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6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风来来过 发表于: 2013-8-2 10:36:0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村民出书记录北京远郊首批旧村改造试点村历史

 [复制链接]
  旧村没了,但旧村的记忆还在。日前,昌平马池口镇奤夿屯村每户拆迁上楼的村民家中都领到了一本村史──《记忆奤夿屯》,书中详尽记录了奤夿屯700多年的历史变迁。
  奤夿屯村位于昌平城区西4公里,村西依偎太行山,北靠燕山群峰。全村共有851户,王姓、司姓、邢姓居多。奤夿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舒拉告诉笔者,奤夿屯成村于元代,距今已有700余年,村庄曾是古代从塞外经八达岭、居庸关进京的必经之地和交通要塞。
  2005年,奤夿屯村被确定为北京市远郊区第一批旧村改造试点村。眼看着世代居住的旧村将被推为平地,村两委萌生了编纂村志的想法,“我们想通过梳理历史文脉、记录发展变迁,延续村庄的记忆。这本书不仅是记录村庄历史的档案,也是子孙们可以追溯的根。”王舒拉表示。
  2011年,伴随着旧村改造的竣工,奤夿屯村史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听说村里要编纂村史,不少热心的村民主动“请缨”。村委会从各方面条件综合考虑,挑选了6位村民作为代表,成立了“奤夿屯村村史编委会”。
  68岁的吕文华是村史主编之一,回忆起这本书的编纂过程他深感不易:“搜集资料是最繁琐也是最费力的,不仅要翻阅旧时的资料、档案、书报,还要到各家各户反复走访,好在全村人都非常支持。”
  让吕文华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四五月份的一天,在临时办公地点,工作人员为核实村史细节,逐个儿约谈了86位村民,不便行走的老人们由家人搀扶而来,有的村民从家里抱来了相册、家谱……整个过程繁琐而漫长,村民们却没有一丝埋怨,积极参与到“村庄记忆”的修复工作中。
  据了解,《记忆奤夿屯》主要分为古村探幽、旧迹寻踪、教育文化、新村建设、人物传记、群英谱、轶闻轶事、姓氏族谱八个篇章,全书共7万余字,还有图片百余幅。书中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等形式,记述了奤夿屯村从元代成村以来的自然、社会历史变迁和现状。
  《记忆奤夿屯》从策划、编写到印刷,共历时一年半。其间,编委会多次走访村民开展意见征求和核实,最后于今年年初定版刊印,并向村民免费发放。(通讯员:陈良 王悦 杜春燕)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风来来过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风来来过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风来来过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风来来过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风来来过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风来来过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学者称甘肃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为国内最早小麦标本 水文化遗产普查确定京城古桥遗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4:21,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