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781|回复: 9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高锟举殡 香港送别“光纤之父”

 [复制链接]
  高锟(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于中国上海,祖籍上海金山,华裔物理学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高锟于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2018年9月23日,高锟病逝于香港,终年84岁。



华人高锟及两名美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这是高锟、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从左到右)的照片。 新华社/路透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9年博伊尔和史密斯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
  高锟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亲是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六五年毕业。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华人科学家高锟将获得一半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2009诺奖得主高锟:我传记第一章就写太太
  1996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高锟星”
  视频:华人科学家高锟和2名美国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名美国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日事日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日事日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日事日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日事日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日事日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日事日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生命(微型舞台剧) 余秋雨,最大的问题不是“含泪”
9#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8 17:2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诺贝尔奖得主高锟举殡 香港送别“光纤之父”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诺贝尔奖得主高锟举殡 香港送别“光纤之父”

10月8日上午,被誉为“光纤通讯之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告别仪式在香港殡仪馆举行。图为告别仪式结束后高锟的遗像被送上灵车。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中新社香港10月8日电(记者:杨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上月辞世。其告别仪式8日上午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众多亲友、市民到场向这位被誉为“光纤之父”的教授作最后的道别。
  各界致送的花圈满满排列于殡仪馆内外,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与敬意。主色白色灵堂内,台上铺满白花,高锟的彩色遗像被置于正中,摇曳的烛光映衬两旁。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致悼词,以“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赞扬高锟的卓越贡献,认为他一生力求创新,其发明带来划时代的改变,改写人类历史,造福全球社群。他的成就让香港乃至全球的华人引以为傲,他的离世为学术界带来无法弥补的缺失。
10月8日上午,被誉为“光纤通讯之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告别仪式在香港殡仪馆举行。图为告别仪式结束后高锟的子女高明漳(右二)、高明淇(右一)持遗像走出殡仪馆。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慈善基金董事沈祖尧在悼词中指出,高锟是受人景仰的“光纤之父”,因他当年的发明与坚持,才有今日光纤科技的成果。他未就光纤申请专利,造就光纤在电讯、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他一生建树良多,始终坚持创新的态度,全心全意造福社会,其卓越的贡献将名留青史。
  告别仪式期间播放录像回顾高锟生平,包括其研究光纤、担任香港中大校长及获得诺贝尔奖等历程;香港中文大学合唱团合唱高锟生前喜爱的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容纳数百人的厅中,亲友、市民压低啜泣的声音,不时以手帕拭去眼角的泪水。高锟遗孀黄美芸神色哀伤。
  高锟亲友金通旦医生致悼词,赞扬高锟贡献人类,值得世人学习;金广达牧师则代表家属致谢词。
10月8日上午,被誉为“光纤通讯之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告别仪式在香港殡仪馆举行。图为告别仪式结束后高锟的子女持遗像走出殡仪馆。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以及段崇智、沈祖尧等8人为高锟的棺木扶灵。高锟之子高明漳和女儿高明淇手捧父亲遗照,乘坐灵车将灵柩送离殡仪馆火化。亲友、市民目送灵车驶离,作最后的告别。
  高锟因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成果,被誉为“光纤之父”。2009年,他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上月23日,高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逝世 享年84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dyliaoge 发表于: 2018-9-26 00:26:00|只看该作者

香港各界悼念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香港9月24日电(记者:郜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23日逝世后,香港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港中大24日起在校内设置吊唁区,供公众悼念。
  自24日起一个月内,港中大在校内大学展览厅设置吊唁区,放有高锟肖像、吊唁册和白色花篮,并播放介绍高锟生平的影片。港中大高层24日上午到吊唁区悼念。
  港中大署理校长华云生介绍,校方已征求高锟夫人黄美芸同意,成立治丧委员会,未来一个月将在校内举办多场悼念活动。
  港中大前校长沈祖尧表示,高锟对港中大作出重大贡献,他的无私精神最为可贵。
  港中大善衡书院院长黄永成忆述,高锟友善随和,是他最敬佩的教授。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高锟任港中大校长时,将所有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不花时间展示自己。
  港中大23日发表的声明中,校长段崇智表示,高锟是出类拔萃的学者,也是高等教育界高瞻远瞩的领袖。他作为港中大第三任校长,在任内积极推动港中大整体发展,建立稳固基础,为有才之士开拓发展空间,成就超卓。他在科研方面也力求创新,矢志追求卓越。
  外交部驻香港特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谢锋对高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他在致高锟夫人黄美芸的唁函中表示,高锟先生是德高望重的爱国爱港人士和蜚声中外的学术泰斗,不仅科研成就蔚为大观,而且桃李满天下,备受各界尊崇。高锟先生虽已仙逝,但精神常在,风范永存。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财政司、创新及科技局、教育局、食物及卫生局等多个部门的高层官员对高锟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表示,高锟教授是一代香港人的典范,是香港之光,是我们的骄傲。他不但致力科研及教育,对成立香港科学园贡献良多,还与妻子设立高锟慈善基金,为认知障碍症患者提供协助。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表示,高锟教授是香港科技的开拓者。他的努力和个人成就,启发了无数的科技工作者,对本地科技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表示,高锟教授被誉为“光纤通讯之父”,一生致力追求科研突破,除了在高等教育界备受推崇,也对全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的杰出贡献,教育界将永志不忘。
  高锟1966年首度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系统,促成互联网的出现。凭借在光纤领域的成就,他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23日上午11时45分,高锟在香港辞世,享年84岁。
  高锟2002年确诊罹患脑退化症,2010年与夫人黄美芸成立高锟慈善基金,以提升公众对脑退化症的关注。黄美芸在23日发表的声明中表示,高锟慈善基金将继承高教授的遗愿,继续致力为脑退化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 ●
7#
 天涯蓝天 发表于: 2018-9-25 12:26:02|只看该作者

一文读懂高锟:从痴人说梦到光纤之父

源自:36氪
  9月23日消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84岁。香港中文大学发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长及光纤之父高锟教授。


一:高锟生平


  1. 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在上海金山的书香门第,住在法租界,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取名。
  祖父高吹万,乃清末民初著名爱国诗人。其父高君湘是律师,家境优渥,但家教甚严。
  高锟幼时便受到国学启蒙。扎实的国学基础,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远赴英国求学
  15岁时,高锟举家迁往香港。次年,高锟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后远赴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
  1957年,高锟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
  1965年,高锟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3. 工作期间提出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
  1970年,高锟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
  但他未有放弃,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至1981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他亦因此获得“光纤之父”美誉。
  在1987年,高锟回港出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期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直至1996年退休。
  2003年初,高锟被证实患上阿兹海默病,此后,为帮助阿兹海默症患者,高锟与其夫人成立了高锟慈善基金。
  2009年,在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9月23日,高锟病逝于香港,终年84岁。


二:高锟的主要贡献
  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任职期间,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
  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
  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基于研究利用玻璃纤维传送讯号的知识,高锟于196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及高讯息量的讯息传送。
  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
  高锟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
  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1971年,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的光纤问世,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也在1981年启用。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迟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高锟首次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这是一份迟来的荣誉,高锟在科学上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让世界能够更快进入到信息爆发的时代。而现在谈起“光纤之父”的称号,高锟博士也并不在意。
  2010年,高锟先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英女王寿辰“爵士勋衔”及香港“大紫荆勋章”。


三:高锟其人
  高锟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职期间,有时会受到同学们的恶作剧捉弄,这点从其学生梁文道的《我的老校长高锟》一文中,也可略知一二。
  梁文道曾回忆称他当年在念书的时候,学生们都认为高锟只是个糟老头,并没有多么厉害。梁文道的一个同学是那时学生报的编辑,赶在高锟退休之前,在报上发了一篇文章,总结他的政绩,标题里有一句“八年校长一事无成”,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
  同学们对高锟做的恶作剧,高锟也只是笑笑,并不惩罚。
  毕业之后,梁文道才从当年干过学生会和学生报的老同学那里得知,原来高锟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他们,感谢他们的工作。
  而且每年都会自掏腰包,私下捐给这两个组织各两万港币的补助金,请他们自行分配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评价其:你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促进了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本人为你而感到骄傲,世界欠你一个极大人情。

  喧嚣之中他是唯一的平静
  在获诺奖之前,高锟陆续得到过15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瑞典爱立信国际奖以及日本诺贝尔奖。直到他的研究问世43年后,人们终于记起他的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到来时,他自己,却记不得了。
  通知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当天,他正从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高锟顺从地听着太太黄美芸的“指挥”,换鞋、喝牛奶、吃蛋糕、穿马甲。他的眼睛总不愿意离开黄美芸,他喜欢冲着她笑,她是他自传中第一章“邂逅”的主人公,也是他眼下唯一叫得出名字的人。
  “电视里在播诺贝尔奖,那是给你的。”在美国的家里,黄美芸告诉高锟。
  “给我的?哦……挺好的。”这位华裔科学家面无表情地说。


  事实上,76岁的高锟早在5年前就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这几年,除了几条简短的消息偶尔透露一下他的病情外,这位被誉为“光纤之父”的老人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每天,他只是和妻子打网球,去健康中心和其他老人一起运动手脚。
  随着病情的发展,高锟的记忆力、表达能力逐渐下降,平时的言谈举止像小孩一样。帮黄美芸洗完菜后,他会扭头向妻子邀功:“你看,我做好了。”而黄美芸也笑着鼓励他:“做得不错”。
  一片喧嚣之中,只有高锟本人是平静的。面对不同媒体的镜头,高锟总是穿着一件红色的线衫,浅浅地微笑着。“我实在不是一个太有趣的人,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一直以来都太过平稳。”他曾这样总结自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qyq163 发表于: 2018-9-25 10:46:00|只看该作者

“光纤之父”高锟逝世 享年84岁

源自:CCTIME飞象网
  (马秋月/文)9月24日消息,昨日下午“光纤之父”高锟(2018年9月23日)逝世,享年84岁。
  1933年11月4日,高锟在上海出生;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1957年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并担任工程师;1960年进入ITT在英国的研究机构任职,并工作10年。
  1966年高锟发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其中指出:玻璃纤维的损耗是由于玻璃纤维中的金属杂质引起的,高纯度的玻璃介质能实现高速光通信,最后还计算出当玻璃介质的损耗低于20dB/km时,便可实现光速通讯。同时通过原材料提纯和拉制光纤工艺改进是可以制造出适合于长距离通信使用的低损耗光纤。
  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也要掀起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高锟还分析:当光学讯号衰减率能低于每公里20分贝时,光束通信便可行。他更进一步分析了吸收、散射、弯曲等因素,推论被包覆的石英基玻璃有可能满足衰减需求达到波导。这项关键研究结果,推动全球各地连串运用玻璃纤维波导来通讯的研发工作。
  根据高锟发表的论文,美国康宁公司开始了研发光导纤维,1970年,终于制造出了符合理论的低损耗试验性光纤,1971年,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的光纤问世,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也在1981年启用,由此光通信的时代也开启了。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没有高锟,也便没有我们如此享受光纤通讯带来的便利,也因此,高锟被称为“光纤之父”。
  2009年,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 华蓥山
 zhenshiyaya 发表于: 2018-9-24 13:26:00|只看该作者

诺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逝世,曾被评价为“真正的君子”

源自:以光为鉴
  据环球网报道,9月2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84岁。高锟一生最大成就,莫过于发明光纤通讯,亦因如此,他有“光纤之父”之称,享誉全球。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益新曾评价道:“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桑梓的谦谦君子。”
  高锟于2003年确诊脑退化症后,行动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他来说,可算是“迟来的奖项”。
  在此,感谢高锟校长为世界通讯行业以及慈善事业做出的贡献。


  在全球宽带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也许6000公里的海缆系统已经显得稀松平常,但通信圈人士知道,这已经是光通信史上排的上号的光缆系统长度。也或许有人问,从非洲到南美洲的通信,难道不可以走卫星通信吗?其实走卫星通信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32Tbit/s这样的大带宽是目前卫星通信难以企及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卫星通信的空口通信损耗太高,并且不是太稳定,性价比很低。
  卫星通信的损耗高,性价比低,难道光通信就没有损耗?其实如果回顾光通信的历史就会发现,最初光通信的损耗几乎是大到令科学家们一致心灰意冷的地步,几乎等同于放弃。

  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加怀念起一个人。他就是光纤之父──高锟。
  无论是大到国家的宽带计划,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小至街头巷尾常说的光纤到楼、光纤到户,现代的信息科技已经和光通信难解难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光通信,我们将无法享受到上网看电影的乐趣,也享受不到3G、4G,以及即将到来的5G移动通信的各种福利,尽管移动通信在接入的层面不需要光通信,但传输却是离不开的。
  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光通信,我们整个信息社会的传输模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光通信是如何到来的,而高锟又是如何让曾经几乎被放弃的光通信成为现代通信最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一起回顾光通信以及光纤之父高锟走过的探索之路。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就有两位科学家发现了光的全内反射现象。全内反射现象又称为全反射,即当光线从较高折射率的介质进入到较低折射率的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大于某一临界角,光线将不发生折射,而是所有的入射光线将被反射。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将带孔的水桶注满水,把光打在水桶内,结果发现光线竟然沿着弯曲的水流平滑地流出来,这个现象颠覆了人们习惯性的认为光线的直线传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光线其实依然是直线传播的,只不过在特定的介质内发生了折射。

  根据光具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发明家贝尔就发明了“光话机”,这是一种具有科学前瞻性的设备,即使现在看来原理也有领先之处。其原理就是用能感受震动的薄镜片将聚集后的阳光反射出去,因薄镜受到声音震动而改变光线的强度,而接收方再将加载了声音信息的光线还原成声音。


  但这个原型机却不能达到贝尔预期的效果。贝尔因此说“我听到光线的笑声、咳嗽声和歌唱声”。贝尔也发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是空气作为光线传播介质,本身就会带来很大的衰减,光线传播了一段距离后强度变得很弱,因此也失去了实用价值。

  在此之后虽然也出现了多种传播介质,可以让光线在其中转弯,但衰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每三米就衰减过半的性能也之能应用于医用内窥镜。


  1966年,高锟发表了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证了玻璃介质能够完成光线传播的条件,并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传播介质并用于通信的理论。在光通信史上,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但遗憾的是,论文发表以后却如石沉大海,业界对此毫无兴趣。
  在此我们也肯定猜到,如果高锟就此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光通信。那么是什么因素造就光通信后来的辉煌,而高锟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轨迹?这就得从高锟的童年说起。

  高锟生于上海,高锟的祖父高吹万是一位晚清的诗人,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亭齐名“江南三名士”,并且与柳亚子交往深厚。他自称为“闲闲山庄”的庄主,并自撰门联一幅:“苟全性命于乱世,别有天地在人间。”
  高锟年幼时接受旧式的私塾教育,直至十岁时进入一所西式学校学习。那是一所旅法留学生创办的学校,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


  在这张难得的照片之中,坐在中间的为高锟。幼年时的高锟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六年级时便开始做化学实验,他与好伙伴周同学一起成功地通过电解水制备了氢气与氧气。除了化学实验,高锟对无线电也颇有兴趣,他和周同学因此又走进了无线电的新天地。而无线电的科技实践也在高锟心里埋下了电机工程的种子。


  在高锟的中学时代正赶上内战,高锟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于是辗转来到香港。高锟以全港前十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并选修电机工程专业。后来高锟又远渡重洋来到英国就读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在这个学院已改名为格林威治大学。


  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毕业以后,高锟进入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而此时也正是通信行业正在酝酿激变的时期。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工作的头两三年专注于高频波导管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高锟发现高频波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但其特性导致在空气传播过程中损耗过大,需要采用特殊的空心线缆进行定向传播。
  在1959年,激光的横空出世让业界看到了新的希望,但信号衰减的现象依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其特性并不足以作为远距离传输的载体。但高锟并没有放弃其他传输介质的研究,此时高锟已经在攻读博士学位。

  经过多年的研究,高锟得到一个重要的理论发现:透明材质中的杂质才是造成衰减率过大的主要原因。同时光纤的构想已经在高锟脑海里成熟,但他也明白,理论中衰减率低于20 dB/km的光导纤维当时根本没有厂家能够生产。于是高锟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大型玻璃生产企业,说服他们开展相关的研究。


  此时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高昂的成本研发超纯净玻璃纤维,毕竟做更有商业价值的玻璃器皿更有实际意义。高锟不得不自己动手,成为玻璃工艺专家,并与企业的研发部门一起探讨研究可行的高纯度玻璃制造工艺。为此高锟甚至找到了当时公司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


  根据高锟发表的论文,美国康宁公司开始了研发光导纤维。康宁公司是美国著名玻璃生产商,也是当今智能手机屏幕大猩猩玻璃的生产商。到了1970年,终于制造出了符合理论的低损耗试验性光纤,由此开启了光通信的时代。
  让我们在此也回顾中国光纤发展走过的50年花光流年。
  1966年,高锟博士发表了《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并制造出世界第一根可用于通信的光导纤维。
  1973年,中国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
  1979年,赵梓森教授拉制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根实用光纤。
  1980年,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开启商用化,传输速率达到140Mbps。
  1982年,中国邮电部光纤通信重点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
  1990年,单模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565Mbps),数字同步体系(SDH)的技术标准开始制定。
  1997年,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的20Gbps 和40Gbps 的光纤产品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1999年,中国生产的8×2.5Gbps WDM系统首次在青岛至大连开通。
  2005年,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
  2012年,中国的光纤产能已达到1亿2千万芯公里。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揭晓,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同获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这是一份迟来的荣誉,高锟在科学上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让世界能够更快进入到信息爆发的时代。而现在谈起“光纤之父”的称号,高锟博士也并不在意。早在2003年,花甲之年的高锟被确诊患上阿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
  经过半个多世纪对科学的孜孜以求,即便已经获得诸多科学的桂冠,但高锟对纯真的追求一如既往。尽管他现在的智力在逐渐退化,变得像孩子一样单纯,渐渐他会记不起自己曾经有过了不起的贡献,忘记了掌声和鲜花,甚至记不起光纤,但纯真的笑容将停留在脸庞。
  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高锟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高锟说了“谢谢”,这是他接到奖章与证书后说的唯一一句话。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天涯蓝天 发表于: 2018-9-24 13:06:00|只看该作者

”光纤之父“、中科院外籍院士高锟逝世 享年84岁


  香港01新闻9月23日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84岁。高锟一生最大成就,莫过于发明光纤通讯,亦因如此,他有“光纤之父”之称,享誉全球。高锟一生都离不开科学,曾为入读心仪的电机工程系,刻意到英国留学。
  高锟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纤理论,但初时不获认同,更被批评“痴人说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更持续不懈研究,终获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高锟于2003年确诊脑退化症后,行动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他来说,可算是“迟来的奖项”。
  高锟于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60年代提光纤理论 起初不获认同
  高锟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诗人和革命家,父亲高君湘是律师,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锟于1948年举家移居台湾,至1949年迁往香港。

  在香港,高锟就读圣若瑟书院,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他想读电机工程系,港大当时未开设此科,于是远赴英国,进入英国伦敦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格林威治大学)。在英国留学时,高锟于舞会中认识后来的妻子黄美芸,两人于1959年结婚,婚后有一子一女。
  1966年,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任职期间,开始研究利用玻璃纤维传送讯号,发表过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及高讯息量的讯息传送。
  高锟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但他未有放弃,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至1981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他亦因此获得“光纤之父”美誉。在1987年,高锟回港出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期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直至1996年退休。


2009年成就终获确认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退休后,高锟生活较为低调。2003年,高锟由于打麻将时反应迟缓,在朋友建议之下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老年痴呆(脑退化症),其后生活都大受影响,表达能力亦下降,需要妻子在旁照顾。
  由于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理论获确认需要较长时间,即使有杰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数十年后才能得奖,高锟也不例外。2009年,高锟首次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终获得迟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2010年,高锟先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英女王寿辰“爵士勋衔”及香港“大紫荆勋章”。他和妻子亦在2010年9月成立高锟慈善基金,晚年主要于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3# 峨眉山
 帮5买 发表于: 2018-9-24 08:42:00|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去世

源自:新京报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2009年,高锟因“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图/视觉中国
  (记者:党元悦)据香港中文大学官网消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昨日下午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去世,享年84岁。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中学毕业后赴英国求学,先后获电机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1966年,他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系统,对后来互联网的出现起到重大作用。
  1970年,高锟返回香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并于1987年至1996年间担任该校校长。2009年,高锟因“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与妻子黄美芸感情深厚。高锟2004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黄美芸尽心照料,无怨无悔。2009年高锟夫妇接受香港媒体采访,妻子黄美芸问:“你是否是光纤之父?”高锟茫然地重复:“光纤,光纤……”但当记者问,是否很爱妻子时,高锟重复了两次:“是,她很好的。”两人感情也因此传为一段佳话。
  高锟及夫人黄美芸在2010年9月21日成立高锟慈善基金,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家属。
  香港中文大学在官网发布了对高锟的悼词,现任校长段崇基形容,“高教授的离世对中大及全球学术界均是重大损失。”学校表示,将于9月24日至10月24日期间,在校园内设置吊唁区,供各界人士悼念。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高锟为现代通讯科技带来革命性变化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3日对高锟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并代表特区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林郑月娥表示,高锟出类拔萃,是香港人的骄傲。他是开发和应用光纤技术的先驱,为现代通讯科技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林郑月娥说,高锟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有承担的教育家,对香港的科研发展高瞻远瞩,力促成立香港科学园,为香港创科发展奠下稳固基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9-23 19:42:00|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离世 享年84岁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明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离世,享年84岁。高錕1933年11月在中国上海出生,祖贯江苏金山市,出身书香门弟。祖父高吹万是清末江南著名书画家,父亲高君湘律师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博士,而他自小就对化学和物理產生兴趣。
  高家1948年移居台湾,高錕之后再隨父亲携家眷迁往香港,1949年进入香港圣若瑟书院,其后到英国升学和工作。1966年他在英国做出划时代实验,证明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以长距离传递信息。
  1970年高錕回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系教授,1987年升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至1996年退休。2004年初,高錕证实患上早期阿兹海默病,惟至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才获广泛报道。为协助阿兹海默症患者和家属,高錕及夫人黄美芸翌年成立高錕慈善基金。
1# 贡嘎山
 楼主|日事日清 发表于: 2009-10-18 00:14:23|只看该作者

梁文道: 我的老校長高锟

  我以前从来都不觉得香港的大学有多好。你看那些学生,毕业典礼总是人人手抱一只毛毛熊,不说还以为是幼稚园结业呢。至于老师,不是不好,只不过研究多用英文出版,而且以论文为主,书店很难见得着,不像大陆学者,著作等身的人多得是,看他们的作品一字排开摆在书店,威风得不得了。校园气氛就更不要提了,许多大牌学人来演讲,也都只有小猫几只去捧场;学术沙龙?那是什么东西呀?没听过!
  直到近几年在大陆跑多了,见过不少名牌学府的另一面,听过不少著名“大师”的笑话,了解到整个高等教育界的运作方式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香港的大学也不算太差。
  你看,英国《泰晤士报》公布全球大学排行榜,香港有3家进了前50呢。可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而我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高锟,刚拿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难道不是很威风吗?但坦白讲,当年我念书的时候可不以为他有这么厉害;相反地,我们一帮学生甚至认为他只不过是个糟老头罢了。我的一个同学是那时学生报的编辑,赶在高锟退休之前,在报上发了一篇文章,总结他的政绩,标题里有一句“八年校长一事无成”,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
  不只如此,当时高锟还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请,出任“港事顾问”,替将来的回归大业出谋献策。很多同学都被他的举动激怒了,认为这是学术向政治献媚的表 现。于是在一次大型集会上面(好像是毕业典礼),学生会发难了,他们在底下站起来,指着台上的校长大叫:“高锟可耻!”而高锟则憨憨地笑,谁也不知道他在 笑什么。
  后来,一帮更激进的同学主张打倒行之有年的“迎新营”,他们觉得那是洗脑工程,拼命向新生灌输以母校为荣的自豪感,其实是种无可救药的集体主义,很要不得。就在高锟对新生发表欢迎演讲的那一天,他们冲上去围住了他,塞给他一个套上了避孕套的中大学生玩偶,意思是学生全给校方蒙成了呆头。现场一片哗然,高锟却独自低首,饶有兴味地检视那个玩偶
  后来我们才在报纸上看清楚他的回应。当时有记者跑去追问正要离开的校长:“校长!你会惩罚这些学生吗?”高锟马上停下来,回头很不解地反问那个记 者:“惩罚?我为什么要罚我的学生?”毕业之后,我才从当年干过学生会和学生报的老同学那里得知,原来高锟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他们,感谢他们的工作。不只如此,他怕这些热心搞事的学生,忙得没机会和大家一样去打暑期工,所以每年都会自掏腰包,私下捐给这两个组织各两万港币的补助金,请他们自行分配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我那位臭骂他“一事无成”的同门,正是当年的获益者之一。今天他已经回到母校任教了,在电话里他笑呵呵地告诉我:“我们就年年拿钱年年骂, 他就年年挨骂年年给。”
  上个月,我们中大人戏称为“殖民地大学”的香港大学也出了条新闻,他们把名誉院士的荣衔颁给了宿舍“大学堂”的老校工“三嫂”袁苏妹,因为“她以自 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这位连字都不识的82岁的老太太,不只把学生们的肚皮照顾得无微不至,还不时要充当他们的爱情顾问,在他们人生路上 遇到困难的时候,以自己的岁月浇灌他们茫然的青茅,所以一向有“大学堂三宝”之一的称号。那一天,“三嫂”戴着神气的院士圆帽,穿上红黑相间的学袍,是一 众重量级学者之间最灿烂的巨星。她一上台,底下的老校友就站起来大声呐喊,掌声雷动;不管他们的头发是黑是白,不管他们现在是高官议员还是富商名流,他们 都是她的孩子。
  我和高锟可就从来没这么亲近过了。八年里头,我只当面对他说过一句话。那一天我们几个同学从图书馆出来,正好见到他走在前面,马上揉搓成了一团纸朝 他丢过去。他一回头,我就指着另一个同学笑着大喊:“校长,你看他居然乱丢垃圾!”总是笑得有点傻的校长一如以往,顿了一顿才反应过来,慢吞吞地说:“这 就不太好了。”我们立即笑作一团,看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
  前一阵子,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跑到中大演讲“领导的艺术”,居然大谈什么“包容是领导最重要的美德”,我听了忍不住摇头轻叹:“你来我们这里讲包容?”
  去年开始,高锟得了老年痴呆症,最近记性有点衰退了。这也不是不好的,因为我希望他忘记当年我们的恶作剧,忘记我们侮辱他的种种言行。但我又是多么多么地盼望他,我们的老校长,能够记住他刚刚得到的是诺贝尔奖,记住他提出光纤构想时的喜悦,记住他和夫人一起拖着手在校园内散步的岁月,记住我们毕业之后,偶尔在街上碰见他,笑着对他鞠躬请安“校长好”时的衷诚敬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17:21,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