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帝后不和:清末光绪维新变法为何失败

查看数: 1454 | 评论数: 4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4-5-14 10:34

正文摘要:

http://www.phoer.net 8 Q$ M$ q9 u$ d  _9 I  W6 {5 S  光绪帝 http://www.phoer.net - e9 G# e& E  `, }: o7 n1 Q" }8 B$ m# Y, t7 Y% R5 [8 i http://www.phoer.net 1.帝 ...

回复

心想事成 发表于 2014-5-14 10:34:00
  就在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第五天,即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慈禧又勒令光绪宣布了三道谕旨和一个任命:第一道谕旨是以揽权狂悖为罪名将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革职勒令回乡休养,第二道谕旨规定以后凡是补授二品以上大臣均须向慈禧太后具折谢恩,第三道谕旨是当年秋天光绪恭奉慈禧太后乘坐火车到天津阅操。一个任命是将王文韶调任军机大臣,任命荣禄暂时署理直隶总督。
http://www.phoer.net + b; c9 m0 i" A  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已经是连续担任皇帝老师二十多年的帝党领袖,他一直在皇帝和太后之间进行调和,他也是最早接触并向光绪推荐康有为的第一个清廷大员,在清政府的统治集团里,他是光绪决心变法的支柱。因此反对变法的官僚已经把翁同龢看成一个眼中钉、肉中刺了,慈禧任命荣禄管理户部事务,就是为顶替翁同龢做准备的。随后,当光绪去颐和园向慈禧请示颁布“国是诏”时,慈禧在表示同意此诏时,提出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撤掉翁同龢。$ ]" o/ `$ n" g http://www.phoer.net
  这一天,恰好是翁同龢的生日。离京之前,翁同龢急忙来到宫门希望能见光绪最后一面,他跪在路边向皇帝叩头,年轻的光绪竟然没敢召见翁同稣。很快,翁同龢被迫离开北京,回他的家乡江苏常熟养老,直至终老。  y" F6 S, o, `, z9 e' H. m) k' p/ Z http://www.phoer.net
  慈禧在光绪颁令变法之初,先将他在内部的支持者翁同龢除掉,对变法革新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当时有的评论家认为:如果翁同龢没离开,戊戌政变可能不会发生,翁同龢一定会有办法进行调和的。翁同龢自己也在日记中写道:我若在,决不会让他们决裂到那种地步。
http://www.phoer.net ) p; R' x. q+ t9 H) c, z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重新收回对重要官员的赏赐和任命权,从而限制了光绪任用新人推行变法的活动余地。并把王文韶调入军机处,加强了自己在清中央的实力阵容,将其亲信荣禄安插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位置上,并以其统辖警卫京津的北洋三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后方。慈禧让光绪陪着自己到天津检阅全国最有战斗力的北洋军队,阅兵是兵权所属的示威性举措,只有真正掌握兵权的人才有资格检阅军队,这样慈禧就向各界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兵权还在慈禧的手中。
http://www.phoer.net 3 ~) ~0 `+ D( h5 J* k+ q  t  荣禄当时曾恳请慈禧再垂帘训政,但慈禧与光绪的矛盾并没有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慈禧感到没有必要直接垂帘,还是退居幕后指挥为好。所以她一方面允许光绪实行变法,另一方面也做好了预防发生意外情况的防范措施。
http://www.phoer.net # {$ J* t/ s; A! P+ Y: v; n3 w- f* X+ H2 j http://www.phoer.net
7.变法失败0 k! O7 e- S5 z! { http://www.phoer.net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底(1898年9月),光绪帝又加大了反击顽固派官僚的力度,一举罢免礼部六堂官并将李鸿章、敬信逐出总理衙门,把斗争矛头明显地指向了慈禧的班底。几天之内,光绪连发上谕,罢免了一些不称职的大臣,从而引起了守旧大臣的恐慌,他们集体向慈禧告状,诬告光绪变乱祖宗法制,敦请太后出面训政,收拾残局。此时慈禧虽然心怀不满,但感到事情还不像一些旧臣渲染得那么严重,不想自己出面训政,只是想适当时候劝一劝光绪。4 k% e3 @7 A/ p) i$ `( H http://www.phoer.net
  在口头上的劝阻已不起任何作用的情况下,慈禧便密派内务府大臣怀塔布等七人乘火车到天津找荣禄商议一下对策。
http://www.phoer.net ! k4 ~8 ^, s" ^5 K+ z6 Q2 Z/ `% _  虽然守旧的大臣们一直叩请慈禧再度训政,但她却没答应,但后来守旧派的造谣以及维新派所做的几件事却彻底改变了慈禧的想法,使她痛下决心发动政变。
http://www.phoer.net 3 u5 v, g4 s/ k  先是内务府大臣立山跪请慈禧训政,慈禧没有答应,于是他向慈禧造谣说:“皇上派太监到各国的使馆,请求帮助废去太后。”慈禧最担心的是外国列强逼迫她下台,听到这个消息,觉得不能容忍,非常生气。
http://www.phoer.net " W8 ^% k, }% ^2 q  接着光绪召见了伊藤博文。伊藤曾经四任日本首相,三任枢密院长被认为是明治国家权力的象征。他于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1898年9月11日)由朝鲜来到天津,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流言,说伊藤是康有为特意安排到中国来的,将要进军机处,恰好光绪拍来电报,想见伊藤。光绪的本意也只是想当面询问伊藤,日本究竟如何改革,如何富强的,深入地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的情况。可这一举动似乎印证了光绪要聘用外国人为顾问官的流言。
http://www.phoer.net 2 G1 c0 B8 i0 L$ ~( j5 T  伊藤在与康有为见面时试探性地打探中国变法的底蕴,康有为便叙述了慈禧太后牵制、光绪无权、守旧大臣阻挠的情形,并请伊藤能够劝说一下慈禧太后,伊藤满口答应。得到消息,庆亲王奕劻等再赴颐和园,哭请太后训政,并说光绪于八月初五会见伊藤,到时中国的事对外泄露,权力就会不归太后所有了。慈禧听了这样的话,于前一天匆匆回宫,光绪接见伊藤时,慈禧便坐在屏风后面监听,结果光绪吓得只是与伊藤寒喧了几句,没敢多谈。
http://www.phoer.net & V* V: b$ H7 a  c( P- z  而此时维新派却对慈禧要光绪陪着到天津阅兵的事产生了误解,以为慈禧要借阅兵之机废除光绪。其时虽然慈禧退居幕后,但仍然牢牢地控制着皇权,如果她想废掉光绪,只需一道懿旨就够了,没必要跑到天津,何况后来实际也正是如此。她发动政变之时,也只是从颐和园回宫,宣布一下,光绪便束手被擒了。
http://www.phoer.net , k6 l  A% k4 i3 k0 J$ F% r# r1 e  事实上到天津阅兵是荣禄为了迎合慈禧喜欢游玩的心理而上奏折请求的,并且是在慈禧允许光绪变法之前做的决定。而当时北京的大臣们听说太后、皇帝竞要冒险坐火车,都纷纷劝阻,但慈禧称“自己从未坐过火车,现在初次乘坐,一定是很有趣的事。”3 l* I% R/ r$ i0 I6 n4 D9 \7 j http://www.phoer.net
  但是,随着百日维新的深化,帝后两党矛盾的加剧,到天津阅兵之事却逐渐复杂化了。先是后党官员有意造谣,说到天津阅兵之时将对光绪如何如何,帝党的一些年轻维新官员们听到消息,却信以为真,十分惊惶,便千方百计为光绪出谋划策,这正好落入了老辣的守旧派设置的圈套。
http://www.phoer.net / i' x, V/ a. F  K( j. E7 I# c; R  维新派们此时才认识到抓军权的必要,康有为彻夜不眠,为光绪想出了几条办法,建议仿照日本设参谋本部,由皇帝亲自掌握,并改变年号,变更服制,迁都上海。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他们把眼光转向了袁世凯。( y& @: j8 s' C) ?- h  K- [ http://www.phoer.net
  他们认为,袁世凯曾经率兵远驻朝鲜,了解外国情形,又积极参与强学会活动,是个有头脑的人,但又担心袁世凯与荣禄关系密切,怕袁世凯不听光绪指挥,派人进行了试探。) n' m! ~& z  L http://www.phoer.net
  书生气十足的维新官员根本不是老于世故的袁世凯的对手,他们误以为袁世凯可以信任。于是光绪于七月二十六日下诏召见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这个不明智的举动更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从那一天开始慈禧的态度大变。2 A; ?8 v, _: s http://www.phoer.net
  最后决定派谭嗣同去找袁世凯,想说动袁世凯起兵勤王。谭嗣同拿出一个行动草稿,提议袁世凯在初五听皇帝训示时,请光绪发给朱谕一道,令其带兵到天津,趁荣禄听朱谕时,将其正法,然后袁世凯带兵进京,一半包围颐和园,另一半保卫皇宫。
http://www.phoer.net 2 b# v* i" r+ I' p: v( ?  袁世凯口头应允,思忖良久,回到天津后急忙密告荣禄,荣禄连夜打电报将此事禀告了慈禧。
http://www.phoer.net % D' g9 J% k) A; q( a  八月初六日早晨,慈禧匆匆回宫。当天,清廷以光绪名义发布谕旨,以皇帝重病为由,请慈禧再度训政,随后光绪被囚禁在中南海中的瀛台。康有为、梁启超得讯后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逃脱,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被杀,这就是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戊戌政变。
心想事成 发表于 2014-5-14 10:34:00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开始形成。
http://www.phoer.net 3 k" r- e9 h! Y# K  中国割地赔款,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巨额的赔款转嫁到广大农民身上,人民流离失所。
http://www.phoer.net 2 t& _' z- _6 V0 S0 q6 U: f  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9 l: j( z; t/ D(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7 A: \5 M; Q( ]; y2 |" Y: p4.不做亡国君
http://www.phoer.net 5 S/ s! }& C( _* h& }# }  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尤其对手是历来被中国视之为“倭寇”的岛国日本,这对全国上下特别对光绪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光绪没有被这次失败所击倒,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决心振作精神,安定人心,重新建树皇帝的权威,不做亡国之君。. o# |& `8 ~) A/ b4 I( e http://www.phoer.net
  中日甲午战争使光绪得到锻炼,他经历了自亲政以来最险恶的风浪,接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抗战过程中,光绪深深地体会到虽然亲政但仍处在不操实权的地位,也看到了现实制度的腐败,官吏的无能,朝廷大臣们的门户派系之争,他在失败中得到有益的教训和反思。; U2 J. ?. a5 A- q http://www.phoer.net
  光绪维新变法的思想萌发于洋务运动时期。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改变中国的命运,要从政治制度人手。
http://www.phoer.net / p" B7 p! I, q* ?% f  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思想萌发了光绪维新革旧的意念。甲午战争刚结束,光绪多次颁发谕旨,提出了一揽子的新政项目,虽然其主要内容还没有超出洋务派所策划的范围,可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什么修铁路、造机械、开矿产、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校等繁多的新政都一齐泉涌到光绪的脑中,并加以积极催办,可见他图强的迫切心情已经升华到如饥似渴的程度。光绪帝和康有为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是一致或相近的,都认为中国的积弱是守旧派墨守陈规造成的,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变法。
http://www.phoer.net ! @& `* S7 X6 R" {2 |% ~  《马关条约》签订之时,康有为发动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主张拒和、变法、迁都,震动了海内外,但由于顽固派的封锁,光绪没能看到这份上书。二十多天后,康有为又写了一万三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即第三次上书,又称《请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呈》。这次上书比公车上书的内容更加具体和广泛,陈述了变法着手之方和先后缓急的次序,条理清楚考虑周密。他向光绪建议,《马关条约》刚签订,朝野图强雪耻之志有不可遏止之势,此时即下哀痛之诏,以鼓舞士民的勇气,选举贤士参政,以备顾问,转败为胜,重建国基也为时未晚。康有为除了建议光绪广选贤才外,还提出了自强雪耻的大方案,即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策。
http://www.phoer.net . C) A* F  X7 A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皇帝终于第一次看到了康有为的上书。他读了以后,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启迪,耳目为之一新。光绪对康有为的建议极为重视,当即命誊录三份,一份送慈禧太后,一份发军机处,一份存乾清官,原件留勤政殿。
http://www.phoer.net - e4 S- m9 g8 ~& O3 p3 h  光绪想亲自召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但恭亲王奕诉以“清朝的成例,非四品以上的官员皇上不能亲白召见”为由劝阻了皇帝。光绪便命总理衙门向康有为问话,康有为还通过翁同龢向皇帝呈进了自己所写《俄皇彼得考》《日本变政考》等宣扬变法的论著。
http://www.phoer.net 6 L; D2 v3 a. Q$ @( x/ b0 J  日本,这个令人憎恨的侵略者,今天,反而在希望变法图强的一些中国人眼中,成为了“先生”,这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华夷之辩”了,这也符合历史的辩证法。
http://www.phoer.net 4 C3 Q) V- S! S' x, f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尤其对于身居深宫的光绪帝来说,加上语言文字上的限制,光绪帝所阅读的“西书”实在有限,但是对于急切想了解外界情况的光绪帝来说,也引起了不少的触动,开阔了眼界,思想认识开始有了明显提高。开始逐步摆脱“天朝至上”等固守观念,进而以中外对比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现实问题。! z1 W- T% u& n, w http://www.phoer.net
  光绪在陆续阅读了很多日本、欧美各国的变法著作之后,深感中国在面对“各国环处,凌迫为忧”的形势下,“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此时已锐意变法的光绪帝,向高高在上的慈禧提出了要权的要求。他对庆亲王奕勖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M4 l( [. ?- n/ ^) s) F" } http://www.phoer.net
  无论光绪要权的主观动机如何,为了不做亡国之君,为了支持和推行变法维新,而决然向大权独揽的西太后提出“收权”的要求,可见光绪帝的变法决心之大。) Y1 l/ O, ~9 \1 e0 g$ @* `) @; M http://www.phoer.net
  奕劻向慈禧报告了光绪变法的决心后,慈禧怒气冲冲地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但慈禧说完这句气话后,经过庆亲王奕劻的耐心解劝,渐渐心平气和,答应说:“由他去办,等办不出模样再说。”变法终于得到了慈禧的首肯。% b; c/ ^6 ]+ A) O% O: v- r+ \ http://www.phoer.net
  奕勖把慈禧同意变法的话转告后,光绪心中有了底,便兴冲冲地到颐和园面见慈禧。慈禧直视着光绪,严肃地说:“你所实行的新政,只要不违背祖宗的大法,不损害满洲贵族的权势,我就不阻止。”& f7 c: R& i; T' d; E http://www.phoer.net
  光绪便进一步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呈给慈禧审阅,这是一部新兴的学西方、谋自强的时代精神论纲。慈禧太后看后,说写的不错,同意光绪变法,但告诫光绪不要操之过急,并且明确表态:“如果可以使国家富强,你白可以进行,我不从内牵制。”
http://www.phoer.net $ A+ Y2 |! C9 b  有了慈禧的应允,光绪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
http://www.phoer.net - _$ G  Z$ [4 U
http://www.phoer.net 0 y- S( ]- s! J) \  b  g8 K+ j$ `5.《明定国是诏》  M& Z( I: [9 y8 d5 C2 G, n http://www.phoer.net
  由于慈禧已经首肯,维新派的大臣们认为光绪变法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他们更加急迫地希望光绪尽快颁布诏书明定国是,所谓“国是”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排除干扰,启动变法维新。8 Z- |5 w1 s7 ~ http://www.phoer.net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于四月初相继写出数份请定国是的奏折,从四月十三日(6月1日)起分别以支持变法的御史杨深秀、康有为本人、侍读学士徐致靖三人的名义先后呈给光绪,希望仿效日本,皇帝择日斋沐,大集群臣,于天坛祭拜告天,诏示天下,决定变法维新,从而形成了请求光绪诏定国是的呼声。
http://www.phoer.net . p+ O. E9 ~/ K+ E' W3 F  康有为、梁启超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要求光绪帝颁诏明定国是,其意图是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并鉴于中国守旧势力之强,力求以皇帝的权威来肯定变法维新,而且主张以此作为国家的“行政方针”公布于天下。康有为认为,如此似乎就可以排除疑虑,摆脱守旧势力的干扰与阻扰,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朝廷上下有所遵循实行变法新政了。! R, {2 w) ^) t1 d" _ http://www.phoer.net
  光绪决定迅速颁诏,在此之前,他特意去颐和园,将杨深秀、徐致靖的奏折交给慈禧进行请示。由于慈禧此前已经答应不禁止皇帝办事,所以觉得现在进行钳制不太合适,何况杨、徐要求定国是的奏折对她的权势也并没有什么威胁,便称二人的奏折非常好,并说今后“应专讲西学,明白宣示”,表示赞同他们的见解。4 G3 O0 j9 |# D0 P* F http://www.phoer.net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光绪召集全体军机大臣,发布上谕,明定国是,正式向中外宣告进行变法维新。
http://www.phoer.net % \0 c! e! H) L3 _' q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http://www.phoer.net ; f+ Y# b" Q& B) C! ~) y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白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7 k9 a7 f4 k9 } http://www.phoer.net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特此通谕知之。”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9 04:40,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