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洞经音乐起源于四川省蓬溪县宝屏山

查看数: 7059 | 评论数: 4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0-2-10 20:17

正文摘要:

⊙作者:杨森云   1、名词阐释:什么叫中国洞经音乐?   谈演(谈经演唱)南宋时期蓬溪宝屏山(又称赤城山、猴子山)高道刘安胜撰著的《文昌大洞仙经》所产生的音乐,就叫洞经音乐。它是道教音乐的范畴,主要用于 ...

回复

慕陶 发表于 2010-2-10 20:18:48
  5、继承传扬:让洞经音乐唱响全国
  演唱洞经音乐是洞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蓬溪洞经音乐研究会成立三年多来,突出抓了经文史料的挖掘、音乐团队的建设。目前,县城有“洞经古乐团”、“洞经古乐演唱队”98人之众,明月分会经乐队32人,共计130来人的经乐队伍。据明月关庙的儒道坛115年的传承记载,在祭祀老子、文昌、关圣、孔子、桓侯、释迦诞辰,除啸咏本经,如《道德经》《阴骘文》《觉世纪》《孝经》等相关经文外,必加1—3章《大洞仙经》,即是将《大洞仙经》作为通经。唱《文昌香赞》《杨枝赞》《八卦赞》《得胜令》《小开门》《南清宫》等洞经音乐,百年不衰。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把洞经音乐搬上文艺舞台,登上大雅之堂,演奏《瑞祥宝诰》《洞仙歌》《锦堂月》《傍妆台》等经典套曲,气势磅礴,舒缓悠扬,引人入胜。可以将传统的、现实的结合传承,让它发扬光大,走出县门,跨向全国乃至世界,指日可待。
  6、卓越奉献:胡、廖、刘在洞经研究上有突出贡献
  胡传淮  生于1964年,蓬溪文井人,大学文化,遂宁市文史专家。现任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洞经音乐研究会名誉会长。在洞经音乐研究上具有“三早”:“早意识”,1997年从黄海德《文昌大洞经仙经考述》文章开始,留心洞经音乐与蓬溪的渊源;“早认定”,1998年5月9日在《文昌文化报》著文,认定“刘安胜是四川省蓬溪县人”,给洞经音乐起源于我县定了主调,得到著名学者专家认可;“早初思”,2004年与吕历、刘兰、戴文一等同志率先赴梓潼、丽江等地参访,引回资料,为研究引了路。
  廖凯荣  生于1931年,蓬溪任隆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退休副县职,现任洞经音乐研究会会长。在洞研上具有“三大”:“决心大”,他常说,如果不把世界认同的洞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就会愧对党和先人,愧对安胜上人和广大民众的企盼;“出力大”,仅管年近八旬,他夜以继日地写作,没完没了地跑部门、找领导、求挚友争取资金赞助,几年来,筹资10多万元,保证了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筹建、扶持两茬演唱队伍的服装、道具、物资,现今的古乐团队达100多人,具有相当的表演艺术水平;“成效大”,几年来,亲自提刀着笔,编《川中名胜赤城山》三集,《洞研会会刊》三期,《仙经妙乐》专辑,《洞经古乐》一册,还建立了明月分会,县乡协会成员达400来人,为洞经文化的传承立了大功。
  刘新尧  生于1930年,蓬溪赤城镇人,四川孔子学会理事,县文化馆员。在洞研上具有“三多”:“采集古曲多”,目前已采集编整120首古乐曲待梓;“追记套曲多”,已将古传九章二十七曲,殚精竭虑整理出三章九曲,记忆抒理古乐目录200首,尚有80首待细抒;“学术探索多”,从三教圆融,十二律外声乐和刘安胜族谱等重要研究、探索性文章,在学术界均有好评和影响。
慕陶 发表于 2010-2-10 20:18:26
  3、深细挖掘:经文、经注、古曲展现
  1997年10月25日.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黄海德在《文昌文化报》发表《<文昌大洞仙经>考述》;1998年5月9日,文史专家胡传淮于《文昌文化报》发表《刘安胜为四川省蓬溪县人》,国内震惊。2004年,吕历、胡传淮、刘兰、戴文益、邹新光等文化有识之士,赴梓潼、丽江观访。开始探索我县洞经文化起源,萌生引领开发的初衷;接着以廖凯荣为首牵头、有胡传淮、王登杰、薛正顺、黄丕良、杨森云等十五人参与组成编著班子,刊印《川中名胜赤城山》三期,为洞经文化起源的研究和引领开发做了充分准备;2006年县民政局、文体局分别发文,批准成立“蓬溪县洞经音乐研究会”,廖凯荣首任会长,欧阳通、任本秋、胡传淮、吕历、刘新尧为名誉会长,岳全谱、李模、康年诚、唐胜珍、杨桂林为副会长.杨森云、岳朝培二人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登杰、薛正顺、康应根任副秘书长。有理事51人。2008年明月分会成立,会员400余众。三年多的精心努力,传承发扬,深度挖掘,精选一批洞经曲目,演唱数十场次,听众2万之多;编辑《会刊》三期,专辑一册,古乐一册120首,明月古镇的文昌弟子,在文昌华诞日谈诵《大洞仙经》,演唱洞经音乐,至今达115年之久。古稀耄耋老人田淑璠、杨明兰、何世福、钟云斌等献出《文昌大洞仙经》经文、孝经、忠孝诰二百余本;《小开门》《南清宫》《山坡羊》等工尺古谱100多首,译曲二首,打击乐古谱40来首;吕历、刘兰主持《高峰山·道之舞》,以洞经元素成舞,演唱《洞经清韵》,2008年获遂宁市《涪江之秋》汇演金奖,影响省内外。
  4、专家评赞:蓬溪就是洞经音乐发源地
  中国洞经音乐,传承弘扬日盛,国内泛传,国外多有颂扬,太空也有声播,云南丽江赴荷兰、挪威等10多个国家演唱洞经音乐,深受褒奖。在家乡以此为旅游文化品牌,听众蜂涌,经济繁荣。而山在于斯,人在于斯,经在于斯,经注于斯,乐在于斯的蓬溪,由于多兵荒灾祸,极左逆行,反成“起源于先,传承滞后”,实为遗憾。好在改革开放,时逢盛世,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打开研究引领之门,网上招商,重视洞经研究,印刊发行交流,与学者专家为友,赓续传承,重见曙光,受到著名专家好评。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洞经文化研究专家雷宏安四次来函,评赞我县洞经文化。2007年10月12日,雷宏安在蓬溪高峰山谒拜老君像后,挥毫书赠:“敬赠中国洞经文化发源地蓬溪:起步虽晚,前途无量,弘扬洞乐,万古流芳。”2007年10月20日雷宏安从昆明致函洞研会:“没有《文昌大洞仙经》和《大洞仙经注》,也就没有后来谈演此经而使用的洞经韵……”;2008年12月18日雷宏安再次函称:“明月镇至今尚能发掘发现一批有关洞经韵的古谱,是值得歌颂的大事。这些古谱是洞经音乐发源于蓬溪的有力证据。”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蓬溪县就是中国洞经音乐的发源地”了;2008年11月3日雷宏安在为《仙经妙乐》作序中言:“蓬溪的资料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就是中国洞经音乐真正的发源地。若是没有蓬溪高道进献的经曲,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扶持,没有明清两代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绩,后人哪能听到古朴典雅、怡人益智的洞经音乐?查明刘安胜和卫琪都在蓬溪写经的实事,就是洞经音乐起源于蓬溪的铁证。”
  四川大学教授王兴平2008年3月给杨森云的电话并信函中说:“蓬溪挖掘出《大洞仙经》经籍和上百首洞经古谱,当然是你县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并为《八卦赞》《锦堂月》正字,表示尔后若需协助这类事宜,愿继续效力。
  复旦大学教授、《三字经》主讲钱文忠在为胡雪松先生《观音传奇之妙善公主》作序中讲到遂宁文化现象:“遂宁人文积淀极其丰富,儒林前贤辈出,比如,陈子昂开一代诗风,被誉为海内文宗;若论道家,这里即是洞经音乐的发祥地,也是八仙之蓝彩和的出生地。”所说洞经发祥地即指蓬溪。
  贵州省第八届政协常委、省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杨宗和,莅临蓬溪考察后,以诗言志:“蜀中一圣地,蓬邑宝屏山,钧天古乐重现,一曲响彻乡关。仙音妙乐震长天,可叹!可观!千古绝响赖君传,此信必然。”
  宋代翰林学士张仲寿云:“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见也”;当代文史专家胡传淮,查史考志,认定“蜀地”、“蜀都”可谓同一词语,“宝屏山”即蓬溪宝屏山,刘安胜为蓬溪道士。
  明代河南巡抚杨作楫在《修建石鱼山书院记》中说:“蓬在梓东,境内多名山,如蓬莱山中阳子卫琪在此解《文昌大洞仙经》。”证明撰经、解经人和山都在我县城东。
  美国音乐博士李海伦说:“洞经音乐是中国的无价之宝,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界。”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14:06, Processed in 0.265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