9.83亿元预计增加到27.6亿元,茶园从28.5万亩增加到60万亩,投产茶园从16.5万亩增加到48万亩,产量从1.5万吨增加到5万吨,产值从9.13亿元增加到35亿元,综合收入从13.7亿元增加到87亿元。
  2020年2月26日,贵州省湄潭县湄潭翠芽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名优特产:
  1. 湄潭茶叶
  湄潭县是贵州茶叶第一县,西部地区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的行政区域。湄潭翠芽为公用品牌,2011年成为贵州茶叶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兰馨商标成为贵州茶叶企业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而遵义红也为中国十大红茶。

  2. 茅贡米
  湄潭茅坝米在明嘉靖年间作为贡品进奉朝廷,故称为”茅贡米“。茅贡米色泽光亮,晶莹饱满,为米中精品。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曾将其誉为”黔中之宝“。

二:工业
  湄潭的主要工业有能源、酿酒、烟叶复烤、茶叶加工、植物油、面粉、饲料、制糖、印刷、农机、化肥、化工、水泥等。已初步形成烟草复烤、酿造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化工、能源交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2005年,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先后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贵州省乡镇企业(湄潭)绿色食品加工集聚区“、”贵州省茶叶科技示范园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2009年成功升级为市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8.76平方公里,成为遵义市七大重点园区之一;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一类工业园区。
  2012年,湄潭县的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9.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18.4%。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9家,新增小微型企业190家,5家小微型企业升级为规模企业。民营企业1651户,个体工商户12,753户,较2011年分别增加429户和2,640户;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8.6%。
  2013年,湄潭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42.28亿元。
  2016年,湄潭县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2亿元,是2011年的3.2倍;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经开区规划面积18.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6平方公里,完成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入园企业从62家增加到15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7家、市级8家,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85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8 05:4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